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力——向阳坡改造的好树种

都力——向阳坡改造的好树种

一、杜梨—阳坡林分改造的好树种(论文文献综述)

桥山林业局上畛子林场[1](1976)在《杜梨—阳坡林分改造的好树种》文中研究指明 我场管辖面积81万亩,灌木林面积很大。为了改造这类林分,1974年我们在阳坡进行了油松造林试验,成活不错。但由于阳坡土壤瘠薄,干旱,条件较差,油松造林技术复杂,成本太高,不宜大面积生产造林。1975年我们又进行了杜梨阳坡造林试验,面积10亩,成活率达100%,生长情况也比油松好(表1)。

闫家锋[2](2009)在《徐州侧柏纯林诱导为生态风景林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风景林的林分结构调整在我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均未建立。本研究以徐州云龙山侧柏林为对象,以皇藏峪自然保护区内典型的落叶阔叶混交林为参照优质林分,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侧柏林的景观质量和林分结构现状;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侧柏林的生物量、生产力、生长规律、根系分布规律的研究,找出林分景观质量低下的原因;在对侧柏林进行立地类型划分和林木结构分级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间伐、补植等措施将侧柏纯林诱导为观赏价值较高、林分结构稳定的生态风景林。研究结果表明:云龙山侧柏林树种单一,季相单调,缺少色彩变化,景观价值较低;林分密度较大,林木之间竞争激烈,树木分化严重,观赏平庸木和观赏有碍木所占比例较高;林下物种多样性较低,林分结构不稳定;土层瘠薄,根系分布较浅,干物质积累缓慢,树木生长缓慢且发育不良,树冠内枯枝较多。基于空间结构单元的间伐和补植可有效提高林分景观质量,改善林分空间结构。间伐和补植后的侧柏林,美景度值分别由伐前的-70.4上升到-20.62和24.4,角尺度分别由伐前的0.483降低到0.379和0.355,林木分布格局更加均匀;大小比数分别由伐前的0.463降低到0.434,目标树的优势度有所提高;混交度分别由补植前的0.0,提高到补植后的0.418,林分混交程度大幅提高。林分结构调整的效果较显着。

范玮熠[3](2014)在《子午岭森林群落特征及主要建群种更新机制》文中指出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内既有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又种植有大面积的人工林,森林群落类型丰富。如何加速该地区的森林群落演替进程,促进植被恢复速度,提高森林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是当前恢复生态学研究和林业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子午岭9种典型森林群落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的群落学调查方法,通过大面积的野外调查取样,结合3因素2水平的野外控制性实验和为期2年的跟踪监测,研究不同类型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特征,比较不同林型建群种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种间关系,探讨该林区主要建群种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和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在不同演替阶段的更新机制和主要限制因子,以期全面地了解该地区不同森林类型的群落特征,揭示该地区森林群落的次生演替规律,进一步验证群落演替的三重机制学说,为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及保护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①在植物种组成方面,子午岭森林群落的植物种类丰富,本研究共发现高等植物57科,164属,279种,其中以草本和灌木植物占优势。在科内属组成上,包含5个以上属的科数较少,大多数的科仅含少量的属,其中只含一个属的科数最多,在科内种、属内种的组成上也呈现类似特点。②在重要值组成结构方面,在乔木层中,纯林尤其是人工纯林的主要乔木种重要值极高,混交林建群种的重要值相对较小;不同类型森林群落的灌木层优势种各不相同;草本层则以针苔草(Carex dahurica)占绝对优势;藤本植物也占有一定地位。人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和山杨(Populus davidiana)林的灌木、草本层优势种组成与其它森林群落类型存在较大差异。辽东栎在各森林群落类型尤其是以油松为建群种的群落中,在乔木及灌木层的重要值组成上均体现出一定的优势地位。③在主要乔木种的径级结构方面,辽东栎林呈现出成熟稳定型的逆-J字型结构。在天然油松林、人工油松林、白桦-油松混交林主要乔木种群的胸径级频率分布均表现为增长型的L字型结构。辽东栎-油松混交林中,辽东栎和油松种群分别表现为增长型和成熟稳定型特征。山杨林和白桦林均呈现出不稳定的径级结构。人工刺槐林、落叶阔叶混交林的主要乔木种均表现为衰退型的单峰结构。④在主要乔木种的高度结构方面,辽东栎林和天然油松林的建群种在各高度级的个体分布都较为均匀,群落发展稳定;山杨林表现出衰退型的趋势,而白桦林则呈现出波动性和不稳定性。