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通史(现代部分)学习总结

世界通史(现代部分)学习总结

一、世界通史(近代部分)学习提要(论文文献综述)

王秀美[1](2020)在《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西洋史译着研究》文中认为

钱浩[2](2020)在《高中历史学困生的现状及课堂教学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目前应试教育和班级授课制的情境下,学校和教师往往都青睐学科成绩优良的学生,对于成绩中等并具有上升空间的学生也会倾注足够的耐心,期望其学习有所进步。相对而言,教师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关注度不够,甚至有的教师在前期帮助学困生没取得明显效果的情况下,会选择逐渐放弃拯救学困生。而在现代教育观中,“以人为本”是重要的育人思想和理念,要求每位教师在工作中付诸实践。热爱每一个学生是一个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素养,也是教育事业的核心观念之一。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各类初高中办学规模的扩大,高中历史学困生的数量也不容小觑,需要历史教师更加用心对待学困生群体,尤其在课堂上充分照顾到这一类学生,这是实现历史教育的人文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第一部分论述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并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以此说明本选题具有一定的现实研究与指导意义。第二部分阐述了学困生的概念、高中历史学困生的特征和定义,着重论述了高中学困生的现状,并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高中历史学困生的表现展开讨论。第三部分则在前文基础上,运用多种教育教学研究方法,从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等五个方面分析高中历史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并总结相应的教育经验;第四部分重点探讨高中历史学困生的课堂教学策略,从历史学习环境、课堂教学过程、历史教法、学困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入手,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教学策略,以期为高中历史学困生的转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余露[3](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编外国教育史教材的流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期各学科充满发展朝气,外国教育史学科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但自上世纪末就出现的学科危机仍然没有解除,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教材作为学科发展的基础,对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我国自编外国教育史教材的流变研究发现第一点是我国自编外国教育史教材在数量更新上较为缓慢,不利于激发学科的发展活力。第二点是教材的编者队伍体现在数目、年龄构成、智慧组成和编写范围的不同上,在争取合作利益更大的基础上,这些不同都应该是未来的编写者在组建编写队伍时就把握好适当的度的。第三点是教材的前言后记、章节项目与参考文献等体例的安排会影响教材的逻辑与质量,最终会影响读者对教材的初始印象。好的教材应当在前言后记展现出对教材的中心认识,通过科学而丰富的参考文献增加教材的阅读质感。第四点是我国自编外国教育史教材当前仍然以发达国家为研究中心,既然作为外国教育史的教材,理应具有全球视野,兼具英国、法国、美国、日本、俄国、苏联等国家外的国家或地区上的教育历史研究,也应当在新的史料基础上丰富古代内容、更新现代内容。第五点是面对课时减少而教育史内容日渐丰富的现实,教材的编写应当考虑编入网页作为参考资料,使学科的发展适应时代的浪潮。面对学科发展的需求与危机,对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自编外国教育史教材的流变进行研究,对教材编写与学科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外国教育史教材的编写需要在未来教材编写中通过组建水平较高的编者集体、加快教材更新与参考资料更新速度、体例完整注重阅读感受,用全球视野丰富教材内容构成等方法加以优化。以使外国教育史教材成为支撑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应对学科发展危机,谋求学科的长远发展。

