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林关于信息关系的教训

鲍林关于信息关系的教训

一、鲍林的经验教训与信息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杨正,杨宗辉[1](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警务合作:发展契机、实践困境与完善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带一路"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安全保障,构建包容性警务合作机制具有必要性与现实紧迫性。梳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全球背景,从全球化4.0、第四次工业革命和安全风险动态探讨警务合作的新机遇,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警务合作的实践困境,通过坚持"包容性"警务合作理念、构建开放性的警务合作形式、设立交互联通的警务合作组织以及制定科学系统的警务合作规范,经由宏观层面"自上而下"的引领推动机制、中观层面"互联互通"的承上启下机制与微观层面"自下而上"的实践反馈机制推动"一带一路"警务合作的构建。

朱安远[2](2020)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诺贝尔演讲概览》文中提出诺贝尔奖得主莅临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周活动是其终身荣耀和应尽义务,非特殊情况均悉数欣然前往出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三大主要活动内容是发表诺贝尔演讲、光临诺奖颁奖典礼并受奖、出席诺贝尔晚宴或做晚宴致辞。在斯德哥尔摩或奥斯陆(仅限诺和奖得主)发表诺贝尔演讲是所有诺奖得主需要履行的唯一义务(非强制性)。文章详细阐明了诺经奖得主发表诺贝尔演讲的基本信息,论述了诺经奖得主出席颁奖典礼和诺贝尔晚宴或做晚宴致辞的相关情况,论及了诺和奖的有关问题。

郭京平[3](2020)在《质量门视角下汽车零部件产品设计开发先期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强化产品质量管理,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对中国制造进行品质革命势在必行。本文以上海AM汽车零部件公司为具体研究对象,对汽车零部件行业新产品设计开发过程质量管理进行研究,建立了基于质量门视角的新的先期质量管理体系。通过采用实地调查研究,应用质量门、先期质量策划和IATF16949的相关管理理论,结合公司实际存在的问题,设计适用于新产品研发过程的先期质量管理体系。文章从AM汽车零部件公司所处行业的产品特点和新项目导入的全过程入手,对质量管理在该公司新产品研发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分析。进而从质量门的视角,对其新产品研发各阶段的质量控制要点进行研究并标准化,从而建立了一套的可以复制和实操的先期质量管理体系。帮助企业提高和加快新产品研发质量和投放速度,保持市场占有率,提高客户满意度,从而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汽车零部件产品设计开发相关质量管理的研究现状,并对质量门方法、先期质量管理理论和IATF16949汽车行业体系有关标准进行了详细阐述。然后,调查研究了AM公司的基本情况、组织结构和所面临的挑战。并对其在汽车零部件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对各类问题所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设计了覆盖新产品设计开发全过程的先期质量管理体系。在体系设计过程中,对质量门在汽车零部件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标准化的检查矩阵,并基于交通灯式的风险升级机制来确保新产品的成功导入。最后,为了确保先期质量管理体系在AM公司的顺利实施,调整和优化了组织结构、建立了评价绩效指标、采取了资源保障措施和制度保障措施,从而确保该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了跟踪和评价。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胡娟[5](2020)在《语义与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有关《犹太人与诺贝尔奖》“专有名称”英汉翻译报告》文中认为专有名称的翻译是翻译过程中很常见的考验,能否恰当地翻译专有名称关系到是否准确地用目标语表达原文的信息。本翻译报告是基于英汉翻译项目《犹太人与诺贝尔奖》,在皮特·纽马克的语义与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尝试研究信息型文本中专有名称的翻译步骤、策略和方法。《犹太人与诺贝尔奖》是以色列作家伊夫萨姆·阿兹加德(Yivsam Azgad)撰写的系列书籍中的一册,重点介绍多位杰出犹太民族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生平,内容涉及化学、物理学、生理学、医学、经济学及文学等领域的专业内容。翻译过程中,笔者遇到了很多初次出现的人名及科学领域专业术语等专有名称。目前,大部分专有名称在汉语中不存在对等的表达,因此,专有名称的翻译是笔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根据皮特·纽马克的交际和语义翻译理论,同时参考前辈的有关专有名称的研究成果,译者归纳出相对系统的翻译步骤,主要采用了音译、直译、意译及补偿法翻译策略。文本中出现的人名,译者直接采用音译,以实现人名的语音转换,让汉语目标读者能听到汉语译名后识别出对应的人物,实现人名的指称作用。对于科学术语等,译者采用直译、意译,实现目标语读者充分理解该术语承载的信息。对于部分专有名称,译者还会采用补偿法来补充说明名称的深层含义,帮助目标读者理解。总的目标是利用这几种翻译方法实现译文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并且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专有名称承载着重要信息,准确翻译专有名称能有效促进目标语读者理解译文所要表达的信息。本翻译报告旨在研究信息型文本中专有名称的翻译步骤、策略和方法,希望能促进专有名称的翻译和研究。

