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后云南旅游业如何快速发展

加入WTO后云南旅游业如何快速发展

一、加入WTO后的云南旅游业如何快速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卢雪丽[1](2021)在《云南省富宁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政府职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云南省富宁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的政府职能为研究对象,富宁县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在2020年完成整县脱贫摘帽及深化国家机构和行政改革、深化简政放权下的背景下,通过研究富宁县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履职情况、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不断优化政府职能,有助于充分发挥出民族文化旅游在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改造、移风易俗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和对比分析法,辅以问卷调查的手段,对富宁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政府职能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论文共分为五章,包括:绪论主要阐述选题背景、意义和文献综述;第一章介绍富宁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现状;第二章主要介绍地方政府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第三章主要是针对存在问题,基于新公共管理政策理论,提出提升地方政府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职能发挥的对策建议;最后一章是结论,对本论文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由于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职能定位,是检验地方政府职能是否提升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认为,富宁县的旅游开发不能照搬照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模式来发展,在市场经济尚未发达和欠发展的条件下,地方政府在当地开发旅游应负主要作用。通过研究发现,富宁县地方政府在履职方面主要存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民族文化内涵挖掘不到位、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名片推不出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从“打造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链、提高名牌效应、推动旅游转型升级、实现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规范旅游市场主体”等几个方面来提升地方政府职能。

武奋超[2](2017)在《中国食糖超配额进口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食糖不仅是世界各国居民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轻工业原料。中国是世界食糖主要生产国及消费国之一,位居巴西、印度、欧盟之后为世界第四大食糖生产国,位居印度、欧盟之后为世界第三大食糖消费国。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居民对食糖需求量不断增加,加之制糖原料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导致近年来食糖国际市场屡屡出现供小于求、价格波动较大的现象。针对食糖市场供小于求的状况,为维持国内食糖价格稳定及食糖相关产业安全,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食糖进口实施低配额和高关税措施限制,以阻止低价食糖进入国内。中国加入WTO后,依照入世承诺亦对食糖进口采取关税配额制度,与此同时国内食糖市场自2008年之后呈现出进口量高、消费量高、库存高、价格高的“四高”特点,且食糖走私现象严重。未来随着中国国内食糖消费增加,在土地资源限制、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甘蔗比较收益减少背景下,国内食糖大量进口势必会对中国食糖市场产生重大影响。为此,对中国食糖超配额进口影响因素这一话题的关注与研究有着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价值。本文结合中国入世后全球食糖贸易数据,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国际食糖贸易格局、中国贸易状况以及中国食糖生产、消费变化状况,并选取2008年至2015年中国食糖消费量、食糖产量、国内外食糖价差、期初库存量和人均GDP数据分析中国食糖超配额进口的原因,运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各个变量对食糖超配额进口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对中国食糖进口影响不显着,食糖消费量、食糖国内外价差和库存量是中国食糖超配额进口的主要原因,食糖产量对国内食糖进口的影响减弱。针对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食糖消费高、进口量大、国内食糖价格高等状况,本文提出了食糖产业降低生产成本、政府部门加强对糖料种植扶持力度以保证糖料种植生产积极性、加大对国内外食糖供给监测力度和严控走私、加强监管力度等政策建议。

佟湾[3](2016)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体制下老中经贸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全球经济的不断融合,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区域经济的构建,其中一些国家开始通过构建自贸区来拓展区域经济,还有一些通过达成双边协定的方式来打造经济区域体。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消除国家之间贸易保护比例,而且还有助于资本及劳动力成本的优化,实现资源的配置优化,从而汇集该区域经济中的诸多国家。进入至上世纪90年代,中日韩与东盟代表国家开始积极推动全新的发展形式以促进东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正是在此需求基础之上,在进入新千年之后的2002年11月4日,东盟诸多国家和中国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并在2003年初开始启动了中国和东盟自贸区的谈判工作。当时预计能在2010年完成CAFTA即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构建。经过两年的发展,《货物贸易协议》正式实施,降税工作进入到深入发展阶段,这标志着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自贸区构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用性,首先,从理论层面,当前与中国和老挝两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贸合作研究相关的文献还比较少,而建立在CAFTA框架体系下的研究就更少。本文正是基于该框架体系下两个国家的合作研究,因此能够给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其次,从现实意义层面来看,由于本文的研究核心是基于CAFTA框架体系下中国和老挝之间的经贸合作探究,要知道CAFTA是中国至构建最早的自贸区,从中国自身的角度来看极为重视,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老挝则有着更好的沟通性,那么通过两个国家的合作努力就有助于形成在CAFTA框架下的合作样本。另外老挝近些年在先进社会主义制度支持下,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处于世界前列,自1989年老中关系正常化后,两国经贸来往日益密切。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实证等方法对以东盟自由贸易区为背景的老中经贸关系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分为七个部分,首先通过绪论环节讲述了本文研究的主要背景,相关的文献综述内容以及对研究对象的定位;然后,对涉及老中两国经贸关系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涉及到的概念有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下的影响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和东盟诸多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历程,并对当前两个经济体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对CAFTA的历史演化和框架进行了阐述,尤其是其主要内容及特性,同时对该系统的早期收获计划进行了阐述;随后对老挝和中国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进行了分析,优先阐述了老挝的总体情况,然后从不同历史时期来分析两个国家的经济往来,并在该章节的末尾阐述了老挝和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其中根据前文对老中关系的分析,重点阐述了两个国家的外贸情况,比如贸易的平衡度、进出口的状态及问题和主要结构等。首要阐述的是老中贸易产品的主要结构及互补特性。然后对这两个国家在该体系下的所处地位展开论述。接着对中国针对老挝的投资进行分析,因为相对于老挝而言,中国的经济水平较高,投资比重也较大。然后对中国和老挝以及其他一些的经济组织的合作情况进行阐述,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不断促进老中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以CAFTA框架体系为基础的情况下,老挝应该开展的怎样的经济合作战略,同时阐述了该模式能为老挝经济发展提供的机遇及挑战,并对老挝在该环境下所产生的问题进行阐述了,由此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最后,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得出了CAFTA框架背景下的老中经贸进一步发展需要对现有的政策进行改革的结论。

齐仁庆[4](2012)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文化产业承载着发展经济、传承文化的重任。满足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离不开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文化产业;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离不开文化产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离不开文化产业。面对全球化,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这样一个深刻影响中国社会发展与现实生活的新兴产业,予以密切关注和深度解读十分必要。文化产业不同于纯物质形态的商品生产行业,不能按照一般意义的经济活动来理解,它具有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等特殊属性与功能,文化产业的发展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乃至个人的思想文化生活等密切相关。在文化产业生产过程中,内在的外在的,国内的国际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生产者与管理者,不同的参与者从自身利益和需要出发,对文化产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有着各自的价值取向。本文以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为基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目标,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取向,就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有关价值取向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全文内容摘要如下:引言,介绍有关本文选题的一些基本情况。包括:确定选题的出发点;选择文化产业的价值取向作为研究方向的依据;选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全文的结构和内容;进行研究的指导理论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文化产业基本理论解读。开展文化产业问题研究,首先要对文化产业的基本问题予以理论解读和分析。包括: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文化产业的门类;文化产业的属性;文化产业的功能;文化产业的特征。文化产业这些基本问题,国内外的理论界和学术界做出了各不相同的分析和解读,本文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出发,阐述这些基本理论问题。第二章,文化产业的理论探讨和发展现状。如果说第一章是从横向上解析文化产业的基本理论问题,本章则是从文化产业的纵向发展过程,透过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践,以及国内外围绕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问题所形成的各种理论观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对文化产业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包括:国外关于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况;文化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文化产业诞生地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许多学者对文化产业的各种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从法兰克福学派在批判中认识文化产业,到伯明翰学派对文化产业的宽容,再到美国理论界对文化产业的认同,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理论研究逐步发展和成熟。文化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国家、亚洲的韩国与日本都已形成了一定规模,成为这些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各国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制定了各具特色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走过各不相同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文化产业进入中国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伴随文化产业实践发展,从理论界到党和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和政策制定,都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国文化产业真正进入了发展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许多新的变化。第三章,意识形态与文化产业的价值取向。意识形态是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中必然要涉及到的一个基本问题。意识形态属性是文化产业的特殊属性,是涉及到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根本问题,研究文化产业的价值取向问题,必须从意识形态和文化产业的多角度关系解读文化产业的价值取向。包括:文化产业中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和文化产业的生产与消费;意识形态和文化产业部门;主流意识形态与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始终包含着意识形态问题。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正确处理意识形态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树立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兼顾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发挥促进作用。第四章,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的价值取向。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一种内涵丰富的发展趋势,首先发轫于经济领域,继而扩展到文化领域、科技领域。全球化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借助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吸收国外的资本、技术及管理经验等,取长补短,实现快速发展。全球化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也带来了冲击与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文化产业发展上的强势地位,在进行文化交流、文化贸易的同时,有目的地推行其文化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意识形态观,对中国社会的文化建设、思想建设健康发展构成威胁。包括:全球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全球化给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双向效应”;积极应对全球化,引领中国实现文化产业价值取向良性发展。积极应对全球化,抓住机遇,化解冲击,实现发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把握住文化产业发展的正确导向,把文化产业发展和繁荣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相结合,使文化产业成为建设主流意识形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渠道和载体。第五章,正确引领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的对策与路径。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实现正确的文化产业价值取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从党和政府的宏观政策指导,到文化企业的微观生产过程中,都要重视文化产业价值取向问题,要从中国国情出发,积极构建实现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的对策和路径。包括: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是引领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的理论前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引领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的制度保障;发挥党和政府职能是引领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的关键所在;建立创新发展机制是引领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的动力源泉;培育大型文化企业是引领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的实体基础;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是引领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的重要条件。从党和政府层面上的理论指导与政策制定,到文化企业的具体生产过程,要把文化产业价值取向问题融入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之中。文化产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关系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关系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要理顺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文化产业发展三者关系。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前途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确立实现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的应对措施和发展路径。

