新形势下,如何演好“三同时”

新形势下,如何演好“三同时”

一、新形势下,“三同时”如何动作(论文文献综述)

李冠杰[1](2012)在《重金属污染条件下基层环境监管体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重金属污染不仅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同时也扰乱了社会正常发展秩序,极大地冲击了公众心理,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国家政治与社会安定。因此,遏制重金属污染的高发态势、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广大民众的环境权益已经迫在眉睫。2000——2010年发生在全国范围内的45起造成人体健康损害的重金属污染事件的污染地点、污染发生源和污染源类型表明:(1)重金属污染不仅与县域工业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而且重金属污染的频发与发展壮大中县域工业的数量变化、类型特点、生产特点和分布特点相对应;(2)重金属污染存在较为复杂的生态过程,该过程使重金属污染具有突发性、累积性、隐蔽性、关联性、重现性、可控性等一系列基本特征;(3)重金属污染的产生要经过重金属污染物的存在、重金属污染的形成以及危害结果的发生等三个阶段,所有阶段都与环境监管密不可分。可见,重金属污染具有自身特殊性,它是县域工业从事生产活动所排入周边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因其数量或强度超出环境自净能力而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并给人体健康或其他具有价值的物质带来不良影响的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内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在我国,基层环境监管机构即县级政府及其环保职能部门,基层环境监管即为县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重金属污染的发生地域、发生环境、生态过程、基本特征及其产生的阶段性要求基层环境监管机构将重金属污染防治纳入本区域环境监管的范畴,采取有利于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对策和措施,维护县域人群的根本利益和县域社会的和谐稳定。基层环境监管体制,即基层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是关于基层环境监管机构的设立,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监管权限划分与职责履行方式的总称。我国县级环保部门既要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或领导,又要接受本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且县级环保部门与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负责本系统内部环境与资源监督管理工作的部门之间协调不顺,职责、权限划分不清。这种“条条”、“块块”相结合的基层环境监管体制正是导致针对重金属污染基层环保部门监管障碍、地方政府监管障碍、企业守法障碍和公众参与障碍的主要原因,而所有这些障碍和制约因素的存在使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在我国环保部门垂直监管现有条件不成熟、标准化政策执行机制尚未建立的背景下,如何改变现行“条条”、“块块”相结合基层环境监管体制,打破以政府为权力垄断者单中心基层环境监管主体结构以及由此形成的单一、固化、低效监管方式,克服基层环境监管限制因素的种种束缚,形成有利于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制度环境?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基层环境监管的中应用为重金属污染防治带来了转机。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所进行的、以基层环境监管主体结构改进和基层环境监管方式改进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环境监管体制改进,无疑是防治重金属污染的根本路径和必然选择。依据重金属污染治理过程中不同主体间互动关系所形成的基层环境监管主体结构包括强化政府监管主体指导作用、发挥企业监管主体能动作用和增强其他社会组织监管主体促进作用。其中,以政府为主体所进行的环境监管是县级政府及其环保职能部门为实现本县域环境公共政策目标而对重金属污染企业所进行的规范和制约;以企业为主体所进行的环境监管是企业为协调发展生产同保护环境的关系而对自身环境行为所进行的限制和约束;以其他社会组织为主体所进行的环境监管是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具有较强专业性和自愿性,以促进公益进步为活动宗旨的非政府组织对重金属污染企业所进行的环境监督与管理。依据重金属污染发生地域和发生环境所形成的基层环境监管方式包括区域监管、专项监管、流动监管和协议监管。其中,区域监管强调重金属污染防治政策制定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通过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调整县级政府组织内部层级关系并建立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的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领导与协调小组,从而使纵向管理体制通畅、横向管理权限分明;专项监管强调放松严格行政规则而突出权变思想在重金属污染防治中的运用、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和上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协作;流动监管强调克服重金属污染防治过程中的地方保护主义而以公共利益为中心、关注解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和同一层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协作;协议监管强调通过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与企业之间就重金属污染防治所达成的协议实现监管。针对重金属污染的基层环境监管体制改进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为此,必须优化监管机构的隶属关系、明确监管机构的职能划分、建立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增加监管机构能力建设投入、构建基层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提高监管机构应急管理能力、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定区域开发和保护政策、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行为、鼓励企业积极进行清洁生产、支持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厘清公众参与的基础性条件、完善环境监管公众参与机制、健全公众参与的保障性措施。

杨建军[2](1994)在《新形势下,“三同时”如何动作》文中提出新形势下,“三同时”如何动作镇江市劳动局杨建军一、“三同时”还要不要这个问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简政放权的新形势下,人们看法不尽一致。一种认为必要,理由是这项工作能从本质上保证安全卫生条件,减少事故,消除职业危害。另一种认为企业搞建设、搞技改...

