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多臂织机辅助设计系统

一种新的多臂织机辅助设计系统

一、多臂织机新型辅助设计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杨甜甜[1](2021)在《2.5D机织SiCf/SiC复合材料细观结构及力学行为研究》文中提出碳化硅纤维增强碳化硅基体(SiCf/SiC)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具有结构设计性强、密度低、力学性能优异、耐高温、抗氧化性好和层间性能优异等特征,已成为航空发动机热端高温部件理想的候选结构材料。其中,2.5D结构是三维机织家族的重要成员,是一种通过层层角联形成的呈现整体网络的结构。然而,受限于SiCf的特殊性及SiCf/SiC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目前对2.5D机织SiCf/SiC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以2.5D机织SiCf/SiC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损伤机制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以二代碳化硅纤维(SiCf)增强2.5D织物为骨架,采用先驱体浸渍裂解(PIP)工艺制备SiCf/SiC复合材料,利用Micro-CT三维扫描技术分别扫描获取2.5D机织SiC纤维预制体和2.5D机织SiCf/SiC复合材料断层图像,进而统计分析纤维束形态及孔隙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生成孔隙的随机算法,通过Solidworks以及ABAQUS软件构建了不含孔隙缺陷的理想化几何模型(I-model)、含均匀孔隙分布的均匀化几何模型(U-model)以及含真实孔隙分布的非均匀几何模型(N-model)。结果表明,建立的含真实孔隙分布的非均匀几何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复合材料内部的纤维束形态及孔隙分布特征,为后续高保真数值预测提供了数据支撑。(2)围绕2.5D机织SiCf/SiC复合材料,利用万能试验机开展材料在不同方向(经向和纬向)上的拉伸和弯曲力学行为研究,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超景深三维显微镜获取损伤图像及相关数据,进而研究了2.5D机织SiCf/SiC复合材料经向和纬向在单轴拉伸和弯曲载荷下的损伤模式,讨论了试样在不同方向上的拉伸和弯曲失效机理。结果表明:经向、纬向2.5D机织SiCf/SiC复合材料在拉伸载荷以及三点弯曲载荷下的损伤存在差异。试样的拉伸破坏为拉伸应力、剪切应力耦合作用的结果。经向拉伸主要沿着纤维与界面发生脱粘和滑移,纤维拔出明显,且纤维拔出长度较长,从而使得复合材料表现出更好的力学性能;纬向试样端口特征为明显的台阶状,纤维束和纤维单丝拔出比例少,是以纤维束脆性断裂为主。在弯曲载荷下,经向主要沿着经纱与纬纱结合点出发生裂纹扩展,导致损伤破坏产生,纱线此时起到增韧作用;而纬向主要沿纬纱束之间发生裂纹,纱束断裂产生的弯曲破坏,纱线此时起到增强作用。(3)在精细化细观模型基础上,构建了2.5D机织SiCf/SiC复合材料有限元模型,利用ABAQUS分析软件开展了拉伸和弯曲数值模拟。其中,基于细观尺度建立了含不同孔隙分布的2.5D机织SiCf/SiC复合材料有限元模型,即不含孔隙缺陷的理想化模型(I-model)、含均匀孔隙分布的均匀化模型(U-model)以及含不同孔隙分布的非均匀模型(N-model)。将建立模型与拉伸试验进行比对,从而对提出的非均匀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数值模拟的拉伸载荷下的材料的应力集中主要围绕在巨型孔隙附近,最终导致材料的损伤,与试验中最终损伤沿着巨型孔隙的机制一致,数值模拟的拉伸材料刚度以及宏观损伤形态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由N-model,U-model和I-model得到的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分别为44354.58MPa,42932.23MPa和40477.25MPa,而实验结果的弹性模量为41659.85MPa。进一步地,提出的含非均匀孔隙的模型(N-model)能够较好地预测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模拟精度可达95%,而不含孔隙分布的理想模型(I-model)和含小孔隙均匀分布的模型(U-model)的误差分别为22%和15%。因此,所提出的N-model能够准确预测2.5D机织SiCf/SiC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全场应力分布和损伤。为了进一步验证提出的含不同孔隙分布的模型的准确性,基于全尺寸方法建立含孔隙分布的2.5D机织SiCf/SiC复合材料有限元模型,模拟了经向试样三点弯曲加载过程,分析了损伤破坏机理,并对比分析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的三点弯曲宏观损伤形态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基于随机方法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可有效预测2.5D机织SiCf/SiC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

王慧勇[2](2021)在《立体织物锁边的工艺研究及机构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立体织物具有良好的整体结构性能,以高性能立体织物为骨架形成的复合材料应用广泛,其中以带芯多层立体织物为骨架形成的带芯织物输送带是矿山输送机的重要部件。目前织造带芯多层立体织物的设备都是单剑杆织机,织造效率低;其布边的锁边形式有梭子锁边、单钩针锁边等,形成的布边抗拉强度低,且在高速运行下会出现锁边可靠性差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多剑杆织机的整体设计方案,且主要对立体织物的锁边机构展开详细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多剑杆织机织造原理,提出了多剑杆织机设计方案;对织机的主要机构进行时序分析与设计。分析了现有锁边工艺,并创新设计了五钩针纬纱圈嵌套互锁及边纱穿纬嵌套的新型锁边工艺,为锁边机构的设计提供工艺参考。(2)通过立体织物的组织结构及多剑杆织机织造过程,对立体织物的锁边要求及功能进行了分析,设计了三种锁边原理方案并对比分析,得出了最优方案并针对该方案创新设计了新型锁边机构,一共包括三部分:传递机构、脱纱机构、钩针机构,这三部分通过相互配合来达到立体织物锁边的目的。(3)多剑杆织机在高速运行状态下,其锁边机构需保证一定的可靠性,通过设计传递机构的修正梯形加速度运动规律,减小了传递机构在加速或减速时对纬纱造成的影响;对传递机构中关键部件送纱叉进行静力及模态分析,避免其在实际工作中产生共振;利用ANSYS对送纱叉进行参数优化设计及可靠性分析,结果分析可得:优化后的送纱叉结构更加合理,达到了增强刚度且减轻质量的目的,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本研究为锁边机构的设计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4)为减小钩针在锁边过程中对纬纱的磨损及提高布边的质量,对钩针机构进行了运动学分析,并通过MATLAB和ADAMS对钩针轨迹及钩针运动进行仿真,以获得钩针针头在运行过程中的轨迹近似直线且运动无冲击的四杆参数。(5)根据多剑杆织机的设计方案搭建了实验平台,并用现有的玻璃纤维进行试织,实验结果得出:织机的织造效率提高了近4倍,锁边机构运行可靠,且能够形成高质量的布边。本文提出的多剑杆织机大大提高了织造效率;所设计的锁边机构解决了现有立体织机锁边的缺陷。通过对锁边机构的优化及理论分析,确保锁边机构在织机高速运行时能够可靠的完成锁边。本课题为多剑杆织机的研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谭冬宜,李学菲,何斌[3](2021)在《蜂窝结构三维织物的设计及复合材料的制备》文中研究说明蜂窝织物是模拟大自然中蜜蜂蜂巢六边形结构的一种三维机织物,具有质轻、减震、隔热、隔声、比强度高等优良性能。设计了经向截面为六边形蜂窝的三维织物结构,以阻燃芳纶为主要纤维原料,采用多把梭子、分层引纬的方式进行了试织,并采用填充模具、手糊成型的方式制备了成孔良好的蜂窝三维织物复合材料。结果表明,在不考虑纱线细度的情况下,六边形蜂窝的大小主要受纬纱数量的影响,六边形的个数即织物层数主要受经纱循环数即织机用综数的限制。制备蜂窝三维织物复合材料时既要考虑树脂液的均匀浸润,同时要兼顾固化后的顺利脱模。