何池康[5](2011)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旅游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正式从国家战略高度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对此前所未有的高度定位,表明了旅游业在我国产业中的重要地位。此外,我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也日益提升,据预测我国将在2020年超过法国、西班牙、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一个国家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是旅游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目前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远远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速度,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在我国还没有比较完善的建立起来,与把我国旅游业发展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尚有巨大差距。旅游日益成为国民休闲的重要方式,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大众旅游消费已由传统观光旅游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消费方式灵活多变,对旅游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旅游消费具有明显的二次消费特征,即旅游消费能否得到满足并不直接取决于所消费的旅游产品,而是要在旅游者生活消费需求得以满足的前提条件下,才能获得旅游消费的满足。这就要求旅游业建立起专门为旅游者服务的专项服务体系,即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然而,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旅游业依赖于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为旅游者出行服务,但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并没有划分消费人群,增加了旅游者时间、金钱等旅游成本。《意见》还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表明我国具有建立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强烈需求和现实要求。本研究以旅游公共服务的理论为基础,立足前沿性、理论性、运用性,进一步探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进行宏观系统分析,初步建立起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理论框架,并结合云南省旅游发展实际,对如何构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进行微观研究。本研究选择云南为个案进行研究是因为云南旅游业发展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窗口,具有典型代表性。此外,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疆,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云南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折射出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论研究。从理论层面解决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是什么的问题,建立起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旅游公共服务理论的梳理,明确旅游公共服务的基本特性,并结合旅游产业、旅游消费的特征,界定旅游公共服务及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内涵;二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战略研究。从宏观层面上解决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该怎么建立、基本框架是什么的问题;三是以云南省为例,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进行微观研究,为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一个实践样本。

李进明[6](2008)在《台商投资大陆西部地区意愿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现今台湾地区产业面临劳工成本上扬,劳动力供给不足,土地取得困难,环保抗争层出不穷,劳工意识高涨,为接近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中心厂的需求,原料取得,国际接单的要求,全球化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因素考虑,传统之中小企业纷纷前进大陆寻求产业第二春,近年来大型企业与上市上柜公司也陆续跟进前往大陆投资,以作为全球化布局的重要据点之一。台商赴大陆投资已由中小型企业转向大型的上市上柜公司,投资地区由大陆沿海逐渐移向内陆、同时投资产业已由传统产业逐渐移向高科技产业。台商赴大陆投资一方面系受到大陆投资环境与优惠政策的吸引,一方面也因于台湾地区本身投资环境变化及产业调整所造成。西部大开发是大陆促进经济再次增长的机会,也是外资注入大陆内陆的时机,西部大开发急需筹措外来资金,将会为台商带来一股新的商机。因此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及意义可分为三个主轴。1、藉由文献、统计资料及政策方向之研析,将对于大陆西部开发策略做一详细评估,以期能掌握西部优势发展区位,寻求产业最适发展条件之区位及时机。2、藉由对台商进行问卷调查,并以统计分析结果求得产业所冀盼的投资条件、对西部开发的认识及兴趣,由此将可以整合台商业界对于西部开发意愿的领先指标。3、透过台商进入大陆投资的种种因素予以描述与归纳,以获致整体第区选择因素的了解。拟以上述观点并基于研究动机,研提具体建议,做为后续有意愿进入大陆投资台商,有一个可选择之依据。全文共分六章,各章的主要内容为:第一章、绪论: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市场带来无限的商机与想象,在现实国际经济市场中,中国也成为企业体为全球化布局的重要据点之一。西部大开发成为大陆促进经济再次增长的机会,也是外资注入大陆内陆的时机,西部大开发急需筹措外来资金,将会为台商带来一股新的商机。第二章、理论暨文献回顾:本研究对大陆西部区域开发及台商投资大陆西部地区意愿与影响因素分析之探究,将利用文献探讨法研析西部开发之总体策略,所应用的相关理论主要以区域发展理论、区位理论及区域政策等相关领域。第三章、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文献探讨法及问卷调查法并行。问卷主要依研究目的及文献探讨所得区位因子,加以归纳设计而成。问卷内容是由四大部分所组成,分别为公司基本资料、前往大陆西部投资所考虑的区位因素及重要程度、对西部投资信息的认识、及对西部投资意愿的调查等。问卷分析主要运用t检定、变异数检定、李克特加总量表分析、因素分析及集群分析来探讨台商投资大陆西部地区影响因素分析。第四章、西部大开发策略及优势区位分析:经本章分析得以发现归究造成区域间的差距成因,主要表现于自然环境差异的限制、市场改革造成的“发达地区更发达、落后地区更落后”、“三线策略”促成的工业结构不平衡以及区域发展策略的偏颇等原因。本研究采取24个指标所衡量的区位优势比较,得到其排名次序为四川、重庆、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并且进一步对其三级产业进行分析比较。第五章问卷分析:本研究以16道题目来衡量台商对于西部环境的认识程度,由研究分析发现,劳动、政策、交通、基础建设等因素,为影响台商是否投资西部的明确因素,而市场则成为台商是否前往西部的不确定因素。若在不论投资意愿之前提下,台商对到大陆西部投资最重视的投资环境是“治安对投资财产的保障”。因为台商在大陆即使是一般的商业纠纷,也有可能导致人身自由受限制,台商在大陆投资的生命财产安全至今仍然无法得到保障。其次所有台商所关切的西部投资因素前几名分别为:通讯设施、电力供应量价、运输费用、产业政策、原料供应量价、公路运输、劳动力素质、水源供应量价及优惠奖励措施等。第六章结论与建议:经透过本研究之调查,可归纳下列五点说明:投资西部时点:台商愿意前往大陆西部投资的前三个区位顺序为四川省、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投资时机以20012010年被视为最佳。影响投资意愿的因素:台商到大陆西部投资与否,以劳动、产业政策、交通及基础建设为影响投资与否的明确因素,而市场则是不确定因素。易言之,西部地区的劳动及产业策政因素,是诱引台商前往投资的原因;交通及基础建设则是台商裹足不前的考虑。东西区位选择之差异:台商对于大陆东部及西部的区位选择差异,主要表现于在西部地区较重视基础建设、交通设施及优惠奖励措施;在东部地区则较重视市场及劳动。而对于政府产业政策、对投资财产的保障、原料供应价与量、劳工素质等,则是台商在东西部地区共同重视的区位选择因素。区位因素分析结果:依据因素分析结果得知,以劳动土地量价、交通运输、公共设施、社会文化、聚集、市场、地矿、政策、经济及自然等10个因素,便可以解释研究设计36个因素的76%。这10个区位因素是台商在西部地区投资所最具代表性的区位因素。不同业别在西部投资的区位导向:本文最后并未为是否该到西部投资下定论,是因为本研究是属于台商投资西部的探索性研究,主要成果是发现可能影响台商投资大陆西部的政策及区位因素。若要探求是否该到西部投资,则需视各业别之特殊情况(成本结构、市场定位)及各地方政府立法优劣等再行考虑。最后本文将分别对大陆西部开发政策、台商投资,以及后续研究等三个层面提出建议。1、对大陆西部发展政策的建议:开发政策目标应明确及量化;加强法治建设、提升政府效能;深化农村经济改革;提升西部企业竞争力,培养经济自我增长能力;预防倾斜政策引发的不良效应。2、对台商投资大陆西部地区的建议:积极搜集西部各地市场各别信息,掌握市场先机;投资优势区位的利用;衡量WTO带来的冲击与效益;重视各地方政府的政策调整权;大陆招商项目的产业先行原则。3.对后续研究的建议。现台湾地区对于台商赴大陆投资的区位因素探究,则是局限于东部沿海地区。本研究是首度以西部现行发展策略(包含政策)与台商投资西部地区意愿与影响因素进行整合分析,并于此结构性的探索研究后,探索出日后对「西部大开发」值得研究的方向,这包括下列三项:依业别、省区进行东西部投资成本的比较;进行西部各地市场分析;对西部政策执行效力的评估与追踪。本文主要是分析西部之现有经济环境,以及西部大开发之策略整理,进而归纳出西部大开发提供给外商投资的机会及区位条件。分析架构乃由东西差距之现况及成因为出发点,希望能对西部的经济发展有完整阐述,然后在现存的东西差距结构下,分析西部有何投资优势?西部未来有何开发策略及政策?这些投资优势及策略在各区位所形成的投资诱因为何?所得信息将可以提供台商对西部投资有兴趣的企业投资者参考。西部大开发是大陆促进经济再次增长的机会,也是外资注入大陆内陆的时机,西部大开发急需筹措外来资金,将会为台商带来一股新的商机。本研究之主要创新之处为:1.本研究主要藉由以政策、劳动、聚集、经济、基础建设、社会文化、市场、交通及自然环境等投资所选择之区位条件为变量,经由因素分析可得产业对西部投资之重要影响因子。再利用资本额、投资期间、产品内销比率、营运绩效及对西部开发信息的取得等变量,分析变量与台商前往西部投资间之关系。如台商愿前往者,再将愿前往之影响因子与区位时机和开发策略进行分析,以求得产业别之最佳投资时点,降低投资风险;另外对于不愿前往西部投资之产业特色及因子,也将透过研究中分析加以归纳裹足不前的困境及限制文献、统计资料及政策方向之研析,将对于大陆西部开发策略做一详细评估,以期能掌握西部优势发展区位,提供台商信息寻求往大陆西部发展产业最适发展条件之区位及时机。2.本文藉由对台商进行问卷调查,对台商投资大陆西部意愿的初级资料搜集,乃是透过本研究自行编拟的「台商赴大陆西方取金之时点」调查问卷取得资料。此问卷主要依研究目的及文献探讨所得区位因子,加以归纳设计而成。问卷内容是由四大部分所组成,分别为公司基本资料、前往大陆西部投资所考虑的区位因素及重要程度、对西部投资信息的认识、及对西部投资意愿的调查等并以统计分析结果求得大陆西部地区产业所冀盼的投资条件、对西部开发的认识及兴趣,由此将可以整合台商企业界对于西部开发意愿的领先指标。3.经本文区位投资环境之比较分析,是以台商区位选择决定因子之统计资料进行客观的评比,以决定企业投资之最佳区位。本研究之区位以省、市、自治区为比较单位,并采经济、市场、劳动、基础建设、交通及聚集等环境作为分析之指标透过台商进入大陆投资的种种因素予以描述与归纳,以获致整体第区选择因素的了解。拟以上述观点并基于研究动机,研提具体建议,作为后续有意愿进入大陆投资台商,有一个可选择之依据,为本研究之主要创新贡献。

