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旋毛虫品种已通过国际标准品种认证和编码

我国旋毛虫品种已通过国际标准品种认证和编码

一、我国旋毛虫虫种获国际标准虫种认证和编码(论文文献综述)

任博雯[1](2020)在《基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WM5的猪旋毛虫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旋毛虫病是由于人类摄入含有旋毛虫的肉类而感染的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病,该病不仅对人和动物的身体健康产生巨大的伤害,同时对畜牧养殖和肉类进出口也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基于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建立的ELISA检测方法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但ES抗原制备困难。因此,研究出一种制备工艺便捷、特异性和灵敏度高的旋毛虫病检测方法,对保障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维护肉类进出口贸易的稳定、减少畜牧业的损失有着重要意义。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Serine proteinase inhibitor,Serpin)是一类结构相对保守的蛋白质超家族,它能抑制丝氨酸蛋白酶在凝血、补体激活和炎症中的功能,且在多种生物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目前,已有研究证实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在旋毛虫发育的各个阶段均有转录表达,但是以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WM5作为检测抗原,建立猪旋毛虫感染的诊断方法却没有系统的报道。首先,本实验室前期通过免疫学方法对旋毛虫肌幼虫时期的cDNA表达文库进行筛选时,发现了高丰度且具有强反应原性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WM5抗原。本研究利用已构建好的WM5原核表达系统诱导表达WM5重组蛋白,并对其进行纯化。感染旋毛虫的猪阳性血清可以特异性识别WM5重组蛋白,表明WM5重组蛋白的免疫反应性较强,是建立猪旋毛虫感染检测方法的候选抗原。随后制备多克隆抗体并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制备的兔抗WM5血清的抗体效价为1:160 000,且可以特异性识别肌幼虫虫体粗提物(crude worm extract,CWE)、肌幼虫ES产物和WM5重组蛋白,由此推测WM5可能是一种分泌性蛋白。其次,建立了基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WM5的猪旋毛虫间接ELISA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各步反应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对205份未感染旋毛虫病的猪阴性血清的检测及计算,确定该方法的cut-off值为0.207,且与华支睾吸虫、囊虫、蛔虫等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该方法的批内变异系数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且与基于旋毛虫肌幼虫期ES抗原建立的ELISA检测方法对比,检测效果相似。由于WM5重组蛋白的生产工艺更适合应用于工业化生产,故此检测方法避免了旋毛虫ES抗原在制备过程中成本昂贵等问题,所以该方法更适用于大规模的推广及应用。最后,我们将纯化后的WM5重组蛋白免疫小鼠,获得了两株杂交瘤细胞株M2A12和M3F11。单克隆抗体鉴定结果表明:两株单克隆抗体均可识别旋毛虫肌幼虫期ES产物和虫体抗原中的WM5,且两株单克隆抗体均属于IgG1亚类。对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虫体进行WM5的免疫荧光定位,在肌幼虫的杆状体和各时期虫体的表皮发现明显的荧光信号,表明WM5是由杆状体分泌到体外发挥作用。随后对两株单克隆抗体的B细胞表位进行定位,确定了两株单克隆抗体可结合的表位均位于277EALKKLGIEDLF288氨基酸序列上。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对检测旋毛虫多宿主的感染和建立血清学检测方法有着重要意义。