张大维[3](2010)在《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城市社区建设”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视角,试图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否形成,主要内容和理论价值如何?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成效怎样,主要经验和实践意义何在?论文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等研究方法,遵循“发生逻辑(为什么)——理论体系是什么——实践成效怎么样”的分析思路,采用“新情况——新问题——新理论——新实践”的研究框架。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第一,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已经形成且已整合成架构合理、指导实践取得巨大成功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第二,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指导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取得了显着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为统筹城乡社区发展奠定了基础。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由此可见,社区建设和党的建设是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关注的两大主题。新中国建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20年、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10年、积极推进和谐社区创建5年,农村社区建设从试点走向铺开,城乡社区统筹发展的趋势正在形成,我国社区建设的成就巨大,对中国共产党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形成的新理论与新实践进行系统研究显得十分必要。然而,当前学术界在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的同时却也出现了一些明显不足:从西方研究范式出发,来阐释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的较多,从我们党执政的角度去研究中国化道路,并从学理上分析总结我们党城市社区建设新理论和新实践的较少;等等。本文关注实践中的问题,转换研究范式,从实际问题出发梳理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城市社区建设的四个主题,也即党的理论和实践体现的四条主线:居民自治、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文明。本论文阐释围绕着这四条主线展开,使其贯穿于党的理论和实践的始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具有独特的发生逻辑。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最初目的,是要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所引发的新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和实践就是围绕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展开的。总体来看,我国巨大社会转型出现的新情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组织和社会分工。新情况引发新问题,与之相关联,我国的社会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民稳问题,即单位制解体与基层社会管理主体缺失及管理真空问题;民生问题,即公共需求增长与公共服务或产品供给短缺问题;民主问题,即公民的选择权、自由权、差异性增强与自治渠道、自治制度、自治机制不完善问题;文化问题,即精神文明建设与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问题。面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党和国家逐步形成了通过社区来整合社会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道路,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并指导着城市社区建设实践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形成了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选择走城市社区建设道路以后,逐步展开了理论探索并通过实践试错来完善理论。在这一过程中,党的各次全会的精神、中央领导同志的论述、中央政府报告的概括、中央政策法规的阐述,政界学界理论的成果,等等,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总体来讲,业已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体系,是关于建设社区(社会)生活共同体及其内含的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等各要素的意义价值、宗旨目标、内涵外延、组织架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手段途径、网络体系等的整体性理论体系。其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一是逻辑起点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理论;二是中轴核心理论,即社区(社会)生活共同体理论;三是外围结构理论,包括社区居民自治理论、社区管理有序理论、社区服务完善理论、社区文明祥和理论等四大支柱理论。这三部分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的轴心体系。其中,逻辑起点理论是方法论,中轴核心理论是价值观,外围结构理论是保护带。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是由其指导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成效决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巨大实践成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传统旧式社区建设阶段、过渡转型社区建设阶段、现代新型社区建设阶段、和谐社区建设与城乡社区统筹发展阶段四个阶段。本文侧重于呈现过渡转型社区建设及其以后阶段的实践发展。在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成效概括起来便是“五个建立、五个格局”:一是社区组织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基层社会有序管理格局;二是社区民主制度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广泛参与居民自治格局:三是社区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小社区大服务格局;四是社区建设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齐抓共建格局;五是社区文明氛围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文明祥和格局。实践的巨大成效实际上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创造了理论实践价值。其理论价值体现在:一方面,从时间和内容范畴上看,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实践意义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及其内含的“一个正确分析、五个紧紧抓住”等具体实践经验,既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拓宽了发展空间,也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为最终实现城乡社区一体化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

刘昌龙,张晓林[4](2012)在《新形势下我国亟待构建海防战略》文中研究表明新形势下,海洋成为世界各沿海国家战略博弈的焦点。被时代赋予新的内涵和外延的现代海防,其地位再一次凸显,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而作为统筹海防全局的海防战略则成为把握海防战略主动权的制高点。新形势下,构建海防战略是为了解决国家崛起所带来的一系列海防困境和以化解海上利益拓展与传统海防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为逻辑起点,其中所确定的海防战略的定义、定位等基本问题是构建海防战略的理论基础,战略目标的选择、海防范围的界定、海防力量的建设和战略手段的运用是构建海防战略的核心要素。

