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102例临床观察

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102例临床观察

一、尿激酶溶栓治疗102例脑血栓形成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姜如海[1](2016)在《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形成临床治疗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使用尿激酶溶栓对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方法 110例脑血栓患者,通过入院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使用常规药物治疗)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尿激酶进行治疗),各55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36%明显高于对照组6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845,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5.01±2.87)分,低于对照组的(22.19±6.7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2963,P<0.05)。结论与常规药物治疗相比尿激酶对脑血栓的治疗效果更佳,实现对脑血栓形成的有效控制,降低病症对患者造成的风险。

杨华君[2](2012)在《尿激酶溶栓对脑血栓临床效果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和分析尿激酶溶栓对脑血栓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0年5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60例脑血栓患者临床资料,其中,88例患者采用了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72例患者采用了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1.82%,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5.27±4.6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评分(20.91±9.43)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对脑血栓具有较高的疗效,且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降低其死亡率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

李可建[3](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李正军[4](2001)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当今世界引起神经功能障碍、致残及死亡率 较高的疾病。治疗方法较多但无特效的手段,一种或两种方法治疗效果 的报道较多,而多种治疗方法同时比较、总结的报道少。为进一步探讨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特征,寻找发生、发展及治疗规律,尤其是探 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而进行下述临床研究。 本资料以过去十年内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2050例为调查对 象,进行MESSS评分判断疗效,依不同治疗方法分6组。 治疗三周后,6组中以普通肝素组、尿激酶组和低分子肝素组治疗 有效率高,分别为93.22%、92%、91.43%。低分子右旋糖酐组及抗血小 板组较低,分别为87.79%、87.16%。降纤酶组治疗有效率最低仅86.53%。 但6组相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70%以上患者能生活自理、独 立生活和基本独立生活的治疗组有普通肝素组、低分子肝素组、尿激酶 组、抗血小板组,分另为83.9%、76.57%、76.00%、73.34%。而低分子右 旋糖酐组较低68.09%, 抗血小板组最低65.87%。在70%以上的四组中分 别与降纤酶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普通肝素组与低分子右旋 糖酐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低分子肝素组与低分子右旋糖酐组比 较有显着差异(p<0.05)。6组中尿激酶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快,积分减 少明显,分别与低分子右旋糖酐组及抗血小板组比较有显着差异 (P<0.01)。 随年龄增高治疗有效率逐渐下降,特别是70岁以上组更明显。6组 中以低分子肝素组、低分子右旋糖酐组趋势更明显。尤以进展性脑梗死 治疗效果与年龄关系更密切。首次发病至治疗时间越短,治疗有效率越高;时间越长,治疗有效 率越低。特别是首次治疗时间超过6小时,治疗有效率明显降低。首次 发病至治疗时间6小时内有效率与6小时以上组比较有显着差异 (p<0.01),6小时以内各治疗组有效率无差异(P>0.05)。 军医进修学院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治疗前病情越重,治疗有效率越低。轻、中、重三组治疗有效率依 次降低。三组比较有显着差异门硼.001)。各治疗组轻、中度神经功能 缺损(除中度抗血小板组)治疗有效率无显着差异O叩.05L 重度中以 尿激酶组、降纤酶组治疗有效率为好,与抗血小板组比较有显着差异 (<0.01)。 进展性脑梗死治疗有效率72.43儿患者能生活自理、独立生活和基 本独立生活的占48 9儿 普通肝素组、低分子肝素组、尿激酶组、降纤 酶组治疗效果相对较好,与低分子右旋糖呀组比较有显着差异O叩.05入 进展时间在12小时内治疗有效率以普通肝素组最高u6.88%),与低分 子右旋糖酥组比较有显着差异b叩.05)。 出血性脑梗死 116例,治疗有效率非常低,仅为乃.0 0巩 患者能生 活自理、独立生活和基本独立生活的占36.21儿 致残率较高。普通肝素 组出血发生率最高门0.17%),其次为尿激酶组6.4删,但出血发生后无 死亡病例发生。低分子肝素组出血发生率最低2.8砌。普通肝素组出血 发生率与低分子肝素组、抗血小板组、降纤酶组比较有显着差异 帜刎.05入年轻和年老者出血发生率亦高。 大面积脑梗死 199 yj(占 9.71肋,治疗有效率最低门7.84们。患者 能生活自理、独立生活和基本独立生活的占31.66兄 致残率最高。但各 治疗组有效率相差不大O列.05厂 各年龄组治疗有效率亦无大区别 (P>0.05)。 缺血性脑血管病椎食底动脉系治疗有效率高门.16%),颈内动脉 系有效率87.59儿 两者比较有显着差异u北.05)。除尿激酶组治疗颈 内动脉系优于椎合底动脉系外,其余各组治疗椎-基底动脉系动脉系优-.于颈内动脉系,各组有效率相差不大u列.05)。 椎备底动脉系*A治疗有效率门丘68们高于颈内动脉系O1.50徘, 两者比较有显着差异b刎.05)。TIA发展为脑梗死率为23.57人普通肝 素组发生率低*2.22叨,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汀叩.05)。其余各组发生 4

