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纺织新产品展览会回顾暨博览会报告会在京召开

全国纺织新产品展览会回顾暨博览会报告会在京召开

一、全国纺织新产品展评及博览会汇报会在京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文世芳[1](2017)在《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文中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总结历史上封闭保守的深刻教训,勇于面对中国与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巨大差距,充分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行不通、闭关自守实现不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虚心学习和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是这个伟大觉醒的重要内容,对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探索而成,从改革开放之初一步一步摸索而来。探求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可以从改革开放史中寻求历史的逻辑、问题的病灶和成功的钥匙。因此,从改革开放之初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和借鉴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从开放和改革的相互关系及国际经验视角探求改革开放开启并获得成功的原因,对当前全面推进深化改革,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这些正是论文致力于探求的深层次问题。论文包括绪论、正文四章和小结。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意义,研究的现状、问题,研究的资料准备、特点,研究的方法、思路,研究的目标、方向。第一章,主要讨论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考察整个社会,国民经济遭受重创,人民生活在温饱线上长期徘徊,社会各界渴望变革;考量党内状况,使命意识空前觉醒,执政危机意识日渐浓厚,全党洋溢着把“文化大革命”耽误的时间抢回来的情绪;环顾世界局势,世界政治格局寻求新的平衡,在两极格局下存在寻求多极化的内在张力,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迅猛发展后进入滞胀阶段,亟需产业转移,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树立了发展榜样,调整和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潮流。特定的历史条件,给中国指明了方向:旧的道路难以为继,变革已是民心所向,国际形势为迎接中国融入世界大家庭、登上国际大舞台提供了历史契机。一种历史的合力,悄然引导着中国朝着改革与开放的道路走去,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条件生成。第二章,主要讨论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中共逐渐扩大对外交流,冷眼向洋看世界,以世界为参照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党内和思想理论界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已经不可抑制。中共高层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对世界局势作出新的研判,认为存在长时段和平发展的可能。在对历史的反思中,中共又逐渐从“左”的迷雾中走出来,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工作重心开始务实地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倾斜。在此基础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初步行动,党和国家领导人主动出访“触摸世界”、把握世界发展脉搏,派出大批对外考察的“侦察兵”了解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和研究中国应有的对策,部署理论界召开世界经济讨论会研究国外情况。特别是派团对外考察是中共高层的重大战略举措。中央政治局从听取和讨论考察汇报开始,改革开放的思想在酝酿中逐渐生根发芽,经过1978年国务院务虚会和中央工作会议的两次大讨论,改革开放决策呼之欲出。第三章,主要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经过对盲目冒进的反思,在国民经济调整中深化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的过程。经过1979年对盲目引进和吸收外资的反思,在对国民经济调整的思考、讨论以及初步实施中,中共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行了总结深化,制定了更加科学更具操作性的对外引进规定、吸收外资政策、对外考察办法、国民经济计划。在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的改革试点和探索中,中共对建设四个现代化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在政策上、试点上、理论上都有重大的转变。在政策上,提出经济政策的三大转变,要求逐步实现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转型;在试点上,创办经济特区,使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从某个领域的试点转换为更深层次的综合性改革试点;在理论上,从四个现代化转变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将“中国式的现代化”作为统领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指导性思想。第四章,主要讨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逐步由引进技术、外资和管理经验,朝着更深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国际组织发展经济经验以及引进国外智力发展和深化,并最终推动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过程。结合中国实际,探索适合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是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在中共高层的支持和部署下,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经验和理论以及联邦德国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和法国经济计划化理论等,成为中国考察和学习借鉴的重点内容。布鲁斯和奥塔·锡克等东欧经济学家的来访,在中国掀起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和改革理论的热潮。在改革开放实践的锻炼和理论探讨的熏陶中,中国新一代经济理论人才终于在1984年莫干山会议上崛起,逐渐承担起为改革建言献策的使命。在和思想理论界的良性互动中,中共终于克服各种困难,出台《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这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方向的探索获得巨大成功,以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为重点的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取得重大的阶段性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巴山轮会议为标志,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小结,主要对论文作一概括性总结,集中探讨境外发展经济经验是如何被中共重视、学习和吸收,形成了什么样的原则和路径;究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积累了哪些重要历史经验,对当前中国的改革发展有哪些重要启示。为确保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取得好的效果,中共在探索之中确立和完善了自力更生为主、积极争取外援,取长补短、保持优势,多方学习、反复比较,解放思想、谨慎渐进等基本原则;形成了从境外经验的学习了解、到决策层多渠道掌握信息、到中共高层利用境外经验进行决策、到中层和基层干部掌握境外先进经验的上下贯通、良性互动的路径。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变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成为改革的先声;推动了改革开放决策出台和具体政策不断完善;促进了社会主义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理念的突破;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历史关头,分析研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能带来深刻的启示。它告诉我们,改革应该如何优化调查研究,如何加强顶层设计,如何重视基础性工作。

张汇文[2](2017)在《近现代我国服装展演的演变及启示》文中研究表明服装展演指用静态展示和动态表演展示服装的行为,是伴随工业经济而产生的新兴事物。我国的服装展演自近代时期而起,经历新中国成立,直至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期间经历了繁荣、沉寂到复兴这一系列跌宕起伏的历程,最终迎来了顺利发展。它的发端、演变及发展,都反映着服装业的发展、民众思想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缩影。近代我国的服装展演,具有文化交流、商业推广与公益等性质,且参演人群较为多样化,对于当时服装行业的发展、社会思想的解放以及女性权益的进步都起到了不小的推进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尽管由于意识形态的转变、战时思想延续和经济尚未复苏等原因,但依然在1955到1956年间,在中央的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解放思想,迎来了服装展演的小高峰。这个阶段出现的服装展演通常为静态展示,用人形模特、人台衣架和手绘款式图等形式进行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服装展演逐渐复苏,迎来了快速发展。政策的支持,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风气的开放,都为服装展演的复苏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改革开放后的服装展演由引进来到走出去,由禁止到开放,由业余到专业,这些都是时代变迁的缩影。动态服装表演的复苏,为服装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展示我国服装文化,让社会风气变得开放,美化人民的生活,带动了许多周边行业的发展。本文对近现代我国服装展演的成因、性质和特征进行归纳,从服装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分析,旨在还原我国服装展演发展历程,从而探究它的发展规律,得出其在经济、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和意义,这对未来服装行业和服装展演行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帮助。