杨洪刚[5](2009)在《中国环境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及其选择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奇迹式的迅速增长,但中国环境恶化的趋势却愈加严重。针对日益恶化的环境状况,中国政府设计和实施了多种类型的环境政策工具来解决环境问题,试图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和建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目标。但问题是,中国政府设计和实施的各类环境政策工具在环境治理中的效果到底如何?又会有什么因素影响各类环境政策工具的有效性?面对各类环境政策工具的实际实施情况,中国政府应该如何从当前中国现有的环境政策工具箱中优化选择出有效的环境政策工具来治理环境?围绕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制度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做出分析和探讨,并得出如下的结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政府设计了各种类型的环境政策工具,这些环境政策工具主要可分为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工具、经济激励型环境政策工具和公众参与型环境政策工具三大类。虽然中国政府实施了上述各类环境政策工具,但这些环境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并没有完全达到其预期的政策目标。其中影响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工具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1)自身政策设计上的缺陷。(2)环境管理体制的约束。(3)政府治理目标多元化的约束。(4)政府环境管理能力的约束;影响经济激励型环境政策工具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1)自身设计上的缺陷。(2)市场机制的不成熟。(3)环境管理体制的约束。(4)缺乏基本的法律保障。(5)技术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影响公众参与型环境政策工具的主要因素有:(1)公众环保意识较低。(2)政府主导型环境管理体制的弊端;(3)公众参与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4)社会团体的力量比较薄弱:(5)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较大。任何环境政策工具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缺陷,任何环境政策工具的有效实施都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因此,当前我国政府对环境政策工具的进行优化选择时,就要把影响环境政策工具有效实施的工具变量、目标变量和环境变量等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在这样的考虑下选择出的各类环境政策工具,才有可能获得有效的实施结果。本论文一共七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就本论文的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思路和分析框架等主题作了阐释。第二章为政策工具的理论阐释。主要对政策工具的类型、政策工具的研究路径、政策工具选择的模型等内容作了理论上的介绍。第三章为环境治理和环境政策工具。这一章分为三节:第一节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后所呈现出来的环境问题;第二节则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针对日趋恶化的环境问题所开展的环境治理实践活动;第三节主要讲述了当前中国环境政策工具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工具的类型和工具的变迁两个方面的内容。第四章为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工具。这一章的基本逻辑为:理论依据——历史演进——实施效果——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探讨。首先,本章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总量控制与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制度与关停闭转手段等具体的命令控制工具工具的历史演进情况分别作了阐述:其次,本章对命令控制工具中的各种具体工具的实施效果作了分析;第三,本章从总体上对影响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因素作了分析和探讨。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为经济激励型环境政策工具和公众参与型环境政策工具。这两章的基本思路和第四章的基本逻辑是一样的。其中,第五章就经济激励手段中的排污收费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历史演进、实施效果和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作了探讨;第六章就公众参与制度的历史演进、公众参与工具中的居民和环保NGO二大主体参与环境保护的实践效果以及公众参与制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作了分析。第七章为中国环境政策政策的优化选择。本章第一节对政府环境政策工具优化选择的方法作了阐述:第二节对各类环境政策工具的优越性和局限性等特性作了介绍:第三节就我国政府环境政策工具的优化选择机制作了分析和探讨。

张丽[6](2017)在《工会组织建设创新与发展新视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会组织建设是工会工作的重要基础。切实发挥工会作用,必须要实现组织建起来,机制转起来,工作活起来。努力探索新时期工会组织建设的新途径,实现建会、建制、建家"三位一体",才能更好地激发基层工会组织活力,增强基层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把"职工有需要,工会在身边"的口号叫响、做实。

鲁勇[7](2014)在《水土保持监测机构运行管理研究 ——以长江流域为例》文中指出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在于找出目前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以长江流域监测机构为例,通过分析机构发展历程和监测机构构成,总结近些年取得的成效,多方面深层查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剖析原因的基础上,参考国外相应水土保持监测机构和国内相近专业监测机构的经验和做法,从机构设置、经费保障、运行体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可供政府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建议。通过对选题的研究,特别是在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中,找寻如何依靠立法和贯彻落实法规,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履行好事业职能,保证监测网络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中央开始大力推进改革,事业单位也将进入改革阶段,水土保持监测机构顺应改革形势,认真研究和分析改革带来的变化,准确定位,强化措施,落实职能,为推进以水生态文明建议为主的水利改革提供建议和对策。在选题研究上,将采取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工作交流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贴近实际、贴近工作、贴近实效。将选题放于形势任务中,通过研究,对事业发展提供较全面的分析和判断,总结出较准确的建议和对策。选题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和论述,为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提出就机构体制进行加强和改进的建议,促进监测机构的发展;探索监测机构新任务,突出技术支撑的作用;加强监测机构自身建设,提高能力建设水平等方面的建议,推进水土保持监测事业的发展。

王纲[8](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思想政治教育承担了前所未有的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重要教育领域。大学生第二课堂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登上高校教育舞台,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成为集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传承、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管理载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教育手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学科的发展,大学生第二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作用和意义日益明确,其理论基础、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第二课堂以实践性、灵活性、隐蔽性、多样性等特点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要角色。人的发展是长期的过程,是复杂因素的结果,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对其结果的评价是历史性、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如何对人的思想、品格、素质等隐性特质的评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既是面向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的外在测评判断体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主要解决评价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和应用价值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的长期探索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然而在当今信息和数据的时代,社会和学生对评价有了更多的述求和期待,如同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每位科学家以追求和证实因果关系为毕生志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必须回答这一“百年树人”的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人的本质特征。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要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导致的结果,必须从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入手。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思想内化与外化的方法和途径的科学,行为是思想外化的最直接表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行为的规律和特征,能直接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知、情、意、行”是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领域,认知、情绪、意志最终都会通过行为进行表现,也只有行为才能真正被外界和自我感知和认识。综合以上理论基础和指导,本文在思政教育评价的视角下,进行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研究,掌握新时期背景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形态、规律、影响等特征,探索行为研究用于思政教育评价及学生评价的途径与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重点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转化为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对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必须依靠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最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是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在把握学生第二课堂行为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理论和实践论证行为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纷繁复杂,这是在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中,人们难以涉足的原因之一。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行为这一复杂现象的基础和数据,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和分析方法,符合了当今社会对论证的科学化、数据化、显性化思维方式的要求和期待,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引入到教育学、社会学研究的常用思路和方法领域。当然在当今数据为王的时代中,人们对教育研究的新制度主义、绩效主义的倾向,使哲学、社会学界对以数据研究和归纳研究为方法的因果关系推导和评价体系多有批判,吸取这些批判研究的精华,注重理论论证和实验的严谨,以行为物理研究方法为基础,建立符合逻辑理论的数学模型和关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本色,从而使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的有益补充和支撑。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研究的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介绍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分析上解决为什么行为研究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章是在理论框架下对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形成适合这一特定教育活动的行为研究理论。第四章介绍建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框架,讨论行为研究的一般范式。第五章以实际案例和数据为基础介绍如何运用以上原理呈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基本情况,并分析行为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第六章阐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政教育评价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工作机制。

