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温度自动控制实验实例

计算机温度自动控制实验实例

一、微机温度自动控制实验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高晓阳[1](2010)在《甘肃河西大麦麦芽干燥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甘肃省河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优质大麦产地之一,大麦麦芽质量是影响麦芽价格的重要因素,提高麦芽加工工艺技术和加工质量成为制麦企业发展的关键。本研究以甘肃省河西地区生产和种植的大麦主要品种甘啤4号,为干燥加工原料。研究沿用合作企业的热风型干燥方式,并以项目组实验研究确定的麦芽最佳干燥工艺,作为麦芽干燥温度控制研究的技术基础。本研究以大麦麦芽干燥加工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甘肃大麦麦芽企业现有干燥工艺与装备,综合应用系统工程原理、自动控制和智能控制理论,集成运用流体数值模拟技术、传感技术、电子技术、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微机控制技术、模糊控制技术、神经网络技术、虚拟仪器技术和电机调速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结合传热传质学与生态能值分析方法,进行了干燥控制的系统性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以干燥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干燥热能计算。结果表明,其圆柱型热风混合干燥室平均脱水量为1330kg/h,耗风量216384m3/h。另外,热量衡算结果表明,该干燥系统小时需热量为11.81×105kJ/h。利用ANSYS软件进行计算机模型模拟和数值仿真,流体动力分析结果为,在进入干燥热风混合室进风口后,风速逐渐下降,但接近排风口处时又有回升,在进风口处风速为最大;并在混合室的左右两侧形成两个大的旋涡。在整个区域风压分布变化明显,当风速较小时风压降低明显。此外,对风机叶片孤立翼型的升力和阻力进行流场模型模拟,结果分析表明,在孤立翼型的上表面即翼型的迎风面出现最大流速。模拟实验说明通过改变风机的翼型参数,可减小翼型阻力,提高风机通风效率。2本研究进行了干燥试验研究,建立了干燥炉热空气风速、麦层厚度和麦层空气阻力的数学模型为P=31.5He238v,P-麦层空气阻力(mmH2O),V-风速(m/s),H-麦层厚度(m)。3麦芽干燥工业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结果表明,中川麦芽厂能流循环指数(CREF)和有机能投入相对较低,说明该系统以无机投能为主,工业化程度高。能值投入率(EIR)值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在0.3-0.7间波动。表明中川麦芽厂的干燥麦芽生产成本低,市场竞争力较强。能值产出率(EYR)总体上处于波动上升态势,表明甘肃中川麦芽厂的能源利用效率在逐年提高,经济竞争力持续上升。中川麦芽厂环境负载率(ELR)由2005年的2.62×106增至2009年的3.94×106,总体也呈波动上升趋势,表明对环境的压力逐步增加,发展主要依靠输入能值和不可更新资源的消耗。4本研究设计了基于模糊控制的大麦麦芽干燥温湿度控制系统。设计了以AT89C51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的系统硬件电路,选用AD590温度传感器和HS1101湿度传感器,设计了放大与调理电路,扩展了A/D转换电路和键盘与显示电路,研发了模糊控制算法、控制表和模糊控制器,实施了单片机变频控制鼓风机运行,和继电器控制排风机工作。配置了AT89C51内部RAM单元,设计了控制系统的汇编语言主程序和数据采集存储、数值滤波、模糊控制等6个子程序。MATLAB软件模拟和温湿度控制实验的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控制稳定,控温范围0-99℃,温控精度达±0.25℃,平均误差≤±0.2℃,置信系数Kt=4.3(P=0.095),满足控制精度要求。实验结果表示,排潮热风平均湿度的标准偏差<±0.30%RH。5本研究适应企业微机化管理,设计了基于LabVIEW的麦芽干燥微机测控系统。设计了该虚拟仪器系统的硬件电路和系统软件,如数据采集程序、基于Lab VIEW的神经网络PID控制虚拟程序等。系统LabVIEW仿真实验表明,神经网络PID控制具有很好的动静态特性,控制器运行稳定。基于LabVIEW的麦芽干燥神经网络PID控制系统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温度控制的平均误差≤±0.2℃,控制系统稳态精度高,系统超调较小。6设计的基于单片机和微机的干燥变频调速控制系统,3年试验运行表明,每生产1吨麦芽平均节水1.5吨、煤0.050吨,电50KWh。按公司年产麦芽2.0万吨计,每年仅干燥工段节电94.6万KWh,节能量(折算为电能)约232万KWh。麦芽生产每年可节约标煤1129吨。同时,麦芽干燥系统改造前后相比,综合节能14%因此,该研究提升了大麦麦芽干燥加工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并具有节能和生态效益。

余朝刚[2](2005)在《温室气候环境微机测控系统与控制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化温室是实现作物优质高效生产的重要设施。计算机控制是现代化温室的关键技术之一。尽管国内国外已经在温室计算机控制这一领域作了大量的研究,然而温室环境控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有人称之为“无止境的挑战”,依然有十分丰富的内容有待探索。本课题根据浙江省重大农业科技攻关项目“设施园艺实用智能温室研究与开发(No.021102542)”的研究目标,依据浙江省的气候特征和生产实际设计了温室计算机控制系统,并且对温室气候环境的控制策略、气候环境信息采集方法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包括: (1) 温室神经网络模型和PID控制研究。因为温室容易受到室外气候的影响,建立精确数学模型存在困难。RBF神经网络结构简单,而且在逼近能力及训练速度方面都有良好的性能,因而利用从浙江大学植物实验中心的智能温室里采集的数据,建立了径向基(RBF)神经网络温室室内温度预测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的预测结果良好,均方差为0.0073。为了节省能源,精确控制温室室内温度,研究了热水加温温室的带前馈的比例积分控制方法。该方法以实测温室室内温度和设定的目标温度之间的差值为基础,结合室外温度、光照、风速等计算热水管道温度。还将遗传算法与温室神经网络模型结合起来优化带前馈的比例积分控制方法中的有关参数。结果表明:以径向基函数人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整定带前馈PI控制中使用的参数,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以目标温度和室内温度的均方根最小为评价函数,使用基本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模型,能实现PI控制参数的自适应调整。 (2) 温室模糊控制方法的研究。为了克服PID控制的缺陷,提出使用模糊算法控制温室加热管道温度及通风窗打开的角度,将室内温度控制在开窗温度和加热温度之间。通过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模糊算法控制温室温度,具有控制精度高、超调小和鲁棒性好等特点。 (3) 根据植物的积温特性,研究了积温控制思想,并提出了具体控制方法。在温室能量平衡方程的基础上研究了温室耗能的计算方法,并用于评价积温控制。基本思想是:在白天有利环境下提高室内温度,增加植物的积温;由于白天积温高,夜间加热温度则可以设置得低一些,这样夜间能量消耗减少。如果连续外界条件不利,则可以将积温控制在低水平,等到室外气候变好时,再提高室内温度,用这种后发补偿机制节约能源。 (4) 温室电气系统设计。根据浙江省重大农业科技攻关项目“设施园艺实用智能温室研究与开发(No.021102542)”的研究要求,设计了示范温室的电气系统。该电气系统使调控设施完备的示范温室实现完全自动化控制。电气设备由计算机控制、计算机控制系统由下位机、上位机、室外气象站、室内温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构

杨骏[3](2020)在《某石化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对生产安全及环境保护要求日趋严格,同时石油化工行业对自身节能减排等方面也有充分的考虑,瓦斯回收装置成为石油化工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瓦斯回收装置收集的瓦斯气含硫量高,将无法直接用于加热炉燃烧。而且,加热炉烟气安装的烟气分析仪直接与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在线联网,如若发现烟气硫含量超标将进行严肃处理。因此,我们需先将瓦斯气进行脱硫处理再加以利用。同时,瓦斯气脱硫效果差将直接影响加热炉烟气的检查。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中的火炬装置能够在炼油装置出现突发情况时进行瓦斯气的燃烧,降低环境污染,保护上游装置的安全运行。因此,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就显得格外重要。本论文主要以某石化企业瓦斯回收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研究分析了瓦斯回收装置的工艺流程,明确了整体控制思路。2.根据控制需求构建了瓦斯回收控制系统,并从控制系统的全面规划、硬件配置、软件组态编程和数据传输几方面探讨了AB在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的应用,并在以上过程的基础上,具体解释了基于AB PLC控制的瓦斯回收系统的实现。同时,通过OPC技术实现了过程数据的采集,确保了系统通讯的实时有效。3.对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情况进行了优化,保证了瓦斯回收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经过设计后系统操作系统更加简单、便捷,系统运行更加平稳。用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算法构建基于PLC的脱硫塔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并重点对控制器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最终实现了基于PLC的锅炉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研究结果表明:瓦斯回收控制系统升级采用最优的控制系统选型和最佳的设备配备,通过对系统的升级,使得改造后的系统在装置的安全平稳运行、工艺控制的准确性和系统数据传输运行稳定性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以后其他类似系统升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田海芳[4](2019)在《微机自动控制系统在锅炉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微机自动控制系统的主要构成、运行原理,并将该系统应用于手工操作的燃烧热测定实验中,获得较好的运行效益。实践表明,微机自动控制系统具有操作简单、响应快速、点火成功率高等特征,能实现对锅炉燃烧热数值的较精确测定,有利于提升锅炉设备的运行效率。

薛文彬[5](2019)在《锅炉控制系统的DCS改造》文中指出目前,我国锅炉的控制系统均采用集散式控制系统—DCS系统,它具有非常多的优点,可以对锅炉进行集中监控,也为锅炉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也带来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因此,对于锅炉来说DCS系统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增强,未来发展要求我们在有限的能源中发挥最大的能量。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集散式分布控制系统,目前因为控制范围广泛集中监控管理等优点被我国大多数火电厂所应用,本文结合DCS系统对模糊PID控制器进行组态改进使输出更优控制过程。对锅炉的结构和运行原理做了阐述,依据控制对象较复杂的、不确定性且具有时滞性的特点,在对原有锅炉控制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其控制系统改造的控制方案;并对新的控制算法进行了探索,将模糊PID控制算法应用于温度控制过程中,PID控制和模糊PID控制运用到锅炉相关控制之上,对其进行仿真的同时加以对比分析;以实现更为良好的控制效果,并进一步通过仿真对其和传统PID控制方式相比较,得出模糊PID控制的优越性。新改造的2号锅炉DCS通过系统网络连接在一起,所有节点之问的数据和信息传递都由系统网络完成。操作员站由可靠性高的工业微机配以外设组成,站上运行专用的实时监控软件。功能实现:图形显示与会话、报警显示与管理、报表打印、系统库管理、历史库管理、追忆库管理等。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使用同一台微机,供工程人员实现应用系统的组态现场控制站是DCS系统完成现场测控的重要站点。现场控制站实现由主控模块、智能I/O模块、电源模块和专用机柜四部分组成。主要完成两项功能:信号的转换与处理和控制运算。该论文有图34幅,表7个,参考文献97篇。