两种人工林的高度结构都表现为中等高度级个体分布集中,但人工油松林仍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在3种混交林林型的高度结构中,辽东栎-油松混交林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白桦与油松在高度级上存在生态位重叠,油松占据一定优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白桦和山杨均表现出衰退型的高度结构特征。(2)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①在子午岭林区中,物种多样性较高的森林群落类型主要集中在天然林群落,多样性指数总体上呈现出混交林>天然纯林>人工林的特点。人工油松林和刺槐林在各物种多样性指数上均表现出较低的水平,尤其以人工刺槐林为最低。作为稳定性较高的气候顶极群落辽东栎林并未表现出最高的物种多样性,而在演替系列中期或中后期的白桦-油松混交林、辽东栎-油松混交林、落叶阔叶混交林则表现出更高的物种多样性水平。②在群落垂直层次多样性上,各森林群落类型的多样性水平均呈现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的趋势。只有山杨林与人工刺槐林例外,其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比草本层更低。③在p多样性上,建群种组成相似的森林群落间的相异性普遍较低,其中最低的相异性系数出现在天然油松林与辽东栎-油松混交林之间,但人工刺槐林与其它森林群落类型均在物种组成上存在较大差别。(3)森林群落建群种的空间格局特征①在该地区单优种森林群落中,建群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在小尺度上大多表现为聚集分布,在较大尺度上则逐渐趋向于随机分布模式。辽东栎林和天然油松林建群种的空间格局完全符合该特征。在山杨林中,山杨的分布格局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聚集、随机两种模式在各个尺度均有体现。白桦林的白桦种群在小尺度上为聚集分布,较大尺度上为随机分布,随尺度的增加则呈现均匀分布。2种人工林中,油松种群在小尺度上呈现弱聚集,中等尺度上为均匀分布,在大尺度上则呈随机分布趋势;刺槐种群整体上以聚集分布为主,且小尺度上聚集强度较大,大尺度上表现为随机分布。②在3种混交林群落中,不同林型的建群种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格局特征。辽东栎-油松混交林的共优种之间完全没有关联,共优种拥有各自稳定的生态位,该群落类型将可能长时间稳定存在。在落叶阔叶混交林中,白桦和山杨种群在大尺度上呈现负关联,共优种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排斥性。白桦-油松混交林的共优种间呈现出复杂的种间关系,种间竞争激烈,有可能朝着单优种群落进行演替。(4)森林群落主要建群种的更新机制本研究证实,在子午岭森林群落次生演替过程中,乔木幼苗的更新确实存在着促进、抑制和忍耐三种类型的作用,验证了群落演替的三重机制学说。①在幼苗定居方面,灌草植被的微生境在草地群落中对辽东栎幼苗定居的影响主要是促进作用,对油松幼苗定居则表现为忍耐作用;在森林群落中,基于对光和水分的竞争,灌草植被对二者定居的作用趋同,均转变为抑制作用。枯落物增强了微生境对幼苗定居的促进或抑制作用,种子埋藏也显示出正效应。②在幼苗生长方面,灌草植被对两树种(辽东栎和油松)均表现为抑制作用,种子埋藏仅对辽东栎具有明显作用,并且在不同生境中产生的作用不同,而枯落物没有显着影响。灌草植被、枯落物和种子埋藏对乔木幼苗根茎能量分配的影响因生境和物种的不同而各异。③辽东栎和油松在演替早期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更新策略,在演替后期阶段逐渐趋于相同策略,这与灌草植物对幼苗更新的作用由正转负有关,导致辽东栎和油松在不同演替阶段更新策略变化的原因与对光和水分等环境因子的竞争有关。综上所述,在子午岭森林群落的演替系列上,演替早期阶段的山杨林、白桦林在群落结构特征和空间格局特征上均体现出不稳定和波动性的特点。在演替中、后期的混交林中,辽东栎-油松混交林最为稳定,白桦-油松混交林种间竞争明显,并向着油松单优种群落发展,落叶阔叶混交林呈现出衰退的迹象,3种混交林具有最高的物种多样性水平。演替后期阶段的辽东栎林和天然油松林均体现出较为稳定的群落特征。2种人工林存在异同,人工油松林相对稳定,而人工刺槐林与其它各林型在群落特征上差异较大,并出现衰退的发展态势,两种林型均表现出较低的物种多样性水平。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根据不同演替阶段辽东栎、油松对生境表现出的不同响应,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抚育措施,比如采用种子埋藏播种,在森林中适当去除灌草植被和枯落物,在草地中增加出苗阶段的灌草植被和枯落物覆盖,出苗后则降低覆盖等,以促进森林群落的更新,推动和加速该地区的群落演替和植被恢复。