郝朔[2](2020)在《华支睾吸虫核酸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病又称肝吸虫病,全球约3500万人感染,其中中国有超过1200万人感染。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由于食用生或半生被囊蚴感染的鱼虾而感染此病。华支睾吸虫囊蚴经过一个月便可以在宿主体内发育为成虫,成虫寄生于人体胆管及胆囊中,可引起肝脏受损,进而导致肝胆疾病及混合细菌感染等。儿童和青少年感染华支睾吸虫后,临床表现较重,除肝胆症状外,常伴有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浮肿和发育障碍,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现阶段对于华支睾吸虫的检测,目前所使用的加藤厚涂片法存在漏检,误检等缺陷。实验室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的方法有传统PCR、巢式PCR、荧光定量PCR等,免疫学检测方法普遍为ELISA。但这些传统的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检测方法成本较高、操作繁琐、耗费时间较长,进而无法满足基层实地快速化检测。因此,开发低成本、操作简便、检测时间短的华支睾吸虫检测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华支睾吸虫检测效率,并为华支睾吸虫的防控提供新的方法和技术支持。本研究针对华支睾吸虫ITS-2基因序列的6个区域设计4条引物,并对该体系的灵敏度、特异性等进行验证后初步建立了华支睾吸虫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另外针对华支睾吸虫COX-1基因序列设计2条长链引物,并对该体系的灵敏度、特异性等进行验证后初步建立了华支睾吸虫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检测方法。利用上述建立的LAMP检测方法中的2条短链引物建立了一套华支睾吸虫普通PCR检测方法,并验证普通PCR体系可检测的华支睾吸虫DNA最低浓度。通过对松花江各支流进行实地采集鱼样并用人工模拟胃液消化法收集华支睾吸虫囊蚴,完成了比格犬人工感染实验。随后我们利用已知阳性样本和阴性样本来验证LAMP和RPA技术实际运用于华支睾吸虫检测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并对比分析二种方法的检测步骤及结果,以进一步评测两种方法应用于检测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可行性。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LAMP检测方法可检测到华支睾吸虫最低DNA浓度为90 pg/μL,与旋毛虫、东方次睾吸虫、台湾次睾吸虫、隐孢子虫等无交叉扩增反应。RPA检测方法可检测到华支睾吸虫的最低DNA浓度为2 ng/μL,与旋毛虫、东方次睾吸虫、台湾次睾吸虫、隐孢子虫等无交叉扩增反应。利用LAMP短链引物建立的普通PCR可检测到华支睾吸虫最低DNA浓度为11 ng/μL。本研究中LAMP检测的灵敏度约为普通PCR检测的120倍,RPA检测的灵敏度约为普通PCR检测的5倍。在对实际样品的检测中,通过添加核酸染料Sybr Green I,LAMP及RPA均可以在脱离PCR仪及紫外凝胶系统的条件下,快速地检测出华支睾吸虫囊蚴及虫卵。综上,本研究建立的华支睾吸虫LAMP检测方法与RPA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灵敏性等。两种体系均能够快速检测出华支睾吸虫的感染情况,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王兆国[3](2017)在《旋毛虫微卫星标记及其在虫种鉴定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病。目前国际公认的旋毛线虫属分为9个种及3个未命名的基因型,他们分别是T.spiralis,T1;T.nativa,T2;T.britovi,T3;T.pseudospiralis,T4;T.murrelli,T5;T6;T.nelsoni,T7;T8;T9;T.papuae,T10;T.zimbabwensis,T11;T.patagoniensis,T12。旋毛虫宿主分布范围广泛,可感染人及百余种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鸟类,呈全球性分布。人类主要是通过生食或半生食感染旋毛虫肌幼虫的猪肉而引发感染。旋毛虫感染在中国每年造成约18亿人民币的经济损失,而美国及欧盟更是每年高达10亿美元和5.7亿美元。同时,该病的人畜共患性也给疫区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准确鉴别旋毛虫种类,不仅是研究旋毛虫的基础及前提,也对防治旋毛虫病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旋毛虫虫种是依据成虫的形态、流行病学特点等进行分类鉴定。