吴娅丽[5](2020)在《基于多组学模式的威廉环毛蚓抗血栓成分DPf3的分离鉴定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血栓性疾病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常用具抗血小板、抗凝和溶栓等作用的药物对其进行治疗,但多数药物伴随出血副作用;中医认为血栓疾病与血瘀证密切相关,通常使用活血化瘀类药物治疗血瘀证,其中动物药(如水蛭、地龙等)为中医活血化瘀的常用药;地龙及含地龙的成方制剂作为抗凝剂和纤溶药物已应用了几个世纪,且被认为无出血副作用;口服蚓激酶制剂在许多国家用于保护心血管,且在我国已作为二类新药上市。中药动物药的研究一直是个难题,威廉环毛蚓作为《中国药典》:收录地龙品种,其抗血栓关键物质基础、作用靶点及机制均尚不明确,故缺乏科学依据指导其临床应用,因此,研究威廉环毛蚓的抗血栓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有重大意义。由于地龙的抗血栓成分主要为蛋白质,本研究借助转录组学-蛋白组学相结合的模式,阐释威廉环毛蚓的抗血栓物质基础,并初步探究其作用机制。研究目的:基于多组学模式鉴定威廉环毛蚓中所含蛋白质,通过分离纯化初步定位其抗血栓活性部位并鉴定分析该部位蛋白质成分的序列、结构和性质;利用动物模型评价该部位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溶栓作用及血管保护作用;通过分子对接和体外模型探讨其抗血栓作用靶点和机制,及血管保护作用机制;借助蛋白组学技术从整体分析其抗血栓及血管保护作用涉及的生物过程及信号通路。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研究一威廉环毛蚓无参考基因转录组的构建及分析采用基于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的无参考基因RNA测序技术构建威廉环毛蚓的无参考基因转录组,进而构建其蛋白序列库,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持。通过测序,共得到超过2000万的clean reads,其中高质量reads超过97%;Trinity拼接后,得到超过10万个转录本和unigenes;翻译所拼接的转录组数据,构建威廉环毛蚓蛋白序列库。ESTScan软件共预测11259个编码序列,可作为引物设计数据库使用。通过与公共数据库比对,共注释 38.21%的 unigenes。研究二威廉环毛蚓总提物的鉴定及抗血栓性质研究采用转录组学-蛋白组学-活性研究整合关联分析方法,以“研究一”所构建的蛋白序列库为数据库,鉴定威廉环毛蚓总提物的蛋白质成分;建立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法(Fib-TT)用于抗凝血活性的体外评价,并基于该方法考察总提物在不同孵育体系中的抗凝活性变化,进而评价其抗血栓性质;研究总提物在不同体系中的蛋白质谱图变化,推测其抗血栓活性成分。从威廉环毛蚓总提物中鉴定到31种蛋白质成分;所建立的Fib-TT 法线性范围较宽,仪器精密度、重复性均良好,可用于威廉环毛蚓抗凝活性的体外评价;总提物的抗凝活性在近中性条件下较为稳定,在30-50℃下活性稳定;通过考察总提物经不同体系孵育后蛋白质图谱的变化,推测其抗血栓活性成分为分子量在26kDa附近的蛋白质。研究三威廉环毛蚓抗血栓成分的分离纯化及鉴定通过“研究二”发现威廉环毛蚓总提物具有较强的抗血栓活性,本实验基于Fib-TT法,采用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纯化威廉环毛蚓的抗血栓活性成分,命名为DPf3,采用SDS-PAGE和MALDI-TOF-MS确定其分子量;通过转录组学-蛋白组学整合研究方式,鉴定DPf3主要成分DPf3 ID NO.1和DPf3 ID NO.2的蛋白质种类;采用从头测序技术确定DPf3主要成分的蛋白质序列,圆二色谱考察其二级结构,I-TASSER预测其三级结构,SAVES评价预测模型;并通过溶血实验考察DPf3的血液相容性。研究发现DPf3的主要成分DPf3 IDNO.1和NO.2的分子量分别为36121.745 Da和24485.004 Da,分别含有329和241个氨基酸;de novo测序获得二者的蛋白质全序列,通过与所构建的本地蛋白序列库比对,分别为>Ac44553g1i11和>Dc43026gli12,序列覆盖度达100%;DPf3的二级结构包含α-螺旋(19%),β-折叠(30%)和无规则卷曲(51%);DPf3的浓度低于4.21 mg·mL-1时具有较好的血液相容性。研究四DPf3对血管损伤型斑马鱼血栓模型的作用研究采用普纳替尼致血管损伤型斑马鱼血栓模型考察DPf3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溶栓作用和血管保护作用。发现DPf3(4.2-12.5 ng/尾)具较强的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其预防能力较阿司匹林(45 μg·mL-1)无显着差异。同时,DPf3(4.2ng/尾)具明显的溶栓作用,其溶栓能力较尿激酶(5ng/尾)无显着性差异。此外,DPf3具较强的血管保护作用。研究五DPf3抗血栓活性的体外评价及机制研究通过分子对接和体外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考察DPf3的抗血栓作用及作用机制。首先采用分子对接评价DPf ID NO.1和NO.2与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凝血酶间的相互作用;继而通过酶谱法、光散射法、形态学研究、纤维蛋白平板法、体外血栓法及凝血四项评价研究DPf3的抗血栓活性及机制。通过分子对接发现DPf3 ID NO.1和NO.2对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均有直接作用,体外实验发现DPf3对纤溶酶原作用很弱,对纤维蛋白(原)及体外血栓均有很强的水解作用;与生成的纤维蛋白栓块相比,纤维蛋白原可能是DPf3的初始作用靶点,且DPf3对纤维蛋白原的作用更强;通过凝血四项评价,发现DPf3能显着延长APTT、降低Fib的含量,且具有延长TT的作用趋势。研究六DPf3血管保护作用机制的细胞模型研究选取HUVECs为研究对象,以(hi)ox-LDL为造模剂,通过研究经DPf3保护前后,损伤性HUVECs的细胞活力、细胞膜完整性、细胞内ROS水平、细胞迁移能力、粘附因子VCAM 1的表达及单核细胞的粘附、血管生成等的变化,来探讨DPf3的血管保护作用机制。研究发现,DPf3对血管具显着保护作用,DPf3能够提高损伤性HUVECs的细胞活力、保护其细胞膜的完整性,降低细胞内ROS的生成;降低粘附因子VCAM I的蛋白表达水平,减少单核细胞的粘附;削弱损伤性细胞的迁移能力,并抑制其新生血管的生成。研究七基于蛋白质组学研究DPf3对血管损伤型斑马鱼血栓模型的影响采用蛋白组学技术从整体水平研究DPf3抗血栓和血管保护作用所涉及的生物标志物、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通过血栓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共鉴定得到1149个差异蛋白标志物,其中表达显着上调和下调的蛋白分别有582个和567个;通过DPf3给药组和模型组对比,共鉴定出66个差异蛋白标志物,其中表达显着上调和下调的蛋白分别有46个和20个,具有显着回调作用的蛋白有23个。