郭浩[4](2003)在《水土保持林体系高效空间配置和稳定林分结构研究 ——以辽西地区为例》文中认为本文分析了辽西地区水土保持林体系现状和存在问题,研究了辽西地区植被类型现状、景观格局及其发展动态。在辽西地区最优植被类型组成、最佳森林覆盖率、试验区斑块镶嵌体格局和生境类型划分等方面重点研究基础上,提出和构建了辽西地区水土保持林体系高效空间配置;在常见树种抗旱性排序、抗松毛虫危害的树种结构和辽西山地水量平衡的林分密度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基础上,提出和确定了辽西地区水土保持林体系的稳定林分结构;根据高效空间配置和稳定林分结构研究结果和辽西地区气候、生境特点,提出了辽西地区水土保持林体系高效空间配置和稳定林分结构营建模式和营建技术。 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一、水土保持林体系高效空间配置方面 ●生境类型研究结果表明,辽西山地生境类型主要可划分为三大类。 ●运用层次分析法,研究确定了辽西地区水土保持林体系森林最佳植被类型结构。 ●根据辽西地区水土流失特点,研究确定了辽西地区水土保持林体系最佳森林覆盖率。 ●首次提出斑块镶嵌体格局是辽西地区水土保持林体系高效空间配置的理想格局。 ●研究确定了辽西地区水土保持林体系高效空间配置。 其主要内容为:①最佳森林覆盖率为50%。②最佳植被类型组成为:混交林为36.91%,灌木护坡林为20.50%,生态经济林为13.69%,针叶树纯林为5.91%,阔叶树纯林为8.56%,草本群落为14.43%。③为4种斑块组成的镶嵌体格局。 二、水土保持林体系稳定林分结构方面 ●重点研究了辽西地区常见的20个树种的抗旱性和适生范围,并进行了排序; ●研究确定了辽西地区林分密度; ●研究确定了辽西地区水土保持林体系的稳定林分结构。中文摘要 主要内容为:①主要针叶树树种株数组成成50%;②乔木树种林分密度成900株/h时,灌木树种林分密度提4000株/h扩;③)4个以上树种构成。 三、水土保持林体系高效空间配置和稳定林分结构营建模式和技术方面 .研究介绍了具有辽西地区特点的2种营建模式。 .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研究提出了高效水土保持林体系构建技术。 .从择伐、林分改造和更新3方面研究提出了可持续经营管理技术。

吴笛[5](2009)在《丹江口库区植物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丹江口库区地域的群落多样性及在此基础上的生态恢复,通过对丹江口库区主要植物资源及植物群落进行考察,对库区的植物多样性现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土壤等环境因子的调查,对环境因子与多样性的关系进行研究。在这两项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当地立地条件的森林植被恢复模式及其保护措施,为丹江口库区生态恢复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本区域有维管植物581种,隶属于116科339属,其中蕨类植物9科13属21种,裸子植物7科14属20种,被子植物100科、312属、540种。2.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并结合《中国植被》对群落进行分类,共有3种植被型组6种植被型8种群系和18种群丛。6种植被型分别为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灌丛、灌草丛。比例最大为温性针叶林,其次是落叶阔叶林和灌丛,群丛中比例最大为侧柏林。3.群落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各层之间的多样性上是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在各层之间的均匀度上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从整体多样性上看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草丛,在β多样性上,栓皮栎+化香混交林与其它森林群落的β多样性最大,侧柏林与其它森林群落的β多样性最低。4.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联度值r的大小为土壤pH值>群落密度>坡度>海拔>土壤厚度,均匀度与环境因子的关联度值的大小为土壤pH值>坡度>群落密度>土壤厚度>海拔;多样性与土壤养分的关联性大小为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得知土壤pH值和全氮含量分别是环境因子和土壤养分关联多样性的主导因子。5.以实地调查样地环境因子为基础,选择主导因子,确定该区域的主要立地类型,以土壤pH值为主导项把当地立地化为五大类,结合其它条件细化为十几小类,并且对应19个群落,选出适合不同立地类型的物种。6.在立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设计出了适合不同立地类型植被群落模式共20种,并研究了一些造林技术,结合群落模式统一规划。调查了区域内成熟的示范区,学习成功经验,找出不足的地方进行改变,并运用于新建示范区内。

谭建新[6](2010)在《胶南市园林绿化树种调查与规划》文中认为科学的树种规划可以增加园林植物的观赏效果,创造优美、长效的园林景观,增加社会和经济等综合效益,更好地适应胶南园林绿化的需要。由此可见,做好园林树种规划颇为重要。园林树种规划工作是在树种调查结果的基础上进行,要在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原则做出适宜的规划。通过对实际调查结果的分析,依据适宜的规划理论,提出更恰当的调整方向。本文以胶南的实际条件、规划树种的选择范围、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以及普查结果作为依据,提出了相关建议,具体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论述:一、规划原则。胶南地处黄海之滨,为国家旅游城市,树种选择需要拥有海滨特色,在规划中以抗海风海雾的黑松以及耐盐碱的白蜡、龙柏等为基调树种,创造个性鲜明的海滨风光。