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恶性肿瘤内镜下细针穿刺活检30例应用研究

胃食管恶性肿瘤内镜下细针穿刺活检30例应用研究

一、胃食管恶性肿瘤内镜下细针抽吸活检30例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蒋斌[1](2021)在《磁控胶囊内镜优化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探索性研究》文中认为磁控胶囊内镜(Magnetically Controlled Capsule Endoscopy,MCE)对胃部疾病的诊断效能与传统上消化道内镜(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EGD)相当,且具有无痛无创、安全舒适等特点,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通过实践发现,MCE在上消化道与小肠检查中仍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特别是食管与十二指肠黏膜的完整观察。其主要原因是存在以下两方面局限:一是光电技术,胶囊内镜的拍摄频率、视场角、分辨率、电池寿命等性能参数有所不足,与理想还存在差距;二是控制技术,胶囊内镜在食管与十二指肠等管道结构中通过时间较快且不可控,难以进行主动有效观察。针对上述局限,我们团队通过医工结合分别对光电技术与控制技术进行了优化,在第一代磁控胶囊内镜(First-Generation MCE,MCE-1)的基础上推出新一代高清高频磁控胶囊内镜(Second-Generation MCE,MCE-2),同时使用新型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Detachable String MCE,DS-MCE)并改进原有检查方法,进一步优化MCE对食管、胃、十二指肠与小肠的完整观察,为实现消化道一站式全面检查奠定基础。第一部分新一代高清高频磁控胶囊内镜的初步临床研究: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目的:MCE-2在拍摄频率、图像分辨率、视场角、电池续航时间等光电技术方面有大幅提升。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对比两代产品来评估MCE-2的安全性与可行性,以及是否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拟行MCE检查的门诊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2组,按标准操作流程分别进行MCE-1与MCE-2检查。记录并比较两组的各项检查结果,包括上消化道黏膜的可视化水平、消化道各部位检查时间、总运行时间、操控性能、图像质量、病变检出情况以及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1)自2019年5月至2019年6月,成功入组我院共80例受试者,每组40例,总体平均年龄48.5±13.8岁(24-78岁),均顺利完成了MCE-1或MCE-2检查,两组受试者间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既往史以及检查适应证等基线数据均无统计学差异。(2)相比MCE-1组,MCE-2组的贲门齿状线捕获帧数[0(0-2.75)vs.2.0(0-13.00),P=0.028]与食管黏膜捕获帧数[97.00(42.00-160.25)vs.171.00(81.25-409.25),P=0.002]均有显着增加,且对贲门齿状线的观察更全面(P=0.035);两组均实现了对胃部各解剖结构的满意观察,MCE-2组对贲门齿状线(42.6%vs.60.0%,P=0.117)和十二指肠乳头(7.5%vs.15.0%,P=0.479)的检出率有一定提高。(3)相比MCE-1组,MCE-2组的胃部检查时间明显缩短(7.78±0.97 vs.5.27±0.74 min,P<0.001),胶囊内镜总运行时间显着延长[702.83(648.47-856.10)vs.1001.99(774.42-1207.38)min,P<0.001],两组间食管通过时间、胃通过时间、小肠通过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4)相比MCE-1组,MCE-2组的图像质量更佳(7.90±0.61 vs.8.63±0.57,P<0.001),且检查时的流畅度、舒适度与稳定度等操控体验有显着改善(10.05±1.04vs.13.28±0.90,P<0.001)。(5)两组对消化道病变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MCE-2组发现了2例消化道恶性肿瘤。(6)两组在检查及随访期内均未出现胶囊误吸、滞留等不良事件。研究结论:MCE-2进一步优化了临床应用,可提高上消化道检查的完整性与胃部检查效率,改善图像质量与操控体验,续航时间更长,为实现上消化道黏膜的全面有效观察奠定基础,更好地为医生与患者服务。第二部分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完整检查上消化道与小肠的初步临床研究:一项前瞻性自身对照试验研究目的:为进一步提高胶囊内镜对上消化道的全面观察,本研究使用一种新型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系统(DS-MCE)与改良后的新方法进行检查,旨在评估其完整观察上消化道与小肠黏膜的安全性与可行性。研究方法:前瞻性招募拟行上消化道检查的受试者,在1周内完成DS-MCE新方法与EGD检查,DS-MCE在系线与磁场的共同控制下完成上消化道检查。观察并记录DS-MCE新方法检查的技术成功率(食管与十二指肠反复检查、胃部完整检查以及系线与胶囊分离的成功率)、上消化道黏膜可视化水平、诊断准确度、检查相关时间与操控表现、小肠检查完成率、舒适度与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1)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共成功纳入30例受试者完成检查(平均30.6岁,范围19-65岁,20例男性,10例女性),其中18例有明显上消化道不适症状,22例进行上消化道与小肠检查。(2)DS-MCE新方法在所有30例受试者(100%)中均实现了对食管与十二指肠的反复检查以及胃部的完整观察,但有1例在完成上消化道检查后胶囊与系线分离失败,故该检查方法总体的技术成功率为96.7%(29/30)。(3)DS-MCE对食管贲门齿状线的检出率为100%,分别在20例(66.7%)、25例(83.3%)、28例(93.3%)受试者中可观察到四个象限、大于三个象限与大于两个象限;DS-MCE实现了胃的完整检查,各解剖标志的黏膜观察评价均为良好;DSMCE对十二指肠乳头的检出率为80%(24/30),在17例(56.7%)受试者中观察到了乳头全貌;DS-MCE在26例(86.7%)受试者的十二指肠球部成功反拍幽门,其中20例(66.7%)显示了幽门反面的四个象限;上消化道各部位总体清洁度较好。(4)在额外行小肠检查的22例受试者中,21例(95.5%)完成了整体小肠检查,1例在工作时间内未进入结肠。(5)DS-MCE的吞咽时间为9.5 s(IQR,6.0-19.25 s),食管检查时间为2.42 min(IQR,1.95-3.00 min),胃部检查时间为6.24±0.98 min,十二指肠检查时间为12.06±4.71 min,幽门通过时间为44.50 min(IQR,11.11-82.96 min),小肠通过时间为297.04±68.86 min,其操控表现评价较好。(6)DS-MCE的各个检查过程中,80%(24/30)以上的受试者无明显不适或有轻度不适(0分或1分),不适感主要发生在上下牵拉系线检查与从口中拉出系线的过程中。相比EGD检查的最大不适(10分),DS-MCE整体检查过程的不适评分平均为1.37分(0-3分)。(7)以EGD检查结果为金标准,DS-MCE诊断食管、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准确度分别为100%、96.7%与86.7%,有4例受试者存在EGD或DS-MCE单独检出的病变,DS-MCE还检出了11例小肠黏膜改变。(8)所有检查过程均未出现系线断裂、过敏损伤与胶囊滞留等不良事件,也未发生EGD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研究结论:DS-MCE检查新方法安全可行,可有效优化食管、胃与十二指肠黏膜的完整观察,并能近距反拍幽门,具有良好的患者耐受性与疾病诊断价值,为胶囊内镜对上消化道与小肠的一站式全面检查提供了技术基础与新的选择。