通过对差异蛋白标志物所涉及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进行归纳与分析,发现DPf3发挥抗血栓和血管保护活性的机制主要与调节脂质代谢、调节能量代谢、补体与凝血系统、ECM受体相互作用、MAPK信号通路等相关。研究结论:本研究以“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多组学结合的模式为基础,初步构建中药地龙威廉环毛蚓的本地蛋白序列库,通过分离纯化得到其抗血栓活性成分(DPf3),对DPf3进行鉴定及机制研究。研究发现威廉环毛蚓总提物具良好的抗血栓活性,从中鉴定到31个蛋白质成分,其中分离所得DPf3具良好的预防血栓、溶栓及血管保护作用,且具较好的血液相容性,为威廉环毛蚓抗血栓的物质基础。DPf3的抗血栓机制为:(1)具有很强的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解活性,且能够激活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2)具有较强的直接溶栓作用;(3)通过影响内源性或/和共同凝血途径及第三种凝血途径产生抗血栓作用。DPf3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机制为:(1)提高损伤性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活力,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降低损伤性细胞内ROS的生成;(2)降低粘附因子VCAM 1的蛋白表达水平,减少单核细胞的粘附;(3)削弱损伤性细胞的迁移能力,从而降低炎症细胞的扩散;(4)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进而抑制血管新生内膜的形成。通过蛋白组学技术从整体水平研究,发现DPf3发挥抗血栓和血管保护作用的机制主要与调节脂质代谢、调节能量代谢、补体与凝血系统、ECM受体相互作用、MAPK信号通路等相关。综上,本研究基本证实了中药地龙威廉环毛蚓的抗血栓关键物质基础,明确其作用靶点并初步确定其作用机制,为威廉环毛蚓的临床使用提供科学依据,为进一步研究其抗血栓活性成分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和依据,并为中药动物药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李配庆[6](2020)在《壮药穴位敷贴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有效性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拟随机、单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试验的方法,研究壮药穴位敷贴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壮药穴位敷贴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推广应用提供客观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符合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且来自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广西国际壮医医院(2019年3月~2019年11月)住院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安慰剂敷贴,观察组予常规治疗+壮药穴位敷贴,每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分别记录治疗前(-3~0天)、治疗后1月(28?3天)、治疗后3月(84?3天)的NIHSS评分、ADL评分、m R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最后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各项比较(基线资料、NIHSS评分、ADL评分、m RS评分、中医症候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治疗后1月(28?3天)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3%vs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月(84?3天)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VS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说明联合壮药穴位敷贴治疗方案优于单独常规治疗。(3)NIHSS评分比较:(1)两组治疗后1月(28?3天)、3月(84?3天)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2)观察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壮药穴位敷贴治疗方案优于单独常规治疗。(4)ADL评分比较:(1)两组治疗后1月(28?3天)、3月(84?3天)的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2)观察组治疗后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壮药穴位敷贴治疗方案优于单独常规治疗。(5)m RS评分比较:(1)观察组治疗后1月(28?3天)、3月(84?3天)的m R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治疗有效;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显着变化(P>0.05)。(2)观察组治疗后的m 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壮药穴位敷贴治疗方案优于单独常规治疗。(6)中医症候评分比较:(1)两组治疗后1月(28?3天)、3月(84?3天)的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2)观察组治疗后的中医症候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壮药穴位敷贴治疗方案优于单独常规治疗。(7)两组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壮药穴位敷贴安全可靠。