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小麦黑穗病病原鉴定

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小麦黑穗病病原鉴定

一、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小麦腥黑穗病的病原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陈德来[1](2021)在《小麦光腥黑粉菌对小麦花药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小麦光腥黑粉菌(Tilletia laevis Kühn)引起的小麦光腥黑穗病(common bunt)在春小麦和冬小麦上都有发生,遍布世界的小麦种植区。目前,对于小麦光腥黑粉菌侵染对小麦花器发育的影响尚未完全清楚。本研究以小麦光腥黑粉菌及其高感小麦品种“东选3号”为供试材料,优化了小麦光腥黑粉菌的人工培养条件,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定性定量分析了小麦光腥黑粉菌5个发育时期胞外代谢物及其对菌丝发育的影响。利用显微技术对健康植株和病株各发育时期的营养器官及花药、绒毡层和花粉进行了形态和细胞学观察,并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了小麦光腥黑粉菌侵染小麦花药7个发育时期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并挖掘获得了参与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关键基因种类及表达特性。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试验通过不同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筛选与优化小麦光腥黑粉菌冬孢子萌发的培养条件,发现以土壤浸出液为最佳培养基,温度16℃、p H 7.0、转速150 rpm和接种量1.2×105个孢子/ml作为其最佳培养条件。优化后小麦光腥黑粉菌冬孢子的萌发率提高10%,对小麦植株侵染率提高5%。2.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小麦光腥黑粉菌冬孢子、先菌丝、初生担孢子、H体和次生担孢子等5个发育时期共检测出743种代谢产物,显着差异代谢物101种,主要集中在有机酸及其衍生物,有机杂环化合物,脂类和类脂分子等8类。KEGG代谢通路分析表明,差异代谢物显着富集于蛋白质消化吸收、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癌症的中心碳代谢等15条代谢途径;冬孢子活化过程共有差异代谢物285种,富集在蛋白质消化吸收等4条代谢途径;先菌丝时期共有差异代谢物112种,富集在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等4条代谢途径;初生担孢子时期有差异代谢物77种,富集在苯丙烷代谢等代谢途径;H体时期有差异代谢物40种,富集在亚油酸新陈代谢等7条代谢途径;次生担孢子时期有差异代谢物84种,富集在肠道免疫网络的Ig A生产和癌症中的胆碱代谢途径,此时期产生的青霉素含量增加了232.08倍。青霉素可诱导植物产生赤霉素,进而影响花药的发育,推测青霉素为小麦光腥黑粉菌的主要致病代谢物。3.根据小麦花药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建立花药发育时间轴,划分为减数分裂前时期、减数分裂时期、四分体时期、早期小孢子时期、晚期小孢子时期、二核花粉时期和三核花粉时期等7个时期,并发现小麦光腥黑粉菌经花丝侵入花药后依次侵染药壁细胞和生殖细胞。侵染引起小麦花药表皮细胞、药室内壁细胞和花粉母细胞的数量减少,中间层细胞和绒毡层细胞数量增多;表皮细胞、药室内壁细胞和中间层细胞的细胞体积增大,花粉母细胞体积减小且变形;侵染引起中间层细胞和绒毡层细胞解体延迟、花粉母细胞不均等分裂、四分体胼胝质降解延迟、大多数晚期小孢子不能发育为二核花粉、花粉内淀粉积累减少、花药内的活性氧在晚期小孢子大量累积、防御系统的SOD、CAT和POD活性显着上升。4.基于转录组学对小麦光腥黑粉菌侵染后花药7个发育时期测序分析,共获得495.08 Gb的高质量Clean Data,筛选获得2716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0649个上调,16515个下调表达基因。病原菌侵染花药发育的减数分裂前时期有3553个基因上调表达,2083个基因下调表达;减数分裂时期有930个基因上调,4070个基因下调;四分体时期有186个基因上调,1056个下调;早期小孢子时期有960个基因上调,1811个基因下调;晚期小孢子时期有2267个基因上调,2627个基因下调;二核花粉时期有1129个基因上调,2286个基因下调;三核花粉时期有1624个基因上调;2582个基因下调。从上调和下调的基因分布看出,随着侵染花药发育时间的延长,下调表达的基因比上调表达的基因明显增多。差异基因的KEGG通路分析发现差异基因富集到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淀粉蔗糖代谢、植物与病原菌互作、苯丙烷生物合成和植物激素信号传导通路,且挖掘获得两个关键基因,调控淀粉合成的2-GBSS I和蔗糖转运的Ta SUT1A。同时,基于生理指标、组织化学分析及基因定量表达的结果表明,侵染花药出现了淀粉、蔗糖含量下降、花药细胞壁转化酶和液泡转化酶活性下降的现象。以上结果说明小麦光腥黑粉菌侵染花药败育的关键时期为晚期小孢子,绒毡层细胞程序性死亡延迟是花粉败育的主要原因;淀粉合成及蔗糖转运的基因表达下调,花药发育早期绒毡层和小孢子的蔗糖运输受到干扰,淀粉合成受阻,小孢子营养供给不足,最终导致花粉败育。小麦光腥黑粉菌侵染花药育败机制与糖运输受阻密切相关。