王元成[3](2013)在《政治角色视角下的全国人大代表政治行为研究 ——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当代中国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形式,是当代中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实际运行状况,是当代中国各项民主制度建立、发展和发挥作用的基础和条件,体现着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发展水平。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和主要内容,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细胞,人大代表的履职行为是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作用的基础性环节。本项研究主要以政治角色理论为分析工具,以全国人大代表的履职行为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研究者本人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的若干履职行为和相关亲身经历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以对全国人大代表这一政治角色的行为描述为研究进路,通过展现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产生和角色扮演的全过程,分析全国人大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及其与相应角色规范和角色期望之间的联系,从而描述和解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运行情况,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相关制度规定及其运转情况,为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功能、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某些特点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项研究认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期望是全国人大代表这一角色产生的基础,也是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扮演的“剧本”和动力。作为个体的全国人大代表对代表角色期望的领悟以及代表再社会化过程对代表个体履职能力的影响使不同的代表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呈现出一定个性特点。代表角色所担当的其他角色,特别是代表所担当的其他政治角色对代表的角色扮演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代表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其行为与角色期望的一致性程度、角色冲突、角色错位、角色超载等角色行为特征既与代表个体特征有内在联系,但从更深层次的原因看,其行为特征更多地反映了当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在某些方面存在的欠缺。要使人大代表角色行为与角色期望实现更高程度的一致,解决代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角色冲突、角色错位、角色超载等问题,必须通过改革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其他相关政治体制。本文内容安排除导言和结论部分外,正文部分共分五章。导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本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对本文的主要分析概念进行解释,说明本研究的目的、研究思路、主要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等。第一章主要是介绍相关政治主体对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期望。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期望可以分为社会期望和角色自我期望。社会期望包括制度性期望和道德性期望。制度性期望对全国人大代表这一角色在履职过程中有明确的规范要求,这是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扮演的“剧本”;道德性期望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规范要求,主要靠社会舆论以及角色扮演者本人的内心信念发挥作用。角色自我期望是角色对自己行为模式的设想。角色期望最终要通过角色承担者本人对角色的领悟发挥作用,人大代表对角色期望的领悟是代表角色扮演的动力和主观前提。第二章主要是描述全国人大代表这一政治角色的挑选和确定过程,分析这一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对人大代表角色扮演可能产生的影响。人大代表的产生过程是人大代表这一政治角色的角色期望具体化为一个个代表的过程,当选代表是政治角色的具体承担者和扮演者。第三章主要是描述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角色扮演行为,并总结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第四章主要是研究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的角色扮演行为,并分析闭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行为模式的特点。第五章主要是研究全国人大代表再社会化的内容、主要途径、特点及其对代表角色扮演行为的影响等。本文最后概括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对如何更好地发挥全国人大代表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高舒[4](2012)在《“乐改”纪事本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百年在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发展史上只不过是一段短暂时光,但是对于民族乐器改革来说,却是一段改天换地“只争朝夕”的时代。在新中国诞生和“中国人从此站起来”的时代背景下,一场自上而下、从政府到民间、从乐团到乐班、从院校到工厂、从学术到实践、从理论到经验,涉及几乎所有音乐家群体的大规模改革,让所有呈现于城市舞台上的民族乐器,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在西方乐器与交响乐队的参照下,改革乐器一步步将辉煌壮大的图景展示在中国乐坛上,深远地影响了20世纪以来的中国声音。全文除引文、结论部分外,共分八章,主要布局设置为“一个事件、两个基础、三点思考、多种取向”。“一个事件”指的是20世纪“民族乐器改革”(口语中常常简称“乐改”)这一研究对象。这一事件发生在中国社会制度、政治体制、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革的20世纪,因而带着许多历史的痕迹和特性。不论肇始原因是来自国家还是民间,功过成败何等评说,群策群力,致力乐改,执着百年,矢志不渝,都使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一件值得记录、值得总结、值得反思的中国音乐发展进程中的大事件。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与经历,是一个揉合了理想与现实、设想与实践、质疑与自信、模仿与创新、标准与个性、共享与专利等等各种复杂成分,令人回首百年、意欲评说,而且值得不断书写的资源库。这是一件与中国人在20世纪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一样重大的事件。“两个基础”指的是构建民族乐器改革历史的两大基础——历史背景和改革方式。作为基础之一的历史背景,主要通过第一、二章,呈现1900—1949、1949—2000年的时代特性、指导思想和阶段特点,旨在对因由、过程进行历史叙述。基础之二的改革方式,主要指第三、四章,根据参与者、乐器使用习惯、应用方式等,按照吹管、拉弦、弹拨、打击四大类别,整理汉族、少数民族乐器改革的具体内容。不论是质料、构件、音位,或是外观,每一局部的微小改进,都因其实用价值,成为进一步改进的基础。数目繁多的举措,一步步产生,夯实并推动着改革的脚步,逐步达成并完善了乐改初衷。“三点思考”指的是探讨、反思民族乐器改革衍生的一系列问题。第五章思考乐改的重点专题,研究为建立民族管弦乐队而大力加强低音乐器,尤其是拉弦乐器的改革。第六、七章思考乐改对音乐界产生的联动效应,其中第六章探讨改革案例的标准制定和应用推广,改善因地域条件差异产生的规格不一和长期存在的生产、传播、教学问题;第七章探讨乐改与创作和演奏的关系,探讨改革成果如何通过演奏技术和曲目编创的发展被认可,又如何为创作和技术发展提供条件的关系链。最后,第八章思考改革后渐次出现的关于乐器个性的扬弃以及发明权益的保障问题。“多种取向”,乐改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篇中虽未专门设章,但对乐改走向的叙述却贯通全文。在多民族共荣、多乐种共生、多标准共存的时期,改革环节的设计、制造、试验、鉴定、标准、检测、教学、应用、推广等方方面面,都可能引发多种抉择取向,单一定向的改革,既不足取也不可行。乐改既要了解西方,更应着眼自身;既要发展现今,也要探索仿古;既要注重建立标准,也要注意更新标准。单一取向与20世纪民族音乐工作者们改革民族乐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初衷背道而驰。末章总结全文,归纳20世纪民族乐器改革的八点认识。最后以本人辑录的图标索引和三份资料选辑作为附录,即20世纪民族乐器改革大事年表(1900-2000)、民族乐器科技成果获奖目录(1978-1998)、民族乐器部级行业标准目录(截至2000年底)。