刘盈[6](2019)在《基于生长模型的智能花卉生长箱的研建》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和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致使植物花卉的需求量急剧上升。因此,如何低成本高效率地培育出高品质花卉是目前苗木培育的主要矛盾。本文介绍的工作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智能花卉生长箱的研建,试图探究智慧苗圃中花卉的培育方法,为高效、大批量生产植物花卉提供技术支撑。本文叙述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搭建智能花卉生长箱,箱内具有环境因子的监测和自动控制功能。选用长春花为实验材料,在自然环境下进行培育,拟合环境因子、发育时间与长春花四项外观形态指标之间的生长模型,并根据该模型,分析得出最有利于花卉发育的一组环境因子值,将其设定为箱内自动调控的目标值。(2)为验证生长箱的效果,设置对照实验,实验分别在智能花卉生长箱(有环境因子自动控制功能)和自然环境(无环境因子自动控制功能)下进行,拟合出两组实验的外观形态指标与发育时间的生长模型。(3)针对对照实验的两组生长模型进行分析。从发育速度来看,四项外观形态指标的拟合曲线均表明实验组发育速度较快。从发育结果来看,实验组株高趋于19.86cm,比对照提高11.82%;实验组冠幅趋于12.94cm,比对照组增加5.55%;展叶数和单株花苞数在观测时间内呈指数型增长,实验组结果均优于对照组。本文总结了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智能花卉生长箱在促进植物花卉发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植物花卉生长的精细化管理,为推进智慧苗圃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冯启蒙[7](2004)在《微机多区温度自动控制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是结合扶风第二水泥厂理化室加热设备(高温电阻炉)的联机控制系统建设而进行的。该系统分为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大块。其第一部分为硬件设计:主要控制电路、数据采集、测温报警、调功电路等组成。系统采用温度补偿和过零触发等技术,从硬件上保证了测温精度,为提高控制精度打下了基础。第二部分软件设计,按智能控制系统的模式,实现计算机对多区温度的精确控制。控制律采用PID数字增量型控制算法,并选取合理最优的参数设置。系统控制程序则采用了模块化设计结构,主要包括主程序、中断服务子程序、控制算法子程序等。使用语言C++Builder,整个温控系统在计算机上通过模拟,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控制精度在±1℃,能够满足生产需要。

吴昊[8](2020)在《基于STM32的东海岛站主变冷却控制器的设计》文中指出变压器在运行过程中会消耗过多的热量,导致温度大幅上升,影响变压器的作业特性,降低变压器性能,甚至严重损坏变压器而发生安全事故。于是,检查变压器温度情况,适当使用降温方法,可显着提升变压器运行安全性,避免出现事故。本文以东海岛500KV变电站的变压器的冷却控制系统为研究改造对象,对于500k V电力变压器风冷装置的配置情况为两组,每组风冷装置所包括的风机组为四台,根据变压器负荷电流、绕组温度以及油温的情况对两组风机进行动态控制。控制系统以STM32f103为核心,结合相应的检测处理电路对负荷电流、风机电流、绕组温度以及风机缺相情况的检测和显示,并根据检测情况对两组风机进行动态控制,实现变电站温度的高可靠控制,将相应的状态信息通过RS-485总线发送到中控室,通过上位软件进行监控。同时,本系统设置为两种模式,分别为自动模式与手动模式。基于STM32设计系统硬件电路,该硬件有数据采集回路、单片机最小系统、LCD显示电路、继电器驱动回路、通信电路等。在软件方面,选取的开发环境为keil,使用C语言设计系统应用程序,按照系统功能设计了包括主程序、LCD显示、电流采集、温度采集以及四种工况下的自动控制等多个子程序进行了分析设计。最后,进行仿真和实物的功能测试,结果显示符合最初设计理念,表明系统可以正常运行。该冷却控制系统的设计对能大幅度改善东海岛500KV变电站的自动化程度,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降低系统的成本,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班凌潇[9](2007)在《推土机铲刀升降微机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推土机在工程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铲刀控制系统则是整个作业系统关键部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推土机的生产效率和作业质量。传统推土机铲刀控制系统存在驾驶操纵复杂、劳动强度大等缺点,而且有很大的滞后性和不确定性,因此研究铲刀微机控制系统,对推土机铲刀控制系统进行自动化改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综合分析研究国内外推土机自动控制技术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推土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铲刀升降微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思想,并建立了铲刀升降微机控制的模型。论文通过对推土机铲掘作业过程分析,提出了铲刀升降微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详细分析了推土机在作业过程中的受力情况,论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阐述了控制系统各部分(传感器、信号处理系统、控制器、执行器)的结构和设计方法,设计了各部分的外围电路。由于系统要对铲刀升降油缸内的压力变化进行实时监控,根据需要选择了合适的压力传感器,并选择了安装位置;外界环境以及系统本身会带来干扰问题,因此设计了低通滤波器和看门狗电路,解决了抗干扰问题。论文还分析总结了推土机铲刀液压系统,在原有铲刀液压系统的基础上,并联了铲刀微机控制液压系统,使原系统既适用于普通液压控制又适用于微机控制。最后,进行了模拟实验与程序调试,提出了进一步的改进方案。

王国美[10](2001)在《温室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从国外引进的自动控制温室,由于控制的侧重点与我国气候条件不相匹配,且引进价格昂贵,运行费用高,因此难于在我国大规模推广和应用。目前,国内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温室,大部分控制水平较低,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不能满足作物全年高产栽培的要求,有些只能实现对部分环境因子的控制,在控制过程中没有考虑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耦合关系;有些还需要人工控制。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制约了温室经济效益的发挥。