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辐照对不同小麦品种细胞分裂阶段的诱变作用

激光辐照对不同小麦品种细胞分裂阶段的诱变作用

一、激光照射不同小麦品种性细胞分裂期的诱变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何子伟[1](2020)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处理小麦的生物效应研究》文中提出诱变技术是创制小麦新种质,培育具有抗虫、抗病、抗倒伏、高产、优质等优良性状小麦新品种的有效手段。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作为诱变新途径已经成功应用于微生物诱变育种。为了解ARTP处理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的生物学效应,本研究选用辐射敏感性不同的核优1号、西农979、周麦16、邯6172小麦品种,分别利用不同功率(200 W和400 W)和不同时间(0 min、10 min、20min、30 min、40 min)组合的ARTP处理小麦15日龄幼胚、萌动种子和干种子,分别以0 Gy、5 Gy、10 Gy、15 Gy、20 Gy、25 Gy和0 Gy、100 Gy、150 Gy、200 Gy、250 Gy剂量的伽玛射线处理作为对照,明确ARTP处理小麦的表型、细胞学及基因型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ARTP与γ射线处理钝感型品种邯6172、敏感型品种西农979干种子后,当代的种子萌发实验结果表明,所有处理组合均未引起显着的种子萌发变异;γ射线处理干种子能够引起当代种子苗高、幼苗根长的变异。ARTP处理钝感型品种邯6172、敏感型品种西农979萌动种子后,当代的种子萌发实验结果表明,ARTP-200 W处理不能引起显着的种子萌发变异;ARTP-400 W处理能够引起当代种子发芽势、发芽率、苗高、幼苗根长的变异,随着处理时间增加变异越显着;ARTP处理萌动种子能够使当代种子的幼苗形成半致矮效应;γ射线各剂量处理萌动种子能够引起当代种子发芽势、发芽率、苗高、幼苗根长的变异,随着处理剂量增加变异越显着,γ射线处理萌动种子能够使当代种子的幼苗形成半致矮效应。2、ARTP与γ射线处理钝感型品种邯6172、敏感型品种西农979干种子后,M1代成株期大田调查结果表明,伴随着ARTP处理功率与时间的增加,植株农艺性状没有显着受到抑制的趋势,γ射线处理后随着剂量增加,植株农艺性状受抑制程度增加;但ARTP-400 W 30 min、40 min处理能够使植株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显着降低。ARTP处理钝感型品种邯6172、敏感型品种西农979萌动种子后,M1代成株期大田调查结果表明,γ射线处理后伴随着处理剂量的增加,M1代植株株高、穗长、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显着地降低,ARTP处理后不能形成同样的效应趋势;但ARTP-200 W 40 min、400 W 30 min、40 min处理能显着降低M1代的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然而M1代群体实验统计分析结果无法完全排除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能确定抑制效应是由ARTP处理产生的,需要进一步验证。3、测序结果表明,ARTP-400 W 30 min、40min与γ-5 Gy、10 Gy、15 Gy、20 Gy、25 Gy处理都可以降低小麦基因组中SNP数目与SNP杂合率。ARTP-400W 30 min、40 min处理能引起G/C碱基突变成A/T碱基,使得DNA中G/C碱基含量下降,这在敏感型与钝感型材料中的表现一致。同一取样时期的样品中,γ射线各处理组样品SNP杂合率与对照SNP杂合率的比值均高于ARTP,西农979处理组的SNP杂合率低于邯6172。ARTP处理可以引起基因组结构的变异,γ射线处理后样品基因组碱基突变频率更高。基因芯片检测表明ARTP处理可以造成小麦基因组变异,并且确定变异植株确实是由原实验材料经过处理形成的。4、ARTP处理核优1号、周麦16、邯6172小麦幼胚后,出愈率与未处理对照间均没有显着差异,仅200 W 40 min及400 W 30 min、40 min组合处理幼胚后形成的愈伤组织尺寸显着小于对照组的愈伤组织,与γ-15 Gy、20 Gy、25 Gy处理结果一致。ARTP与γ射线处理,使邯6172、周麦16、核优1号的成苗率显着降低,相同处理条件下邯6172、周麦16的成苗率高于核优1号。细胞学观察结果显示,ARTP处理在200 W 40 min及400 W 30 min、40 min处理条件下样品细胞膜、细胞器的结构被严重破坏,细胞内形成嗜饿颗粒,细胞自噬。5、ARTP与γ射线处理小麦干种子、萌动种子及幼胚后,产生的M2代群体中均存在株高降低、分蘖数减少、晚抽穗的突变植株,干种子与萌动种子的M2代群体中还出现了穗形突变植株。ARTP处理后的M2代群体中出现了株高增加和叶片颜色变浅的突变植株,而γ射线处理的M2代群体中不存在这类突变植株。ARTP处理干种子不能使其M1代形成显着的生物学效应。ARTP处理萌动种子和愈伤组织时能使萌动种子M1代幼苗形成半致矮效应,引起萌动种子和愈伤组织M1代基因组的结构变异;破坏愈伤组织细胞膜和细胞器结构与功能;使萌动种子M1代植株株高、穗长、有效穗、穗粒数显着降低。ARTP处理小麦干种子、萌动种子及幼胚后,M2代群体中均出现了突变植株,产生突变的性状包括株高、分蘖数、穗形、叶色,其中有的突变植株抽穗期推迟。综上,ARTP处理应用于小麦诱变具有可行性。

谢俊,张汆,许婷婷,夏颜舟,许慧敏[2](2019)在《辐照诱变技术在农作物新品种培育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辐照技术用于植物新品种培育,具有使用方便、育种周期短、诱变率高等诸多优势。近年来,辐照诱变已在农作物和一些园艺植物,如小麦、莲子、向日葵、蔬菜等新品种的选育中得到了应用,取得了显着的效果。该文综述了辐照诱变技术在植物新品种培育中的应用及成效,为该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任雪羽[3](2019)在《木槿种子的秋水仙素和EMS诱变与鉴定》文中提出木槿(Hibiscussyriacus Linn.),锦葵科(Malvaceae)木槿属(Hibiscus)落叶灌木,是优良的园林观花树种,兼具食用和药用价值。针对国内木槿种质创新及育种工作起步较晚现象,以木槿种子为材料,通过秋水仙素和EMS浸渍法,探索不同影响因素下的最佳诱变组合。对诱变株进行形态学、细胞学及分子学鉴定,筛选出变异植株;再进行生理指标测定,预测变异株的抗性变化方向。从而为木槿园林应用提供创新材料。