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肥料中微生物对土壤养分转化的影响

微生物肥料中微生物对土壤养分转化的影响

一、微生物肥料中微生物对土壤养分转化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赵振东,孙廉平,曹正男,宁晓海,曹立勇[1](2022)在《腐植酸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土壤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农业生产中,腐植酸具有促进生长、提高肥效、增强抗逆性、改善品质及改良土壤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腐植酸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稻米品质以及土壤特性的影响,展望了腐植酸今后的应用研究,如与化肥适宜的配施比例、施用浓度等,以期为水稻优质、高产、稳产及高效栽培提供依据。

赵颖,周枫,罗佳琳,赵亚慧,王宁,于建光,薛利红,杨林章[2](2021)在《水稻秸秆还田配施肥料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文中认为为了解高碳氮比秸秆还田与肥料施用对金坛地区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通过设置大田试验,研究了稻秸还田与肥料施用对麦季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秸还田配施肥料能够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单施肥仅显着影响拔节期微生物生物量碳,单施稻秸显着影响拔节期和抽穗期微生物生物量氮,稻秸还田和肥料施用的交互作用在拔节期显着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熵。单施肥、稻秸配施肥料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为31%和37%,稻秸配施肥料后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表明每公斤纯氮增产幅度约为6.86kg籽粒。单施肥和稻秸配施肥料显着增加了小麦每穗粒数及千粒重,并且理论产量分别增加211%和319%,实际产量则分别增加119%和231%,而单施稻秸处理的实产却减产21%。综合分析认为,稻秸还田搭配肥料施用,能够保证当季土壤有效氮供应,促进土壤有机质转化为更易被微生物利用的形态,提高养分有效性,促进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有利于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从而最终提高小麦的产量。

谷慧芳[3](2021)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红壤PLFA指纹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对于提高土壤的质量和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主要选取了位于我国南方红壤地区的湖南祁阳(QY)、江西进贤(JX)、福建闽侯(MH)和广东广州(GZ)4个点位,以各点位对应长期定位试验站外围附近的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常规施肥旱地和水田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林地和撂荒地4种利用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p H、质地、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红壤的基础理化性质特征;通过测定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胞外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等指标,分析红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微生物熵特征;利用冗余分析和随机森林等统计分析手段,进一步明确影响红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微生物熵的主控因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显着差异。土壤p H变化范围较大(4.16~6.90),四个点位中林地土壤均呈现较低的p H值,酸化问题严重。在全量养分中,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的变化特征具有相似性;并且四个点位中林地土壤碳氮磷养分含量普遍最低,而水田具有显着的碳氮磷养分含量优势,旱地具有较高的磷含量。祁阳水田土壤虽具有明显的SOC优势,但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并未有相似的体现;相反,闽侯点却表现出了较高的DOC和总可溶性态氮(TDN)水平。(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水田和撂荒土壤中具有较高的总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细菌为红壤优势微生物类群,占PLFA总量的69.24%~76.83%,是土壤养分循环的主要驱动者。在细菌类群中,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所占的比重较高,分别为19.45%~26.17%和24.52%~35.78%。林地土壤中真菌/细菌(F/B)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G+/G-)普遍较高。与撂荒相比,水田土壤水解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及微生物熵较高,而林地较低。(3)土地利用方式通过影响土壤p H和氮养分来改变微生物群落组成及结构。其中TN、p H、TDN和DOC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分别占总解释度的23.60%、8.70%、8.20%和6.40%。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肥力指标对微生物熵的总解释率达到了67.22%。其中p H、质地、DOC和微生物特性是引起土壤微生物熵发生改变的主要因素,且DOC、总PLFA含量、GMea值、Pielou均匀度指数、p H和Clay贡献率分别为19.88%、19.39%、16.19%、13.01%、12.41%和10.13%。综上所述,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土壤中养分的含量及其有效性均有差异,进而导致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胞外酶活性表现各异,最终影响土壤微生物熵的大小。在测试的土壤中,大部分水田和撂荒土壤增加了富营养菌数目、降低了贫营养菌数目,使得土壤养分的含量增加,同时提高了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和水解酶活性,进而土壤微生物的代谢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降低,促进了土壤有机碳的周转。

张帅[4](2021)在《生物炭施用对潮土团聚体碳氮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土壤团聚体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也是微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土壤养分周转中起核心作用。生物炭作为一种土壤改良剂,能够提升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目前有关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特性影响的研究多集中在土体水平上,而在团聚体水平上仍缺乏系统研究。本文以河南石灰性潮土为研究对象,田间试验设置4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单施生物炭(BC)和生物炭配施化肥(BC+NPK),结合离子交换色谱、土壤酶学和现代分子生态学等方法和技术,探究生物炭施用两年后潮土团聚体稳定性以及团聚体水平上有机碳(TOC)、总氮(TN)、微生物量碳氮含量(MBC、MBN)、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微生物残体的分布特征。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生物炭施用下潮土团聚体有机碳、氮分布。生物炭配施化肥显着提高了潮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粒径效应和施肥效应显着影响总有机碳和总氮含量,2–0.25 mm团聚体总有机碳、总氮、碳氮比和碳氮贡献率最高。与CK和NPK相比,BC、BC+NPK处理显着增加各粒径团聚体总有机碳含量、2–0.25 mm团聚体总氮含量、2–0.053 mm团聚体碳氮比。(2)生物炭施用下潮土团聚体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变化。2–0.25 mm团聚体MBC、MBN及酶活性最高,其次为>2 mm团聚体。与CK相比,BC+NPK显着增加>2 mm、0.25–0.053 mm团聚体MBC含量59.57%和34.68%,>2 mm、2–0.25 mm团聚体MBN含量42.24%和19.28%。添加生物炭显着降低2–0.25 mm和0.25–0.053 mm团聚体微生物熵,有利于土壤碳的固存。施用化肥显着提高2–0.053 mm团聚体碳循环相关酶活性,以及>2 mm团聚体脲酶、0.25–0.053 mm团聚体乙酰氨基葡糖苷酶活性。在团聚体水平上MBC对酶活性变化的解释度最高。(3)生物炭施用下潮土团聚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粒径效应和施肥效应均显着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磷脂脂肪酸(PLFAs)总量在2–0.25 mm团聚体中最高,细菌相对丰度在>0.25mm团聚体中高于<0.25 mm团聚体,放线菌则相反。与CK相比,NPK、BC+NPK显着增加各团聚体PLFAs总量,且BC+NPK对0.25–0.053 mm团聚体PLFAs总量增幅最大。BC+NPK显着增加>2 mm团聚体真菌相对丰度、显着降低该粒径细菌相对丰度,并显着提高>0.25 mm团聚体真菌/细菌比、G+/G-比。在团聚体水平上MBC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解释度最高。(4)生物炭施用下潮土团聚体微生物残体变化。2–0.25 mm团聚体氨基糖和微生物残体碳含量最高,其次为>2 mm团聚体。0.25–0.053 mm团聚体微生物残体对施肥较为敏感,NPK显着增加该粒径团聚体胞壁酸含量,BC显着增加氨基葡萄糖和真菌残体碳含量,BC+NPK以上均显着增加。BC、BC+NPK较CK显着降低各粒径团聚体中微生物残体对总有机碳的贡献、2–0.25 mm团聚体氨基糖态氮对总氮的贡献。土壤细菌生物量、乙酰氨基葡糖苷酶活性显着正向影响氨基糖、微生物残体碳含量。综上,生物炭添加到土壤中有较长的后效作用,生物炭配施化肥显着提高团聚体稳定性及各粒径团聚体碳氮储存能力,显着增加>0.25 mm团聚体MBN、真菌/细菌比和G+/G-比,为改善土壤微环境、提升土壤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罗梓琼[5](2021)在《油茶根际高效氨化细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肥的长期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养分失调、产品品质降低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微生物肥料可以改善化肥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筛选出适宜菌种是研发微生物专用肥料的基础。油茶(Camelliaoleifera)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是典型的铵偏好植物。开发油茶专用微生物肥料是提高产量、品质和改善林地环境的重要措施。