李紫娟[6](2020)在《《科学界的女性诺贝尔奖得主:她们的生活、奋斗历程和重大发现》(第七章至第八章)翻译项目报告》文中提出本翻译项目实践报告以英译中翻译文本为基础,陈述笔者在翻译前后遇到的问题。笔者选取《科学界的女性诺贝尔奖得主:她们的生活、奋斗历程和重大发现(第二版)》(Nobel Prize Women in Science:Their Lives,Struggles,and Momentous Discoveries,Second Edition.)中的第七章和第八章内容作为本次翻译实践文本。在这两个章节中,作者聚焦于美国遗传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和美籍德裔物理学家玛丽亚·格佩特·梅耶(Maria Goeppert Mayer)两位女性科学家,描述了她们的生活与奋斗历程,并展现了她们在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发现。在翻译过程中,笔者采用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理论基础,尝试解决原文中出现的词汇、句子和修辞三大主要难题。在语义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关注原文作者,反复推敲原词在语境中的意思,尽可能保留源语文化,在目标语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传达源语精确的语境意义;而在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关注译文读者,通过挖掘词汇的实际含义、拆分句子以及微调语序等方法,将原文内容转换为读者易于理解的内容,把外来的元素带入目标语文化。鉴于该翻译项目的原文是两位伟大女性科学家的传记,本次翻译实践的成果有助于中文读者更好地了解女性科学家的生活和事业,激发更多人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朱露亚[7](2019)在《基于科学史的高中生物学微课开发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生物科学史是科学本质教学的重要途径。同时,学习生物科学史有助于学生构建概念,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理解科学研究方法。但受科学史资源、课时、师资等因素的限制,目前高中生物学科学史教学存在教学形式单一、科学史内容不全面等问题。开发科学史微课应用到教学中,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以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教材的15个科学史为例,以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中学高二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基于科学史的高中生物学微课的开发应用研究。首先,通过分析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教材中的科学史对理解科学本质及促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达成的作用,筛选出15个适合微课教学的科学史,以素养导向、合理选材、情境真实、科学正确为原则,设计制作微课,建立包括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单、微练习、课件和视频在内的微课集。在此基础上,总结4种不同侧重点的科学史微课的设计流程。接着,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研究,并总结科学史微课应用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教学流程。最后,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学生对科学史微课的态度、评价以及科学史微课应用的效果。总体来说,科学史微课的使用得到了学生们的肯定。通过微课辅助科学史教学后,对学生理解科学本质、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训练科学思维、体会科学精神均有很大的帮助。微课的结构完整性、探究性、准确性、时间分配、信息技术运用及呈现效果得到了学生普遍的认可。学生也对科学史微课的制作及应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基于以上研究,笔者建议教师从教学素材的收集、科学史的拓展、微课的设计、语调的起伏、后期的美化等方面提升科学史微课的质量。为提高科学史微课使用效果,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微课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设计,围绕核心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

龚陈希[8](2019)在《YS公司汽车座椅产品研发项目管理流程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国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升,汽车消费群体已经从十多年前的少数富裕人群转变为普通大众人群。国内的汽车销量从百万级别逐步发展到千万级别,到如今达到接近三千万的年销量规模超越美国,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汽车市场。国内汽车市场的发展高度繁荣,各大厂商竞争激烈,产品线覆盖越来越全面,同时伴随着国家新能源政策的推动,涌现出一大批开发新能源汽车的新兴企业,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竞争。从市场环境分析,当代社会制造工艺发展的速度远超上个世纪,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个概念的兴起,大规模高精度机械化生产条件越来越成熟,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一个最好的时期。以汽车内饰中的座椅项目为例,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困境,从项目的准备、计划阶段开始,很多方面的不确定性就已经展现出来,这其中包括前期可行性评估不充分、体系内供应商选取策略模糊、供应商表现的不确定性和不断变更的客户需求导致的产品定义的多变性等等,这些不确定因素在一个新产品研发项目过程中不间断地交替出现,不断影响着项目的顺利进行。汽车座椅项目的研发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客户新车型投放策略的变化,逐渐遇到了较多新的挑战,做了很多的调整。比如,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配合整车厂投入更多资源在计算机CAE仿真分析的辅助设计验证,将座椅产品的开发周期缩短;论文通过对YS公司现有的PLUS产品研发流程和项目管理模式的分析,理解YS公司汽车座椅产品研发过程中项目管理应用的现状,从项目管理理论出发,结合产品开发周期相关理论,重点从进度管理、质量管理、资源管理和风险管理这四个方面上对汽车座椅研发项目管理应用进行研究,找出问题,确定研究方向以及设计相应的流程优化方案,同时简述汽车座椅研发项目的流程管理。本文的目的在于探索可以提升YS公司新产品研发效率的改进方案,同时可以为国内汽车零配件行业类似企业提供一些经验总结和想法借鉴。