同时,从分子学角度为木槿在基因遗传分析、基因定位与图位克隆方面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木槿秋水仙素诱变育种中,以清水浸泡0h时木槿种子的发芽率最高,达65%。结合种子的致死率、成苗率及变异率,确定种子萌发2天后,0.2%秋水仙素浸泡12h为秋水仙素诱导木槿种子变异的最佳组合。诱变株出现株高矮化、茎段增粗、节间距缩短、叶基角α及叶片的长宽比增大、叶片退绿黄化和皱缩等变异现象。叶片气孔形态差异显着,细胞呈现多倍体的巨大性;气孔数目相对减少55.90%,气孔密度明显下降。流式细胞术显示细胞核DNA含量随着染色体数目的成倍增加而增加。从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上能够快速准确的鉴定出有效变异。变异株叶绿体色素含量随染色体数目的增加明显上升,叶片表现为深绿色;变异株细胞电解质渗出率随着倍性的增加逐渐降低,推测秋水仙素诱变加倍后,植株抗逆性有所增强。木槿EMS诱变育种中,以种子萌发2天后,0.2%EMS浸泡12h为EMS诱导木槿种子变异的最佳组合。诱变株出现了矮化、增粗、节间缩短,叶片退绿黄化、卷曲、叶脉明显等变异现象。在分子学上,建立了木槿ISSR-PCR(25μl)最佳反应体系:10×buffer(Mg2+ free)2.5μl、Tag酶0.75U、Mg2+ 2mmol/L、dNTPs0.1mmol/L、模板DNA 100ng、引物0.5μnol/L,退火温度50.0℃。筛选出6条引物的多态带百分率为95.08%。在ISSR-PCR扩增中,诱变株条带表现为缺失位点,新增位点,既缺失又新增3种情况。遗传相似性(SM)平均值为0.885,平均遗传距离(GD)为0.142。UPGMA聚类结果在遗传距离系数0.85时,将诱变株分为三大类,与形态学初步分类的三大类存在一致性,表明ISSR-PCR分子鉴定法是对木槿EMS诱变的可靠鉴定手段。变异株中叶绿体色素含量对应叶色的深浅变化;变异株的细胞电解质渗出率大多上升,推测经过EMS诱变后,植株抗性有所减弱。

梁俊青[4](2017)在《60Coγ辐照﹑12C6+离子束辐照和氮离子注入对小麦苗期生物学效应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本实验室选育的郑大1203和郑大1326两个小麦品系为材料,分别利用60Coγ辐照﹑12C6+离子束辐照和氮离子注入三种物理诱变方式进行辐照处理,通过观察对照材料(未经辐照处理的小麦种子)和不同剂量辐照后的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生长情况,测定叶片中生理生化指标和保护酶活性,研究不同物理诱变方式对小麦材料的诱变效应,比较三种辐照方式对小麦种子的影响的异同,为小麦诱变育种提供可参考的辐照剂量。结果发现:1.不同剂量的60Coγ辐射对小麦种子的发芽率的影响主要为低剂量(50 Gy和100Gy)辐射后的种子的发芽率与对照种子(0 Gy)的发芽率无明显差异,但是,当辐照剂量超过100 Gy时,经60Coγ辐照后的种子的发芽率明显低于对照,而且辐照剂量超过一定值对幼苗的苗高和根长伸长都有明显的抑制。与对照相比,60Coγ辐照后两种小麦材料幼苗体内丙二醛含量显着增加,说明辐射对小麦幼苗细胞质膜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并且产生了一定的活性氧和自由基。同时,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显着上升,POD、SOD、CAT酶活性随着60Coγ辐照的增加先增强后降低,但都显着高于对照。2.不同剂量12C6+离子束辐照小麦种子后,在30 Gy和50 Gy这两个剂量点,两种小麦材料种子的发芽率略高于对照,当辐照剂量从80Gy增加到100Gy,12C6+离子束辐照剂量越大,种子的发芽率越低,且明显低于对照。同时,12C6+离子束对幼苗的生长有明显的影响,12C6+辐射明显抑制了郑大1203幼苗的苗高和根长的生长,而材料郑大1326幼苗的苗高随12C6+离子辐照剂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经12C6+离子束辐照处理的小麦幼苗叶片中产生了大量MDA,同时,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大大增加,明显高于对照,保护酶活性随着12C6+离子辐照的增加先增强后降低。3.不同剂量的氮离子注入小麦种子后,与对照相比,氮离子注入后的两种小麦材料的发芽率均明显降低,而且在注入剂量为4×1015 N+/cm2时,发芽率最低,氮离子注入对小麦幼苗的生长表现为1×1015N+/cm2和2×1015N+/cm2这两个剂量点注入刺激小麦幼苗高度和根长的生长,但是超过这个剂量值,当注入剂量为4×1015 N+/cm2时,则抑制其苗高和根长的伸长。随着氮离子注入剂量的增加,小麦幼苗体内的MDA含量随之上升,幼苗体内的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明显增加,并且在注入剂量2×1015N+/cm2时达到最高值,保护酶活性随着氮离子注入剂量的增大先增强后降低。4.通过比较60Coγ﹑12C6+离子束和氮离子对小麦发芽以及苗期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探寻三种物理辐照方式诱变小麦材料合适的辐照剂量范围分别是:60Coγ辐照小麦材料的剂量范围为0100Gy;12C6+离子束辐照小麦材料的剂量范围为050 Gy;氮离子注入小麦材料的剂量为1×1015 N+/cm2和2×1015 N+/cm2。

祁伟[5](2016)在《红掌离体化学诱变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红掌(Anthurium andraeaum)为天南星科花烛属多年生草本花卉,因其花色丰富、花叶形态独特、花期持久,被广泛应用于切花材料与盆栽观赏,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商业价值。近年来,随着红掌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红掌品种的多样化需求日趋明显。为了创新红掌种质、丰富育种素材,本研究以秋水仙素和甲基磺酸乙酯(EMS)为诱变剂,以红掌愈伤组织为材料,探讨了2种诱变剂对红掌愈伤组织生长分化的影响及其诱变效应,并对诱变材料进行了鉴定与分析,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红掌多倍体离体诱导。分别以添加0.2、0.3、0.45 g/L(W/V)秋水仙素的液体培养基诱变处理红掌愈伤组织3、6、9、14 d,以获得多倍体植株。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最佳处理组合为浓度0.3 g/L、处理时间9 d,再生苗变异率可达60%。在获得的再生苗群体中发现了9种不同类型的形态变异,其中加倍植株具有株型矮小、茎秆粗壮、叶片小而厚实、叶色浓绿、生长缓慢等特征。2、红掌多倍体植株的倍性鉴定。