然而,不同旋毛虫种间个体差异并不明显,传统的分类方法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迫切需要研发新的分类方法。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测序技术的进步等给旋毛虫分类技术带来了新思路,近年来科学家们不断尝试从分子水平探讨旋毛虫的遗传关系分析及分类鉴定方法。SSR是众多分类鉴定方法中颇具优点的一种。这主要是因为SSR本身具有分布广泛、多态性高、种类多、孟德尔共显性遗传等优点。SSR标记法十分适合用于寄生虫分类鉴定方法的研究。本研究根据Genebank上已公布的旋毛虫T1全基因组序列,利用程序MISA对基因组中的SSR进行查找,之后利用primer3-1.1.4-WINXP程序对SSR引物进行设计并送公司合成了50对引物。利用3%琼脂糖电泳技术分离SSR-PCR产物,初筛选出能够用于区分旋毛虫遗传差异较大的四个虫种(T.spiralis(T1),T.native(T2),T.britovi(T3),T.pseudospiralis(T4))的10对引物,这10对引物兼具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等优点。进而优化了每对引物的退化温度、SSR-PCR反应体系及程序,最终确定的SSR-PCR反应体系为:20μL反应体系中Ex-Taq酶0.5 U,上下游引物的终浓度各为0.1 pmol/μL,DNA模板终浓度为7.5 ng/μL;确定的SSR-PCR反应程序为:98℃预变性5 min;98℃10 s,56℃(或54℃或58℃,不同引物退火温度不同)30 s,72℃30 s,35个循环;72℃延伸7 min。之后,使用8%聚丙烯酰胺变性PAGE电泳技术分离SSR-PCR产物,最终筛选出了可用于12个旋毛虫虫种及基因型鉴定的两对SSR核心引物(8号、10号引物),每对核心引物都能够完全区分12个旋毛虫虫种及基因型。为了进一步验证本研究建立的旋毛虫虫种分类鉴定的SSR-PCR技术体系,分别使用本实验建立的SSR-PCR法(利用筛选到的10号引物)和多重PCR法同时对猪和犬体内分离的未知旋毛虫虫种进行虫种鉴定,两种方法鉴定的结果一致。实践证明本研究建立的用于旋毛虫虫种分类鉴定的SSR-PCR技术体系方法可行、结果可靠。本文建立了适用于旋毛虫虫种分类鉴定的SSR-PCR技术体系,实现了利用SSR标记技术通过单对引物对旋毛虫的12个虫种及基因型进行分类鉴定,为旋毛虫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的研究以及旋毛虫病的防治等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迪[4](2014)在《消化法检验旋毛虫最适条件的筛选》文中研究表明旋毛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呈世界性分布,目前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泰国、阿根廷及中国等)仍常有暴发,其不但危害人类公共卫生,而且成为影响猪肉生产和食品安全的重大经济问题之一。由于屠宰动物的旋毛虫病检验是目前控制该病向人类传播的唯一有效策略,因此该病的检验已成为世界各国更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法规规定的屠宰动物强制性、首检和必检病种(我国始于1956年)。目前已确定旋毛虫有8个种和4个基因型,其检测方法一律采用集样消化法。由于旋毛虫国际消化法采用统一标准和规定,但实际上旋毛虫不同种与基因型存在不同的生物学特征,因此在消化和收集方法上应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以小鼠为动物模型,利用实验室保存传代的旋毛虫国际标准的8个种和4个基因型感染Balb/c小鼠,感染40天后检测其繁殖能力指数(RCI)和每克肌肉幼虫数(LPG);进一步分别在4℃和25℃条件下计算不同时间点的回收肌幼虫百分比,比较和分析旋毛虫不同种及基因型对小鼠繁殖能力指数、沉降速率及消化法检验最适条件的差异。结果表明:用消化液原液计数,得出的RCI值更为准确,有望改写现有教科书及相关研究报道中有关旋毛虫繁殖力指数的经典记载;计算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点收集到的肌幼虫数目与消化液原液总的肌幼虫数目的比值,并计算出回收肌幼虫达到100%时的沉降速率,比较发现旋毛虫不同种及基因型在不同温度和沉降时间上,回收的肌幼虫百分比存在明显差异,确定出适合已知旋毛虫每个种和基因型的消化法检验最适条件。因此,本研究结果为旋毛虫国际消化法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王丽娜,田建丽,陈晓宁,路国兵,高云[5](2011)在《旋毛虫属分类及其分类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旋毛虫病(Trichinellosis)是由旋毛虫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病。旋毛虫宿主范围广泛,可感染人及150多种哺乳动物,呈全球性分布[1]。据估计,目前全世界旋毛虫病感染者大约有1 100万[2]。近几十年以来,人们一直努力将其控制或消灭,但目前在很多国家仍常有该病的暴发,现已被列入再度

