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性研究进展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性研究进展

一、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性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蓓蓓,朱联旭,李崇勇,刘欣[1](2022)在《玉米粉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含量的测定能力验证》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实验室能力验证活动分析了影响玉米粉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方法]依据GB 5009.111—2016第二法:免疫亲和层析净化HPLC法检验并优化前处理条件。[结果]采用5倍稀释浓度提取1 h和3 mL/min的净化速度,能力验证样品中DON含量为571μg/kg, RSD为0.25%。[结论]通过了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组织实施的NIFDC-PT-228《玉米粉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测定》能力验证,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统计Z比分值为0.70,能力验证结果为满意,细化完善了国标测定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操作,为广大检验检测人员提供参考。

张金秋,王雯,陶飞,薛瑾,王多娇,万素琴,颜春荣,徐春祥[2](2021)在《饼干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测定及风险监管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不同种类饼干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含量,在市场上购买了300份不同种类的饼干样品,按照国家标准对饼干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韧性饼干中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含量最高,均值为340μg·kg-1,其余饼干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发酵饼干、酥性饼干、夹心饼干。有2批次饼干中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含量超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1—2017)中原料小麦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 000μg·kg-1的限量,问题发现率为0.7%,建议相关部门继续加强全方位的监管。

林华锋,王海贞,常彦磊,容敏靖[3](2021)在《谷物类食品中DON的毒性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粮食质量安全关系到国民的身体健康。呕吐毒素是谷物食品中检出率和超标率较高的一种真菌毒素。本文主要对DON的毒性机理与作用特点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由于DON对粮食经济和人畜健康造成的巨大危害,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已从多个方面展开了对DON的研究。本研究综述旨在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继往开来,提醒社会各界对谷物类粮食的质量安全予以重视。

朱海华,张梦雪,胡骁飞,王鋆坦,郭碧珊,王法云,王慧[4](2021)在《食品中呕吐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呕吐毒素是一种毒性较高的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常见于粮食、饲料及食品中,对人类健康具有潜在的风险和危害。呕吐毒素作为三级致癌物,其检测方法一直是食品检测领域研究的重点。文章阐述了呕吐毒素的理化性质、毒性作用、污染情况及限量标准,重点分析综述了各种检测技术在呕吐毒素检测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呕吐毒素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和检测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戴煌,武旭悦,黄金发,毕洁,王加华,舒在习,肖安红[5](2021)在《粮食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具有免疫毒性、器官毒性、蛋白质合成抑制和致畸性。粮食在不当的储藏条件下,容易受真菌污染而产生DON,DON被人体或动物摄入后,会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DON性质稳定,在加工过程中难以被破坏和除去,是粮食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重要安全隐患。我国粮食中DON含量超标问题突出,因此,准确、高效的DON检测方法对保障粮食安全,保证人体安全健康至关重要。该研究总结了近年来粮食中DON的主要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酶联免疫法、侧流免疫层析法、光谱法、电化学法和表面等离子共振法等。通过探讨这些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对各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和总结,并对DON检测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开发新型的检测方法提供理论支持,有利于推动准确快速检测方法在粮食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张嘉城,方香玲,南志标[6](2021)在《植物病原镰刀菌产生的毒素种类及其危害》文中认为镰刀菌(Fusarium spp.)是多种重要农作物的病原体,不仅可造成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严重损失还可在离体培养条件下或植物寄主体内产生一系列被称为镰刀菌毒素的次生代谢产物。这些毒素一方面作为致病因子与镰刀菌对宿主植物的致病力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可导致家畜生产性能下降和相关病症的出现,进而影响农业生态系统并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鉴于镰刀菌毒素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及其对家畜和人类的毒性作用,目前已有较多关于镰刀菌侵染粮食作物后产生毒素种类的研究,但关于镰刀菌侵染豆科牧草后产生的毒素种类以及毒素在镰刀菌对豆科牧草致病力方面作用的研究则较少。本文对引起主要粮食和饲料作物病害的常见镰刀菌物种产生的主要毒素,以及这些毒素对植物、家畜和人类的危害进行了综述,并对豆科牧草中镰刀菌毒素的研究前景及意义进行了展望。

