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一号加方济黄芪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46例

丰一号加方济黄芪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46例

一、风1号合防己黄芪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6例(论文文献综述)

何莲花,栾慧杰,单宏颖,杨波,何娟,虎义平,戴嘉婧,万汇娟,方崇州,王庆文[1](2021)在《防己黄芪汤对DBA/1小鼠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及血管新生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防己黄芪汤对DBA/1小鼠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IA)及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将DBA/1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CIA组及防己黄芪汤组(5.4 g·kg-1)。CIA组及防己黄芪汤组第1天以牛Ⅱ型胶原和完全弗氏佐剂免疫DBA/1小鼠,于第21天以牛Ⅱ型胶原和不完全弗氏佐剂免疫DBA/1小鼠建立CIA模型,并于二次免疫当天开始灌胃给药,每天1次,共给药28 d。第22天开始观察CIA小鼠的关节红肿等症状并进行关节炎评分,第49天取材后,进行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CIA小鼠关节滑膜中血管新生情况;免疫组化检测CIA小鼠关节滑膜中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CD3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双染检测CIA小鼠关节滑膜中成熟血管和不成熟血管的情况。同时,提取大鼠胸主动脉环,采用VEGF(20μg·L-1)诱导大鼠胸主动脉环微血管的生长,加入不同浓度防己黄芪汤(0.25,0.5,1 g·L-1)作用后,显微镜下观察防己黄芪汤对VEGF诱导的大鼠胸主动脉环微血管生长情况并进行拍照统计。结果:与正常组比较,CIA组小鼠炎症关节红、肿及畸形明显,临床关节炎评分、发病率、关节滑膜炎症、血管新生情况显着升高,关节滑膜中的血管密度,CD31和VEGF的阳性表达量、不成熟血管的数量均显着升高(P<0.01);与CIA组比较,防己黄芪汤组小鼠炎症关节的红、肿及畸形明显改善,临床关节炎评分、发病率、关节滑膜炎症、血管新生情况显着降低,关节滑膜中的血管密度,CD31和VEGF的阳性表达量、不成熟血管的数量均显着下降(P<0.01)。与正常组比较,VEGF能显着诱导大鼠胸主动脉环微血管的生长(P<0.01);与VEGF组比较,防己黄芪汤(0.25,0.5,1 g·L-1)可显着抑制大鼠胸主动脉环微血管的生成(P<0.01)。结论:防己黄芪汤可有效缓解CIA小鼠的临床症状,降低临床关节炎评分及发病率,同时具有抑制CIA小鼠关节滑膜中及大鼠胸主动脉环中血管新生的作用。

何莲花,覃清霞,吴青,栾慧杰,何娟,何文成,王庆文[2](2021)在《防己黄芪汤对脐静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防己黄芪汤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增殖、迁移、黏附、侵袭及管腔形成能力的作用。方法:VEGF(20μg·L-1)体外诱导HUVECs,加入不同质量浓度防己黄芪汤(0.25,0.5,1 g·L-1)作用后,分别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划痕修复实验、转移小室(transwell)迁移、黏附、侵袭及管腔形成实验检测防己黄芪汤对VEGF诱导的HUVECs功能的影响。提取HUVECs中的蛋白,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Janus激酶1(p-JAK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VEGF(20μg·L-1)能显着增加HUVECs细胞的增殖、划痕修复,transwell迁移、黏附、侵袭及管腔形成的能力(P<0.01);与VEGF组比较,防己黄芪汤(0.25,0.5,1 g·L-1)作用24 h对VEGF诱导的HUVECs增殖活性没有明显影响,作用24 h内能明显降低VEGF诱导升高的HUVECs划痕修复,transwell迁移、黏附、侵袭及管腔形成的能力(P<0.05)。与空白组比较,VEGF能显着诱导p-JAK1在HUVECs中的异常升高(P<0.01),防己黄芪汤(0.25,0.5,1 g·L-1)能明显降低p-JAK1的表达水平(P<0.05,P<0.01)。结论:防己黄芪汤能够降低VEGF诱导的HUVECs划痕修复,transwell迁移、黏附、侵袭及管腔形成的能力,而其机制可能与JAK1相关。

陈易[3](2021)在《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发病广泛、病程长、致残率高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此次研究基于循证医学理念,运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中医辨证分型治疗RA的临床疗效。通过分析各证型中医药参与治疗所获疗效得出的分析结果,比较中药治疗RA各证型间的疗效差异,初步得出各证型间中医药介入的获益差别,为临床更规范、有效的应用中医药治疗RA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自建库起至2018年10月31日的相关RCT文献;检索内容根据《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中类风湿关节炎的8种主要中医临床证型,分别是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瘀血阻络证、气血亏虚证、肝肾不足证、气阴两虚证。对各证型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的数据进行Meta系统分析,对疗效指标进行异质性、效应值合并和漏斗图分析;比较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与西药治疗RA的疗效差异;并在亚组分析中分别对纯中药与西药、中西药联合用药与西药治疗RA的疗效差异进行对比;最后对8种证型中药和中西药联合用药的疗效做对比。结果:此研究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188篇,参与对比总样本16615例,治疗组即中药组(含中西药联合用药)8680例、对照组即西药组7935例。亚组分析中纯中药组4416例、对照西药组3778例;中西药联合组4264例、对照西药组4157例。(1)风湿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12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207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24%和77.26%,[OR(95%CI)=3.62(2.54,5.17),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8篇,病例总数1006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2.63%和 78.19%,[RR(95%CI)=1.19(1.31,1.25),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4篇,病例总数201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10%和73.00%,[RR(95%CI)=1.23(1.08,1.41),P=0.002]。(2)寒湿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66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5617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83%和76.43%,OR(95%CI)=3.08(2,64,3.61),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24篇,病例总数3301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2.61%和 78.23%,[RR(95%CI)=1.18(1.11,1.25),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42篇,病例总数201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9.50%和 75.26%,[RR(95%CI)=1.16(1.13,1.20),P<0.00001]。(3)湿热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42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3570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14%和73.50%,OR(95%CI)=3.45(2.85,4.18),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28篇,病例总数2441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0.65%和 75.67%,[RR(95%CI)=1.17(1.12,1.23),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14篇,病例总数1129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8.99%和 69.12%,[RR(95%CI)=1.26(1.19,1.33),P<0.00001]。(4)痰瘀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22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817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75%和73.77%,OR(95%CI)=4.09(3.08,5.42),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5篇,病例总数300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2.81%和 76.87%,[RR(95%CI)=1.18(1.04,1.34),P=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17篇,病例总数1517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54%和 73.16%,[RR(95%CI)=1.21(1.14,1.29),P<0.00001]。(5)瘀血阻络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17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612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83%和74.75%,OR(95%CI)=3.77(2.80,5.08),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5篇,病例总数394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4.20%和 81.28%,[RR(95%CI)=1.14(1.03,1.27),P=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12篇,病例总数1218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03%和 72.73%,[RR(95%CI)=1.23(1.16,1.31),P<0.00001]。(6)气血亏虚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9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904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43%和75.06%,OR(95%CI)=3.56(2.41,5.28),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2篇,病例总数168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3.10%和 77.78%,[RR(95%CI)=1.20(1.05,1.37),P=0.006];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7篇,病例总数736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03%和74.46%,[RR(95%CI)=1.22(1.14,1.31),P<0.00001]。(7)肝肾不足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20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888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7.91%和69.97%,OR(95%CI)=3.32(2.59,4.26),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16篇,病例总数1575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9.33%和 71.33%,[RR(95%CI)=1.26(1.19,1.32),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4篇,病例总数313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13%和 63.69%,[RR(95%CI)=1.25(1.10,1.43),P=0.0010]。P 值小于 0.05 说明疾病疗效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8)气阴两虚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0篇,因为无法检索到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则最终无法进行Meta分析,也无数据参与证型间的疗效对比。结论: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证型中西药联合用药及纯中药组治疗RA的总有效率均优于西药常规治疗组;湿热痹阻证、瘀血阻络证中西药联合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纯中药组。