郭文超,张祥林,吴卫,张伟,付开赟,吐尔逊·阿合买提,丁新华,依米提·热苏力[2](2017)在《新疆农林外来入侵生物的发生现状、趋势及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新疆属于我国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荒漠绿洲是其农林业发展的主要载体。由于特殊的地理生态和区位优势,新疆成为我国遭受农林外来入侵生物危害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研究表明,近66年来新疆农林外来入侵生物多达95种。近些年,生物入侵呈现间隔期越来越短、突发性疫情频率越来越高的特点;特别是自1990年以来,新疆农林外来入侵生物呈暴发式增长态势,这一时期传入该地区的农林外来入侵生物有75种,占农林外来入侵生物总量的78.95%,新入侵生物种类年平均2.88种。农林外来生物入侵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对新疆农业和林业生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对新疆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地理生态特点和区位优势进行分析,结合新疆农林外来入侵生物发生现状、趋势及其研究进展,提出新疆乃至我国西北荒漠绿洲生态区未来农林外来生物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目标,以期为有效遏制农林外来生物入侵和危害,以及保障新疆乃至全国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提供服务。

张雁[3](2015)在《进境小麦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及两种检疫性小麦病害检测及监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对进境小麦的有害生物进行风险分析,对小麦叶疫病菌(Alternaria triticina)和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Tilletia indica)PCR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和两种病害在口岸地区发生情况进行了监测。评估了入境小麦可能携带的有害生物,有31种与检疫性相关的有害生物,其中昆虫9种,线虫6种,真菌5种,病毒3种,杂草8种。依据风险分析结果,将小麦叶疫病菌(Alternaria triticina)作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培养条件对其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确定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在不同培养条件和培养环境下培养小麦叶疫病菌7d后测量菌落直径,用SPSS18.0软件对测量的数据系统分析。该病菌的最适生长培养基是PDA和PCA,CMA和WA则不适合该病菌的生长;该病菌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蔗糖和淀粉,最适氮源为硝酸钠和甘氨酸,在pH4.0-pH12.0均能生长,在24h光照条件下有利于菌丝的生长。用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的特异引物扩增供试样品并将所得产物测序后进行同源比对分析,明确供试样品与和国外报道的小麦印度腥菌株同源性为100%。在对进口小麦和塔什库尔干小麦进行PC R检测,均未发现携带病菌。将小麦叶疫病菌进行克隆和测序后,根据测序所得序列设计检测该病菌的特异引物LJY1/LJY2、FZYF/FZYR和TaqMan探针FZYX,经体系优化后得出了检测该病菌的最适普通PCR和实时荧光PCR体系,检测结果显示这两种方法可以快速检测小麦叶疫病菌。连续两年在新疆5个口岸开展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和小麦叶疫病菌的监测,在对各口岸进行空中孢子捕捉、进境小麦货物监测和口岸定点监测中,均未发现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和小麦叶疫病菌,说明目前这两种病原菌尚未传入新疆的5个口岸。