高成[9](2019)在《中学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在面对自己所教的化学学科的具体主题时,不是直接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将自己所理解的学科课程知识经过课前的系统思考变成教学设计,之后再经过课堂教学实践将学科课程知识以最有利于学生理解的知识表征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所使用的最核心的知识即为美国斯坦福大学舒尔曼(Shulman)教授在1986年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写为PCK),与此同时,教师也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进一步建构起自我新的PCK理解。针对某具体主题PCK应包括关于该主题的课程知识;关于该主题的学生知识;关于该主题教学策略与表征的知识及关于该主题教学评价的知识。PCK作为教师专业知识基础,是区分学科专家与学科教师的核心标志,也是体现教师在不同专业发展阶段其专业性如何的一种具体体现。尽管PCK对于教学活动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然而从PCK概念化30余年来,人们对PCK的本体论认识还远远没有达成共识,如对PCK内涵到底是什么?当人们以相同的概念表达不同思想的时候,自然会给理论研究带来混乱。人们在一致认同PCK作为教师的专业知识基础这一共识基础上,对于PCK是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建构起的这一问题,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此,本研究立足于探查中学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是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建构起来的这一问题。为此,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研究法及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梳理了PCK相关本体论及与PCK建构相关的理论,提出本研究所坚持的PCK本体论基本立场及智能实践取现PCK建构的理论框架;调查了新手与经验型化学教师具体化学主题“溶液的组成”PCK现状,通过分析个案化学教师PCK建构的过程、影响因素及实质,进而提出促进化学教师PCK建构的策略与条件保障。全文主要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介绍提出研究问题的背景、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等;第二部分学科教学知识(PCK)意蕴及建构的理论探讨,奠定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第三、四部分的实证研究为第五部分PCK建构对策研究提供依据,也为第六部分PCK建构的条件保障提供启示。具体内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导论。教师作为知识转化者,其自身所拥有的PCK对教学效果好坏至关重要。基于作者本人作为化学教学论教师身份的现实遭遇;PCK理论作为研究框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及化学教师PCK建构对有效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的考量,提出PCK是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建构起来的这一问。对该问题的求解,有着理论与现实上的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将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及个案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该问题进行研究。第二部分学科教学知识(PCK)意蕴及建构的理论探讨。学者们在理解PCK内涵上有两种方式,其一为通过对PCK的上位概念进行“属”的确定,然后对PCK的本质进行高度的抽象概括的方式来给PCK下一个概念性定义。其二为通过界定PCK系统内的具体要素来给PCK下个操作性定义。造成对于PCK要素不统一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学者们对于PCK系统自身所含要素,及影响PCK系统的环境要素并未加以区分。对于PCK的结构,学者们也从两个角度对其进行构建,其一为基于系统论的视角对PCK结构内的各个要素进行排列与组合;其二为从过程论的视角提出PCK是由哪些知识或影响因素转变为其自身的。我们认为过程论PCK结构模型本质上是PCK历时态的表征,而系统方法论的PCK结构模型是PCK共时态的表征。教师PCK共时态的系统结构观,体现出PCK静态结构观的层面,而教师PCK历时态的结构观体现出PCK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整合、建构的动态结构观的层面。鉴于教师PCK在课前、课中、课后其PCK的具有形态是区别的,因此,对其结构进行分析也应采取系统论与过程论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至于PCK的类型只要依据分类标准不同,则类型也是多样化的。PCK作为一种知识其自身所独有的,以区别于其他知识种类所具有的性质才是PCK的特性。依此来看,我们认为PCK的最核心特性体现在其自身所具有的转化性、主题专属性两方面。由于PCK类型与性质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因此,我们对于PCK的测量应明确是对何种形态及阶段的PCK进行测量,针对不同类型与形态的PCK,也应采取多元化的方法对PCK进行测量,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全面捕捉到PCK。此外,基于知识转化阶段论的视野来审视PCK建构,我们提出了智能实践取向PCK建构的理论框架:对于教师而言,针对某一具体教学主题,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整合了教师课前所宣称的PCK各个要素,同时综合了教师其他知识、情感、技能、技巧等要素,在教学实践动态过程中经过不断反思与实践建构而成的实践性教学智慧。当这种实践性智慧展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则认为教师使用的PCK即为智能实践取向的PCK。智能实践取向PCK重在强调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智慧及完成教学任务时所展现出的强大的教学能力,同时强调该取向的PCK必须经历教师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才能逐渐建构起来。智能实践取向PCK,是综合了早期舒尔曼所认为的PCK静态结构观与科克伦(Cochran)所提出的学科学科教学知晓(Pedagogical Content Knowing,即PCKg)动态结构观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理解PCK的概念框架。第三部分中学化学教师PCK现状调查与分析。通过修订后的PCK内容表征(Content Representation)调查问卷及教师自编教学设计对新手与经验型化学教师“溶液的组成”PCK进行调查。以内容分析法对问卷调查表进行分析新手与经验型化学教师PCK四大要素的现状情况,并对两类教师PCK四大要素的共性与差异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对两位优秀化学个案教师PCK建构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优秀化学教师PCK建构过程的个案研究发现:PCK建构过程分为搜索与提取;理解与内化;统整与外化;表征与实施;反思与升华五个阶段。提出了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PCK建构的实质体现在:学科教学知识(PCK)各要素在认知过程的高级阶段的体现;学科教学知识(PCK)中对课程要素的深刻理解是PCK建构的关键;学科教学知识(PCK)与其他各要素的统整是PCK成功建构的保证;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是静态与动态PCK不断相互转化的过程。第五部分中学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的策略。基于PCK四大要素,提出教学计划与设计策略有:在教学预设阶段可以通过深入理解化学课程知识:进行化学深度教学设计;遵循学生学习化学的最核心规律:依据三重表征理论进行教学设计;运用化学教学的一般教学策略:采用三线合一策略进行进行教学设计;开展真实情境下的化学学习评价:落实STSE真实情境下的教学设计。教学表征与实施策略:可以利用多样化教学表征方式开展化学教学;以生命化理念实施师生交往活动;洞察学生课堂变化,凝练教学机智实现PCK建构。教学监控与反思策略:以现代教育理念来推进中学化学PCK建构;以增强实验教学反思能力来促进中学化学PCK建构;以产生新的教学构想并持续践行与改进来加速PCK建构。第六部分中学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的条件保障。PCK建构的条件保障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形塑基于PCK视角下的教学反思自觉;提升教师自我知识管理能力;形成以PCK框架指导下的学校教研文化;明晰学科教学论教师身份职责;加强PCK资源库及其他相关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

