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成品交货管理系统

半成品交货管理系统

一、半制品收发管理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上海微型轴承厂[1](1972)在《半制品收发管理制度》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使各道工序达到均衡性有秩序的进行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及数量的正确性和一定数 量的储备量,半制品各道工序必须严格控制,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指挥和组织生产,为此 特制定本制度。 (一)总则 1.为了使半制品按生产工序顺利的进行,根据当前生产需要,划分为三个收发站,即车 削收发站,磨削收发站,装配收发站,负责半制品的收发及管理工作。 2.半制品各道工序的加工,卡片和半制品的型号、等级、数量必须相互一致,不符者生 产工人、收发站都应拒收。 3.生产工人在上班时到收发站领料,下班时或中途将做好的半制品经检验员检验后,送 收发站验收。无心及平面加工好的产品,应主动送收发站。当天未完成数,由自己保管,以

李姣[2](2020)在《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36年资源委员会发展工矿企业的三年计划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批准,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以下简称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筹建便在此三年计划之中。1936年7月中央电工器材厂筹备委员会在南京成立,以恽震为主任委员。筹备委员会成立后,一面采用借助他山之计,与欧美厂家洽订技术合作合同,并派青年工程师出国实习;一面勘定设厂地点。经勘定以湖南湘潭附近的下摄司为厂址,购地千亩,兴工建筑厂房。不料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揭幕,运输困难,筹备工作进行迟缓。1938年10月汉口沦陷,湘潭逼近前方,感受到威胁,中央电工器材厂奉资源委员会的命令一部分迁桂林,一部分迁昆明。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1939年7月1日结束筹备工作,正式成立。抗战胜利后,中央电工器材厂奉资源委员会的命令,负责遵照政府工业复员方策,接办收复区敌伪电工事业。同时中央电工器材厂自身也进行了调整、改组与增设。1947年7月1日改组为公司制企业,并改名为中央电工器材厂有限公司,这也意味着该厂实现了从旧有的工厂组织形式向现代公司制的转变。本文将采用企业史的研究模式,研究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筹建及战争迁移、全面抗战时期的发展演变、战后调整改制三个主要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对抗战初期中国电工器材行业的发展情况做简要的论述,并分析中央电工器材厂成立的原因,理清中央电工器材厂的发展沿革,并对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组织系统情况进行论述。第二部分,对中央电工器材厂的人事管理、生产管理、材料购入管理、出品情况、营业方式、业务方针、历年营业概况进行论述,探讨中央电工器材厂在经营管理模式方面的先进性,并分析中央电工器材厂是如何应对各分厂分散、人员众多的管理问题,如何改进出品品质、增加产量、提高工作效率等生产问题,如何根据市场的供求情形预定生产方针、决定年度生产计划等问题。第三部分,通过研究中央电工器材厂的厂训、厂刊、厂歌、工余生活等,探讨中央电工器材厂自身的办企特色;也深入剖析中央电工器材厂在中国电器业的行业地位;以及从中央电工器材厂对资源委员会的作用,重新认识它们之间的厂、会关系。这一部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笔者将从企业特色、行业地位、新的厂会关系等方面,重新给中央电工器材厂更为确切的历史定位。第四部分是结束语,主要考察了中央电工器材厂在抗战军兴的大时代背景下,其出品价格受到国民政府的管制等方面的影响,不能随市场波动而作出适时调整。以及解放战争胜利后,中央电工器材厂被接管后的历史命运和恽震为新中国人民政府的电工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中央电工器材厂作为一个国营事业单位,在资源委员会创办的电工行业内,以中央电工器材厂的规模最大,供应最广。中央电工器材厂本是为适应抗战需要而建立,其历年的出品数量直接支援和增强全民族的抗战力量。其次中央电工器材厂在致力于自身蓬勃发展的同时,对资源委员会的一些制度方针、管理措施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形成良好的厂、会关系。此外,中央电工器材厂人才云集,设备精良,并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发展极为迅速。该厂是中国电工器材行业的摇篮,众多的发明创造将中国的电工器材制造行业在历史中推动一大步,对整个中国电工器材业也有重要的贡献。

史建生[3](2005)在《丝织物病疵分析及产品质量控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提高长丝织物产品质量前提出发,详细分析了丝织物织造、印染病疵的形态、产生原因和防止方法;并进一步从原料、设备、工艺、人、环境等对工业产品影响质量问题的五大原因方面分析汇总丝织物病疵;最后从织造的角度详细分析了丝织物的技术和质量管理。指出:丝织物织造和染整的病疵是交错缠结在一起的,有的织造疵点在染整中才体现出来,而有的染整疵点又与织造疵点难以区分,丝织物病疵疵点的产生,主要是责任心不强,工艺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因此,工厂产品质量管理一定要在从厂长到每个工人心中明确树立质量的意识并落实到生产的每个细微之处,才能保证产品质量。