张欣云[4](2020)在《日本山川版教科书《详说世界史B》中国史内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教科书作为经过官方选择的媒介,其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对下一代施以什么样的精神影响的问题,同时也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对于他国的认知。在日本众多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当中,山川版《详说世界史B》是日本使用量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但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此研究较少。分析该版教科书编写的制度背景,展现其中国史内容的文本呈现样貌,揭示其中国史内容的结构特点和对中国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借鉴意义,是对该版教科书研究的基本方法。日本现行教科书采用的是国家审定制度,其内容是基于文部科学省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的基础上编写完成的。该版教科书的编写融合了多种史观,具有浓厚的世界意识,在介绍中国史内容时,带有明显的详古略今倾向,且尤为突出中日两国间从古至今的联系。虽说大部分内容能较为客观地记述历史事实,但在某些具体语言的表述上仍存在问题,且多侧重对中国负面形象的刻画,这实际上不利于日本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中国。该版教科书的结构可划分为课文系统与课文辅助系统两大部分,课文系统包括绪论性课文、基本课文、探究性课文和总结性课文这四个部分,其内容多与地理学科知识相结合;在语言表述上,多采用平铺直叙的表达方式,叙事风格十分简洁。课文辅助系统包括注释、附录和图表资料三个方面,注释、图表资料形式多样,附录系统内容丰富,注重对学生时空观念的考察。从该版教科书中国史内容来看,中国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应考虑多元史观融合共存,加强跨学科学习,凸显世界史课程的重要性,设置必要的课前导言课,如此,对于提高我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杜婧[5](2019)在《苏联时期城市市民社会生活研究》文中认为苏联时期,由国家工业化带动下的苏联城市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苏联市民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研究苏联时期城市市民的社会生活对于从整体上把握这一时期市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政府在发展国家经济的同时,也着力于提高人民、尤其是城市市民的生活水平。本文主要从苏联时期城市市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市民的日常生活(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的文化娱乐生活)、市民的住房状况和出行状况等方面对市民的社会生活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一时期影响市民生活水平的不利因素。

黎丽雅[6](2018)在《全球史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界的因应》文中提出本文研究的是全球史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界的因应。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将会影响历史教学的走向,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动,全球史开始出现。全球史实际上是一种新思维、新角度,它主张关注人类的共同文明。在青少年的成长旅途中通过全球史推动中学历史教学,有助于培养合格的世界公民。本文从全球史研究的由来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进展、中学历史教科书全球史叙事呈现、中学历史试卷中的“全球史”考查以及与全球史相关的中学历史教学问题的讨论四部分进行阐述。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全球史的研究综述以及中学历史学界对全球史的相关理解。正文第一部分介绍全球史研究的由来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进展。从介绍全球史观的内涵引入,并对中国学界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从宏观上了解中国对全球史的研究现状。正文第二部分梳理了从清末至今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关于“全球史”的叙述呈现。从指导教学的课标入手,将中学历史课标分为两个阶段,一为清末至改革开放前,二为改革开放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全球史”呈现均以时代变迁为背景,该部分对这一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正文第三部分从中学历史试卷中对“全球史”的考查着手,重点分析高考对全球史的考查,包括中学历史试卷中全球史考查的概况和特点两方面内容的总结、归纳与分析。正文第四部分是与全球史相关的中学历史教学问题的讨论,从全球史对中学历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启示、基础知识教学与全球史的渗透、全球史与高三复习备考三方面得出全球史对中学历史教学以及中学历史教师的影响日渐加深的结论。

王立民[7](2018)在《复兴中华法系的再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于复兴中华法系,有一些问题值得再思考。通过这种再思考,可以更清醒地认识复兴中华法系的一些基本问题并做出相应的对策,以铺平这一复兴之路。这些问题包括:复兴中华法系的现代意义、复兴的中华法系的性质、复兴的中华法系之母国(即中国)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复兴的中华法系之成员国形成的途径、复兴中华法系的努力方向等等。这些问题在复兴中华法系的过程中都会碰到,绕不开且十分重要。因此,现在就应进行深思熟虑地再思考,为复兴中华法系作好必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李少辉[8](2018)在《耿淡如史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耿淡如(1898——1975),原名耿佐军,字澹如、淡如,江苏海门人,我国20世纪史学名家,新中国西方史学史学科最早的奠基人之一。耿氏治学严谨,兴趣广泛,在国际关系、外国史、史学史等方面均有极高的造诣,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学术着述。然而目前学界对耿氏的研究却与其贡献不成正比。本文拟在全面收集耿氏着述材料的基础上,对耿氏的史学研究及其成果做一番全面的考察。论文共分为四部分:首章绪论说明文章选题缘由及价值,并介绍学界目前对耿氏及其着作的研究状况。第二章“生平与着述”介绍耿氏人生履历与着作情况,以为下文奠定基础。第三章“外国史教材研究”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在梳理耿氏的《高级中学外国史》版本流传的基础上,将该书放入当时的历史环境中,通过对比研究来展现耿氏外国史研究“求真”的特点;后半部分则主要通过介绍耿氏在建国后编写的一系列世界中古史教材,以展现其史学思想中“求实”的特点。第四章“西方史学史研究”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在深度挖掘《什么是史学史?》一文的内容与价值的基础上,通过与刘节史学史思想的对比,探寻耿氏对20世纪60年代我国史学史学科发展的推波助澜之功。后半部分则通过整理相关档案资料,总结耿氏对外国史学史学科建设的开创与奠基之功,展现耿氏史学研究中“求新”的一面。