吴宇凡[2](2021)在《内镜超声在胃小间质瘤诊治过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对于直径小于2cm的胃间质瘤是否需要切除目前仍未达成共识。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und,EUS)下特点可以为病变危险度分级提供初步判断的依据。那么单纯依靠EUS图像特征是否能够准确评估胃小间质瘤的危险度分级仍需要进一步分析。目的: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判断内镜超声评估胃小间质瘤危险度分级的准确性。方法:收集盛京医院2014年9月至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直径小于2cm经内镜或腹腔镜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患者的连续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超声内镜下特征,对边缘不规则、囊性变、溃疡形成、强回声灶以及回声不均匀等提示恶性风险的特点进行记录,从而判断其恶性风险度,之后与金标准病理学对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有256名患者被纳入本研究,男性69例,女性187例。其中247例行内镜切除术,平均年龄为57±8岁,平均直径为1.02±0.42cm,9例行腹腔镜切除术,平均年龄为58±12岁,平均直径为1.57±0.37cm。病变位置分布情况为:胃底204例,胃体43例,胃窦7例,贲门2例。病理结果提示:极低危险度243例、低危险度8例、中危险度4例、高危险度1例。单纯应用EUS评估胃小间质瘤的恶性潜能其敏感性为60%,特异性为65.74%,漏诊率为40%,误诊率为34.26%,阳性似然比为1.75,阴性似然比为0.61,Youden指数为0.26;绘制ROC曲线,得出ROC曲线下面积为0.629。247例经内镜下切除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术后不良事件。所有患者在随访时间内未发现有复发和转移。结论:单纯依靠EUS图像评估小GISTs的危险度分级是不够准确的,仍需切除病变后取得病理,指导进一步治疗。内镜下切除是安全有效的,在随访时间内未发现有复发及转移。

张欢欢[3](2021)在《肺脓肿病原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收集我院肺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肺脓肿的病原体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经验性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1日入住我院的238例肺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肺脓肿的病原体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238例肺脓肿患者,原发、继发及血源性肺脓肿分别为159例、57例、22例。男性肺脓肿187例、女性51例,平均年龄分别为(59.26±13.06)岁、(58.90±15.80)岁。痰培养阳性98例(41.18%)。总菌株155株,其中G-杆菌82株(52.90%)、G+球菌3株(1.94%)、真菌70株(45.16%)。G-杆菌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25株,占16.13%(25/155)、铜绿假单胞菌22株,占14.19%(22/155)、鲍曼不动杆菌15株,占9.67%(15/155)、大肠埃希菌5株,占3.22%(5/155),其他G-杆菌15株,占9.67%(15/155)。肺炎克雷伯菌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9株,占36%(9/25)、多重耐药菌(multidrug resistant,MDR)3株,占12%(3/25);大肠埃希菌检出产ESBLs2株,占40%(2/5)、MDR 1株,占20%(1/5)。G+球菌3株,其中咽峡炎链球菌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分别占1.29%(2/155)、0.65%(1/155)。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47株,占30.32%(47/155)。238例肺脓肿患者未行厌氧菌培养。原发性肺脓肿检出G-杆菌49株,其中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17株,占17.71%(17/96)。继发性肺脓肿检出G-杆菌27株,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12株,占27.28%(12/44)。血源性肺脓肿检出G-杆菌6株,其中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4株,占26.66%(4/15)。肺脓肿合并糖尿病、脑卒中检出G-杆菌居前三位的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合并其他肺部疾病检出G-杆菌居前三位的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替加环素、米诺环素耐药率为0%,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粘菌素耐药率为0%;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30%。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多粘菌素耐药率为0%,对复方新诺明、米诺环素耐药率<30%。白色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耐药率为0%。合并脑卒中、其他肺部疾病者肺炎克雷伯菌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高于合并糖尿病者,但对阿米卡星、厄他培南、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较敏感,耐药率≤25%;合并糖尿病、脑卒中及其他肺部疾病者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性不高,而鲍曼不动杆菌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但对复方新诺明、替加环素敏感性高。NEUT%、CRP、PCT及D-Dimer在血源性肺脓肿较继发性及原发性肺脓肿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基础疾病组病原体检出阳性率高于无基础疾病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基础疾病中糖尿病、其他肺部疾病组病原体检出阳性率高于无糖尿病及无其他肺部疾病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病原体检出阳性率高于无脑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其他肺部疾病者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高于无其他肺部疾病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肺脓肿病原体以G-杆菌最常见,其次为真菌。