郭同军,邢巍婷,石庆华,张桦[4](2007)在《小麦网腥黑粉菌冬孢子总DNA提取方法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提取不同时期小麦网腥黑粉菌冬孢子总DNA的最佳方法。方法:应用改良过的四种方法(CTAB法、SDS-CTAB法、SDS法和尿素法)对小麦网腥黑粉菌冬孢子总DNA进行提取。结果:提取当年小麦网腥黑粉菌冬孢子DNA,纯度(OD260/OD280):CTAB法>SDS-CTAB法>SDS法>尿素法=1.876>1.7815>1.7789>1.6095;产率(μg/g):SDS-CTAB法>SDS法>尿素法>CTAB法=796.25>664>306>291.5。提取15年的小麦网腥黑粉菌冬孢子DNA,纯度(OD260/OD280):CTAB法>SDS-CTAB法>SDS法>尿素法=1.91795>1.8876>1.65985>1.55925;产率(μg/g):尿素法>CTAB法>SDS法>SDS-CTAB法=1529.25>799>687.25>372.5。结论:SDS-CTAB法是提取当年小麦网腥黑粉菌冬孢子DNA的最佳方法。CTAB法是提取15年的小麦网腥黑粉菌冬孢子DNA的最佳方法。

刘丹[5](2005)在《小麦光腥黑粉菌(Tilletia foetida)AFLP分析及其种的特异性SCAR标记的发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是世界各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小麦光腥黑穗病(common bunt of wheat)是小麦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该病发生历史久远,分布广泛,流行性强,危害严重。传统的病害诊断、检测方法主要是依据病原形态学、生理学和病害症状特性,不但过程繁琐、时间周期长,而且准确性差、精度不高。因此,研究开发快速、准确的病害分子诊断、检测技术,对于防止该病害的传播和蔓延,确保我国小麦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研究从美国及国内收集了小麦光腥黑粉菌5个菌株、小麦网腥黑粉菌3个菌株和小麦矮腥黑粉菌、玉米丝黑穗菌、小麦散黑穗菌等小麦光腥黑粉菌部分近缘种的冬孢子标样,分析比较了改良CTAB法、氯化苄法和SDS法从病原物冬孢子中提取基因组DNA,通过比较,最终建立了黑粉菌冬孢子总DNA提取的SDS法,该方法可以从病原菌微量冬孢子中成功提取基因组DNA。 本试验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通过对各种供试黑粉菌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酶切、连接、预扩增、选择性扩增和银染检测,共筛选了132对AFLP引物组合,获得了其中一对引物组合(M09/E04),可扩增出小麦光腥黑粉病菌种的特异性条带。经多次重复验证表明:该引物组合对所有供试的小麦光腥黑粉病菌5个菌株均可扩增出特异性DNA片段,而在小麦网腥黑粉病菌、小麦矮腥黑粉病菌、玉米丝黑穗病菌和小麦散黑穗病菌等近缘种中,则未扩增出该DNA片段。通过对该目的片断的回收、纯化、克隆和序列测定,表明该特异性DNA片段大小为286bp。根据该特异性DNA片段测序结果,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分析其序列,并设计出一对特定引物(SC1:5′-ACAAGTTGGAGTCAGGAG-3′;SC2:5′-ATCGTATGGTTTCGTCTT-3′),用此引物对可定性扩增出小麦光腥黑粉菌DNA特异性区段,将AFLP分子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通过对所有供试菌株的回检,结果表明,准确率达100%,此引物对可用作小麦光腥黑粉病菌种的特异性SCAR标记。本实验结果为小麦光腥黑穗病分子检测技术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张祥林,莫桂花,柴燕,薛光华,范伟功,依米提,王文正,杨晓林,翟刚,努尔·买买提[6](2000)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小麦腥黑穗病的病原鉴定》文中提出通过对塔什库尔干县 6个乡的小麦田间进行调查及采集样品的室内检验鉴定证明 ,为害该县小麦的腥黑穗病菌是小麦网腥黑穗病菌和光腥黑穗病菌。萌发实验表明 ,该县的小麦网腥冬孢子在 5℃和 18℃条件下均可萌发 ,在 0℃下停止生长 ,网腥的冬孢子大小平均为 17.7~ 19.8μm,网脊平均高度 1.33μm,网目平均大小 3.71μm;光腥的冬孢子大小平均为 16.7~ 18.6μm。目前在该地区尚未发现小麦印度腥黑穗病和小麦矮腥黑穗病 ,但还须加强当地口岸检疫和田间普查工作 ,严防二病自邻国疫区传入。