采用压片法对根尖进行染色体计数鉴定,从变异植株中检测到了四倍体细胞,其染色体数为2n=4x=60;而对照植株为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2x=30。在流式细胞仪(FCM)的倍性鉴定试验中,核提取液筛选结果表明,WPB缓冲液和Tris·MgCl2缓冲液均适合红掌FCM的细胞核提取,细胞核提取的数目多,变异系数小;染色体计数为四倍体的红掌植株在相对荧光强度180处和相对荧光强度约360处均出现一个单峰,而二倍体仅在相对荧光强度180处出现一个单峰,说明这些含四倍体细胞的再生苗为混倍体。3、红掌EMS离体诱变。采用浓度分别为0.2、0.4、0.6%的EMS对红掌愈伤组织诱变处理12、24、36 h,以期获得遗传变异的突变体材料。结果表明,EMS处理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较大,部分愈伤组织褐化或致死,且与处理强度有关。在本试验条件下,红掌愈伤组织以EMS 0.6%、处理12 h为宜,其致死率接近半致死剂量。再生苗表型变异较多,本试验共得到13株表型变异的再生苗。4、红掌EMS诱变植株的RAPD检测。选择48株经EMS诱变的再生苗为供试材料,以未处理植株为对照进行RAPD分析。结果显示,RAPD谱带大小为100bp-2000 bp,12个引物共扩增55个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4.6条,多态性条带21条,多态率为38%。RAPD结果表明,与对照植株相比,经过EMS诱变处理的再生苗存在DNA多态性差异,再生苗发生了遗传变异。

马爱珍[6](2013)在《He-Ne激光和增强UV-B辐射对小麦幼苗微管结合蛋白MAP65s的影响》文中认为本研究以“ML7113”小麦为材料,通过免疫印迹实验鉴定小麦幼苗中微管结合蛋白MAP65s的存在并利用紫外吸收法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初步探究了体外MAP65s对微管聚合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MAP65s蛋白的生理功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分别对CK组(对照组)、B组(UV-B处理组)、L组(He-Ne激光处理组)、BL组(UV-B和He-Ne激光复合处理组)小麦幼苗的MAP65s进行提取,并通过测定各处理组中小麦幼苗MAP65s的含量,来研究He-Ne激光和增强UV-B辐射对小麦幼苗MAP65s的影响。另外,本研究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系统分别对CK组和B组中MAP65s和染色体进行双标记,用以探究小麦体细胞内MAP65s与染色体分布的相关性,初步探讨MAP65s与“分束分裂”的关系。结果表明:(1)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检测蛋白条带后,发现分子量为65KD左右的蛋白条带清晰;免疫印迹结果表明,65KD左右的条带确实为MAP65s,从而确定在小麦幼苗中存在MAP65s。(2)对不同日龄小麦幼苗叶片和根中的MAP65s含量进行测定,发现7日龄小麦叶片和根中MAP65s含量均较多,进而选择7日龄小麦幼苗为后续实验的最佳材料。(3)共沉淀实验结果显示,MAP65s能够结合微管;浊度法实验结果表明,MAP65s的浓度大小影响微管的聚合与解聚程度,低浓度的MAP65s促进微管的聚合。(4)经UV-B辐射处理(B)后,小麦幼苗中的MAP65s含量低于对照组(CK)(P<0.01);单独He-Ne激光(L)处理,MAP65s含量高于对照组(CK)(P <0.05);经He-Ne激光和UV-B复合处理(BL)后,MAP65s含量高于UV-B处理组,低于CK组。该结果表明:一定剂量的He-Ne激光辐照能够促进小麦幼苗微管结合蛋白MAP65s的合成,并且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增强UV-B辐射对小麦幼苗微管骨架系统造成的损伤。(5)增强UV-B辐射导致小麦根尖分生区细胞出现“不均等分裂”、“染色体单桥”、“染色体双桥”等异常分裂现象。(6)与对照组相比,增强UV-B辐射处理的小麦根尖细胞中MAP65s的荧光变暗,强度减弱,可推测MAP65s在增强UV-B辐射下结构可能被破坏,进而影响染色体的分布。

李玉明[7](2013)在《60Co-γ射线辐射对西瓜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种质资源是育种工作的主要物质基础,我国西瓜种质资源不是很丰富,西瓜育种工作只能建立在相对狭窄的基础上,育成品种的主要性状难有大的突破。因此,西瓜种质资源的搜集、研究,并且通过各种育种技术创造出新的西瓜种质资源,对于西瓜育种工作尤为重要。目前,诱变育种作为最主要的育种手段,是通过人为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因素的诱导产生植物遗传性状发生变异,并且根据育种的目标选育出人类所需的优良变种。60Co-γ射线是应用最多的辐射源,突变率高,可能创造出新的种质资源,加快育种工作的进程,丰富我国西瓜的种质资源。本试验以200Gy、400Gy、600Gy、800Gy、1000Gy剂量的60Co-γ射线辐射不同质量(大种子品种,千粒重163280g;中等种子品种,千粒重8395g;小种子品种,千粒重4767g)西瓜干种子、以200Gy、400Gy、600Gy剂量辐射3个西瓜品种(SCK、WW150、红籽黄肉)的引发种子。通过测定西瓜出苗及植株生长情况、果实大小及品质、光合色素含量、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诱变率,研究60Co-γ射线辐射对西瓜种子的诱变效应,主要结果如下:1.西瓜干种子经60Co-γ射线辐射后出苗情况及植株生长(子叶面积、株高、茎粗、蔓长)、果实大小(单果重、果实纵横径)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减小。600Gy剂量条件下,西瓜干种子平均出苗率、子叶面积、株高、茎粗、蔓长、分枝数、单果重、净光合速率显着低于对照。2.西瓜干种子经800Gy、1000Gy剂量处理后,幼苗存活率分别为25.8%、36.0%。因此辐射剂量不应超过800Gy。结合辐射后西瓜出苗、幼苗生长受抑制程度以及变异率,初步确定西瓜种子60Co-γ射线辐射的适宜剂量在600Gy~800Gy内。3.不同质量、基因型西瓜干种子的出苗时间、出苗率、幼苗存活率、幼苗的叶面积、株高、茎粗、蔓长及果实纵横径、单果重对60Co-γ射线辐射的敏感性为大种子品种小种子品种中等种子品种、杂交种子品种常规种子品种。4.种子引发处理显着增加了辐射的敏感性。200Gy条件下,大种子品种(100%)、中等种子品种(39.3%)、小种子品种(4.8%)致死率较高,出苗后子叶不能正常发育,植株矮小,叶片卷缩、干黄,最后死亡。400Gy条件下,大种子品种、小种子品种幼苗存活率均为0,中等种子幼苗存活率(66.77%)明显减小。200Gy辐射条件下,中等种子品种(90.0%)、小种子品种(89.3%)诱变率较高,出现植株矮化、叶片缺刻、叶形不规则,因此引发种子更适宜做辐射诱变材料。结合引发西瓜种子辐射后其幼苗存活率、幼苗生长受抑制程度以及变异率,初步确定引发后西瓜种子60Co-γ射线辐射的适宜剂量在200Gy左右。