卿伦[4](2020)在《L印刷公司精益生产管理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印刷行业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期的高速、粗放式增长后,已经成为国内的重要制造行业。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国内人力成本上升及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最近3年印刷企业营收增速出现了连续下降,总利润额增速也是跌宕起伏,但印刷业的春天已经过去的事实已成。为了在这种外部环境下保持足够竞争力,国内各大印刷企业开始掀起推行精益生产的热潮。“精益生产”虽在汽车、家电、电子等行业已经证明其可以在不同地域、文化、环境下,发展出适用于不同文化背景中应用的体系模式和方法。但在印刷行业的具体落实过程中,因其与汽车、家电、电子这些行业存在行业差异、加上各个企业本身所有的独特运作规律和特点,也出现了不尽相同的困难点和局限性,如何将精益生产的理论模型转化为实际应用套路,以透过推行精益生产,赢得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大量印刷企业所面临并急需解决的共同难题。L印刷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提供一条龙印刷包装解决方案的印刷公司之一,随着“小批量、多种类、短货期”的外部市场环境变化,近年来亦遭遇了极大的挑战,该公司期望通过导入精益生产模式来进行应对,但在其推进过程中却遇到了重重阻碍。本文以L印刷公司推行精益生产模式的过程为例,对其所属行业、企业自身运营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外精益生产模式推进相关的文献,对该企业推行精益生产模式过程中所出现的生产计划制订方式不够精细、订单存在明显波动、内部员工管理不够精细及改善标准的执行存在偏差等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找出根因后,本文从制订精细化的订单生产计划、实施订单平准化策略、建立员工科学管理与安排及构建面向统一标准的精益管理系统四个方面提出了改善策略建议。这些改善策略可对L印刷公司在实施推进精益生产模式过程突破其所遇到的主要障碍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国内印刷行业及其它同类制造型企业在解决推进精益生产过程中所遇阻碍也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价值。

娄晓草[5](2020)在《智能制造轮胎ZC888项目成本控制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全国掀起了推广智能制造的热潮。2014年12月,“中国制造2025”这一概念首次提出,它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智能制造将是将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向智造强国的一个重要途径。2018年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持续加强,发达国家肆意影响正常的国际贸易环境,而中国国内经济增长疲乏,种种因素抑制了中国制造业的正常发展,轮胎行业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尽管中国制造的轮胎产量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但在世界轮胎排行榜中,中国轮胎制造企业的名次与利润率不断徘徊在低位。本文选取成立至今已有60余年的中国轮胎制造企业:中策橡胶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以下简称中策橡胶),从其“智能制造轮胎ZC888”项目着手,对其全生命周期内的生产成本进行分析。60年间,中策橡胶经历过一系列行业动荡和市场考验,现已成功进入国际轮胎行业前十强,稳居中国国内轮胎行业第一。2017年中策轮胎销售收入达293亿元。销售收入表面风光,净利润却只有80亿元左右,与世界轮胎制造巨头米其林无法相提并论。本文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通过“智能制造轮胎ZC888”项目,将智能制造轮胎从设计阶段、采购阶段、智能工厂(生产制造存储)阶段、销售及售后反馈阶段的整个生命周期出发,对整个项目成本控制管理的研究,从中策橡胶内部结构进行分析着手,剖析发现弱点,对中策现有的管理、生产、运输等方面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确认中策橡胶智能制造化后能带来良好的收益,使中策橡胶健全企业成本管理思维、改善企业成本的有效办法,提升并加强中策橡胶“智能制造轮胎”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利用好智能制造进行转型升级,重视“量”的扩大的同时,还能重视“质”的提升,同时,在国际市场中,能更好的应对乃至规避“双反”等资本主义贸易保护引起的调查或加征关税等情形的出现,不断提高中国品牌和企业的国际认知度和美誉度,在全球轮胎品牌中,能最终实现打破轮胎制造三巨头三足鼎立的现况,赶超世界一流品牌,得到长远地发展。

苏州振亚丝织厂生产技术科[6](1979)在《抓好计划管理 促进生产发展》文中研究说明 我厂生产技术科负责全厂的技术管理(包括试验试样)和计划管理工作,全科共有17人,其中技术管理的有11人,计划管理的有6人。计划管理主要负责全厂的设备开动、计划编制,统计记录、原料供应、花色安排和半制品衔接等生产调度工作。计划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在厂长直接指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主管局所规定的各项计划任务,定期编制生产计划和制订各项指标,充分挖掘企业的潜力,积极组织企业内部、计划之间、设备之间的综合平衡,并安排好原料的供应和前后道工序的衔接,抓好日常生产调度和生产进度,