齐欢[7](2011)在《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种历史必然性,现代化是一切后发国家摆脱落后形成现代国家的必然进程。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从本国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出发,同时吸收外部的积极因素追求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价值取向的道路。越南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其现代化从启动、发展、对模式的探索和转型且充满了艰辛和曲折。1858年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后被卷入了世界现代化性大潮。1945年越南在印支共的领导下获得了民族独立后开始了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86年实施革新开放以来现代化才走上正确的道路。研究该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我们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问题和实施赶超型战略的理解,总结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一般规律。通过对越南的个案分析,有助于丰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实践与理论范式的研究,对学科建设也有一定意义。为一些后发国家探索一条较成功的现代化道路可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综合运用历史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和西方现代化理论等理论对越南1945年以来的现代化历史进程及其特点、成就问题与经验教训、现代化水平、模式及走向进行了研究。本文由绪论和正文的第一至第十章和结语构成。绪论主要讨论本论文选题及有关概念的界定、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安排等。第一章讨论了越南现代化启动的历史背景(1858-1945年)。国际背景是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由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世界现代化进程使许多前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西欧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国内背景是法国入侵和殖民统治对越南的传统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其发生分化和重组,从根本上改变了在“王朝循环”模式支配下的封建王朝的历史方向,越南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衰败化”和“边缘化”冲击下,越南在印支共的领导下走向“革命化”,经过义静苏维埃运动和八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越南现代化的启动以19世纪下半叶阮朝的改革为标志。①从阮朝的改革到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是越南现代化低度发展阶段②。第二章探讨了两种社会制度影响下的越南现代化进程(1945—1975年)。本章主要论述二战后越南分治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北方和在资本主义制度影响下的南方现代化进程。本章分为两个时期,一是1945—1954年抗法时期;二是1954—-1975年抗美时期。内容包括,北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效果。美国在南越进行移植美式模式的现代化实践。由于战争的影响,越南错过了1945—1973年世界经济黄金时代①的发展机会。而东亚一些国家则利用越战的机会迅速发展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三章阐述了越南统一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严重挫折(1975—1986年)。越南在1976年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结束了长期国家分裂、南方政治衰败、和社会动乱的局面,成立了具有强大社会动员和整合能力高度集权的现代国家政权,提供了能进行自主型现代化发展的制度保证。但多年战争破坏使越南现代化起点很低,这决定了现代化发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由于指导思想和内外政策上的失误,越南再次错过有利的发展时机。虽然从1979年越南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但效果有限。直到实行全面革新开放后才进入现代化的正确轨道。第四章讨论革新开放后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间现代化建设的情况(1986—-1996年)。越共在1986年12月召开“六大”确定了全面革新的路线。六大成为越南现代化进入新时期的标志。越南在坚持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合理成分的同时吸收了其他国家现代化理论的有益成份,通过实践逐渐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新理论。七大制定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设纲领》,使越南现代化进入第一个高速发展期。第五章论述了在苏联、东欧解体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越南对现代化战略进行的调整(1997—-2001年)。这时期,越南现代化面临多重挑战:在苏联、东欧的解体的影响下的政治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经济危机和腐败影响下的社会危机。鉴于此,越南对政治体制和领导层、现代化的指导思想、经济战略、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提出了在2020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第六章研究了越南现代化进程的第二次快速发展的情况(2001-2006年)。2001年4月,越共“九大”把七大的《建设纲领》加以具体化。在九大思想指导下,越南的现代化进入第二个加速期。但发展中的问题也大量出现。第七章论述了越共十大到十一大间的现代化进程的情况,并分析了今后现代化进程的走向与趋势(2006—2011年)。经过20年的探索,越南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和一条适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十大后越南现代化进程又取得重大进展。2011年1月召开的越共十一大为今后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第八章对1945年以来越南现代化进程成败的经验教训作了分析。对每个阶段现代化获重大进展和遭受挫折的原因从政治体制、经济、社会、外交、文化和军事以及自然地理和资源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分析。第九章对越南现代化进程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选用以中科院的两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为主对越南的经济、社会、综合现代化、生态、文化和国际现代化水平作了较系统的量化评价。由于政治现代化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世界上还没有相关的定量评价体系,因此,对其评价限于定性方面。第十章对越南现代化进程的模式①进行了总结。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本章对越南现代化模式的分析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指出,越南早期现代化启动属于典型的挑战——回应(汤因比的说法)的模式。独立后,北方采取了经典社会主义模式,南方模式则试图建立资本主义模式。革新后,越南现代化模式开始向与东亚模式、中国模式、西方新自由模式相结合的市场化模式转变,形成了具有“越南特色混合型后全能主义模式”。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为结语。对以上各章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升华和提炼。