改变传统的控制方式,实行计算机监控,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温室自动化控制系统,对加快我国温室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及提高温室的经济效益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温室系统的环境参数、综合控制特性、以及温室控制过程这个非线性、大滞后的复杂过程;在分析现有温室监控系统模式及单片机特点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传感器技术、模糊控制理论、通讯技术和微型计算机技术,自行设计了一个实用的温室环境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温室环境各参数的监控。 本系统硬件由上级机和下级机两部分组成。上级机为PC微型计算机,它是整个监控系统的指挥中心,与下级机通过串行通信接口电路RS-232相连,实现对温室的统一管理和控制。在环境监控方面,应用模糊控制技术与理论,对温室这种非线性、滞后大的系统进行监控,能够实现作物对温室环境的要求。下级机的核心部件是MCS—96系列中的8098单片机,由它完成对温室环境参数的采集、预处理、控制以及与上级机之间的数据通信。 系统软件由两部分组成。上级机软件用VB开发,主要由系统参数设定模块、传感器标定曲线程序模块、控制参数设定模块、模糊控制总表确定模块、数据实时采集监控模块、历史数据再现模块、帮助文件模块等7大模块组成,每个模块都有一定的功能,并且相互独立。下级机软件用8098单片机汇编语言开发,主要由主程序模块、发送中断服务程序模块,接收中断服务程序模块、采样周期确定模块、数据采集程序模块、数据处理程序模块等6大模块组成。通过模拟实验的验证,整个系统操作方便、容错能力强、效率高且容易扩展,通用性、适用性都较强,为实现温室环境的多因素控制系统设计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二、微机温度自动控制实验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机温度自动控制实验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河西大麦麦芽干燥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意义
        1.2.1 大麦生产及大麦麦芽加工
        1.2.1.1 大麦和啤酒大麦
        1.2.1.2 甘肃啤酒大麦生产
        1.2.1.3 麦芽工艺和品质与干燥加工的关系
        1.2.2 甘肃麦芽生产工艺和设备及问题
        1.2.2.1 甘肃麦芽生产企业及加工设备
        1.2.2.2 甘肃麦芽加工工艺及干燥技术研究
        1.2.3 干燥系统控制研究内涵及意义
        1.2.4 干燥模型和风机结构优化研究的意义
        1.2.4.1 国内外干燥模型及控制研究
        1.2.4.2 干燥风机结构优化的研究及意义
        1.2.5 大麦麦芽干燥系统研究进展
        1.2.6 单片机和虚拟仪器技术及干燥应用研究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地域及企业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2 甘肃啤酒大麦农业生产情况
        2.1.3 甘肃麦芽加工历史沿革
        2.1.4 麦芽加工工艺与干燥控制研究现状
        2.1.5 研究合作企业及存在的问题
    2.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2.1 大麦麦芽干燥机性能指标和干燥室结构设计方法
        2.2.2大麦麦芽干燥试验设备和数据测定方法
        2.2.2.1 原料与制麦工艺
        2.2.2.2 实验装备
        2.2.2.3 测定方法
        2.2.2.4 数据分析
        2.2.3 干燥系统优化原理和模型模拟仿真方法
        2.2.4 干燥控制系统模糊控制器设计方法
        2.2.5 基于单片机的大麦麦芽干燥控制系统设计方法
        2.2.6 基于LABVIEW的大麦麦芽干燥控制系统设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甘肃河西大麦麦芽干燥系统设计
        3.1.1 甘肃河西地区大麦生产及品质
        3.1.2 甘肃河西大麦麦芽干燥加工的产能
        3.1.3 热风干燥型麦芽干燥系统改进设计
        3.1.3.1 大麦麦芽干燥的干燥室结构设计及实验
        3.1.3.2 大麦麦芽干燥的干燥室热量衡算设计
    3.2 麦芽干燥系统能量消耗与能值利用率分析
        3.2.1 麦芽产品干燥能值分析方法
        3.2.2 干燥系统的能值输入结构
        3.2.3 干燥系统的能值产出
        3.2.3.1 能值产出率
        3.2.3.2 环境负荷率
    3.3 基于ANSYS的干燥室流场和风机叶片数值模拟仿真及实验
        3.3.1 ANSYS软件及功能
        3.3.2 ANSYS的FLOTRAN流场分析
        3.3.3 风机叶片流场的ANSYS模拟分析
        3.3.4 干燥室流场的ANSYS模拟分析
        3.3.5 干燥室热风流速与压力测试实验
        3.3.5.1 干燥麦芽水分含量的影响
        3.3.5.2 麦层厚度对空气阻力的影响
        3.3.5.3 风速对麦层阻力的影响
    3.4 基于单片机技术的麦芽干燥系统设计
        3.4.1 单片机控制系统的原理与结构
        3.4.2 单片机-微控制器选型
        3.4.3 温度采集及调理电路设计
        3.4.3.1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3.4.3.2 温度采样放大电路的设计
        3.4.3.3 大麦麦芽干燥控制系统温度采集电路
        3.4.4 湿度采集及调理电路设计
        3.4.4.1 湿度传感器的选择
        3.4.4.2 湿度测量电路设计
        3.4.4.3 大麦麦芽干燥控制系统湿度采集电路
        3.4.5 模/数转换硬件电路设计
        3.4.5.1 A/D转换器的选择
        3.4.5.2 ADC0809接口电路设计
        3.4.6 温控设定值的存取和系统键盘设计
        3.4.7 系统显示及接口设计
        3.4.8 控制执行机构与变频器选择
        3.4.8.1 变频调速及节能
        3.4.8.2 变频器的选择
        3.4.9 功率接口扩展与驱动电路设计
        3.4.10 干燥温控系统的模糊控制器设计
        3.4.10.1 干燥控制输入量的模糊化
        3.4.10.2 模糊控制规则及控制算法
        3.4.10.3 模糊控制算法
        3.4.10.4 模糊输出量的精确化
        3.4.10.5 模糊控制的输出量精确化控制表
        3.4.11 大麦麦芽干燥室模糊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3.4.11.1 编程语言及程序模块设计
        3.4.11.2 单片机模糊控制软件设计