宋本蓉[5](2010)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手工技艺 ——以北京雕漆为例》文中指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工程自启动以来,宏观的层面已经被广泛关注,但是对于某个具体项目的完整全面的研究还很少,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终是要落实为具体项目的保护,才能真正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因此单个项目的完整整理与研究尤为迫切。北京雕漆技艺在2006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名录,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中材良工萃的典范代表。因此,从这一个案切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探索无疑是有益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思考的机会,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思考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能有的贡献。因此以未来的立场向传统和当下探寻是北京雕漆技艺保护研究的方向。本文从寻找北京雕漆当下面貌的历史渊源出发,努力从典籍的零散记载和传世实物中考索雕漆文化特质和技艺品质的形成发展历程:雕漆诞生于魏晋时期,是漆艺由平面装饰向深度发展的转折点;唐宋时期,知识阶层的介入形成了雕漆文化特质的基调;元代,大量的制作和名家精品的出现使得雕漆语言日益成熟;明清时期,皇室的需求推动雕漆进入全面发展的鼎盛时期;鸦片战争后,传统文化的式微和工业化的冲击使得雕漆文化传统逐渐溶解,在“物质”领域濒危,在“非物质”领域被质疑,遭遇到从未有过的窘境。由此:雕漆精雅奢华的面貌来自于物质与文化的双重滋养,“国礼”和“时玩”的需求是雕漆制作维持高水准的重要原因,文人群体介入雕漆制作是雕漆文化特质的重要成因,而文化的卸载则是雕漆濒危的根本原因。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政府随即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工程。新的文化背景下,一定会有新的文化观点、新的视觉要求、新的价值观影响北京雕漆的发展。本文针对现在北京雕漆的制作单位、制作人员及产品流通状况进行考察记录。这份记录不仅是对传统雕漆技艺的探究,更是对雕漆传承现状的考察,对雕漆发展机遇的认识。最后在上述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北京雕漆的保护策略的重点应该是针对技艺的传承和技艺的运作制定切实的保护措施:以国家给予年轻的传承人助学金的方式破解当下北京雕漆的传承危机,以“社会企业”的方式有效帮助传承主体延续和发展北京雕漆。文明是一个不间断的延续过程,让北京雕漆这份美丽珍贵的传统手工技艺遗产一代代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

李妍[6](2003)在《对外开放的酝酿和起步》文中研究表明1976-1978年是新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关于这一时期的诸多历史现象,有很多专家、学者已经予以充分的探讨,但是对于此时期的对外开放问题,却几乎没有人作专门的研究。众所周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而1976-1978年对外开放的酝酿和起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对外开放政策的前提和基础,也为后来中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创造了先决条件。因此,研究此时期的对外开放历程,对于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本论文由导言、七章正文和结束语构成: 导言主要论述这一课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目前研究的状况以及本论文的基本构架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写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的历史追溯。本章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对外开放的论述为基础,阐述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的对外交往情况及特征,以及从新中国成立到粉碎“四人帮”之前的对外交往状况,从中分析出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的基本经验和教训。 第二章写对外开放起步的背景。文章首先分析了七十年代末国际局势的变化为中国对外开放的起步创造了条件。第二部分写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有利于加快与西方的接触。第三部分写中国外交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所有这一切都为1976-1978年中国对外开放的起步创造了条件。 第三章写对外开放的实践探索。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领导人鉴于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现状,意识到想发展、要富强,必须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为此,中国政府派出了各个领域的许多代表团,对先进国家的工业、农业、财政、基本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考察团一边参观一边学习,感受非常深刻。收获之一:中国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大有希望,但要花大力气。收获之二: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收获之三:外国经济遇到困难,希望与中国进行合作。收获之四:增加了感性认识,加深了对某些规律性问题的了解,纠正了一些错误的看法。 第四章写对外开放的酝酿。这一章从理论上探讨了对外开放的问题。1978年,中国召开了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全国财贸学大庆学大寨会议、国务院务虚会、全国计划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这些会议对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利用外资等问题都进行了讨论。尤其是国务院务虚会和之后的全国计划会议,集中探讨了对外开放的问题。可以看出,在对外开放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内已经达成共识:即中国应该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中国应该学习西方的先进管理经验:要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同时注意引进国外的人才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服务;要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自力更生与闭关自守的关系;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是中国经济建设的起点:向西方学习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经过中共中央工作会<WP=4>议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对外开放作为中国的基本国策确立下来。另外,在这一章中把利用外资单独列为一节,主要考虑在利用外资的问题上,1978年中央政府的政策前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历了只允许银行贷款到允许政府间贷款的过程,本文对这一变化的过程及原因进行了探讨。 第五章写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情况。首先在引进之前提出了引进方案,成立了引进新技术领导小组,完善相关的法规,吸引外国到中国办展览会,成立新产品样本样品介绍中心,订购外国报刊,积累外汇为引进项目提供资金保证,所有这一切都为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准备了条件。1978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技术引进规模最大、进展最快的一年,成交额相当于前5年(1973-1977)成交总额的两倍,涉及十几个国家几百个厂商。引进较多的行业是化工、钢铁、煤炭、电力、石油等。在引进的过程中,一边学习一般积累经验,当时的专家、学者指出了在引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建议。 第六章写1976-1978年中国的对外贸易。粉碎“四人帮”后,中国继续执行毛泽东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在此基础上号召对外贸易要有一个大的发展。此时期,贸易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贸易团体往来频繁,进出口贸易额增加,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中国开始重视发展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贸易关系。 第七章写中国对外经济援助和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事务合作。文章首先对中国对外经济援助状况进行了分析,然后从中国与一些国家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合作、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同联合国的经济合作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这一切有利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活动,争取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结束语中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对外开放进行了总体评价,指出1976-1978年的对外开放大方向是正确的,取得了一些成效,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对外开放的决策作了准备。当然也应该看到,它受“左”倾思想影响比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经济规律,给中国的经济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总结,概括出经验和教训,并得出结论,对外开放是中国