二、通过对胶南市区各种类型绿地的普查,对胶南市绿地树种有了全面了解。树种调整的四个方向:(1)其他绿地中的道路绿地常绿树的比例需要提高,增加绿视率,增加乔木所占的比例;(2)公园绿地要考虑远期的绿化效果,提高慢生树的比例,加强乡土树种的应用;(3)提出适合胶南市城市绿化的基调树种8种、骨干树种23种;(4)在生产绿地中,加大常绿树比例,减小落叶树的比例;加大乔木的比例,减小灌木的比例;加大慢生树的比例,减小速生树的比例。三、通过对树种可观赏特性分析提出建议。胶南在夏秋两季开花的树木近7种,其中月季、紫薇、石榴、糯米条、绣线菊等花期较长。若将花期长的树种和其它观花树种搭配,不仅春季百花盛开,且夏秋也有大量的鲜花争艳。冬季开花的树木有腊梅、油茶、山茶等,可建议多引进一些冬季开花的草花品种,增加观秋叶树种和观秋果类树种。四、对胶南市生产绿地在圃苗木的调查,提出规划建议。胶南规划区在圃苗木共有13科23属45种,彩叶树与在圃苗木总数之比为1:8。现在的绿化工程,所需的大规格苗木比较多,彩叶树比较多,如大规格的香樟,法桐,马褂木、广玉兰、小叶朴、白腊、红枫、红叶石楠等。由于园林绿化树种规划滞后,致使现在生产这类树种的少。苗圃需一面调整树种结构加强彩叶树种的引种驯化,一面注重大规格乔木的生产通过对树种现状调查与分析,在树种规划和景观配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绿化树种规划建议,以期为胶南市的城市绿化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从而逐步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城市绿地植物群落。

二、杜梨—阳坡林分改造的好树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杜梨—阳坡林分改造的好树种(论文提纲范文)

(2)徐州侧柏纯林诱导为生态风景林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城市林业研究
    1.2 现代城市林业经营理论研究
        1.2.1 近自然林业理论
        1.2.2 生态系统经营理论
    1.3 林分结构研究
    1.4 生态风景林的景观评价研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风景林抚育间伐研究进展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6 有待研究的课题
第二章 研究地区社会自然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地质地貌
        2.1.2 气候
        2.1.3 土壤
        2.1.4 植被概况
    2.2 社会经济条件
        2.2.1 经济条件
        2.2.2 交通条件
        2.2.3 人文景观
    2.3 林分经营历史
第三章 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的技术路线
    3.2 主要研究内容
        3.2.1 侧柏林美学质量评价
        3.2.2 侧柏林林分结构现状
        3.2.3 侧柏人工林林木分级
        3.2.4 侧柏的生物量、生产力和生长规律研究
        3.2.5 侧柏细根的形态和分布规律研究
        3.2.6 间伐和补植对侧柏林景观质量和林分结构的影响
    3.3 主要研究方法
        3.3.1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3.3.2 林分调查方法
        3.3.3 物种多样性调查与取样方法
        3.3.4 立地类型划分方法
        3.3.5 森林景观质量评价方法
        3.3.6 林木空间结构分析方法
        3.3.7 侧柏人工林林木分级方法
        3.3.8 侧柏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方法
        3.3.9 侧柏生长规律研究方法
        3.3.10 侧柏细根的形态和分布规律测定
        3.3.11 土壤理化性质各指标测定方法
        3.3.12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第四章 侧柏林景观质量和林分结构评价
    4.1 侧柏林景观质量评价
        4.1.1 样地概况
        4.1.2 结果分析与讨论
    4.2 侧柏林林分结构现状
        4.2.1 物种多样性分析
        4.2.2 林木空间结构分析
        4.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土壤理化性质与侧柏林生长状况研究
    5.1 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5.1.1 土壤物理性质分析
        5.1.2 土壤化学性质分析
        5.1.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2 侧柏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结果
        5.2.1 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
        5.2.2 各组成部分之间生物量相关性模型