范楷,祭芳,徐剑宏,钱鸣蓉,段劲生,聂冬霞,唐占敏,赵志辉,史建荣,韩铮[7](2021)在《长三角地区市场常见农产品中40种真菌毒素的污染状况和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长三角地区市场小麦、玉米、稻谷、番茄和桃等常见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污染水平和特征,为农产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年从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的超市、农家和农贸市场等抽样采集农产品720份,包括120份小麦、150份玉米、150份稻谷、150份番茄和150份桃。谷物样品先后经水和含1%(V/V)甲酸的乙腈溶液提取,果蔬样品经含1%(V/V)甲酸的乙腈溶液提取。提取液通过氯化钠和无水硫酸镁盐析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准确测定其中40种重要真菌毒素的含量。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检出率和含量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对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含量与产地温、湿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720份农产品中共检测到36种真菌毒素,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链格孢霉毒素、伏马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及其修饰物和玉米赤霉烯酮(ZEN)等,总检出率为75.3%。其中,伏马毒素B1(FB1)检出率最高(49.0%),其次为细交链孢菌酮酸(TeA)(37.5%)、伏马毒素B2(FB2)(35.7%)、腾毒素(Ten)(29.6%)、伏马毒素B3(FB3)(29.3%)、ZEN(22.6%)、DON(21.4%)、3-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DON)(10.7%)、赭曲霉毒素A(OTA)(10.4%),赭曲霉毒素B(OTB)(8.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葡萄糖苷(D3G)(7.2%)、赭曲霉毒素C(OTC)(6.4%)、黄曲霉毒素B2(AFB2)(5.8%)和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DON)(5.4%)。59.5%的农产品样品受到2种或2种以上真菌毒素污染,同一份样本中被检出毒素数量最多达到23种。根据GB 2761-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有1份玉米样本黄曲霉毒素B1(AFB1)超标,1份稻谷样本OTA超标,6份小麦和2份玉米样本ZEN超标,总超标率为1.4%,整体污染水平不高。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污染水平表现出一定的类型和地区差异。小麦中,Ten、TeA和DON污染最严重;玉米中,伏马毒素污染较普遍;稻谷中则主要为Ten、TeA和伏马毒素;果蔬中伏马毒素、赭曲霉毒素和链格孢毒素等真菌毒素检出较多。从地区来看,浙江省小麦样品中DON和ZEN污染水平最严重,安徽省玉米样品FB1污染浓度较高,而江苏省稻谷样品中DON和ZEN的检出率和浓度水平均显着高于其他地区。相关性分析表明,谷物中Ten、TeA、FB1、DON和ZEN等毒素的含量与产地温、湿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果蔬中毒素的含量与温、湿度均无相关性。【结论】长三角地区市场农产品被多种真菌毒素污染,总体污染水平相对较低,但单一样品受到多种毒素混合污染的情况较多,应引起一定的重视。

管剑豪[8](2021)在《基于磁小体表面展示技术构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检测体系》文中研究表明真菌毒素是部分真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对人或牲畜具有毒害作用的次级代谢产物,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是一种主要由镰刀菌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属于真菌毒素的一种。DON广泛存在于被镰刀菌污染的粮食及其制品中,不易分解且具有毒害作用,被人类或牲畜食用后容易引发呕吐和胃肠道疾病,食用过量时会造成生物体肝脏和肾脏的损伤。因此,建立快速有效的粮食作物及相关产品中DON检测技术对于避免人畜误食、保证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人员为构建切实可行且高效低成本的DON检测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但目前所应用的检测方法仍存在成本高、检测试剂对人体有毒害等不足,因此本研究针对现有问题基于磁小体表面展示技术建立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率且无毒无害的DON微量检测富集体系。细菌磁小体(Bacterial magnetosomes,BMs)是一类由趋磁细菌在体内合成的具有磁力效应的磁性纳米颗粒。磁小体表面覆盖有生物质膜,这不仅使其化学性质更加稳定,且为磁小体表面功能基团偶联提供了大量修饰位点。此外,磁小体还具有形态大小一致、分散性良好的优点。本研究通过利用磁小体作为纳米磁性载体,将DON特异性识别材料通过化学交联剂修饰到磁小体表面,构建了一种能够对DON进行微量检测并富集回收的检测系统。