鞠斐[4](2020)在《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在西方先进的纺织生产方式尚未进入上海地区之前,上海正处于农业社会手工业生产的大环境中。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设立租界,机制纺织商品和动力机器纺织工厂始进入上海。此后随着上海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机制纺织品与新式服装逐渐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的标志,随后引起社会个体价值观的变化,进而连带的引发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变革。在中国租界时期史上的百年之间,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在经历了西方科技本土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现代化设计的前进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成为设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围绕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等上海纺织、服装现代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发展和现代设计行为的研究,还原了工业生产条件下纺织、服装的产销业态和设计价值,进一步揭示了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探索其对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纺织、服装生产的工业化和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影响、促进和提升的具体作用,以及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上海地区消费文化变迁的影响。作为中国租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上海汇聚了20世纪初中国最活跃、最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因素,涌现出各个行业的标志性成果,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设计机构。中国早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伴随着初期民族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地涌现与成长,形成了与早期纺织轻工产品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产业萌芽,本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悄然地、坎坷地成长起来,既从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提取经验,也从本土传统资源中汲取了能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关留祥[5](2020)在《发动机叶片用2.5D织物变形性能研究及预制体设计》文中提出2.5D织物在厚度方向层与层之间通过屈曲经纱连接成整体,克服了传统层合复合材料易分层的缺陷;并且,通过改变纱线交织规律可以形成多种衍生结构,具有可设计性强的优点;另外,通过单元尺寸和数量的变化可以实现预制体的近净体仿形,是航空航天领域中异形构件的主要增强材料之一。复合材料叶片结构复杂,综合性能要求高,因此2.5D结构织物成为其理想增强材料。本文对2.5D织物的面内剪切变形和扭转变形性能进行了理论和试验研究,为叶片预制体仿形设计提供了数据和理论支持,完成了典型碳纤维叶片预制体的设计、制备及复合验证。主要内容包括:(1)采用偏轴拉伸试验研究了叶片用变厚度2.5D织物的基本变形-面内剪切变形性能。对比分析了单元尺寸变化和单元数量变化两种实现2.5D织物厚度变化的方法。结果发现:单元尺寸变化导致预制体的变形左右不对称,较细纱线易抽拔;单元数量变化在表层的织物,其面内剪切变形性能优于单元数量变化在内层的织物。采用Micro-CT技术扫描了2.5D织物内部细观结构,据此建立了2.5D织物几何模型;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模拟了不平衡织物的偏轴拉伸性能。试验和模拟结果为2.5D叶片预制体的仿形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持。(2)在2.5D织物面内剪切变形性能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叶片成型过程涉及的扭转作用,研究了2.5D织物的扭转变形性能。首先,建立了2.5D织物扭转圆柱螺旋线模型;其次,定义了当有扭转轴向纱线达到伸长极限而失效时的扭转角称为伸长极限扭转角,当织物达到剪切锁紧而失效时的扭转角称为剪切极限扭转角的概念,其对应的失效模式分别称为伸长极限失效和剪切极限失效;然后,基于圆柱螺旋线扭转模型,推导了扭转过程中轴向纱的长度变化数学模型,并预测了2.5D织物的伸长极限扭转角;最后,采用扭转试验对理论模型的预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圆柱螺旋线理论对极限扭转角的预测值和试验值基本吻合,该模型对2.5D结构叶片预制体的仿形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3)利用2.5D织物变形性能研究结果,对典型结构叶片预制体进行了近净仿形设计和制备。首先,对变形复杂的叶身部分进行厚度分解,建立了一套面向不同结构型面的叶片结构分析方法,并根据厚度确定了叶片各点的织造参数变化和增减纱工艺;然后,采用有限元软件模拟了叶身部分的成型过程,优化各部位设计结果;最后,仿形设计并制备了2.5D结构叶片预制体。(4)设计制备了RTM模具,对所制备叶片预制体的复合成型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制备的叶片预制体成型性良好,装模过程贴合严密,复合后叶片产品表面平整,无缺胶和富树脂。

于磊[6](2019)在《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文中指出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区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特殊之处,也是工业遗产重要的核心价值。工业遗产的保护绕不开对不同行业工业遗产的分类研究,不同工业行业的历史发展、工业科技与工业流程、与之对应的有价值的物证实物都不同。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的一项重要价值,但目前国内对其的分析和探讨不足,缺乏分门别类的研究,相关的技术史,尤其是系统的技术史与工业考古学研究匮乏,丧失了对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重要基础,导致了工业遗产保护的主次与依据不明晰,保护往往本末倒置,拆除了最具有价值的物证载体,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也同样不明晰。本文基于科技价值的视角,以近代十个行业为例,研究与探讨工业遗产的分行业评价与保护。文章首先系统深入研究了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标准与体系,尤其是英国,其制定了目前世界上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与保护最详细的文件,研究发现英国对工业遗产价值评定导则会细分深入到不同行业工业遗址与建筑物的探讨中,并十分重视各行业工业技术史与工业流程的研究。本文以国外为对比参照,重点研究国内自身的问题,以科技价值为切入点,基于科技价值与完整性的视角,以近代的采煤业、钢铁冶炼业、船舶修造业、棉纺织业、棉印染业、丝绸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水泥业与硫酸工业十个行业为例,分门别类的研究了各工业行业的近代发展历程、有价值的遗存现状、近代工业技术与设备、近代工业流程与对应的物证实物、各门类工业遗产关键技术物证、各门类工业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等,基于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分行业具体阐释不同行业科技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关注点,分行业分析不同行业工业遗产保护中的关键物证实物,包括了各行业在评价与保护中的核心实物物证、辅助生产的相关配套物证、以及与完整性相关的工业产业链等。这些结论与成果可为工业遗产的评价与保护、保护规划的制定,以及遗存的再利用等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

张良模[7](2019)在《重型宽幅聚酯网织机电气系统设计及控制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酯网是利用纺织机械将聚酯经纱和纬纱相互交织形成的织物,广泛应用于造纸、污水处理等行业。课题来源于西安祺沣网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我校合作的工程项目“重型宽幅聚酯网织机电气系统设计及控制算法研究”。该公司现有TM300型重型宽幅聚酯网织机是早期在国外引进的设备,目前该织机在运行过程中电气系统高频率的出现故障,且织网过程中存在经纱张力控制精度低等问题。本文研究了国内外重型宽幅聚酯网织机先进电气系统,分析了重型宽幅聚酯网织机的织造工艺及原理,设计了一套自动化程度高、适用性强的重型宽幅聚酯网织机电气系统;对经纱张力控制进行了研究,提高了经纱张力的控制精度;最后分析优化开口机构,减小了经纱张力波动。1)进行电气系统设计,通过对比分析传统重型宽幅聚酯网织机电气系统的特点,设计了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为核心的分布式电气系统,通过上位机实现电气系统的监控和织机运行相关参数的设置。设计的电气系统满足了重型宽幅聚酯网织机的工艺要求,织机实现了可视化操作,提高了设备自动化程度。2)研究经纱张力控制算法,在建立卷取/送经机构数学模型基础上,分析经纱张力形成原理并提出经纱张力控制方案,对织造过程中卷取和送经相关参数进行分析和计算。对普通PID控制算法和积分分离PID控制算法进行MATLAB仿真,通过对比仿真结果,选择将积分分离PID控制算法引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现场调试过程中采集经纱张力,分析得到织造过程中从预调经纱张力180 kg到700 kg需要120梭,正常织造过程中经纱张力为700±20 kg,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满足了聚酯网织造的工艺要求。3)分析优化开口传动机构,聚酯网织造过程中经纱张力存在高频波动,主要由开口机构的运动造成,在分析了开口机构的运动工艺和动作要求基础上,对开口运动机构进行了运动学分析,建立开口机构模型,基于ADAMS仿真优化,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优化的开口机构运动平稳,减小了对经纱张力波动的影响,将车速提高到40梭/min仍然可以满足综框的运动要求。