艾慧丽[8](2007)在《云南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优化调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并且为云南建设旅游支柱产业创造了雄厚的基础条件。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业,周边地区旅游市场的迅速发展成为云南省旅游业的严峻挑战。研究云南省的旅游地域空间结构的特征,构成要素及现状、优化途径和优化对策,不仅可为产品开发、线路组织提供决策依据,而且可以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云南省旅游空间结构和旅游业发展的相关理论。本文以对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已有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了云南省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并对空间结构要素现状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云南省旅游地域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优化途径。首先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意义、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指出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中尺度的旅游地域空间结构进行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的系统研究,本文则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探讨;其次分析了旅游地域系统的空间结构特征和优化的技术路线;然后对云南省旅游地域系统的空间结构的要素现状和影响因子进行了系统、详尽的分析,为提出空间结构的优化途径和对策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根据优化原则,从云南的旅游中心地、旅游区和旅游线路三个方面进行优化设计;最后提出了云南省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的优化对策。

任瀚[9](2007)在《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中国入境旅游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逐步开放的中国旅游业像一块强力的磁铁,吸引的不仅是大量的入境旅游游客,还有来自海外的大量资金。外资以各种方式渗透中国旅游业,形成了世界旅游跨国集团争先启动中国市场的态势。目前,中国酒店业已经全面开放,有49个国际品牌酒店进入中国市场;旅行社业也加快了开放的步伐,外资旅行社增加到了25家,并有快速增长的趋势,中国正在成为旅游企业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伴随着旅游业全球化发展的加快,中国入境旅游产业的价值创造活动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入境旅游垄断壁垒瓦解,跨国旅游公司强占高端市场,中外旅游集团正面交锋,形成了国内、国际竞争相互交错的市场格局。在激烈的竞争中,中国入境旅游产业怎样才能创造、增加、保持和捕捉价值,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效防止旅游经济的过度漏损,以利于旅游经济长期的增长和繁荣?为此,本文在全球价值链理论综述与探讨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把这一理论应用于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的研究,按照全球-国家-地区-企业的分析思路,分析了中国入境旅游价值创造活动中跨国旅游公司(外资公司)、国内旅游公司、政府、游客和资源等相互之间的关系。论文突出了中国入境旅游产业全球运行机制的研究;突出了中国入境旅游产业受国家、贸易组织和地区制度影响的研究;尤其是突出了旅游产业组织创新、治理模式和产业升级的研究。论文分为八章。第一章是有关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背景的介绍。同时提出了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应从全球-地方联结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入境旅游产业,而全球价值链理论是揭示这种全球-地方产业经济关系最合适的研究框架之一。第二章是对入境旅游研究、全球价值链理论和相关理论以及它们在旅游研究中的运用进行了回顾和探讨。本章在全面、深入地梳理价值链(VC)、全球商品链(GCC)、全球生产网络(GPN)和全球价值链(GVC)等理论基础上,明确指出价值链、全球商品链近年来理论上走向统一的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的分析也日益走向融合。本文用全球价值链而不用全球生产网络是因为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不是制造性行业,所以用“价值”一词,而回避用“生产”一词,更能突出旅游行业的特殊性。第三章对中国入境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其中文中内容特别突出了中国入境旅游产业在各个发展阶段受国家、贸易组织和地区制度影响的方式。第四章对中国入境旅游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网的时空过程进行了分析。在多样化的嵌入中,本章重点定量研究入境旅游全球价值链网“停泊”在不同地方的问题(从国家水平到地区水平),并选取了五个因子,构建数学模型,对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第五章对中国入境旅游产业组织创新与组织中的权力关系、企业间的跨境关系及全球价值链网的全球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全球化的进展使孤立于重视市场作用的经济运行变得困难起来,而链网产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对于现代产业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本章突出了作者通过对旅游企业管理层的访谈进行的案例分析。第六章对中国入境旅游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中国入境旅游产业价值链网的治理模式是动态变化的。在嵌入全球价值链网的跨国公司与其所拥有的在中国独资旅游企业之间是层级治理模式,它与合资旅游企业之间是半层级治理模式,而国内旅游企业之间也正由市场治理模式向层级治理、网络治理过渡。第七章对全球价值链网中中国入境旅游产业的升级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中国入境旅游产业能否在嵌入全球价值链网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走出国门,掌控中国入境旅游价值链网,获取更多价值,是中国入境旅游经济面临的全局性挑战。第八章是结论,对本文研究内容进行了概括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并提出了论文的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徐孝勇[10](2005)在《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深入考察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条件下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客观现实、世界与中国商贸业和商贸中心发展特点、趋势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回顾和借鉴国内外商贸中心发展理论、区域分工理论、协同发展理论和商贸经济发展理论:从结构系统视角和功能范式上,界定了“商贸中心”、“区域商贸”和研究的基本范畴和分析基点;按商贸经济协同发展要求,深化了对“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理解,进而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了如下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论文的基本结论 1、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西南地区商贸经济协同发展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是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体系的简称。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是西南地区在商贸业发展上进行的区域分工与合作,建设结构合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功能强大的地区性商贸中心体系。构建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体系就是在西南地区统一规划商贸中心、商贸网点布局和确定各地商贸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提高区域商贸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西南地区商贸经济发展。西南地区在商贸中心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西南地区商贸经济协同发展和竞合、共赢。 2、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需要具备相应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一个地区中心城市要建设商贸中心应具备条件:(1)自然地理条件,其包括地理区位、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等:(2)社会经济条件,其包括经济条件、城市规模、人口、市场规模、交通条件、政策因素、文化氛围等。经济条件又包括商贸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资金和市场。经济发展初始条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产业、基础设施和各种配套设施等。 3、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发展要求西南地区加强商贸产业的协同发展 发达的商贸产业,是个城市或地区的构建商贸中心的前提条件。西南地区五省市区只有打破行政区划限,加强商贸产业的协同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商贸产业的竞争力,应对后WTO时代外资商业巨头大量进入中国的挑战。 4、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建立区域共同市场 建立区域共同市场是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和必要条件。建立西南地区区域共同市场的作用:(1)推进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网络体系的建成。(2)降低西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成本、公共物品配置成本以及资源流动的交易成本。(3)促进西南地区都市商贸经济圈的发展。(4)作为西南地区区域商贸的协同发展的平台。 5、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外在条件是加强与我国其它地区和国外的商贸合作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要想获得更大发展空间,须开创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处理好其与我国其它地区和国外的商贸交流与合作。西南地区同周边地区的商贸合作,可以使西南地区区域一体化市场效应得到放大。 6、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西南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西南地区作为我国经济

二、加入WTO后的云南旅游业如何快速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WTO后的云南旅游业如何快速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富宁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对民族文化旅游的研究
        二、对地方政府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关系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二、理论基础
第一章 富宁县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第一节 富宁县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二、自然地理状况
        三、经济社会发展
        四、属于“老、少、边、穷、战”地区
    第二节 富宁县旅游资源现状
        一、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二、红色旅游资源丰富
        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第三节 富宁县旅游开发情况
        一、旅游业发展前景好
        二、积极打造旅游项目
        三、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起势好
        四、民族村寨休闲旅游兴起
    第四节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地方政府履职情况
        一、提供组织领导保障
        二、将民族文化旅游纳入全域旅游的大规划中
        三、推进民族文化旅游建设项目
        四、打造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五、保护民族文化资源
第二章 富宁县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履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第一节 富宁县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履职存在的问题
        一、统筹规划能力不足
        二、对民族文化内涵挖掘不到位
    第二节 富宁县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履职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富宁县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合
        二、富宁县对民族文化旅游宣传力度不够
        三、富宁县对民族文化旅游人才和资金储备不足
        四、富宁县对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力度不够
        五、富宁县对民族文化旅游缺乏有效监管
第三章 富宁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政府职能优化建议
    第一节 牵头打造富宁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链
        一、推动富宁县建设精品景区
        二、培育民族文化旅游全产业链
    第二节 提高富宁县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一、准确定位民族文化旅游的方向
        二、充分挖掘民族旅游文化内涵
        三、营造民族文化旅游宣传氛围
    第三节 推进富宁县民族文化旅游转型升级
        一、推进全域民族文化旅游
        二、推进智慧民族文化旅游
        三、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转型升级
    第四节 推动富宁县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民族文化旅游实景展示
        三、发挥壮学发展研究会作用
        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
    第五节 规范富宁县民族文化旅游市场
        一、强化地方政府主导作用
        二、培养专业性民族文化旅游人才
        三、规范地方政府的监管行为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专着、论文集、学位论文类
    二、期刊文章类
附录
致谢