        5.2.3 单位面积生物量与单株生物量
        5.2.4 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生产力
        5.2.5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 侧柏生长规律研究结果
        5.3.1 生长模型
        5.3.2 胸径生长
        5.3.3 树高生长
        5.3.4 材积生长
        5.3.5 结果分析与讨论
    5.4 侧柏细根形态与分布规律
        5.4.1 细根各根序的形态指标
        5.4.2 比根长和根长密度
        5.4.3 细根的生物量
        5.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5 侧柏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第六章 云龙山侧柏林立地类型划分
    6.1 立地因子的选取
    6.2 立地因子权重的确定
    6.3 立地质量评价结果
    6.4 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七章 侧柏人工林林木分级探索
    7.1 风景林林木分级方法与步骤
        7.1.1 构建综合评判数学模型
        7.1.2 模糊综合评判指标的选取及数值的确定
        7.1.3 权重的分配
        7.1.4 隶属函数计算公式进行定量转换
        7.1.5 综合评判及排序
        7.1.6 林木分级及观赏等级的确定
    7.2 风景林林木分级方法在侧柏林中的应用
        7.2.1 标准地概况
        7.2.2 样地1 侧柏林林木分级及结果
        7.2.3 样地2 侧柏林林木分级及结果
        7.2.4 样地3 侧柏林林木分级及结果
    7.3 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八章 林分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8.1 生态风景林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
    8.2 间伐木的确定和补植树种的配置方法
        8.2.1 间伐木的确定方法
        8.2.2 补植树种的选择和配置方式
第九章 间伐和补植对侧柏林景观质量和林分结构的影响
    9.1 间伐和补植对侧柏林景观质量的影响
        9.1.1 样地概况
        9.1.2 研究结果与讨论
    9.2 间伐和补植对侧柏林空间结构的影响
        9.2.1 间伐和补植前后混交度变化
        9.2.2 间伐和补植前后大小比数变化
        9.2.3 间伐和补植前后角尺度变化
        9.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十章 结论、建议与创新
    10.1 结论
    10.2 建议
    10.3 创新之处
    10.4 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1 部分样地景观评判照片
附录 2 部分样地SBE 值计算过程
详细摘要

(3)子午岭森林群落特征及主要建群种更新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森林群落研究进展
        1.1.1 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
        1.1.2 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1.1.3 森林群落的空间格局
        1.1.4 森林群落的更新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子午岭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
        1.3.2 子午岭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1.3.3 子午岭森林群落建群种的空间格局特征
        1.3.4 子午岭森林群落主要建群种的更新机制
        1.3.5 拟回答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概况及样地设置
    2.1 区域概况
    2.2 样地概况
    2.3 样地设置及调查
第3章 子午岭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样地设置及调查
        3.2.2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科、属、种组成
        3.3.2 植物种的重要值
        3.3.3 主要乔木种的径级结构
        3.3.4 主要乔木种的高度结构
    3.4 讨论
        3.4.1 科、属、种组成
        3.4.2 植物种的重要值
        3.4.3 主要乔木种的径级结构
        3.4.4 主要乔木种的高度结构
    3.5 小结
第4章 子午岭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样地设置及调查