马磊,张荫楠,陈佳,刘凯琳,宋富佳,赵永霞[8](2018)在《引领升级,预见未来——2018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圆满落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瞰展从2008—2018年,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ITMA ASIA+CITME,以下简称"联合展")一路见证着中国乃至世界纺织机械行业的转型与升级,"科技创新"的力量和价值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10年成长,联合展的品牌影响力也在持续上升,早已成为全球极具影响力的专业展会,以及世界纺机产品技术创新信息释放的重要窗口。借此平台,越来越多的纺机企业走向世界,与全球业界同仁和用户交流、对话。

任文芳[9](2018)在《整体织造成形羽绒被面料的研发》文中提出因羽绒被保暖性好、轻薄、柔软舒适、持久耐用,使其在国内外的使用率逐渐提高。但是传统羽绒被制造工艺流程长、效率低,因绗缝工艺产生针眼处易钻绒的问题,所以必须开发新型羽绒被。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梦洁家纺股份有限公司与东华大学联合提出研发新型羽绒被产品的思路是:开发具备优异的亲肤性、轻薄、柔软舒适性、保暖性、防钻绒性10根以内,呈现格形外观的双层结构、三层结构整体织造成形羽绒被面料。本课题在此指导思想下,与淄博银仕来纺织有限公司(织造)、宁波维科特阔家纺有限公司(后整理)、苏州乐庭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成品加工与测试)三家企业,共同对羽绒被面料进行生产研发。首先,本课题通过对传统羽绒被加工工艺进行分析改进,将传统羽绒被加工方式中的面料生产与缝制加工两个工序合二为一,提出机织法形成整体成形羽绒被面料,以减少缝制加工工序,提高生产效率。本课题在产品外观设计中对传统羽绒被采用绗缝工艺形成纵格、横格、格形结构的缝线位置改进,设计出双层结构整体成形羽绒被面料呈现9×9格形外观;三层结构整体成形羽绒被面料呈现7×8格形外观。本课题中双层羽绒被床品规格是248×248cm、三层羽绒被床品规格200×230cm。双层结构、三层结构羽绒被坯布面料和成品面料尺寸以床品规格为依据。根据企业中常用充绒管尺寸3.5cm,设计双层、三层结构可填充腔体尺寸均为4.5cm,保证羽绒絮料能够顺利充入羽绒被面料及在面料中的均匀分布,达到较好的保暖效果。为实现格形外观,提出基于接结织物的双层、三层结构整体织造成形羽绒被坯布面料的织造技术。双层结构产品采用双层管状组织实现可填充腔体区、接结双层组织实现纵向、横向线条,从而实现双层结构产品9×9格形外观;三层结构产品采用三层管状组织实现可填充腔体区,接结三层组织实现间断式纵向线条,接结双层组织实现横向线条,从而实现三层结构7×8格形外观。双层结构产品织造规格是涤纶DTY50D/48×莫代尔80s紧密纺×400根/inch×278根/inch;三层结构产品织造规格是涤纶DTY50D/48f×外、里JCF100s全长绒+中C40s(2:1)×400根/inch×460根/inch,进行第1次试织得到坯布面料。然后,双层结构羽绒被面料和三层结构羽绒被面料试制后整理工序中对织造后的坯布面料进行退浆、漂白等常规工艺。为保证织物防绒性能,进行正反重轧光工艺。随后,对羽绒被成品面料进行密度测试、透气性测试等常规性能检测。最后,对双层、三层结构整体织造成形羽绒被成品面料进行拉布裁剪、包边、充绒等工序制作成大小为的40cm×40cm羽绒包,利用转箱法对测试产品防钻绒性能。第1次试制的双层结构整体织造成形羽绒被面料符合部分要求,但不足的是经过轧光工艺后面料手感稍微偏差,防钻绒性能65根,未达到企业标准。为提高织物防钻绒性能,第2次试制中将经纱细度变为35D/144f,降低经向紧度、提升纬向紧度,纬纱增加棉、棉/木棉混纺纱、天丝三种类型,后整理工艺中增加气流柔软整理工艺,进行9种样品的试制。经过实验结果表明织物手感更加柔软,织物防钻绒性能提高到15根,达到国家标准。第1次试制的三层结构整体织造成形羽绒被面料符合部分要求,但不足的是面料的织造效率为50%,不能达到企业的基本要求,后整理中横向接结线强力低,成品加工批量裁剪拉布,开裁时每条羽绒被的左右和上下外层格子尺寸大小不等。第2次试制中调整单元格尺寸、降低纬密、中间层纬纱原料、增加纬纱接结根数后,织造生产效率由50%提升至75%,解决了成品加工时批量裁剪拉布的问题及横向接结线强力低,容易被撕裂的问题,但是防钻绒性能有待解决。通过产品外观设计、经纬纱原料的优选、织造中上机工艺的调整、后整理工艺的调整,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防钻绒性能的提高证明通过机织接结结构生产双层结构、三层结构整体成形羽绒被面料的想法是可行的。

王振永[10](2018)在《一体织造成形百叶提花窗帘织物的设计与研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窗帘市场的调研发现,目前市场上展开透光的百叶窗帘主要通过粘合三层织物形成,即通过胶水或热熔胶的粘结作用,将胶涂抹在上层和中层、中层和下层的局部,实现三层之间的胶水粘接。其制作过程繁琐,产品存在加工制作过程复杂、环保性能低等缺点。因此,研究和开发制作简单、绿色环保的百叶窗帘有着广泛而迫切的市场需要。织物在二维织机上织制时,织成的纺织品只具有平面的效果。为了制得一体织造成形的百叶窗帘提花窗帘立体织物,通过设计分区的三层、两层织物组织,再进行设计纹样设计,并利用纹织CAD软件对织物意匠图进行遮光区上下层图案叠加、换色、投梭、制作纹版等步骤。经过纱线选取和工艺规格设计后,最终在电子提花机上织制成具有一定立体厚度的平面织物。织物下机后进行透光区经浮线剪割,遮光区三层织物并拢时,织物形成条形的部分透光效果;拉动遮光区前后层,前后二层条形遮光区域做上下移动从而错位形成完全遮光效果。织物经向每个循环由三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由固结区1、遮光区、固结区2、透光区四个区域组成,遮光区和浮线区设计为三层结构,固结区设计为两层结构。固结区1的作用为固结中层和上层织物;固结区2的作用为固结中层和下层织物;遮光区的作用为转换遮光状态与透光状态;浮线区的作用为通过修剪经浮长,使得三层织物能形成立体的结构。固结区1的上层和中层为两组经三组纬形成的共口纬三重组织,下层和上、中层之间为空芯袋织;遮光区的上中下三层之间均为空芯袋织;固结区2的中层和下层为两组经三组纬形成的共口纬三重组织,上层和中、下两层之间为空芯袋织;透光区的上层和中层之间为空芯袋织,下层由经浮长组成,下机后修剪。织物在遮光区、固结区1和固结区2三个区域的纬线设计为五组纬线,排列比为甲纬:乙纬:丙纬:丁纬:戊纬=1:1:1:1:1,其中甲纬和丁纬采用28.1texx2白色涤纶纱,乙纬和戊纬采用28.1texx2桔色涤纶纱,丙纬、己纬采用2.2tex白色涤纶丝;浮线区的纬线设计为两组纬线,排列比为丙纬:己纬=1:1。织物的经线设计为三组,排列比为1:1:1,均采用2.2tex白色涤纶丝作为经纱。在三个不同单元间,三组经线通过交换上、中、下层来解决经线织缩问题。织物下机后修剪浮线层的经浮长,再将前后两层纱织物与拉杆固定,从而形成展开全遮光百叶窗帘效应,再配置合理的内杆、拉绳、窗盒和下杆等,将百叶窗帘固定安装在一起,由此形成一款既具有遮光功能,又有美丽的图案效果的百叶窗帘。