G-杆菌常见病原体有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真菌最常见病原体为白色假丝酵母菌。G+球菌偏少。肺脓肿病原体分布与感染途径、基础疾病有关。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可选用对G-杆菌敏感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复合物、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可选用替加环素、多粘菌素、复方新诺明、米诺环素。若存在真菌,可首选对白色假丝酵母菌敏感药物如氟康唑、伏立康唑等。NEUT%、CRP、PCT及D-Dimer可作为血源性肺脓肿炎症监测指标。有基础疾病及合并脑卒中者细菌感染的风险增加,需加强对肺脓肿患者基础疾病的治疗,肺脓肿合并其他肺部疾病较无其他肺部疾病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风险增加,对肺脓肿合并其他肺部疾病,治疗须选用可覆盖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药物。

韩涛[4](2020)在《内镜下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临床分析及远期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s)是泛指起源于消化道黏膜层以下各层(主要包括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的隆起性病变。通常直径<2cm的消化道SMTs没有特殊的临床症状,大部分是在内镜检查时被发现的,组织病理学类型上多为良性病变,但是小部分SMTs可表现为恶性,同时随着病变的不断增大,有些特殊部位以及病理学类型的SMTs可能出现出血、梗阻以及转移等一系列情况。近年来随着内镜检查的逐渐普及,以及超声内镜检查(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技术的发展和进步,SMTs的发现率大幅提高。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 dissection,ESD)为基础的内镜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内镜下切除SMTs也因其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治疗并发症少、相关费用低等优点受到大家广泛的关注。然而目前对于不同部位及不同病理类型的SMTs进行系统分析的研究不多,对于内镜治疗不同类型SMTs的安全性及预后需进一步明确。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消化内科行内镜下治疗的522例SMTs的治疗过程、并发症及预后情况,通过不同的内镜治疗方式的临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内镜下治疗SMTs的长期安全性、有效性及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消化内科行内镜下治疗的522例SMTs的治疗及随访资料。主要统计患者一般特点,SMTs的位置、起源层次、大小及病理类型等资料,观察内镜下治疗SMTs的切除的有效性、并发症及术后随访复发情况,分析SMTs的分布规律、手术方式选择以及可能影响手术完整切除及术后复发相关因素。结果男女比例为1:1.25,平均年龄52±11岁,EUS下平均大小为1.35±0.95cm,上消化道SMTs占94.64%,胃部SMTs病理类型与起源层次在统计学上相关联,食管、胃部、十二指肠SMTs手术方式与起源层次在统计学上相关联,平滑肌瘤分布位置与起源层次在统计学上相关联,总体安全性98.66%/有效率98.85%,平均随访时间42±9月,远期复发率0.48%。23例十二指肠SMTs平均长径1.4±1.4cm,长径≥5cm共2例,10例结肠SMTs平均长径2.1±1.8cm,长径≥3cm共3例,其中1例出现术后出血,30例NETs内镜治疗中有2例非完整切除(术后病理均回报基底切缘阳性),另有1例术后复发。结论内镜下治疗SMTs是安全有效的,但需掌握手术适应症,根据肿瘤大小、不同位置、不同起源层次选择合适手术方式,远期随访复发率极低;上消化道SMTs发病率较高,内镜手术技术较为成熟,安全性较高,但十二指肠及结肠体积较大的SMTs(长径≥3cm)需警惕术后并发症可能,术前评估良性建议随访,不做积极治疗;术前倾向NETs诊断的病例,术中应适当扩大切除范围,术后病理明确NETs的病例需严密术后随访,存在一定复发概率。

王超[5](2020)在《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世界范围内,食管癌在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排名第7位,肿瘤相关致死率排名第6位。在中国,95%以上的食管癌患者病理类型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进展期,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吞咽困难是无法切除的食管癌患者的主要症状,这些患者需接受姑息治疗。自膨式金属支架(SEMS)置入术和近距离放射治疗是两种广泛认可的用于治疗恶性吞咽困难的姑息治疗方式。近年来,碘-125(125I)粒子作为一种持续低剂量率近距离放疗模式,已被用于治疗多种不可切除或局部复发的恶性肿瘤。一系列临床研究显示,125I粒子与部分覆膜SEMS的联合治疗可有效控制肿瘤,并延长进展期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期。在过去几年中,多种全覆膜SEMS被设计并应用于食管癌的治疗。全覆膜SEMS尤其适用于预计生存时间较长,且需要接受后续治疗和支架移除的患者。因此,与联合部分覆膜SEMS相比,125I粒子联合全覆膜SEMS的治疗模式理论上将更适合于预计生存时间较长的患者。另一方面,尽管大量研究关注了粒子支架的临床疗效,然而125I粒子在ESCC中的抗肿瘤机制仍有待研究。在本课题中,首先,我们通过体内外实验系统地研究125I粒子在ESCC细胞中的作用和抗肿瘤机制。然后,我们通过联合125I粒子和分节式全覆膜SEMS设计了一款新型全覆膜内照射支架,并通过临床研究评估该内照射支架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目的:研究125I粒子对ESCC细胞株Eca-109和KYSE-150的作用和相关机制。方法:通过体外照射模型,给予细胞累积剂量为0、2、4、6和8 Gy的125I粒子辐射。在特定的实验中,细胞接受si RNA、N-乙酰-L-半胱氨酸(NAC)或放线菌酮的处理。通过克隆形成试验和台盼蓝染色试验检测细胞的增殖和活力。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凋亡、活性氧自由基(ROS)和细胞内Ca2+水平。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技术分析DNA损伤、caspase活化、自噬和内质网应激。通过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改变。在动物实验中,构建Eca-109和KYSE-150的荷瘤鼠,并对其进行125I粒子(0.8 m Ci)植入治疗。记录肿瘤体积和重量的变化情况,并对肿瘤组织进行HE染色、ROS荧光染色、TUNEL和免疫组化等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在两株细胞中,125I粒子辐射显着抑制了细胞增殖,并诱导DNA损伤和G2/M细胞周期阻滞。125I粒子辐射通过凋亡和类凋亡诱导细胞死亡。在照射后,Eca-109细胞主要通过诱导caspase依赖的凋亡而死亡,并在6 Gy时达到凋亡峰值。KYSE-150细胞通过诱导凋亡和类凋亡被杀死,伴有广泛的细胞内空泡形成。在两株细胞中,125I粒子辐射诱导了自噬流,并且通过si ATG5抑制自噬增强了细胞的放射敏感性。