本研究首先进行油茶根际土壤氨化细菌分离纯化,然后筛选出具有高效转化能力的菌株,并对高效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最优培养条件以及微生物菌剂的效应进行研究,以期为研发油茶专用微生物肥料、提高油茶氮利用效率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传统的培养基分离纯化方法,筛选获得160株氨化细菌,然后通过纳氏试剂显色法进行初筛,得到显色较深的25株氨化细菌。氨化细菌的活性测定表明,编号为AHB、AHO、AHT、AHX的细菌活性较强。16 S rDNA测序表明,AHB、AHO、AHT、AHX的序列长度分别为 1385bp、1413 bp、1390bp和1418bp,分别属于Chryseobacteriumsp.(金黄杆菌属)、Stenotrophomonassp.(寡养单胞菌属)、Arthrobacter sp.(节杆菌属)和Bacillus sp.(芽孢杆菌属)。2.从pH、温度、转速、接种量、碳源、氮源等6个方面分别探讨了培养条件对4株高效氨化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菌株在pH为5-9时均能生长,最适pH为7-8,说明4株氨化细菌适宜在中性条件下生长;4个菌株的最佳转速均为200-250r/min,最佳温度在25℃左右,但菌株AHX相对于其他菌株更耐高温;4个菌株的最适接种量为2%-3%,AHB的最适碳氮源为葡萄糖和尿素,AHO的最适碳、氮源为甘露醇和硝酸钾,AHT对于蔗糖和硝酸钾的利用程度显着高于其他碳、氮源;AHX对5种碳源的利用程度都较高,最适氮源为硝酸钾。3.对菌株AHB、AHO、AHT、AHX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结果表明:4株氨化细菌均为革兰氏阳性菌,均具有运动性,其接触酶、乙酰甲基甲醇(V-P)、明胶液化试验均表现为阳性,具有产氨能力,不具有淀粉水解、硝酸还原能力,吲哚试验表现为阴性。牛奶石蕊试验表现说明4株氨化细菌均具有产酸能力。拮抗试验表明,4株细菌互不拮抗,可以共同培养。4.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菌剂对油茶幼苗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菌剂接种处理显着降低了根际土壤pH和全氮含量(p<0.05),AHT处理的pH下降幅度最大,为10.69%;在0-60 d菌剂接种处理能够显着提高土壤的氨氮、硝氮、速效磷、速效钾和碱解氮含量,且显着高于CK(p<0.05),从而提高土壤的肥力。在酶活性方面,菌剂接种处理的酶活性显着高于CK(p<0.05),且脲酶、过氧化氢酶、硝酸还原酶和蛋白酶活性均在接种60d后达到最大值。

秦川[6](2021)在《稻田垄作免耕提高土壤氮素肥力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水稻是世界上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水稻种植面积约占谷物种植面积的23%,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29%,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约占亚洲的31%。稻田生态系统是一种极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它的形成、演变和发展,与淹水灌溉、人为耕作、水稻栽培及水稻生长所要求的环境是分不开的。水稻土是在特殊的土壤管理措施下发育形成的,包括定期的淹水、排水、耕作、翻动和施肥等。“淹水条件下耕作”一直是水稻土利用中的最大难题,导致土壤大团聚体被破坏,易溶性养分淋失,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及群落结构组成发生变化,使得水田的氮肥利用率不到旱地的一半。近些年来,稻田中大量化肥的施用更加剧了氨挥发、N2O排放和氮素淋溶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稻田垄作免耕技术是一种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在田间起垄改变土壤的通气状况和水分利用条件,可以有效改善我国西南地区中低产稻田的土壤肥力状况和提高作物产量,但其作用机制并不完全清楚,尤其是垄作免耕对土壤氮素转化及氮循环转化相关微生物的影响尚缺乏深入研究。本文的研究目的为探索耕作措施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机制,构建长期垄作免耕下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和作物生产力的量化关系,并以氮素为例研究耕作措施对水稻土中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及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反应导致的氮素损失及相关微生物的丰度、活性和群落结构组成,再利用宏基因组学方法研究耕作措施对稻田土壤中七种氮代谢途径特征的影响,初步解释垄作免耕提高土壤肥力的部分作用机理。本研究采用了Fuzzy综合评价法、15N同位素标记法、田间原位监测和室内培养法、定量PCR、宏基因组学和高通量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垄作免耕下稻田土壤肥力时空演变规律、土壤综合肥力与作物生产力间的关系、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作用的影响机理、氮代谢途径相关的微生物特征及提高氮肥利用率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经过近30年的长期耕作,不同耕作措施下稻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和水稻产量变化存在较大差异,稻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ntegrated fertility index,IFI)和水稻产量的平均值大小均表现为:垄作免耕>常规耕作>冬水田。垄作免耕、常规耕作和冬水田措施下水稻产量分别由1990年7000 kg hm-2分别增产至8993.3kg hm-2、8572.7 kg hm-2和8312.4 kg hm-2;垄作免耕措施下稻田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平均值为0.66,分别比常规耕作和冬水田高0.09和0.18。说明长期垄作免耕能够显着提高稻田土壤综合肥力和水稻产量。2、从稻田土壤养分年际变化特征看,经过近30年的长期耕作,发现垄作免耕能够有效提高稻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垄作免耕措施下稻田土壤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2.86 g kg-1、2.20g kg-1、143.35 mg kg-1和26.61 mg kg-1,均显着高于冬水田和常规耕作措施。三种耕作措施下稻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年际变化规律均一致。从稻田土壤养分季节变化特征看,在整个水稻生长季(5-9月),相比于常规耕作措施,冬水田和垄作免耕措施均能有效利用氮磷钾等土壤养分,且土壤肥力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耕作措施对于土壤p H值和阳离子交换量CEC的季节变化并不明显,而耕作措施对稻田土壤的游离态氧化铁含量的季节变化影响较大。从稻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化特征看,三种耕作措施下稻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游离态氧化铁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表现为0-10 cm>10-20 cm>20-40 cm,说明养分都有向土壤表层(0-10cm)富集和积累的趋势。3、通过15N同位素示踪标记、田间原位监测和室内培养分析等方法,发现垄作免耕可以显着提高氮肥利用率。垄作免耕措施下氮肥利用率为31%,分别比冬水田和常规耕作措施下氮肥利用率高11%和14%。三种耕作措施下随水损失的氮素占施入氮素总量的比例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损失范围为19.5%-53.9%;垄作免耕措施下的NH3挥发损失最高,达到18.2%,分别比冬水田处理和常规耕作措施的NH3挥发损失高4.9%和7.73%,说明稻田生态系统中氮素随水损失和氨挥发损失是最主要的氮素损失途径。证明与长期冬水田和常规耕作相比,垄作免耕措施是一种较好的能够显着提高稻田氮肥利用率的耕作措施。4、利用15N同位素标记技术测定不同耕作措施稻田土壤中反硝化速率和厌氧氨氧化反应速率,发现三种耕作稻田土壤中均发生了反硝化反应和厌氧氨氧化反应,且水稻土的反硝化速率和厌氧氨氧化速率大小顺序均表现为:冬水田>常规耕作>垄作免耕;三种耕作稻田土壤中反硝化速率范围为2.85-4.20 nmol N g-1dry soil h-1,厌氧氨氧化速率的范围为0.42-1.09 nmol N g-1 dry soil h-1,且三种耕作措施下水稻土的厌氧氨氧化作用对N2产量的贡献率范围在12.85%-21.33%之间,耕作措施对稻田土壤中厌氧氨氧化作用对N2产生量的贡献率没有显着影响,同时证明了厌氧氨氧化作用是水稻土中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定量PCR和Illumina Hi Seq高通量测序等技术发现在三种耕作稻田土壤中均检测到了反硝化微生物和厌氧氨氧化微生物,在DNA水平上反硝化微生物nos Z功能基因(的丰度范围为4.86×107-7.56×107 gene copies·g-1(dry soil),厌氧氨氧化16S r RNA基因丰度的范围为6.91×105-8.52×105 gene copies·g-1(dry soil),反硝化微生物nos Z基因的丰度比厌氧氨氧化16S r RNA基因丰度高两个数量级;三种耕作稻田土壤中反硝化微生物nos Z基因和厌氧氨氧化微生物16S r RNA基因丰度最高的均为冬水田,最低的均为垄作免耕。而在c DNA水平上,三种耕作措施下的水稻土中nos Z功能基因转录丰度范围为4.21×105-7.43×105 gene copies·g-1(dry soil),厌氧氨氧化16S r RNA基因转录丰度的范围为3.07×105-7.44×105 gene copies·g-1(dry soil),反硝化微生物nos Z基因与厌氧氨氧化16S r RNA基因丰度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稻田土壤中反硝化微生物nos Z基因群落与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和根瘤菌属(Rhizobium)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硝态氮和铵态氮是影响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稻田土壤中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优势种群为浮霉菌门Candidatus Brocadia属,全氮和p H值是影响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耕作措施对反硝化微生物nos Z基因和厌氧氨氧化微生物16S r RNA基因的群落结构影响不显着,说明垄作免耕可能是通过影响反硝化细菌和厌氧氨氧化细菌的数量,而不是通过影响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组成来氮素循环。5、结合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三种不同耕作措施稻田土壤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发现三种不同耕作措施稻田土壤具有相同的氮代谢途径:氨同化过程是检出频率最高的氮代谢途径,而厌氧氨氧化过程是检出频率最低的氮代谢途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微生物可以同时参与包括氨同化、硝酸盐异化还原和硝酸盐同化还原等7种氮代谢途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微生物可以同时参与包括氨同化、反硝化、硝酸盐异化还原和硝酸盐同化还原等4种氮代谢途径,体现了稻田土壤中氮代谢功能多样性。不同耕作措施下稻田土壤中同一氮代谢过程可由不同的微生物参与,且负责整个氮代谢途径的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也并不完全相同。综上所述,在紫色土稻田生态系统中,与冬水田和常规耕作相比,长期垄作免耕显着提高了稻田土壤肥力和作物生产力,通过研究稻田生态系统中与氮循环相关的微生物作用,明确了耕作措施对与氮素损失相关的微生物丰度、群落结构组成及氮代谢途径的影响,在减少氮素损失的同时提升了水稻的氮肥利用效率,达到了利用耕作措施进行土壤综合培肥的目的。尽管现有的研究结果证明垄作免耕措施是一种有效提高氮肥利用率的耕作措施,仍然需要更多的数据和证据来证明在更大面积、更大尺度范围的稻田、跨越多个水稻种植季甚至是设置其他土壤类型同样能够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这是很有必要的。