张嘉欣[9](2018)在《20世纪80年代历史通俗读物的编写、传播与接受》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革故鼎新、承上启下、反思与重构并存的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各个领域也焕发出新的生机。为了适应新的社会体制,消除文化大革命对教育、文化领域的消极影响,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普及历史知识便显得尤为必要。历史通俗读物做为传播历史知识最为普遍的载体,得到了国家与史学界的高度重视。于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历史通俗读物编写出版的高潮。史学工作者秉承着材料上尊重史实,内容上简明扼要,情感上宣传爱国主义的原则,在历史通俗读物的编写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新编写数量大概有一千多种,体裁包括史话体、传记体、故事体、问答体、图解体、历史散文、游记多种形式,种类包括通史类、断代史类、历史常识类、文化知识类、中国革命史类、地方史类、民族史类、中外人物传记类、文物遗产类、经济科技史类等。这批历史通俗读物要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就需要通过一定途径将读物传播给更多的受众。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和市场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1984年进行的首届“爱国主义优秀通俗历史读物”的评选,为广大历史通俗读物的编写出版树立标杆的同时,也吸引了社会各阶层对历史通俗读物的关注,推动了优秀读物的出版发行。以“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为代表的大规模读书活动,参与人数达数千万,覆盖职工、农民、青年、少年儿童等不同职业年龄人群,配有专题讲座、书刊评介、读书演讲、读书征文、知识竞赛、读书研讨、论文答辩等辅助形式,设有专门评价激励机制。有效的保证了阅读效果,加快了历史通俗读物向大众的传播速度。同时,在全面改革的浪潮中,图书发行机制开始多样化,地方出版社自主性增强,民营书店、个体书摊兴起。在自负盈亏的体制下,图书发行销售机构加强了对新出版读物的宣传,并通过参加各种书市、书展多渠道促进读物尽快流向读者。从上百万的发行量和再版量来看,这批历史通俗读物阅读者多,社会需求旺盛;从现有的报纸杂志书评对这些读物的好评来看,这批历史通俗读物质量较高,影响力大;从读书活动等普通读者的反馈资料来看,这批历史通俗读物在受众中流传广,推动了历史知识在民间的普及。

武晶[10](2017)在《外国建筑史的中国研究 ——以中国建筑教育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采用传统文献学和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对外国建筑史在中国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建筑教育方面,将近代美术院校建筑教育模式纳入建筑教育研究之中,疏理总结了自癸卯学制建立至今的外国建筑史教育发展历程。分析阐述了外国建筑史课程在不同时期的教育特点:1902-1949年在巴黎美术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包豪斯等西方教育思想影响下的自主发展模式;1949-1976年统一的、以苏联莫斯科艺术学院为范本的教学模式;1976年至今多元共生、灵活多样的跨越式教育模式。且对近代不同时期、不同建筑系(科、组)的外国建筑史教学进行详析,总结比较了其各自的教学特色与相关异同。学术研究方面,对自美学开始的外国建筑史学术研究历程进行重点归纳总结:最初(1902-1926年),外国建筑史的学术研究以美学主要的研究方向,且深受中国新史学主义的影响。其后,以建筑为主要对象的外国建筑史学术研究逐渐成为主流。在1927-1949年期间,其研究明显受到西方建筑研究思想的影响;在1949-1976年期间,其研究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研究方法论;1976年之后,外国建筑史研究呈井喷式增长。在海量的研究成果中,最突出的成就是进行外国建筑史研究体系框架的建设。基于外国建筑史的教学与学术研究成果,结合外国建筑史关键人物的口述访谈,本文提出外国建筑史研究中人文综合素质、建筑设计实践、哲学思想三级层面的研究内容及要求,并对目前外国建筑史的中国研究现状给出个人的思考。