本研究首先利用4.5L发酵罐对趋磁细菌进行发酵培养,并利用超声破碎及磁吸附进行磁小体的分离纯化。随后,分别利用戊二醛和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PEI)将可特异性识别DON的DNA单链序列——核酸适配体连接于磁小体表面,并分别对连接及吸附条件进行优化,构建了一套利用磁小体表面展示技术对DON进行磁性富集吸附的检测体系。体系优化结果表明:以戊二醛作为交联剂时,1 mg BMs所连接的适配体最佳用量为0.1 nmol,交联剂戊二醛最佳使用浓度为5%,戊二醛修饰磁小体一次时制备的复合物对DON的吸附率最高。以最佳条件制备的1 mg BMs-戊二醛-aptamer复合物对于DON的吸附率达到18.16%,绝对吸附量为27.24 ng。以不同的方法对磁小体复合物吸附的DON进行洗脱时,结果为DNA酶+纯甲醇(2次)的洗脱率最高,为72.7%。以PEI作为交联剂时,1 mg BMs所连接的适配体最佳用量为1 nmol,交联剂PEI最佳使用量为5 mg,PEI修饰磁小体一次时制备的复合物对DON的吸附率最高。以最佳条件制备的1 mg BMs-PEI-aptamer吸附剂对DON的吸附率为18.43%,绝对吸附量为27.64 ng。以不同的方法对磁小体复合物吸附的DON进行洗脱时,结果为DNA酶+纯甲醇(2次)的洗脱率最高,为64.1%。由上述结果可知:当以戊二醛作为交联剂时,优化条件所制备的复合体其对于DON的吸附率为18.16%,绝对吸附量为27.24 ng。当以PEI作为交联剂时,优化条件所制备的复合体其对于DON的吸附率为18.43%,绝对吸附量为27.64ng。实验证明,戊二醛及PEI这两种交联剂均能将特异性识别DON的核酸适配体修饰于磁小体表面,且制备的两种磁性复合物均能有效的吸附DON,与当前国内外对于磁性颗粒吸附DON的绝对吸附量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相对于人工纳米磁颗粒,磁小体合成条件温和环保,不需进行后续表面包埋修饰因而复合体构建方法简单。本研究建立的DON检测体系不仅能对待测样品中微量DON进行精确定量检测,且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磁小体在真菌毒素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为类似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参考与依据。此外,经固定化等途径改造后还可利用磁小体磁性对样品中呕吐毒素进行富集去除,为后续基于该复合体建立样品中DON毒素脱除体系奠定基础。

周游[9](2021)在《呕吐毒素光催化降解产物安全性评价及其诱导的胞内氧化应激状态原位监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是一种主要由镰刀菌属产生的B型单端孢霉烯族真菌毒素,是全球污染频率最高和污染范围最广的真菌毒素之一。DON污染可导致粮食减产和使用价值降低,从而引发粮食安全问题,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此外,由于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消减控制措施,食源性DON暴露很难避免,易引发呕吐、腹泻、发烧等急性中毒症状,长期DON暴露可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体重增加减缓和免疫失调等不良反应。目前,DON的降解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法三大类,其中物理法通常脱除不完全,化学法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且影响食物感官,生物法相对安全却又非常耗时。所以,迫切需要开发绿色、高效的新型DON降解技术。近年来,真菌毒素的光催化降解技术逐渐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关注,作为一种绿色的高级氧化技术,其具有较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研究者多注重新光催化剂的开发,而对降解产物的毒性较少给予关注。DON光催化降解后的产物是什么?其毒性如何?是否安全?是非常重要,却又时常被忽视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合成了上转换纳米颗粒(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UCNP)包被二氧化钛(TiO2)的新型光催化剂UCNP@TiO2,用于DON的降解,重点考察了DON光催化降解产物的体外、体内安全性,为反馈该技术降解效果提供理论支撑。同时,结合DON易诱导细胞氧化应激这一毒理现象,针对细胞内活性氧(ROS)和谷胱甘肽(GSH)两种胞内氧化应激标志物质,分别构建了ROS广谱性和GSH特异性纳米探针,并应用于DON及其降解产物介导的胞内氧化应激状态原位监测,进一步丰富了体外毒理学的活细胞原位分析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合成UCNP@TiO2光催剂并应用于DON的降解,重点研究了经不同时间光催化降解后DON降解产物的体外安全性。成功构筑了可同时利用紫外光和近红外光的UCNP@TiO2新型光催化剂,将其用于水溶液中DON的光催化降解,通过ESI/MS分析和二次质谱鉴定DON的降解中间产物为3种,荷质比(m/z)分别为329.399、311.243和280.913。以HepG2细胞为模型,通过考察细胞活性、细胞形态、细胞周期、胞内ROS水平、细胞凋亡状况、线粒体膜电位和胞内抗氧化酶系活性等指标,较为系统的研究了经不同时间(30、60、90、120 min)光催化降解后DON降解产物的体外安全性,发现经120 min光催化处理的DON降解产物对HepG2细胞的体外毒性显着降低,甚至无毒。2.根据DON及其降解产物易导致细胞氧化应激反应,构建了无标记的PEG-CdSe@ZnS量子点荧光探针,并用于DON及其降解产物诱导的活细胞内ROS的荧光成像及氧化应激状态原位监测。以PEG修饰提高了CdSe@ZnS量子点的生物相容性,并在溶液体系中考察了该探针对多种ROS(O2-、ONOO-、·OH、Cl O-和H2O2)的广谱响应能力;以典型ROS分子H2O2研究了PEG-CdSe@ZnS探针的分析性能,显示当H2O2浓度范围为0.078~1.25μM时,线性关系良好(y=-40.36x+124.83;R2=0.9896),检测限为19 n M(3δ,n=11),表明探针对ROS具有广谱响应能力和高灵敏度。选用优化后的探针孵育浓度(5 ppm),进一步用于DON及其光催化降解产物诱导的活细胞内ROS荧光成像和氧化应激状态评估,发现当DON浓度大于等于10 ppm时,荧光几乎被淬灭,氧化应激程度趋于饱和,而120 min的DON光催化降解产物几乎未导致荧光淬灭,并与对照组趋于一致(P>0.05),表明该产物未导致细胞氧化应激反应。3.