白玛央宗[6](2011)在《藏猪旋毛虫流行病学情况调查及其分子分类鉴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摸清林芝部分地区猪旋毛虫感染情况;阐述旋毛虫西藏分离株的部分生物学特性;分析旋毛虫西藏分离株与Genbank中旋毛虫种的基因差异,判断各分离株之间的亲缘关系,为探讨西藏旋毛虫病爆发的原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四种方法(目检法、压片镜检法、集样消化法和ELISA法)对林芝地区定点屠宰场、西藏农牧学院实习牧场、工布江达县措高乡和朱拉乡及察隅县五个行政村(松古村、萨马村、夏尼村、沙琼村、县察隅镇定点屠宰场)的猪旋毛虫病进行调查,共检测了261头猪血液和部分膈肌肉样;对西藏旋毛虫分离株进行囊包形态学,肌幼虫大小实验观察;提取西藏旋毛虫分离株基因组DNA,选取线粒体DNA(mtDNA)的细胞色素氧化酶1(COX1)基因和线粒体DNA大亚基(mt-lsrDNA)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目的基因进行PCR扩增,并采用T-A克隆测序法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应用Clustal X软件对旋毛虫基因序列进行排列比较,采用邻接法(N-J法)构建系统发生树,并且与Genbank已知的旋毛虫相应基因序列进行对照比较。结果:目检法、压片镜检法和集样消化法阳性率为0%,ELISA法阳性率为1.5%;有完整的囊包,囊包为梭形或椭圆形,囊包内有1~3条虫体,呈盘状或螺旋状弯曲,囊包及肌幼虫指数分别为3.273±0.043、17.065±0.095;西藏旋毛虫分离株与Genbank数据库中T.spiralis COX1基因的相似度为99%,仅有一个碱基不同,分子进化树上西藏旋毛虫分离株与Genbank数据库中T.spiralis位于同一个分支上;西藏旋毛虫分离株与Genbank数据库中T.spiralis mt-lsrDNA基因的相似度也为99%,也仅有一个碱基不同,分子进化树上西藏旋毛虫分离株与Genbank数据库中T.spiralis位于同一个分支上。结论:ELISA方法敏感度高于其他三个方法(目检法、压片镜检法和集样消化法);西藏旋毛虫分离株与Genebank中登录的T.spiralis基因高度相似,在分子进化树上位于同一分枝上,初步确定西藏旋毛虫与Genebank中登录的T.spiralis可以归为一类。