陈彦竹[4](2020)在《名老中医治疗痹证临床特色及用药规律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王为兰、焦树德、娄多峰、李济仁四位名老中医治疗痹证的有效医案,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建立方剂数据库,挖掘探索药物使用频次、核心组合等方面规律及组方原理。同时通过文献研究法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等方面对比、梳理四位名老中医的临床特点,并寻找其共同点进行归纳、概括,从而得到具有理论和数据支持的治痹临证学术体系,有助于拓展中医药治疗痹证的思路和方法,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1数据挖掘通过查阅首批全国500位名老中医名单,从中选取了在研究、治疗痹证方面卓有成效的四位名老中医王为兰、焦树德、娄多峰、李济仁教授,以“名老中医姓名(如王为兰)+痹证”“名老中医姓名(如王为兰)+经验”“名老中医姓名(如王为兰)+医案”作为检索词,于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先后检索四位名老中医治疗痹证的文献,筛查选取有效医案,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建立方剂数据库并完成频数及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工作,得出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的四气五味及归经规律、药物组合及潜在新方等结果。2文献研究运用文献学方法,将纳入研究范围的四位名老中医治疗痹证的学术思想作为主要文献统计对象,查阅其及其弟子的着作、期刊、报道等,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等方面收集、整理其临证经验,通过观察法和比较分析法找出其共有的辨治思路及其各具特色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3学术体系总结运用总结归纳法,将前两部分的研究结果相结合,总结四位名老中医治疗痹证的临床特色和用药规律,包括其对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和发展,辨证施治中的思路与经验,以及常用药物、药对和潜在新方,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理论和数据支持的治痹临证学术体系,将复杂的疾病系统化、简单化。结果:1数据挖掘部分本研究共收录王为兰教授99条处方、焦树德教授92条处方、娄多峰教授101条处方、李济仁教授92条处方,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进行数据挖掘以及常用药物组合和潜在新方分析。发现四位名老中医用药存在共有规律:药物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苦、辛、甘为重,多归于肝、脾、肾三经。用药功效分类主要为祛风湿药、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攻毒杀虫药、平肝熄风药、温里药、理气药等,常用药物组合多有调和营卫、温阳通经、祛风除湿、清热解表、养阴清热、搜风剔络、活血补血、益气健脾、强筋壮骨之功,共挖掘出四位名老中医治痹潜在新方12首。2文献研究部分(1)病因病机:四位名老中医均认为痹证因内外合邪而致病,在内责之于脏腑亏虚及营卫气血失调,在外归于风、寒、湿、热等病邪。此外王老重视卫气营血辨证,强调了痰邪和瘀血的致痹作用;焦老补充了“合而为痹”的意义,并提出肾虚是导致尪痹的主要原因;娄老主张凡是痹证,必有“虚、邪、瘀”三者共存;李老重视络脉与痹证的联系,指出外邪、内邪与毒邪并重。(2)辨证分型:四位医家辨治痹证不外乎从“风、寒、湿、热、虚、痰、瘀”等致痹因素入手,临证时各有侧重。王老擅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不同西医疾病使用不同辨证方法;焦老首创“尪痹”病名及其不同分型;娄老采用“三因三候”辨证法,正虚、邪实、痰瘀三大证候下又以寒、热为纲,纲下又有目,层次清晰;李老以寒热辨证为主,久痹注重辨“虚、痰、瘀”。(3)治疗方法:四位名老中医整体思想为扶正培本与祛邪通络并用,王老对痹证的治疗理念延用辨病辨证相结合的思路,从不同角度入手治疗痹证范畴下的各种西医疾病,且均以“补”为根本、以“通”为目的;焦老针对各种痹证均遵从补肾祛寒,养肝荣筋的治疗法则;娄老创立“扶正、祛邪、通络”的治疗法则,擅长依部用药;李老分别确立了治疗寒痹与热痹的主方,治疗时兼顾“虚、痰、瘀”,随证用药。四位名老中医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均创立了大量自拟方。3学术体系总结部分痹证总属本虚标实之证,因此临床辨治痹证可从虚、实两方面入手。从虚论治包括阳气偏虚、阴血不足、络脉失养和脏腑亏虚;从实辨治痹证包括辨寒热、辨风湿及辨痰瘀。四位医家使用最多的药物归类以祛风湿散寒药为首,其次是补虚药,包括补益气血、温补肾阳之类,同时佐以活血化瘀之品;其使用最多的单味用药依次为桂枝、白芍、当归、黄芪、鸡血藤、甘草、牛膝、知母等;使用药对包括具有气血同补、清热祛湿、祛风止痛、痰瘀并除等作用的相辅相成药对,以及具有补泻并用、通补兼施等功效的相反相成药对。结论:(1)四位名老中医认为,除风、寒、湿、热等外来邪气之外,人体正气不足导致的气血营卫的失调亦是痹证发病的重要原因;肝、脾、肾三脏的虚损是久痹、顽痹的根本原因;内外邪气与痰浊、瘀血相合所致的经络痹阻不通是痹证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四位名老中医临床治痹首辨虚实、寒热,再辨邪气偏胜,终辨病理产物,整体治疗思想为扶正培本与祛邪通络并用。(2)四位名老中医治痹组方均以温补为主,药物多归肝、脾、肾三经。王老与焦老组方更喜寒温并用,娄老与李老用药更趋于平和。王老方中擅用虫蛇类药以快速通络除痹;焦老常用温肾助阳类药以补肾祛寒;娄老多以健脾益胃之品来顾护脾胃;李老喜用藤类及虫类药物以祛风除湿、舒筋活络。(3)数据挖掘结果体现并验证了四位名老中医治疗痹证学术经验特点,同时可挖掘更多潜藏的用药规律。通过归纳整理四位名老中医对痹证的辨治思路和潜方用药规律,得出以“虚”、“实”为切入点的治痹临证学术体系,使复杂的痹证系统化、简单化。