沉钟[7](2001)在《第一种危险——张金柱案件调查》文中指出本期我们编发沉钟的长篇报告文学《第一种危险》。主题事件是个事过四年的旧闻。主人公是已被枪决了近三年的恶性交通肇事犯、前郑州市开发区公安分局政委张金柱。事件在当时曾激起全民愤怒的浪潮,人物曾被媒体评为当年"中国十大恶人之首"。时过数年,此事此人已从人们的记忆中渐渐淡漠。我们旧事重提,一不想制造"内幕揭秘"、"呼冤喊屈"类的新闻噱头,二不愿臆想对手,刻意营造可供炒作的热闹。我们唯想冷静地提出一个严肃的命题:"国家法律的庄严该怎样去维护;全民族共同致力于的法制建设靠什么去发展。"也许引这桩旧案去探讨这个命题不是最合适的选择,毕竟张金柱是一桩令人发指的恶性肇事案的制造者,是一个罪责难逃,不可饶恕的罪犯。而且,如若深究张金柱犯罪的心理根源,恐怕也不乏那种长期形成的老大心态,对他人颐指气使,轻视甚而漠视的习惯性潜意识,这都可能是导致他肇事的必然因素。因此,他必得承担他应负的全部罪责。然而,犯了多大的罪就该量多大的刑,这是法律的基本常识,也是司法公正的最基本的内容。我们常说"以法律为准绳","准绳"的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一条行为规范的标准和超越规范后惩戒的尺度。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具有以这条"准绳"衡量自身的权力。这种权力应得到最充分的尊重。而绝不该因种种"准绳"以外的诸如个人品行、职业身份、社会影响、大众舆论等等因素而使其变形走样。新闻媒体所具备的舆论监督职能无疑是必要的,然前提必须是新闻的公正。新闻的公正是报道事实、反映真相。但事实和真相往往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容易获得。特别是一些错综复杂的案子,社会舆论站在事件的外围,仅仅是局外人,它不能对案件起决定性的作用,但随着媒体权力的增强,舆论对案件的介入程度越来越大,这种介入有时候会影响司法的公正,众怒掩盖了事实,法律的地位往往在这种模糊事实的舆论炒作中摇摇晃晃,失去尊严。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生活在一个失去基本法律尊严的社会中,都潜伏着极大的危险。"十年动乱"的惨痛教训,我们每一刻都不该忘记。建设完备的法制体系,关乎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也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因而,维护法律尊严,维护司法公正,推动法制建设,我们人人有责。鉴于此,我们编发此稿。或许,它能给我们带来某些启迪。

袁小红[8](1991)在《全国纺织新产品展评及博览会汇报会在京召开》文中研究指明由纺织部生产协调司主持的全国纺织新产品展评及博览会汇报会在京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市纺织工业局的代表200余人参加了

李智慧[9](2012)在《价值链视角下的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以图书出版项目为例》文中认为“当今社会,一切都是项目,一切也都将成为项目”,大到举世瞩目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神舟飞船飞天、核电站建造、奥运会举办,小到关乎企业命运的投资融资、跨国办厂、新产品开发,以及家庭住房装修、个人贷款甚至一张信用卡的申办等。对于企业而言,这种泛项目化的发展趋势正逐步改变其管理方式。美国经济学家、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奈特(Frank H.Knight)认为:只有不确定性才是利润的源泉。任何企业的任何项目都面临着不确定性,存在着导致项目失败的风险因素,而这些风险因素一旦发展成风险事故,就会给企业带来损失甚至是灭顶之灾。微软公司有一句名言:“一个项目,一旦开始就必须成功。”而项目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做好项目的风险管理。尽管发端于金融保险业的风险管理已有时日,其研究成果和实践应用也较为丰富,但最早的项目风险管理组织的成立还只是二十年前的事(1992年,美国造价工程师协会成立了项目风险管理专业委员会)。此后,国内外先后出现了一些关于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文献。当前,各类企业的项目风险管理境况并不乐观。戚安邦(2010)指出:“反观现代项目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则可发现人们对于项目风险管理的认识和实践相对比较落后。”曾有人比喻说:很多新产品开发项目就像在一个没有月亮的黑夜里猎鸭,混乱之中有许多枪声和呱呱的叫声,但结果却常常是失败的。因此,需要大力加强项目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一方面,完善与深化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提高项目风险管理认识水平极为必要;另一方面,进行问题导向的应用性研究,解决项目风险管理的现实问题亦尤为迫切。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择以价值链为视角对项目风险管理进行研究。不同于以往的就项目论项目,本文将项目风险管理置于企业的背景之下,构建项目价值链,分析其价值环节和价值活动,力求使项目风险管理具有系统性、协同性、整合性和效率性。针对国内外项目风险管理研究主要面向大型工程项目及高新技术项目等,忽视了为数众多的中小型项目和一般项目的风险管理,本文选择多品种、小批量的图书出版项目作为实例,力求在新产品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方面有所突破。本文第1章介绍了论文的基本情况,包括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等;第7章作为全文结语,概括了本文的贡献与不足,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2章至第6章为本文的主体内容。具体来说,本文第2章概括了价值链基本原理、风险管理基本理论和项目风险管理理论,以之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第3章是对价值链视角下项目风险管理的一般分析,具体分析了项目价值链的构建及管理,剖析了价值链视角下项目风险的成因、特征和类型,并着重论述了价值链视角下项目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本章最后阐述了图书出版项目价值链的构建并对其风险类型等进行了分析。第4章阐释了我国图书出版项目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5章运用第3章项目风险管理框架构建的基本思想,论述了价值链视角下图书出版项目风险管理总体框架。第6章对图书出版项目策划链、论证链和实施链的风险管理进行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第一,从价值链这一独特的视角,对项目风险管理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本文选择价值链作为研究视角,并以图书出版项目为例,不仅研究了项目价值链的构建和管理,分析了项目价值链风险的成因、特征和类型,还将风险管理内植于项目价值链,对项目风险管理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从而使项目完成、风险管理和价值创造三位一体。第二,构建了价值链视角下的项目风险管理框架。本文以价值链理论和COSO风险管理框架为依托,构建了全要素、全员管理理念下的全程项目风险管理框架,并将其具体应用于图书出版项目风险管理。这一框架的构建为各类企业项目风险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第三,第一次系统完整地探讨了图书出版项目价值链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务问题。这必将有助于深化理解和具体实施图书出版项目风险管理,使图书出版企业的项目风险管理落到实处。

徐玉华[10](2009)在《时事》文中研究说明时事之国家领导人本月活动时事·胡锦涛·内政活动1.6月23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李先念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胡锦涛出席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6月26日至28日,胡锦涛在黑龙江省考察工作,给广大干部群众带来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勉励大家增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信心和力量。