朱满秀[10](2019)在《高中生物教学中HPS模式对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影响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国际教育研究的共识,科学本质是核心素养的核心内涵之一。掌握科学本质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还能提升学生参与社会决策的能力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是当前国际科学课程教育改革的焦点。国内外通常采用科学史的教学来增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并且实践研究已证实“通过融入科学史的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本研究试图在高中生物教学运用HPS(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教学模式来增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探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该模式对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的学生科学本质观量表来自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育学博士刘健智教授开发的中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测量指标。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全面把握科学本质提出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有关概念及HPS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利用SPSS软件分析学生初始科学本质观和生物成绩,选择科学本质观和生物成绩水平相当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一个班为对照班,另一个班则为实验班。通过问卷调查(科学本质观的问卷测试即是进行学生初始科学本质观前测),掌握高中生科学本质观的现状和对科学史与哲学、社会学的认知状况,提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HPS教学模式的策略与途径。运用实验研究法,在贵阳市某高中开展实践教学,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实验班则采用HPS模式教学,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对这两个班级学生进行科学本质观和生物学成绩的后测,从而对比HPS教学模式和常规教学对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影响和生物学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HPS教学模式下融入科学本质反思问题、角色扮演科学家以及科学史的学习等策略有助于增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HPS教学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主要包括学生对科学探索的本质和科学事业的本质的理解,具体表现为学生对重复性、实证性、创造性、非固定性、科学与技术和科学家身份等因素的理解有显着提升。HPS教学模式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效果。此外,在实践教学基础上,笔者针对高中生物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提出了建议,总结不足和提出展望。