125I粒子辐射还诱导了细胞内的Ca2+过载和内质网应激。此外,125I粒子辐射引起ROS过量产生,ROS清除剂NAC明显削弱了125I粒子辐射对内质网应激、自噬、凋亡和类凋亡样空泡化的诱导作用。动物实验显示,125I粒子辐射可引起组织内ROS产生,激活细胞凋亡和潜在的类凋亡,并抑制细胞增殖和肿瘤生长。结论:在ESCC细胞中,125I粒子辐射在引起DNA损伤、G2/M细胞周期阻滞、胞内Ca2+过载和内质网应激之后,可通过凋亡和类凋亡诱导细胞死亡,同时,触发保护性的自噬。125I粒子辐射诱导的细胞凋亡、类凋亡和自噬在很大程度上由ROS介导。目的:评估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伴吞咽困难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初步疗效。方法:通过将125I粒子与分节式全覆膜SEMS结合,我们设计出了一种新型全覆盖内照射支架,并应用于临床。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在同一家医院连续招募食管癌伴吞咽困难患者,进行该新型内照射支架的治疗。收集并分析相关临床数据,包括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总生存期、支架通畅时间、支架再狭窄(组织/肿瘤增生)、支架移位和不良事件(CTCAE v4.0)。结果:共计39名患者(31名[79.5%]男性,平均年龄71.3±7.4岁)接受了该支架的置入。技术成功率为97.4%(38/39),临床成功率为100.0%(39/39)。吞咽困难评分在术后1周内明显下降(P<0.001),6个月内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01(95%CI 173228)天,3月和6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7.2%和56.4%。中位支架通畅时间为175(95%CI 128222)天。5名(12.8%)患者发生了支架再狭窄。4名(10.3%)患者发生了支架移位,所有移位支架均成功移除。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胸痛(59.0%)、食管出血(28.2%)和恶心呕吐(20.5%)。8名(20.5%)患者共发生了8例严重(等级≥3)不良事件。结论: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食管癌安全、有效。该治疗模式有望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支架通畅时间。目的:比较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与其联合部分覆膜支架在食管癌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差异,并评估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行分节式全覆膜内照射支架(全覆膜支架组,77例)或部分覆膜内照射支架(部分覆膜支架组,69例)治疗的146例食管癌患者数据。根据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总生存期、支架通畅时间、复发性吞咽困难和不良事件(CTCAE v4.0)对结果进行分析。使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总生存期和支架通畅时间。复发性吞咽困难可分为支架再狭窄和支架移位,通过计算原因别风险比(CSHR)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计算部分分布风险比(SHR)的FineGray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全覆膜支架组的技术成功率为97.4%(75/77),部分覆膜支架组的技术成功率为98.6%(68/69)(P>0.999)。两组的临床成功率均为100.0%。全覆膜支架组和部分覆膜支架组的中位生存时间相当(164天比152天;P=0.382)。术前吞咽困难评分4分(HR 1.624,95%CI 1.1142.369,P=0.012)和远处转移(HR 5.752,95%CI 3.5389.351,P<0.001)是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全覆膜支架具有延长支架通畅时间的趋势(143天比113天;P=0.057)。全覆膜支架组和部分覆膜支架组在吞咽困难复发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7%比36.2%;SHR 0.676,95%CI 0.3711.233,P=0.202),Cox模型显示全覆膜支架组的累积发生风险更低(CSHR 0.529,95%CI 0.2860.977,P=0.042)。与部分覆膜支架相比,全覆膜支架能显着降低支架再狭窄率(14.3%比29.0%;CSHR 0.387,95%CI 0.1850.810,P=0.012;SHR 0.446,95%CI 0.2150.927,P=0.031)。在多因素分析中,支架类型(全覆膜支架比部分覆膜支架;CSHR 0.377,95%CI 0.1790.794,P=0.010;SHR 0.443,95%CI 0.2120.925,P=0.030)和支架直径(20mm比16 mm;CSHR3.920,95%CI 0.85118.063,P=0.080;SHR 4.479,95%CI 1.02819.515,P=0.046)是支架再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全覆膜支架组和部分覆膜支架组在支架移位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0%比7.2%;CSHR 1.674,95%CI 0.0.5724.897,P=0.347;SHR 1.852,95%CI 0.6365.398,P=0.259)。全覆膜支架组与部分覆膜支架组相比,胸痛较为少见(54.5%比71.0%;P=0.040),两组在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在食管癌伴吞咽困难患者的治疗中,分节式全覆膜内照射支架在生存获益和安全性方面与部分覆膜内照射支架表现相当。相较于部分覆膜内照射支架,分节式全覆膜内照射支架能显着降低支架再狭窄率,具有延长支架通畅时间的潜能。

杨涛[6](2020)在《EBUS-TBNA在纵隔和肺门淋巴结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目前针对纵隔和肺门淋巴结的诊断方法多种多样,但是这些检测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寻求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测纵隔和肺门淋巴结病变的方法是有意义的。支气管超声引导下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技术,安全可靠,故本研究旨在探讨其在纵隔及肺门淋巴结病变的中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从而为临床上在对纵隔和肺门淋巴结病变的诊断提供一个理论依据。方法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胸科医院在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期间的98例纵隔或肺门淋巴结病变患者进行检查前,均对所有患者的胸部进行计算断层(CT)扫描。将CT显示的短轴大于1cm的淋巴结病变患者纳入并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患者就诊的顺序对其进行编号,A组患者进行EBUS-TBNA检查纵隔或肺门淋巴结共有42人,B组患者进行TBNA检查共有56人。记录并比较所有患者肿大淋巴结的短轴、年龄、性别、淋巴结穿刺的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TBNA和EBUS-TBNA在纵隔或肺门淋巴结病变中诊断阳性率进行统计分析。再比较TBNA和EBUS-TBNA对不同疾病诊断的准确性。结果1、A组和B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淋巴结短轴、年龄、性别等)上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98例患者中,TBNA的诊断率为85.71%,并发症发生率为17.86%;EBUS-TBNA的诊断率为92.86%,并发症发生率为2.38%。EBUS-TBNA的诊断率更高,安全性更高。3、EBUS-TBNA和TBNA在两组患者总体上诊断良恶性病变时阳性率方面,都具有很高诊断疾病的价值,特别是恶性疾病方面,EBUS-TBNA诊断阳性率更高,但统计学分析两者未见明显差异。良性病变上因为例数较少缘故,可能导致两者几乎无太大差异。