李小永[9](2020)在《环境规制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研究 ——基于母国视角》文中认为近些年,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内环境规制强度持续提升,如何做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进共赢,是我国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在国内环境规制强度持续提升的同时,作为全面开放新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也一直稳定持续增长,并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环境规制与跨国投资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国际贸易投资领域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经典的“污染避难所假说”认为,各国环境规制强度的差异会促使污染产业的跨国转移。那么,我国环境规制强度持续提升是否促进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呢?如果有促进作用的话,那么促进机制是什么呢?是基于规避国内成本上升的考虑呢?还是基于以“波特假说”效应为代表的其他因素考虑呢?本文对该问题的探索既弥补和完善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动机研究领域的不足,又可以为落实我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开放新格局三者协调发展提供新思路。本文首先在详细梳理并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环境规制和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状况,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详细阐述了母国环境规制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机理;其次全新构建和测算了我国环境规制综合指标体系;最后分别利用我国省级层面数据和微观企业数据,以及固定效应回归、工具变量法、Probit回归、负二项回归等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环境规制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客观影响。本文结构上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是引言,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框架与方法、创新点等内容。第二章是研究综述。第三章是中国环境规制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状况。第四章是母国环境规制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机理分析。第五章是中国环境规制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算,包括省级环境规制综合指标和工业行业环境规制综合指标的构建和测算。第六章是省级层面实证研究,重点探讨了环境规制对各省(区、市)对外直接投资流存量的影响及“波特假说”在省级层面的存在性。第七章是企业层面实证研究,重点探讨了环境规制对企业对外投资决策的影响程度、影响机制及相关异质性效应。第八章是结论、政策启示及研究展望。本文的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视角的创新。现有文献中,无论是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的研究,还是关于环境规制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关系的研究,都很少从母国环境规制这一视角展开;本文基于母国环境规制视角,研究其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是对现有研究的有益补充。二是指标构建的创新。本文从环境规制内涵演变轨迹出发,在构建省级环境规制综合指标体系时,将政府主导型规制、市场主导型规制、社会公众主导型规制及规制效率四个环境规制维度同时纳入指标体系内,这可能是首篇从该角度构建环境规制指标的研究。三是作用机理的创新。在分析环境规制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机理时,本文同时将“污染避难所假说”与“波特假说”结合了起来,这在以往关于环境规制经济效应的研究中也较为少见。此外,本文还提出了“弱污染避难所假说”这一新概念。本文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通过机理分析发现,母国环境规制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具有多重性;母国环境规制的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效应并不完全符合经典的“污染避难所假说”,即母国环境规制的增强,并不一定使国内企业向环境规制宽松的国家转移生产。第二,通过对我国环境规制综合指标的构建和测算发现,我国省级环境规制强度整体呈上升趋势,而且地区差异显着,由强到弱依次是东部、中部、西部;我国环境规制由最初的政府主导型规制为主,逐渐演变成政府主导型规制、市场主导型规制、社会公众主导型规制多元化规制共同作用的局面;工业行业环境规制强度与污染强度正相关,重度污染行业的平均环境规制强度远高于中度、轻度污染行业。第三,通过省级层面实证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中国各省(区、市)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呈显着倒“U”型关系;环境规制对东西部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有着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对中部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没有明显影响;市场主导型环境规制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比较显着,而政府主导型规制和社会公众主导型规制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尚不显着;环境规制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波特假说”效应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尚不明显。第四,通过企业层面实证研究发现,国内环境规制具有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效应;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效应主要是由地区环境规制引起的,工业行业环境规制的投资促进效应还不明显;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效应的实现机制包括生产成本传导机制和技术创新传导机制,其中技术创新传导机制主要体现在重度污染行业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即“波特假说”在部分地区和行业的企业成立;与中度、轻度污染行业企业相比,重度污染行业企业的对外投资决策对环境规制更加敏感;环境规制对东西部地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显着,对中部地区企业影响不显着;环境规制的对外投资促进效应对国有企业不显着,对非国有企业显着;国内环境规制的增强能够提升商贸服务投资类型企业、生产制造投资类型企业和多元化经营投资类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概率,而对资源开发投资类型企业没有影响;融资约束对环境规制的对外投资促进效应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融资约束越小,环境规制的对外投资促进效应就越大。结合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政策建议:一是科学提升我国环境规制强度,充分发挥环境规制对企业海外投资的技术创新效应;二是扩大行业环境规制影响,使地方规制和行业规制共同发挥投资促进作用;三是持续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助力企业顺利走出去;四是以市场主导型环境规制为突破点,不断完善我国多元化环境规制体系;五是适度加大国内部分企业对外投资融资支持力度。