杨吟森[7](1999)在《浅谈丝织企业如何抓好原料消耗管理》文中研究表明

李有余[8](2020)在《浅谈对欧洲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和财务成本核算的理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欧洲委员会的研究,欧盟企业绝大多数企业为中小企业,他们是欧洲经济的重要支柱。"一带一路"倡议将持续促进中欧贸易合作,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将越来越多,实施欧企并购或者进行直接投资均为常用投资模式,因此非常有必要掌握欧洲企业会计准则要求。特别需要理解财务成本核算的模式和规则,以便准确把握拟收购企业的财务核算成果,更好地实施盈利预测,避免因对财务报告本身的局限性认识不足而导致收购失败,也避免在欧洲新建投资因不懂当地财务核算要求未能有效实施财务监督和管控,导致投资失败。除此以外,本文亦归纳了欧洲中小企业财务成本核算的优点和缺陷,中国企业可扬长避短,持续提高财务成本核算和管理会计水平。

曹令军[9](2012)在《近代以来中国对外经济开放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历史恰似一条割不断的时间链条,今天的发展只能建立在昨天的基础上。自晚清以来,中国的对外经济开放实际上是一个绵延不绝的体系。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被动、屈辱的对外经济开放进程。1978年开始的对外经济开放,成为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对外经济开放历时170多年,我国从封闭半封闭国家演变成全方位开放的国家。对外经济开放是总结历史经验的必然选择,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赢得与资本主义国家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回顾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的伟大历程,总结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经验,探索新形势下扩大和优化对外经济开放的思路和对策,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对外经济开放水平,完善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1章是绪论。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的有关对外经济开放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进而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内容安排及可能的创新之处进行了简单概括。第2章至第3章研究晚清对外经济开放。第4章至第7章研究中华民国时期的对外经济开放。第8章至第10章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外经济开放。第11章分析对外经济开放的特征、制约因素和经验教训,对中国从1840年到2010年的对外经济开放进行高度概括和提炼,对于中国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对外经济开放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最后部分是结论,总结全文并对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的未来研究方向做出展望。在对中国对外经济开放进行全景式勾勒和概括后,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坚持实行对外经济开放是一个国家抓住重大战略机遇的关键。清政府因为历史眼光的局限性,错失重大历史机遇,失去人民的支持和信任,只能黯然淡出历史舞台。1978年实行的对外经济开放,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重大历史机遇,中国的发展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也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赞叹。(2)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的特征是:从被动屈辱到主动可控;从任人宰割到实现双赢;从学习西方到中国特色;从漠视华侨到重视华侨;从闭关锁国到融入世界。(3)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的制约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国内环境、文化氛围、军事因素、技术因素、法律因素等等。(4)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的经验教训:对外经济开放要持之以恒;对外经济开放要稳中求进;对外经济开放要防范风险;对外经济开放要内外兼顾;对外经济开放要精心设计。(5)对外经济开放必须与国内改革同步。如果只有对外开放,没有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既难以深入,也不可能持久。清政府向欧美派出留学生的时候,他们的如意算盘是:留学生只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不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文化,结果当留学生开始剪辫子、穿西装时,清政府认为留学生政治上已经不可靠,将留学生全部撤回。清政府甚至对百日维新运动镇压,拒绝进行改革,开历史的倒车,最终被历史无情淘汰。1978年开始的对外开放,具有留学经历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既要改革也要开放。可以说,对外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大发展大繁荣,如果没有国内的配套经济和政治改革,是难以保持30多年高速增长。(6)对外经济开放要注重技术学习和制度学习的协调发展。技术的长远发展必须有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制度作为根本保障。南京国民政府和清政府一样喜欢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过分注重技术的模仿,惰于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南京国民政府虽然建立了西方的宪政制度,但是本质上还是独裁统治,而这注定南京国民政府逃脱不了最终失败的命运。中国1978年开始的对外经济开放,既有技术层面的学习,也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方面的学习。在对外经济开放过程中,中国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以说,保证了中国对外经济开放又好又快发展。(7)对外经济开放实际上就是制度安排和制度变迁的历史。中国通过对外经济开放,通过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学习和引进世界上先进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就中国来说,都是开放在前,改革在后。改革的内容和方向,往往取决于中央政府对外经济开放的领域和路径设计。通过对外开放,中国逐步从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向分工合作为特征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过渡,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不断迈进,中国制造誉满全球。通过对外经济开放,中国真正摆脱了贫穷落后,避免了落后挨打的悲剧。实际上,对外经济开放过程中,也是中国工业化不断发展的过程。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不断调整与之相适应。中国在改变,世界也在改变,中国对外经济开放也必然需要扩大和深化。以传统制造加工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客观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西方国家一直在对其不断调整和优化。对中国来说,粗放型和资源密集型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就中国来说,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对外经济开放水平,更好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主动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本文力图在以下4个方面进行创新:(1)对1840—2010年这170年的对外经济开放历史和进程进行全景式描述和概括。根据时间顺序,把对外经济开放分为清朝、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重要阶段。对这170年对外经济开放进程和历史进行概括,为学术界研究中国对外经济开放提供有益的探索。(2)对清朝、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个阶段的对外经济开放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客观评价。对外开放的研究,当前最重要的是梳理基本历程,要从整体上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既需要研究时间更需要新的研究视角。(3)对1840—2010年这170年的对外经济开放的特征、制约因素和经验教训进行研究总结,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对外经济开放提供政策建议。(4)对中国向外国派遣留学生进行概括和总结。全文对留学生派出的类别、留学生如何管理服务、留学生学习专业、留学生本身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等进行分析研究,对如何进一步吸引更多留学生回国服务提供建议。