结论:(1)壮药穴位敷贴对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有效降低患者的NIHSS评分、m R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ADL评分,减轻神经功能缺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减轻残疾,改善中医症候,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壮药穴位敷贴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唐早德,巩红莲[7](2019)在《急性脑血栓形成应用动脉介入尿激酶溶栓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急性脑血栓形成应用动脉介入尿激酶溶栓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进行分组,可分为对照组(10例,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和观察组(10例,使用尿激酶动脉溶栓),对比并分析两种不同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对比后,两组差异显着,可看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脉再通率显着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动脉介入尿激酶溶栓进行治疗,其治疗有效率高,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患者恢复,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杨双双,周雄俊,聂琬琬,刘纯星[8](2019)在《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脑血栓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择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86例脑血栓患者作对照研究,随机抽取43例作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分析两组神经功能、凝血指标,对比疗效,探讨尿激酶溶栓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35%显着高于对照组74.42%(P<0.05)。观察组治疗时间显着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hs-CRP、TNF-α、IL-6指标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三项指标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而观察组hs-CRP、TNF-α、IL-6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针对脑血栓患者,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减少炎性因子表达,改善神经功能,临床疗效显着,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杜忠剑[9](2019)在《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长谷川智能量表(HD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炎症因子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6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按照指南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按患者静脉推注;而后45 mL加入到体重计算,0.9mg/kg体重(最大剂量为90mg),总剂量的10%先静脉推入,剩余剂量在随后60 min内静脉滴注,1次/d,只给予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介入醒脑开窍针刺法,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相关炎症因子以及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NIHSS评分,HDS评分,Barthel指数,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IL-12、IL-16和肿瘤坏死因子a,出现梗死后出血、吸入性肺炎、低蛋白血症、使用抗焦虑药物患者例数方面对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炎症因子水平,减少梗死后不良反应,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范亚男[10](2018)在《COX-1在家族聚集性与散发性脑血栓之间的差异表达》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检测COX-1基因在家族聚集性脑血栓组、散发性脑血栓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表达,研究COX-1基因与家族聚集性脑血栓之间的关系。通过检测COX-1蛋白在家族聚集性脑血栓组、散发性脑血栓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表达,研究COX-1蛋白与家族聚集性脑血栓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07月至2017年06月在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家族聚集性脑血栓患者、散发性脑血栓患者各25名,同时期于我院健康查体且无脑血栓家族史的健康志愿者25名。利用实时PCR技术检测COX-1基因在各组之间的表达量;利用ELISA法检测COX-1蛋白在三组之间的含量。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之间基因及蛋白表达量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1.家族聚集性脑血栓组、散发性脑血栓组与正常对照组经比较后,在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和饮酒史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2.采用实时PCR技术检测COX-1基因表达量,经方差分析,COX-1基因在家族聚集性脑血栓组、散发性脑血栓组、正常对照组中表达存在差异,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采用LSD法进行均数两两比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家族聚集性脑血栓组和散发性脑血栓组COX-1基因表达均下调,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族聚集性脑血栓组和散发性脑血栓组相比,散发性脑血栓组比家族聚集性脑血栓组下调更明显,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采用ELISA法检测COX-1蛋白表达量,经方差分析,COX-1蛋白在家族聚集性脑血栓组、散发性脑血栓组、正常对照组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OX-1基因可能与家族聚集性脑血栓有关,其基因表达量和表达产物的改变可能会增加脑血栓的易患性。2.COX-1蛋白表达量可能与家族聚集性脑血栓之间无关。