以GSH适配体(Aptamer,Apt)为识别分子,金纳米簇(Au nanoclusters,AuNCs)和MoS2纳米片为荧光供体和淬灭剂,构建了Apt-AuNCs-MoS2复合纳米探针并用于活细胞中GSH的荧光成像和DON及其降解产物诱导的氧化应激水平原位监测。在以胞内总ROS为氧化应激评估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选取GSH这一特异性指标为监测对象,用于氧化应激评估。所构建的Apt-AuNCs-MoS2复合探针对GSSG、Cys、Glu等类似成分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当GSH浓度范围为0.01~100μM时,荧光强度与GSH浓度的Log10值线性良好(y=203.93x+791.55,R2=0.9847),检测限为35 n M(3δ,n=11),表明该探针具有高特异性和高灵敏性。活细胞荧光成像结果显示,当DON浓度大于等于20 ppm时,荧光几乎无法恢复,氧化应激程度达到最大水平,而120 min的DON降解产物组荧光恢复趋于饱和,且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表明该产物未诱导细胞氧化应激。4.在体外毒理学和氧化应激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选取BLAB/c小鼠为实验动物模型,探究了DON光催化降解产物缓解小鼠肠道屏障功能损伤与菌群紊乱的作用及机制。通过测定肠道组织中T-AOC、SOD、CAT、GSH-Px等抗氧化酶系活性,以及GSH/GSSG比值和MDA的水平,考察了DON及其降解产物诱导的肠道组织氧化应激程度;通过血清中DAO活力和肠道组织病理观察,考察了小鼠肠道组织损伤程度和机械屏障的完整性;并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DON及其降解产物暴露后小鼠肠道微生物区系组成。结果表明,120 min的DON降解产物处理有效缓解了DON暴露导致的肠道组织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和绒毛上皮组织损伤,改善了肠道屏障功能,同时缓解了DON诱导的肠道菌群紊乱。运用RT-q PCR法和组织免疫荧光技术,发现DON降解产物处理显着改善了小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 3、ZO-1和occludin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从而有效改善了肠道屏障功能损伤,恢复了肠道机械屏障的完整性;16S rRNA测序表明120 min的DON降解产物显着上调了Bacteroides、Prevotella、Acinetobacter、Streptococcus、Anaerotruncus、Cupriavidus、Clostridium和Anaeroplasma的相对丰度,从而有效缓解了DON暴露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此外,还发现DON暴露可诱导传统有益菌Akkermansia的代偿性增殖,进而发挥其肠道黏膜修复功能。且DON降解产物处理显着改善了小鼠采食量和生长性能,下调了血清中IL-1β、IL-6、IL-10和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同时上调了ALT、AST和ALP等肝酶活性,降低了DON造成的肝脏组织损伤,还改善了小鼠能量代谢状态和自主活动量。综上所述,经光催化处理120 min后DON降解产物的体外、体内毒性显着降低,且在活细胞中未诱导显着的氧化应激反应,安全性得到有效提高,表明基于UCNP@TiO2的DON光催化降解技术绿色、高效,其在真菌毒素控制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韦凯敏[10](2021)在《呕吐毒素及其乙酰化衍生物的联合毒性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呕吐毒素,亦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nenol,DON),是由镰刀菌属霉菌产生的一种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基于该类毒素对全球谷物粮食污染的广泛性,其毒性研究一直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真菌毒素的体外毒性评价多采用依赖于平皿培养的细胞毒理学方法,相较于二维细胞培养,三维的细胞培养条件已被许多研究证实能够更好地模拟体内环境,从而更有效地评估毒物对个体的真实毒性。此外,目前对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毒性研究大多集中于单一毒素,仍缺乏全面阐述该类毒素的联合毒性及机制的研究。本论文以DON及其乙酰化衍生物3-ADON、15-ADON为研究对象,从细胞和基因水平研究了三者单独及共存下的细胞毒性效应;进一步通过生物打印技术构建基于电化学方法的细胞毒性评价模型,实现了在三维细胞培养体系中对DON、3-ADON及15-ADON的单独/联合毒性评价;最后,运用代谢组学技术从细胞代谢变化水平阐释了所选毒素对细胞产生的毒性效应及损伤机制。主要内容如下:1.探究不同细胞系、毒素作用时间、毒素剂量及毒素组合对DON、3-ADON及15-ADON联合毒性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毒素对A549和Caco-2细胞活性均有抑制作用。相较于Caco-2细胞,A549细胞对三种毒素的毒性更为敏感。三种毒素对两种细胞均需作用48 h以上毒性作用更为明显。DON+3-ADON与3-ADON+15-ADON的组合对A549和Caco-2细胞产生几乎完全拮抗的细胞毒性(IC10~IC90),而DON+15-ADON和DON+3-ADON+15-ADON的组合则在中低细胞抑制水平产生协同作用,在中高细胞抑制水平又会发挥拮抗作用。2.基于碳纳米纤维/甲基丙烯酰化明胶(Gel MA)复合水凝胶构建了电化学细胞毒性评价模型,用于DON、3-ADON及15-ADON的联合毒性评估。为探究细胞培养模式对细胞毒性响应的影响,实验采用生物打印技术开发了一种8通道三维“蜂巢”型细胞传感模型,并以电化学阻抗谱法(EIS)进行三种毒素的细胞毒性评估。具有优异生物相容性的碳纳米纤维被掺入Gel MA水凝胶中以提高传感模型的导电性能。在此评价方法下,DON、3-ADON和15-ADON的检测限(LOD)分别为0.07、0.10和0.06μg/mL。构建的电化学方法所得结果与CCK-8方法测定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3.