王亚麒[7](2021)在《长期种植施肥模式对烟地生产力和养分状况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烤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种植施肥对烟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巨大。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匮乏,烤烟连作现象十分普遍。同时,烤烟也是需肥较多的作物,在长期连作和大量施肥条件下产生了一系列生产问题,如烟地生产力下降,连作障碍严重,土壤理化、生物学性质恶化,养分不均衡积累,肥料利用率降低和环境污染等。为了维持连作高产,烟农不得不加大肥料用量,造成恶性循环。但是,有关烤烟种植施肥的研究一般以短期试验为主,难以全面系统地了解长期种植施肥条件下,烟地生产力和肥力肥效的演变规律。为此,贵州省遵义市烟草公司于2004年在三岔烟草科技园建立了烟地长期肥力肥效监测基地,试验处理涵盖了当地的主要种植模式(烤烟连作和烤烟-玉米轮作)和施肥措施(单施化肥和化肥有机肥配施)。本文基于2004~2020年遵义市烟地肥力肥效长期定位监测数据(本人采集近4年的数据),以烟地作物产量、养分输入(施肥和降雨)、养分输出(包括淋溶和作物吸收)和土壤微生物种群变化为切入点,在烤烟连作和烤烟-玉米轮作,单施化肥和化肥有机肥配施条件下,对烟地生产力、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变化展开研究,揭示它们的变化趋势,了解当地主要种植施肥措施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的影响,为保持当地烤烟生产的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烤烟连作和烤烟-玉米轮作两种不同种植模式下,烟叶产量和品质在多数年份无显着差异,发生病害是连作烤烟在某些年份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在轮连作的烟地土壤上,冬季均种植黑麦草,可能有益于消减烤烟连作障碍。在化肥有机肥配施和单施化肥的两种施肥处理中,作物(指烤烟、玉米和黑麦草的统称,下同)的产量在初期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显着差异,随后前者的作物产量逐渐高于后者;在不施肥的处理中,作物产量最低。因此,在供试土壤上,施肥对烤烟产量的影响大于种植模式,化肥有机肥配施对作物产量的有益作用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在不施肥条件下,尽管作物产量最低,但仍然维持一定产量,说明长期不施肥条件下土壤仍具有一定的供肥能力。(2)烟地作物的养分吸收量的变化规律类似作物产量,即在轮连作处理之间,作物养分吸收量在多数年份无显着差异;不施肥作物的养分吸收量最低;在化肥有机肥配施和单施化肥的处理中,作物养分吸收量初期无显着差异,后逐渐表现为前者显着高于后者。就肥料经济效益(施用单位肥料获得的经济产量)而言,施肥处理的肥料经济效益在前期无显着差异,随着种植年限延长,化肥有机肥配施逐渐高于单施化肥。(3)土壤养分淋失以硝态氮和钾为主,分别为22.69~39.70 kg ha-1和16.35~32.39 kg ha-1,占施肥量的19.10%~40.54%和7.76%~18.65%。经地下径流淋失的磷可忽略不计。黄壤富含铁、铝,对磷的固定作用较强,但土壤胶体对硝态氮和钾的吸附能力较弱,这可能是导致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在化肥有机肥配施的土壤中,氮钾淋失量显着低于单施化肥,原因之一可能与长期施用有机肥促进形成大团聚体有关,从而减少了氮钾的淋溶损失。(4)降雨输入烟地的磷钾较少,对作物营养的贡献可以忽略;年降雨中氮的输入量为20.8923.20 kg ha-1,占烤烟施肥量的16.02%16.85%。其中,铵态氮、硝态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分别占总氮沉降量的39.65%49.37%、24.74%32.29%和24.12%30.33%。说明氮的湿沉降对烟地作物的氮素营养有一定的补充作用,尤其对不施肥土壤(对照)有重要贡献。(5)在施肥处理中,土壤全量和有效氮磷钾养分含量随种植时间延长而提高,说明在施肥的土壤中,养分输入大于养分输出;而在轮连作的土壤中,土壤养分含量无显着差异,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亏盈无显着影响。化肥有机肥配施增加了土壤大团聚体(>0.25 mm)比例,尤其是大团聚体内部的0.0530.25 mm团聚体的数量,前者(>0.25 mm大团聚体)对土壤氮、磷、钾贡献率分别由51.52%、52.31%和62.56%(单施化肥)提高至55.34%、57.27%和63.92%(化肥有机肥配施);后者(0.0530.25 mm团聚体)对土壤氮、磷、钾贡献率则分别由28.27%、28.85%和30.33%(单施化肥)提高至30.36%、33.49%和31.54%(化肥有机肥配施)。因此,化肥有机肥配施改变了烟地土壤养分在土壤孔隙中的空间分布,促进了土壤养分的保蓄。(6)与烤烟连作和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在化肥有机肥配施和烤烟-玉米轮作的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显着增加,说明施用有机肥和合理轮作改善了微生物生存的土壤环境,促进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数量增加,群落结构优化,有益于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循环。此外,土壤微生物合成蔗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脲酶、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有关通路的相对丰度也显着增加,土壤微生物分泌的有机酸和H+增多,有益于土壤碳氮转化和难溶性磷酸盐溶解。综上所述,“烤烟-玉米轮作(冬季种植黑麦草)+化肥有机肥配施”的生产模式能够促进土壤大团聚体形成,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种群多样性,活化土壤难溶性磷,减少土壤硝态氮和钾淋失以及提高作物产量。因此,该种施肥种植模式可考虑在当地烟区推广应用。

孔德杰[8](2020)在《秸秆还田和施肥对麦豆轮作土壤碳氮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秸秆还田和优化施肥措施是减少化肥施用、提升土壤质量、增强土壤碳汇功能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土壤氮素高效利用和保持农业绿色循环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秸秆还田和施肥对长期麦豆轮作土壤中碳氮元素组分变化规律以及对土壤细菌、真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季节性变化的影响,目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科研试验基地农作制度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试验处理设置为:秸秆还田(NS:秸秆不还田、HS:秸秆半量还田、TS:秸秆全还田处理)和施肥处理(NF:不施肥、0.8TF:优化施肥、TF:传统施肥)的两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和冗余分析(RDA)等技术方法,研究了秸秆还田和施肥对小麦、大豆不同生育时期的麦豆轮作系统土壤中氮素、碳素不同组分和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等指标的季节性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为筛选节本高效、地力提升的秸秆还田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取得了如下结论:1、秸秆还田和施肥促进了长期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土壤氮素含量的增加秸秆还田和施肥促进了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土壤中的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提升,土壤硝态氮含量在秋季、冬季含量较高,而春季3~5月份小麦生长旺盛期含量较低。优化施肥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氮含量,常规施肥抑制了土壤微生物氮含量。在秸秆腐解初期全量还田处理土壤中铵态氮含量低于半还田处理。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微生物氮含量及硝态氮占总氮的比例、微生物氮占土壤总氮的比值都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秸秆还田处理间土壤微生物氮含量有显着性差异,并且表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大于下层土壤微生物量。9个处理组合中,0.8TF+TS处理的全氮、微生物量氮平均含量最高,分别为1.06 g/kg、36.59 mg/kg,TF+TS处理铵态氮、硝态氮平均含量最高,分别为2.37、15.93mg/kg。2、秸秆还田和施肥提升了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土壤碳素含量秸秆还田和施肥增加了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土壤中的有机碳、溶解性全碳、溶解性有机碳、无机碳和微生物碳含量。土壤无机碳占溶解性总碳的比值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微生物碳、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占土壤有机碳比值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溶解性总碳占土壤有机碳比值、溶解性无机碳含量占土壤有机碳比值随着还田量的增加而随着减少,土壤微生物量碳占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还田量的增加有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土壤中的碳氮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随着减少,土壤中微生物碳氮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与施肥处理变化趋势相反,增施秸秆导致土壤碳氮比增加,微生物碳氮比减少。9个处理组合中,TF+TS处理的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碳平均含量最高分别为12.14 g/kg、95.70mg/kg,345.53mg/kg,溶解性全碳平均含量0.8TF+TS处理最高为198.90 mg/kg,溶解性无机碳平均含量0.8TF+NS处理最高为119.73 mg/kg。3、秸秆还田和施肥措施改变了长期麦豆轮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土壤中细菌、真菌菌群多样性chao1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随着施肥量增加有减少的趋势。Simpson指数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减少。不同处理门水平上菌群数量年内动态变化表现为冬季数量最高,在小麦收获后大豆播种前最低。不同处理下土壤细菌中的变形菌门、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放线菌门是土壤中的优势菌种,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28.06%、24.05%、13.90%、10.68%。子囊菌门是土壤真菌中的优势菌门,优化施肥降低了子囊菌门、担子菌门、接合菌门的平均相对丰度,增加了壶菌门相对丰度;常规施肥增加了子囊菌门、接合菌门、壶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秸秆还田处理降低了子囊菌门、接合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了担子菌门相对丰度。4、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土壤氮素、碳素变化的响应RDA分析显示:土壤细菌、真菌的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ACE指数、Chao1指数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并且与无机碳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水分含量、全氮含量、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土壤p H值、可溶性总有机碳含量及土壤有机碳呈负相关关系。变形菌门是土壤细菌相对丰度最高的菌群,与土壤p H值极显着负相关,芽单胞菌门与土壤环境中微生物碳、氮含量呈正相关。土壤真菌中子囊菌门相对丰度最高,担子菌门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分析显示:碳氮元素化学计量比、是否种植作物是影响土壤中土壤细菌、真菌门水平上的菌群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综上所述:长期秸秆还田配合施肥处理对麦豆轮作下土壤碳氮含量与农田肥力提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0.8TF+TS组合处理全氮、微生物氮、溶解性碳含量最高,虽然产量比TF+TS组合处理减产了0.55%,化肥施用量却减少了20%,是一种节本增效的秸秆还田模式。本研究发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季节性变化影响不大,真菌受温度影响较大,该变化是由土壤p H值、碳氮各组分之间的比值以及地上作物长势等诸多因素相互影响造成的。秸秆还田和施肥对长期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土壤碳氮含量和土壤细菌、真菌群落多样性及在门水平上相对丰度的季节动态变化及两者之间的响应关系是本研究的创新点。