二、全国纺织新产品展评及博览会汇报会在京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纺织新产品展评及博览会汇报会在京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资料
        (一) 概念界定
        (二) 研究资料
    三、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 研究的基本状况概述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三)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四、研究方法
        (一) 历史分析法
        (二) 文献分析法
        (三) 比较分析法
    五、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背景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经济社会状况
        一、国民经济遭受重创
        二、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三、社会各界渴望变革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中共党内思想状况
        一、执政使命意识逐渐觉醒
        二、执政危机意识日益浓厚
        三、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世界形势
        一、世界政治格局寻求新的平衡
        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
        三、产业转移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
        四、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推行改革
第二章 对外交流考察与改革开放决策的作出
    第一节 历史大转折前的思想“解冻”和发展探索
        一、世界局势的新研判
        二、思想解放潮流涌动
        三、工作重点逐渐转移
    第二节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初步行动
        一、邓小平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支持
        二、召开世界经济讨论会研究境外经验
        三、领导人主动出访“触摸世界”
        四、有计划地组织对外考察“探路”
    第三节 中共高层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内部讨论
        一、中央政治局听取讨论考察汇报
        二、国务院务虚会讨论如何加快现代化建设速度
        三、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境外快速发展经济经验
第三章 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总结深化与“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
    第一节 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反思
        一、陈云、薛暮桥等对盲目引进的批评
        二、中共高层讨论和部署经济调整
        三、控制引进规模和制定引进政策
        四、财政经济委员会组织大规模经济问题调研
    第二节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深化和落实
        一、对外考察专业性、针对性加强
        二、境外访问团和专家的来访与“传经”
        三、参与和召开国际会议
        四、成立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和举办企业管理研究班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说的引入
        一、西方经济学说引入的主要路径
        二、三次大型西方经济学讲座(讲习班)
        三、西方经济学引入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第四节 “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
        一、经济政策的转变和建立经济特区
        二、两份《初步意见》的制定和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探讨
        三、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
第四章 借鉴境外经济体制改革经验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的出台
    第一节 学习借鉴重点转移到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
        一、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考察
        二、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引入
        三、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探讨和研究
        四、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等西方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二节 学习和借鉴重要国际组织的经验
        一、联合国提供的考察与培训
        二、世界银行对中国的两份考察报告
    第三节 引进国外智力决定的出台和初步成效
        一、引进国外智力的历史经验与新的探索
        二、邓小平关于引进国外智力的讲话和引进国外智力政策出台
        三、引进国外智力政策的初步落实和成效
    第四节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和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入新阶段
        一、改革中的问题和境外因素的影响
        二、邓小平视察南方与商品经济意见再次提出
        三、1984年莫干山会议与新一代经济理论人才崛起
        四、《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
        五、巴山轮会议标志借鉴境外经验进入新阶段
小结
    一、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原则和路径
    二、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作用和影响
    三、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经验和启示
参考文献
附件1 中国领导人出访一览表(1976. 10—1984. 12)
附件2 1978年引进22项工程项目表
附件3 赵人伟等就经济改革问题向布鲁斯的提问
附件4 一个大学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资本主义部分)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2)近现代我国服装展演的演变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启蒙期——近代中国早期服装展演
    2.1 我国服装展演的背景与发端
        2.1.1 我国服装展演的时代背景
        2.1.2 我国服装展演的发端
    2.2 近代中国早期服装展演的形式
        2.2.1 沙龙形式
        2.2.2 综艺形式
        2.2.3 商业发布形式
        2.2.4 照片形式
        2.2.5 人形模特
        2.2.6 静态陈列
    2.3 近代中国早期服装展演的性质
        2.3.1 文化性
        2.3.2 商业性
        2.3.3 公益性
        2.3.4 综合性
    2.4 近代中国早期服装展演的特征
        2.4.1 服装种类多样化
        2.4.2 节目内容丰富化
        2.4.3 参演人员多元化
    2.5 近代中国早期服装展演的意义
        2.5.1 对服装经济的启蒙意义
        2.5.2 对文化的启蒙意义
        2.5.3 对思想的启蒙意义
第三章 沉寂期——新中国初期的服装展演
    3.1 时代背景与服装展演境况
    3.2 1955到1956年间服装展演发展背景
        3.2.1 政策支持,民众响应
        3.2.2 纺织业发展趋势
    3.3 新中国初期服装展演的方式
        3.3.1 人形模特
        3.3.2 人台、衣架
        3.3.3 手绘款式图
        3.3.4 试穿服装图片报道
    3.4 新中国初期服装展演的特征
        3.4.1 数量少
        3.4.2 持续时间短
        3.4.3 面向群众
        3.4.4 展示内容随政治风向而变化
    3.5 新中国初期服装展演的影响
        3.5.1 引导人民审美趣味
        3.5.2 促进纺织服装业发展
第四章 复苏期——改革开放后的服装展演
    4.1 改革开放后服装展演的发展背景
        4.1.1 思想解放
        4.1.2 服装思想解放
        4.1.3 经济体制改革
    4.2 服装表演队的初创
        4.2.1 上海服装表演队
        4.2.2 北京服装表演队
    4.3 改革开放后服装展演的类型
        4.3.1 服装信息发布会
        4.3.2 商业发布会
        4.3.3 欣赏性表演
        4.3.4 竞赛类表演
        4.3.5 静态展示
    4.4 改革开放后服装展演的特征
        4.4.1 由引进来到走出去
        4.4.2 由禁止到开放
        4.4.3 由业余到专业
    4.5 改革开放后服装展演的作用
        4.5.1 获得经济效益
        4.5.2 进行文化交流
        4.5.3 开放社会风气
        4.5.4 发展周边行业
第五章 演变历程分析与启示
    5.1 我国服装展演的演变原因
        5.1.1 思想因素
        5.1.2 政治因素
        5.1.3 经济因素
    5.2“演”的变化
        5.2.1 表演人员称谓
        5.2.2 表演人员身份
        5.2.3 表演方式
        5.2.4 表演舞台
        5.2.5 发展原因
        5.2.6 与同期国外比较
        5.2.7 男子服装表演的发展
    5.3“展”的沿用
        5.3.1 沿用原因
        5.3.2 所占比重
        5.3.3 人形模特的变化
    5.4 我国服装展演的商业性
    5.5 我国服装展演的文化性
    5.6 对当代社会启示
第六章 主要结果与展望
    6.1 课题研究结论
    6.2 课题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2:近代中国服装表演史料收集列表