刘奕[10](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二、新形势下,“三同时”如何动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形势下,“三同时”如何动作(论文提纲范文)

(1)重金属污染条件下基层环境监管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重金属污染
        1.4.2 基层环境监管机构
        1.4.3 基层环境监管体制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重金属污染问题理论分析
    2.1 县域、县域经济和县域工业
        2.1.1 县与县域的涵义
        2.1.2 县域经济特殊性
        2.1.3 县域工业来源与特点
    2.2 重金属污染产生
        2.2.1 重金属污染发生地域
        2.2.2 重金属污染生态过程
        2.2.3 重金属污染基本特征
    2.3 重金属污染与县域工业特点内在联系
        2.3.1 重金属污染与县域工业数量变化相联系
        2.3.2 重金属污染与县域工业类型特点相联系
        2.3.3 重金属污染与县域工业生产特点相联系
        2.3.4 重金属污染与县域工业分布特点相联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行基层环境监管体制运行方式分析
    3.1 我国环境监管体制沿革
        3.1.1 起步阶段(1972—1978)
        3.1.2 创建阶段(1979—1992)
        3.1.3 发展阶段(1992—2002)
        3.1.4 完善阶段(2003 年至今)
    3.2 基层环境监管机构设立
        3.2.1 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设立
        3.2.2 县级政府其他部门环保机构设立
    3.3 基层环境监管机构职责
        3.3.1 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职责
        3.3.2 县级政府其他部门环保机构职责
    3.4 基层环境监管制度实施
        3.4.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3.4.2 “三同时”制度
        3.4.3 排污许可证制度
        3.4.4 排污收费制度
        3.4.5 环境监测制度
        3.4.6 其他环境制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金属污染条件下基层环境监管障碍分析
    4.1 环保部门监管障碍
        4.1.1 基本职能定位不准
        4.1.2 环境监管能力薄弱
        4.1.3 环境执法权限欠缺
        4.1.4 部门之间协调不顺
        4.1.5 双重领导作用有限
    4.2 地方政府监管障碍
        4.2.1 偏颇的发展观和政绩观
        4.2.2 事权与财权划分不合理
        4.2.3 经济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4.2.4 环保问责制度流于形式
    4.3 企业守法障碍
        4.3.1 “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
        4.3.2 短期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使
        4.3.3 企业自我环境管理引导不足
    4.4 公众参与障碍
        4.4.1 公众参与缺少依据和保障
        4.4.2 公众参与有效性严重不足
        4.4.3 公众参与的意识水平较低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监管案例分析:F 县“血铅”事件实地调查
    5.1 领导决策
    5.2 公司选址
    5.3 环评落实
    5.4 血铅征兆
    5.5 灾难降临
    5.6 政府承诺
    5.7 现状考察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外重金属污染监管状况分析
    6.1 美国重金属污染监管
        6.1.1 美国重金属污染监管体制与机构
        6.1.2 美国重金属污染监管制度与策略
        6.1.3 美国重金属污染监管的主要特点
    6.2 日本重金属污染监管
        6.2.1 日本重金属污染监管体制与机构
        6.2.2 日本重金属污染监管制度与对策
        6.2.3 日本重金属污染监管的主要特点
    6.3 印度重金属污染监管
        6.3.1 印度重金属污染监管体制与机构
        6.3.2 印度重金属污染监管政策与措施
        6.3.3 印度重金属污染监管的主要特点
    6.4 国外重金属污染监管路径选择与经验借鉴
        6.4.1 国外重金属污染监管路径选择
        6.4.2 国外重金属污染监管经验借鉴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重金属污染条件下基层环境监管体制改进
    7.1 基层环境监管体制改进总体目标
        7.1.1 县域可持续发展
        7.1.2 县域生态文明
    7.2 基层环境监管体制改进基础和依据
        7.2.1 改进理论基础
        7.2.2 改进法律基础
        7.2.3 改进现实依据
        7.2.4 改进基本原则
    7.3 基层环境监管主体结构改进
        7.3.1 强化政府监管主体指导作用
        7.3.2 发挥企业监管主体能动作用
        7.3.3 增强其他社会组织监管主体促进作用
    7.4 基层环境监管方式改进
        7.4.1 结合实际完善区域监管
        7.4.2 明确目标开展专项监管
        7.4.3 加强协作推进流动监管
        7.4.4 创造条件实施协议监管
    7.5 基层环境监管体制改进的配套措施
        7.5.1 深化改革,调整监管机构设置
        7.5.2 扩大保障,加强监管能力建设
        7.5.3 转变方式,提高政府监管效率
        7.5.4 增强激励,促进企业主动守法
        7.5.5 加大宣传,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7.6 改进后基层环境监管体制的主要特征与价值诉求
        7.6.1 改进后基层环境监管体制的主要特征
        7.6.2 改进后基层环境监管体制的价值诉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选题由来与研究意义
        1.研究经历与选题由来