张铁铮[10](2019)在《输变电改造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当今社会发展需求,工程项目的第一生命力是项目质量,当前工程项目稳步发展的保障是工程质量,也是获得最大利益的重要保障。尤其是近年来掀起了输变电改造的狂潮,当前我国电力事业发展至今,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安全,在输变电工程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对输变电工程项目的改造是社会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输变电工程质量的管理也是当前项目建设的重要话题。本文研究输变电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方法,拟解决目前输变电工程项目中的施工质量低劣,多潜伏隐患等质量管理问题。将输变电工程项目分为准备阶段、施工阶段、验收阶段以及总结阶段。针对变电站土建部分的施工过程进行分析,对于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的具体内容以及方法要点进行研究,用以指导**高校教研楼输变电工程项目建设的施工质量管理实践。首先,对输变电工程质量管理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了概述,介绍了质量管理研究中的基本科学方法。围绕输变电工程具体内容,对其特点进行分析,突出输变电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的特性,为本研究做好基础。进而对输变电工程质量管理的具体内容进行规划,给出了在准备阶段和项目施工阶段管理内容清单及程序。其次,针对输变电改造项目中的施工质量现场管理方面开展研究,介绍基础工程管理方法并给出方法要点,对施工技术和物资条件的准备工作进行规划。分别详细分析了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等具体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要点,针对所总结的要点,研究了质量事后控制方法以及安全防护控制。接下来,研究高校教研楼输变电改造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方法。分析高校教研楼输变电改造工程项目与普通项目的共性与差异性。针对主体工程质量管理和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管理等两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具体地,研究关于一次接线,二次回路,变电所电气布置,高压开关柜安装以及接地系统的安装等方面的质量管理方法。最后,针对普通输变电工程项目和高校教研楼改造工程项目,探讨质量管控策略与质量保障措施,特别具体研究了工程实施中的质量管控策略与教研楼改造工程中的质量监控方法。围绕强化全员的质量意识,建立精干的质量管理组织,教学楼改造工程施工质量缺陷的处理等方面给出了细则,同时对项目实施的内部保障问题的质量监控策略进行探讨。

二、半制品收发管理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半制品收发管理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2)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价值、研究特色与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与概念界定
第一章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筹设与发展演变
    第一节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筹设
        一、资源委员会的电器事业
        二、中国电器事业的重要奠基人恽震
        三、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组织系统
    第二节 全面抗战时期中央电工器材厂的发展
        一、湘潭各厂的内迁与发展
        二、分厂的设立与发展
    第三节 抗战胜利后中央电工器材厂的革新
        一、各分厂抗战胜利后的迅速扩张
        二、公司制改革
第二章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管理经营模式与出品情况
    第一节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管理体制
        一、人事管理
        二、文书管理
        三、生产管理
    第二节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经营机制
        一、营业方式与业务方针
        二、历年营业概况
    第三节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材料与出品情况
        一、材料管理
        二、出品情况
第三章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企业特色
    第一节 厂、会关系
        一、资源委员会的统一领导
        二、会属企业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企业文化
        一、忠信敏确
        二、企业刊物
        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业余生活
    第三节 行业地位
        一、中央电工器材厂的自主谋划
        二、发起组织“中国电工社”
        三、设立电器工业经济研究委员会
结语
参考资料
附录
致谢

(3)丝织物病疵分析及产品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产品质量控制基础
    1.1 质量的定义
    1.2 我国的质量管理及其发展
    1.3 ISO9000系列标准
    1.4 加强丝绸企业管理,提高丝绸产品质量
第二章 丝织物织造病疵分析
    2.1 经向疵点
    2.2 纬向疵点
    2.3 无梭织机常见织造疵点
第三章 丝织物印染病疵分析
    3.1 纬斜
    3.2 幅不齐
    3.3 皱印
    3.4 色泽深浅
    3.5 纤维损伤
    3.6 破损与整修不净
    3.7 边不良
    3.8 渍疵
第四章 丝织物综合质量分析归类
    4.1 原料质量的影响
    4.2 设备机械部件的影响
    4.3 工艺因素的影响
    4.4 操作因素的影响
    4.5 环境及其它因素的影响
第五章 丝织物的技术和质量管理
    5.1 真丝原料的选用和管理
    5.2 真丝的准备加工
    5.3 真丝绸的织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致谢