邓秀敏[8](2012)在《应用双向电泳技术研究He-Ne激光对小麦叶片蛋白UV-B损伤的修复影响》文中认为本文应用双向电泳技术,对He-Ne激光辐照增强UV-B辐射后小麦叶片蛋白的损伤修复作用进行了研究。以“晋麦79号”小麦叶片为试验材料,设置正常光照组(CK)、增强的UV-B辐射组(B)、UV-B和激光复合处理组(BL)。小麦种子在25℃下、盛有湿滤纸的培养皿内进行培养,萌发后小麦幼苗在经10.08kJ·m-2·d-1的增强UV-B辐射,然后再用10mW·mm-2的He-Ne激光进行照射。通过测定小麦幼苗叶片中总蛋白的变化,应用双向电泳技术得到差异蛋白图谱,经PDquest8.0软件分析,找到辐射前后的差异蛋白点,分析He-Ne激光对小麦叶片蛋白UV-B损伤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1)小麦叶片经UV-B辐射六天后,植株明显矮化,叶片卷曲,胚根向上弯曲。再经He-Ne激光处理,小麦植株增高,叶片、胚根的弯曲的现象明显减少。(2)从实验结果分析,He-Ne激光的辐射,增强了小麦叶片经UV-B辐射后一些酶的活性、蛋白质的合成。(3)通过对照正常光照组、UV-B辐射处理组小麦叶片蛋白图谱,共发现21个差异蛋白点,其中上调表达的蛋白点有6个,下调表达的蛋白点有12个,特异表达的点有3个;对照UV-B辐射处理组和UV-B和激光复合处理组,共发现24个差异蛋白点,其中上调表达的蛋白点有11个,下调表达的蛋白点有5个,特异表达的点有8个。经质谱分析部分差异蛋白点,有3个蛋白点得到鉴定。

徐明,路铁刚[9](2011)在《植物诱变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植物诱变技术是指利用外界因素加快物种遗传变异,在短期内获得有利用价值的突变体,为培育新种质、新品种及基因功能的研究等创造条件。相对于自然的选择,诱变技术具有高频率、广突变、周期短等特性。主要论述了常用的化学诱变、物理诱变、空间诱变和生物诱变等诱变手段,并详细介绍了上述诱变技术的诱变机理、生物学效应、常用的诱变方式及其在植物应用中的研究现状。针对现行各种诱变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曹芙[10](2011)在《60Co-γ辐照两种豆科牧草种子的诱变效应分析》文中认为采用(60)Co-γ射线的5个剂量(600Gy、800Gy、1000Gy、1200Gy、1400Gy)辐照两种豆科牧草种子,对其诱变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辐射处理的直立型扁蓿豆发芽势都低于对照,随着剂量的增大而明显,但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较小,除1400Gy辐照的吸胀种子外,其他各处理的发芽率均在90%以上;同剂量辐照下,黄花苜蓿未吸胀的种子出苗率明显低于吸胀种子出苗率,由此进一步说明吸胀种子较干种子对辐照敏感。(2)低剂量的辐射能促进直立型扁蓿豆幼根长度、株高、鲜重增加,而高剂量对两种豆科牧草的生长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剂量越大,抑制作用越明显。辐射剂量越低,黄花苜蓿种子出现第二片真叶的时间越短,生长越快。直立型扁蓿豆辐射后贮存7个月的出苗率提高;植株中产生了斜生型和平卧型两种变异株型。(3)通过对两种豆科牧草根尖染色体观察,在1400Gy剂量下,直立型扁蓿豆染色体变异几率(35%)最大;黄花苜蓿在1200Gy辐照下,吸胀和未吸胀的种子产生较高比例的四倍体,分别为40.97%和42.70%。(4)经(60)Co-γ射线辐照后,两种豆科牧草幼苗期叶片光合能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干种子叶片光合能力大都减弱。辐射对两种豆科牧草幼苗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

二、激光照射不同小麦品种性细胞分裂期的诱变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激光照射不同小麦品种性细胞分裂期的诱变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处理小麦的生物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诱变因素作用机制及其育种应用
    1.2 等离子体诱变与应用
    1.3 离体诱变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ARTP处理小麦干种子的生物学效应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ARTP处理小麦萌动种子的生物学效应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ARTP处理小麦幼胚的生物学效应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5章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辐照诱变技术在农作物新品种培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诱变育种
2 太空育种
3 辐照诱变
    3.1 X射线与γ射线
    3.2 离子束辐照
    3.3 激光辐照
4 展望

(3)木槿种子的秋水仙素和EMS诱变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1.2.1 诱变育种的种类及作用机理
        1.2.2 诱变育种的材料
        1.2.3 突变体的筛选及鉴定
        1.2.4 化学诱变育种在园林中的应用
    1.3 木槿育种研究进展
        1.3.1 木槿种质资源基本概况
        1.3.2 木槿育种的主要目标
        1.3.3 木槿育种的主要方法
        1.3.4 木槿育种的发展方向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木槿种子秋水仙素诱变育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清水浸泡时长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2.2.2 最佳诱变组合的筛选
        2.2.3 形态学鉴定结果分析
        2.2.4 细胞学鉴定结果分析