        2.问题意识与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与简要述评
        1.现有研究情况与总体把握
        2.现有研究视角与理论范式
        3.现有研究内容与分析范式
        4.简要分析与述评展望
    (三) 研究思路与基本概念
        1.分析思路与研究框架
        2.基本概念
    (四)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研究方法
        2.资料来源
    (五) 创新之处与主要限度
        1.创新之处
        2.主要限度
二、中国共产党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发生逻辑
    (一) 社会转型:党领导社会建设面临的新情况
        1.社会分层
        2.社会流动
        3.社会组织
        4.社会分工
    (二) 社会失范:党领导社会建设遇到的新问题
        1.民主问题:公民权生长与自治制度不完善
        2.民稳问题:单位制度解体与管理主体缺失
        3.民生问题:公共需求增长与公共产品短缺
        4.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与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
    (三) 社区建设:党领导社会建设作出的新选择
        1.顶层设计:中央领导同志关于社区建设必要性的论述
        2.制度安排:中央政策规章关于社区建设必要性的阐述
        3.变迁轨迹:党对社区建设道路的认识过程与理论趋向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体系
    (一) 轴心体系:统领的社区建设理论
        1.社区建设轴心体系理论的总体性探索
        2.社区建设轴心体系理论的概念性图式
    (二) 中轴核心:新型社区共同体理论
        1.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新型社区共同体理论的探索
        2.党的各次全会关于新型社区共同体理论的精神
        3.中央政策规章关于新型社区共同体理论的阐述
    (三) 外围结构:链接的四大支柱理论
        1.居民自治:社区民主与社区党建理论
        2.管理有序:社区体制与社区治理理论
        3.服务完善:社区民生与服务均等理论
        4.文明祥和:社区文明与和谐文化理论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成效
    (一)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发展阶段的总体把握
        1.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的发展历程及其脉络
        2.学术界对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发展阶段的概括
        3.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和发展阶段的再判断
    (二) 发展基层民主:居民自治理念下的社区民主建设实践
        1.稳步推进:党领导的居民自治发展总态势
        2.民主选举:内生人民民主思想的社区实践
        3.民主决策:渗透协商参与理念的社区探索
        4.民主管理:实现自我治理目标的社区实验
        5.民主监督:颠覆传统官民位序的社区创造
        6.其它各地社区民主与居民自治的实践发展
    (三) 维护社会稳定:管理有序理念下的社区管理建设实践
        1.建立新型的社区组织体系
        2.建立新型的社区管理体制
        3.总体性模式、街道办模式和工作站模式
        4.其它各地社区治理与管理体制创新实践
    (四) 实现民生民本:服务完善理念下的社区服务建设实践
        1.社区服务实践:变迁过程与总体发展状况
        2.社区服务设施:拥有量和覆盖面不断增加
        3.社区服务队伍: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
        4.社区服务机制:多主体参与和多方式供给
        5.社区服务投入:各级财政支撑与分类指导
        6.各地发展社区服务的典型案例与创新实践
    (五) 建设精神文明:文明祥和理念下的社区文明建设实践
        1.创建文明祥和社区实践的总体发展
        2.各地建设文明祥和社区的实践探索
五、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创造的核心价值
    (一) 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1.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已形成且是经受住了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体系
        2.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 党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经验为统筹城乡社区发展奠定基础
        1.党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社区建设经验
        2.党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经验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拓宽了发展空间
        3.党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经验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4)新形势下我国亟待构建海防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顺应新形势, 构建海防战略的历史必然
    1.1 海洋战略地位的根本变化呼唤海防战略的构建
    1.2 中国海防安全的复杂形势呼唤海防战略的牵引
    1.3 中国海防运用和建设的自身问题呼唤海防战略的统筹
二、我国海防战略的概念体系
    2.1 科学地界定现代海防的内涵及外延是构建海防战略的理论前提
    2.2 准确地确定海防战略的定义是构建海防战略的理论基础
    2.3 把握海防战略在我国战略体系中的定位是构建海防战略的理论保证
三、 科学构建我国海防战略的核心要素
    3.1 海防战略目标应以近海为战略支撑, 分四个阶段逐步构建和谐海洋
    3.2 海防防御范围应与海防阶段目标相对应, 不断向远海拓展
    3.3 海防力量建设上应注重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均衡发展
四、结 语