二、多臂织机新型辅助设计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臂织机新型辅助设计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2.5D机织SiCf/SiC复合材料细观结构及力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SiC纤维及预制体介绍
        1.2.1 SiC纤维
        1.2.2 预制体概述
    1.3 SiC_f/SiC纺织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3.1 SiC_f/SiC纺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
        1.3.2 SiC_f/SiC纺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试验表征
        1.3.3 SiC_f/SiC纺织复合材料宏细观力学性能数值模拟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4.2 本课题创新点
第二章 2.5D机织SiC_f/SiC复合材料制备及细观结构重构
    2.1 2.5D机织SiC_f/SiC复合材料的制备
        2.1.1 2.5D机织SiC纤维预制体的制备
        2.1.2 2.5D机织SiC_f/SiC复合材料的制备
    2.2 Micro-CT扫描观测纤维束及孔隙形态
    2.3 2.5D机织SiC_f/SiC复合材料纤维束的重构
        2.3.1 2.5D机织SiC_f/SiC复合材料纤维束提取
        2.3.2 纤维束特征参数的统计分析及重构
    2.4 2.5D机织SiC_f/SiC复合材料孔隙的重构
        2.4.1 2.5D机织SiC_f/SiC复合材料中的孔隙特征
        2.4.2 孔隙统计分析及随机孔隙模型重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5D机织SiC_f/SiC复合材料拉伸力学行为及失效机理
    3.1 2.5D机织SiC_f/SiC复合材料试验研究
        3.1.1 拉伸试验
        3.1.2 拉伸力学行为
        3.1.3 宏细观破坏模式及拉伸失效机理分析
    3.2 2.5D机织SiC_f/SiC复合材料拉伸数值模拟
        3.2.1 单胞细观模型建立
        3.2.2 单胞材料模型
        3.2.3 单胞有限元模型周期性边界条件
        3.2.4 单胞刚度预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5D机织SiC_f/SiC复合材料弯曲力学行为及失效机理
    4.1 2.5D机织SiC_f/SiC复合材料弯曲试验研究
        4.1.1 弯曲试验
        4.1.2 弯曲力学行为
        4.1.3 细观破坏模式及弯曲失效机理分析
        4.1.4 微观破坏模式及弯曲失效机理分析
    4.2 2.5D机织SiC_f/SiC复合材料弯曲有限元模拟
        4.2.1 2.5D机织SiC_f/SiC复合材料弯曲有限元模型
        4.2.2 2.5D机织SiC_f/SiC复合材料弯曲有限元模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立体织物锁边的工艺研究及机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立体织物及织造装备技术发展现状
        1.2.1 立体织物的分类
        1.2.2 立体织造技术及装备国内外发展
        1.2.3 立体织物锁边技术国内外发展
    1.3 立体织物锁边机构理论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研究的内容
        1.4.1 存在的问题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立体织物织机的整体方案设计及锁边工艺研究
    2.1 多剑杆织机的技术要求
    2.2 多剑杆织机的织造原理
    2.3 多剑杆织机的整体设计方案
    2.4 多剑杆织机主要机构时序配合
    2.5 锁边工艺的分析
        2.5.1 现有锁边工艺研究
        2.5.2 新型锁边工艺的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立体织物锁边机构的创新设计
    3.1 创新设计技术概述
    3.2 功能需求分析
    3.3 锁边机构原理及方案研究
        3.3.1 锁边方案及原理分析
        3.3.2 锁边方案的选择
    3.4 锁边机构的创新设计
        3.4.1 传递机构设计
        3.4.2 钩针机构设计
        3.4.3 脱纱机构设计
        3.4.4 锁边机构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锁边机构中传递机构动态性能分析及优化
    4.1 传递机构送纱叉运动规律设计
    4.2 传递机构的稳定性分析
    4.3 传递机构模态分析
    4.4 传递机构送纱叉的优化设计
        4.4.1 机械优化设计原理
        4.4.2 机械优化分析流程
        4.4.3 机械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4.4.4 ANSYS优化工具Design Explorer
        4.4.5 送纱叉的设计参数
        4.4.6 结构静应力分析
        4.4.7 响应面优化设计
        4.4.8 送纱叉的可靠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锁边机构中钩针机构的优化设计
    5.1 钩针机构锁边的技术要求
    5.2 钩针机构运动学分析
    5.3 钩针机构的尺度综合
        5.3.1 基于ADAMS的运动仿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及结果分析
    6.1 实验过程
    6.2 产品展示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专利及科研情况
致谢

(3)蜂窝结构三维织物的设计及复合材料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1 六边形蜂窝结构
2 蜂窝三维织物的截面结构设计
    2.1 自由区的组织设计
    2.2 接结区的组织设计
    2.3 经向截面结构的设计
3 蜂窝三维织物的组织图
4 蜂窝三维织物的织造
    4.1 织前准备
    4.2 织造及结果
5 复合材料的制备
    5.1 试验仪器及材料
    5.2 基体的配制
    5.3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
6 结语