        2.2.5 生理指标对比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2.3.1 小结
        2.3.2 讨论
3 木槿种子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育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最佳诱变组合的筛选
        3.2.2 形态学鉴定结果分析
        3.2.3 ISSR分子学鉴定结果分析
        3.2.4 生理指标对比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3.3.1 小结
        3.3.2 讨论
4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哥伦比亚大学UBC公司100条ISSR引物序号及序列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4)60Coγ辐照﹑12C6+离子束辐照和氮离子注入对小麦苗期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作物诱变育种概述
    1.2 植物辐射诱变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辐射诱变育种的概念
        1.2.2 植物辐射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1.3 离子束生物技术介绍
        1.3.1 离子束的辐照特点
        1.3.2 离子束辐照诱变的生物学效应
        1.3.3 重离子辐照育种的研究进展
    1.4 ~(60)Coγ辐照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60)Coγ辐照对不同小麦材料苗期的生物学效应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60)Coγ辐照
        2.1.3 发芽试验和幼苗形态指标的测定
        2.1.4 抗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2.1.5 丙二醛含量测定
        2.1.6 脯氨酸含量测定
        2.1.7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60)Coγ辐照对小麦发芽率的影响
        2.2.2 ~(60)Coγ辐照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2.2.3 ~(60)Coγ辐照对小麦幼苗体内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2.2.4 ~(60)Coγ辐照对小麦幼苗中脯氨酸积累的影响
        2.2.5 ~(60)Coγ辐照对小麦幼苗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2.2.6 ~(60)Coγ辐照对小麦幼苗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12)C~(6+)辐照对不同小麦品种苗期的生物学效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重离子辐照
        3.1.3 发芽试验和幼苗形态指标的测定
        3.1.4 抗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3.1.5 丙二醛含量测定
        3.1.6 脯氨酸含量测定
        3.1.7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12)C~(6+)离子束辐照对小麦幼苗发芽率的影响
        3.2.2 ~(12)C~(6+)离子束辐照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3.2.3 ~(12)C~(6+)离子束辐照对小麦幼苗体内MDA含量的影响
        3.2.4 ~(12)C~(6+)离子束辐照对小麦幼苗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2.5 ~(12)C~(6+)离子束辐照对小麦幼苗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2.6 ~(12)C~(6+)离子束辐照对小麦幼苗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氮离子注入辐照对不同小麦品种苗期的生物学效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氮离子辐照
        4.1.3 发芽试验与幼苗形态指标测定
        4.1.4 抗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4.1.5 丙二醛含量测定
        4.1.6 脯氨酸含量测定
        4.1.7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剂量氮离子注入对小麦幼苗发芽率的影响
        4.2.2 不同剂量氮离子注入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4.2.3 不同剂量氮离子注入对小麦幼苗体内MDA含量的影响
        4.2.4 不同剂量氮离子注入对小麦幼苗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4.2.5 不同氮离子束剂量对小麦幼苗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4.2.6 不同氮离子束剂量对小麦幼苗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课题的主要结论
    5.2 今后工作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红掌离体化学诱变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化学诱变育种概述
        1.1.1 化学诱变育种的发展历程
        1.1.2 化学诱变剂种类
        1.1.3 化学诱变育种的特点
        1.1.4 植物离体化学诱变技术
    1.2 秋水仙素诱变技术及其育种研究进展
        1.2.1 多倍体植株的特点
        1.2.2 染色体多倍化诱变剂