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热图分析与通路分析对DON、3-ADON及15-ADON单独与联合作用于细胞后的胞内代谢轮廓变化加以分析,探索三者共存对机体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基于前期实验,可以发现细胞系、作用剂量和毒素组合的差异对毒性效应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本章选择这三个维度继续开展细胞代谢组学研究。实验结果显示,随毒素浓度增加,细胞显着差异代谢物的数量增多,说明毒素剂量的增加会加剧细胞正常代谢稳态的扰动。此外,毒素联合作用相较单独作用并没有明显增加显着差异代谢物的数量,这可能与毒素共存时产生拮抗作用相关。代谢通路分析结果表明,DON及其乙酰化衍生物主要通过扰乱细胞的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牛磺酸和低牛磺酸代谢通路,从而影响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产生细胞毒性。综上可知,不同细胞系、作用时间、作用剂量及毒素组合均会影响DON、3-ADON及15-ADON的细胞联合毒性效应。在三维细胞培养体系中,利用电化学方法测得的毒素与细胞活性之间具有剂量-效应关系,基于生物打印的毒性评价模型构建方法为统一、批量化地生产毒素毒性评价工具提供了新的可能。毒素引起的细胞代谢紊乱表明,该类毒素主要是通过扰乱细胞能量代谢途径而影响细胞正常生长的。本论文评价了DON、3-ADON及15-ADON的联合暴露风险及相关机制,可为科学地制定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限量标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性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粉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含量的测定能力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样品的制备。
        1.2.2 样品的提取。
        1.2.3 样品的富集净化。
        1.2.4 液相色谱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曲线
    2.2 样品提取
    2.3 样品净化
    2.4 质控样及加标回收
    2.5 能力验证结果
3 讨论

(2)饼干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测定及风险监管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检测方法
        1.3.1 标准溶液配制
        1.3.2 样品处理
        1.3.3 仪器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检测值范围分析
    2.2 不同种类饼干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含量分析
3 监管建议
    3.1 加强原料把关,降低原料污染风险
    3.2 增加共存物监测指标,使监测更加全面准确
    3.3 增加问题原料的产品抽检量
    3.4 加大食品安全法知识宣传,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3.5 拓宽抽样渠道,加大监管力度

(3)谷物类食品中DON的毒性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DON的毒性机理与作用
    1.1 肠道毒性
    1.2 神经毒性
    1.3 免疫毒性
    1.4 细胞毒性及其他
2 检测技术研究
    2.1 胶体金快速测试法
    2.2 酶联免疫法
    2.3 薄层色谱法
    2.4 高效液相色谱法
    2.5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3 结论与展望

(4)食品中呕吐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呕吐毒素简述
    1.1 呕吐毒素理化性质
    1.2 呕吐毒素毒性
    1.3 呕吐毒素污染情况及限量标准
2 呕吐毒素检测方法
    2.1 薄层色谱法(TLC)
    2.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2.3 气相色谱法(GC)
    2.4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ELISA)
    2.5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GICA)
    2.6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法(TRFIA)
    2.7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
3 总结和展望

(5)粮食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色谱法
    1.1 薄层色谱法
    1.2 液相色谱法
2 免疫法
    2.1 酶联免疫法
    2.2 侧流免疫层析法
3 光谱法
    3.1 拉曼光谱法
    3.2 近红外光谱法
4 生物传感器方法
    4.1 电化学法
    4.2 表面等离子共振法
5 结论与展望

(7)长三角地区市场常见农产品中40种真菌毒素的污染状况和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样品采集
        1.1.2 仪器
        1.1.3 试剂
    1.2 试验方法
        1.2.1 真菌毒素检测
        1.2.1.1真菌毒素标准溶液的配制
        1.2.1. 2 样品前处理
        1.2.1. 3 UPLC-MS/MS检测
    1.3 数据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长三角地区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总体污染情况
    2.2 长三角地区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混合污染情况
    2.3 不同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污染水平
    2.4 不同地区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污染水平比较