吴秀萍[7](2009)在《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抗原基因的筛选与鉴定》文中研究表明动物旋毛虫病缺乏快速、特异、敏感的检验技术以及人旋毛虫病无法实施早期诊断是目前旋毛虫病无法进行有效防控的重要因素,而理想且可大量制备的诊断抗原缺乏是制约快速、特异、敏感免疫学技术应用的瓶颈。本研究通过构建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虫体的cDNA表达文库及差减cDNA文库,利用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所建文库进行海选,对筛选出的候选基因进行体外表达与鉴定,在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成功地获得了4条高丰度的、强反应原性的抗原基因即:新生幼虫丝氨酸蛋白酶基因WN18(已申请并获国际发明专利,公开号:WO2007/090960);成虫丝氨酸蛋白酶基因L23;肌幼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基因WM5以及肠道期肌幼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T626-55。这些基因的获得为基于高质量基因重组蛋白建立屠宰动物旋毛虫病无诊断盲区免疫学检验以及人旋毛虫病的早期诊断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为旋毛虫免疫预防制剂的研制提供了候选蛋白基因。研究中同时意外地在旋毛虫中发现了可能为一种新型脱氧核糖核酸酶-Ⅱ的基因。

于申业[8](2009)在《高质量基因重组蛋白在屠宰动物旋毛虫病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旋毛虫天然蛋白的非特异性以及来自不同发育时期单一抗原在诊断范围上的局限性,长期以来快速、特异、敏感的免疫学检验(诊断)方法无法在屠宰动物旋毛虫病的检验与诊断中得以应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研究首先选取不同文库中高丰度且具有较强抗原性的四个代表性基因Ts-clp、Ts-serpin、Ts-sp-T668和Ts-sp-ZH68,利用SYBR Green染料法实时荧光定量RT-PCR对四个不同发育时期抗原基因在旋毛虫生活史中的转录水平进行鉴定,利用免疫荧光与组织化学技术对Ts-clp、Ts-serpin和Ts-sp-ZH68抗原基因在旋毛虫生活史中的表达特性进行鉴定,探讨四个不同发育时期抗原基因作为诊断抗原基因的可能性,为深入研究旋毛虫的自身发育、宿主侵入、免疫逃避及包囊形成机制奠定了基础。结果表明,四种基因的转录均具有期特异性:Ts-clp与Ts-serpin抗原基因在旋毛虫不同发育阶段均有转录,但转录水平有明显差异,Ts-sp-T668在ML中未检测到转录信号,而Ts-sp-ZH68在NBL时期未检测到转录信号;四种基因的表达均具有时空特异性:Ts-clp主要表达于成虫与肌幼虫时期虫体的β-杆状体细胞,Ts-sp-ZH68在尾静脉注射感染后的早期(16d)即特异性的作用于宿主肿大的肌细胞核仁,Ts-serpin主要表达于成囊后期的虫体,但在包囊形成之时特异性的作用于宿主肿大的肌细胞核质。继而,对Ts-sp-T668的主要抗原表位区进行优化表达,得到Ts-sp-T668H重组蛋白,确证了该抗原基因的反应原性主要来自于此段C-末端亲水区。最后,以Ts-sp-T668H、Ts-clp和Ts-serpin的纯化重组蛋白为抗原,建立了检测猪旋毛虫病无盲区的抗体捕获间接ELISA方法,很好的覆盖了感染后14-19d的免疫学诊断盲区,解决了先前所用的抗原存在诊断盲区的难题。

姚春雨,汪明,刘明远,付宝权[9](2009)在《旋毛虫属分类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

李文辉[10](2008)在《伪旋毛虫肌幼虫WR29抗原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鉴定》文中研究指明旋毛虫可以感染包括人类在内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是宿主范围最为广泛的寄生虫之一,它所引起的旋毛虫病是一种呈全球性分布的、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由于旋毛虫抗原成分极其复杂,而且不能进行体外大量培养和繁殖,旋毛虫病免疫诊断及预防相对困难,通过构建旋毛虫不用时期的cDNA表达文库,并利用免疫学筛选方法获得了功能性抗原基因,对旋毛虫病的诊断和防治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技术,分离肌幼虫抗原基因,为旋毛虫病反应原性及特异性诊断抗原基因的筛选及大量制备奠定基础。将阳性克隆pBluescript-WR29进行测序,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对所得cDNA序列进行分析。利用PCR技术,从筛选得到的pBluescript-WR29重组质粒中扩增到不含信号肽序列的WR29基因片段,克隆到pMD18-T载体,序列测定后重组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将重组质粒pET-28a-WR29转入克隆菌DH5α和表达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提取质粒进行PCR鉴定和测序鉴定。用IPTG诱导培养重组表达菌,对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经IPTG诱导后重组菌体裂解产物与对照菌相比出现了一条相对分子量约为27.9kDa的新条带,与重组蛋白的理论值相符,薄层扫描结果显示,在诱导4h时,表达量达到高峰,目的蛋白占菌体总蛋白的58.1%。以切胶纯化的WR29重组蛋白为抗原免疫VC獭兔,每二周免疫一次,共免疫5次,末次免疫后二周心脏采血取血清。检测血清效价。Western-blotting检测显示,重组抗原可被旋毛虫感染猪血清识别。设计WR29基因特异引物,利用RT-PCR技术,从提取的伪旋毛虫肌幼虫、新生幼虫、3日龄及5日龄成虫期总RNA中反转录WR29 cDNA,对RT-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显示,此基因在伪旋毛虫肌幼虫、新生幼虫、3日龄及5日龄成虫期均有表达。本研究为进一步建立敏感、特异的旋毛虫病免疫学检测方法奠定基础。

二、我国旋毛虫虫种获国际标准虫种认证和编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旋毛虫虫种获国际标准虫种认证和编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WM5的猪旋毛虫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旋毛虫病研究进展
        1.1 旋毛虫病的概述
        1.2 旋毛虫感染的诊断抗原
        1.3 旋毛虫感染的检测方法
        1.4 小结
    第二章 寄生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研究进展
        2.1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概述
        2.2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的结构和功能
        2.3 寄生虫中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
        2.4 小结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WM5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基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WM5的猪旋毛虫感染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WM5重组蛋白单克隆抗体制备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成果
致谢