(4)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背景
        三、选题的依据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提出与尺度
        一、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出发点
        (一)什么是工业化
        (二)现代化社会中的现代设计
        (三)现代设计行为的主体
        (四)工业化范围的界定与运用尺度
        (五)社会的现代化与设计的现代化
        二、租界时期上海的工业化商品范式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
        一、租界时期上海社会背景研究
        (一)综合性研究
        (二)租界与历史、政治、社会思想、文化
        (三)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
        (四)经济、人口、生活与风俗
        (五)租界时期社会发展论文举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研究
        (一)历史、综合性研究
        (二)纺织科技、行业及专门史研究
        (三)纺织技术及工程研究论文举要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一)租界时期设计历史、思想、文化类
        (二)纺织、服装设计编着与着作
        (三)纺织、服装设计论文举要
        (四)相关设计类着作及论文举要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与现代化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租界时期历史中的上海
        (一)时间的界定
        (二)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社会性质的界定与经济形态特征
        (三)租界与现代性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关联
        二、纺织服装工业生产及现代设计的相关概念
        (一)动力机器与纺织服装工业化生产范围界定
        (二)纺织、服装机制商品、民生设计属性及现代性概念界定
        (三)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发展阶段界定
        三、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与“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一)上海开埠前传统的手工产销业态
        (二)上海开埠后上海地区市场的变化
        (三)租界早期上海纺织商品流通渠道的多重性
        四、纺织、服装生产经历的工业化变革
        (一)两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民族纺织工业的产生与艰难发展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产业链的更迭
    第二节 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生产要素
        一、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发展变革
        (一)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改进
        (二)纺织原料加工方式的变革
        (三)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品印染原料的演变
        二、劳动者的类型与转变
        (一)手工劳动者与现代工人
        (二)外地人、本地人与外国人
        (三)裁缝学徒与纺织女工
        三、生产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动力机器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二)纺织、服装生产机器
        (三)纺织、服装机器生产工艺
        四、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工业化范式
        (一)机制纺织商品种类与范式
        (二)机制服装商品种类与范式
        (三)上海家用纺织品的现代性体验
        (四)上海人着衣的现代性体验
    第三节 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关联
        一、欧风美雨之吹沫——西方文明传播的效力
        (一)上海的市政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
        (三)西方审美影响下的城市新面貌
        二、工业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变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工厂创办简况
        (三)工业化条件下的纺织、服装生产
        三、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缫丝、丝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棉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三)针织及棉复制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毛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五)动力纺织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现代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东方服饰之都演绎的海上繁华梦
        (二)文化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三)纺织服装设计文化功能的嬗变
第二章 传输与移植:纺织、服装工业的初发萌芽
    第一节 西方纺织、服装工业初入上海
        一、租界的设立与上海的崛起
        (一)租界初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二)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异
        二、“十里洋场”与“奇技奇器”
        (一)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起点
        (二)从棉布商业看上海早期的洋布市场
        (三)早期洋货市场的局限性
        三、内外贸易与纺织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
        (一)上海地区棉布商业的“现代性”萌发
        (二)交通的发展与商品行销范围的扩大
        (三)从生产到消费的间接流通
        四、手工纺织的停滞与动力机器纺织的孕育
        (一)欧洲动力机器纺织的迅猛发展与落后的中国近代科技
        (二)上海手工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三)外资纺织工业进入上海
        (四)洋务运动与上海本土纺织工业的萌芽
    第二节 “古法趋新”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萌芽
        一、上海地区纺织、服装的传统产销业态
        (一)手工纺织生产规模的演变
        (二)纺织、服装商品的直接流通
        (三)上海地区手工纺织生产设计特征的转变
        二、传统手工纺织业中孕育的工业化种子
        (一)古代纺织科技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二)高度完善的手工机器和纺织工艺
        (三)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形
        (四)“中间技术”的过渡
        三、西方技术、商品转移中工业化观念的渗透
        (一)晚清上海传统纺织与西式纺织设计生产之差异
        (二)传统纺织产品与西方机器纺织产品之差异
        (三)伴随西方科技带来的新思想
        (四)技术转移与工业化观念转变
        四、西方纺织生产技术变革带来的上海纺织工业革命
        (一)纺织生产原材料的开拓
        (二)纺织生产机器的更新
        (三)纺织生产动力的改进
        (四)化学染料对传统染料的超越
    第三节 技术之“变”
        一、纺织技术体系的开放性转变
        (一)异质文化交流与物质层面交锋
        (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体系的非开放性特征
        (三)近代上海纺织科技的开放性转变
        二、早期上海纺织工业中先进的纺织技术举要
        (一)洋商创办的缫丝工厂
        (二)从缫丝技术看生产方式的差异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与新式棉纺织机器
        三、“格致”与纺织生产技术的变革
        (一)《格致汇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传播
        (二)《格致汇编》中的西方纺织技术
        (三)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与“格致”的传播
        四、轻盈棉布的“现代”意味
        (一)以土布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
        (二)以机制棉布为代表的现代机制商品
        (三)机制棉布的物质性与文化性
        (四)机制布与仿机制布:现代性的认同与模仿
    第四节 渐进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一、“有识之士”对“格致”的推动作用
        (一)新式学堂与西学学校
        (二)派遣留学生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
        (四)办学是传播和振兴科技的重要途径
        二、“格致”与上海纺织工业萌发
        (一)科学技术是本土纺织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基础
        (二)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加深是工业化萌芽的动力因
        (三)上海地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三、“格致”的传播与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萌芽
        (一)新旧兼容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想
        (二)“排斥”、“不安”与“崇尚”:上海地区社会主流群体的态度变化
        (三)移风易俗与文明进步
第三章 传授与效法:纺织、服装设计的因地制宜
    第一节 百万人口大都市与“外资兴业时代”
        一、移民入迁与现代化都市的形成
        (一)人口变迁与社会变革
        (二)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
        (三)地缘关系与地域性社会关系构成
        (四)人口、文化与设计目的转变
        二、上海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关联
        (一)文人墨客眼中的现代化生活
        (二)西式休闲娱乐活动的传播
        (三)现代化都市的逐步形成
        三、“外资兴业”与上海地区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
        (一)工业生产与现代设计行为发生
        (二)工业化精神的影响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三)新材料的引进与设计条件的变革
    第二节 “仿行西法”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雏形
        一、上海纺织行业产销业态的突破和变革
        (一)外资纺织企业的示范作用
        (二)“条约”对本土棉纺织工业的积极影响
        (三)国家政策的推行对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起步
        (一)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民族纺织工业起步
        (二)“易服运动”与本土机制服装业的起步
        (三)本土纺织、服装机器制造产业的起步
        (四)动力机器的重要作用
        三、新旧交替之间呈现的早期纺织、服装设计工业化特征
        (一)民族纺织、服装工业诞生的根源
        (二)“平等”、“享乐”与“现代性”的本土设计师
        (三)纺织、服装工业起步阶段的设计特征
    第三节 技术之“践”
        一、新型纺织技术的实践
        (一)动力缫、纺技术的实践
        (二)动力织造技术的实践
        (三)动力机器印花、染整技术的实践
        二、西方纺织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一)民族缫丝、轧花机器制造专业的先行发展
        (二)纺织工业发展影响下的民族棉纺织、针织机器制造业
        (三)丝绸工业的兴起和丝织机器的仿制与改良
        (四)仿制、改造的能力与本土化的适应过程
        三、轻薄夏衣:产品设计的拓宽与生活方式的改良
        (一)纺织产品的拓宽
        (二)面料出新及剪裁进步推动下的服装及纺织产品拓宽
        (三)轻薄夏衣与衣着方式的改良
    第四节 工业化冲击下的上海纺织设计的继替与突破
        一、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上海纺织技术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对外传播
        (二)中国古代手工纺织机器与西方动力纺织机器的比较
        (三)科技流通对上海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西方纺织机器的传入与传统纺织、服装生产的巨大变革
        (一)纺织原料与机器材质选择的突破
        (二)操作方式的变化
        (三)缝纫机和现代服装手工业改良
        (四)机制织物令手工织物逐渐成为文化遗存
        三、设计的“焦点”效应与现代设计思想的初践
        (一)机制织物和西式服装的“焦点”效应
        (二)租界内外服装工业化的区别与设计的联系
        (三)工业化生产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动因
        (四)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初期实践
第四章 变革与惟新:纺织、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
    第一节 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进程中的进退消长
        一、民国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大规模兴起
        (一)华商纺织企业繁荣发展
        (二)纺织品销售的变革
        (三)“大上海”计划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黄金时代
        二、民族品牌与博览会
        (一)世界博览会与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传播
        (二)民族主义推动下展开的全国展览会
        (三)对民族固有样式的突破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三、战争是近代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发展的分水岭
        (一)“孤岛时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式微
        (二)“孤岛”时期纺织、服装产业的畸形发展
        (三)绝望的抗争:民族纺织、服装企业在压迫中前进
    第二节 民族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差异性、趋向性与地域性比较
        一、上海地区参差不齐的纺织行业衍变过程
        (一)非同步性的纺织行业发展
        (二)以棉纺织业为首的行业结构
        (三)纺织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二、不同地区纺织工业化的先后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形成
        (一)上海开众多纺织行业之先河
        (二)江浙地区纺织设计生产的继承与发展
        (三)租界时期纺织工业分布区域的迁移
        三、近代上海地区服装与纺织行业衍变的比较
        (一)纺织、服装行业内产销模式的差异性
        (二)对动力机器的依赖性造成的行业衍变差异
        (三)“量身定制”、“特异独行”与阶级象征性造成的服装行业衍变
    第三节 技术之“革”
        一、传统织物基础上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一)纺织机器的技术创新与民族机器纺织商品的新特征
        (二)对舶来织物质感的仿效
        (三)基于传统丝织物基础上的技术与产品创新
        二、廉价材料转化为美:人造丝的混织与印染应用
        (一)人造丝的诞生和混织应用
        (二)人造丝与近代上海丝织品种的拓宽
        (三)进口动力织机与混纺机织物
        (四)“化学反应”中的技术革新
        三、技术的变革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一)现代化纺织产品设计的变革
        (二)泳装与上海新运动时尚
        (三)构建现代生活的新面貌与对地区形象的重新塑造
    第四节 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民族意识觉醒
        一、外资纺织、服装企业的垄断和压迫
        (一)上海地区外资棉纺织工厂的发展与垄断
        (二)日商纺织集团掀起的在华纺织事业高潮
        (三)进口毛纺织商品和外资毛纺织工厂的垄断和压迫
        (四)压迫之下掀起的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运动对本土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一)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样本》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现代化
        (三)《国货样本》与国货认识
        (四)纺织、服装构建的设计身份认同
        三、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构建的物质文化与价值导向
        (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物质文化构建
        (二)社会阶层文化差异下纺织、服装的物质文化表现
        (三)民国中期的时装展演:现代性物质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第五章 融合与变迁:双轮驱动下的上海纺织、服装设计
    第一节 上海是中国近代纺织、服装设计的大本营
        一、纺织、服装行业是现代设计行为发生的河床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的现代设计定义与定位
        (二)现代设计区别于传统设计的重要特征
        (三)现代美术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产生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教育产业
        (一)租界时期上海的设计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科研团体
        (二)纺织教育与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着作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纺织设计的“革旧鼎新”
        一、实践的智慧:纺织机器的本土化改良与设计创新
        (一)租界时期上海纺织生产工具设计的发展历程
        (二)纺织机器的仿造、改良与创新
        (三)上海纺织机器设计的工业化特征
        二、多元化的纺织图案设计创新
        (一)纺织图案设计的引进和图案设计专业的建立
        (二)中西绘画差异与纺织图案设计风格转变
        (三)纺织图案设计是构建艺术与制造之间的桥梁
        三、纺织产品设计及品牌意识的觉醒
        (一)纺织产品的开拓创新与民族纺织品的商标设计
        (二)纺织品广告设计与传播、消费关联
        (三)地缘文化影响下的现代纺织设计
    第三节 “服色时易”与近代上海服装设计的发展变迁
        一、服装设计与上海“文化地图”中的服饰文化识别
        (一)一个时代的“影像”
        (二)“变化多端”的设计形式
        (三)现代服装设计是文化结构变化的先锋
        二、本土服装设计的变化与突破
        (一)西方文化影响下服装形制的变化
        (二)侨民着装影响下的搭配方式变革
        (三)真正的童装:本土儿童服装设计的诞生
        三、时尚意识与社会追求:“迥异”的男、女服装设计趋向
        (一)保暖、礼仪和身份识别:服装功能的演进
        (二)差别化与多样化:租界时期上海地区服装设计的工业特征
        (三)改良旗袍与中山装:两种设计经典的物化呈现
    第四节 、文明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互动趋向
        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蜕变与现代设计的体现
        (一)文明的教化与民俗的改变
        (二)西式婚礼服:民俗改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三)纺织、服装广告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上海消费文化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西方侨民消费方式的影响与百货公司对新式消费的建立
        (二)阶层的分化与品味的培养:上海消费文化的改变
        (三)设计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
        三、“人”的现代性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源自设计、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人”
        (二)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关联
        (三)上海都市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结论
    第一节 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变革与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深层原因
    第三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二、在异质文化交流中再获新生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发动机叶片用2.5D织物变形性能研究及预制体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2.5D织物变形性能研究现状
        1.2.1 理论研究
        1.2.2 试验研究
    1.3 航空发动机叶片预制体仿形设计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2.5D织物面内剪切变形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2.5D织物细观结构
        2.2.1 细观结构形态
        2.2.2 细观结构几何模型
    2.3 厚度梯度设计方法
        2.3.1 单元尺寸变化法
        2.3.2 单元数量变化法
    2.4 单元尺寸变化织物面内剪切性能试验
        2.4.1 试样制备
        2.4.2 试验设备及原理
        2.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5 单元数量变化织物面内剪切性能试验
        2.5.1 试样制备
        2.5.2 试验设备及原理
        2.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6 2.5D织物面内剪切性能有限元模拟
        2.6.1 几何模型和创建部件
        2.6.2 材料属性
        2.6.3 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
        2.6.4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5D织物扭转变形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扭转变形理论
    3.3 2.5D织物扭转变形理论
        3.3.1 圆柱螺旋线扭转变形模型
        3.3.2 伸长极限失效模型
        3.3.3 剪切极限失效模型
    3.4 2.5D织物扭转变形试验
        3.4.1 试样制备
        3.4.2 试验设备及原理
    3.5 试验结果与分析
        3.5.1 扭转轴向纱变形
        3.5.2 扭转轴附近纱线变形
        3.5.3 扭转过程中的面内剪切变形
        3.5.4 纱线线密度对扭转变形性能的影响
        3.5.5 极限扭转角试验值与理论值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5D结构叶片预制体仿形设计与制备
    4.1 引言
    4.2 典型叶片模型分析
        4.2.1 叶片整体几何形态
        4.2.2 叶身结构
        4.2.3 榫头结构
    4.3 叶片预制体设计
        4.3.1 整体参数设计
        4.3.2 榫头部分设计
        4.3.3 榫头到叶身过渡部分设计
        4.3.4 榫头末端经纱减层设计
        4.3.5 榫头到叶身过渡部分预扭转设计
        4.3.6 叶身部分设计
    4.4 叶身部分成型性有限元模拟
        4.4.1 几何模型和创建部件
        4.4.2 材料属性
        4.4.3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4.4.4 有限元模拟结果与分析
    4.5 叶片预制体成型性试验验证
        4.5.1 叶片预制体几何尺寸验证
        4.5.2 复合材料叶片成型性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附录