二、尿激酶溶栓治疗102例脑血栓形成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尿激酶溶栓治疗102例脑血栓形成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形成临床治疗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评价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2)尿激酶溶栓对脑血栓临床效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治疗方法
    3.疗效判定
    4.统计学分析
结 果
    1总体疗效比较
    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比较
讨 论

(3)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1.1 文献检索
        1.1.1 检索范围
        1.1.2 检索策略
        1.2 检索结果合并
        1.2.1 合并策略
        1.2.2 关键类
    2 文献选择
        2.1 文献选择标准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文献选择方法
        2.2.1 初筛
        2.2.2 二次筛选
        2.2.3 三次筛选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3.1 文献分组
        3.2 文献分类
        3.3 文献编号
        3.4 文献登记
    4 文献质量评价
    5 文献信息收集
    6 统计分析方法
        6.1 Q统计量检验法
        6.2 固定效应模型
        6.3 随机效应模型
        6.4 漏斗图分析
        6.5 敏感性分析
        6.6 失效安全数
    7 效应指标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7.2 需治疗病人数
结果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讨论
    1 临床疗效分析
        1.1 有效治法筛选
        1.2 有效方药筛选
        1.2.1 扶正方药筛选
        1.2.2 祛邪方药筛选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2 安全性分析
        2.1 不良反应分析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6.1 纳入研究质量
        6.2 发表性偏倚
        6.3 临床异质性
        6.4 待评价研究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7 后续研究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查新报告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详细摘要