(2)华支睾吸虫核酸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华支睾吸虫及华支睾吸虫病研究进展
        1.1 华支睾吸虫病
        1.2 流行病学
        1.3 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
        1.4 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
        1.5 治疗及预防
    第二章 华支睾吸虫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2.1 粪便检查法
        2.2 影像学检查
        2.3 免疫学诊断方法
        2.3.1 间接ELISA
        2.3.2 双抗夹心ELISA
        2.3.3 斑点ELISA
        2.4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2.4.1 实时荧光定量PCR
        2.4.2 巢式PCR
        2.4.3 多重PCR
    第三章 LAMP及 RPA检测方法的概述与应用
        3.1 LAMP简介及原理
        3.2 RPA检测方法及原理
        3.3 LAMP及 RPA检测方法的优势
        3.4 LAMP及 RPA的临床应用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华支睾吸虫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1.1 实验材料
        1.1.1 主要仪器
        1.1.2 试剂及耗材
        1.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华支睾吸虫基因组提取
        1.2.2 LAMP反应条件的优化
        1.3 实验结果
        1.3.1 华支睾吸虫DNA提取结果
        1.3.2 引物特异性扩增结果
        1.3.3 dNTPs优化结果
        1.3.4 MgSO_4 优化结果
        1.3.5 Bst酶优化结果
        1.3.6 退火时间优化结果
        1.3.7 退火温度优化结果
        1.3.8 变性温度优化结果
        1.3.9 新旧体系效果对比
        1.3.10 新体系DNA灵敏度的检测
        1.5 本章讨论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华支睾吸虫RPA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实验材料
        2.1.1 仪器
        2.1.2 试剂及耗材
        2.2 实验方法
        2.2.1 RPA反应条件的优化
        2.3 实验结果
        2.3.1 引物特异性筛选
        2.3.2 DNA灵敏度检测
        2.4 本章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华支睾吸虫普通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3.1 实验材料
        3.1.1 仪器
        3.1.2 试剂及耗材
        3.2 实验方法
        3.2.1 普通PCR引物设计
        3.2.2 PCR反应体系
        3.2.3 PCR扩增产物的凝胶电泳
        3.2.4 DNA灵敏度检测
        3.3 实验结果
        3.3.1 DNA灵敏度检测
        3.4 本章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AMP及 RPA对实际样品的检测效果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主要仪器
        4.1.3 试剂及耗材
        4.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华支睾吸虫囊蚴的镜下收集及纯化
        4.2.2 华支睾吸虫囊蚴比格犬人工感染实验
        4.2.3 华支睾吸虫成虫的收集
        4.2.4 LAMP对华支睾吸虫虫卵检测效果
        4.2.5 LAMP对华支睾吸虫囊蚴检测效果
        4.2.6 RPA对华支睾吸虫虫卵检测效果
        4.2.7 RPA对华支睾吸虫囊蚴检测效果
        4.3 实验结果
        4.3.1 华支睾吸虫囊蚴
        4.3.2 华支睾吸虫成虫
        4.3.3 LAMP对华支睾吸虫虫卵检测结果
        4.3.4 LAMP对华支睾吸虫囊蚴检测结果
        4.3.5 RPA对华支睾吸虫虫卵检测结果
        4.3.6 RPA对华支睾吸虫囊蚴检测结果
        4.4 本章讨论
        4.5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旋毛虫微卫星标记及其在虫种鉴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旋毛虫分类及分布
        1.1 旋毛虫概述
        1.2 旋毛虫分类
        1.3 旋毛虫的分布
    第二章 SSR分子标记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2.1 微卫星的特点
        2.2 微卫星序列的来源
        2.3 SSR在寄生虫研究中的作用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旋毛虫微卫星引物的设计
        1.1 旋毛虫基因组微卫星序列的查找
        1.2 微卫星引物的设计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引物初筛及SSR-PCR反应体系优化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SSR-PCR的旋毛虫虫种分类鉴定方法的建立
        3.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SSR标记的未知旋毛虫虫种鉴定
        4.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消化法检验旋毛虫最适条件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旋毛虫与旋毛虫种
        1.1 旋毛虫生活史
        1.2 旋毛虫分类
        1.3 有包囊旋毛虫的介绍
        1.4 无包囊旋毛虫的介绍
        1.5 旋毛虫类群及其与宿主的关系
        1.6 旋毛虫属在自然界的生存策略
        1.7 人体旋毛虫病
    第2章 旋毛虫繁殖能力与肌幼虫收集方法
        2.1 关于 T1-T7 的感染能力和宿主的研究
        2.2 旋毛虫的诊断方法
        2.3 旋毛虫诊断技术—国家标准集样消化法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旋毛虫不同种与基因型感染小鼠的 RCI 值和 LPG 值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旋毛虫不同种及基因型消化法的最适条件筛选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和作者简介
致谢