    2.5 不同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污染水平与产地温、湿度的相关性
3 讨论
4 结论

(8)基于磁小体表面展示技术构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检测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简介
        1.1.1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1.1.2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毒性
        1.1.3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污染现状及限量标准
        1.1.4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2 趋磁细菌及磁小体概述
        1.2.1 趋磁细菌简介
        1.2.2 磁小体概述
        1.2.3 磁小体特性
        1.2.4 磁小体的应用
    1.3 核酸适配体
        1.3.1 核酸适配体的概念
        1.3.2 核酸适配体的特点
        1.3.3 核酸适配体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MSR-1 的发酵培养及磁小体的纯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溶液的配制
        2.2.4 磁螺菌MSR-1 的发酵培养
        2.2.5 磁小体的纯化
    2.3 结果与分析
        2.3.1 MSR-1 的高密度培养
        2.3.2 BMs的纯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磁小体-戊二醛-适配体复合物富集纯化DON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流动相及DON标准贮备液的配制
        3.2.4 DON标准曲线的测定
        3.2.5 磁小体-戊二醛-适配体复合物制备条件的优化
        3.2.6 连接复合体吸附DON洗脱条件的优化
    3.3 结果与分析
        3.3.1 HPLC检测DON浓度的标准曲线
        3.3.2 连接体系Aptamer用量的优化
        3.3.3 连接体系戊二醛用量的优化
        3.3.4 戊二醛与BMs连接次数的优化
        3.3.5 洗脱条件的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磁小体-PEI-适配体复合物富集纯化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主要溶液的配制
        4.2.4 磁小体-PEI-适配体复合物制备条件的优化
        4.2.5 连接复合体吸附DON洗脱条件的优化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连接体系PEI用量的优化
        4.3.2 连接体系Aptamer用量的优化
        4.3.3 PEI与 BMs连接次数的优化
        4.3.4 洗脱条件的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呕吐毒素光催化降解产物安全性评价及其诱导的胞内氧化应激状态原位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概述
        1.1.1 DON及其污染现状
        1.1.2 掩蔽型 DON及修饰型 DON
        1.1.3 DON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1.1.4 DON的国内外限量标准
    1.2 DON的主要毒性与毒理机制
        1.2.1 细胞氧化应激
        1.2.2 细胞毒性
        1.2.3 胃肠道毒性
        1.2.4 免疫毒性
        1.2.5 生殖毒性
        1.2.6 遗传毒性
        1.2.7 DON的主要毒性作用机制
    1.3 DON的消减控制技术
        1.3.1 DON的常规控制技术
        1.3.2 DON的光催化降解技术
    1.4 DON降解产物安全性评价研究
    1.5 立题目的与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UCNP@TiO_2的DON光催化降解及其降解产物体外安全性评价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UCNP@TiO_2光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2.3.2 DON的光催化降解、产物鉴定及样品制备
        2.3.3 细胞活力测定
        2.3.4 细胞形态学分析
        2.3.5 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变化
        2.3.6 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检测
        2.3.7 Annexin V-FITC和 PI双染法监测细胞凋亡
        2.3.8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2.3.9 胞内抗氧化酶系活力测定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UCNP@TiO_2光催化剂的表征
        2.4.2 DON的残余浓度和降解产物的鉴定
        2.4.3 不同时间DON降解产物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2.4.4 DON降解产物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2.4.5 DON降解产物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2.4.6 DON降解产物对胞内ROS水平的影响
        2.4.7 Annexin V-FITC和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和坏死
        2.4.8 DON降解产物诱导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