二、世界通史(近代部分)学习提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通史(近代部分)学习提要(论文提纲范文)

(2)高中历史学困生的现状及课堂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四、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中历史学困生的表现
    一、 学困生的概念
    二、 高中历史学困生的特征及其定义
    三、 高中历史学困生的现状
第三章 高中历史学困生的成因
    一、 历史学科受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二、 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三、 学困生自身的主观因素
    四、 家庭教育、监管不到位
    五、 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
第四章 高中历史学困生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 创设良好的历史学习环境,促进学困生的发展
        (一)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三) 重视课堂纪律的建设
    二、 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一) 构建实效课堂
        (二) 控制教学内容难度和进度
        (三) 合理安排正副板书
        (四)授课内容联系现实
    三、 运用适宜的历史教法,转变学困生非智力因素
        (一) 增加课堂趣味,提高学困生学习兴趣
        (二) 激发学困生成就感,增强学困生学习动力
        (三)灵活运用资源,培养学困生历史情感
        (四) 增强师生互动,提升学困生学习主动性
    四、 加强学法指导,掌握课堂知识
        (一) 观察课堂表现和笔记,知悉学困生动态
        (二) 促进知识系统化,便于学困生理解记忆
        (三) 引导问题探究,锻炼学困生思维
        (四) 加强练习考查,筑牢学困生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一 关于高中生历史学习的问卷调查
    附录 二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编外国教育史教材的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学科发展大势所趋
        (二)学科发展危机重重
        (三)教材影响学科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外国教育史教材重要性的研究
        (二)外国教育史自编教材成长中问题及其发展研究
        (三)关于外国教育史教材编着展望的研究
        (四)小结
    三、重难点及创新
        (一)研究的重点、难点
        (二)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四、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入选研究教材基本情况
    一、自编外国教育史教材概览
    二、入选研究自编教材信息览
第二章 自编外国教育史教材编者队伍的流变研究
    一、编者数目变化分析
    二、编者年龄构成分析
    三、编者智慧组成分析
    四、编者编写范围分析
第三章 自编外国教育史教材编写体例的流变研究
    一、前言后记的内容分析
    二、章节项目的构成分析
    三、参考文献的变化分析
第四章 自编外国教育史教材编写内容的流变研究
    一、教材选入国别分析
    二、教材选入教育人物分析
第五章 自编外国教育史教材图文及与社会联系研究
    一、图表、文字量变化分析
    二、与社会关系联系紧密程度分析
第六章 自编外国教育史教材流变特点、不足和启示
    一、自编外国教育史教材流变特点
        (一)教材流变具有继承性
        (二)教材流变具有时代性
        (三)教材流变更具可读性
    二、自编外国教育史教材流变不足
        (一)参编人员水平不一
        (二)教材章节设置相似
        (三)参考文献重复严重
        (四)优质教材再版周期长
    三、自编外国教育史教材流变启示
        (一)参编人组成专业,追求质量
        (二)内容上追本溯源,注重联系
        (三)史料上注重挖掘,扩充研究
        (四)体例完整图文并茂,启发思考
        (五)组编上抓紧动力,及时更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论文发表情况一览表