吴嘉勋[7](2019)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特点及内镜下治疗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及目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是一种来源于间叶组织的病变,其在内镜下多表现为隆起性改变,普通内镜检查对肿瘤的性质和良恶性的确诊常常较为困难。SMT患者通常无明显的症状,多数是在常规内镜体检时发现。随着内镜检查和超声内镜技术的发展,SMT越来越多地被发现,同时采用胃肠镜技术治疗SMT也使患者更容易接受,但是目前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好发部位、肿瘤大小、性质及术后是否复发仍需要进一步的分析。SMT既有良性的肿瘤,如平滑肌瘤、脂肪瘤、异位胰腺、囊肿、颗粒细胞瘤、血管瘤等,也有具有恶性潜能的胃肠道间质瘤。因此,区分不同性质的肿瘤及进一步选择治疗方式对医生提出了新的挑战。普通内镜常常无法较好地鉴别SMT的性质。本研究目的在于总结上消化道SMT的性质、起源、分布及超声内镜下回声特点,分析我院消化内科对这类肿瘤内镜下治疗的效果,以便有利于今后内镜下治疗的发展。同时对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性质的诊断中所起的作用作出初步探索,为内镜下诊断和治疗决策提供依据。资料及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2年02月2017年02月上消化道SMT的病例264例。食管黏膜下肿瘤174例,胃黏膜下肿瘤87例,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3例,年龄24-84岁,肿瘤直径0.44cm。其中男性患者135例,女性患者129例。所有患者均行内镜下治疗,并经过病理活检确诊。排除严重心肺疾病患者,评估麻醉风险,告知手术收益及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前禁食水10-12小时。胃镜检查前患者常规口服达克罗宁胶浆,润滑和麻醉喉部,同时充分祛除腔道内泡沫和黏液,气管插管麻醉或静脉麻醉下行手术治疗。检查时,患者取左侧卧位,先行胃镜常规检查定位病灶,确定病变的部位后采用超声内镜诊断SMT,并确定病变的大小、起源、边界及回声特点等情况,然后评估是否能进行内镜下治疗,从而进一步选择治疗措施。内镜治疗后标本送病理检查。测量标本大小,之后固定标本,进行切片及HE染色。如果普通病理检查无法确定病变的性质,可进一步行免疫组化检查明确病变性质。结果(1)共有264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按病灶部位划分,其中:174例食管SMT,87例胃SMT,3例十二指肠SMT。按病变性质划分:191例平滑肌瘤,32例间质瘤,14例脂肪瘤,12例异位胰腺,4例神经鞘瘤,3例静脉瘤,3例神经内分泌瘤,3例囊肿,2例颗粒细胞瘤。(2)食管SMT起源层次以黏膜肌层为主,主要是良性肿瘤,如平滑肌瘤,但其中有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如间质瘤。其中平滑肌瘤160例(91.95%),囊肿3例(1.72%),神经鞘瘤2例(1.15%),脂肪瘤3例(1.72%),静脉瘤3例(1.72%),间质瘤1例(0.57%),颗粒细胞瘤2例(1.15%)。平滑肌瘤的分布部位是:颈段(22.5%)、胸上段(26.9%)、胸中段(18.1%)、胸下段(32.5%)。平滑肌瘤的起源层次:黏膜肌层(59.38%)、黏膜下层(18.75%)、固有肌层(21.88%)。其超声内镜的回声特点表现为均匀低回声。(3)胃黏膜下肿瘤共有87例,其中平滑肌瘤31例(35.60%)、间质瘤31例(35.60%)、异位胰腺11例(12.64%)、脂肪瘤10例(11.49%)、神经内分泌瘤2例(2.30%)、神经鞘瘤2例(2.30%)。胃SMT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是间质瘤和平滑肌瘤,最常见的分布部位是胃底和胃窦。平滑肌瘤主要分布于贲门,间质瘤多位于胃底,异位胰腺以胃窦多见,脂肪瘤常分布于胃窦。(4)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仅有3例,其中1例异位胰腺、1例神经内分泌瘤、1例脂肪瘤,这3例SMT位于十二指肠球部。异位胰腺起源自固有肌层,超声内镜下回声特点是混杂回声。该例神经内分泌瘤从固有肌层起源,回声特点是低回声。脂肪瘤起源自黏膜下层,回声特点是均匀高回声。(5)本研究共有间质瘤32例,均通过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明确诊断。其中极低危病例29例,低危病例3例。按部位划分:食管间质瘤1例,胃间质瘤31例。所有32例胃肠道间质瘤在1年后复查内镜,均未见复发。共有神经内分泌瘤2例,均位于胃,病理诊断均为神经内分泌瘤G1期。(6)将264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的超声内镜诊断和术后病理诊断的结果进行比较,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超声内镜诊断及病理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0.53%。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对两者进行分析,得出Kappa值为0.804,P<0.05,超声内镜诊断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强。(7)内镜微创治疗264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出现并发症的病例较少且大多情况经过保守治疗后好转。其中,术后诉明显上腹痛的病例有9例(3.40%),未给予特殊处理,之后逐渐自行缓解。术后出现明显出血有7例(2.65%),先进行内镜下电凝止血然后用钛夹封闭创面,出血成功止住。5例病例采用内镜下全层切除术,术后未出现严重感染。除外行内镜下全层切除术的病例外,共有3例(1.14%)病例出现穿孔,采取钛夹荷包缝合的方法闭合穿孔部位,术后适当延长禁食水时间,同时给予抗感染治疗后情况好转。264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中,131例采用EMR治疗,49例采用ESD治疗,55例采用ESE治疗,5例采用EFR治疗,24例采用STER治疗,完整切除率是93.18%。SMT直径≤3cm的有261例(98.86%),肿瘤直径>3cm仅有3例(1.14%),最大的SMT直径4cm。由于直径>3cm的SMT采用内镜治疗的例数较少,不能得出有效结论,因此综上所述,直径≤3cm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采取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是安全、有效的。结论(1)上消化道SMT以良性肿瘤为主,分布于食管最多见,其次是胃,十二指肠最少。食管黏膜下肿瘤以平滑肌瘤最多见,胃以平滑肌瘤、间质瘤最多见。