        4.2.2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类型森林群落总体多样性比较
        4.3.2 森林群落垂直层次多样性比较
        4.3.3 β 多样性分析
    4.4 讨论
        4.4.1 森林群落总体多样性比较
        4.4.2 森林群落垂直层次多样性比较
        4.4.3 森林群落β多样性比较
    4.5 小结
第5章 子午岭森林群落建群种的空间格局特征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样地设置及调查
        5.2.2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单优种森林群落建群种的空间格局
        5.3.2 共优种森林群落建群种的空间格局
    5.4 讨论
        5.4.1 单优种森林群落
        5.4.2 共优种森林群落
    5.5 小结
第6章 子午岭森林群落主要建群种的更新机制
    6.1 引言
    6.2 研究方法
        6.2.1 样地设置
        6.2.2 实验设计
        6.2.3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环境指标
        6.3.2 微生境中灌木草本植物的影响
        6.3.3 枯落物的影响
        6.3.4 种子埋藏的影响
    6.4 讨论
        6.4.1 灌草微生境对幼苗的影响
        6.4.2 枯落物对幼苗的效应
        6.4.3 种子埋藏对幼苗的效应
        6.4.4 森林抚育
    6.5 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
    7.1 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
    7.2 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7.3 森林群落建群种的空间格局特征
    7.4 森林群落主要建群种的更新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水土保持林体系高效空间配置和稳定林分结构研究 ——以辽西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目的、意义及重要性
2 水土保持林空间配置和林分结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2.1 国内外水土保持林空间配置和林分结构研究现状
        2.1.1 空间配置研究现状
        2.1.1.1 森林空间配置的研究
        2.1.1.2 森林覆盖率和植被盖度的研究
        2.1.1.3 植被类型与水土保持功能的关系
        2.1.1.4 森林生境类型划分研究
        2.1.1.5 防护林空间配置的研究
        2.1.2 国内外林分结构研究现状
        2.1.2.1 林分树种结构的研究
        2.1.2.2 生物最小面积的研究
    2.2 空间配置和林分结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2.3 空间配置和林分结构研究发展趋势
3 研究地区概况
    3.1 辽西地区概况
        3.1.1 地貌
        3.1.2 气候
        3.1.3 土壤
        3.1.4 植被
        3.1.5 水文及水资源
    3.2 试验流域及试验区基本情况
        3.2.1 试验流域概况
        3.2.2 试验区基本情况
        3.2.1.1 聂虎沟试验区
        3.2.1.2 留沟试验区
4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4.1 研究目标
    4.2 研究内容
    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4.4 研究方法
        4.4.1 标准地调查
        4.4.2 土壤剖面调查及土壤物理化学因子分析
        4.4.3 林分生物量的测定
        4.4.4 森林水文要素观测
        4.4.5 树木水分生理因子测试
        4.4.6 林分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
5 生境类型与森林植被状况及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5.1 辽西山地生境类型划分
        5.1.1 生境因子分析
        5.1.1.1 地形因子
        5.1.1.2 土壤因子
        5.1.2 生境类型划分及评价
    5.2 主要森林植被群落现状分析
        5.2.1 针叶林群落
        5.2.2 油松蒙古栎混交林
        5.2.3 阔叶林
        5.2.4 阔叶混交林(杂木林)
        5.2.5 灌木林
        5.2.6 生态经济林人工群落
        5.2.7 草本群落
    5.3 水土保持林体系景观空间格局现状分析
        5.3.1 景观格局现状
        5.3.2 景观动态分析
    5.4 小结
6 水土保持林体系合理的空间配置
    6.1 最佳森林覆盖率的确定