(5)旋毛虫属分类及其分类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旋毛虫属的分类现状
    1.1 国外研究
    1.2 国内研究
2 旋毛虫属分类方法的研究进展
    2.1 虫体杂交试验
    2.2 旋毛虫肌幼虫对宿主的感染性
    2.3 同工酶酶谱分析
    2.4 分子生物学
        2.4.1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2.4.2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2.4.3 多重PCR (Multiplex PCR)
    2.5 分子遗传学
3 结 语

(6)藏猪旋毛虫流行病学情况调查及其分子分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流行概况
    1.2 生活史
    1.3 旋毛虫的感染方式
        1.3.1 人体旋毛虫感染途径
        1.3.2 猪旋毛虫感染途径
        1.3.3 草食动物旋毛虫感染途径
        1.3.4 垂直传播
    1.4 病理变化及症状
    1.5 肉样采集部位
    1.6 检查方法
        1.6.1 目检法
        1.6.2 显微镜检查法
        1.6.3 人工胃液消化法
        1.6.4 免疫学诊断
    1.7 旋毛虫分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进展
        1.7.1 国内外分类现状
        1.7.2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
        1.7.3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1.7.4 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1.7.5 多重PCR
        1.7.6 DNA 序列分析及分子系统发生研究
第二章 西藏林芝部分地区猪旋毛虫感染情况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猪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试剂配置(所有试剂、容器必须清洁)
        2.1.5 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3.1 猪是人感染旋毛虫病的主要传染源
        2.3.2 家畜饲养方式及居民饮食习惯跟人体旋毛虫病多发有关
        2.3.3 猪旋毛虫病用不同检测方法检测结果不一样
第三章 分子分类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本来源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试剂的配置(所有试剂、容器必须清洁、无菌)
        3.1.4 主要仪器
        3.1.5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囊包测量结果
        3.2.2 西藏旋毛虫株特异性基因研究
    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4.1 血清ELISA 检测阳性对应样品中未检出旋毛虫体的原因
    4.2 旋毛虫病压片镜检检出率跟所用仪器有关
    4.3 COX1 基因和mt-lsrDNA 基因的测序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抗原基因的筛选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1 旋毛虫病的危害性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设立本课题的依据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旋毛虫功能蛋白与基因的研究进展
        1.1 旋毛虫蛋白的蛋白组学分析
        1.2 几种重要的未知功能的旋毛虫ES 蛋白
        1.3 其他未知功能的旋毛虫蛋白
        1.4 有明确功能的旋毛虫蛋白
        1.5 结论
    第2章 旋毛虫包囊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2.1 包囊形成时间、形态及大小[93a]
        2.2 旋毛虫包囊的形成过程
        2.3 保姆细胞形成与肌细胞修复过程的相似性比较
        2.4 寄生虫利用宿主的细胞生物系统构建寄生机制
        2.5 结论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cDNA 差减文库、表达文库的构建与筛选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旋毛虫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抗原性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旋毛虫脱氧核糖核酸酶基因特性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摘要
英文摘要