张煜[9](2020)在《微生物菌肥对烟草品质及土壤细菌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加快实现秸秆和畜禽粪便循环再生利用,提高东北地区烟草产量和品质,本文通过富集培养分离筛选出制备微生物菌肥的优良菌株,提出牛粪微生物菌肥优化制备工艺,并研究了制备菌肥对土壤理化性质、肥力、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烟草农艺性状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从林间、烟地及牛粪中分离得到120株菌株中筛选出生长速率快、高效降解纤维素最佳菌株为嗜热球形脲芽胞杆菌(Ureibacillus thermosphaericus)。嗜热球形脲芽胞杆菌扩繁培养基配方:蛋白胨50 g+滤纸50 g+氯化钠50 g+碳酸钙20 g+酵母提取物10 g+蒸馏水10 L。最佳扩繁培养条件:接种量20%,温度30~35℃,pH值为7.0,转速400 r/min,通气量100 ln/h。微生物菌肥制备优化工艺为:1000 kg牛粪+25 kg秸秆+7.5 kg菌液+2.5 kg水比例混合搅拌用塑料布覆盖,堆肥底径为145 cm,高为95 cm。混料初始含水率控制在60±1%,堆肥1~6周在升温和高温阶段每3 d翻堆1次,6~12周降温阶段每7 d翻堆1次。堆肥过程中含水量保持在60±5%。堆肥过程pH范围7.3~7.8之间,总氮含量先降后升,铵态氮含量下降,硝态氮含量上升,水解氮含量亦呈现总体上升趋势。堆体表面向下40 cm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高,分别为17.60 g/kg和15.60g/kg。制备菌肥可显着提高烟草种子“龙江911”发芽率(p<0.05)。堆肥过程中,肥堆优势细菌门从厚壁菌门(Firmicutes)向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及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演替,形成新微生物菌肥群落结构。嗜热球形脲芽胞杆菌在不同堆肥时期相对丰度均处于前50,但堆肥前期、中期、后期丰度呈现先降后增显着变化。说明了添加菌株对肥堆微生物群落演替的重要作用。而后通过构建生态网络图确定了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及绿弯菌门在微生物群落发展中的重要性。微生物菌肥382.5 kg/hm2+烟草专用肥375 kg/hm2混合施用能够显着改善土壤pH值至烟草生长最适范围,提高土壤水解氮含量、速效钾含量、有机碳含量、有机质含量与蔗糖酶活性,同时对烟草的株高、茎围、叶面积、产量、氮和钾含量具有最佳促进效果。施用微生物菌肥可显着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烟草代谢产物积累。单施微生物菌肥1080 kg/hm2处理对土壤总孔隙度(51.2±2.1%)、有效磷含量(25.26 mg/kg)、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提升效果均为各试验组中最佳。同时单施微生物菌肥1080 kg/hm2处理组烟草总糖、还原糖和蛋白质含量最高,烟草总氮/烟碱比值最优,烟草品吸质量得分最高。单施烟草专用肥会导致土壤细菌多样性降低,而施用微生物菌肥或混合施用微生物菌肥和烟草专用肥有助于改善土壤中的细菌多样性。但单施烟草专用肥与单施微生物菌肥处理组群落组成差异较大。土壤细菌多样性与理化性质的冗余分析表明:有效磷、有机碳、pH、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是土壤细菌群落差异的重要驱动力。本研究优化了牛粪-秸秆堆肥技术,配制出了高效微生物菌肥,提出了能够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细菌多样性、提高东北地区烟草品质量和产量的微生物菌肥堆肥及施肥技术。

吴晓娴[10](2020)在《微生物菌肥对苹果砧木幼苗氮、磷和钙吸收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于2019年4月-9月以一年生M9T337苹果砧木为试材,研究了微生物菌肥不同用量对苹果砧木幼苗氮、磷和钙吸收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以一年生苹果砧木M9T337为试材,研究了微生物菌肥不同用量(每盆0g、200g、400g、600g、800g微生物菌肥加0.8g15N,分别用T1、T2、T3、T4、T5表示,以不施菌肥和氮肥为对照)对苹果砧木幼苗植株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和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菌肥用量的增加,苹果砧木幼苗植株的总干重、根冠比、株高、茎粗以及叶面积先增加后下降,以T3处理最高,较T1增加了46.75%、46.67%、38.78%、32.85%和52.60%;其次为T4处理,较T1增加了40.55%、33.33%、33.33%、31.2%和42.31%。不同处理的苹果砧木幼苗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尖数和根系活力根系生长均以每盆400g微生物菌肥处理最好,其比T1处理分别增加了60.50%、41.22%、42.85%和44.50%。不同处理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pH分别以T3处理最好,T4处理次之,T1处理最低。与T1相比,添加微生物菌肥显着增加了植株对肥料的15N的吸收,T3和T4处理的植株15N利用率分别提高了43.66%和38.30%,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土壤15N残留以T3处理最高,较T1增幅了34.48%,T4处理次之增幅了29.15%;氮素损失以T1处理最高,为67.80%,T3处理最低,为52.68%。综上所述,微生物菌肥和氮配合对于植株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和氮素吸收最适宜的施肥量为每盆400g(换算成平方米用量为2.53kg/m2)微生物菌肥。2.以一年生苹果砧木M9T337为试材,研究了微生物菌肥不同用量(每盆0g、200g、400g、600g、800g微生物菌肥加1.96gP2O5,分别用A1、A2、A3、A4、A5表示,以不施菌肥和磷肥为对照)对苹果砧木幼苗植株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以A3处理的苹果砧木幼苗植株的总干重、根冠比、株高、茎粗以及叶面积最高,分别比A1处理提高了83.93%、62.5%、40.49%、37.14%和24.99%;其次为A4处理,其增幅分别为99.92%、62.5%、38.43%、34.29%和23.74%。不同处理的苹果砧木幼苗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尖数和根系活力均以A3处理最好,其比A1处理分别增幅了25.93%、55.46%、39.93%和38.14%;其次为A4处理,比A1处理分别增幅了14.53%、25.8%、18.95%和20.86%。不同处理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全磷、有效磷、有机质、pH分别以A3处理最好,A4处理次之,CK2处理最低。综上所述,微生物菌肥和磷配合对于植株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最适宜的施肥量为每盆400g(换算成平方米用量为2.53kg/m2)微生物菌肥。3.以一年生苹果砧木M9T337为试材,研究了微生物菌肥不同用量(每盆0g、200g、400g、600g、800g微生物菌肥加0.14gCa,分别用B1、B2、B3、B4、B5表示,以不施菌肥和钙肥为对照)对苹果砧木幼苗植株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以B4处理的苹果砧木幼苗植株的总干重、根冠比、株高、茎粗以及叶面积最高,分别比B1处理提高了53.76%、76.47%、28.69%、54.5%和46.05%;其次为以B5处理,其增幅分别为49.67%、76.47%、26.5%、43.53%和42.8%。不同处理的苹果砧木幼苗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尖数和根系活力根系生长均以B4处理最好,其比B1分别增幅了37.98%、70.69%、39.06%和39.43%。不同处理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分别以B4处理最好,B5处理次之,随后为B3处理,而B1和B2处理差异不显着,以CK3处理最低。不同处理土壤中全钙、有效钙、有机质和pH值分别以B4处理最好,B3和B5处理差异不显着,以CK3处理最低。综上所述,微生物菌肥和钙配合对于苹果植株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最适宜的施肥量为每盆600g(换算成平方米用量为3.82kg/m2)微生物菌肥。

二、微生物肥料中微生物对土壤养分转化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生物肥料中微生物对土壤养分转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腐植酸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土壤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腐植酸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1.1 对水稻种子发育及根的影响
    1.2 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
    1.3 对水稻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2 腐植酸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3 腐植酸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4 腐植酸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1 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2 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4.3 对土壤微生物及酶的影响
5 研究展望
    5.1 腐植酸与化肥配施的比例
    5.2 腐植酸的施用浓度

(2)水稻秸秆还田配施肥料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点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秸还田与肥料施用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2.2 稻秸还田与肥料施用对小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影响