杜秉乾[7](1983)在《对新疆自然生境与植物病害内检问题的刍议》文中研究表明 笔者写过一篇短文《新疆有可能是某些植物检疫对象的非适生区》、发表在本刊1982年第1期上,(《新疆农业科技》同年第5期曾予转载)。短文表述了自己的认识,现再就此进一步阐明和补充。一、新疆自然生境不同于其它省、区 1、极端的气候条件在前文中已述及。 2、地域生境的特点不少省、区多是南部比较生机盎然,北部比较萧索。例

二、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小麦腥黑穗病的病原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小麦腥黑穗病的病原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小麦光腥黑粉菌对小麦花药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小麦光腥黑穗病发生危害及防治概况
        1.1 小麦光腥黑穗病的发生与危害
        1.2 小麦光腥黑穗病的传播
        1.3 小麦光腥黑穗病的生物防控措施
    2 小麦光腥黑粉菌人工培养条件研究现状
        2.1 小麦光腥黑粉菌的生物学特性
        2.2 小麦光腥黑粉菌人工培养条件研究进展
    3 小麦光腥黑粉菌致病作用机制
        3.1 小麦花药的发育
        3.2 花粉的发育
        3.3 花粉的败育
        3.4 绒毡层与花粉败育
        3.5 活性氧代谢与花粉败育
    4 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在小麦光腥黑粉菌致病作用过程中应用现状
        4.1 转录组分析与花粉败育
        4.2 代谢组学在真菌研究领域的应用
    5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小麦光腥黑粉菌液体培养条件筛选及优化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菌株和小麦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最适液体培养基筛选
        2.2 培养条件单因素优化
        2.3 培养条件正交试验优化
        2.4 培养条件优化的验证试验
        2.5 固液体培养对冬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2.6 小麦光腥黑粉菌菌丝和孢子的活力验证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小麦光腥黑粉菌代谢组学分析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质控样本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代谢物定性定量分析
        2.2 PCA与OPLS_DA分析
        2.3 差异代谢物筛选及分析
        2.4 代谢通路分析
        2.5 小麦光腥黑粉菌胞外代谢物与菌丝发育的关系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小麦光腥黑粉菌侵染小麦花药的细胞学观察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和小麦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光腥黑粉菌侵染小麦花药的形态学观察
        2.2 小麦光腥黑粉菌侵染小麦花药的细胞学观察
        2.3 绒毡层细胞的发育与花粉败育
        2.4 活性氧代谢与花粉败育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转录组学的小麦光腥黑粉菌侵染小麦花药的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分析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和小麦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组文库构建
        2.2 差异基因KEGG代谢通路分析
        2.3 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上的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2.4 淀粉和蔗糖代谢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2.5 花药糖含量测定及分析
        2.6 转化酶活性测定及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导师简介
联合培养导师简介

(2)新疆农林外来入侵生物的发生现状、趋势及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疆农业生产发展概况
2 新疆地理生态特点和区位优势
3 新疆农林外来入侵生物的发生、危害现状
4“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可能对新疆农林外来生物入侵产生的影响
5 新型业态———跨境电子商务高速发展引发外来生物入侵的潜在风险
6 新疆农林外来入侵生物的研究现状
7 未来新疆农林外来入侵生物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目标