(4)日本山川版教科书《详说世界史B》中国史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s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日本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制度安排
    第一节 日本高中历史课程设置与教科书选定
        一、日本高中历史课程设置
        二、日本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审定与选用
    第二节 日本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依据
        一、日本高中世界史B课程标准
        二、世界史B课程标准中有关中国史的学习要求
第二章 山川版《详说世界史B》中国史内容的文本呈现
    第一节 山川版《详说世界史B》的编写概况
        一、山川版《详说世界史B》的编写体例
        二、山川版《详说世界史B》中的中国史内容范围
    第二节 山川版《详说世界史B》中国史内容的分期考察
        一、关于中国古代史方面
        二、关于中国近代史方面
        三、关于中国现代史方面
第三章 山川版《详说世界史B》中国史内容的结构和启示
    第一节 山川版《详说世界史B》中国史内容的结构
        一、课文系统
        二、课文辅助系统
    第二节 山川版《详说世界史B》中国史内容的启示
        一、考虑多元史观的融合共存
        二、加强跨学科学习
        三、凸显世界史课程的重要性
        四、设置课前导言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日本山川版《详说世界史B》目录日文版
附录二: 日本山川版《详说世界史B》目录中文版
致谢

(5)苏联时期城市市民社会生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详细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苏联时期市民的收入及消费水平
    2.1 市民收入
        2.1.1 市民收入构成及工资水平
        2.1.2 收入差异
    2.2 市民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
第3章 苏联时期市民的日常生活
    3.1 工作时间
        3.1.1 不同行业的工作时间
        3.1.2 工作时间的地区差异和性别差异
    3.2 非工作时间的文化娱乐生活
        3.2.1 接受教育
        3.2.2 走进博物馆和图书馆
        3.2.3 电影院和剧院的繁荣
第4章 苏联时期市民的住房与出行状况
    4.1 市民住房情况
        4.1.1 城市住房建设情况
        4.1.2 住房的类型及配套设施
    4.2 市民出行
        4.2.1 道路的修建和完善
        4.2.2 市民出行方式的选择
第5章 苏联时期影响市民生活水平的不利因素
    5.1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5.2 住房紧缺问题长期存在
    5.3 市民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全球史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界的因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全球史研究的由来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进展
    (一) 研究的由来
    (二) 当代中国学界的研究进展
        1.全球史超越以往历史研究的国别范围
        2.全球史反映人类历史规律的趋势
        3.全球史关注历史上文明的互动
二、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全球史”叙事呈现
    (一) 改革开放前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叙事中的“中国”“外国”与“世界”.
    (二) 改革开放后中学历史教科书世界史教学内容呈现
        1.以四大发明为例看古代中国文明成就的世界影响
        2.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拓展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及其影响.
        3.战后国际格局
三、中学历史试卷中的“全球史”考查
    (一) 中学历史试卷中全球史考查的概况
    (二) 中学历史试卷中全球史考查的特点
        1.试题内容密切联系学术前沿
        2.立意高远,题型开放
        3.梯度大,多维度交差
        4.普世关怀,联系现实
四、与全球史相关的中学历史教学问题的讨论
    (一) 全球史最方便促进中学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二) 基础知识教学与全球史的渗透
    (三) 全球史与高三复习备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耿淡如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生平与着述
    第一节 生平履历
    第二节 着述概况
第三章 世界史教材研究
    第一节 外国史教科书
    第二节 世界中古史教材建设
第四章 西方史学史研究
    第一节 “史学史”概念厘定
    第二节 史学史学科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耿淡如先生简谱
附录二 耿淡如先生学术编年
后记