    2.3 稻秸还田与肥料施用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4 稻秸还田与肥料施用对小麦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红壤PLFA指纹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微生物及其功能
        1.2.2 土壤微生物量概念及其作用
        1.2.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2.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熵的影响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目的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微生物熵特征
        2.1.2 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微生物熵的主要因素分析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案
        2.3.1 试验区概况
        2.3.2 试验设计
        2.3.3 土壤样品采集及前处理
        2.3.4 土壤样品分析
        2.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PLFA指纹及其影响因素
    3.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差异特征
        3.1.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PLFA含量
        3.1.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相对丰度
        3.1.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
        3.1.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
    3.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理化性质特征
    3.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因素分析
        3.3.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环境因子的关系
        3.3.2 土壤微生物群落主成分分析
        3.3.3 土壤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
    3.4 讨论
        3.4.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PLFA指纹的特征及其差异
        3.4.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PLFA指纹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熵及其影响因素
    4.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胞外酶活性特征
    4.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特征
    4.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熵特征
    4.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影响土壤微生物熵的因素分析
    4.5 讨论
        4.5.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胞外水解酶活性的影响
        4.5.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4.5.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熵的影响
    4.6 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生物炭施用对潮土团聚体碳氮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团聚体形成及稳定性
        1.2.2 施肥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1.2.3 土壤团聚体中碳氮及微生物特性的分布
        1.2.4 施肥对团聚体碳氮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1.3 研究契机与总体思路
        1.3.1 研究契机
        1.3.2 研究内容
        1.3.3 总体思路
第二章 生物炭施用对潮土团聚体稳定性及碳氮分布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
        2.1.2 土壤样品采集与团聚体分级
        2.1.3 耕层土壤养分和团聚体碳氮含量的测定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耕层土壤 pH 和速效养分
        2.2.2 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
        2.2.3 耕层土壤和团聚体碳氮含量
        2.2.4 团聚体的碳氮贡献率
        2.2.5 作物产量
    2.3 讨论
        2.3.1 生物炭和化肥施用对耕层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2.3.2 生物炭和化肥施用对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的影响
        2.3.3 生物炭和化肥施用对团聚体有机碳、氮分布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生物炭施用对潮土团聚体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测定
        3.1.2 土壤胞外酶活性测定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耕层土壤和团聚体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微生物熵
        3.2.2 耕层土壤和团聚体胞外酶活性
        3.2.3 团聚体酶活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3.1 生物炭和化肥施用对团聚体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3.3.2 生物炭和化肥施用对团聚体酶活性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生物炭施用对潮土团聚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土壤磷脂脂肪酸分析
        4.1.2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耕层土壤和团聚体微生物群落组成
        4.2.2 团聚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成分分析
        4.2.3 团聚体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
        4.3.1 生物炭和化肥施用对团聚体PLFAs总量的影响
        4.3.2 生物炭和化肥施用对团聚体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生物炭施用对潮土团聚体微生物残体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土壤氨基糖测定与分析
        5.1.2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耕层土壤和团聚体中氨基糖含量
        5.2.2 氨基糖态碳氮含量及其对总有机碳、总氮的贡献
        5.2.3 耕层土壤和团聚体中微生物残体碳含量
        5.2.4 微生物残体碳对总有机碳的贡献
        5.2.5 相关性分析
    5.3 讨论
        5.3.1 氨基糖和微生物残体碳在不同粒径团聚体中的分布特征
        5.3.2 生物炭和化肥施用对团聚体中微生物残体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油茶根际高效氨化细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氮循环的重要性
        1.1.1 氮循环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1.1.2 土壤微生物在氮循环中的作用
        1.1.3 影响土壤氮转化的主要因素
    1.2 氨化细菌的研究进展
    1.3 微生物肥料研究进展
        1.3.1 微生物肥料的种类
        1.3.2 微生物肥料的作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课题来源
        1.5.3 技术路线
2 油茶根际土壤氨化细菌的筛选及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采集
        2.1.2 所需样品与试剂
        2.1.3 主要培养基
        2.1.4 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2.1.5 菌株的复筛
        2.1.6 菌株的保存
        2.1.7 菌株的生理生化鉴定
        2.1.8 菌株的16S rDNA序列测定及分析
        2.1.9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氨化细菌的初筛
        2.2.2 氨化细菌的复筛
        2.2.3 氨化细菌的生理生化测定
        2.2.4 菌株系统进化树的建立
    2.3 讨论与小结
3 高效氨化细菌培养条件的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3.1.3 菌株生长条件的优化
        3.1.4 菌株间拮抗试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菌株生长曲线
        3.2.2 pH对氨化细菌生长的影响
        3.2.3 温度对氨化细菌生长的影响
        3.2.4 接种量对氨化细菌生长的影响
        3.2.5 转速对氨化细菌生长的影响
        3.2.6 碳源对氨化细菌生长量的影响
        3.2.7 碳源对氨化细菌生长量的影响
        3.2.8 菌株间拮抗试验的测定结果
    3.3 讨论与小结
4 4株高效氨化细菌的应用效果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取样与检测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细菌菌剂对土壤pH的影响
        4.2.2 不同细菌菌剂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4.2.3 不同细菌菌剂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3 讨论与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氨化细菌的分离、筛选和鉴定
        5.1.2 高效氨化细菌培养条件的优化
        5.1.3 高效氨化细菌的应用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6)稻田垄作免耕提高土壤氮素肥力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立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稻田垄作免耕
        1.2.2 土壤肥力演变
        1.2.3 土壤质量评价