        2.4.9 DON降解产物诱导的胞内抗氧化能力变化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量子点探针的胞内ROS成像与DON产物诱导的氧化应激监测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CdSe@ZnS量子点的修饰与表征
        3.3.2 细胞毒性实验及PEG-CdSe@ZnS量子点浓度优化
        3.3.3 胞内基础ROS对探针荧光性能影响观察
        3.3.4 溶液体系中多种ROS的产生和ROS 的检测
        3.3.5 不同浓度DON诱导的胞内ROS成像
        3.3.6 DON降解产物诱导的胞内ROS成像
        3.3.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EG-CdSe@ZnS量子点探针的原理及其验证
        3.4.2 PEG-CdSe@ZnS量子点探针的表征
        3.4.3 PEG-CdSe@ZnS细胞毒性评估和浓度优化
        3.4.4 PEG-CdSe@ZnS量子点探针的分析性能验证
        3.4.5 PEG-CdSe@ZnS探针的装载及胞内基础ROS的干扰验证
        3.4.6 胞内ROS淬灭PEG-CdSe@ZnS量子点荧光性能验证
        3.4.7 不同浓度DON诱导的胞内ROS荧光成像与氧化应激评估
        3.4.8 DON降解产物诱导的胞内ROS成像与氧化应激评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适配体识别的胞内GSH成像与DON产物诱导的氧化应激监测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细胞的复苏与传代培养
        4.3.2 等温滴定量热法验证GSH适配体的亲和性
        4.3.3 金纳米簇(AuNCs)与MoS_2纳米片的合成
        4.3.4 Apt-AuNCs-MoS_2复合探针的构筑、优化与表征
        4.3.5 Apt-AuNCs-MoS_2复合探针的胞外GSH检测能力验证
        4.3.6 Apt-AuNCs-MoS_2复合探针的细胞毒性
        4.3.7 细胞成像过程中复合探针与细胞孵育时间优化
        4.3.8 GSH诱导的荧光恢复验证
        4.3.9 DON及其降解产物诱导的胞内GSH变化成像
        4.3.10 DON诱导的细胞活性和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分析
        4.3.11 数据分析与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GSH适配体亲和性验证
        4.4.2 AuNCs与 MoS_2纳米片的表征
        4.4.3 Apt-AuNCs-MoS_2复合探针的构筑与表征
        4.4.4 Apt-AuNCs-MoS_2复合探针的荧光“off-turn”性能验证
        4.4.5 Apt-AuNCs-MoS_2复合探针中MoS_2的优化
        4.4.6 Apt-AuNCs-MoS_2复合探针胞外检测GSH性能
        4.4.7 Apt-AuNCs-MoS_2复合探针的特异性分析
        4.4.8 Apt-AuNCs-MoS_2复合探针的细胞毒性评估
        4.4.9 复合探针与细胞共孵育时间优化
        4.4.10 GSH发挥荧光恢复效能的胞内验证
        4.4.11 DON及其降解产物诱导的GSH荧光成像与氧化应激评估
        4.4.12 DON预处理诱导的细胞活性与凋亡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ON光催化降解产物缓解BALB/c小鼠肠道屏障功能损伤和菌群紊乱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主要仪器
        5.2.3 实验动物及管理
    5.3 试验方法
        5.3.1 DON降解产物的制备
        5.3.2 动物实验设计
        5.3.3 体重、饮水量、采食量及脏器指数
        5.3.4 血常规检查、血清生化指标、炎症因子测定
        5.3.5 肠道氧化应激指标的测定
        5.3.6 实时荧光定量PCR
        5.3.7 肠道及肝脏病理学观察
        5.3.8 肠道组织免疫荧光分析
        5.3.9 小鼠呼吸交换率、能量代谢和自主活动量测定
        5.3.10 16S rRNA测序分析小鼠肠道微生物区系
        5.3.11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DON降解产物对小鼠体增重、采食量和饮水量的影响
        5.4.2 DON降解产物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5.4.3 DON降解产物对小鼠血液学、血清生化指标和肝病理的影响
        5.4.4 DON降解产物对血清DAO水平和肠肝循环的影响
        5.4.5 DON降解产物缓解肠道组织氧化应激损伤
        5.4.6 DON降解产物缓解DON暴露诱导的小鼠肠道屏障损伤
        5.4.7 DON降解产物对小鼠能量代谢和自主活动量的影响
        5.4.8 16S rRNA测序分析DON降解产物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本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10)呕吐毒素及其乙酰化衍生物的联合毒性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污染现状
        1.1.1 全球单端孢霉烯族毒素污染概况
        1.1.2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联合污染
        1.1.3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毒性及其限量标准
    1.2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联合毒性研究现状
        1.2.1 联合毒性评价方法简介
        1.2.2 国内外单端孢霉烯族毒素联合毒性研究进展
    1.3 细胞传感在体外毒性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1.3.1 细胞传感概述
        1.3.2 生物打印技术在构建三维细胞培养体系中的应用
        1.3.3 电化学方法在细胞传感中的应用