(6)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研究视角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1 时间范畴的界定
        1.2.1.1.1 时间的界定
        1.2.1.1.2 范畴的界定
        1.2.1.2 十个行业的选取
        1.2.1.2.1 工业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1.2.1.2.2 现存遗留所占比例的较高性
        1.2.2 研究视角
        1.2.2.1 科技价值的视角
        1.2.2.2 完整性的视角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1.1 从文化遗产到工业遗产的保护
        1.5.1.2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起源及发展
        1.5.1.3 国外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1 英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2 美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3 加拿大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4 日本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2.1 近代中国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
        1.5.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的起源及发展
        1.5.2.3 国内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2.3.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与构成研究
        1.5.2.3.2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方法与体系研究
        1.5.2.4《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的建立
        1.5.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6 关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与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
        1.6.1 对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
        1.6.2 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历程
    1.7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8 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说明
    1.9 未尽事宜
第2章 近代重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1 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1.1 近代采煤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1.1.1 近代采煤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
        2.1.1.3 小结
        2.1.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1.2.1 近代采煤的完整工艺流程
        2.1.2.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1.2.2.1 开拓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2.1.2.2.2 采煤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2.1.2.2.3 矿井提升与运输及其关键物证
        2.1.2.2.4 矿井通风与排水及其关键物证
        2.1.2.2.5 煤的洗选与炼焦及其关键物证
        2.1.2.2.6 煤矿的动力系统及其关键物证
        2.1.2.2.7 露天采矿与矿井照明
        2.1.2.3 小结
        2.1.3 采煤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1.3.2 采煤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1.3.2.1 萍乡安源煤矿工业建筑群
        2.1.3.2.2 本溪湖煤矿工业建筑群
    2.2 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2.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2.1.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
        2.2.1.3 小结
        2.2.2 近代钢铁冶炼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2.2.1 近代钢铁冶炼的完整工艺流程
        2.2.2.2 近代炼铁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3 近代炼钢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4 近代钢铁加工工艺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5 小结
        2.2.3 钢铁冶炼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2.3.2 钢铁冶炼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2.3.2.1 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工业建筑群
        2.2.3.2.2 本溪湖钢铁工业建筑群
    2.3 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3.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3.1.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3.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
        2.3.1.3 小结
        2.3.2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3.2.1 近代船舶修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2.3.2.2 近代船舶修造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3.2.2.1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
        2.3.2.2.2 船舶修造关键技术物证
        2.3.2.3 小结
        2.3.3 船舶修造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3.3.2 船舶修造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3.3.2.1 福建马尾船政工业建筑群
        2.3.3.2.2 天津市船厂(原大沽造船厂)工业建筑群
第3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一)
    3.1 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3.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3.1.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3.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
        3.1.1.3 小结
        3.1.2 近代棉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3.1.2.1 近代棉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3.1.2.1.1 棉纺工艺
        3.1.2.1.2 棉织工艺
        3.1.2.2 近代棉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3.1.2.2.1 近代棉纺机具
        3.1.2.2.2 近代棉织机具
        3.1.2.2.3 近代纺织动力设备
        3.1.2.2.4 近代棉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3.1.2.3 小结
        3.1.3 棉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3.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3.1.3.2 棉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3.1.3.2.1 中纺公司天津第一纺织分厂
        3.1.3.2.2 石家庄大兴纺织染厂工业建筑群
        3.1.3.2.3 西安大华纱厂工业建筑群
    3.2 近代棉印染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3.2.1 近代棉印染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3.2.2 近代棉印染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3.2.2.1 近代棉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3.2.2.2 近代棉印染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3.2.2.3 小结
        3.2.3 棉印染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3.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3.2.3.2 棉印染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3.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印染厂
        3.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四印染厂
第4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二)
    4.1 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1.1 近代丝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1.1.1 近代动力机器缫丝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2 近代动力机器丝织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3 近代动力机器丝绸印染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4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
        4.1.1.5 小结
        4.1.2 近代丝绸业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1.2.1 近代缫丝、丝织与丝绸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4.1.2.1.1 近代缫丝工艺
        4.1.2.1.2 近代丝织工艺
        4.1.2.1.3 丝绸印染工艺
        4.1.2.2 近代丝绸业的关键技术物证
        4.1.2.2.1 近代缫丝机具
        4.1.2.2.2 近代丝织机具
        4.1.2.2.3 近代丝织物染整机具与动力设备
        4.1.2.2.4 近代丝绸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4.1.2.3 小结
        4.1.3 丝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1.3.2 丝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1.3.2.1 上海第一丝厂
    4.2 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2.1 近代毛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2.1.1 近代毛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
        4.2.1.3 小结
        4.2.2 近代毛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2.2.1 近代毛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4.2.2.1.1 毛纺工艺
        4.2.2.1.2 毛织工艺
        4.2.2.1.3 毛织物整理工艺
        4.2.2.2 近代毛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4.2.2.2.1 近代毛纺、毛织机具
        4.2.2.2.2 近代毛整理机具与动力设备
        4.2.2.2.3 近代毛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4.2.2.3 小结
        4.2.3 毛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2.3.2 毛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毛纺织厂
        4.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毛纺织厂
    4.3 近代麻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3.1 近代麻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3.2 近代麻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3.2.1 近代麻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4.3.2.2 近代麻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4.3.2.3 小结
        4.3.3 麻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3.3.2 麻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3.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制麻厂
第5章 近代化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1 近代水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1.1 近代水泥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5.1.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5.1.2.1 近代水泥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5.1.2.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5.1.2.3 小结
        5.1.3 水泥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5.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5.1.3.2 水泥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5.1.3.2.1 川沙水泥厂
    5.2 近代硫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2.1 近代硫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5.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5.2.2.1 近代硫酸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5.2.2.1.1 二氧化硫的制取
        5.2.2.1.2 近代铅室法制酸工艺
        5.2.2.1.3 近代接触法制酸工艺
        5.2.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5.2.2.3 小结
        5.2.3 硫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5.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5.2.3.2 硫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5.2.3.2.1 梧州硫酸厂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重型宽幅聚酯网织机电气系统设计及控制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重型宽幅聚酯网织机电气系统发展现状
        1.3.1 国外重型宽幅织机电气系统发展现状
        1.3.2 国内重型宽幅织机电气系统发展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聚酯网织造工艺及织机结构特点
    2.1 聚酯网织造原理
    2.2 聚酯网织造工艺
        2.2.1 织造工艺要求
        2.2.2 织造工艺计算
        2.2.3 织网操作流程
    2.3 重型宽幅聚酯网织机的工作原理
        2.3.1 开口运动
        2.3.2 引纬运动
        2.3.3 打纬运动
        2.3.4 卷取运动
        2.3.5 送经运动
    2.4 重型宽幅聚酯网织机的结构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型宽幅聚酯网织机电气系统设计
    3.1 重型宽幅织机电气系统方案设计
        3.1.1 重型宽幅织机分布式电气系统
        3.1.2 重型宽幅织机传统电气系统分析
        3.1.3 重型宽幅织机电气系统控制方案
    3.2 重型宽幅织机电气系统主要硬件及其控制设计
        3.2.1 以CS1为核心的总控设计
        3.2.2 卷取、送经机构数学模型
        3.2.3 主轴编码器
        3.2.4 上位机
    3.3 重型宽幅织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3.3.1 重型宽幅织机开口运动控制设计
        3.3.2 重型宽幅织机引纬、打纬运动控制设计
        3.3.3 重型宽幅织机卷取、送经运动控制设计
        3.3.4 重型宽幅织机操作控制设计
        3.3.5 重型宽幅织机安全保护控制设计
        3.3.6 重型宽幅织机电气原理图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纱张力智能控制研究
    4.1 经纱张力控制分析
        4.1.1 经纱张力形成原理
        4.1.2 经纱张力控制方案
        4.1.3 卷取参数计算
        4.1.4 送经参数计算
    4.2 积分分离PID经纱张力控制算法
        4.2.1 积分分离PID算法仿真及分析
        4.2.2 实测经纱张力分析
    4.3 经纱张力波动影响因素及解决措施
        4.3.1 经纱张力波动影响因素
        4.3.2 经纱张力波动解决措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型宽幅聚酯网织机开口机构分析优化
    5.1 重型宽幅织机开口运动工艺
    5.2 重型宽幅织机开口机构优化分析
        5.2.1 开口机构对比分析
        5.2.2 开口机构运动学分析
    5.3 重型宽幅织机开口机构仿真优化
        5.3.1 ADAMS软件简介
        5.3.2 开口机构建模
        5.3.3 开口机构仿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重型宽幅聚酯网织机电气系统软件设计
    6.1 重型宽幅织机电气系统软件配置
    6.2 重型宽幅织机电气系统软件编程
    6.3 重型宽幅织机电气系统监控界面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附录
    附录Ⅰ 重型宽幅聚酯网织机及其电气系统主要硬件
    附录Ⅱ 重型宽幅聚酯网织机主要控制部分程序代码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引领升级,预见未来——2018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圆满落幕(论文提纲范文)