二、鲍林的经验教训与信息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鲍林的经验教训与信息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警务合作:发展契机、实践困境与完善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警务合作发展的新契机: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警务合作发展的必要性
        1.全球化4.0驱动警务合作观念的革新
        2.第四次工业革命推动警务合作技术的创新
        3.安全风险加剧亟待警务合作模式的更新
    (二)警务合作发展的可行性
        1.国家高层搭建合作历史桥梁
        2.国际警务合作积累宝贵经验
        3.科技赋能推动警务合作技术提升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警务合作的实践困境
    (一)外交关系动态性影响警务合作发展
    (二)合作观念的局限性制约警务合作目标
    (三)组织架构非合理性减弱警务合作效能
    (四)法律规范差异性妨碍警务合作实践
    (五)民族语言复杂性弱化警务合作交流
三、“一带一路”警务合作的完善路径
    (一)树立“包容性”的警务合作理念
        1.以合作共赢、开放包容为基础
        2.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
        3.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
    (二)构建开放性的警务合作形式
    (三)设立交互联通的警务合作组织
        1.多元化的横向警务合作机构
        2.联动性的纵向警务层级部署
        3.互助型的警务人才培养与交流平台技术加持
    (四)制定科学系统的警务合作规范

(2)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诺贝尔演讲概览(论文提纲范文)

1 诺经奖颁奖概况
2 诺经奖得主参与诺贝尔周活动情况概览
3 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两地诺奖颁奖的差异及其他
4 双料诺奖得主参与诺贝尔周活动简况
5 自查自纠、补充完善及其他
6 结束语

(3)质量门视角下汽车零部件产品设计开发先期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质量门管理概述
        2.1.1 质量门的基本概念
        2.1.2 质量门的内涵
        2.1.3 质量门的特点与内容
    2.2 先期质量管理
        2.2.1 先期质量管理的定义
        2.2.2 先期质量管理的战略重要性
        2.2.3 先期质量管理的特点
        2.2.4 先期质量管理范围
    2.3 汽车产品质量体系及标准
        2.3.1 汽车质量体系演变
        2.3.2 汽车质量体系IATF16949内容
        2.3.3 汽车质量体系IATF16949标准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
    2.4 理论小结及其应用价值
第3章 AM公司产品设计开发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AM汽车零部件公司及其质量管理组织
        3.1.1 AM汽车零部件公司业务概要
        3.1.2 AM公司组织结构
    3.2 AM公司零部件产品设计开发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3.2.1 新项目导入时项目成员矛盾突出
        3.2.2 先期质量管理中薄弱环节颇多
        3.2.3 量产后质量问题客诉不断
        3.2.4 客户审核不通过时有发生
        3.2.5 新项目导入客户满意度差
    3.3 AM公司零部件产品设计开发质量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先期质量管理理念和业务发展不匹配
        3.3.2 组织结构和行业特点不匹配
        3.3.3 知行不一和方法论落后
        3.3.4 管理模式标准化水平低
第4章 基于质量门控制的AM公司零部件产品设计开发先期质量管理体系设计
    4.1 产品研发质量管理体系设计的理念
    4.2 产品设计开发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目标
    4.3 基于质量门的汽车零部件开发先期质量管理体系总体设计
    4.4 质量门Q0——项目准备阶段
    4.5 质量门Q1——项目启动阶段
    4.6 质量门Q2——设计验证准备就绪阶段
    4.7 质量门Q3——生产准备就绪阶段
    4.8 质量门Q4——销售准备就绪阶段
    4.9 质量门Q5——项目结束阶段
第5章 AM公司产品设计开发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
    5.1 质量管理组织结构的优化
    5.2 建立质量管理岗位职责矩阵
    5.3 质量门阶段性评审机制和标准
    5.4 实施产品设计开发质量管理的目标体系
    5.5 实施保障
        5.5.1 资源保障
        5.5.2 制度保障
    5.6 阶段性实施效果跟进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5)语义与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有关《犹太人与诺贝尔奖》“专有名称”英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Original Text
    1.2 The Motivation for Selecting the Original Text
    1.3 Research Purpose
    1.4 Research Significance
        1.4.1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1.4.2 Practical significance
    1.5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Task Description
    2.1 Analysis of Text Type
    2.2 Requirements of Translation Task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Process Description
    3.1 Theoretical Preparations
        3.1.1 Previous studies on semantic and communication translation theories
        3.1.2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roper names
    3.2 Practical Preparations
    3.3 Translation Process
    3.4 Summary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4.1 Transliteration for Proper Names without Connotation
    4.2 Translation Methods for Proper Names with Connotation
        4.2.1 Literal translation
        4.2.2 Free translation
        4.2.3.Compensatio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Acknowledgements
References
Appendix