(4)L印刷公司精益生产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印刷行业背景
        1.1.2 L公司实施精益生产的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精益生产相关研究
    2.2 国内精益生产相关研究
    2.3 精益管理系统的理论模型
第三章 L印刷公司实施精益生产管理现状分析
    3.1 L印刷公司发展基本概况
    3.2 L印刷公司精益生产改善项目
        3.2.1 全公司5S活动
        3.2.2 开展TPM活动
        3.2.3 改革生产计划制订方式
    3.3 L印刷公司实施精益生产的历程
        3.3.1 组建精益推团队
        3.3.2 建立精益改革模范试点车间
        3.3.3 开展精益改革模范试点车间工作
        3.3.4 制造部推广精益模范试点车间
        3.3.5 推动全公司开展精益生产模式改革
第四章 L公司推行精益生产面临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精益生产模式推进的诊断模型
        4.1.1 推进精益生产方式的系统性分析
        4.1.2 推进精益生产方式的阶段性分析
    4.2 L印刷公司生产计划制订不够精细
        4.2.1 生产计划预测能力不足
        4.2.2 生产计划的制订方式落后
    4.3 L印刷公司订单存在明显的波动
    4.4 L印刷公司内部员工管理不够精细
    4.5 L印刷公司改善标准执行偏差
第五章 L印刷公司推行精益生产的策略建议
    5.1 制定精细化的订单生产计划
        5.1.1 建立订单预测机制
        5.1.2 采用APS高级计划排程系统
    5.2 实施订单需求的平准化策略
    5.3 加强建立员工科学管理与安排
    5.4 构建面向统一标准的精益管理系统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智能制造轮胎ZC888项目成本控制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学术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概念
    2.2 项目管理的概念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章 “智能制造轮胎”成本构成的剖析与管理研究
    3.1 “智能制造轮胎”行业的成本分析
        3.1.1 智能制造轮胎的成本分析
        3.1.2 传统橡胶行业在国内外形势下受到的影响
    3.2 中策橡胶集团有限公司概况
    3.3 “智能制造轮胎ZC888”项目简介
    3.4 “智能制造轮胎ZC888”项目成本控制的特点
        3.4.1 “智能制造轮胎”的一般性特征
        3.4.2 中策橡胶“智能制造轮胎”的特征
    3.5 中策橡胶智能制造轮胎项目内部存在的成本管理问题
        3.5.1 调查问卷方案和深度访谈的设计
        3.5.2 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内容的设计
        3.5.3 调查问卷的发放和访谈对象的确认
        3.5.4 调查问卷的回收
        3.5.5 调查问卷的分析
        3.5.6 访谈实施
        3.5.7 访谈分析
    3.6 中策橡胶现有成本管理体系
        3.6.1 财务部门
        3.6.2 项目工程部
        3.6.3 项目研发部
        3.6.4 人力资源部门
        3.6.5 计算机部
        3.6.6 生产部门
        3.6.7 采购部门
        3.6.8 销售及售后反馈部
第四章 “智能制造轮胎ZC888”项目成本控制的思路
    4.1 规划新组织结构的思路
    4.2 智能制造轮胎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控制
        4.2.1 智能制造轮胎设计阶段的工作
        4.2.3 智能制造轮胎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分析
    4.3 智能制造轮胎采购阶段的成本管理控制
        4.3.1 智能制造轮胎采购阶段的工作内容分析
        4.3.2 智能制造轮胎采购阶段的成本控制
        4.3.3 智能制造轮胎采购阶段的成本动态控制
    4.4 智能工厂阶段(即生产、存储阶段)
        4.4.1 智能工厂阶段的工作内容分解
        4.4.2 智能制造轮胎智造阶段的成本控制
    4.5 销售及售后反馈阶段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制造轮胎ZC888”项目成本管理控制的对策研究
    5.1 设计部制定智能制造轮胎的成本目标
    5.2 控制采购成本的措施
    5.3 控制生产阶段成本的措施
        5.3.1 详细剖析生产阶段
        5.3.2 数据分析
        5.3.3 改进措施
    5.4 销售和售后成本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浅谈对欧洲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和财务成本核算的理解(论文提纲范文)

一、欧洲中小企业的标准
二、欧洲中小企业遵循的会计准则
三、欧洲中小企业的财务成本核算的复式记账
    (一)购买原材料和期末、期初库存原材料的会计核算
        1、购入原材料的核算
        2、期末原材料的核算
        3、期初原材料的核算
    (二)直接人工的会计核算
    (三)期末在制品和产成品的会计核算
        1、确认期末在制品和未售产成品的生产成本
        2、核销期末在制品和未售产成品的已记成本
    (四)期初在制品和未售产成品的会计核算
四、欧洲中小企业的财务成本核算的利弊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一)存货变动显示在利润表中,有利于掌握期初存货耗用或销售状态
    (二)区分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有利于明确企业盈利能力和划分成本责任
    (三)采用变动成本法核算生产成本,有利于企业实施产品销售定价
五、结束语