        3.4.11.3 模糊控制表的建立及存储
        3.4.11.4 主控程序及内存分配
        3.4.12 系统抗干扰设计
        3.4.13 系统MATLAB仿真分析
        3.4.14 干燥模糊控制系统实验及分析
    3.5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大麦麦芽干燥系统设计
        3.5.1 干燥虚拟仪器系统的原理及结构
        3.5.2 基于虚拟仪器控制的硬件设计
        3.5.3 基于虚拟仪器控制的软件设计
        3.5.3.1 LABVIEW应用程序
        3.5.3.2 基于LABVIEW的数据采集程序
        3.5.3.3 神经网络PID控制理论与LABVIEW实现
        3.5.3.4 基于LABVIEW的控制输出程序
        3.5.4 仿真模块设计
        3.5.5 系统神经网络PID控制实验及分析
    3.6 大麦麦芽干燥系统结构优化和节能分析
        3.6.1 干燥系统结构优化分析
        3.6.2 麦芽干燥系统节能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大麦麦芽干燥系统研究
    4.2 问题讨论与政策建议
第五章 主要结论
    5.1 河西地区大麦生产及麦芽加工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关系
    5.2 大麦麦芽干燥系统研究模式
    5.3 干燥系统结构设计和模型构建与仿真以及能值分析
    5.4 基于单片机控制技术的麦芽干燥及其系统
    5.5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麦芽干燥及其系统
    5.6 干燥系统节能和经济效益
第六章 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获奖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2)温室气候环境微机测控系统与控制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国内外温室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1.2 发达国家温室产业的现状
    1.3 国内温室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1.4 课题的主要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温室神经网络模型及温度的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算法研究
    2.1 温室的神经网络模型
        2.1.1 网络结构
        2.1.2 学习算法
        2.1.3 温室预测模型
    2.2 用神经网络模型整定温室控制参数
        2.2.1 比例积分微分控制
        2.2.2 带前馈的PI控制方法
        2.2.3 控制参数的整定
    2.3 基本遗传算法自动整定参数
        2.3.1 基本遗传算法的原理
        2.3.2 带前馈 PI控制参数遗传算法整定在 MATLAB下的实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室温度模糊控制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模糊控制器设计的一般过程
    3.3 温室温度的模糊控制过程
        3.3.1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3.3.2 模糊集及论域的定义
        3.3.3 混合阀模糊控制规则设计
        3.3.4 模糊推理及反模糊化
        3.3.5 控制模糊算法在一阶模型的仿真
    3.4 模糊自适应整定 PID控制参数
        3.4.1 自适应模糊控制器结构
        3.4.2 自适应模糊控制规则
        3.4.3 PID参数的校正过程
        3.4.4 自适应控制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能量平衡方程与积温控制策略的研究
    4.1 引言
    4.2 温室能量平衡模型
    4.3 积温控制方法分析
        4.3.1 积温控制方法
        4.3.2 通过平衡方程分析积温控制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温室气候环境控制硬件系统的设计、研制和调试
    5.1 引言
    5.2 电气系统的总体结构
    5.3 控制柜
        5.3.1 控制柜负载
        5.3.2 正反转设备控制原理
        5.3.3 开/关设备的控制原理
        5.3.4 控制电路的电源控制
    5.4 PLC控制器
    5.5 传感器原理及组成
        5.5.1 二氧化碳传感器原理
        5.5.2 室外气象站
        5.5.3 温度、湿度、光照度变送器原理
    5.6 控制系统的改进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温室气候计算机控制系统“多态组合控制策略”研究
    6.1 “多态组合控制策略”思想
    6.2 温度、湿度参考值的设定
        6.2.1 温度的生物学效应
        6.2.2 空气湿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6.2.3 温度、湿度参考值的设定方法
    6.3 自然通风控制策略
    6.4 一级强制通风和二级强制通风策略
    6.5 加热保温控制策略
    6.6 光照控制策略
        6.6.1 光照的生物学效应
        6.6.2 补光灯控制策略
        6.6.3 补光灯控制的实现
        6.6.4 遮阳控制策略
        6.6.5 帘幕控制的实现
    6.7 二氧化碳施肥状态控制策略
        6.7.1 CO_2施肥的生物学效应
        6.7.2 CO_2施肥控制策略
        6.7.3 CO_2钢瓶控制的实现
    6.8 硫磺熏蒸控制策略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温室气候环境控制程序开发与调试
    7.1 编程环境
    7.2 软件概述
    7.3 上位机软件编写
        7.3.1 用户窗口
        7.3.2 配方的运用
        7.3.3 运行策略
        7.3.4 设备窗口
    7.4 下位机软件编写
        7.4.1 变量规划
        7.4.2 程序结构
    7.5 系统测试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完成的工作
    8.2 创新点
    8.3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及作品