刘莹[5](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桂枝汤方证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桂枝汤首载于《伤寒杂病论》,本方药量精简,配伍精当,疗效精到,是调和营卫、气血、阴阳之效方,临床应用极为广泛。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对桂枝汤方证做深入探讨,阐释其基本理论,明晰其证治规律,发掘其运用特点。方法: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文献综述,主要是对桂枝汤临床运用的相关文献及现代药理研究的有关报道进行整理、归纳、总结。掌握近年来桂枝汤的研究进展。第二章为方证理论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其一,探究桂枝汤源流,对北宋前部分专着关于桂枝汤的记载做简要分析;其二,对《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所记载的条文进行分析阐释;其三,结合原文和历代医家注解,对桂枝汤证的理、法、方、药作进一步分析;其四,对桂枝汤的煎服方法做相关浅释,领悟其中内涵;其五,从使用禁忌、原方运用、类方衍化等方面掌握仲景妙用桂枝汤之理,并搜集、整理后世部分医家对桂枝汤的应用情况。第三章,结合现代医案和《伤寒论》原文探讨桂枝汤的证治规律,为现代临床运用提供参考。收集CNKI、万方、VIP中1958年至2018年3月的桂枝汤医案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第四章,对桂枝汤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时间截止到2018年7月。将纳入的文献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并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桂枝汤在现代中医临床中应用广泛,且疗效可观;药理作用方面,对于体温、血压、汗腺、免疫等方面有双向调节作用,还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过敏、保护心血管等作用;(2)通过方证理论研究,认为桂枝汤基本病理为正虚邪实;主要病机为营卫不和、气血不和、阴阳不和;辨证要点为汗出恶风;(3)纳入的505例医案中,常见中医疾病有汗证、感冒、痹症,西医疾病有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皮肤瘙痒症;应用指征为:汗出、恶风寒、倦怠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浮缓;常用加味药为黄芪,白术,当归,防风;(4)最终纳入11篇RCT文献研究,共96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桂枝汤加减对比单纯西药治疗,能显着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OR=2.70,95%CI[1.81,4.04]。Z=4.87,P<0.00001);治愈率更高(OR=2.5,95%CI[1.56,4.01]。Z=3.82,P<0.00001);能够降低复发率(OR=0.09,95%CI[0.02,0.44]。Z=2.98,P<0.001);还可以降低症状积分(SMD=2.57,95%CI[0.63,4.52]。Z=2.60,P<0.00001)。桂枝汤对改善过敏性鼻炎,减少复发率、降低症状积分有一定的疗效。结论:通过文献综述、方证理论探讨、医案统计以及循证医学四个方面的研究,对桂枝汤的方证理论和辨治规律有了深入的认识。以期在总结归纳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其理论,掌握内在涵义,从而指导实践,拓宽临床运用。

刘龙龙[6](2018)在《胡兰贵教授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旨在通过现代统计学的方法,得出胡兰贵教授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具体有效数据,并进行总结分析,揭示胡兰贵教授在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各类疾病过程中的方证规律,初步确立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应用指征,探索其配伍和加减变化的规律。方法:通过文献梳理总结,收集胡兰贵教授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门诊病例,建立数据库,对病例中性别、年龄、症状体征、加味药物进行频次统计分析,进一步采取黄金分割等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以获得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对应的关系。结果:在临床病例中,黄芪桂枝五物汤应用没有多大的性别差异。年龄大多分布在31-60岁之间,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11岁。黄芪桂枝五物汤临床应用广泛,在临床中涵盖的科室比较多,以治疗肢体经脉病和气血津液病为主,也用于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黄芪桂枝五物汤主要用于治疗血痹,其临床症状主要是肢体无力、活动不灵、麻木不仁、酸痛、浮肿、自汗、恶风,这些症状出现的频率依次是20.00%、33.33%、16%、13.33%、6.66%。舌脉表现:以舌淡红和舌质暗为主,频率依次是41.37%、37.93%;舌苔多白苔、薄苔、滑苔,依次出现频率为38.02%、28.16%、20.42%。脉多沉细或者细弱,细涩,频率依次是32.60%、28.26%、21.73%。常见的加味药物有:当归、党参、白术、山药、丹参、熟地、附子、全蝎、茯苓、陈皮、柴胡、葛根、甘草、半夏、防风。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临床中男女都适用,在所统计的疾病中,其年龄分布广泛,大部分集中在中老年人。中医病证中,黄芪桂枝五物汤主要治疗在痹症、虚劳、中风、汗证、水肿、痿证、腹痛等病证。西医疾病中主要是一些颈肩部疼痛疾病,如颈椎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炎、脑梗塞、面神经炎、植物神经功能混乱、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胃溃疡、更年期综合症等疾病。加减药物中以补益药、化湿药、解表药为主。黄芪桂枝五物汤主要用于血痹,是以肌肉麻痹为主要症状,除肢体麻木外亦有酸胀和疼痛的感觉。