(3)政治角色视角下的全国人大代表政治行为研究 ——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选题的意义
        1. 笔者本人的履职与学习经历是引发本项研究的直接原因
        2. 本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3. 本项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 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研究
        2. 对人民代表大会运行机制的研究
        3. 对人民代表大会与执政党关系的研究
        4. 对人大代表的研究
        5. 对国外议会和议员的研究
    三、研究目的、分析工具与研究思路
        1. 研究目的
        2. 分析工具和主要概念
        3. 研究思路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六、篇章结构
    七、研究个案的相关基本情况
第一章 角色期望: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扮演的“剧本”和动力
    一、制度性期望
        1. 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制度性期望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制度性期望
        3、全国人大代表履职旳制度性保障
    二、道德性期望
        1.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言人
        2.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是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维护者
        3.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有丰富的法律知识
        4.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认真履行代表职责
        5.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正确处理党的意志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之间的关系
        6.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有为民请命的精神
    三、自我期望
    四、角色领悟
    五、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期望的特点
        1. 制度性社会期望的法律规范性特点不突出
        2. 制度性社会期望与道德性社会期望之间无明显界限
        3. 各种社会期望之间以及角色自我期望与社会期望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
第二章 推荐、考察与选举:全国人大代表角色的选择与确定
    一、代表候选人名额的确定与分配
    二、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提名过程
    三、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组织考察与初步确定
        1. 考察候选人预备人选的组织机构
        2. 考察内容与过程
        3. 候选人预备人选的初步确定
        4. 后续材料工作
    四、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正式确定
        1. 省委会议讨论
        2. 各党派和人民团体民主协商
    五、正式候选人的确定与投票选举
        1. 正式候选人的确定
        2. 投票选举
    六、当选代表的资格审查与确认
    七、全国人大代表角色产生过程的特点
        1. 代表产生过程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2. 组织推荐提名是当选代表的重要前提
        3. 组织推荐和考察过程集中体现了党对代表角色的社会期望
        4. 投票选举是代表当选的决定性环节
        5. 代表候选人个人在选举中难以发挥作用
        6. 代表来源形式上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7. 代表产生过程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点
第三章 议案、审议与表决: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角色扮演
    一、大会前的准备工作
        1. 会议通知
        2. 赴京报到
        3. 建团会议
        4. 预备会议
    二、会议议程和日程安排
        1. 会议议程
        2. 会议日程安排
    三、向大会提交代表议案和建议
        1. 提交代表议案、建议的具体要求
        2. 会议提交议案、建议情况
    四、听取有关国家机关工作报告和各项议案的说明
        1. 第一次全体会议
        2. 第二次全体会议
        3. 第三次全体会议
        4. 第四次全体会议
    五、审议各项议案和工作报告
        1. 3月5日下午,代表团第一次全体会议
        2. 3月6日,代表小组第一次会议
        3. 3月7日上午,代表团第二次全体会议
        4. 3月7日下午,代表小组第二次会议
        5. 3月8日下午,代表小组第三次会议
        6. 3月9日上午,代表小组第四次会议
        7. 3月10日上午,代表小组第五次会议
        8. 3月10日下午,代表团第三次全体会议
        9. 3月11日上午,代表小组第六次会议
        10. 3月12日上午,代表小组第七次会议
        11. 3月12日下午,代表团第四次全体会议
        12. 3月13日上午,代表小组第八次会议
        13. 3月13日下午,代表小组第九次会议
    六、会议简报交流
        1. 印发简报的目的
        2. 简报的特点
    七、对工作报告决议案和其他议案决议进行表决
        1. 大会表决办法
        2. 大会议程和表决程序
    八、选举和决定中央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
        1. 选举、决定和表决办法
        2. 会议期间代表对人选的酝酿过程
        3. 投票选举和表决
    九、大会期间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
        1. 规范性一致是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基本取向
        2. 审议过程客观上成为代表行为实现规范性一致的重要准备
        3. 角色冲突是代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伴随现象
        4. 代表在会议期间存在较严重的角色超载现象
        5. 角色扮演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角色错位现象
        6. 代表角色行为具有重要的象征性功能
        7. 提交议案和建议成为代表个体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
第四章 视察、执法检查与专题调研: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的角色扮演
    一、代表视察
        1. 会前集中视察
        2. 专题性集中视察
    二、执法检查
        1. 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
        2. 参加地方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
    三、专题调研
        1. 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专题调研
        2. 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专题调研
    四、参加代表小组活动
        1. 驻泰全国人大代表小组成立情况
        2. 驻泰全国人大代表小组活动
    五、列席有关会议
        1. 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
        2. 列席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六、联系人民群众
        1. 接受群众来信来访
        2. 通过走访联系群众
        3. 通过新闻媒体及互联网征集群众意见和建议
        4. 向有关专业人士请教
        5. 应有关部门邀请担任社会监督员
    七、闭会期间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
        1. 代表角色行为规范性一致程度明显降低
        2. 代表角色冲突广泛存在
        3. 代表角色超载现象更为严重
        4. 代表角色错位现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5. 代表角色行为的象征性功能淡化,制度性功能显现
        6. 代表角色行为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性空间
第五章 培训、研讨与经验交流:全国人大代表角色的再社会化
    一、专题培训
        1. 2008年第八期全国人大代表履职培训班
        2. 2009年第一期全国人大代表法律学习班
        3、2010年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代表培训班
        4. 2011年第三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
        5. 2012年第一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
    二、履职经验交流与专题研讨
        1. 履职经验交流
        2、履职专题研讨
    三、代表再社会化的其他途径
        1. 有关部门寄送的履职所需资料
        2. 地方人大常委会及其他相关部门为代表订阅的其他资料
        3. 代表专用电子信箱
    四、代表角色再社会化的特点
        1. 代表再社会化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主体特点
        2. 代表再社会化内容方面的特点
        3. 代表再社会化过程中接受培训的代表构成方面的特点
        4. 代表再社会化时间安排方面的特点
        5. 代表再社会化的作用方面的特点
结论与讨论
    一、本项研究的主要结论
        1. 角色期望决定着代表角色的选择及其行为特点
        2. 代表角色的产生过程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功能和特性
        3. 代表角色行为模式反映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特点
        4. 代表角色行为模式是现行政治体系稳定运行的基础
        5. 代表角色扮演过程中遭遇的困境反映了现行制度的某些欠缺
        6. 代表角色再社会化有利于提高代表的政治觉悟和履职能力
    二、进一步的讨论:如何更好地发挥全国人大代表的作用?
        1. 更加突出代表角色制度性社会期望的法律规范性特点
        2. 进一步完善代表选举程序
        3. 实现代表角色与相关角色的有效分离
        4. 完善人大会议制度
        5. 加强和改进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调动代表履职积极性
        6. 创新代表角色再社会化的实现形式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乐改”纪事本末(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一 政策资料
        二 学界研究
    第三节 结构设置、研究方法与创新意义
        一 结构设置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意义
第一章 时代背景与乐改思路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西方影响
        二 苏联以及亚洲周边国家的民族乐器改革
        三 民族音乐新要求
    第二节 乐改思路
        一 称谓差异
        二 指导思想、参与各方
    小结
第二章 乐改历史阶段划分
    第一节 1900—1949
    第二节 1949—2000
        一 1949—1954生产初成规模
        二 1954—1966相关机构设立
        三 1966—1976机械化、标准化
        四 1976—2000奖励鉴定制度成熟
    小结
第三章 汉族乐器改革内容
    第一节 分类说明
    第二节 吹管乐器
        一 笛类
        二 笙类
        三 埙
        四 唢呐
        五 箫、排箫
        六 新篪
        七 尺八
        八 其他
    第三节 拉弦乐器
        一 二胡
        二 板胡
        三 四胡
        四 大筒
        五 轧筝
        六 幢琴
        七 革胡
        八 雷琴
        九 高胡
        十 京二胡
        十一 拉阮
        十二 坠新胡
        十三 宛胡
        十四 古瓶胡
        十五 三胡
        十六 其他
    第四节 弹拨乐器
        一 扬琴
        二 琴
        三 筝
        四 琵琶
        五 阮
        六 三弦
        七 柳琴
        八 月琴
        九 箜篌
        十 豫琴
        十一 浪琴
    第五节 打击乐器
        一 鼓
        二 响铜乐器
        三 编磬
        四 其他
    第六节 其他改革
        一 材质改革
        二 工艺改进
        三 乐器创制
    小结
第四章 少数民族乐器改革内容
    第一节 改革内容
        一 吹管乐器
        二 拉弦乐器
        三 弹拨乐器
        四 打击乐器
    第二节 总体情况
    小结
第五章 低音民族乐器改革
    第一节 改革状况
    第二节 低音拉弦乐器的改革特点
        一 振动方式
        二 外形、共鸣箱体
    第三节 反思
    小结
第六章 乐改的标准和推广
    第一节 乐改标准的
        一 称谓需要标准
        二 材质需要标准
        三 性能需要标准
    第二节 行业标准工作
    第三节 海内外推广情况
        一 推广途径
        二 推广效果
    小结
第七章 乐改与创作、演奏的关系
    第一节 乐器身份转变
        一 独奏
        二 乐队
    第二节 乐器身份与创作、演奏
        一 演奏法
        二 创作
        三 改革、演奏、创作的关系
        四 其他
    小结
第八章 乐改争议问题
    第一节 民族个性保持
        一 乐器本身
        二 地方乐种
    第二节 发明权归属
        一 发明的继承和重复
        二 个人成果与集体荣誉
    小结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附录
    1 图表索引
    2 2 0世纪民族乐器改革大事年表(1900-2 000)
    3 民族乐器科技成果获奖目录(1978-1998)
    4 民族乐器部级行业标准目录(截至2000年底)