(4)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1.3 临床表现
    1.4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1.5 影像学
    1.6 分组及治疗方法
    1.7 各组基本情况
    1.8 疗效评定
    1.9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
    2.2 不同年龄的治疗效果
    2.3 不同病情的治疗效果
    2.4 首次治疗时间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2.5 不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
    2.6 各组治疗的效果
3. 讨论
4. 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药物治疗进展
致谢

(5)基于多组学模式的威廉环毛蚓抗血栓成分DPf3的分离鉴定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血栓的研究进展概述
        1 概述
        2 血栓的形成过程
        3 血栓性疾病的临床治疗用药
        4 血栓性疾病研究模型的构建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地龙抗血栓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1 概述
        2 地龙抗血栓活性物质
        3 地龙抗血栓活性蛋白的研究
        4 作用机制与毒副作用
        5 临床应用
        6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威廉环毛蚓无参考基因转录组的构建及分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部分
        1 实验材料
        2 RNA提取、测序及转录本拼接
        3 基因序列分析
        4 基因功能注释和表达水平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威廉环毛蚓总提物的鉴定及抗血栓性质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部分
        1 实验材料
        2 威廉环毛蚓总提物的鉴定
        3 威廉环毛蚓总提物的蛋白含量测定及抗血栓活性体外评价
        4 威廉环毛蚓总提物的抗血栓性质研究
    第三节 本章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威廉环毛蚓抗血栓成分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部分
        1 实验材料
        2 威廉环毛蚓抗血栓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
        3 抗血栓活性成分(DPf3)的鉴定
        4 DPf3 ID NO.1和N0.2的结构预测及模型评价
        5 DPf3的血液相容性评价
    第三节 本章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DPf3对血管损伤型斑马鱼血栓模型的作用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部分
        1 实验材料
        2 普纳替尼诱导斑马鱼血栓模型的建立及DPf3最大检测剂量的确定
        3 DPf3对斑马鱼血管损伤型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评价
        4 DPf3对斑马鱼血管损伤型血栓的治疗作用评价
    第三节 本章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DPf3抗血栓活性的体外评价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部分
        1 实验材料
        2 DPf3 ID NO.1和N0.2的分子对接研究
        3 DPf3的纤维蛋白(原)水解活性评价
        4 DPf3的纤溶酶原激活作用研究
        5 DPf3血栓溶解活性的体外研究
        6 DPf3对凝血四项影响的体外研究
    第三节 本章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DPf3血管保护作用机制的细胞模型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部分
        1 实验材料
        2 HUVECs细胞培养方法的建立及DPf3对细胞活力/毒性的影响
        3 DPf3对ox-LDL损伤性HUVECs的保护作用研究
        4 DPf3对ox-LDL损伤性HUVECs活性氧产生的影响
        5 DPf3对(hi) ox-LDL损伤性HUVECs粘附作用的影响
        6 DPf3对(hi) ox-LDL损伤性HUVECs迁移能力和血管生成的影响
    第三节 本章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基于蛋白质组学研究DPf3对血管损伤型斑马鱼血栓模型的影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部分
        1 实验材料
        2 斑马鱼样本的质量控制及评估
        3 普纳替尼所致血管损伤型血栓形成的蛋白标志物分析
        4 DPf3对血管损伤型斑马鱼血栓模型影响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第三节 本章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壮药穴位敷贴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有效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资料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研究对象选择
        1.2.1 西医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2.3 壮医麻邦诊断
        1.2.4 纳入标准
        1.2.5 排除标准
        1.2.6 剔除标准
        1.2.7 脱落或中止病例处理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治疗方法
        2.2.1 常规治疗
        2.2.2 干预措施
        2.2.3 穴位敷贴的制备
        2.2.4 穴位敷贴注意事项
        2.3 测量指标
        2.3.1 基线资料
        2.3.2 安全性指标
        2.3.3 疗效性指标
        2.4 试验流程
        2.5 质量控制措施
        2.5.1 操作者操作规范
        2.5.2 操作者的培训
        2.5.3 提高受试者的依从性
        2.5.4 伦理学要求
        2.6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3 研究结果
        3.1 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结果
        3.2.1 一般资料比较
        3.2.2 两组治疗前各项评分
        3.3 两组治疗后各项评分
        3.3.1 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比较
        3.3.2 两组治疗后28±3天总有效率的比较
        3.3.3 两组治疗后84±3天总有效率的比较
        3.3.4 两组治疗后的Trelis polt-100%Stacked Bars图
        3.3.5 两组治疗后ADL评分比较
        3.3.6 两组治疗后mRS评分比较
        3.3.7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3.3.8 安全性指评估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4 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4.1.1 缺血性脑卒中的概念
        4.1.2 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点
        4.1.3 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4.1.4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
        4.1.5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4.2 祖国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4.2.1 历代医家对中风的认识
        4.2.4 中风病的常用治法
        4.3 壮药穴位敷贴的认识
        4.3.1 壮药穴位敷贴的选药依据
        4.3.2 壮药穴位敷贴中药药理作用
        4.3.3 壮药穴位敷贴的剂量使用依据
        4.3.4 壮药穴位敷贴的取穴依据
        4.3.5 穴位敷贴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
        4.4 两组治疗一般资料比较
        4.4.1 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变化情况
        4.4.2 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的变化情况
        4.4.3 两组治疗后改良ADL评分变化情况
        4.4.4 两组治疗后mRS评分变化情况
        4.4.5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变化情况
        4.4.6 两组安全性评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图表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急性脑血栓形成应用动脉介入尿激酶溶栓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2.2 两组患者血脉再通率对比情况
3 讨论