        1.2.4 稻田土壤中的氮素循环
        1.2.5 稻田土壤氮肥利用率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实验方案和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垄作免耕下稻田土壤肥力与作物生产力变化关系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采样地描述与地理信息
        2.2.2 土壤样品分析测定
        2.2.3 水稻产量分析测定
        2.2.4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方法及计算
        2.2.5 数据处理
        2.2.6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长期不同耕作措施下水稻产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2.3.2 不同耕作措施下稻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2.3.3 不同耕作措施下水稻产量对土壤肥力综合指数的响应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不同耕作下稻田土壤肥力时空演变特征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采样地描述与地理信息
        3.2.2 土样采集及处理
        3.2.3 土壤样品化学分析
        3.2.4 历史数据收集
        3.2.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耕作措施下稻田土壤养分年际变化特征
        3.3.2 不同耕作措施下稻田土壤养分季节变化特征
        3.3.3 不同耕作措施下稻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化特征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垄作免耕下稻田氮肥利用率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采样地描述与地理信息
        4.2.2 实验设计与样品采集处理
        4.2.3 NH_3采集和测定
        4.2.4 N_2O气体采集和测定
        4.2.5 氮气的测定
        4.2.6 数据计算及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氮肥利用率及植物生物量指标分析
        4.3.2 氮素土壤残留和氮素随水损失
        4.3.3 氮素气体损失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垄作免耕对水稻土反硝化和和厌氧氨氧化作用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采样地描述与地理信息
        5.2.2 土样采集与处理
        5.2.3 土壤化学性质分析
        5.2.4 ~(15)N同位素标记法测定反硝化速率和厌氧氨氧化速率
        5.2.5 土壤DNA和 RNA提取及定量PCR
        5.2.6 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
        5.2.7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耕作措施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5.3.2 耕作措施对反硝化速率和厌氧氨氧化速率以及对N_2产生量的贡献率的影响
        5.3.3 耕作措施对反硝化微生物和厌氧氨氧化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5.3.4 耕作对反硝化微生物和厌氧氨氧化微生物功能基因群落结构的影响
        5.3.5 耕作措施下反硝化微生物和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的α多样性分析
        5.3.6 稻田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5.4 讨论
        5.4.1 厌氧氨氧化作用对N_2产量的贡献
        5.4.2 耕作措施对反硝化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5.4.3 耕作措施对厌氧氨氧化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5.5 小结
第6章 垄作免耕下稻田土壤微生物驱动的氮代谢途径特征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采样地描述与地理信息
        6.2.2 土壤样品采集
        6.2.3 土壤性质分析测定
        6.2.4 土壤总DNA提取及宏基因组测序
        6.2.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宏基因组测序基本数据分析
        6.3.2 氮代谢途径基因的检出频率及功能基因丰度
        6.3.3 氮代谢途径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中的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参与课题

(7)长期种植施肥模式对烟地生产力和养分状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土壤长期定位监测试验研究概况
        1.1.1 国外研究概况
        1.1.2 国内研究概况
    1.2 长期种植施肥下作物产量与品质研究进展
        1.2.1 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1.2.2 施肥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1.2.3 长期种植施肥对烤烟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1.3 长期种植施肥下土壤养分淋失研究进展
        1.3.1 土壤养分淋失及其影响因素
        1.3.2 长期种植施肥对土壤养分淋失的影响
    1.4 降雨养分输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1.4.1 降雨养分输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4.2 降雨养分输入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1.5 长期种植施肥下土壤养分研究进展
        1.5.1 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5.2 施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5.3 长期种植施肥对植烟土壤养分的影响
    1.6 长期种植施肥下土壤团聚体研究进展
        1.6.1 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1.6.2 施肥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1.7 长期种植施肥下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1.7.1 长期种植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1.7.2 长期种植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7.3 长期种植施肥对植烟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8 长期种植施肥下农业系统养分盈亏平衡研究进展
        1.8.1 农业系统养分盈亏平衡特征
        1.8.2 长期种植施肥对农业系统养分盈亏平衡的影响
第2章 绪论
    2.1 立题依据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种植施肥对烟地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烤烟产量与品质
        3.3.2 玉米产量与品质
        3.3.3 黑麦草产量与品质
    3.4 讨论
        3.4.1 作物产量
        3.4.2 作物品质
    3.5 小结
第4章 烟地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烤烟养分吸收量
        4.3.2 玉米养分吸收量
        4.3.3 黑麦草养分吸收量
        4.3.4 肥料的经济效益
    4.4 讨论
        4.4.1 作物养分吸收量
        4.4.2 肥料的经济效益
    4.5 小结
第5章 烟地土壤养分淋失与降雨输入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地概况
        5.2.2 试验设计
        5.2.3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施肥下土壤养分淋失状况
        5.3.2 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养分淋失状况
        5.3.3 降雨养分输入
        5.3.4 降雨中各形态氮的月均变化
    5.4 讨论
        5.4.1 土壤养分淋失
        5.4.2 降雨养分输入
    5.5 小结
第6章 烟地养分含量及其在土壤孔隙中的空间分布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地概况
        6.2.2 试验设计
        6.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6.2.4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特征
        6.3.2 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
        6.3.3 土壤团聚体养分分布
        6.3.4 土壤团聚体对养分的贡献率
    6.4 讨论
        6.4.1 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特征
        6.4.2 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
        6.4.3 土壤有机碳在土壤孔隙中的空间分布特征
        6.4.4 土壤氮、磷、钾在土壤孔隙中的空间分布特征
    6.5 小结
第7章 烟地土壤微生物对磷的活化及种群变化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地概况
        7.2.2 试验设计
        7.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7.2.4 数据处理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7.3.2 可培养微生物数量
        7.3.3 混合培养液中的有效磷及pH
        7.3.4 混合培养液中的有机酸
        7.3.5 土壤细菌、真菌多样性分析
        7.3.6 土壤优势细菌、真菌门
        7.3.7 土壤优势细菌、真菌属
        7.3.8 土壤微生物功能预测
    7.4 讨论
        7.4.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7.4.2 土壤微生物对磷的活化
        7.4.3 细菌、真菌群落结构
    7.5 小结
第8章 长期种植施肥下烟地生产力与养分状况综合评价
    8.1 烟地生产力
    8.2 养分状况
        8.2.1 氮
        8.2.2 磷
        8.2.3 钾
    8.3 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专利及课题成果展示

(8)秸秆还田和施肥对麦豆轮作土壤碳氮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的秸秆还田和施肥研究