(5)中国环境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及其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第1节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第2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的厘定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对象的厘定
    第3节 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一、关于政策工具的研究文献梳理
        二、关于中国环境问题及其治理的研究现状
        三、关于中国环境政策工具问题的研究现状
    第4节 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分析框架
    第5节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一、研究方法
        二、结构安排
第2章 类型、途径与模型:政策工具的理论阐释
    第1节 政策工具的类型
    第2节 政策工具的研究途径
        一、工具主义:工具特性决定政策效果
        二、过程主义:工具应用的背景和过程决定政策效果
        三、权变主义:工具特性及其应用背景共同决定政策效果
        四、建构主义:主观建构下的工具及其效果
    第3节 政策工具的选择模型
        一、经济学模型
        二、政治学模型
        三、政策工具选择的综合模型
        四、政策工具选择的影响因素归纳
第3章 环境治理与环境政策工具
    第1节 环境问题:中国环境治理的缘起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环境问题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环境问题
    第2节 中国环境治理的实践
        一、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环境管理体制
        二、制订了一套比较系统的环境政策法规体系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治理的成效考察
    第3节 中国环境政策工具的类型与变迁
        一、环境政策工具的含义与类型
        二、目前中国的环境政策工具矩阵
        三、中国环境政策工具的变迁
第4章 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第1节 环境问题的“市场失灵”
    第2节 命令控制工具的历史演进与实施效果
        一、事前控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三同时”制度分析
        二、事中控制:总量控制制度与排污许可证制度分析
        三、末端控制:限期治理制度与关停闭转手段的分析
    第3节 命令控制工具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政策设计的缺陷:命令控制工具本身问题的影响
        二、条块分割:环境管理体制的约束
        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政府治理目标多元化的约束
        四、人力和财政:政府环境管理能力的约束
第5章 经济激励型环境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第1节 庇古理论与科斯定理
        一、庇古理论
        二、科斯定理
    第2节 经济激励工具的历史演进与实施效果
        一、排污收费制度分析
        二、排污权交易制度分析
    第3节 经济激励工具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经济激励工具自身设计上的缺陷
        二、市场机制的不成熟
        三、环境管理体制的约束
        四、缺乏基本的法律保障
        五、技术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第6章 公众参与型环境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第1节 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概念与机制
        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
    第2节 公众参与工具的历史演进和实施效果
        一、公众参与工具在中国的历史演变
        二、居民参与:维权行动及其环境效果
        三、环保民间组织与环境治理
    第3节 公众参与工具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公众环保意识较低
        二、政府主导型环境保护体制的弊端
        三、公众参与缺乏相应法律保障
        四、社会团体的力量比较薄弱
        五、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较大
第7章 中国环境政策工具的优化选择
    第1节 政府环境政策工具优化选择的方法
    第2节 各类环境政策工具的特性分析
        一、命令控制工具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二、经济激励工具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三、公众参与工具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四、各类型环境政策工具的比较分析
    第3节 中国环境政策工具的优化选择
        一、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工具的优化选择机制
        二、经济激励型环境政策工具的优化选择机制
        三、公众参与型环境政策工具的优化选择机制
        四、环境政策工具的组合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6)工会组织建设创新与发展新视野(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会组织建设的内涵和思路
    1. 工会组织建设的内涵。
    2. 工会组织建设的总体思路。
二、抓组建、扩覆盖, 不断推进企业建会
    1. 加强工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加强工会组建工作的物质保障。
    3. 巩固建会成果, 广泛宣传加入工会的好处。
三、抓基层、打基础, 不断提升工作规范
    1. 制度化。
    2. 规范化。
    3. 品牌化。
四、抓建家、强作用, 不断提高建设水平
    1. 按照全总出台文件推进建家工作。
    2. 组织一次复验工作。
    3. 开展争创“六有”职工之家活动。