邓慧芳[7](2018)在《基于源流梳理及名词考据的仲景微汗法应用阐释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仲景微汗法理论的应用规律、操作原则、在湿病中的应用及其客观证据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为现代临床汗法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切实的参考。方法(1)采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充分搜集史料,梳理先秦至西汉医学史料与非医典籍中的汗法应用源流。(2)采用文献结合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张仲景的微汗法理论,包括微汗法的应用规律与操作原则,湿病的微汗法治则与应用等进行阐释。(3)采用训诂学的研究方法,结合文证与理证的充分证据,对仲景汗法操作原则及湿病相关名词进行考证,明确其释义。(4)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病为例,探讨微汗法应用的客观证据。拟复制外感风寒湿叠加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来代表“湿家,身烦疼”,从汗量、尿量、关节肿胀、免疫炎症等方面,观察比较不同麻黄汤-术配伍比例的干预下,上述指标的变化,寻求“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的客观证据。结果1先秦至西汉中医汗法的应用源流梳理(1)先秦至西汉非医文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以“液汤火齐”治疗水气伏遏于表,趁暑热之时促人体排汗,发散水气。风瘅、内关、风蹶、牡疝等病症中,提示汗出应适度、透彻,汗后需避风寒。《周易》涣卦中涉及惊恐汗出,《七发》中描述了心理疗法达到汗出病解,反映了心神与汗的关系。(2)先秦至西汉出土医籍文献:《五十二病方》运用汗法治疗痉病、痈疡、皮肤病等5例史料中,方药与温覆、热蒸等法配合,以汗出为取效反应。薤配伍醇酒治伤痉,黄芩、白蔹配伍黄芪治血疽,桃叶配伍热酒治干瘙,体现了汗法应用的雏型。《万物》中载有贝母已寒热、乌头已节,居延汉简中“伤寒四物”方以汗出为取效反应,流沙坠简中的“发寒散”和“伤寒方”,皆以温散为务。其汗法及方药特点与张仲景接近。(3)《神农本草经》:干姜、麻黄、葱茎、乌头4味药皆可发汗,皆具温散之性。枣叶、桑叶、蔓椒、蠮螉4味药的发汗功效有待进一步的证实。(4)《黄帝内经》:①人体津液从生成、输布,到排泄至体表成为正常的汗液,涉及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整体协调过程。津液生成之源泉包括脾胃等运化水谷功能。津液转输之动力包括心、肺、肝、肾的协同作用。津液输布之道路包括在里之三焦的气血水火流畅循环,在表之腠理的通畅开合。②汗出异常的病因包括外感暑、热、风、湿之邪,以及情志失调、过劳饱食等。病症分类主要有炅汗、漏汗、自汗、盗汗、绝汗、脏腑汗、无汗等7种。③汗法治病的原理包括:开发腠理,给邪气以出路;病从表入,及时发汗可使邪气就近从表而出;正邪交争,汗出则阴阳调和,正胜邪却。④外感热病、疮疡、暑热、大风骨节重等多种疾病皆可治以汗法,半夏汤以汗出为取效反应,正汗出是人体三焦腠理道路通畅,经络大通,阴阳和合的客观标志。2仲景微汗法的应用规律分析与操作原则考释(1)从以发汗为治法,以汗出为取效反应,和汗法禁例三个方面,总结仲景汗法的应用规律。①病位在表,正气抗邪于表,应当取汗,顺势而通,是基本的治病法则。以麻黄汤类方和桂枝汤类方为常用方剂。②汗法应用的法度是“微汗”。气血津液虚弱者,或等待阴阳自和而愈,或促其气血津液充实而发汗。表里同病者,攻击气血不通之症结,使邪去正复,汗路得通,可正汗出而病解。病位深而邪结重时,仍需注意“从汗而解”的排病趋势。③“表里实”(气血津液充实)而以邪在表为主要矛盾者,可发汗。没有达到这一条件时,若表邪为主则创造“表里实”的条件,或等待机体“表里实”的时机,才可发汗。最终以人体得正汗而病愈为目的。(2)考证“一时许”、“漐漐”、“似欲”、“将息”等词,总结出仲景微汗法操作原则的4要素。①汗出的量要微。汗珠应细微,如连绵细雨。②汗出的部位要周遍全身,“令手足俱周”。③汗出要持续,不可见汗即止,须保持微微的持续的汗出,大约两个小时。④汗出的势态应该持续而和缓,不可猛出猛停,乍汗乍休。汗出之后的将息法要求是:中病即止,不知则加。注意合理的温覆方法,保证汗出持续、微量、周遍全身。3《金匮要略》湿病相关症状考释及其微汗法的应用分析与实证研究(1)对《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篇“舌上如胎”、“疼烦”、“掣痛”等症状进行训诂学考证,指出:①“舌上如胎”指出舌胎似有似无,或者胎质非常薄的特点,预示疾病表浅,尚未入里。湿家由于表湿之邪久积,“舌上如胎”当指舌上有薄薄的一层白中微黄的舌胎。②“疼烦”即“烦疼”。“烦”通“繁”,指繁多、频繁。“身烦疼”、“身体疼烦”、“骨节疼烦”等症,是指身体或关节部位疼痛即反复发作。③“掣痛”为实“瘛痛”,即痉挛引起的疼痛,或疼痛伴随痉挛。“掣痛不得屈伸”即四肢疼痛剧烈,伴有痉挛作痛,活动受限,难以屈伸,为临床关节炎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2)对《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篇湿病微汗法应用进行分析:①风寒湿邪伤人,致肌腠、关节、筋骨等疼痛症,病位在表,为体表病症之阳病,治须“微微似欲出汗”,切不可大汗。以微微、和缓、持续数小时的正汗出,让湿邪尽去而正气不伤。②麻黄汤加术汤缓除肌腠间的湿邪;麻杏薏甘汤兼顾闭郁之外湿与蓄久之内湿;防己黄芪汤主治湿邪留滞,表已虚而驱邪不力者;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温散骨节间之湿邪。③因湿性粘滞,治疗风湿病之微汗法,除了方药的精妙配伍之外,尤需注意助汗方法和汗后调护。(3)《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篇湿病微汗法的实证研究,即以“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①白术能够制约麻黄汤的发汗强度,其制约作用强于苍术。麻黄汤配伍白术具有利尿作用,配伍苍术则利尿作用不明显。②原方剂量的麻黄汤配伍白术发汗量适度,且有利尿作用。麻黄汤剂量加倍之后汗量、尿量都增大,白术剂量加倍之后汗量减小,尿量增大。③麻黄加术汤各组均能有效抑制模型大鼠的足趾肿胀程度。原方剂量的麻黄汤配伍白术或配伍苍术,均能降低模型大鼠血清中的TNF-α、IFN-γ、COX-2、IL-17等含量。④与原方剂量的麻黄汤配伍白术比较,麻黄汤剂量加倍之后或白术剂量加倍之后,对于模型大鼠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减弱。结论(1)先秦早期医疗经验、《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分别为仲景汗法理论的完善提供临床实践、药物学、生理学等方面的基础。(2)仲景的汗法理论主要用于正气抗邪于表的病症,是强调固护人体正气的微汗法,又是以通为和,顺应人体向愈趋势的广义汗法。(3)《伤寒杂病论》的文本解读存在语言文字的历时性差异,需要结合秦汉时期的语境及文法特点。(4)麻黄加术汤作为仲景湿病微汗法的代表方剂,通过麻黄汤与白术巧妙的配伍,达到“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之目的。