        6.1.1 在设计最大暴雨强度下产生无效地表径流时的森林覆盖率
        6.1.2 以防止土壤侵蚀为目标确定最佳森林覆盖率
        6.1.3 综合考虑各个因子确定最佳森林覆盖率
    6.2 最优植被类型组成的确定
        6.2.1 水土保持林体系不同植被类型的层次分析
        6.2.1.1 建立递减层次结构
        6.2.1.2 构造判断矩阵
        6.2.1.3 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6.2.1.4 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6.2.1.5 最优植被类型组成的确定
        6.2.2 水土保持林体系最优植被类型组成的分析和评价
        6.2.2.1 水土保持功能比较
        6.2.2.2 不同植被类型的经济效益
    6.3 试验区水土保持林体系高效空间配置
        6.3.1 聂虎沟试验区水土保持林体系高效空间配置研究
        6.3.2 留沟试验区水土保持林体系高效空间配置研究
    6.4 水土保持林体系高效空间配置的综合评价
    6.5 小结
7 水土保持林体系稳定林分结构
    7.1 现有水土保持林体系林分结构现状
    7.2 抗旱性树种选择
        7.2.1 树种抗旱性生理分析
        7.2.1.1 叶片解剖结构
        7.2.1.2 叶片组织水分生理指标
        7.2.1.3 根系吸收水分能力
        7.2.2 水土保持林体系树种的综合评价
    7.3 最佳抑制松毛虫危害效果的树种组成比例研究
    7.4 辽西山地林分密度的研究
    7.5 水土保持林体系稳定林分结构分析和评价
    7.6 小结
8 符合高效空间配置和稳定林分结构设计的水土保持林体系营建模式和营建技术
    8.1 水土保持林营建模式
        8.1.1 封山育林近自然植被恢复模式
        8.1.1.1 山顶部植被群落构成和恢复趋势
        8.1.1.2 阴坡植被群落构成和恢复趋势
        8.1.1.3 阳坡植被群落构成和恢复趋势
        8.1.2 油松纯林改造为主要内容的近自然植被恢复模式
    8.2 水土保持林营建技术
        8.2.1 构建技术
        8.2.1.1 宏观尺度的高效空间配置
        8.2.1.2 微观尺度的稳定林分结构
        8.2.2 水土保持林体系可持续经营管理技术
        8.2.2.1 择伐技术
        8.2.2.2 低效与低质林改造技术
        8.2.2.3 更新技术
    8.3 小结
9 结论和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丹江口库区植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多样性概念
        1.2.2 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1.2.3 丹江口库区土壤研究
        1.2.4 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区概况
        1.4.1 地理位置
        1.4.2 地形地貌
        1.4.3 土壤概况
        1.4.4 气候水文
        1.4.5 植被状况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流域森林群落调查方法
        2.1.1 样地设计
        2.1.2 灌木植被调查
        2.1.3 草本调查
        2.1.4 乔木调查
    2.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3 数据处理
        2.3.1 基础数值的统计
        2.3.2 α多样性的测定
        2.3.3 β多样性的测定
        2.3.4 群落总体多样性测定
        2.3.5 植物区系的调查
        2.3.6 群落总体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的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丹江口库区野生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3.1.1 野生植物种类组成
        3.1.2 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3.1.2.1 区系的基本情况
        3.1.2.2 区系的组成及特征
    3.2 丹江口库区流域群落类型分析
        3.2.1 落叶阔叶林
        3.2.2 暖性常绿针叶林
        3.2.3 温性针叶林
        3.2.4 暖性针叶林
        3.2.5 落叶阔叶灌丛
        3.2.6 灌草丛
    3.3 植物群落多样性及生态结构分析
        3.3.1 群落α多样性分析
        3.3.1.1 群落丰富度指数分析
        3.3.1.2 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
        3.3.1.3 群落均匀度指数分析
        3.3.1.4 不同起源群落多样性分析
        3.3.1.5 不同植被型群落多样性分析