(9)20世纪80年代历史通俗读物的编写、传播与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前人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四、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20世纪80年代历史通俗读物的编写
    1.1 编写原因
    1.2 编写成就
    1.3 编写原则
第二章 20世纪80年代历史通俗读物的传播
    2.1 首届“爱国主义优秀通俗历史读物”的评选:国家层面的倡导
        2.1.1 评选缘由及经过
        2.1.2 获奖作品的广泛传播及社会影响
    2.2 国家推动下的读书活动与历史知识的传播
        2.2.1 职工读书活动
        2.2.2 青年与少儿读书活动
        2.2.3 乡村读书活动
    2.3 历史通俗读物的商业化传播运行
        2.3.1 出版发行行业的新变化对历史通俗读物传播的促进
        2.3.2 书刊宣传与翻译对传播的促进
        2.3.3 书市、书展
第三章 20世纪80年代历史通俗读物的接受
    3.1 从出版情况看读物的接受
        3.1.1 书籍发行量
        3.1.2 书籍再版量
    3.2 从专业工作者看读物的接受
        3.2.1 专业人员作序
        3.2.2 专业书评
    3.3 从普通读者看读物的接受
    3.4 1990年代读物对1980年代读物的接受
        3.4.1 对编纂体裁的接受
        3.4.2 思想与传播方式的接受
结语
附录A 1978-1989年主要新出版历史通俗读物
附录B 1980-1989年出版少数民族文字历史通俗读物
附录C 1985香港“中国书展”参展历史通俗读物目录
附录D 20世纪1980年代报刊杂志历史通俗读物书评汇总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外国建筑史的中国研究 ——以中国建筑教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2 已有研究综述
        2.1 建筑教育研究方面
        2.2 参考教材方面
        2.3 相关人物研究
        2.4 学术理论研究
        2.5 当代外建史课程教学改革方面
        2.6 建筑口述史研究方面
    3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范围
        3.1.1 外国建筑史与“外国建筑史”含义
        3.1.2 外国建筑史教育与学术研究
        3.1.3 关于外国建筑史研究中的中国建筑史
        3.2 研究方法
        3.2.1 传统文献学
        3.2.2 口述史
    4 论文框架
    5 创新点与未尽事宜
        5.1 创新点
        5.2 未尽事宜
第1章 移植:西方建筑史教育与研究概述(1940S前)
    1.1 西方建筑史经典
        1.1.1 上古时期:维特鲁威《建筑十书》
        1.1.2 中古时期:瓦萨里《名人传》
        1.1.3 1745-1940s期间的建筑史学科研究
        1.1.3.1 弗格森《世界各国建筑史》
        1.1.3.2 《弗莱彻建筑史》
        1.1.3.3 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
    1.2 西方建筑史教育概述
        1.2.1 十八世纪前:师徒口传身授
        1.2.2 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巴黎美术学院建筑史教育
        1.2.3 1919-1933 年:德国包豪斯学院的建筑史教育
        1.2.4 1910s-1940s年美国建筑史教育
        1.2.4.1 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1.2.4.2 俄勒冈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1.2.4.3 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建筑系
        1.2.5 苏联的建筑教育
        1.2.5.1 高等艺术与技术创作工作室
        1.2.5.2 莫斯科建筑学院
    小结
第2章 肇建:1902-1926 年外国建筑史的中国研究
    2.1 癸卯学制中的建筑史教育
        2.1.1 建筑学科的建筑史教学设置
        2.1.1.1 概述
        2.1.1.2 不同教育阶段的建筑史课程设置
        2.1.1.3 建筑史课程不同教育层次的教学定位,及其在学人员的培养目标
        2.1.1.4 建筑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2.1.2 土木工学中的建筑学教育
    2.2 壬子癸丑学制中建筑学科的建筑史教学
        2.2.1 概述
        壬子癸丑学制
        “建筑史”前导:美术史
        2.2.2 美术建筑: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图案科
        “美学及美术史”、“建筑学”、“图案法”
        2.2.3 工科建筑:苏州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
        “西洋建筑史”
        建筑意匠学
        美术学及其它
    2.3 1902-1926 年期间外国建筑史的学术研究
        2.3.1 美学