(2)中国食糖超配额进口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大宗农产品超配额进口相关研究
        1.3.2 食糖进口与食糖关税配额相关研究
        1.3.3 食糖进口与全球食糖贸易格局及竞争力研究
        1.3.4 食糖进口与中国食糖供求及价格波动研究
        1.3.5 食糖进口需求与甜味剂替代品相关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汉密尔顿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2.1.2 李斯特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2.1.3 凯恩斯超保护贸易理论
    2.2 概念界定
        2.2.1 食糖
        2.2.2 配额
3 全球食糖市场与中国食糖进口状况
    3.1 国际食糖市场状况
        3.1.1 国际食糖供需波动增长
        3.1.2 国际食糖出口国集中度高于进口国
    3.2 中国食糖市场状况
        3.2.1 食糖产量呈波动变化趋势
        3.2.2 食糖价格受生产成本影响升高
        3.2.3 食糖消费量逐年增加,工业消费增长快
    3.3 中国食糖进口状况
        3.3.1 中国食糖进口额状况
        3.3.2 中国食糖进口国分布状况
4 中国食糖超配额进口影响因素分析
    4.1 食糖进口贸易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4.1.1 经济水平对中国食糖进口量的影响
        4.1.2 国内食糖产量对中国食糖进口量的影响
        4.1.3 价格对中国食糖进口的影响
        4.1.4 食糖消费对中国食糖进口影响
        4.1.5 国内食糖期初库存量对食糖进口影响
    4.2 中国食糖超配额进口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2.1 指标选取
        4.2.2 模型建立
        4.2.3 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国内食糖消费是食糖超配额进口的直接原因
        4.3.2 中国食糖产量对食糖进口影响减弱
        4.3.3 国内外食糖价差大是食糖超配额进口的重要因素
        4.3.4 期初库存量与食糖进口呈负相关关系
        4.3.5 人均GDP对中国食糖进口没有显着影响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降低食糖生产成本,提升本土食糖竞争力
        5.1.1 改良糖料品种,提高糖料产量和含糖量
        5.1.2 发挥区域优势进行合理化产业布局,降低生产成本
    5.2 加强对大型农户和企业扶持,保证种植和生产积极性
        5.2.1 加大对大型农户的扶持力度
        5.2.2 适度降低糖料收购价格,发挥市场定价机制
        5.2.3 适度降低大型制糖企业的税费
    5.3 优化国内食糖消费结构,本土食糖为主进口为辅
    5.4 加强国内外食糖供给监测
    5.5 严禁走私,加大监管力度
    5.6 发展多元化食糖进口市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体制下老中经贸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可能创新和不足
        (一) 可能创新
        (二) 不足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概念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理论分析
        (一) 关税同盟理论
        (二) 共同市场理论
        (三) 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
        (四) 公共选择理论
    三、经济全球一体化所带来的影响
        (一) 促进国际化的资源配置的优化
        (二)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机会
        (三) 惠及于经济体发达的国家
第三章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发展演化
    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简介
        (一) 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的背景
        (二) 东盟自由贸易区在经济层面的目标
        (三) 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规划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的背景
        (二)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史
        (三)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意义
        (四) 中国与东盟经贸结构特点
    三、“早期收获”计划协议
第四章 老挝与中国经贸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老挝概述
        (一) 老挝发展历史
        (二) 老挝自然环境
        (三) 老挝政治制度
    二、老挝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一) 老挝的主要产业结构特点分析
        (二) 老挝当前FDI流入情况分析
        (三) 老挝旅游文化发展状况分析
    三、老中两国经易关系的历史演化
        (一) 古代时期的发展
        (二) 近现代时期两国的经济关系
        (三) 当代老中经贸关系
    四、进入新世纪后老中两国的经济合作关系
        (一) 老中两国之间的经贸协议
        (二) 老中两国的经济贸易
        (三) 老挝来自中国的投资情况
第五章 CAFTA构建对老中贸易及老挝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老中两国在CAFTA合作框架下发展经济合作的优势
    二、老中两国贸易现状分析
        (一) 老挝对世界进出口现状分析
        (二) 老挝从中国进出口现状分析
    三、老中贸易与老挝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一) 单位根检验
        (二) 协整分析
        (三) 兰杰果关系检验
        (四) CAFTA合作框架对老中加强经济合作的促进作用
    四、老挝和中国经贸合作关系的特点
        (一) 老中两国经贸所在对方的地位分析
        (二) 老中经济合作紧密度日益提升
第六章 老中双边经贸发展SWOT分析
    一、老中双边经贸发展的优势(strengths)
        (一) 两国执政党关系紧密
        (二) 文化传统和社会意义逐渐一致
        (三) 老中经济互补性显着
        (四) 地缘优势
    二、老中经贸发展劣势分析(weaknesses)
        (一) 老中两国经贸结构不够科学
        (二) 老挝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及相关法律法规
        (三) 老中经贸结构平衡度差且单一性显着
        (四) 中企对于老挝的投资环境认知度不高
        (五) 中国在老挝投资结构不够科学
        (六) 物流运输成本大
        (七) 两国经贸规范度不高
        (八) 老中两国在金融保险领域合作显着落后
        (九) 中企在老挝的投资质量很难保证
        (十) 文化显着差异而且人才相对贫乏
    三、老中经贸发展的机遇分析(opportunity)
        (一) CAFTA良好的制度平台
        (二) 加入WTO之后的老挝使老中同处WTO框架体系
    四、老中经贸发展存在的威胁分析(threats)
        (一) 中国—东盟自贸区对经贸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二) 加入WTO带来的挑战
第七章 进一步深化CAFTA合作体制下老中经贸关系的政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老中双边经贸发展的优势
        (一) 提升老中两国的政治交流深度
        (二) 注重文化层面交流合作,夯实合作基础
        (三) 加强老中双方经贸互补性的合作
        (四) 进一步发挥地缘优势,把老挝建成CAFTA的交通贸易中心
    二、利用发展机遇克服老中经贸中的劣势
        (一) 加快两国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调整
        (二) 注重基础设建设优化投资环境
        (三) 对老挝经济法规加以完善
        (四) 形成进出口相对平衡的商品流通结构
        (六)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运输枢纽
        (七) 规范市场竞争完善市场体系
        (八) 以积极审慎原则开展金融领域的合作
        (九) 注重提高商品质量
        (十) 加强交流合作,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
    三、充分利用老中经贸发展的机会
        (一) 注重区域贸易自由化发展,积极创设老挝自由贸易区
        (二) 大力发展FDI,规避非关税壁垒
        (三) 提高利用外资效率
        (四) 注重在农、林以及信息和服务领域吸引外资
    四、对于老中双边经贸的挑战要积极应对
        (一) 通过不断完善和调整对外开放政策增强自身国际竞争力
        (二) 要活学活用WTO以及CAFTA中的规则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4)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研究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的出发点
    二、 研究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的依据
    三、 研究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的意义
    四、 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五、 本文的理论指导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化产业基本理论解读
    一、 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
    二、 纷繁的文化产业门类
    三、 文化产业的属性
    四、 文化产业的功能
    五、 文化产业的特征
第二章 文化产业的理论探讨和发展现状
    一、 国外关于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
    二、 国外文化产业的发展概况
    三、 文化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四、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第三章 意识形态与文化产业的价值取向
    一、 文化产业中的意识形态
    二、 意识形态和文化产业的生产与消费
    三、 意识形态和文化产业部门
    四、 主流意识形态与文化产业发展
第四章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的价值取向
    一、 全球化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 全球化给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双向效应”
    三、 积极应对全球化,引领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取向良性发展
第五章 正确引领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的对策与路径
    一、 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是引领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的理论前提
    二、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引领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的制度保障
    三、 发挥党和政府职能是引领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的关键所在
    四、 建立创新发展机制是引领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的动力源泉
    五、 培育大型文化企业是引领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的实体基础
    六、 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是引领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的重要条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研究综述
        一、旅游公共服务宏观研究
        二、旅游公共服务微观研究
        三、旅游公共服务的研究成果述评
    第三节 研究路线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路线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框架
    第五节 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旅游公共服务研究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研究的基本概念及关系
        一、公共产品
        二、公共服务
        三、旅游公共服务
        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关系
        五、旅游公共服务与公共服务的关系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概念与内涵
        一、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主体分析
        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特征
        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内容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的支撑理论
        一、系统理论
        二、社会选择理论
        三、公共产品理论
        四、公共治理理论
        五、新公共管理理论
        六、新公共服务理论
        七、官僚制度科层制理论
        八、企业家政府理论
    第四节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