(3)某石化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PLC控制系统发展历史
    1.3 瓦斯回收工艺及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4 PID和模糊控制研究现状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瓦斯回收工艺概述
    2.1 瓦斯回收装置简介
    2.2 气柜系统工艺流程及重要参数
        2.2.1 气柜系统工艺流程
        2.2.2 装置主要设备技术指标
        2.2.3 工艺控制参数
        2.2.4 气柜系统的正常运行流程
    2.3 火炬系统操作规程
        2.3.1 火炬系统概况
        2.3.2 火炬工艺流程简述
        2.3.3 火炬系统工艺控制指标
        2.3.4 火炬点火系统操作法
    2.4 本章小节
3 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设计
    3.1 控制系统现状和存在问题
        3.1.1 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现状
        3.1.2 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更新的必须性
    3.2 升级改造的原则和方案的确定
        3.2.1 升级改造的原则和要求
        3.2.2 确定方案
    3.3 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平台设计
        3.3.1 控制系统的硬件平台设计
        3.3.2 控制系统的软件平台设计
    3.4 典型控制回路的编程
        3.4.1 联锁点火控制
        3.4.2 压缩机连锁控制
    3.5 人机界面的开发利用
        3.5.1 控制系统人机界面开发利用的一般性规范
        3.5.2 人机界面功能架构
    3.6 本章小结
4 过程数据采集
    4.1 瓦斯回收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的应用需求
    4.2 解决方案
    4.3 OPC技术
        4.3.1 OPC概述
        4.3.2 OPC服务器
        4.3.3 OPC技术的应用
    4.4 过程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实现
    4.5 本章小结
5 PID控制性能优化
    5.1 PID控制基本理论
    5.2 PID模糊控制理论
    5.3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
    5.4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设计
        5.4.1 模糊PID控制策略
        5.4.2 模糊PID控制设计
        5.4.3 模糊自适应PID在 PLC中的实现
    5.5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微机自动控制系统在锅炉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系统构成
2. 系统的工作原理
3. 实验
4. 运行效果分析
结束语

(5)锅炉控制系统的DCS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DCS的研究现状
    1.3 DCS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1.4 锅炉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2 锅炉DCS控制系统的硬件选择及设计
    2.1 DCS集散控制系统
    2.2 锅炉DCS系统硬件的组成及特点
    2.3 锅炉DCS系统硬件的可靠性设计
3 锅炉DCS运行原理及控制方案的制定
    3.1 锅炉控制站的运行原理
    3.2 锅炉控制站的软件说明
    3.3 锅炉控制方案的选取及制定
4 基于模糊PID控制的锅炉控制系统的仿真及分析
    4.1 控制系统相关控制原理概述
    4.2 燃气锅炉燃烧控制系统模型辨识与建模
    4.3 温度系统原理及其控制系统的制定
    4.4 温度控制系统的仿真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锅炉DCS控制系统的软件选择及设计
    5.1 上位机软件的选择
    5.2 上位机监控画面的设计及操作方法
    5.3 锅炉DCS系统串口通讯设定方法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生长模型的智能花卉生长箱的研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植物生长环境监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2.2 植物生长环境自动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植物外观形态指标的预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2 研究思路及关键技术
    2.1 研究思路
    2.2 关键技术
        2.2.1 多元非线性回归
        2.2.2 智能花卉生长箱相关研究
        2.2.3 智能花卉培育监控系统相关技术
    2.3 小结
3 智能花卉生长箱实现方案
    3.1 总体设计
    3.2 WiFi模块的设计实现
    3.3 控制模块的设计实现
    3.4 空气温湿度采集模块的设计实现
        3.4.1 模块简介
        3.4.2 温度信号的处理
        3.4.3 温度的控制
        3.4.4 湿度的控制
    3.5 光照强度采集模块的设计实现
        3.5.1 模块简介
        3.5.2 光照强度的计算
        3.5.3 光照强度的控制
    3.6 土壤湿度采集模块的设计实现
        3.6.1 模块简介
        3.6.2 土壤湿度的计算
        3.6.3 土壤湿度的控制
    3.7 二氧化碳浓度采集模块的设计实现
        3.7.1 模块简介
        3.7.2 二氧化碳浓度的计算
        3.7.3 二氧化碳浓度的控制
    3.8 本章小结
4 智能花卉培育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总体设计
    4.2 在线监测子系统
    4.3 设备控制子系统
    4.4 信息管理子系统
        4.4.1 数据的筛选和存储
        4.4.2 生成操作报告
    4.5 Web服务接口管理子系统
    4.6 权限管理子系统
    4.7 本章小结
5 植物生长模型拟合研究
    5.1 实验植物的选取