瞰展
    智能化和绿色生产是大势所趋
    展品顺应发展大势
    链动产需, 深化服务
实力秀场
    Americhem (奥美凯)
    Autefa Solutions (奥特发)
    Brückner (布鲁克纳)
    长胜纺织科技发展 (上海) 有限公司
    Dilo (迪罗)
    EFI Reggiani (EFI美佳尼)
    Groz-Beckert (格罗茨-贝克特)
    广东美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Itema (意达)
    Jakob Müller (约科布·缪勒)
    Jeanologia
    济南天齐特种平带有限公司
    Karl Mayer (卡尔迈耶)
    LACOM (乐康)
    Loepfe (洛菲)
    Oerlikon Manmade Fibers (欧瑞康化学纤维事业板块)
    Rieter (立达)
        “立己达人”:以技术优势缔造双赢局面
        丝丝姆:最新槽筒络筒机全球首展
        PTC集团:展示优质核心专件
    Santex Rimar (桑德森力玛)
    Santoni (圣东尼)
    Saurer (卓郎)
    Savio (萨维奥)
    SDL ATLAS (锡莱-亚太拉斯)
    陕西长岭纺织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St?ubli (史陶比尔)
    Stoll (斯托尔)
    Thies (第斯)
    Trützschler (特吕茨勒)
    Uster Technologies (乌斯特)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恒天立信 (CHTC Fong's)
        经纬智能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常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郑州宏大新型纺机有限责任公司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经纬智能榆次本部
强国动态
    原创技术带来不同——德国纺织机械协会 (VDMA)
    新技术、新发展——意大利纺织机械协会 (ACIMIT)
    瑞士:创新的摇篮——瑞士纺织机械协会 (Swissmem)
    高效、高产、可靠、节能、环境友好——法国纺机制造商协会 (UCMTF)
    传统、创新、技术、灵活性、可靠性——西班牙纺织机械制造商协会 (Amec Amtex)
ITMA 2019:纺织创新新纪元
    展位预定火热, 展会规模将再创新高
    推出“ITMA创新实验室”, 强调创新主题
    访客在线注册和ITMA 2019应用程序启动