(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手工技艺 ——以北京雕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贯穿全文的概念与思路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和命题的任务
    第三节 概念的厘定
        一 辨漆
        二 释雕漆
    第四节 研究的起点及空间
第一章 雕漆的文化特质
    第一节 雕漆文化特质的形成
        一 魏晋:从美开始
        二 隋唐:华丽的转身
        三 五代、宋:理智的精雅
        四 元:名匠与精品
        五 明:皇家制造
        六 清:新元素
    第二节 影响雕漆文化特质形成的因素
        一 国礼与时玩
        二 官府制造与民间制造
        三 文人与工匠
    小结
第二章 工业化对北京雕漆文化传统的溶解
    第一节 鸦片战争后工业革命对北京雕漆的影响
        一 无匠造办
        二 继古斋
    第二节 雕漆生产合作社:工业化生产的准备
        一 恢复手工业生产
        二 手艺人登上政治舞台
        三 技艺传承的矛盾
    第三节 北京雕漆厂:工业化运作
        一 手艺人成为技术工人
        二 雕漆文化传统的溶解:以师徒传承为中心的考察
        三 产品形态的改变:机器与标准化
        四 对传统文化的质疑与背离
    小结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北京雕漆的现状
    第一节 北京雕漆的概况
        一 北京雕漆的主要技艺人员
        二 北京雕漆的制作流程
    第二节 以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文乾刚为个案的考察
        一 口述史
        二 文乾刚雕漆工作室
        三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困惑
    第三节 其他雕漆工作室简况
        一 李志刚大师工作室
        二 贡元堂漆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第四节 雕漆个体手工业简况
        一 凌云雕漆厂
        二 鑫德艺海雕漆工艺品厂
    第五节 雕漆的仿品
    小结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北京雕漆的保护策略
    第一节 技艺传承
        一 他山之石
        二 薪尽火传
    第二节 技艺运作
        一 其他国家传统手工业的状况
        二 在生产中保护传承
    小结
余论:以文化解之
附录一:北京雕漆传承大事记(从继古斋起)
附录二:北京市现在以雕漆为主业的人员
附录三:古籍中与雕漆相关的记载
附录四: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田野工作概要
附录五:雕漆制作过程的实践
参考文献
图片目录
作者简介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对外开放的酝酿和起步(论文提纲范文)

导 言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历史追溯
    第一节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开放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对外开放的论述
        二、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开放思想
        三、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思想的特征
    第二节 从新中国成立到粉碎"四人帮"前的对外开放
        一、在封锁中寻找突破口——五十年代中国的对外开放
        二、以援助为主的对外交往——六十年代的中国对外经济关系
        三、对发达国家经济活动的启动——七十年代的对外经济关系
第二章 对外开放起步的背景
    第一节 国际局势的变化为中国对外开放的起步创造了条件
        一、七十年代末世界经济的走向需要国际间相互交流
        二、“缓和”掩饰下的苏攻美守竞争态势使美国急于在政治上寻找同盟
    第二节 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有利于加快与西方的接触
        一、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变化促进了与西方的交流
        二、对外开放是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第三节 中国外交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步伐
        一、中国外交战略的继承与发展
        二、中国领导人纷纷出国访问为中国了解世界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与一些国家关系的变化对中国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影响
第三章 对外开放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中国代表团的出国考察
        一、中国经济代表团访问日本
        二、中国代表团对西欧五国的考察
        三、1978年5-6月的中国农业代表团访问日本
        四、中国基本建设代表团访问日本
        五、中国代表团对美国农业的考察
        六、中国财政经济考察团对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的考察
        七、日本工业企业管理考察团
    第二节 中国代表团的特点和收获
        一、中国代表团的特点
        二、中国代表团考察的收获
第四章 对外开放的酝酿
    第一节 关于对外开放的探讨
        一、对外开放的初步酝酿
        二、1978年7-9月的国务院务虚会和全国计划会议
        三、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
        四、中央领导层有关对外开放问题达成的共识
    第二节 关于引进外资的探索
        一、列宁关于利用外资的论述及苏联的实践
        二、毛泽东关于利用外资的设想和实践
        三、1976-1978年关于引进外资问题的探讨
第五章 1976-1978年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
    第一节 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情况
        一、为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准备条件
        二、1976-1978年中国引进项目的情况
    第二节 引进先进技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引进中存在的问题
        二、专家学者对引进工作的建议
第六章 1976-1978年中国的对外贸易
    第一节 1976-1978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一、毛泽东制定的对外贸易基本方针政策的继续执行
        二、“中国对外贸易要有一个大的发展”
    第二节 1976-1978年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
        一、中外贸易团体往来频繁
        二、采取措施为发展对外贸易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四、1976-1978年中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的贸易关系
        一、中国与“第三世界”的贸易关系
        二、中国同“第二世界"国家的贸易关系
        三、中国同“第一世界”国家的贸易关系
        四、同港澳地区的贸易关系
第七章 1976-1978年的中国对外经济援助和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事务合作
    第一节 1976-1978年中国的对外经济援助
        一、中国对外经济援助政策的变化
        二、1976-1978年中国的对外经济援助概况
        三、对此时期中国对外经济援助的评价
    第二节 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事务合作
        一、 中国与一些国家签订经济和科学技术合作协定
        二、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三、中国同联合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结束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对外开放的经验与教训
    一、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对外开放的总体评价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对外开放的经验与教训
论文参考文献和书目
后 记