(6)《科学界的女性诺贝尔奖得主:她们的生活、奋斗历程和重大发现》(第七章至第八章)翻译项目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项目背景
    1.1 项目来源
    1.2 项目意义
    1.3 项目分析
    1.4 项目报告结构
第二章 任务描述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处理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翻译难点与问题
    3.2 翻译理论阐述
    3.3 理论应用
        3.3.1 词汇层面
        3.3.2 句子层面
        3.3.3 修辞手法
第四章 实践结论
    4.1 翻译启示
    4.2 译后教训
    4.3 待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原文
附录二 译文
附录三 术语表
致谢

(7)基于科学史的高中生物学微课开发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意义
        1.生物学科学史教学的重要性
        2.生物学科学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3.微课的兴起
    (二) 概念界定
        1.微课
        2.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3.科学本质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1.高中生物学科学史教学研究现状
        2.高中生物学微课研究现状
    (四) 研究内容
        1.基于科学史的高中生物学微课的开发
        2.基于科学史的高中生物学微课的应用
        3.微课在科学史教学中的应用反思及建议
    (五)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案例研究法
        3.调查研究法
    (六) 研究思路
二、科学史教学现状反思
    (一) 存在的问题
        1.未达成素养目标
        2.忽视科学本质的学习
    (二) 限制因素
        1.未形成科学史知识体系
        2.课时不足
    (三) 解决策略
        1.提高自身科学史知识储备量
        2.制作科学史微课应用于课前或课后
        3.开发设计不同侧重点的科学史微课
三、基于科学史的微课设计与开发
    (一) 基于科学史的微课设计原则
        1.素养导向
        2.合理选材
        3.情境真实
        4.科学正确
    (二) 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流程
        1.选择题材
        2.确立素养目标
        3.科学史素材的收集与分析
        4.教学设计
        5.学习任务单设计
        6.微练习设计
        7.制作课件
        8.制作视频
    (三) 微课设计与制作的案例
        1.侧重探究能力培养的微课的设计
        2.侧重思维训练的微课的设计
        3.侧重社会责任培养的微课的设计
        4.侧重科学本质理解的微课的设计
    (四) 微课制作的反思
        1.适度拓展
        2.素材积累
        3.注重设计
        4.语调起伏
        5.后期美化
    (五) 微课的上传与共享
四、基于科学史的微课应用
    (一) 基于科学史的微课应用案例
        1.基于科学史的微课应用于课前预习
        2.基于科学史的微课应用于课后复习
    (二) 科学史微课实施效果调查
        1.问卷调查分析
        2.访谈调查分析
    (三) 科学史微课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效果
        1.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2.促进素养目标的达成
        3.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4.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发展
        5.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四) 微课教学实践的反思
        1.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
        2.科学史微课应用于教学的局限性
五、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 总结
    (二)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科学史微课教学设计
    附录2 学习任务单
    附录3 微练习
    附录4 科学史微课课件
    附录5 科学史微课视频
    附录6 科学史微课应用效果调查问卷
    附录7 科学史微课应用效果访谈提纲
致谢