        1.2.3 秋水仙素的诱变机理
        1.2.4 多倍体鉴定方法
        1.2.5 秋水仙素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1.3 EMS诱变技术及其育种研究进展
        1.3.1 点突变化学诱变剂EMS
        1.3.2 EMS的诱变机理
        1.3.3 EMS诱导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
        1.3.4 EMS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1.4 红掌化学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1.4.1 红掌离体化学诱变的基础品种
        1.4.2 红掌秋水仙素诱变方法
        1.4.3 红掌多倍体鉴定方法
        1.4.4 红掌EMS诱变及突变体鉴定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秋水仙素对红掌愈伤组织诱变效应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剂与仪器
        2.1.3 秋水仙素诱变处理方法
        2.1.4 愈伤组织生长和不定芽分化的调查
        2.1.5 再生苗的形态学观察
        2.1.6 染色体观察
        2.1.7 流式细胞仪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秋水仙素处理对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2.2.2 秋水仙素处理对再生苗多倍体的诱导
        2.2.3 红掌诱变再生苗倍性的染色体鉴定结果
        2.2.4 红掌诱变再生苗倍性的流式细胞仪鉴定结果
    2.3 讨论
        2.3.1 红掌多倍体诱变材料和方法的选择
        2.3.2 秋水仙素对红掌愈伤组织增殖分化及多倍化效应的影响
        2.3.3 红掌多倍体鉴定方法的比较分析
        2.3.4 红掌离体诱变再生苗中混倍体的分离
第三章 EMS对红掌愈伤组织诱变效应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试剂与仪器
        3.1.3 EMS诱变处理方法
        3.1.4 愈伤组织生长和不定芽诱导的调查
        3.1.5 再生苗的形态学观察
        3.1.6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EMS处理对红掌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3.2.2 EMS处理对红掌愈伤组织存活的影响
        3.2.3 EMS处理对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3.2.4 EMS处理对再生苗生长的影响
    3.3 讨论
        3.3.1 红掌EMS诱变适用材料的选择
        3.3.2 EMS与红掌愈伤组织增殖和分化的关系
        3.3.3 EMS与红掌再生苗形态变异的关系
        3.3.4 EMS离体诱变处理技术的优化
第四章 红掌EMS诱变植株的RAPD检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试剂与仪器
        4.1.3 叶片基因组DNA的提取
        4.1.4 随机引物及筛选
        4.1.5 RAPD反应与电泳检测
        4.1.6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红掌再生苗基因组DNA的提取及质量分析
        4.2.2 EMS离体诱变再生苗的RAPD分析
        4.2.3 EMS离体诱变再生苗与对照之间的相似性分析
    4.3 讨论
        4.3.1 影响红掌EMS离体诱变效应的因素分析
        4.3.2 EMS诱变的形态变异与RAPD差异性的关系
        4.3.3 红掌EMS诱变植株RAPD检测效果
第五章 结论
    5.1 全文结论
    5.2 特色与创新点
    5.3 存在问题及今后课题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6)He-Ne激光和增强UV-B辐射对小麦幼苗微管结合蛋白MAP65s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1 前言
    1.1 增强 UV-B 辐射对植物的影响
        1.1.1 增强 UV-B 辐射在植物生长发育方面的影响
        1.1.2 增强 UV-B 辐射对植物蛋白质代谢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1.1.3 增强 UV-B 辐射对植物遗传物质及 DNA 损伤的影响
    1.2 He-Ne 激光对植物的生物学效应及应用
        1.2.1 激光的类型及生物学作用机理
        1.2.2 He-Ne 激光在植物生长发育方面的影响
        1.2.3 He-Ne 激光对植物蛋白质代谢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1.2.4 He-Ne 激光对植物遗传物质的影响
        1.2.5 激光技术的应用
    1.3 植物微管结合蛋白研究进展
        1.3.1 微管的基本特征
        1.3.2 微管结合蛋白
        1.3.3 植物微管结合蛋白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材料培养
    2.3 处理设置
        2.3.1 UV-B 辐照
        2.3.2 He-Ne 激光辐照
    2.4 微管结合蛋白 MAP65s 的提取
    2.5 SDS-PAGE 对 MAP65s 的检测
    2.6 Western-Blot 对 MAP65 的鉴定
    2.7 MAP65s 含量的测定
        2.7.1 绘制标准曲线
        2.7.2 MAP65s 含量的测定
    2.8 MAP65s 体外与微管的关系
        2.8.1 微管蛋白自聚合为单根微管实验
        2.8.2 MAP65s 与微管的共沉淀实验
        2.8.3 MAP65s 与微管的浊度法实验
    2.9 免疫荧光标记
        2.9.1 小麦根尖细胞内 MAP65s 的荧光标记
        2.9.2 小麦根尖细胞内染色体的荧光标记