刘健[8](2017)在《益气固肾明目方治疗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葡萄膜炎是我国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约4%-10%的盲眼是由葡萄膜炎所致,占致盲性眼病的第5至第7位。多数由免疫反应所引起,病情反复,尤其后葡萄膜炎和全葡萄膜炎引起的黄斑水肿,是引起患者视力减退的重要原因,发生率可高达28-74%。目前西医治疗该类黄斑水肿,主要采用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但禁忌证及全身毒副作用多,局部注射曲安奈德(TA)作用可持续3-4周,对治疗该类型黄斑水肿有一定疗效,但眼压升高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甚至可出现眼内炎等严重不良反应。我们结合临床经验提出将目络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来指导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UME)的辨证和治疗。其病机为以虚为主,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临床上以脾肾阳虚最为多见,本虚为脾肾气阳两虚,水湿上犯,标实为痰瘀互结,邪阻目络。在治疗上应当以祛邪通络,扶正补络为治则,采用益气温阳利水、活血通络明目治法。以此理论为指导,我院名老中医庄曾渊研究员、亢泽峰教授在真武汤和防己黄芪汤的基础上进行化裁,组建了“益气固肾方”,为了能更好的观察该方治疗脾肾阳虚型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也为中医治疗本病开拓了新的治疗方法,本课题组对“益气固肾方”治疗脾肾阳虚型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目的:1.探讨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的中医证型及方药分析。2.中药益气固肾方治疗脾肾阳虚型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1.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的中医证候分型及方药分析研究。收集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中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别分析葡萄膜炎黄斑水肿的中医常见证型及方药。2.中药益气固肾方治疗脾肾阳虚型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选取脾肾阳虚型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患者90例(90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曲安奈德治疗组,每组30例(30眼),治疗3个月,随访6个月。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及随访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黄斑区视网膜厚度、黄斑容积,并观察复发情况、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1.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的中医证型及方药分析。本课题组通过对163例(227眼)葡萄膜炎黄斑水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得出中医证型10种,分别是脾肾阳虚型47例(占29%),肝胆火炽型33例(占20.5%),肝郁气滞型12例(占7.1%),肝经风热型25例(占15.3%),风热上扰型6例(占3.9%),阴虚火旺型19例(占11.5%),痰瘀互结型4例(占2.5%),风热夹湿型8例(占4.7%),火毒炽盛型5例(占3.3%),气血不足型4例(占2.2%)。共收集有效完整方剂72首,其中经典方剂16首,自拟方剂56首,经典方剂中五苓散使用频次排名第一,其次为玉屏风散、苓桂术甘汤、防己黄芪汤、真武汤、龙胆泻肝汤。本研究涉及的中药一共有83味,总频数267次,前10位的中药有黄芪、甘草、茯苓、薏苡仁、泽泻、白术、防己、山药、桂枝、龙胆草。高频药物主要功效构成情况:益气健脾类药物14.5%,温补肾阳类药物12.7%,疏风清热类药物占8.8%,健脾利水类药物占21%,凉血化瘀通络类药物占6.8%,软坚散结类药物占2.3%,除湿化痰通络类药物占7.2%,益气养血类药物占7.6%,疏肝解郁类药物占5.5%,平肝熄风类药物占3.9%,清热燥湿类药物占3.5%,养心安神类药物占3.2%,润肠通便类药物占1.8%,止咳化痰类药物占1.2%。2.中药益气固肾方治疗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共观察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患者90例(90眼),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中药治疗组、曲安奈德治疗组以及中西医结合组,每组30例(30眼)。视力疗效方面,治疗3个月,三组有效率分别为,中药组80%,联合治疗组86.7%,TA治疗组66.7%。经秩和检验,中药治疗组平均秩次为49.90,联合治疗组平均秩次为52.10,TA治疗组平均秩次为34.50,Kruskal-Wallis检验统计量卡方值为8.340,P=0.015,三组间有统计学差异,中药组优于曲安奈德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效果较其他两组好;三组间最佳矫正视力比较:治疗1个月,三组间比较,P<0.05,曲安奈德组优于中药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效果最好;治疗3个月,三组间比较,P<0.05,中药组优于曲安奈德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效果最好;随访6个月,三组间比较,P<0.05,中西医结合组效果最好,与其他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组与曲安奈德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三组间黄斑厚度比较:治疗1个月,三组间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P<0.05,曲安奈德组优于中药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效果最好,治疗3个月,三组间比较,P<0.05,曲安奈德组优于中药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效果较其他两组好,随访6个月三组间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P<0.05,中西医结合组效果最好,与其他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组与曲安奈德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三组间6mm黄斑容积比较:治疗1个月,三组间黄斑容积比较,P<0.05,曲安奈德组优于中药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效果最好,治疗3个月,三组间比较,P<0.05,曲安奈德组优于中药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效果较其他两组好,随访6个月,三组间黄斑容积比较,P<0.05,中西医结合组效果最好与其他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组与曲安奈德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期间,三组黄斑水肿复发情况,各组复发人数所占率分别为,TA治疗组30%,中药组13.4%,联合治疗组6.7%,提示联合治疗组治疗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具有良好的抗复发性。治疗3个月后,三组全身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各组症状改善人数所占率分别为,中药组93.3%,联合治疗组96.7%,TA治疗组6.7%,联合治疗组、中药组明显优于TA治疗组。随访6个月后,三组全身症状改善情况比较,P<0.05,各组症状改善人数所占率分别为,中药组90%,联合治疗组86.7%,TA治疗组16.7%,说明联合治疗组、中药组优于TA治疗组。随访各组间并发症的情况:本次临床实验中,曲安奈德治疗组发生高眼压患者6例,其中最高眼压35mmHg,结膜下出血1例,中西医结合组发生2例高眼压患者,其中最高眼压32mmHg,中药组无眼部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均无并发青光眼、白内障等情况。随访6个月复发情况,中药组6例,曲安奈德组18例,中西医结合组5例,三组间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中药组与中西医结合组比较,P>0.05,说明两组间没有临床差异,两组与曲安奈德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脾肾阳虚型为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常见证型2.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方药的应用则以补气,补肾,温阳,利水,健脾渗湿类中药为主。3.“瞳神络病”理论对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作用。4.益气固肾方治疗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临床疗效较好,与曲安奈德球旁注射治疗本病相比较,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同时可以兼顾改善全身症状、减轻激素副作用、预防疾病复发。5.益气固肾方联合曲安奈德球旁注射,中西医结合治疗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疗效最佳,是中药辨证施治与西药局部靶点性治疗,标本兼治的优势体现。