(7)水土保持监测机构运行管理研究 ——以长江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水土保持监测机构运行管理概念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水土保持监测机构的内涵和特征
    第二节 公共管理学理论
第二章 水土保持监测机构运行管理现状分析
    第一节 水土保持监测机构的发展与成就
    第二节 水土保持监测机构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水土保持监测机构运行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水土保持法律体系建设不完备
    第二节 流域监测机构层级管理体制不顺畅
    第三节 监测机构参与市场化运作影响职能发挥
第四章 国内外水土保持监测机构及类似机构运行管理机制启示和借鉴
    第一节 国外类似机构管理机制的启示
    第二节 国内类似监测机构设置及运行机制的借鉴
第五章 完善水土保持监测机构运行管理对策建议
    第一节 水土保持监测机构的发展定位研究
    第二节 水土保持监测机构运行管理建议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缘起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研究成果概览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2.5 国内外研究发展态势
    1.3 概念的厘清
        1.3.1 高校第二课堂
        1.3.2 高校第二课堂学生行为
        1.3.3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建构
    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点
        2.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下的行为本质
        2.1.2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行为意义
        2.1.3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下行为与思想关系
        2.1.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行为理论
    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支点
        2.2.1 心理学关于行为研究的理论支撑
        2.2.2 教育学关于第二课堂的核心理论
    2.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切入点
        2.3.1 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理论
        2.3.2 新时代第二课堂建设的政策及其思想
        2.3.3 网络与信息数字技术的相关理论
        2.3.4 定性定量的教育研究相关理论
第三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
    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3.1.1 行为产生发展机制
        3.1.2 影响行为的因素
        3.1.3 行为影响的因素
    3.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形态
        3.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发展
        3.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现实形态的原因
    3.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评价
        3.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评价的现状
        3.3.2 第二课堂评价现状的原因
第四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方法论
    4.1 研究的理论框架
        4.1.1 量化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4.1.2 行为的统计物理研究
        4.1.3 因果关系的误区
    4.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描述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4.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过程描述数据
        4.2.2 学生成长发展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4.3 行为研究设计
        4.3.1 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
        4.3.2 学生行为的数据记录采集
        4.3.3 学生行为数据的求证与评价
    4.4 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借鉴与对比
第五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实践案例
    5.1 案例数据概况
        5.1.1 行为数据的基本情况
        5.1.2 学业成绩基本情况
        5.1.3 毕业去向
        5.1.4 职业发展状态
        5.1.5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
    5.2 案例数据的数据挖掘分析
        5.2.1 行为状况统计学分析
        5.2.2 行为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分析
        5.2.3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数据研究
第六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用
    6.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
        6.1.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观测价值
        6.1.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判断价值
        6.1.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预测价值
    6.2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导思想
        6.2.1 树立“大思政”格局的理念
        6.2.2 巩固增强获得感的内容创新理念
        6.2.3 强化信息技术同步的形式创新理念
    6.3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原则
        6.3.1 精准教育原则
        6.3.2 数据研究原则
        6.3.3 评价反馈原则
        6.3.4 行为评价思想的反思
    6.4 基于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6.4.1 第二课堂组织工作机制
        6.4.2 第二课堂过程管理机制
        6.4.3 第二课堂评价导向机制
        6.4.4 第二课堂支持保障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环境规制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研究 ——基于母国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和政策意义
    1.3 相关定义及解释
        1.3.1 环境规制概念界定
        1.3.2 环境规制范围解释
        1.3.3 对外直接投资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框架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4.3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关于环境规制测算方法的研究
        2.1.1 关于定性指标测算法的研究
        2.1.2 关于单一指标定量测算法的研究
        2.1.3 关于综合指标定量测算法的研究
    2.2 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的研究
        2.2.1 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的理论研究
        2.2.2 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的实证研究
    2.3 关于环境规制与对外直接投资关系的研究
        2.3.1 关于“波特假说”的研究——环境规制与生产率
        2.3.2 关于“污染避难所假说”的研究——环境规制与跨国投资
        2.3.3 关于母国环境规制对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研究
    2.4 研究评述
第3章 中国环境规制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状况
    3.1 环境规制的内涵变迁
        3.1.1 规制的内涵演进
        3.1.2 环境规制的内涵演进
    3.2 中国环境规制的发展状况
        3.2.1 中国环境规制政策的历史变迁
        3.2.2 中国环境规制的总体特征
    3.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状况
        3.3.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概况
        3.3.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地分布
        3.3.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地区分布
        3.3.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
        3.3.5 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特征
        3.3.6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相关促进政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母国环境规制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机理分析
    4.1 环境规制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机理
        4.1.1 产业转移效应
        4.1.2 产业国际竞争力效应
        4.1.3 国际经贸规则对接效应
    4.2 环境规制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机理
        4.2.1 生产成本传导效应
        4.2.2 技术创新传导效应
    4.3 “污染避难所假说”内涵的扩展:“弱污染避难所假说”的提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环境规制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算
    5.1 环境规制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方法
        5.1.1 环境规制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5.1.2 环境规制指标体系测算的方法
    5.2 省级环境规制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算
        5.2.1 省级环境规制综合指标的具体选择
        5.2.2 省级环境规制强度的测算结果及分析
    5.3 工业行业环境规制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算
        5.3.1 工业行业污染强度测算及分类划分
        5.3.2 工业行业环境规制综合指标的具体选择
        5.3.3 工业行业环境规制强度的测算
第6章 环境规制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层面数据
    6.1 问题的提出
    6.2 研究设计
        6.2.1 实证模型设定
        6.2.2 数据来源和变量解释
    6.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6.3.1 基准回归
        6.3.2 稳健性检验
        6.3.3 异质性检验
    6.4 “波特假说”存在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环境规制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研究——基于微观企业数据
    7.1 问题的提出
    7.2 研究设计
        7.2.1 数据说明
        7.2.2 实证方法与模型设定
        7.2.3 变量解释与描述
    7.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7.3.1 基准回归
        7.3.2 稳健性检验
        7.3.3 机制检验
    7.4 异质性检验
        7.4.1 行业异质性检验
        7.4.2 地区异质性检验
        7.4.3 企业所有权异质性检验
        7.4.4 对外投资类型异质性检验
    7.5 扩展分析:融资约束的调节效应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政策启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四、新形势下,“三同时”如何动作(论文参考文献)

  • [1]重金属污染条件下基层环境监管体制研究[D]. 李冠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5)
  • [2]新形势下,“三同时”如何动作[J]. 杨建军. 劳动保护, 1994(01)
  • [3]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张大维. 华中师范大学, 2010(12)
  • [4]新形势下我国亟待构建海防战略[J]. 刘昌龙,张晓林. 太平洋学报, 2012(05)
  • [5]中国环境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及其选择研究[D]. 杨洪刚. 复旦大学, 2009(04)
  • [6]工会组织建设创新与发展新视野[J]. 张丽.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 2017(01)
  • [7]水土保持监测机构运行管理研究 ——以长江流域为例[D]. 鲁勇.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5)
  • [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D]. 王纲.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9]环境规制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研究 ——基于母国视角[D]. 李小永.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标签:;  ;  ;  ;  ;  

新形势下,如何演好“三同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