(9)近代以来中国对外经济开放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整体评价
    1.3 研究方法、内容安排与主要创新
        1.3.1 论文研究方法
        1.3.2 论文内容安排
        1.3.3 论文主要创新
第2章 鸦片战争后的对外经济开放(1840—1894 年)
    2.1 对外经济开放的国内外局势
        2.1.1 国际局势
        2.1.2 国内局势
    2.2 对外贸易由顺差转逆差
        2.2.1 西方列强的特权
        2.2.2 对外贸易形势逆转
    2.3 对外资金交流日益频繁
        2.3.1 银行业
        2.3.2 保险业
        2.3.3 商业
        2.3.4 航运业
        2.3.5 工业
        2.3.6 外债
    2.4 技术引进方兴未艾
        2.4.1 军事工业技术的引进
        2.4.2 矿冶技术的引进
        2.4.3 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引进
        2.4.4 科技人才的引进
        2.4.5 向外国派遣留学生
    2.5 “苦力贸易”规模空前(1840—1911 年)
        2.5.1 人口外迁的动因
        2.5.2 “苦力贸易”的输出方式
        2.5.3 “苦力贸易”的运输过程
        2.5.4 “苦力贸易”的输出范围
        2.5.5 “苦力贸易”的影响和后果
    2.6 对外经济开放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2.6.1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6.2 民族资本企业的步履维艰
        2.6.3 农产品商品化逐渐加速
        2.6.4 工商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6.5 新兴工商业城市发展壮大
        2.6.6 对外经济开放在屈辱中起步
第3章 甲午战争后的对外经济开放(1895-1911 年)
    3.1 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概述
        3.1.1 科技革命密切了世界的联系
        3.1.2 国内市场不断扩大
    3.2 主权矮化下的对外贸易
        3.2.1 对外贸易主权的进一步丧失
        3.2.2 对外贸易政策的转变
        3.2.3 对外贸易逆差扩大
    3.3 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清政府
        3.3.1 西方列强对华投资
        3.3.2 清政府外债
    3.4 大量引进外国技术、设备、管理和人才
        3.4.1 技术引进
        3.4.2 管理方法的引进
        3.4.3 科技人才的引进
        3.4.4 向日本和美国派遣留学生
    3.5 对外经济开放的作用和影响
        3.5.1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3.5.2 农产品商品化进一步提速
        3.5.3 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
        3.5.4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3.5.5 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变本加厉
        3.5.6 清政府实行主动性对外经济开放
第4章 北洋政府对外经济开放(1912-1927 年)
    4.1 国内外局势扫描
        4.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4.1.2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
    4.2 对外贸易持续增长
        4.2.1 增开商埠
        4.2.2 减少进口,扩大出口
        4.2.3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4.2.4 力争关税自主权
        4.2.5 收回对外贸易主权的努力
        4.2.6 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4.3 利用外资反被外资利用
        4.3.1 西方列强在华投资快速增长
        4.3.2 北洋政府的外债
    4.4 对外技术交流蓬勃发展
        4.4.1 技术引进全面展开
        4.4.2 引进泰罗制管理方法
        4.4.3 中国留学生成为引进人才的重点
        4.4.4 技术出口势单力薄
        4.4.5 继续派遣留学生
    4.5 人口外迁波浪式前进
        4.5.1 人口外迁的动因
        4.5.2 人口外迁的输出方式
        4.5.3 人口外迁的运输过程
        4.5.4 人口外迁的范围
        4.5.5 人口外迁的影响和后果
    4.6 对外经济开放的影响和评价
        4.6.1 农产品商品化继续发展
        4.6.2 国家经济平稳发展
        4.6.3 催生了行业革命
        4.6.4 依然受制于西方列强
第5章 南京国民政府对外经济开放(1928-1936 年)
    5.1 国内外环境鸟瞰
        5.1.1 “产业合理化运动”和经济大危机
        5.1.2 建立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5.2 对外贸易总体发展势头良好
        5.2.1 废除协定关税,实现关税自主
        5.2.2 废除领事裁判权
        5.2.3 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5.2.4 对外国商品恶意倾销进行限制
        5.2.5 易货偿债政策和出口贸易管制
        5.2.6 对外贸易曲折中前进
    5.3 西方列强用金融大棒施加影响
        5.3.1 西方列强对华投资快速增长
        5.3.2 南京国民政府重树国家信用
    5.4 高度重视对外技术交流
        5.4.1 技术引进力度大
        5.4.2 管理方法引进不尽人意
        5.4.3 人才引进走向正规化
        5.4.4 继续向外国派遣留学生
    5.5 对外经济开放促进经济发展
        5.5.1 经济在曲折前进
        5.5.2 农村经济波动发展
        5.5.3 民族工业发展受限
        5.5.4 城市化进程相对落后
        5.5.5 重技术模仿轻制度学习
第6章 抗战时期对外经济开放(1937-1945 年)
    6.1 对外经济开放的国内外局势
        6.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6.1.2 日本侵华压缩国内市场
    6.2 实行战时对外贸易管制政策
        6.2.1 实施对外贸易管制
        6.2.2 执行易货偿债政策
        6.2.3 限制进口鼓励出口
        6.2.4 对外贸易一波三折
    6.3 西方列强扩大在华影响力
        6.3.1 美国成为最大的对华投资国
        6.3.2 巨额外债购买武器
    6.4 高度重视技术引进和技术发明
        6.4.1 克服困难引进技术
        6.4.2 推广成本会计制度和行政三联制
        6.4.3 人才引进更加规范
        6.4.4 放宽条件鼓励留学
    6.5 对外经济开放的特点和影响
        6.5.1 战时贸易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6.5.2 美国加强对华控制
        6.5.3 对外贸易垄断加速官僚资本膨胀
        6.5.4 民族工业衰退明显
        6.5.5 对外经济开放受限于战争也服务于战争
第7章 内战时期的对外经济开放(1946-1948 年)