(9)整体织造成形羽绒被面料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企业生产背景
    1.2 羽绒被发展概况
    1.3 羽绒被制造工艺结构及制造工艺
        1.3.1 传统羽绒被工艺结构
        1.3.2 传统羽绒被加工工艺
    1.4 整体织造成形羽绒被面料加工工艺
    1.5 整体织造成形面料工艺结构
    1.6 课题内容与意义
        1.6.1 课题内容
        1.6.2 课题意义
第二章 双层结构整体织造成形羽绒被面料研发
    2.1 织物格形结构与基本规格参数设计
        2.1.1 织物格形结构设计
        2.1.2 织物基本规格参数设计
    2.2 生产工艺设计与试织
        2.2.1 双层结构织物整体成形原理及组织结构设计
        2.2.2 布边组织设计
        2.2.3 上机工艺设计
        2.2.3.1 原料选择和密度设计
        2.2.3.2 织造工艺
    2.3 主要工序关键技术措施
        2.3.1 整经工序
        2.3.2 复丝浆纱工序
        2.3.3 织造工序
        2.3.4 试织及结果
    2.4 双层结构整体成形羽绒被面料后整理
        2.4.1 轧光工艺
    2.5 综合性能测试
        2.5.1 成品面料密度测试
    2.6 双层结构整体织造成形羽绒被面料成品加工与测试
        2.6.1 充绒工艺
        2.6.2 织物防钻绒性测试
    2.7 第1次双层结构整体织造成形羽绒被面料试制总结
    2.8 第2次双层结构整体织造成形羽绒被面料试制
        2.8.1 原料调整
        2.8.2 织物紧度调整
        2.8.3 后整理工艺调整
        2.8.4 综合性能检测
        2.8.4.1 透气性能测试
        2.8.4.2 织物防钻绒性测试
        2.8.5 防钻绒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2.8.6 第2次双层结构羽绒被面料试制总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层结构整体织造成形羽绒被面料研发
    3.1 织物格形结构与基本规格参数设计
        3.1.1 织物格形结构设计
        3.1.2 织物基本规格参数设计
    3.2 生产工艺设计
        3.2.1 三层结构整体成形原理及组织结构设计
        3.2.2 布边组织设计
        3.2.3 上机工艺设计
        3.2.3.1 原料选择和织物密度设计
        3.2.3.2 织造工艺设计
    3.3 主要工序关键技术措施
        3.3.1 整经工序
        3.3.2 复丝浆纱工序
        3.3.3 织造工序
        3.3.4 试织及结果
    3.4 三层结构整体成形羽绒被面料后整理
        3.4.1 后整理工艺
    3.5 三层结构整体成形羽绒被加工与测试
        3.5.1 充绒工艺
        3.5.2 防钻绒性测试
    3.6 第1次三层结构整体成形羽绒被面料试制总结
    3.7 第2次三层结构整体成形羽绒被面料试制
        3.7.1 三层结构织物单元格尺寸调整
        3.7.2 织造上机工艺调整
    3.8 面料性能测试
        3.8.1 成品密度测试
        3.8.2 防钻绒性能测试
        3.8.3 防绒性影响因素分析
    3.9 第2次三层结构羽绒被面料试制总结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
    4.1 课题成果
    4.2 创新点
    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一体织造成形百叶提花窗帘织物的设计与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技术的创新点、重点、难点
        1.3.1 技术创新点
        1.3.2 技术重点
        1.3.3 技术难点
第二章 家用纺织品及窗帘产品的研究现状
    2.1 家用纺织品的市场现状
        2.1.1 国外市场
        2.1.2 国内市场
    2.2 窗帘产品的研究现状
        2.2.1 窗帘产品发展趋势
        2.2.2 窗帘产品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2.3 百叶窗帘的研究现状
        2.3.1 百叶窗帘的概述
        2.3.2 一体织造成形百叶窗帘织物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 立体织物的研究现状
    3.1 立体织物的概述
    3.2 立体织物的研究现状
        3.2.1 “工”字型立体织物
        3.2.2 蜂窝型立体织物
        3.2.3 “田”字型立体织物
第四章 一体织造成形展开全遮光提花百叶窗帘织物的设计方法研究
    4.1 设计构思
    4.2 组织设计
    4.3 纹织工艺设计
        4.3.1 纹样设计
        4.3.2 意匠处理
        4.3.3 工艺规格设计
        4.3.4 组织配置
        4.3.5 纹版制作
    4.4 成品展示与应用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多臂织机新型辅助设计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2.5D机织SiCf/SiC复合材料细观结构及力学行为研究[D]. 杨甜甜. 江南大学, 2021(01)
  • [2]立体织物锁边的工艺研究及机构优化设计[D]. 王慧勇.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3]蜂窝结构三维织物的设计及复合材料的制备[J]. 谭冬宜,李学菲,何斌. 上海纺织科技, 2021(01)
  • [4]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D]. 鞠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5]发动机叶片用2.5D织物变形性能研究及预制体设计[D]. 关留祥.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1)
  • [6]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D]. 于磊. 天津大学, 2019(06)
  • [7]重型宽幅聚酯网织机电气系统设计及控制算法研究[D]. 张良模.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7)
  • [8]引领升级,预见未来——2018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圆满落幕[J]. 马磊,张荫楠,陈佳,刘凯琳,宋富佳,赵永霞. 纺织导报, 2018(11)
  • [9]整体织造成形羽绒被面料的研发[D]. 任文芳. 东华大学, 2018(06)
  • [10]一体织造成形百叶提花窗帘织物的设计与研发[D]. 王振永. 浙江理工大学, 2018(01)

标签:;  ;  ;  

一种新的多臂织机辅助设计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