    2.10 图像观察及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幼苗微管结合蛋白 MAP65s 的鉴定
        3.1.1 MAP65s 的 SDS-PAGE 电泳分析
        3.1.2 MAP65 的 Western-Blot 鉴定
    3.2 不同日龄小麦幼苗中 MAP65s 含量的变化
    3.3 小麦幼苗叶片微管蛋白和 MAP65s 含量的比较
    3.4 MAP65s 体外对微管聚合的影响
        3.4.1 微管蛋白自聚合为单根微管
        3.4.2 MAP65s 与微管的结构关系
        3.4.3 MAP65s 与微管的动态关系
    3.5 He-Ne 激光和增强 UV-B 辐射对小麦幼苗微管结合蛋白 MAP65s 的影响
        3.5.1 标准曲线绘制
        3.5.2 对小麦叶片 MAP65s 含量的影响
        3.5.3 对小麦根中 MAP65s 含量的影响
    3.6 MAP65s 体内与染色体的分布关系
        3.6.1 小麦根尖分裂期细胞中 MAP65s 与染色体的分布
        3.6.2 增强 UV-B 辐射对小麦根中 MAP65s 和染色体分布的影响
4 讨论
    4.1 微管结合蛋白 MAP65s 体外对微管聚合的影响
    4.2 He-Ne 激光和增强 UV-B 辐射对小麦幼苗微管结合蛋白 MAP65s 的影响
    4.3 间接免疫荧光标记
    4.4 微管结合蛋白 MAP65s 与“分束分裂”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60Co-γ射线辐射对西瓜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写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诱变育种概述
        1.2.1 诱变育种
        1.2.2 诱变育种的方法
    1.3 辐射诱变育种及其特点
        1.3.1 辐射诱变的主要方法
        1.3.2 与其它诱变方法相比,辐射诱变的优点
        1.3.3 辐射诱变育种的缺点
        1.3.4 辐射诱变材料及辐射诱变剂量的选择
        1.3.5 辐射诱变对植物的研究概况
        1.3.6 辐射诱变育种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现状
    1.4 种子引发
        1.4.1 种子引发的方法
        1.4.2 种子引发的条件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辐射处理
        2.2.2 引发处理
        2.2.3 材料种植
    2.3 观察测定指标与方法
        2.3.1 出苗率与出苗时间
        2.3.2 幼苗存活率
        2.3.3 幼苗生长
        2.3.4 光合色素含量
        2.3.5 气孔导度、瞬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测定
        2.3.6 植株生长
        2.3.7 果实大小和品质
    2.4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剂量~(60)Co-γ射线辐射对西瓜出苗及植株生长的影响
        3.1.1 出苗时间、出苗率及幼苗存活率
        3.1.2 ~(60)Co-γ射线辐射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3.2 ~(60)Co-γ射线辐射对西瓜开花期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3.2.1 开花期
        3.2.2 西瓜果实纵、横径
        3.2.3 果实单果重
        3.2.4 果皮厚度
    3.3 ~(60)Co-γ射线辐射对西瓜光合色素含量、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以及蒸腾速率的影响
        3.3.1 叶绿素 a、b 含量
        3.3.2 类胡萝卜素含量
        3.3.3 气孔导度
        3.3.4 净光合速率
        3.3.5 蒸腾速率
    3.4 ~(60)Co-γ射线辐射后西瓜叶片的变异率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60)Co-γ射线辐射对西瓜种子生长发育的影响
        4.1.2 ~(60)Co-γ射线辐射对不同质量西瓜干种子生长发育的影响
        4.1.3 ~(60)Co-γ射线辐射对西瓜引发种子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结论
    4.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8)应用双向电泳技术研究He-Ne激光对小麦叶片蛋白UV-B损伤的修复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文献综述
        1.1.1 UV-B 辐射的危害与现状
        1.1.2 UV-B 辐射对植物的影响研究概况
        1.1.3 激光辐射的研究概况
        1.1.4 植物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概况
        1.1.5 双向电泳技术概况
    1.2 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培养方法
    2.3 实验化学试剂及染色试剂
    2.4 实验仪器
    2.5 相关溶液的配制
    2.6 实验步骤
        2.6.1 提取小麦叶片总蛋白
        2.6.2 蛋白定量
        2.6.3 SDS-PAGE 电泳
        2.6.4 双向电泳
        2.6.5 扫描及图形分析
        2.6.6 蛋白质胶内酶解
        2.6.7 差异蛋白的 MALDI-TOF-TOF/MS 分析及数据库检索
3 结果与分析
    3.1 标准曲线绘制
    3.2 不同处理天数小麦幼苗叶片总蛋白 SDS-PAGE 检测
    3.3 蛋白质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3.4 双向电泳分析 He-Ne 激光修复前后小麦叶片的差异蛋白
    3.5 部分差异蛋白点的质谱鉴定结果
4 讨论