唐文均[9](2016)在《泰痹颗粒Ⅱ号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泰痹颗粒Ⅱ号为临床经验用方,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补气养血之功效,为抗风湿之良药,其疗效稳定确切,原方为汤剂,服用量大,储存和携带均不方便。本研究运用现代制药技术及质量研究方法优选出泰痹颗粒Ⅱ号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实验方法。方法:1.在制备工艺研究上,针对药材的不同成分性质不同,采用正交实验方法,以虎杖苷、葛根素、总黄酮以及浸膏得率为考察指标进行综合评分,进行水提、醇提及水提醇沉优选,筛选出最佳提取工艺;2.在质量控制研究方面,建立了络石藤、杜仲、狗脊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并用HPLC法测定了虎杖苷和葛根素的含量,用HPLC-ELSD法测定了黄芪甲苷含量,采用UV法测定总黄酮含量,实验结果显示上述方法简便,准确,精密,可作为该制剂质量控制指标;3.对该方颗粒进行了相关性检查。结果:1.以虎杖苷、总黄酮、干浸膏得率为指标,通过醇提正交实验,优选出虎杖、狗脊的最佳提取条件是加8倍量的5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 h;以葛根素、干浸膏得率为指标,通过水提正交实验,优选出其余六味药的最佳提取条件加6倍水,提取3次,每次1h。通过水提醇沉正交实验,其最佳条件是药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加乙醇使含醇量达50%后,静置12h的醇沉效果最佳,合并醇提液,水提醇沉液,进行浓缩,加辅料,并进行制粒。2.泰痹颗粒中狗脊、杜仲、络石藤薄层鉴别结果,其样品色谱与标准品对照色谱相对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且阴性对照溶液色谱在相应位置无对应斑点。3.HPLC法测定泰痹颗粒虎杖苷含量结果:对照品浓度在0.010080.06048mg/ml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得到平均回收率为100.30%,RSD为1.98%。4.HPLC法测定泰痹颗粒葛根素含量结果:对照品在5.226.0μg/ml范围内,峰面积和浓度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84%,RSD值为2.08%;HPLC-ELSD法测定泰痹颗粒黄芪甲苷含量结果:对照品在1.0486.288μg范围内,峰面积和浓度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8.57%,RSD值为1.72%;UV方法测定总黄酮在0.21250.88mg范围内与吸光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得到平均回收率为101.07%,RSD为1.9%。结论:实验结果表明该方颗粒剂提取工艺合理,稳定可行,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及薄层鉴别方法专属性强,方法学考察,其重复性、精密度、稳定性、加样回收率均符合要求,且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颗粒剂检查项下要求。

孙君阳[10](2016)在《痹证1号方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首先从理论研究方面,总结探讨了中西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理论认识,为痹证1号方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提供理论依据。从临床研究方面,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痹证1号方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并对其有效性进行初步评价,探讨其遣方用药及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所有病例均来自2014年7月到2015年1月在十堰市中医医院门诊就诊,临床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通过随机对照的实验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50例予痹证1号方为基础方,每位患者根据临床主要症状进行加减用药,中药由十堰市中医医院代煎,每次1袋,每日3次;对照组50例予通痹片治疗,每次2片,每日3次,两组均以2个月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主要实验室指标及安全性指标,并对其有效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1、治疗前基数数据比较:治疗前人口学资料及治疗前中医症状与体征评分数据显示符合纳入标准的100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经过组间比较,在性别、年龄、病程及中医症状及体征评分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2、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及体征积分经组间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有差异,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痹证1号方对症状及体征改善优于对照组通痹片。3、试验组在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及体征积分方面显示,患者的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晨僵、畏寒症状较治疗前均有缓解,差异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及体征积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晨僵、畏寒方面较治疗前有所缓解。5、在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6、安全性比较,试验组在研究过程中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对照组服药过程中出现胃部不适4例,胃痛2例,头晕1例。结论:痹证1号方是赵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创制的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良方,全方以“温阳通络,祛湿止痛,调和气血,顾护中州”为治疗大法,集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药,益气养血扶正药于一体,攻补兼施,动静结合,使得阳助阴散,脾助湿祛,血行风灭,气血得和,经络得畅,疼痛自止。痹证1号方可有效的缓解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疼痛、肿胀及晨僵症状与体征,病人反馈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小,可长期服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其现代药理作用与机制,进行推广。

二、风1号合防己黄芪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风1号合防己黄芪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6例(论文提纲范文)

(1)防己黄芪汤对DBA/1小鼠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及血管新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动物
    1.2 药物与试剂
    1.3 仪器
2 方法
    2.1 防己黄芪汤药液的制备[3]
    2.2 CIA模型的建立[4]
    2.3 分组和给药
    2.4 评分和发病率[4-6]
    2.5 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小鼠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4-6]
    2.6免疫组化检测小鼠关节滑膜中血管内皮及相关标记物[4-6]
    2.7 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关节滑膜中不成熟血管[4]
    2.8 大鼠胸主动脉环的提取和培养[7]
    2.9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对CIA小鼠发病率及关节炎评分的影响
    3.2 对CIA小鼠关节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3.3 对CIA小鼠关节组织中VEGF及CD31表达的影响
    3.4 对CIA小鼠关节滑膜组织中的血管新生的影响
    3.5 对VEGF诱导的大鼠胸主动脉环微血管生成的影响
4 讨论