        2.3.2 相关艺术研究中的建筑
        2.3.3 专门的建筑研究
        2.3.4 研究人员
        代表人物
    小结
第3章 起步:1927-1949 年外国建筑史的中国研究
    3.1 1927-1945 年外国建筑史的教育与研究
        3.1.1 中央大学建筑系
        3.1.2 东北工学院建筑(工程)系
        3.1.3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
        3.1.4 勷勤大学(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
        3.1.5 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建筑系(图案系建筑装饰组)
        3.1.6 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
        3.1.7 天津工商学院建筑(工程)系
        沈理源
        3.1.8 之江大学建筑系
        3.1.9 重庆大学建筑系
        3.1.10 圣约翰大学建筑系
        3.1.11 高等职业教育建筑科
        3.1.11.1 河北省立工业学院高级建筑科
        3.1.11.2 柳士英所编“高级建筑科”
        3.1.11.3 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建筑科
        3.1.11.4 沪江大学商学院建筑科
    3.2 1946-1949 年外国建筑史的教育与研究
        3.2.1 清华大学建筑工程学系
        梁思成
        3.2.2 唐山工学院建筑系
        3.2.3 湖南省立克强学院建筑系
        3.2.4 北洋大学建筑工程系
        3.2.5 其它
    3.3 自主教学模式下外国建筑史教育的多种倾向
        3.3.1 自主模式下的外国建筑史教育
        3.3.2 工科建筑:外国建筑史教育的3 种倾向
        3.3.2.1 强调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培养的宾大学院派倾向
        3.3.2.2 对现代建筑给以强烈关注的包豪斯教育倾向
        3.3.2.3 土木工学背景下重实用的倾向
        3.3.3 美术建筑:偏重艺术风格的巴黎美术学院派教学特征
        3.3.4 外国建筑史教育的本土化发展
    3.4 1927-1949 年期间外国建筑史的学术研究
        3.4.1 “建筑史”研究
        3.4.2 案例分析式研究
        3.4.3 谱系学式研究
        3.4.4 建筑理论、原理及评论
        3.4.5 建筑教育
        3.4.6 “西体中用”的中国建筑史研究
    小结
第4章 转变:1949-1976 年外国建筑史的中国研究
    4.1 1949年-1952 年外国建筑史的教学与研究
        4.1.1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逐步深入
        4.1.1.1 现代建筑设计实践盛行
        4.1.1.2 清华大学营建学系教学改革
        4.1.2 建国初期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原有教学活动受到很大影响
        4.1.2.1 建国初期特殊的历史环境
        4.1.2.2 学生停课参与各类社会运动
        4.1.2.3 高校教师社会主义思想改造
        4.1.3 新中国教育转型初步影响外国建筑史教学
    4.2 1952-1957 年外国建筑史的教育与研究
        4.2.1 院系合并
        4.2.2 学苏背景下建筑教育发生根本转折
        4.2.2.1 教育培养计划性
        4.2.2.2 培养对象倾向工农
        4.2.2.3 系党委领导下的专业教研室教学
        4.2.2.4 统一的学院派教学模式
        4.2.3 “学苏”背景下外国建筑史教育的新特点
        4.2.3.1 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特色消减殆尽
        4.2.3.2 建筑历史在教学体系中分量减少
        4.2.3.3 意识形态影响深入
        4.2.4 1952-1957 关于外国建筑史的学术研究
        4.2.4.1 建筑艺术与建筑形式的苏联译着
        4.2.4.2 对外国现代主义建筑的研究
        4.2.4.3 建筑美学与建筑艺术研究
    4.3 1957-1960 年外国建筑史的教育与研究
        4.3.1 时代背景概述
        4.3.2 1957-1960 外国建筑史教学
        4.3.2.1 教师队伍发生变化
        4.3.2.2 意识形态影响至深
        4.3.2.3 外国建筑史学科薄弱
        4.3.3 1957-1960 外国建筑史的学术研究
        住宅与建筑艺术座谈会
        4.3.3.1 建筑美学与建筑艺术
        4.3.3.2 苏联的近现代建筑
        4.3.3.3 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建筑
    4.4 1961-1965 外国建筑史的教育与研究
        4.4.1 1961-1965 外国建筑史的课程教育与研究
        4.4.1.1 天津大学建筑理论大纲(卢绳)
        4.4.1.2 世界建筑史大纲(卢绳)
        4.4.1.3 天津大学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讲义及图集(沈玉麟)