    4.1 样品的制备
    4.2 培养天数的选择
    4.3 牛血清蛋白的标准曲线
    4.4 双向电泳实验分析
    4.5 质谱分析
    4.6 He-Ne 激光修复后小麦叶片差异蛋白分析
        4.6.1 防御相关的蛋白
        4.6.2 与光修复有关的酶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植物诱变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诱变
    1.1 烷化剂EMS诱变技术
    1.2 叠氮化钠 (NaN3)
    1.3 平阳霉素 (PYM)
    1.4 其他化学药剂
2 物理诱变
    2.1 射线处理
    2.2 激光处理
    2.3 离子 (束) 注入
    2.4 高静水压诱变
3 空间诱变
4 生物诱变
    4.1 插入突变
        4.1.1 T-DNA插入突变
        4.1.2 转座子突变
    4.2 基因沉默突变
    4.3 其他生物突变
5 小结

(10)60Co-γ辐照两种豆科牧草种子的诱变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扁蓿豆和黄花苜蓿简介
        1.1.1 扁蓿豆和黄花苜蓿分类及分布
        1.1.2 扁蓿豆和黄花苜蓿的植物学特征
        1.1.3 扁蓿豆和黄花苜蓿的生长发育特性
        1.1.4 扁蓿豆和黄花苜蓿的抗逆性
        1.1.5 扁蓿豆和黄花苜蓿的饲用品质
    1.2 植物诱变的物理途径
        1.2.1 物理方法
        1.2.2 物理诱变源
    1.3 国内外辐射诱变植物的研究
    1.4 辐射效应的研究
    1.5 γ射线辐射诱变的影响因子
    1.6 变异体的鉴定方法
        1.6.1 形态学鉴定
        1.6.2 细胞水平上的鉴定
        1.6.3 分子水平上的鉴定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技术路线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60)Co-γ射线辐照方法
        3.2.2 种子生活力变异检测
        3.2.3 形态学变异观察
        3.2.4 生长发育观察
        3.2.5 根尖体细胞染色体鉴定
        3.2.6 光合特性的测定
        3.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 结果分析
    4.1 ~(60)Co-γ辐射直立型扁蓿豆种子诱变效应
        4.1.1 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变化
        4.1.2 幼根生长及株高的变化
        4.1.3 直立型扁蓿豆根尖体细胞染色体的变化
        4.1.4 直立型扁蓿豆单株鲜草产量的变化
        4.1.5 ~(60)Co-γ辐射种子贮存7 个月后的诱变效应
        4.1.5.1 直立型扁蓿豆幼苗出现第一片真叶的时间
        4.1.5.2 种子出苗时间及出苗率的变化
        4.1.5.3 幼苗形态的变化
        4.1.6 直立型扁蓿豆幼苗光合特性的变化
        4.1.6.1 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变化
        4.1.6.2 叶片气孔导度的变化
        4.1.6.3 直立型扁蓿豆幼苗叶片蒸腾速率变化
    4.2 ~(60)Co-γ辐射黄花苜蓿种子的诱变效应
        4.2.1 不同处理条件下黄花苜蓿种子根尖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4.2.2 黄花苜蓿种子萌发生长及其幼苗形态的变化
        4.2.3 黄花苜蓿幼苗光合特性的变化
        4.2.3.1 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变化
        4.2.3.2 黄花苜蓿幼苗叶片气孔导度的变化
        4.2.3.3 不同辐射处理的黄花苜蓿蒸腾速率变化
5 讨论
    5.1 Co-γ辐照对种子发芽和出苗率的影响
    5.2 ~(60)Co-γ辐照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5.3 ~(60)Co-γ射线辐照种子后根尖细胞染色体的变异
    5.4 ~(60)Co-γ射线对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5.5 ~(60)Co-γ射线辐射在牧草多倍体诱导上的应用
    5.6 辐射种子贮存7 个月后的诱变效应
        5.6.1 辐照后贮存7 个月的种子出苗率的变化
        5.6.2 株型的变化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

四、激光照射不同小麦品种性细胞分裂期的诱变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处理小麦的生物效应研究[D]. 何子伟. 长江大学, 2020(02)
  • [2]辐照诱变技术在农作物新品种培育中的应用[J]. 谢俊,张汆,许婷婷,夏颜舟,许慧敏. 安徽农学通报, 2019(17)
  • [3]木槿种子的秋水仙素和EMS诱变与鉴定[D]. 任雪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4]60Coγ辐照﹑12C6+离子束辐照和氮离子注入对小麦苗期生物学效应的研究[D]. 梁俊青. 郑州大学, 2017(02)
  • [5]红掌离体化学诱变技术的研究[D]. 祁伟. 苏州大学, 2016(02)
  • [6]He-Ne激光和增强UV-B辐射对小麦幼苗微管结合蛋白MAP65s的影响[D]. 马爱珍. 山西师范大学, 2013(S1)
  • [7]60Co-γ射线辐射对西瓜生长发育的影响[D]. 李玉明. 甘肃农业大学, 2013(04)
  • [8]应用双向电泳技术研究He-Ne激光对小麦叶片蛋白UV-B损伤的修复影响[D]. 邓秀敏. 山西师范大学, 2012(12)
  • [9]植物诱变技术的研究进展[J]. 徐明,路铁刚. 生物技术进展, 2011(02)
  • [10]60Co-γ辐照两种豆科牧草种子的诱变效应分析[D]. 曹芙.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激光辐照对不同小麦品种细胞分裂阶段的诱变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