        3.3.1.6 不同植被型群落优势树种重要值分析
        3.3.2 群落总体多样性分析
        3.3.3 不同群落β多样性比较
        3.3.4 植物群落生态结构分析
        3.3.4.1 群落物种组成及各层物种数量分析
        3.3.4.2 群落更新情况分析
    3.4 丹江口库区流域土壤分析
        3.4.1 不同群落土壤物理特性分析
        3.4.2 不同群落土壤化学性质分析
    3.5 物种总体多样性与环境因子及土壤养分相关性研究
        3.5.1 物种总体多样性格局与环境因子分析
        3.5.2 物种总体多样性与土壤养分的关联性分析
4 丹江口库区森林植被的建设与恢复
    4.1 树种选择原则
    4.2 树种选择程序
        4.2.1 树种初选
        4.2.1.1 目前丹江口库区流域的物种及其组成
        4.2.2 丹江口库区流域立地类型的划分
        4.2.3 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物种组成
        4.2.4 植被建设和恢复物种的选择
    4.3 丹江口库区森林植被的营造
        4.3.1 造林整地技术
        4.3.2 造林的栽植技术
        4.3.3 造林模式
    4.4 丹江口库区地域森林植被造林模式的设计
    4.5 现有森林植被的恢复
        4.5.1 侧柏林的恢复模式
        4.5.2 灌草丛植被的恢复
        4.5.3 主要恢复示范区的调查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与建议
        5.2.1 讨论
        5.2.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丹江口维管植物名录
附图 调查地点

(6)胶南市园林绿化树种调查与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 树种规划相关概念界定
        1.2.1 绿地
        1.2.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2.3 园林树种规划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胶南市相关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点
        2.1.3 降水
        2.1.4 气温
        2.1.5 植被
    2.2 园林绿化现状
3 胶南市园林绿化树种调查
    3.1 调查方法
    3.2 公园及道路绿地树种调查
        3.2.1 常绿乔木
        3.2.2 常绿灌木
        3.2.3 落叶乔木
        3.2.4 落叶小乔木或灌木
        3.2.5 藤本
        3.2.6 竹类
4 胶南市园林绿化树种的组成结构
    4.1 公园及道路绿地乡土树种和引进树种
    4.2 公园及道路绿地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
    4.3 公园及道路绿地速生树种与慢生长寿树种
    4.4 公园及道路绿地乔木、灌木和藤本类树种
    4.5 园林绿化树种可观赏特性分析
    4.6 生产绿地苗木树种组成
5 城市园林绿化树种规划
    5.1 树种规划原则
    5.2 树种选择
        5.2.1 基调树种、骨干树种的选择
        5.2.2 观花、观叶、观果树种的选择
    5.3 常见树种的习性
        5.3.1 乔木类
        5.3.2 灌木类
        5.3.3 藤本类植物
    5.4 绿化树种的分类规划
        5.4.1 附属绿地树种规划
        5.4.2 其他绿地树种规划
        5.4.3 公园绿地树种规划
        5.4.4 生产绿地树种规划
6 结论与建议
    6.1 普查分析
    6.2 园林树种发展方向
    6.3 对胶南市今后绿化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
    1 胶南市主次干道行道树普查表
    2 胶南市公园绿地普查表
    3 胶南市区园林植物普查表
附录——胶南市常用绿化树种和观赏植物名录
详细摘要

四、杜梨—阳坡林分改造的好树种(论文参考文献)

  • [1]杜梨—阳坡林分改造的好树种[J]. 桥山林业局上畛子林场. 陕西林业科技, 1976(01)
  • [2]徐州侧柏纯林诱导为生态风景林的基础研究[D]. 闫家锋. 南京林业大学, 2009(02)
  • [3]子午岭森林群落特征及主要建群种更新机制[D]. 范玮熠.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8)
  • [4]水土保持林体系高效空间配置和稳定林分结构研究 ——以辽西地区为例[D]. 郭浩. 北京林业大学, 2003(02)
  • [5]丹江口库区植物多样性研究[D]. 吴笛.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8)
  • [6]胶南市园林绿化树种调查与规划[D]. 谭建新.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都力——向阳坡改造的好树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