(9)价值链视角下的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以图书出版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2.2 价值链视角下的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2.3 图书出版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述评
    1.3 论文结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论文结构
        1.3.2 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价值链基本原理
        2.1.1 价值链理论及其扩展
        2.1.2 价值链理论的启示
    2.2 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2.2.1 风险管理理论及其演进
        2.2.2 风险管理理论的借鉴意义
    2.3 项目风险管理理论
        2.3.1 项目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理论
        2.3.2 项目要素风险管理理论
        2.3.3 基于风险管理要素的项目风险管理理论
第3章 价值链视角下项目风险管理的一般分析
    3.1 从价值链视角看项目的完成过程
        3.1.1 项目价值链的构建
        3.1.2 项目价值链的管理
    3.2 从价值链视角看项目风险
        3.2.1 项目价值链风险成因分析
        3.2.2 项目价值链风险特征分析
        3.2.3 项目价值链风险类型分析
    3.3 从价值链视角看项目风险管理
        3.3.1 项目价值链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
        3.3.2 项目价值链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
        3.3.3 项目价值链风险管理的优势分析
    3.4 从价值链视角看图书出版项目风险管理
        3.4.1 图书出版项目价值链的构建
        3.4.2 图书出版项目价值链风险的特征与类型
        3.4.3 图书出版项目价值链风险管理的路径
第4章 我国图书出版项目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4.1 我国图书出版项目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基于宏观数据的比较分析
        4.1.1 图书生产:品种扩张而印数下降
        4.1.2 图书销售:徘徊不前甚至负增长
        4.1.3 图书库存:总量巨大且积压严重
        4.1.4 从宏观数据看我国图书出版项目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4.2 我国图书出版项目风险管理的紧迫性:基于典型案例的综合分析
        4.2.1 导向风险案例分析
        4.2.2 法律风险案例分析
        4.2.3 市场风险案例分析
        4.2.4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
        4.2.5 从典型案例看我国图书出版项目风险管理的紧迫性
    4.3 我国图书出版项目风险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基于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
        4.3.1 问卷设计及发放与回收情况分析
        4.3.2 对图书出版项目各价值环节风险管理现状的调查分析
        4.3.3 对图书出版项目价值链四大风险管理现状的调查分析
        4.3.4 从调查问卷看我国图书出版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5章 价值链视角下图书出版项目风险管理总体框架
    5.1 价值链视角下图书出版项目风险管理框架设计的基本思路
    5.2 基于图书出版项目价值链的全要素风险管理
        5.2.1 基础要素——内部环境
        5.2.2 流程要素——目标设定及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
        5.2.3 保障要素——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
    5.3 基于图书出版项目价值活动的全员风险管理
        5.3.1 基于纵向价值活动的全员风险管理
        5.3.2 基于横向价值活动的全员风险管理
    5.4 基于图书出版项目价值环节的全程风险管理
        5.4.1 图书出版项目策划链的风险管理
        5.4.2 图书出版项目论证链的风险管理
        5.4.3 图书出版项目实施链的风险管理
第6章 价值链视角下图书出版项目风险管理的具体内容
    6.1 图书出版项目策划链风险管理
        6.1.1 图书出版项目策划链的基本价值活动分析
        6.1.2 图书出版项目策划链的风险识别
        6.1.3 图书出版项目策划链的风险评估
        6.1.4 图书出版项目策划链的风险应对
    6.2 图书出版项目论证链风险管理
        6.2.1 图书出版项目论证链的基本价值活动分析
        6.2.2 图书出版项目论证链的风险识别
        6.2.3 图书出版项目论证链的风险评估
        6.2.4 图书出版项目论证链的风险应对
    6.3 图书出版项目实施链风险管理
        6.3.1 图书出版项目实施链的基本价值活动分析
        6.3.2 图书出版项目实施链的风险识别
        6.3.3 图书出版项目实施链的风险评估
        6.3.4 图书出版项目实施链的风险应对
第7章 结语
    7.1 简要的总结
    7.2 本文的贡献与不足
    7.3 未来研究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全国纺织新产品展评及博览会汇报会在京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D]. 文世芳.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2]近现代我国服装展演的演变及启示[D]. 张汇文. 江南大学, 2017(03)
  • [3]政治角色视角下的全国人大代表政治行为研究 ——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例[D]. 王元成.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2)
  • [4]“乐改”纪事本末[D]. 高舒.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07)
  • [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手工技艺 ——以北京雕漆为例[D]. 宋本蓉.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0(09)
  • [6]对外开放的酝酿和起步[D]. 李妍. 中共中央党校, 2003(02)
  • [7]第一种危险——张金柱案件调查[J]. 沉钟. 报告文学, 2001(03)
  • [8]全国纺织新产品展评及博览会汇报会在京召开[J]. 袁小红. 纺织导报, 1991(03)
  • [9]价值链视角下的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以图书出版项目为例[D]. 李智慧.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10]时事[J]. 徐玉华. 科技智囊, 2009(08)

标签:;  ;  ;  ;  ;  

全国纺织新产品展览会回顾暨博览会报告会在京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