        1.3.2 土壤氮组分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1.3.3 土壤碳组分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1.3.4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1.3.5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碳氮组分的相互影响关系
        1.3.6 本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4.1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土壤氮组分的影响
        1.4.2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土壤碳组分的影响
        1.4.3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土壤pH值、水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1.4.4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4.5 土壤碳氮形态及变化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及试验设计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材料
    2.4 测试方法
        2.4.1 土壤全氮的测定
        2.4.2 土壤硝态氮、铵态氮的测定
        2.4.3 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总碳、溶解性有机碳、无机碳的测定
        2.4.4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可溶性氮的测定
        2.4.5 麦豆小区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测定
        2.4.6 土壤总DNA提取及高通量测序
        2.4.7 土壤水分的测定
    2.5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第三章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麦豆轮作土壤氮素动态影响
    3.1 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全氮含量动态变化
        3.1.1 土壤全氮含量
        3.1.2 土壤无机氮含量
        3.1.3 土壤有机氮占比
    3.2 麦豆轮作轮作模式下的土壤铵态氮含量动态变化
        3.2.1 土壤铵态氮含量
        3.2.2 土壤中铵态氮的层化比
        3.2.3 土壤中铵态氮所占全氮比例
    3.3 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动态变化
        3.3.1 土壤中硝态氮含量
        3.3.2 土壤中硝态氮层化比
        3.3.3 硝态氮所占全氮比例
    3.4 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微生物氮含量动态变化
        3.4.1 土壤中微生物氮含量动态变化
        3.4.2 土壤微生物量氮层化比
        3.4.3 微生物氮占全氮含量比例
    3.5 小结
第四章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麦豆轮作土壤碳素动态变化的影响
    4.1 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动态变化
    4.2 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溶解性总碳动态变化
        4.2.1 土壤溶解性总碳含量动态变化
        4.2.2 溶解性总碳占土壤有机碳比例
    4.3 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动态变化
        4.3.1 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动态变化
        4.3.2 溶解性有机碳占溶解性总碳的比例
        4.3.3 溶解性有机碳占土壤有机碳比例
    4.4 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溶解性无机碳含量动态变化
        4.4.1 土壤无机碳动态变化
        4.4.2 土壤无机碳占溶解性总碳比例
        4.4.3 土壤无机碳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
        4.4.4 土壤无机碳与溶解性有机碳的比例
    4.5 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动态变化
        4.5.1 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动态变化
        4.5.2 土壤微生物量碳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
    4.6 不同处理下土壤和微生物碳氮化学计量比
        4.6.1 土壤碳氮比
        4.6.2 土壤微生物碳氮比
    4.7 小结
第五章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长期麦豆轮作土壤水分、pH值及产量的影响
    5.1 麦豆轮作模式下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5.2 麦豆轮作模式下的土壤pH值动态变化
    5.3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5.4 作物产量与土壤碳氮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麦豆轮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6.1 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6.1.1 各处理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6.1.2 对各分类水平上细菌菌群数的影响
        6.1.3 对细菌群落门水平上多样性的影响
    6.2 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6.2.1 各处理对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6.2.2 对各分类水平上真菌菌群数的影响
        6.2.3 对土壤真菌群落门水平上多样性的影响
    6.3 土壤细菌、真菌多样性与门水平菌群结构相关性分析
        6.3.1 土壤细菌多样性与门水平菌群群落的相关性
        6.3.2 土壤真菌多样性与门水平菌群群落的相关性
        6.3.3 土壤细菌、真菌门水平菌上群群落的相关性
    6.4 小结
第七章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碳氮组分关系
    7.1 土壤氮素形态及含量对麦豆轮作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7.2 土壤碳素形态及含量对麦豆轮作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7.3 土壤碳氮元素化学计量比对麦豆轮作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7.4 麦豆轮作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碳氮养分环境的关系
    7.5 土壤细菌、真菌与土壤碳氮养分的相关性分析
        7.5.1 土壤细菌菌群结构与土壤碳氮养分的相关性分析
        7.5.2 土壤真菌菌群结构与土壤碳氮养分的相关性分析
    7.6 小结
第八章 讨论、结论与创新点
    8.1 讨论
        8.1.1 秸秆还田和施肥措施对土壤各形态氮含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8.1.2 秸秆还田和施肥措施对土壤各形态碳素含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8.1.3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麦豆轮作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8.1.4 土壤碳氮组分对细菌、真菌门分类水平菌群结构的影响
    8.2 结论
        8.2.1 秸秆还田和施肥措施提升了麦豆轮作下土壤氮素含量
        8.2.2 秸秆还田和施肥措施提升了麦豆轮作下土壤碳素含量
        8.2.3 秸秆还田和施肥措施影响了土壤微生物菌群结构
        8.2.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土壤氮素、碳素变化趋势的响应
    8.3 创新性
    8.4 本研究不足及下一步展望
        8.4.1 研究不足
        8.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微生物菌肥对烟草品质及土壤细菌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肥料研究国内外概述
        1.1.1 无机肥料
        1.1.2 有机肥料
        1.1.3 微生物菌肥
        1.1.4 微生物菌株筛选
        1.1.5 微生物菌肥作用机理
    1.2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2.1 种植区土壤研究概述
        1.2.2 高通量测序在土壤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1.2.3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
        1.2.4 土壤酶活性对土壤的影响
    1.3 烟草研究概述
        1.3.1 烟草的种类与分布
        1.3.2 烟草的生理生态学特性
        1.3.3 烟草的经济价值
    1.4 微生物菌肥在植物栽培中的应用
        1.4.1 微生物菌肥在农业中的应用
        1.4.2 微生物菌肥在林业中的应用
        1.4.3 微生物菌肥在烟草种植中的应用
        1.4.4 微生物菌肥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筛选与扩繁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1.3 培养基
    2.2 研究方法
        2.2.1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分离
        2.2.2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筛选
        2.2.3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鉴定
        2.2.4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扩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种类
        2.3.2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制备
        2.3.3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扩繁工艺优化
    2.4 本章小结
3 微生物菌肥的制备及营养成分分析
    3.1 实验试剂和材料
        3.1.1 实验试剂
        3.1.2 试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微生物菌肥的制备
        3.2.2 温度、pH和含水量的测定
        3.2.3 有机碳的测定