        一、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运行机制的内容
        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运行机制的特征
第二章 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宏观分析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与必要性
        一、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
        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第二节 我国旅游公共服务的现状分析
        一、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二、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主要特征
        三、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我国旅游公共服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一、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的指导思想
        二、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的基本原则
        三、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目标
    第四节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战略
        一、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战略
        二、新经济增长点战略
        三、发展旅游强国战略
        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五节 旅游公共服务的实现模式与路径
        一、强化管理支撑和战略支撑,实施若干旅游战略工程,配套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制
        二、强化财政和要素支撑,多渠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能力
        三、强化科技支撑和市场主体支撑,培育大企业集团和新业态提升旅游业创新发展能力
        四、强化空间支撑和环境支撑,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释放不同区域的发展潜力
        五、强化法规支撑,完善旅游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
第三章 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内外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的实践经验
        一、国外(海外)经验
        二、国内经验
    第二节 国内外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经验的启示
        一、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二、要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
        三、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四、旅游公共服务要创新服务方式,提升科技含量
        五、旅游公共服务要引入竞争机制,加强与社会机构合作
第四章 云南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优势及特点分析
        一、云南发展旅游的优势条件
        二、云南旅游业的特点
    第二节 云南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一、云南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二、云南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三、云南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第三节 云南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思路
        一、云南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原则
        二、云南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模式
        三、云南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思路
        四、云南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建议
    第四节 云南省旅游公共服务发展保障措施
        一、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组织保障
        二、旅游公共服务发展机制保障
        三、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经费保障
        四、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科技保障
        五、旅游公共服务发展人才保障
第五章 完善我国旅游公共服务的思路与对策
    第一节 对我国旅游公共服务发展完善的理论思考
        一、坚持按公共服务理念发展
        二、全面认识旅游公共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主体及内容
        三、科学定位旅游公共服务过程中政府职能
    第二节 完善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更加重视旅游公共服务发展
        二、创新旅游发展体制,深化旅游业的对内开放
        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在促进发展过程中贯彻公共服务理念
        四、加强公众参与,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五、加大对旅游公共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
        六、进一步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品质
        七、充实旅游公共服务人才队伍
        八、引进新的科技手段,创新公共服务的方式
        九、进一步加大对各类社会资源的统筹协调力度
    第三节 完善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中外旅游培训现状
        二、旅游培训要拓展到旅游目的地居民,使旅游公共服务细节化
        三、建立"旅游大学"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6)台商投资大陆西部地区意愿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范围
        一、大陆西部地区之研究范围
        二、赴大陆投资台商之研究范围
    第四节 研究架构及流程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理论暨文献回顾
    第一节 区域成长理论(REGIONAL GROWTH THEOFY)
        一、西方区域成长理论的演绎
        二、大陆区域成长理论
        三、区域理论相关文献回顾
    第二节 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
        一、影响区位之因素
        二、区位理论
        三、区位选择相关文献回顾
    第三节 区域政策(LOACATION POLICY)
        一、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异为目标之区域政策阶段
        二、实施技术开发性区域政策阶段
        三、公平(Equity)与效率(Efficiency)的选择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假设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调查及分析工具
        一、抽样方法
        二、有效样本回收比率
        三、调查工具
        四、信度分析
        五、数据分析方法:本问卷所采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分为四种
第四章 西部大开发策略及优势区位分析
    第一节 区域发展差距
        一、静态差距分析
        二、动态差距分析
        三、造成东西差距的成因
    第二节 开发政策及策略
        一、开发政策
        二、发展策略
    第三节 区位投资环境比较
        一、经济面评估
        二、市场面评估
        三、劳动面评估
        四、基础建设面评估
        五、交通建设面评估
        六、聚集面评估
        七、区位投资环境综合评估比较
        八、优势区位投资环境比较
    第四节 本章结论
第五章 问卷分析
    第一节 问卷样本结构分析
        一、依业别与投资意愿之结构分
        二、依资本额与投资意愿之结构分析
        三、依已投资期间长短与投资意愿之结构分析
        四、依产品内销比例与投资意愿之结构分析
        五、依近三年平均成长趋势与投资意愿之结构分析
        六、依对西部投资环境的认识与投资意愿之结构分析
        七、样本属性之相关分析
    第二节 投资意愿分析
        一、愿意投资西部的地区、原因及时期排名
        二、不愿意投资西部的原因
    第三节 区位因素分析
        一、不同业别注重的因素构面
        二、东西部因素构面比较
        三、以因素分析及集群分析探讨台商对西部地区的区位选择导向
    第四节 分析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一、对大陆西部发展政策的建议
        二、对台商投资大陆西部地区的建议
        三、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吸引外资优惠政策
附录三: 《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
附录四: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后记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7)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界定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界定
        二、研究意义
        三、对有关概念的理解与诠释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一、中国的研究
        二、越南本国的研究
        三、其他国家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结构
    第四节 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重点
        二、难点
        三、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越南现代化启动的历史背景(1858—1945年)
    第一节 国际背景
        一、世界现代化、工业化浪潮的加快及对东亚国家的冲击
        二、西方殖民者对东南亚国家的入侵与殖民
    第二节 国内背景
        一、传统社会的特点及对现代化启动的制约作用
        二、法国殖民统治对越南社会的影响及变化
    第三节 越南封建王朝的改革及早期现代化思想
        一、阮朝末期的改革运动及早期现代化思想的启蒙
        二、创建民主共和政体的现代化进程的现代化思想
    第四节 越南共产党的建立及其领导人民反法国、日本殖民者的胜利
第二章 两种社会制度影响下的越南现代化进程(1945—1975年)
    第一节 实行战时社会主义制度的北方现代化进程
        一、越南民主共和国现代化指导思想——胡志明思想
        二、抗法、抗美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第二节 南越的依附性发展和美式现代化的破产(1954—1975)
        一、美式民主制度试验的失败
        二、扭曲发展的经济现代化
        三、美国失败的现代化实验——南越"战略村计划"
        四、南越社会的畸形发展
第三章 统一后越南对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和严重挫折(1975—1986年)
    第一节 强化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危害与革新思维的提出
    第二节 世界工业化第三次浪潮发展机遇的丧失
        一、政治现代化进程:对国家的"苏式"政治整合及反思
        二、经济发展走到崩溃的边缘
        三、国家全面控制下的社会整合
        四、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 革新后,现代化走上正轨并进入第一个加速期(1986—1996年)
    第一节 革新伊始时期越共对现代化思想与理论的思考(1986—1991年)
        一、苏联、中国及一些国际组织对越南革新开放思想的影响
        二、革新开放的总设计师——阮文灵的革新思想
        三、强调思维革新和在革新中坚持"六项基本原则"
        四、"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
        五、以民为本的社会现代化思想的提出
        六、走向世界的新起点:"广交友,少树敌"外交政策的提出
    第二节 革新开放的蓝图:《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设纲领》的出台(1991—1996)
        一、正式树立"胡志明思想"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二、提出形成有国家管理的市场机制理论
        三、提出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文明的发展目标
        四、提出"全方位、多样化"的外交路线
    第三节 十年革新的举措与初步成就
        一、越共六大和七大的召开的背景及对现代化的初步设计
        二、在苏东剧变的压力下谨慎地进行政治革新
        三、工作重点的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进程
        四、社会现代化进程逐渐步入正轨
        五、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出现
        六、外交战略的成功转变和外交关系的新格局
第五章 金融危机冲击下越南对现代化战略的调整(1996—2001)