(3)进境小麦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及两种检疫性小麦病害检测及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背景
    1.3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病原真菌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小麦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2.1 引言
    2.2 小麦检疫性有害生物风险评估
    2.3 小麦有害生物风险管理措施
    2.4 风险管理总结
    2.5 结论
第3章 小麦叶疫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及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分子检测技术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2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4.3 病原菌PCR检测
    4.4 结果与分析
第5章 小麦叶疫病菌分子检测技术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小麦叶疫病菌的分子快速检测
    5.3 小麦叶疫病菌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5.4 结果分析
    5.5 小麦叶疫病菌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设计
    5.6 小麦叶疫病菌普通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5.7 小麦叶疫病菌的普通PCR检测技术
    5.8 小麦叶疫病菌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技术
第6章 两种小麦检疫性病原菌监测技术研究
    6.1 材料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结论与讨论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小麦光腥黑粉菌(Tilletia foetida)AFLP分析及其种的特异性SCAR标记的发掘(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1.1 小麦光腥黑穗病的发生及危害
    1.2 小麦光腥黑粉菌的分类地位
    1.3 生物学研究
    1.4 冬孢子形态特征及其与近似种冬孢子的形态区分
    1.5 DNA分子标记概述
    1.6 DNA分子标记在黑粉菌属鉴定中的应用
    1.7 本研究的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菌种
        2.1.2 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小麦光腥黑穗病菌基因组 DNA的提取
        2.2.2 基因组DNA的检测
        2.2.3 基因组DNA的酶切
        2.2.4 DNA片段接头的连接
        2.2.5 DNA片段的预扩增
        2.2.6 DNA片段的选择性扩增
        2.2.7 聚丙烯酰胺变性凝胶电泳
        2.2.8 银染
        2.2.9 AFLP分子检测体系的建立
        2.2.10 DNA序列的测定
        2.2.11 SCAR标记的转化及回检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光腥黑穗病冬孢子DNA的提取
        3.1.1 DNA浓度、纯度测定
    3.2 PCR预扩增
    3.3 PCR选择性扩增
    3.4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3.5 特异性DNA片段回收
    3.6 特异性DNA片段克隆
    3.7 SCAR标记回检
4 结论与讨论
    4.1 关于冬孢子DNA的提取
    4.2 酶切
    4.3 选择性引物碱基数
    4.4 制聚丙烯酰胺凝胶应注意的问题及改进
    4.5 银染检测的优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4.6 SCAR标记转换的探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及发表的文章

四、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小麦腥黑穗病的病原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麦光腥黑粉菌对小麦花药发育的影响[D]. 陈德来.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2]新疆农林外来入侵生物的发生现状、趋势及其研究进展[J]. 郭文超,张祥林,吴卫,张伟,付开赟,吐尔逊·阿合买提,丁新华,依米提·热苏力. 生物安全学报, 2017(01)
  • [3]进境小麦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及两种检疫性小麦病害检测及监测技术研究[D]. 张雁. 新疆农业大学, 2015(05)
  • [4]小麦网腥黑粉菌冬孢子总DNA提取方法比较[J]. 郭同军,邢巍婷,石庆华,张桦. 生物技术, 2007(05)
  • [5]小麦光腥黑粉菌(Tilletia foetida)AFLP分析及其种的特异性SCAR标记的发掘[D]. 刘丹. 四川农业大学, 2005(08)
  • [6]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小麦腥黑穗病的病原鉴定[J]. 张祥林,莫桂花,柴燕,薛光华,范伟功,依米提,王文正,杨晓林,翟刚,努尔·买买提. 新疆农业科学, 2000(S1)
  • [7]对新疆自然生境与植物病害内检问题的刍议[J]. 杜秉乾. 植物检疫, 1983(02)

标签:;  ;  ;  ;  ;  

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小麦黑穗病病原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