        4.4.1.4 同济大学外国建筑史讲义
        4.4.1.5 清华大学外国建筑史教学大纲(吴焕加教授提供)
        4.4.1.6 教材:《外国建筑史》(陈志华编着)
        4.4.2 1961 -1965 外国建筑史的学术研究
        4.4.2.1 关于建筑风格的讨论
        4.4.2.2 国外相关建筑及其思潮的绍介
        4.4.2.3 建筑技术及其它
    4.5 1966-1976 外国建筑史的教学与学术研究
        4.5.1 时代背景
        4.5.2 1966-1976 年外国建筑史的教育与研究
    小结
第5章 发展:1976 年—外国建筑史的中国研究
    5.1 1976年——外国建筑史教学
        5.1.1 建筑院系增多,教学领域拓展,教学系统化、规范化
        5.1.2 教材丰富
        5.1.2.1 专业统编教材
        5.1.2.2 各校参考教材
        5.1.3 教学内容拓展,形成稳定的教学研究群体
        5.1.4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阐述由权威式转为多样式
        5.1.5 信息多元时代课堂教学效果削弱、学生碎片化知识增多
        5.1.6 教师面临学术与经济压力
    5.2 外国建筑史研究的三级层面
        5.2.1 建筑学人文综合素质层面
        5.2.1.1 艺术性
        5.2.1.2 社会性
        5.2.1.3 普及性
        5.2.2 建筑设计实践层面
        5.2.2.1 设计实践的指导与应用价值
        5.2.2.2 建筑设计潮流及发展方向
        5.2.3 哲学思想层面
        5.2.3.1 引入分析国外建筑哲学思想及理论观念
        5.2.3.2 中国学者的哲学思考
    5.3 多角度展现外建史研究的境域
        5.3.1 《建筑师丛书》
        5.3.2 《建筑理论译丛》
        5.3.3 世界建筑史丛书(Electa)
        5.3.4 西方建筑理论经典文库
    5.4 世界眼光、中国立场的外国建筑史研究
        5.4.1 中国学者对世界建筑史的贡献
        5.4.1.1 吴良镛.广义建筑学
        5.4.1.2 王瑞珠.《世界建筑史》(16 卷)
        5.4.2 中外建筑史比较研究
        5.4.2.1 代表人物:童寯、王贵祥
        5.4.2.2 研究特点
        5.4.3 关于外国建筑史研究的思考
        5.4.3.1 加强外国建筑史的教学改革
        5.4.3.2 理性分析、独立思考、辨析引进
        5.4.3.3 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5.4.3.4 良好的外文能力与文字组织能力
        5.4.3.5 视野宽广
        5.4.3.6 为中国建筑史寻找其在世界建筑史殿堂中的地位与价值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讲义、大纲、图集
    A1 天津大学建筑理论大纲
    A2 天津大学外国建筑史教学大纲(1961)
    A3 天津大学(沈玉麟)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讲义
    A4 同济大学近代与现代外国建筑史讲义(1961-1962)
    A5 清华大学外国建筑史教学大纲(19 世纪中叶以前)(1963)
    A6 清华大学西方近现代建筑史教学大纲(1963)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项目
    发表的期刊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四、世界通史(近代部分)学习提要(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西洋史译着研究[D]. 王秀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2]高中历史学困生的现状及课堂教学策略[D]. 钱浩. 安庆师范大学, 2020(12)
  •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编外国教育史教材的流变研究[D]. 余露.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4]日本山川版教科书《详说世界史B》中国史内容研究[D]. 张欣云. 苏州大学, 2020(04)
  • [5]苏联时期城市市民社会生活研究[D]. 杜婧. 吉林大学, 2019(10)
  • [6]全球史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界的因应[D]. 黎丽雅.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
  • [7]复兴中华法系的再思考[J]. 王立民.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8(03)
  • [8]耿淡如史学研究[D]. 李少辉.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9]20世纪80年代历史通俗读物的编写、传播与接受[D]. 张嘉欣. 河南师范大学, 2018(01)
  • [10]外国建筑史的中国研究 ——以中国建筑教育为例[D]. 武晶. 天津大学, 2017(10)

标签:;  ;  ;  ;  ;  

世界通史(现代部分)学习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