    第一节 八大召开与金融危机冲击下对现代化指导思想的调整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体系的探索
        二、工业化、现代化思想的提出
        三、对时代特征、国际形势的理论认识
        四、以民为本的社会发展思想的深化
    第二节 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越南现代化进程的减速及调整
        一、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与调整
        二、金融危机后对经济现代化战略的调整(1996—2001)
        三、现代社会的特征开始显现
        四、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
        五、八大的外交方针及对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作用
第六章 越南现代化进程的第二次加速期(2001—2006)
    第一节 现代化思想与理论的发展
        一、认为国际形势和外部环境有利于越南推进现代化进程
        二、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
        三、新战略的形成: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
        四、强调分配公平和加快文化对外交流
        五、利用全方位外交推进现代化的思想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第二次加速
        一、政治体制改革进程提速
        二、经济现代化的第二次加速
        三、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出现恶化趋势
        五、全方位外交政策的成果及对现代化的推进
第七章 迈出改革新步伐(2006-2010)
    第一节 越共十大以来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新思想
        一、加强党建新思想的提出
        二、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对越南的影响在增强
        三、开展新农村建设,强调要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公平
        四、提出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的对外开放新战略
    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理论与思想对越南的影响
    第三节 现代化进程的新进展
        一、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日益凸现
        二、增长快速和危机并存的经济现代化进程
        三、现代社会端倪初现
        四、全面开放态势的形成
        五、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六、越共"十一大"后现代化发展的走向
第八章 越南现代化进程中经验与教训
    一、经验
    二、教训
第九章 对越南现代化进程水平的综合评估
    第一节 对经济现代化进程水平的评价
    第二节 对社会现代化进程水平的评估
    第三节 对经济、社会的综合现代化水平的评估
    第四节 对生态现代化的评价
    第五节 对政治现代化的评价
        一、政治现代化评价标准
        二、对政治现代化进程水平评价
    第六节 对国际现代化的评价
        一、国际现代化的定义及其水平定量评价标准
        二、对越南国际现代化水平的评价
    第七节 对文化现代化的定量评价
        一、文化现代化的定义及其水平定量评价标准
        二、对文化现代化定量评价
第十章 越南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演变及特点
    第一节 统一前南、北方现代化模式及特点(1945至1975年)
        一、北方仿效苏联的"战时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践
        二、资本主义影响下的南方现代化模式的构建及其失败
    第二节 苏式经典社会主义模式在全国的确立、挫折及初步变革(1975—1986年)
        一、高度集权政治现代化模式的进一步强化
        二、高度集中与统一的经济现代化模式
        三、国家高度控制下的社会发展模式
        四、经典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和危害
    第三节 现代化模式的全新转型及趋向:自主型发展模式的形成(1986—2006年)
        一、越共探索有越南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
        二、在稳健的基础上向民主、分权和法制化转型的后全能政治模式
        二、向市场化不断迈进的社会主义定向经济模式
        四、逐步走向国家社团主义的开放、注重民生和多元化的社会及文化发展模式
    第四节 十一大后,越南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走向
        一、具有越南特色的政治现代化模式正在构建
        二、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取向
        三、长期坚持国家管理下的社会发展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云南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优化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表索引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选题
    1.1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1.1 国外研究现状
        1.1.2 国内研究现状
        1.1.3 云南省旅游地域空间结构的研究现状
    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2. 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的相关概念解读
    2.1 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的内涵
        2.1.1 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的界定
        2.1.2 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特征
    2.2 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的优化内涵
3. 云南省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的要素和影响因子分析
    3.1 云南省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的要素分析
        3.1.1 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要素的划分
        3.1.2 云南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组成要素及现状分析
    3.2 云南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的影响因子分析
        3.2.1 内部制约因素
        3.2.2 外部环境的驱动机制及空间结构演化过程
    3.3 小结
4. 云南省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优化设计
    4.1 旅游中心地的空间结构优化设计
        4.1.1 中心地旅游资源对比分析
        4.1.2 中心地旅游接待和收入对比分析
        4.1.3 旅游中心地等级体系构建
        4.1.4 旅游中心地空间网络构建
    4.2 旅游区空间结构优化设计
        4.2.1 旅游区空间结构现状评价
        4.2.2 旅游区空间结构优化设计原则
        4.2.3 旅游区的优化途径
    4.3 旅游线路优化设计
        4.3.1 国家级旅游精品线路
        4.3.2 特色旅游线路
5. 云南省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优化对策
    5.1 旅游地域系统内部空间结构的协调合理
        5.1.1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功能
        5.1.2 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产品层次
        5.1.3 完善交通路线体系
    5.2 改善旅游区域外部环境
        5.2.1 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强化旅游市场监管
        5.2.2 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
        5.2.3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5.3 小结
6. 结论及尚需解决的问题
    6.1 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和尚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中国入境旅游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全球和地方的相互作用与入境旅游业的发展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1.2.2 研究方法
    1.3 探索创新
        1.3.1 研究视角的创新
        1.3.2 方法体系创新
        1.3.3 理论创新
        1.3.4 内容创新
第二章 入境旅游业全球价值链分析的理论基础
    2.1 入境旅游研究综述与探讨
        2.1.1 国外研究进展
        2.1.2 国内研究进展
        2.1.3 评价
    2.2 全球价值链及其理论基础
        2.2.1 理论前沿
        2.2.2 全球价值链理论(GVC)
        2.2.3 评价
    2.3 旅游业全球价值链研究综述
        2.3.1 国外研究进展
        2.3.2 国内研究进展
        2.3.3 评价
第三章 中国入境旅游产业发展轨迹
    3.1 引言
    3.2 中国古代的入境旅游业
        3.2.1 秦汉时期
        3.2.2 魏晋南北朝时期
        3.2.3 隋唐时期
        3.2.4 五代十国时期
        3.2.5 宋代时期
        3.2.6 元代时期
        3.2.7 明代时期
    3.3 中国近代的入境旅游业
        3.3.1 入境旅游的萌动时期(1842-1858)
        3.3.2 近代入境旅游的发展时期(1858-1900)
        3.3.3 入境旅游的兴盛时期(1900-1920)
        3.3.4 向现代旅游产业过渡在的发展阶段(1920-1948)
    3.4 中国现代的入境旅游业
        3.4.1 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 年的外事接待阶段
        3.4.2 1978 年至今的产业化发展阶段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嵌入全球价值链网的时空过程
    4.1 引言
    4.2 入境旅游全球价值链的概念与构成
        4.2.1 入境旅游全球价值链的概念和构成
        4.2.2 入境旅游全球价值链网的主要价值环节
        4.2.3 入境旅游全球价值链网空间分化的“出发”和“停泊”节点分布
    4.3 中国入境旅游各个省域嵌入全球价值链网的实证分析
        4.3.1 入境旅游全球价值链网在中国各个省(区、市)“停泊”态势的演变
        4.3.2 中国各个省(区、市)嵌入价值链网强度的分级
    4.4 入境旅游产业GVC 在中国省域“停泊”态势的时空变异机制的定量分析
        4.4.1 因子的选取与定量分析模型的构建
        4.4.2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入境旅游产业全球价值链网的组织创新与组织中的权力关系
    5.1 引言
    5.2 入境旅游产业的组织创新
        5.2.1 组织创新:全球价值链网引导全球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化
        5.2.2 组织创新对全球入境旅游产业的影响
    5.3 中国入境旅游价值链网中企业间的跨境关系与组织权力分析
        5.3.1 中国入境旅游经营商在全球旅游价值链网中地位的变化
        5.3.2 加入WTO,国外旅游经营商在价值链网中地位的变化
    5.4 中国入境旅游企业组织结构与地理空间形式的关系分析
        5.4.1 网络状全国性旅游集团分析
        5.4.2 区域性旅游集团:企业组织的“线状”空间形态
        5.4.3 中、小型独立的“点”状旅游公司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入境旅游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
    6.1 引言
    6.2 入境旅游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
        6.2.1 如何识别全球价值链中的治理者
        6.2.2 全球价值链形成的动力机制和权力关系
        6.2.3 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
    6.3 香港、澳门和台湾市场入境旅游价值链运行机制和治理模式分析
        6.3.1 世界级别的旅游集团——港中旅入境旅游价值链运行机制和治理模式
        6.3.2 大型旅游集团公司入境旅游价值链运行机制和治理模式
        6.3.3 独立经营的中小企业入境旅游价值链运行机制和治理模式
    6.4 中国近程国外市场的入境旅游价值链运行机制和治理模式分析
        6.4.1 日本客源市场
        6.4.2 韩国客源市场
        6.4.3 俄罗斯客源市场
    6.5 中国远程国外市场的入境旅游价值链运行机制和治理模式分析
        6.5.1 进入中国的旅游业中的饭店市场
        6.5.2 全面进入中国的旅游业市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球价值链网中中国入境旅游产业的升级
    7.1 引言
    7.2 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入境旅游产业面临的升级压力
        7.2.1 入境旅游发展的全球因素产生的升级压力
        7.2.2 入境旅游发展的地方因素产生的升级压力
    7.3 促进中国入境旅游产业升级的措施
        7.3.1 注重全球化影响因素促进中国入境旅游产业升级
        7.3.2 注重挖掘地方化影响因素促进中国入境旅游产业升级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
后记