        3.2.4 氮的测定
        3.2.5 有效磷的测定
        3.2.6 速效钾的测定
        3.2.7 微生物菌肥品质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微生物菌肥的堆积条件
        3.3.2 微生物菌肥养分分析
        3.3.3 微生物菌肥品质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微生物菌肥堆积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样品采集及处理方法
    4.2 研究方法
        4.2.1 试验流程
        4.2.2 微生物基因组总DNA提取
        4.2.3 基因扩增序列及高通量测序
        4.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微生物菌肥制肥过程中群落的OTU差异
        4.3.2 物种分类分析
        4.3.3 Beta多样性分析及组间差异的统计学分析
        4.3.4 微生物菌肥的群落网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微生物菌肥对烟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设备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仪器设备
        5.1.3 主要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烟草农艺性状的测定
        5.2.2 烟草品质的测定
        5.2.3 烟草品吸质量的评价标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微生物菌肥对烟草农艺性状的影响
        5.3.2 微生物菌肥对烟草品质的影响
        5.3.3 烟草品吸质量的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肥力及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6.1 材料与试剂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试剂
        6.1.3 实验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微生物菌肥处理后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
        6.2.2 微生物菌肥处理后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
        6.2.3 微生物菌肥处理后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6.2.4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细菌群落的高通量测序
        6.2.5 结果与分析
        6.2.6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6.2.7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6.2.8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6.2.9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10)微生物菌肥对苹果砧木幼苗氮、磷和钙吸收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化学肥料施用的现状及影响
        1.1.1 化学肥料施用现状
        1.1.2 化学肥料施用过量带来的影响
    1.2 土壤酸化概述
        1.2.1 土壤酸化成因
        1.2.2 土壤酸化现状
        1.2.3 土壤酸化危害
        1.2.4 土壤酸化改良措施
    1.3 微生物菌肥概述
        1.3.1 微生物菌肥简介
        1.3.2 微生物菌肥的种类
        1.3.3 微生物菌肥作用机理
        1.3.4 微生物菌肥研究现状
        1.3.5 微生物菌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3.6 微生物菌肥发展对策及前景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材与处理
        2.1.1 氮素和不同剂量微生物菌肥对苹果砧木幼苗生长和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2.1.2 磷素和不同剂量微生物菌肥对苹果砧木幼苗生长和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2.1.3 钙素和不同剂量微生物菌肥对苹果砧木幼苗生长和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2.2 采样及测定
        2.2.1 测定项目及方法
        2.2.2 苹果植株生长指标测定
        2.2.3 苹果植株和土壤15N测定
        2.2.4 根系活力的测定(TTC)还原法测定
        2.2.5 土壤酶活性测定
        2.2.5.1 土壤脲酶活性的测定(苯酚钠—次氯酸钠比色法)
        2.2.5.2 土壤磷酸酶活性测定(磷酸苯二钠比色法)
        2.2.5.3 土壤蔗糖酶活性测定(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
        2.2.5.4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高锰酸钾滴定法)
        2.2.6 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
        2.2.7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2.7.1 土壤pH值的测定
        2.2.7.2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重铬酸钾容量法)
        2.2.7.3 土壤有效磷的测定(碳酸氢钠法)
        2.2.7.4 土壤速效钾含量的测定(醋酸铵—火焰光度计法)
        2.2.7.5 土壤碱解氮的测定(碱解—扩散法)
        2.2.8 计算公式
3 结果与分析
    3.1 微生物菌肥对苹果砧木幼苗植株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3.1.1 微生物菌肥与氮肥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3.1.2 微生物菌肥与氮肥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3.1.3 微生物菌肥与氮肥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1.4 微生物菌肥与氮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1.5 微生物菌肥与氮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1.6 微生物菌肥与氮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氮素吸收、土壤残留和损失的影响
    3.2 微生物菌肥与磷肥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植株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1 微生物菌肥与磷肥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3.2.2 微生物菌肥与磷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3.2.3 微生物菌肥与磷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2.4 微生物菌肥与磷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2.5 微生物菌肥与磷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3 微生物菌肥与钙肥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植株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3.1 微生物菌肥与钙肥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3.3.2 微生物菌肥与钙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3.3.3 微生物菌肥与钙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3.4 微生物菌肥与钙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3.5 微生物菌肥与钙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微生物菌肥与氮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植株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及15N-氮素吸收利用和损失的影响
    4.2 微生物菌肥与磷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植株生长、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3 微生物菌肥与钙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植株生长、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微生物肥料中微生物对土壤养分转化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腐植酸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土壤特性的影响[J]. 赵振东,孙廉平,曹正男,宁晓海,曹立勇. 中国稻米, 2022
  • [2]水稻秸秆还田配施肥料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J]. 赵颖,周枫,罗佳琳,赵亚慧,王宁,于建光,薛利红,杨林章. 土壤, 2021(05)
  • [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红壤PLFA指纹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D]. 谷慧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4]生物炭施用对潮土团聚体碳氮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D]. 张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5]油茶根际高效氨化细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研究[D]. 罗梓琼.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6]稻田垄作免耕提高土壤氮素肥力的作用机制研究[D]. 秦川. 西南大学, 2021(01)
  • [7]长期种植施肥模式对烟地生产力和养分状况的影响[D]. 王亚麒. 西南大学, 2021
  • [8]秸秆还田和施肥对麦豆轮作土壤碳氮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 孔德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9]微生物菌肥对烟草品质及土壤细菌多样性影响的研究[D]. 张煜.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10]微生物菌肥对苹果砧木幼苗氮、磷和钙吸收的影响研究[D]. 吴晓娴.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微生物肥料中微生物对土壤养分转化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