(2)防己黄芪汤对脐静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细胞
    1.2 试剂
    1.3 仪器
2 方法
    2.1 防己黄芪汤的制备
    2.2 MTT比色法检测HUVECs的增殖活性
    2.3 划痕实验检测HUVECs的水平迁移能力
    2.4 HUVECs的黏附能力检测
    2.5 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HUVECs的垂直迁移能力
    2.6 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HUVECs的侵袭能力
    2.7 管腔形成实验检测HUVECs管腔形成能力
    2.8 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细胞中JAK1抗体磷酸化水平和蛋白含量
    2.9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对VEGF诱导HUVECs增殖活性的影响
    3.2 对VEGF诱导的HUVECs的划痕修复能力的影响
    3.3 对VEGF诱导的HUVECs的transwell迁移能力的影响
    3.4 对VEGF诱导的HUVECs的黏附能力的影响
    3.5 对VEGF诱导的HUVECs的transwell侵袭能力的影响
    3.6 对VEGF诱导的HUVECs的管腔形成能力的影响
    3.7 对VEGF诱导的HUVECs S的JAK1磷酸化蛋白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3)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认识
        1.1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认识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及临床症状
        1.3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用药
    2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2.1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病名
        2.2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2.3 类风湿关节炎辩证分型的认识及发展
        2.4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治法及用药
第二部分 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相关文献Meta分析
    1 系统评价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及结果
    2 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文献基本情况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3 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3.1 文献筛选结果
        3.2 文献基本情况
        3.3 文献质量评价
        3.4 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4 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4.1 文献筛选结果
        4.2 文献基本情况
        4.3 文献质量评价
        4.4 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5 类风湿关节炎痰瘀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5.1 文献筛选结果
        5.2 文献基本情况
        5.3 文献质量评价
        5.4 类风湿关节炎痰瘀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6 类风湿关节炎瘀血阻络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6.1 文献筛选结果
        6.2 文献基本情况
        6.3 文献质量评价
        6.4 类风湿关节炎瘀血阻络证临床疗效评价
    7 类风湿关节炎气血亏虚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7.1 文献筛选结果
        7.2 文献基本情况
        7.3 文献质量评价
        7.4 类风湿关节炎气血亏虚证临床疗效评价
    8 类风湿关节炎肝肾不足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8.1 文献筛选结果
        8.2 文献基本情况
        8.3 文献质量评价
        8.4 类风湿关节炎肝肾不足证临床疗效评价
    9 分析结果
        9.1 纳入文献总体情况统计
        9.2 疗效对比
第三部分 证型分布及常见的复合证型
    1 临床单一证型的分布情况
    2 临床常见的复合证型及论治方法
        2.1 湿热瘀阻证
        2.2 寒热错杂证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2 Meta分析过程及结果
    3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常见证型分布情况
    4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名老中医治疗痹证临床特色及用药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治痹验案的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 医案来源
        2 检索方法
        3 选择医案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4 数据规范处理
        5 数据录入
        5.1 中药名
        5.2 性味、归经
        5.3 方药
        6 统计分析
        6.1 提取数据源
        6.2 药物使用频次、性味、归经统计
        6.3 组方规律分析
        6.4 新方分析
    二、名老中医治痹临床用药规律研究结果与分析
        1 王为兰治痹临床用药规律研究结果与分析
        2 焦树德治痹临床用药规律研究结果与分析
        3 娄多峰治痹临床用药规律研究结果与分析
        4 李济仁治痹临床用药规律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二部分 四位名老中医治疗痹证学术思想总结
    一、四位名老中医治痹学术思想共同点
    二、四位名老中医治痹学术思想各异点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痹证的病因病机
    2 痹证的辨证论治
        2.1 从“虚”辨治
        2.2 从“实”辨治
    3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四位名老中医用药经验
        3.1 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3.2 单味用药分析
        3.3 潜在药对分析
        3.4 潜在新方分析
    4 其他用药特色
        4.1 善用引经药
        4.2 大剂量用药
        4.3 择时施治予药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辨治痹证的研究进展
    1 痹证病名历史沿革
        1.1 痹证的历史名称及演变
        1.2 现代医学对痹证的认识
    2 痹证的病因病机
    3 痹证的辨证分型
        3.1 八纲辨证
        3.2 卫气营血辨证
        3.3 六经辨证
        3.4 脏腑辨证
    4 痹证的临床方药研究
        4.1 经方
        4.2 自拟方
        4.3 中药制剂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桂枝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桂枝汤现代临床运用
        1.1 内科疾病
        1.2 外科疾病
        1.3 妇科疾病
        1.4 儿科疾病
        1.5 其他疾病
        1.6 小结
    2 桂枝汤的现代实验研究
        2.1 双向调节作用
        2.2 抗菌、抗病毒作用
        2.3 降糖作用
        2.4 保护心血管和心脏自主神经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桂枝汤方证理论研究
    1 桂枝汤的源流考
        1.1 《脉经》引桂枝汤条文
        1.2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疑似桂枝汤条文
        1.3 《外台秘要》引桂枝汤条文
        1.4 《千金翼方》引桂枝汤条文
    2 桂枝汤相关条文辨析
        2.1 《伤寒论》中桂枝汤相关条文分析
        2.2 《金匮要略》中桂枝汤相关条文分析
    3 方证理论探讨
        3.1 桂枝汤证机理分析
        3.2 桂枝汤证症状分析
        3.3 桂枝汤方药分析
    4 桂枝汤“方后注”
        4.1 煎法
        4.2 服法
        4.3 服药忌口
    5 桂枝汤的古代应用
        5.1 桂枝汤禁忌症
        5.2 仲景对桂枝汤原方的应用
        5.3 仲景对桂枝汤类方的应用
        5.4 后世医家对桂枝汤的应用
第三章 基于现代医案探讨桂枝汤证治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资料收集标准
        1.3 资料提取
        1.4 资料规范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病名统计
        2.3 症状统计
        2.4 舌象统计
        2.5 脉象统计
        2.6 桂枝汤医案用药统计
    3 讨论
        3.1 桂枝汤临床应用范围
        3.2 桂枝汤之应用指征
        3.3 桂枝汤之化裁用药规律
    4 小结
第四章 桂枝汤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1.5 研究方案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及基本特征
        2.2 方法学质量评价
        2.3 桂枝汤的疗效评价
        2.4 异质性分析
        2.5 安全性分析
    3 讨论
        3.1 桂枝汤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理论分析
        3.2 Meta分析的研究结果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胡兰贵教授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概述
    1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文献来源
    2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药物组成
    3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功效及主治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现代研究
    1 神经系统方面疾病
    2 肢体经脉病证
    3 妇人产后方面疾病
    4 颈椎方面疾病
    5 中风后遗症
    6 皮肤方面疾病
    7 消化系统疾病
胡兰贵教授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经典医案
研究技术路线和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纳入标准
    3 病例整理规范
        3.1 症状规范
        3.2 舌象规范
        3.3 脉象规范
        3.4 病名规范
        3.5 中药规范
    4 统计方法
    5 研究结果及分析
        5.1 性别统计及分析
        5.2 年龄统计及分析
        5.3 症状统计及分析