        1.3.4 三维细胞电化学传感模型在体外毒性评价中的应用
    1.4 代谢组学技术在真菌毒素联合毒性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4.1 代谢组学概述
        1.4.2 代谢组学在真菌毒素毒性评价中的应用
        1.4.3 代谢组学在联合毒性机制评价中的应用
    1.5 立题背景及意义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DON、3-ADON和15-ADON联合诱导的细胞毒性效应研究及作用类型判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
        2.3.2 溶液配制
        2.3.3 细胞活性抑制率检测
        2.3.4 细胞活性氧水平检测
        2.3.5 细胞凋亡率检测
        2.3.6 凋亡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测定
        2.3.7 模型分析单端孢霉烯族毒素联合作用类型
        2.3.8 数据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毒素对细胞活性抑制率的影响
        2.4.2 毒素共存对细胞活性抑制率的影响
        2.4.3 毒素共存对细胞联合毒性作用类型的判断
        2.4.4 毒素共存对细胞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2.4.5 毒素共存对细胞凋亡情况的影响
        2.4.6 毒素共存对细胞凋亡调控基因表达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构建三维细胞毒性评价模型评价DON、3-ADON及15-ADON的毒性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培养
        3.3.2 生物打印水凝胶浓度优化
        3.3.3 生物打印参数的优化
        3.3.4 基于生物打印技术构建细胞电化学毒性评价模型
        3.3.5 细胞电化学传感模型评价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单一及联合毒性
        3.3.6 细胞活力、钙离子及凋亡情况的测定
        3.3.7 电镜样品前处理
        3.3.8 分析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基于生物打印技术的电化学细胞传感模型的构建流程
        3.4.2 细胞传感模型构建过程的表征及电化学实验条件优化
        3.4.3 生物水凝胶浓度的优化
        3.4.4 生物打印填充类型及打印层数的优化
        3.4.5 细胞电化学传感模型评价DON、3-ADON及15-ADON的细胞毒性
        3.4.6 细胞电化学传感模型评价DON、3-ADON及15-ADON共存时的细胞毒性
        3.4.7 细胞电化学传感模型评价方法的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细胞代谢组学探究DON、3-ADON及15-ADON联合毒性机制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细胞培养
        4.3.2 实验分组
        4.3.3 细胞代谢物的提取
        4.3.4 样品的衍生化处理
        4.3.5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代谢物
        4.3.6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细胞代谢物多元统计分析
        4.4.2 细胞代谢物聚类热图分析
        4.4.3 显着性差异代谢物筛选
        4.4.4 细胞代谢通路网络分析
        4.4.5 细胞代谢物通路富集分析
    4.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性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粉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含量的测定能力验证[J]. 王蓓蓓,朱联旭,李崇勇,刘欣. 安徽农业科学, 2022(01)
  • [2]饼干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测定及风险监管建议[J]. 张金秋,王雯,陶飞,薛瑾,王多娇,万素琴,颜春荣,徐春祥. 现代食品, 2021(24)
  • [3]谷物类食品中DON的毒性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A]. 林华锋,王海贞,常彦磊,容敏靖. 首届松山湖“食品与生命健康”高峰论坛暨2021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 2021
  • [4]食品中呕吐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 朱海华,张梦雪,胡骁飞,王鋆坦,郭碧珊,王法云,王慧. 食品科技, 2021(11)
  • [5]粮食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戴煌,武旭悦,黄金发,毕洁,王加华,舒在习,肖安红. 现代食品科技, 2021(12)
  • [6]植物病原镰刀菌产生的毒素种类及其危害[J]. 张嘉城,方香玲,南志标. 草业科学, 2021(08)
  • [7]长三角地区市场常见农产品中40种真菌毒素的污染状况和特征分析[J]. 范楷,祭芳,徐剑宏,钱鸣蓉,段劲生,聂冬霞,唐占敏,赵志辉,史建荣,韩铮. 中国农业科学, 2021(13)
  • [8]基于磁小体表面展示技术构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检测体系[D]. 管剑豪.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2021(01)
  • [9]呕吐毒素光催化降解产物安全性评价及其诱导的胞内氧化应激状态原位监测方法研究[D]. 周游. 江南大学, 2021(01)
  • [10]呕吐毒素及其乙酰化衍生物的联合毒性与机制研究[D]. 韦凯敏. 江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性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