    7.1 国内外环境分析
        7.1.1 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7.1.2 国共两党开始打内战
    7.2 对外贸易纳入世界贸易体系
        7.2.1 缔结《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7.2.2 实行贸易管制政策
        7.2.3 出口贸易相对繁荣
    7.3 美国加大对华资本输出
        7.3.1 美国成为最大的对华投资国
        7.3.2 美国成为中国最大债权国
    7.4 对外技术交流继续进行
        7.4.1 技术引进满足于低水平模仿
        7.4.2 管理方法引进缺乏动力
        7.4.3 人才引进工作进展缓慢
    7.5 对外经济开放的影响和特征
        7.5.1 战争制约对外经济开放的发展
        7.5.2 中国主动融入世界
        7.5.3 美国霸占中国市场
        7.5.4 对外经济开放大起大落
第8章 新中国过渡时期的对外经济开放(1949-1956 年)
    8.1 国内外局势的综合比较
        8.1.1 两大敌对阵营的形成
        8.1.2 学习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8.2 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8.2.1 建立新型外贸体制和机构
        8.2.2 外贸重点发生转变
        8.2.3 外贸由长期逆差转变为顺差
        8.2.4 对外贸易加快发展
    8.3 对外资金交流形式多样
        8.3.1 从苏联和东欧引进大量外资
        8.3.2 对外投资和对外援助界限模糊
        8.3.3 举借外债缓解资金不足压力
    8.4 对外技术交流更加深入
        8.4.1 大量引进成套设备
        8.4.2 从苏联引进管理方法
        8.4.3 引进大批科技人才
        8.4.4 技术出口极其微弱
        8.4.5 派遣留学生工作的起步
    8.5 对外劳务交流走上正常化
        8.5.1 从对外移民到劳务输出
        8.5.2 劳务输出成为外援的一部分
    8.6 对外经济开放走进新时代
        8.6.1 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
        8.6.2 对外贸易起点很低
        8.6.3 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8.6.4 工业部门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8.6.5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8.6.6 对外经济开放开创新纪元
第9章 计划经济时期的对外开放(1957-1977 年)
    9.1 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综合考察
        9.1.1 中美关系由对峙走向缓和
        9.1.2 国内政治环境恶劣
    9.2 对外贸易受到强烈冲击
        9.2.1 对外贸易重点发生转移
        9.2.2 提出“大进大出”口号
        9.2.3 实行“以进养出”战略
        9.2.4 对外贸易遭受冲击
        9.2.5 建立基地扩大出口
    9.3 对外资金交流速度下降
        9.3.1 引进外资进展缓慢
        9.3.2 利用外债从重视到抛弃
        9.3.3 对外援助作用巨大教训深刻
    9.4 技术引进工作重点转向西方国家
        9.4.1 技术引进曲折发展
        9.4.2 形成独特的企业管理模式
        9.4.3 留学生工作的恢复与摸索
    9.5 印尼华侨回迁和“伊塔事件”
        9.5.1 印尼排华导致华侨回迁
        9.5.2 中苏边境“伊塔事件”
    9.6 对外经济开放的作用和反思
        9.6.1 加速了经济发展速度
        9.6.2 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
        9.6.3 为后来的对外开放奠定基础
        9.6.4 经济开放与国内政治稳定相辅相成
        9.6.5 外债规模要保持合适比例
        9.6.6 对外援助要与国家经济实力相匹配
第10章 走向市场经济时期的对外经济开放(1978-2010 年)
    10.1 国际大环境和国内小环境
        10.1.1 苏联解体和 WTO 成立
        10.1.2 改革开放成为基本国策
    10.2 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繁荣
        10.2.1 积极优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0.2.2 不断创新对外贸易方式
        10.2.3 稳步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
        10.2.4 实行鼓励出口政策
        10.2.5 商品结构日趋合理
        10.2.6 中国制造誉满全球
    10.3 对外资金交流前所未有
        10.3.1 大规模引进外资
        10.3.2 大手笔对外投资
        10.3.3 充分利用外债
        10.3.4 对外援助增强了中国的辐射力
    10.4 对外技术交流走上快车道
        10.4.1 技术引进前所未有
        10.4.2 技术出口规模大增
        10.4.3 管理方法从引进到创新
        10.4.4 多种形式引进科技人才
        10.4.5 留学生派遣规模化、常态化
    10.5 对外劳务合作和对外旅游蓬勃发展
        10.5.1 对外劳务输出增长惊人
        10.5.2 移民主体发生改变
        10.5.3 旅游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
    10.6 对外经济开放的历史进程划分
        10.6.1 主动探索期
        10.6.2 高速发展期
        10.6.3 全面提升期
    10.7 对外经济开放的伟大成就
        10.7.1 成就中国 30 多年经济发展奇迹
        10.7.2 对外贸易的作用日益凸显
        10.7.3 对外援助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
        10.7.4 工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迅速增加
        10.7.5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10.7.6 技术引进是实现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10.7.7 对外经济开放的路径和模式
第11章 对外经济开放的特征、制约因素和经验教训
    11.1 对外经济开放的特征
        11.1.1 从被动屈辱到主动可控
        11.1.2 从任人宰割到实现双赢
        11.1.3 从学习西方到中国特色
        11.1.4 从漠视华侨到重视华侨
        11.1.5 从闭关锁国到融入世界
    11.2 对外经济开放的制约因素
        11.2.1 国际环境
        11.2.2 国内环境
        11.2.3 文化氛围
        11.2.4 军事因素
        11.2.5 技术因素
        11.2.6 法律因素
    11.3 对外经济开放的经验教训
        11.3.1 对外经济开放要持之以恒
        11.3.2 对外经济开放要稳中求进
        11.3.3 对外经济开放要防范风险
        11.3.4 对外经济开放要内外兼顾
        11.3.5 对外经济开放要精心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项目目录