(8)YS公司汽车座椅产品研发项目管理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项目管理理论
        2.1.1 项目管理的概念和特征
        2.1.2 项目管理的内容
        2.1.3 项目管理的形式
    2.2 流程优化理论
        2.2.1 流程的定义
        2.2.2 流程优化的方法与步骤
    2.3 汽车产品研发流程分析
        2.3.1 汽车产品研发流程的现状
        2.3.2 汽车产品研发流程的发展趋势
第3章 YS公司产品研发流程现状分析
    3.1 YS公司及业务运营体系
        3.1.1 YS公司背景介绍
        3.1.2 YS公司BOS业务运营体系介绍
        3.1.3 YS公司PLUS开发流程体系
        3.1.4 YS公司SDT同步开发团队
    3.2 YS公司汽车座椅产品研发项目管理体系
        3.2.1 项目发起阶段
        3.2.2 项目提案阶段
        3.2.3 项目设计开发阶段
        3.2.4 项目设计验证阶段
        3.2.5 项目生产验证阶段
        3.2.6 项目投产阶段
    3.3 YS公司产品研发项目的管理模式
    3.4 YS公司产品研发项目的决策机制
    3.5 YS公司产品研发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3.5.1 SDT小组研发过程中沟通不充分
        3.5.2 项目进度缺少动态更新
        3.5.3 项目干系人汇报关系复杂,职责模糊不清
        3.5.4 工程变更执行流程不规范,产品状态质量风险高
        3.5.5 工厂前期研发阶段未参与,量产验证效率低
第4章 YS公司产品研发流程优化设计
    4.1 优化设计的原则
        4.1.1 精简原则
        4.1.2 信息共享化原则
        4.1.3 协同整合原则
    4.2 优化设计的目标
        4.2.1 建立高效科学的组织结构
        4.2.2 缩短产品研发周期
    4.3 优化设计方案
        4.3.1 组织结构优化
        4.3.2 方案评估流程优化
        4.3.3 审核流程优化
第5章 YS公司产品研发流程优化设计方案实施策略
    5.1 研发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
        5.1.1 管理层推动调整组织结构
        5.1.2 增强SDT开发团队的配合度
        5.1.3 总结经验并持续优化
    5.2 提升职能技能培训
        5.2.1 研发流程培训
        5.2.2 项目管理培训
        5.2.3 知识管理
    5.3 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5.3.1 个体绩效与项目绩效关联
        5.3.2 跨部门互相考评
    5.4 更新产品研发流程体系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学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化学学科教学论教师身份的“我”在现实中的遭遇
        (二)基于PCK理论框架开展各类相关研究现状
        (三)化学教师PCK建构是有效化学课堂教学的根本保证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文献综述
        (一)化学学科教学知识识(PCK)的相关研究
        (二)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的相关研究
    五、核心概念界定
    六、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本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二)本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学科教学知识(PCK)意蕴及建构的理论探讨
    一、学科教学知识(PCK)的意蕴解读
        (一)PCK的内涵与要素
        (二)PCK的结构与类型
        (三)PCK的特性、性质与检测
        (四)本研究对PCK本体论所持有的基本立场
    二、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的理论探讨
        (一)知识转化阶段论视野下的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
        (二)智能实践取向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的基本立场
第二章 中学化学教师PCK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设计
        (一)PCK现状调查所秉持的研究方法论
        (二)研究工具开发与调查对象选择
        (三)数据分析与编码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新手型化学教师PCK现状分析
        (二)经验型化学教师PCK现状分析
        (三)新手与经验型化学教师PCK的共性与差异
第三章 中学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的基本过程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取向的定位:质化个案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三)资料收集过程与方法
        (四)资料分析框架
        (五)研究效度
    二、中学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的阶段
        (一)搜索与提取阶段
        (二)理解与内化阶段
        (三)统整与外化阶段
        (四)表征与实施阶段
        (五)反思与升华阶段
    三、中学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的实质
        (一)学科教学知识(PCK)各要素在认知过程高级阶段的体现
        (二)学科教学知识(PCK)中对课程要素的深刻理解是PCK建构的关键
        (三)学科教学知识(PCK)与其他各要素的统整是PCK成功建构的保证
        (四)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是静态与动态PCK不断相互转化的过程
第四章 中学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的策略
    一、教学计划与设计策略
        (一)深入理解化学课程知识:进行化学深度教学设计前提
        (二)遵循学生学习化学的最核心规律:依据三重表征理论指导化学教学设计
        (三)运用化学教学的一般教学策略:采用三线合一策略进行化学教学设计
        (四)开展真实情境下的化学学习评价:落实STSE真实情境下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表征与实施策略
        (一)利用多样化教学表征方式开展化学教学
        (二)以生命化理念实施师生交往活动
        (三)洞察课堂情境变化,凝练教学机智实现PCK建构
    三、教学监控与反思策略
        (一)以现代教育理念来推进中学化学PCK建构
        (二)以增强实验教学反思能力来促进中学化学PCK建构
        (三)以产生新的教学构想并持续践行与改进来加速PCK建构
第五章 中学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的条件保障
    一、形塑基于PCK视角下的教学反思自觉
    二、提升教师自我PCK知识管理能力