(2)超声内镜对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性质具有重要价值。(3)直径≤3cm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采取内镜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陶伟丽[8](2019)在《肝外胆道系统神经内分泌癌20例临床特征分析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ENs)是一类起源于干细胞,且具有神经内分泌标记物、能够产生生物活性胺和/或多肽激素的肿瘤[1],属于弥散神经内分泌细胞(APUD细胞)肿瘤的范畴,可发生于全身多种器官和组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的比例仅占0.49%[2]。NENs曾被认为是一类罕见病,但是近30年来,年龄调整后发病率从1973年1.09/10万上升到2012年6.98/10万,增加了6.4倍,多见于肺部(1.49/10万)和胃肠胰部位(3.56/10万)[3]。同时,随着医师对该病的逐渐重视、内镜等技术的进步,NENs的诊断率不断增加。肝外胆道系统NENs包括胆囊NENs及肝外胆管NENs,肿瘤类型类似于消化道NENs,其中胆囊NENs最为常见。病理类型中,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s,NECs)发病率较高,占该部位恶性肿瘤的4%。肝外胆道系统NECs确诊时即有40%50%患者出现肿瘤扩散[4],预后较差。目前对肝外胆道系统NECs的诊治仍在探索中,相对于胃肠胰NENs研究较少,国内外已发表文献多为个案报道,关于肝外胆道系统NECs生存预后分析的报道也较少,尚未形成规范化的诊治方案。本研究检索了1988年以来报道肝外胆道系统NECs相关中文及英文文献,选取数据报道较完整的病例,并结合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3月1日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和治疗的20例原发性肝外胆道系统NECs患者,共计129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从而探索肝外胆道系统NECs的规范化诊疗。资料与方法应用万方数据服务平台、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检索胆囊和肝外胆管NECs相关中文文献,应用PubMed、Web of Science检索相关英文文献,选取数据报道较完整的病例,并结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1日—2018年3月1日收治并确诊的20例原发性肝外胆道系统NECs患者,其中包括11例胆囊神经内分泌癌(gallbladder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s,GB-NECs)及9例肝外胆管NECs,共计129例肝外胆道系统NECs患者。对病理学可追溯的病例进行病理复核,包括病理类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Ki-67指数等,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理类型、分期、治疗方法等对OS的影响。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研究结果数据进行作图和分析,包括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生存分析使用Kaplan-Meier法,分析差异性使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及Bonferrironi法,Wilcoxon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29例肝外胆道系统NECs患者中,发病部位在胆囊68例,肝外胆管61例,男女比例1.14:1,年龄29-89岁,中位年龄66岁。68例胆囊NECs患者中,男女比例1:1.18,年龄38-89岁,中位年龄62岁。61例肝外胆管NECs患者中,男女比例1.54:1,年龄29-85岁,中位年龄69岁。肝外胆道系统NECs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以黄疸、腹部不适、纳差等症状就诊。2.免疫组化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率78.3%(18/23),突触素(Syn)阳性率88.0%(81/92),嗜铬粒蛋白A(CgA)阳性率85.2%(69/81),CD56阳性率98.2%(55/56)。3.肝外胆道系统NECs中,小细胞神经神经内分泌癌(SCNECs)的预后比大细胞神经神经内分泌癌(LCNECs)预后差(mOS为7.7对9.7个月,p=0.647),Ⅰ-Ⅲ期患者的预后较Ⅳ期患者好(9.3对4.8个月,p=0.003),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分期(P=0.011)是预后相关独立危险因素。肝外胆管NECs中,SCNECs的预后比LCNECs好(mOS为8.8对6.4个月),但差异统计学意义(p=0.623)。胆囊NECs中,SCNECs的预后比LCNECs差(mOS为6.8对13个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9)。4.肝外胆道系统NECs患者mOS为8.9个月,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五组:手术组、手术+放化疗组、单纯放化疗组、放化疗+手术组和对症支持治疗组。手术+放化疗组的mOS较长,为11.6个月。五组治疗方法组间对比,对症支持治疗组和手术+放化疗组,对症支持治疗组和放化疗组+手术组,手术组和手术+放化疗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根治性手术组比非根治性手术组的预后好(9.9对6.6个月,p=0.018)。手术+放化疗组中,19例患者接受依托泊苷/顺铂(EP)方案化疗,mOS为11.9个月;1、2、3年生存率为50.0%、12.5%,0%。结论1.肝外胆道系统NECs临床表现无特异性。2.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后辅助治疗,包括放疗、化疗,SSA等,有助于延长生存期,手术治疗对晚期患者未表现出明显的生存获益。3.小细胞亚型和大细胞亚型预后无明显差异。4.分期是与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其中I-III患者比IV期患者预后好。

康宁[9](2019)在《基于CT测量非手术食管鳞癌患者肿瘤体积的临床意义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基于CT测量非手术食管鳞癌患者肿瘤体积的临床意义,探究其作为T分期的合理性,并比较与第8版AJCC分期系统中T分期之间的差异,为非手术食管鳞癌患者制定更加便利且适用的临床分期系统,以便更好地指导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确诊的非手术食管鳞癌初治患者158例,按照CT影像计算肿瘤体积大小,用X-tile获取肿瘤体积最佳截点值并重新定义T分期,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及生存期比较、绘制生存曲线,应用Log-rank检验生存曲线,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其对预后的指导意义。结果:全组患者3年的总生存率为39.0%,通过X-tile软件计算后,选择了肿瘤体积值12.7 cm3、22.8 cm3、51.9 cm3作为T分期的截点值,改良的体积分期标准为:T1(肿瘤体积<12.7cm3),T2(12.7 cm3≤肿瘤体积<22.8cm3),T3(22.8 cm3≤肿瘤体积<51.9cm3),T4(肿瘤体积≥51.9cm3)。使用新T分期后,各T分期亚组间的生存率存在显着差异(P<0.01),经单因素分析,是否化疗、是否饮酒、肿瘤长度、肿瘤最大层面肿瘤长径、肿瘤最大层面肿瘤短径、8th T stage、新T分期是影响预后的预测指标。经多因素分析,是否化疗、新T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经比较第8版AJCC分期系统中T分期与新T分期,其“-2对数似然”分别为1068.060和1047.418,其在Akaike信息标准(AIC)上的差异为18.642。结论:基于CT测量肿瘤体积的新T分期能够对非手术食管鳞癌患者进行准确的预后判断,而且其在临床上的操作便利性较AJCC分期系统中T分期更强,其预测能力似乎也更优,但仍需大量病例进行论证。