(10)输变电改造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4.1 论文研究方法
        1.4.2 结构安排
第2章 输变电工程质量管理概述
    2.1 质量管理基本方法
    2.2 输变电工程质量管理特点分析
        2.2.1 输变电工程概述
        2.2.2 输变电工程项目质量特性
    2.3 输变电工程质量管理内容
        2.3.1 准备阶段
        2.3.2 项目施工阶段管理内容及程序
第3章 输变电改造施工质量现场管理
    3.1 基础工程管理方法及要点
        3.1.1 施工技术准备
        3.1.2 物资条件准备
    3.2 模板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3.3 钢筋工程质量控制要点及方法
    3.4 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要点及方法
    3.5 质量事后控制方法
    3.6 安全防护控制
第4章 高校科研楼输变电工程质量管理案例分析
    4.1 高校教研楼输变电工程项目概况
    4.2 主体工程质量管理实践
        4.2.1 一次接线
        4.2.2 二次回路
        4.2.3 变电所电气布置
        4.2.4 质量管理
    4.3 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管理实践
        4.3.1 高压开关柜安装
        4.3.2 接地系统安装
        4.3.3 其他安装
第5章 输变电改造质量管控策略与质量保障措施
    5.1 工程实施中的质量管控策略
    5.2 教研楼改造工程中的质量保证
    5.3 项目实施的内部保障质量监控
        5.3.1 强化全员的质量意识
        5.3.2 建立精干的质量管理组织
        5.3.3 对于教学楼改造工程施工质量缺陷的处理
    5.4 项目实施的内部保障质量监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半制品收发管理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半制品收发管理制度[J]. 上海微型轴承厂. 轴承, 1972(S1)
  • [2]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研究[D]. 李姣. 西南大学, 2020(01)
  • [3]丝织物病疵分析及产品质量控制[D]. 史建生. 苏州大学, 2005(05)
  • [4]L印刷公司精益生产管理研究[D]. 卿伦.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5]智能制造轮胎ZC888项目成本控制管理研究[D]. 娄晓草.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6]抓好计划管理 促进生产发展[J]. 苏州振亚丝织厂生产技术科. 江苏丝绸, 1979(01)
  • [7]浅谈丝织企业如何抓好原料消耗管理[J]. 杨吟森. 辽宁丝绸, 1999(04)
  • [8]浅谈对欧洲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和财务成本核算的理解[J]. 李有余. 大众投资指南, 2020(02)
  • [9]近代以来中国对外经济开放史研究[D]. 曹令军. 湖南大学, 2012(11)
  • [10]输变电改造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研究[D]. 张铁铮. 吉林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半成品交货管理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