    三、建设以PCK框架指导下的学校教研文化
    四、明晰学科教学论教师身份职责
    五、加强PCK资源库及其他相关教学资源建设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高中生物教学中HPS模式对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影响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石
        1.1.2 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是科学课程教育的趋势
        1.1.3 科学本质观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1.4 尝试科学本质的科学教学——HPS教学模式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问卷调查法
        1.6.3 实验研究法
        1.6.4 数据统计分析法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的界定
        2.1.1 科学
        2.1.2 本质
        2.1.3 科学本质
        2.1.4 科学本质观
        2.1.5 学生科学本质观
        2.1.6 HPS教学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科学教育的哲学基础
        2.2.2 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4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3 高中生科学本质观的现状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
    3.3 调查方法
    3.4 调查实施过程
    3.5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3.5.1 高中生科学本质观的结果与分析
        3.5.2 高中生科学史认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3.5.3 高中生物教师科学史认知的问卷结果与分析
    3.6 调查结论与启示
4 高中生物教学中科学本质观的内涵及培养策略
    4.1 高中生物教学中科学本质观的内涵
        4.1.1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科学本质观内涵的表述
        4.1.2 人教版必修2 教师用书中科学本质观内涵的表述
        4.1.3 人教版必修2 学生用书中科学本质观内涵的表述
    4.2 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策略
        4.2.1 讲述历史故事,挖掘科学本质
        4.2.2 科学史的阅读,深化科学本质
        4.2.3 融入科学本质反思问题,凸显科学本质
        4.2.4 融入SSI议题,内化科学本质
        4.2.5 角色扮演科学家,增进科学探索的本质
        4.2.6 结合生活实例,升华科学探索的本质
5 高中生物教学中HPS教学模式的途径
    5.1 HPS教学模式的特征
    5.2 高中生物教学中HPS模式的教学程序
        5.2.1 演示现象并提出问题
        5.2.2 引出学生观点
        5.2.3 学习生物科学史
        5.2.4设计实验
        5.2.5 科学观点和检验
        5.2.6 总结与评价
    5.3 高中生物HPS模式的教学案例
6 高中生物教学中HPS模式对学生科学本质观影响的实践研究
    6.1 实践设计
        6.1.1 实践目的
        6.1.2 实践对象
        6.1.3 控制变量
    6.2 研究工具
        6.2.1 量化工具
        6.2.2 检测工具
    6.3 研究过程
        6.3.1 前测及结果分析
        6.3.2 前测结论
        6.3.3 教学实践过程
        6.3.4 后测及结果分析
    6.4 实践研究结果与分析
        6.4.1 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前后测结果比较与分析
        6.4.2 学生生物成绩前后测结果比较分析
7 结语
    7.1 结论
        7.1.1 科学本质反思问题有助于增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7.1.2 角色扮演科学家及科学史的学习有助于增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7.1.3 HPS教学模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本质观
        7.1.4 HPS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生物学效果
    7.2 建议
        7.2.1 将科学本质的内涵及科学本质的教育目标纳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7.2.2 提高高中生物教师的HPS素养
    7.3 创新与展望
        7.3.1 创新
        7.3.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高中生的科学本质观
    附录Ⅱ 高中生科学史认知的调查问卷
    附录Ⅲ 高中生物教师科学史认知的调查问卷
    附录Ⅳ 科学本质反思问题
    附录Ⅴ 生物试卷
    附录Ⅵ 教学案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鲍林的经验教训与信息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警务合作:发展契机、实践困境与完善路径[J]. 杨正,杨宗辉. 犯罪研究, 2021(06)
  • [2]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诺贝尔演讲概览[J]. 朱安远. 中国市场, 2020(31)
  • [3]质量门视角下汽车零部件产品设计开发先期质量管理研究[D]. 郭京平.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2)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语义与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有关《犹太人与诺贝尔奖》“专有名称”英汉翻译报告[D]. 胡娟. 南京理工大学, 2020
  • [6]《科学界的女性诺贝尔奖得主:她们的生活、奋斗历程和重大发现》(第七章至第八章)翻译项目报告[D]. 李紫娟. 安徽大学, 2020(08)
  • [7]基于科学史的高中生物学微课开发应用研究[D]. 朱露亚.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8]YS公司汽车座椅产品研发项目管理流程优化研究[D]. 龚陈希. 吉林大学, 2019(03)
  • [9]中学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研究[D]. 高成. 西南大学, 2019(05)
  • [10]高中生物教学中HPS模式对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影响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为例[D]. 朱满秀.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8)

标签:;  ;  ;  ;  

鲍林关于信息关系的教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