(10)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展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展示
    1.2 相关概念
    1.3 研究的目标与思路
        1.3.1 研究的目标
        1.3.2 研究的思路
    1.4 研究的方法、资料及内容构架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研究资料选用
        1.4.3 研究的内容及基本结构
第2章 理论借鉴
    2.1 区域分工理论
        2.1.1 比较优势理论
        2.1.2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2.1.3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2.2 后发优势理论
        2.2.1 后发优势的概念
        2.2.2 技术引进与后发优势
    2.3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3.1 均衡发展理论
        2.3.2 非均衡发展理论
        2.3.3 协调发展理论
    2.4 商贸发展理论
        2.4.1 商贸信息化理论
        2.4.2 电子商务理论
        2.4.3 商贸流通组织结构理论
第3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的概念框架
    3.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的战略思路、理论假设
        3.1.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的战略思路
        3.1.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的理论假设
    3.2 区域商贸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
        3.2.1 协同发展与协调发展的联系与区别
        3.2.2 区域商贸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3.3 商贸中心概念、类型和功能
        3.3.1 商贸中心概念
        3.3.2 商贸中心类型
        3.3.3 商贸中心功能
    3.4 商贸中心竞争力理论
        3.4.1 产业竞争力理论
        3.4.2 商贸中心竞争力理论
    3.5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宏观条件—加入WTO与西部大开发
        3.5.1 加入WTO与西部大开发的相互作用关系
        3.5.2 加入WTO与西部大开发对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战略要求
    3.6 商贸中心与其它五中心相互关系
第4章 商贸业和商贸中心发展特点及趋势
    4.1 世界商贸业发展特点及趋势
        4.1.1 世界商贸业发展特点
        4.1.2 世界商贸业发展趋势
        4.1.3 世界商贸业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
    4.2 世界商贸中心发展特点及趋势
        4.2.1 世界商贸中心发展特点
        4.2.2 世界商贸中心发展趋势
        4.2.3 世界商贸中心空间分布及其演变趋势
    4.3 中国商贸业发展特点及趋势
        4.3.1 中国商贸业结构演化概述
        4.3.2 中国商贸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4.3.3 中国商贸业发展趋势
    4.4 中国商贸中心发展特点及趋势
        4.4.1 中国商贸中心空间分布情况
        4.4.2 中国商贸中心发展特点
        4.4.3 中国商贸中心发展趋势
第5章 构建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目标模式与可行性分析
    5.1 构建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目标模式
        5.1.1 构建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目标-实现西南地区商贸经济协同发展
        5.1.2 构建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模式
    5.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区域自然资源分析
        5.2.1 国土资源和区位
        5.2.2 水能资源和水运资源
        5.2.3 旅游资源
    5.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条件分析
        5.3.1 西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概况
        5.3.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概况
        5.3.3 西南地区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资源概略评价
        5.3.4 西南地区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商贸中心和商贸产业发展
    5.4 西南地区商贸业发展现状分析
        5.4.1 西南地区商贸业发展现状
        5.4.2 西南地区商贸业发展特征
    5.5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意义、优势和制约因素
        5.5.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意义
        5.5.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优势
        5.5.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制约因素
    5.6 收入因素对西南地区消费需求和商贸中心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5.6.1 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
        5.6.2 收入因素对我国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5.6.3 收入因素对西南地区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5.6.4 收入因素对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影响
第6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竞争力实证分析
    6.1 商贸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6.1.1 商贸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6.1.2 E-CBD竞争力概念与数学模型
        6.1.3 商贸中心竞争力的因子分析方法简介
    6.2 重庆市中心区、成都、昆明、贵阳、南宁商贸中心竞争力实证分析
        6.2.1 城市和指标数据的选取
        6.2.2 计算方法和结果
        6.2.3 公因子权重和因子值
        6.2.4 商贸中心竞争实力排序与结论对策
    6.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6.3.1 交通区位因素分析
        6.3.2 经济因素分析
        6.3.3 人力资源因素分析
        6.3.4 技术因素分析
        6.3.5 政策因素分析
第7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其它五中心的相互关系分析
    7.1 西南地区商贸心与交通物流中心的相互关系分析
        7.1.1 西南地区交通中心发展状况
        7.1.2 建设西南地区物流中心意义
        7.1.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交通物流中心的相互关系
    7.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工业中心的相互关系分析
        7.2.1 西南地区的工业中心发展状况分析
        7.2.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工业中心相互关系
    7.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金融中心相互关系分析
        7.3.1 西南地区金融中心发展状况分析
        7.3.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金融中心相互关系
    7.4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相互关系分析
        7.4.1 西南地区旅游服务中心发展状况分析
        7.4.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相互关系
    7.5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科教文化中心相互关系分析
        7.5.1 西南地区科教文化中心发展状况分析
        7.5.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科教文化中心相互关系
第8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布局与管理运营的对策建议
    8.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空间布局的建议
        8.1.1 商贸中心空间布局的战略思路和原则
        8.1.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空间总体布局
        8.1.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一级商贸中心布局
        8.1.4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二级商贸中心布局
        8.1.5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三级商贸中心布局
    8.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功能定位
        8.2.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一般功能
        8.2.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核心功能
    8.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内部要素结构
        8.3.1 商品交易市场
        8.3.2 中央商务区
        8.3.3 购物中心
        8.3.4 会展中心
        8.3.5 物流中心
        8.3.6 信息服务中心
        8.3.7 组织管理机构
    8.4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内部结构关系和业态选择
        8.4.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内部结构关系
        8.4.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体系中各级商贸中心的业态选择
    8.5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管理运营的对策建议
        8.5.1 法制化
        8.5.2 规章制度化
        8.5.3 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8.5.4 打造品牌,培育支点,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
        8.5.5 建立信息平台,发展电子商务,推动商贸流通现代化
        8.5.6 加强市场监管,营造诚信消费环境
        8.5.7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和发展的具体措施
第9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对策
    9.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信息化建设概况
        9.1.1 信息社会的经济特征与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9.1.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状况
    9.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电子商务发展
        9.2.1 西南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9.2.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电子商务发展规划与对策
        9.2.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电子商务公司发展
        9.2.4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电子商务物流与第四方物流的发展
    9.3 推进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9.3.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9.3.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9.4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E-CBD的建设
        9.4.1 E-CBD简介
        9.4.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三大 E-CBD建设对策
第10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企业发展战略与对策
    10.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业企业发展概况
        10.1.1 重庆市中心区商贸中心的商贸企业发展概况
        10.1.2 成都商贸中心的商贸企业发展概况
        10.1.3 昆明商贸中心的商贸企业发展概况
        10.1.4 贵州商贸中心的商贸企业发展概况
        10.1.5 南宁商贸中心的商贸企业发展状况
    10.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企业发展战略方向
        10.2.1 连锁经营
        10.2.2 物流配送
    10.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10.3.1 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组建企业战略联盟,推进商贸企业可持续发展
        10.3.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10.4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商贸企业发展对策
        10.4.1 西南地区商贸流通产业组织结构及其存在的问题
        10.4.2 西南地区商贸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目标框架
        10.4.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商贸企业发展政策措施
第11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我国其它地区和东盟的商贸合作对策
    11.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我国其它地区商贸合作与交流对策
        11.1.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西北地区的商贸合作与交流对策
        11.1.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长江中游地区的商贸合作与交流对策
        11.1.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珠三角地区的商贸合作与交流对策
    11.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东盟的商贸合作与交流对策
        11.2.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
        11.2.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交通对接的对策
        11.2.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东盟国家开展商贸合作与交流的对策措施
第12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运用
    12.1 研究结论
    12.2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2.3 政策运用
    12.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加入WTO后的云南旅游业如何快速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富宁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政府职能研究[D]. 卢雪丽.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中国食糖超配额进口影响因素研究[D]. 武奋超.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体制下老中经贸关系研究[D]. 佟湾. 安徽大学, 2016(08)
  • [4]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研究[D]. 齐仁庆.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5]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 何池康.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0)
  • [6]台商投资大陆西部地区意愿与影响因素分析[D]. 李进明. 西南财经大学, 2008(11)
  • [7]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D]. 齐欢. 云南大学, 2011(02)
  • [8]云南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优化调整研究[D]. 艾慧丽. 云南师范大学, 2007(S1)
  • [9]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中国入境旅游业发展研究[D]. 任瀚. 河南大学, 2007(06)
  • [10]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对策研究[D]. 徐孝勇. 西南大学, 2005(04)

标签:;  ;  ;  ;  ;  

加入WTO后云南旅游业如何快速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