张贵珍[10](2019)在《胃间质瘤内镜和外科手术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对比分析内镜和外科手术治疗非转移性胃间质瘤的特点,探讨内镜治疗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因胃间质瘤行内镜或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11例,其中内镜治疗组85例,外科治疗组26例。所有患者术后标本均行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证实为胃间质瘤。总结入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症状,手术情况等,对比分析两组肿瘤生长部位、肿瘤最大径、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首次进流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标本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等数据,并术后随访。结果内镜组和外科组在性别、年龄、细胞形态学亚型、免疫组化结果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而在肿瘤部位、生长方式、最大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进流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等方面有统计学差异。内镜组肿瘤主要位于胃底(55/85),外科组主要位于胃体(13/26),P<0.001;内镜组中肿瘤主要为腔内生长型(85/85),外科组主要为腔外生长型(13/26),危险度方面,内镜组以极低危险度为主(61/85),外科组以低危险度为主(17/26),P<0.001。相较外科组,内镜组中位肿瘤最大径小(1.5cm vs 3cm,P<0.001),平均手术时间短【(70.53±30.94)min vs(116.38±36)min,P<0.001】,平均术后住院时间短【(7.14±1.53)d vs(8.77±2.07)d,P<0.001】,术后首次进流食时间短【(4.08±1.40)d vs(5.81±1.42)d,P<0.001】,中位住院总费用低(27366.3元vs 48779.5元,P<0.001)。而两组在手术并发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内镜组10/85,外科组3/26,P=1.00)。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复发、新发、转移及因间质瘤死亡病例。结论内镜治疗直径较小的胃间质瘤安全、有效,手术时间短、恢复快、花费低,且不增加手术并发症。

二、胃食管恶性肿瘤内镜下细针抽吸活检30例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食管恶性肿瘤内镜下细针抽吸活检30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磁控胶囊内镜优化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新一代高清高频磁控胶囊内镜的初步临床研究: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二部分 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完整检查上消化道与小肠的初步临床研究:一项前瞻性自身对照试验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磁控胶囊内镜及其优化技术在消化道检查中的应用现况及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2)内镜超声在胃小间质瘤诊治过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资料
    2.2 EUS检查
    2.3 内镜下切除
    2.4 病理
    2.5 随访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256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及EUS图像特征
    3.2 EUS图像特征对胃小GISTs的危险分级诊断
    3.3 患者的预后及随访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胃间质瘤的评估与内镜下治疗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肺脓肿病原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一)前言
(二)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排除标准
        1.3 临床资料收集
        1.4 标本采集
        1.5 仪器和试剂
    2.方法
        2.1 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2.2 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
    1.一般情况
    2.病原体检出率
    3.病原体分布
        3.1 238 例肺脓肿G-杆菌、G+球菌及真菌分布
        3.2 原发性、继发性、血源性肺脓肿病原体分布
    4.年龄、基础疾病对病原体检出率及分布的影响
        4.1 年龄、基础疾病对病原体检出率的影响
        4.2 年龄、基础疾病对前三位G-杆菌病原体分布的影响
    5.耐药性分析
        5.1 238 例肺脓肿G-杆菌耐药性分析
        5.2 肺脓肿合并基础疾病主要G-杆菌耐药性分析
        5.3 产ESBLs与不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ESBLs-KP)耐药性
        5.4 3株G+球菌耐药性分析
        5.5 真菌耐药性分析
(四)讨论
    1.一般情况讨论
    2.病原体分布讨论
    3.耐药性分析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肺脓肿诊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信

(4)内镜下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临床分析及远期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一、数据采集对象
    二、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四、术前准备
    五、术后处理
    六、术后随访
    七、评价标准
    八、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SMTs临床特点
    二、SMTs内镜特点
    三、SMTs术后随访情况