    5.2 自然环境下长春花生长模型的拟合
        5.2.1 实验方法介绍
        5.2.2 数据集采集
        5.2.3 数据集展示
        5.2.4 生长模型的拟合
    5.3 对照实验的进行
        5.3.1 实验方法介绍
        5.3.2 两组长春花生长的动态变化
        5.3.3 长春花外观形态发育的预测与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微机多区温度自动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课题引入
    1.2 系统概述
    1.3 发展现状
        1.3.1 集成模块
        1.3.2 模糊控制
        1.3.3 BP神经网络模型控制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预备理论
    2.1 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
        2.1.1 计算机控制系统及其组成
        2.1.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典型形式
    2.2 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
        2.2.1 数字量输入输出接口
        2.2.2 A/D转换器及接口技术
        2.2.3 模拟量输入输出及接口
        2.2.4 D/A转换器及其接口技术
        2.2.5 过程通道的功用
    2.3 数字PID控制器的设计
        2.3.1 PID调节器
        2.3.2 数字PID控制器
        2.3.3 PID参数的选择
        2.3.4 PID控制算法的实现
    2.4 软件开发环境及工具
        2.4.1 C++Builder4.0概述
        2.4.2 C++Builder4.0的功能特点
        2.4.3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2.4.4 C++Builder数据库的体系结构
        2.4.5 C++Builder的数据库特性
3 温度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系统设计的原则和步骤
        3.1.1 系统介绍
        3.1.2 控制要求
        3.1.3 系统设计的原则
        3.1.4 系统的总体设计步骤
    3.2 系统的工程设计与实现
        3.2.1 系统的选择和配置
        3.2.2 系统的标准设计
    3.3 温控系统的总体结构
    3.4 温控系统的原理与指标
    3.5 系统温度的检测
        3.5.1 热电偶测温原理
        3.5.2 热电偶测温的冷端补偿
        3.5.3 温度检测及调理电路
        3.5.4 热电偶非线性补偿
    3.6 系统温度的控制与调功
        3.6.1 交流电过零检测电路
        3.6.2 双向可控硅过零触发电路
    3.7 系统的各种接口
        3.7.1 模拟量输入通道
        3.7.2 模拟量输出通道
        3.7.3 多路转换开关
4 温度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软件的总体设计
        4.1.1 温度控制的算法
        4.1.2 温度控制的程序
    4.2 系统应用程序的设计
        4.2.1 给定值的自动设定
        4.2.2 模拟量输入中断服务子程序
        4.2.3 数字PID算法子程序
        4.2.4 主体程序
        4.2.5 采样温度子程序和PID计算子程序流程图分别如下所示:
    4.3 软件各个模块的详细设计
        4.3.1 系统参数设置程序
        4.3.2 系统运行主程序
        4.3.3 数据记录打印程序
        4.3.4 帮助文件
        4.3.5 PID算法及其整定过程
        4.3.6 数据采集及采样周期
5 总结
    5.1 系统调试结果
        5.1.1 系统的工作环境
        5.1.2 系统所实现的功能
    5.2 系统的分析和讨论
        5.2.1 系统使用性能分析
        5.2.2 系统应用前景分析
    5.3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基于STM32的东海岛站主变冷却控制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主变冷却控制系统技术外研究现状
        1.2.1 变压器冷却系统现状
        1.2.2 温度控制策略现状
        1.2.3 变压器冷却控制系统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主变冷却控制系统方案设计过程研究
    2.1 冷却装置的工作原理
    2.2 方案设计与器件选型
        2.2.1 功能需求分析
        2.2.2 系统架构设计
        2.2.3 关键器件选型
        2.2.4 显示模块选型
    2.3 风冷控制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2.4 变压器冷却系统的控制策略分析
        2.4.1 油温变化实现自动控制
        2.4.2 绕组温度变化实现自动控制
        2.4.3 风冷装置实现综合投切控制
第3章 主变冷却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 STM32最小系统设计
        3.1.1 STM32芯片特性分析
        3.1.2 芯片电源管理电路设计
        3.1.3 晶振与复位电路设计
        3.1.4 JTAG电路设计
    3.2 数据采集电路的设计
        3.2.1 温度采集电路设计
        3.2.2 风扇电机电流采集电路设计
        3.2.3 主变负荷电流采集电路设计
    3.3 继电器驱动电路的设计
    3.4 按键与LED电路的设计
    3.5 LCD显示控制电路设计
    3.6 RS485通信电路设计
    3.7 电源电路设计
    3.8 印制电路板及电磁兼容设计
第4章 主变冷却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主程序设计
    4.2 温度采样子程序设计
    4.3 电流采样子程序设计
    4.4 控制子程序设计
    4.5 LCD显示子程序设计
    4.6 通信子程序设计
    4.7 上位机程序设计
第5章 主变冷却控制器仿真与实验结果
    5.1 仿真结果分析
        5.1.1 仿真模型搭建
        5.1.2 仿真功能测试
    5.2 实验结果分析
        5.2.1 实物焊接与调试