(8)高质量基因重组蛋白在屠宰动物旋毛虫病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生物学和流行病学
        1.1 生活史
        1.2 生物分类学
        1.3 动物流行病学
    第2章 动物旋毛虫病的诊断
        2.1 直接检验法
        2.2 分子技术
        2.3 血清学
        2.4 流行病学调查
    第3章 人旋毛虫病
        3.1 人旋毛虫病的流行病学
        3.2 人旋毛虫病的临床病学
        3.3 人旋毛虫病的诊断
        3.4 人旋毛虫病的治疗
    第4章 控制与预防
        4.1 通则
        4.2 预防人类旋毛虫感染
        4.3 控制猪的旋毛虫感染
        4.4 控制野生动物的旋毛虫感染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抗原基因转录水平的鉴定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抗原基因表达特性的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Ts-sp-T668 抗原亲水区的表达与反应原性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猪旋毛虫病无盲区ELISA 诊断方法的建立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0)伪旋毛虫肌幼虫WR29抗原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旋毛虫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 旋毛虫种属分类的研究进展
        1.1 分类现状
        1.2 我国旋毛虫属的分类
    2 旋毛虫分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进展
        2.1 简单重复序列锚定PCR
        2.2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及核酸探针技术
        2.3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2.4 PCR-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2.5 多重PCR ( multiplex PCR)
        2.6 DNA 序列分析及分子系统发生研究
    3 旋毛虫抗原的研究
        3.1 旋毛虫表面抗原
        3.2 虫体抗原
        3.3 杆细胞颗粒相关抗原
        3.4 旋毛虫排泄/分泌(Excretory-Secretory,ES)抗原
        3.5 旋毛虫重组抗原
    4 旋毛虫病的检测方法
        4.1 检测病原
        4.2 免疫学诊断
        4.2.1 皮内试验
        4.2.2 补体结合试验(CF)
        4.2.3 凝集试验
        4.2.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4.2.5 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
        4.2.6 增强化学发光酶免疫染色试验(ECIA)
        4.2.7 循环抗原的检测
        4.2.8 聚醛化聚苯乙烯( PAPS)免疫微球快速诊断法
        4.2.9 免疫聚合酶链反应法( Immuno-PCR)
        4.3 Western 印迹技术
        4.4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技术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伪旋毛虫肌幼虫WR29 抗原基因的序列分析及克隆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1.2 结果
        1.2.1 分析
        1.2.2 pBluescript-WR29 目的片段PCR 扩增
        1.2.3 pMD -WR29 克隆载体的构建
        1.2.4 重组质粒pMD18T-WR29 的序列鉴定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伪旋毛虫肌幼虫WR29 抗原基因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高效表达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重组质粒pET-WR29 的构建
        2.2.2 重组质粒的测序鉴定
        2.2.3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2.2.4 重组蛋白的表达量测定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伪旋毛虫肌幼虫WR29 抗原基因重组蛋白的鉴定及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3 兔抗WR29 重组蛋白抗血清的制备
        3.1.4 Western blotting 检测
        3.2 结果
        3.2.1 包涵体的纯化
        3.2.2 血清效价的测定
        3.2.3 Western blotting 检测结果
        3.2.4 各组样品总RNA 纯度及完整性分析
        3.2.5 WR29mRNA 检测情况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四、我国旋毛虫虫种获国际标准虫种认证和编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WM5的猪旋毛虫检测方法的建立[D]. 任博雯. 吉林大学, 2020(08)
  • [2]华支睾吸虫核酸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D]. 郝朔. 吉林大学, 2020(08)
  • [3]旋毛虫微卫星标记及其在虫种鉴定中的应用[D]. 王兆国. 吉林大学, 2017(01)
  • [4]消化法检验旋毛虫最适条件的筛选[D]. 王迪. 吉林大学, 2014(10)
  • [5]旋毛虫属分类及其分类方法的研究进展[J]. 王丽娜,田建丽,陈晓宁,路国兵,高云.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1(12)
  • [6]藏猪旋毛虫流行病学情况调查及其分子分类鉴定[D]. 白玛央宗. 西藏大学, 2011(12)
  • [7]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抗原基因的筛选与鉴定[D]. 吴秀萍. 吉林大学, 2009(08)
  • [8]高质量基因重组蛋白在屠宰动物旋毛虫病诊断中的应用[D]. 于申业. 吉林大学, 2009(08)
  • [9]旋毛虫属分类方法研究进展[J]. 姚春雨,汪明,刘明远,付宝权. 中国兽医杂志, 2009(01)
  • [10]伪旋毛虫肌幼虫WR29抗原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鉴定[D]. 李文辉. 吉林大学, 2008(07)

标签:;  ;  ;  ;  ;  

我国旋毛虫品种已通过国际标准品种认证和编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