(8)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临床观察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NIHSS评分比较
    2.2 两组疗效、治疗时间比较
    2.3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指标水平对比
3 讨论

(9)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传统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3 炎症因子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和脱落病例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统计分析处理
    6 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概述
    2 病机理论上的创新
    3 选穴上的创新
    4 针刺运用手法上的改革
    5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理
    6 研究结果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问题展望
    结论
    问题
    展望
参考文献
针灸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1 针灸疗法治疗急性脑卒中功能障碍研究概况
        1.1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改善
        1.2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语言功能障碍的改善
        1.3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睡眠障碍的改善
        1.4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吞咽功能障碍的改善
        1.5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抑郁症状的改善
    2 治疗急性脑卒中的常见针灸方式
        2.1 单纯性针灸治疗
        2.2 电针治疗
        2.3 温针灸法
        2.4 多种针法结合
    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个人简历

(10)COX-1在家族聚集性与散发性脑血栓之间的差异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尿激酶溶栓治疗102例脑血栓形成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形成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 姜如海. 中国实用医药, 2016(30)
  • [2]尿激酶溶栓对脑血栓临床效果的影响研究[J]. 杨华君.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2(17)
  • [3]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
  • [4]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D]. 李正军. 军医进修学院, 2001(01)
  • [5]基于多组学模式的威廉环毛蚓抗血栓成分DPf3的分离鉴定及机制研究[D]. 吴娅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壮药穴位敷贴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有效性的临床研究[D]. 李配庆.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急性脑血栓形成应用动脉介入尿激酶溶栓的临床效果[J]. 唐早德,巩红莲. 智慧健康, 2019(29)
  • [8]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分析[J]. 杨双双,周雄俊,聂琬琬,刘纯星.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9(11)
  • [9]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D]. 杜忠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COX-1在家族聚集性与散发性脑血栓之间的差异表达[D]. 范亚男. 泰山医学院, 2018(06)

标签:;  ;  ;  ;  ;  

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102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