    四、各部位SMTs特点
    五、各病理类型SMTs特点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英文缩略词注释表
绪论
文献综述一 ~(125)I粒子治疗肿瘤的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二 自膨式金属支架在治疗恶性食管狭窄中的应用现状
第一部分 ~(125)I粒子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1.1 前言
    1.2 实验材料
        1.2.1 细胞系
        1.2.2 实验动物
        1.2.3 放射源及~(125)I粒子体外照射模型
        1.2.4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1.2.5 主要仪器及耗材
    1.3 实验方法
        1.3.1 siRNA转染
        1.3.2 细胞存活率检测
        1.3.3 克隆形成试验
        1.3.4 细胞周期检测
        1.3.5 细胞凋亡检测
        1.3.6 细胞内ROS检测
        1.3.7 细胞内Ca~(2+)检测
        1.3.8 免疫荧光检测
        1.3.9 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
        1.3.10 透射电镜检测
        1.3.11 动物实验
        1.3.12 组织HE染色
        1.3.13 组织ROS水平检测
        1.3.14 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3.15 组织TUNEL凋亡检测
        1.3.16 统计学方法
    1.4 结果
        1.4.1 ~(125)I粒子辐射抑制ESCC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空泡化
        1.4.2 ~(125)I粒子辐射诱导DNA损伤修复和G2/M细胞周期阻滞
        1.4.3 ~(125)I粒子辐射诱导ESCC细胞凋亡与非凋亡样细胞死亡
        1.4.4 ~(125)I粒子辐射诱导ESCC细胞产生保护性自噬
        1.4.5 ~(125)I粒子辐射诱导ESCC细胞发生类凋亡
        1.4.6 ROS在~(125)I粒子辐射诱导的凋亡、自噬和类凋亡中起重要作用
        1.4.7 ~(125)I粒子辐射抑制ESCC移植瘤
    1.5 讨论
第二部分 ~(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的可行性、安全性临床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支架设计
        2.2.2 支架制作和理化性能检测
        2.2.3 临床伦理审批
        2.2.4 研究对象选择
        2.2.5 样本量计算
        2.2.6 干预方法
        2.2.7 评价指标及定义
        2.2.8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一般情况
        2.3.2 生存期和支架通畅情况
        2.3.3 支架再狭窄和移位
        2.3.4 不良事件
    2.4 讨论
第三部分 ~(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或部分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的回顾性对照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支架特征
        3.2.2 临床伦理和知情同意
        3.2.3 病例筛选
        3.2.4 手术操作
        3.2.5 评价指标及定义
        3.2.6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
        3.3.1 一般情况
        3.3.2 生存分析
        3.3.3 复发性吞咽困难
        3.3.4 不良事件
    3.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EBUS-TBNA在纵隔和肺门淋巴结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EBUS-TBNA在肺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特点及内镜下治疗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与内镜诊疗的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8)肝外胆道系统神经内分泌癌20例临床特征分析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基于CT测量非手术食管鳞癌患者肿瘤体积的临床意义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胃间质瘤内镜和外科手术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胃食管恶性肿瘤内镜下细针抽吸活检30例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磁控胶囊内镜优化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探索性研究[D]. 蒋斌.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2]内镜超声在胃小间质瘤诊治过程中的应用[D]. 吴宇凡.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3]肺脓肿病原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张欢欢.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内镜下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临床分析及远期疗效研究[D]. 韩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5]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的应用研究[D]. 王超. 东南大学, 2020(01)
  • [6]EBUS-TBNA在纵隔和肺门淋巴结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D]. 杨涛.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7]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特点及内镜下治疗的分析[D]. 吴嘉勋. 郑州大学, 2019(07)
  • [8]肝外胆道系统神经内分泌癌20例临床特征分析及文献复习[D]. 陶伟丽. 郑州大学, 2019(07)
  • [9]基于CT测量非手术食管鳞癌患者肿瘤体积的临床意义探讨[D]. 康宁.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10]胃间质瘤内镜和外科手术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对照研究[D]. 张贵珍. 郑州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胃食管恶性肿瘤内镜下细针穿刺活检30例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