        5.2.2 实物功能测试
    5.3 仿真与实验结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6.2 后续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9)推土机铲刀升降微机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国内推土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1.2 国外推土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1.3 存在问题
    1.2 推土机铲刀自动控制系统概述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铲刀升降微机控制方案设计
    2.1 推土机铲刀升降控制系统工作过程
    2.2 推土机铲刀升降微机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2.2.1 以发动机转速作为控制信号
        2.2.2 以推土机所受阻力作为控制信号
    2.3 铲刀升降微机控制液压系统
第三章 推土机作业过程中的受力分析
    3.1 车辆动力传动系的运动学模型
    3.2 铲刀强制入土铲刀升降油缸受力分析
    3.3 铲掘作业铲刀升降油缸受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铲刀升降微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 概述
        4.1.1 铲刀升降微机控制原理
        4.1.2 系统设计原则
        4.1.3 控制系统硬件结构
    4.2 数据采集与输出
        4.2.1 传感器
        4.2.2 有源滤波器
        4.2.3 A/D转换器
        4.2.4 D/A转换器
    4.3 硬件系统接口及外围电路设计
        4.3.1 模拟量输入通道接口及电路设计
        4.3.2 模拟量输出通道接口及电路设计
        4.3.3 显示器和键盘接口设计
        4.3.4 时钟电路设计
        4.3.5 复位电路设计
        4.3.6 电源电压电路设计
    4.4 系统可靠性及抗干扰措施
        4.4.1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抗干扰分析
        4.4.2 系统抗干扰措施
第五章 铲刀升降微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程序设计原则
    5.2 软件功能设计
        5.2.1 中断系统
        5.2.2 数据采集及A/D转换功能设计
        5.2.3 D/A转换功能设计
        5.2.4 显示器功能设计
        5.2.5 键盘功能设计
    5.3 主程序编写
第六章 实验模拟与调试
    6.1 模拟实验
    6.2 程序调试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温室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国内外发展概况
    1.3 课题的提出
    1.4 研究方案
第二章 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参数
    2.1 环境条件的内容及相互作用
    2.2 温室环境的综合控制
    2.3 温室环境的控制特性
第三章 温室自动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系统选型
    3.2 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3.3 系统硬件介绍
        3.3.1 8098单片机的特点
        3.3.2 8098单片机的基本组成
        3.3.3 8098单片机的存储器
        3.3.4 8098单片机的中断系统
        3.3.5 8098单片机的串行通信接口
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软件结构和程序框图
    4.1 单片机系统软件结构和程序框图
        4.1.1 主程序
        4.1.2 接收中断服务程序模块
        4.1.3 发送中断服务程序模块
        4.1.4 采样周期确定模块的设计
        4.1.5 数据采集程序模块的设计
        4.1.6 数据处理程序模块的设计
    4.2 上位机系统软件结构和程序框图
        4.2.1 系统参数设定模块
        4.2.2 传感器标定模块
        4.2.3 控制参数设定模块
        4.2.4 模糊控制总表确定模块
        4.2.5 数据实时采集监控模块
        4.2.6 历史数据再现模块
        4.2.7 帮助文件模块
    4.3 上下级机通信软件设计
        4.3.1 上级机通信软件的设计
        4.3.2 下级机通信软件的设计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系统展望
参考文献

四、微机温度自动控制实验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河西大麦麦芽干燥控制系统研究[D]. 高晓阳. 甘肃农业大学, 2010(06)
  • [2]温室气候环境微机测控系统与控制方法的研究[D]. 余朝刚. 浙江大学, 2005(06)
  • [3]某石化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设计[D]. 杨骏.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4]微机自动控制系统在锅炉中的应用[J]. 田海芳. 当代化工研究, 2019(07)
  • [5]锅炉控制系统的DCS改造[D]. 薛文彬.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6]基于生长模型的智能花卉生长箱的研建[D]. 刘盈.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7]微机多区温度自动控制系统[D]. 冯启蒙. 南京理工大学, 2004(02)
  • [8]基于STM32的东海岛站主变冷却控制器的设计[D]. 吴昊. 吉林大学, 2020(03)
  • [9]推土机铲刀升降微机控制系统研究[D]. 班凌潇. 长安大学, 2007(06)
  • [10]温室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D]. 王国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01)

标签:;  ;  ;  ;  ;  

计算机温度自动控制实验实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