        5.4 舌象统计及分析
        5.5 脉象统计及分析
        5.6 主治疾病分类统计及分析
        5.7 加减药物统计及分析
    6 小结:黄芪桂枝五物汤的适用范围及临床表现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黄芪桂枝五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源流梳理及名词考据的仲景微汗法应用阐释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先秦至西汉中医汗法的应用源流梳理
    第一节 先秦至西汉非医文献中的汗法材料
        1 先秦典籍中与汗相关的记载
        2 西汉典籍中的汗法相关材料
        3 小结
    第二节 先秦至西汉出土医籍文献中汗法的应用
        1 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
        2 阜阳汉简、居延汉简、流沙坠简
        3 小结
    第三节 《神农本草经》发汗药物分析
        1 发汗药
        2 记载发汗而实非发汗药
        3 小结
    第四节 《黄帝内经》汗法理论阐释
        1 汗液形成和排出的生理机制
        2 汗液排出异常的病理机制
        3 汗法的治病原理与应用分析
        4 小结
第二章 仲景微汗法的应用规律分析与操作原则考释
    第一节 仲景微汗法的应用规律分析
        1 以发汗为治法
        2 以汗出为取效反应
        3 汗法禁例
        4 小结
    第二节 仲景微汗法的操作原则考释
        1 “一时许”考
        2 “漐漐”、“漐习”、“濈濈”考
        3 “微似有汗”考
        4 “将息”考
        5 温覆法阐释
        6 小结
第三章 《金匮要略》湿病相关症状考释及其微汗法的应用分析与实证研究
    第一节 《金匮要略》湿病相关症状考释及其微汗法的应用分析
        1 《金匮要略》湿病相关症状考释
        2 《金匮要略》湿病微汗法的应用分析
        3 小结
    第二节 《金匮要略》湿病微汗法的实证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8)益气固肾明目方治疗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中医证候分型及方药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诊疗标准
        2.1.1 葡萄膜炎诊断标准
        2.1.2 黄斑水肿(ME)的诊断标准
        2.2 病例纳入标准
        2.3 病例排除标准
        2.4 中医常见证型分类标准
    3. 研究方法
    4. 提取信息及统计方法
    5. 结果
        5.1 一般资料
        5.2 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患者的中医证型分析
        5.3 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患者的方药分析
        5.3.1 常用方剂
        5.3.2 高频药物数据分析
    6. 讨论
第二部分 益气固肾明目方治疗脾肾阳虚型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诊疗标准
        2.1.1 葡萄膜炎诊断标准
        2.1.2 黄斑水肿(ME)的诊断标准
        2.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1.4 病例纳入标准
        2.1.5 病例排除标准
        2.1.6 病例剔除标准
        2.2 观察指标
    3. 研究方法
        3.1 实验药物和对照药物
        3.2 收集方法
        3.3 治疗方法
        3.4 安全性评价指标
        3.5 疗效判断标准
        3.5.1 视力疗效判定标准
        3.5.2 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疗效判定标准
        3.5.3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尼莫地平法)
        3.5.4 远期疗效评价
        3.6 质量控制
        3.7 统计学处理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受试者基线水平比较
        4.1.1 三组患者年龄、病程等基本情况比较
        4.1.2 三组患者中葡萄膜炎类型分布情况
        4.1.3 三组患者初诊时激素使用情况
        4.1.4 三组间治疗前视力分布情况
        4.2 治疗效果
        4.2.1 视力疗效情况
        4.2.2 三组最佳矫正视力比较
        4.2.3 三组黄斑水肿消退情况
        4.2.4 三组间治疗后黄斑厚度比较
        4.2.5 三组治疗后黄斑容积比较
        4.2.6 随访6个月黄斑水肿的复发率
        4.2.7 全身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4.2.8 治疗期间各组并发症情况
    5. 讨论
        5.1 祖国医学对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的认识
        5.2 导师对“瞳神络病”理论及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的认识
        5.3 益气固肾方的立方依据及方义分析
        5.4 益气固肾方治疗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的疗效作用机制
        5.5 益气固肾方治疗葡萄膜炎黄斑水肿的疗效评价
参考文献
小结
附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2: 中医证候评分表
附3:典型病例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9)泰痹颗粒Ⅱ号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泰痹颗粒Ⅱ号的制备工艺研究
    1 泰痹颗粒Ⅱ号的处方组成概述及处方方解
    2 仪器与试剂
    3 药材及剂型的选择
    4 提取工艺试验研究
        4.1 虎杖、狗脊醇提工艺考察
        4.1.1 正交实验设计
        4.1.2 考核指标的确定
        4.1.3 虎杖苷含量测定
        4.1.4 总黄酮含量测定
        4.1.5 浸膏得率的测定
        4.1.6 正交实验结果及分析
        4.1.7 醇提工艺验证试验
        4.2 黄芪、杜仲等六味药材水提工艺考察
        4.2.1 正交实验设计
        4.2.2 考核指标的确定
        4.2.3 葛根素含量的测定
        4.2.4 浸膏得率的测定
        4.2.5 正交实验结果及分析
        4.2.6 水提工艺验证试验
        4.3 水提醇沉工艺考察
        4.3.1 正交实验设计
        4.3.2 葛根素含量的测定
        4.3.3 浸膏得率的测定
        4.3.4 正交实验结果及分析
        4.3.5 水提醇沉验证工艺实验
        4.4 小结与讨论
    5 成型工艺考察研究
        5.1 浓缩工艺考察
        5.2 辅料的筛选
        5.3 辅料用量比例的考察
        5.4 颗粒制备及干燥实验研究
        5.5 颗粒流动性考察
        5.6 颗粒堆密度考察
        5.7 吸湿平衡时间测定
        5.8 成型工艺结论
    6 包装材料的选择
    7 泰痹颗粒II号制备
    8 讨论
第二部分 泰痹颗粒Ⅱ号的质量控制实验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材料
    2 制剂通则检查
        2.1 性状
        2.2 粒度检查
        2.3 水分
        2.4 溶化性
        2.5 装量差异
    3 薄层鉴别
        3.1 络石藤的薄层鉴别
        3.2 狗脊的薄层鉴别
        3.3 杜仲的薄层鉴别
    4 含量测定
        4.1 HPLC法测定虎杖苷含量
        4.2 HPLC法测定葛根素含量
        4.3 HPLC-ELSD法黄芪甲苷含量
        4.4 UV法测定总黄酮含量
    5 讨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风湿病的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痹证1号方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第一节 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发展简史
        1.古代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
        2.现代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
    第二节 类风湿关节炎的西医研究概况
        1.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4.治疗方案
        5.观察指标
        6.疗效判定标准
        7.统计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治疗前基本资料分析
        2.治疗后两组临床综合疗效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立论依据
    2.立法遣方
    3.方药分析
    4.疗效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风1号合防己黄芪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防己黄芪汤对DBA/1小鼠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及血管新生的影响[J]. 何莲花,栾慧杰,单宏颖,杨波,何娟,虎义平,戴嘉婧,万汇娟,方崇州,王庆文.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17)
  • [2]防己黄芪汤对脐静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J]. 何莲花,覃清霞,吴青,栾慧杰,何娟,何文成,王庆文.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02)
  • [3]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D]. 陈易.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名老中医治疗痹证临床特色及用药规律的研究[D]. 陈彦竹.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桂枝汤方证研究[D]. 刘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6]胡兰贵教授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经验研究[D]. 刘龙龙.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基于源流梳理及名词考据的仲景微汗法应用阐释与实证研究[D]. 邓慧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8]益气固肾明目方治疗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D]. 刘健.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1)
  • [9]泰痹颗粒Ⅱ号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实验研究[D]. 唐文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05)
  • [10]痹证1号方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孙君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丰一号加方济黄芪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4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