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小麦灌浆特性及粒重优势研究

杂交小麦灌浆特性及粒重优势研究

一、杂种小麦灌浆特点与粒重优势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胜全[1](2019)在《杂交小麦产量形成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为给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创制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笔者总结了杂交小麦产量形成过程中的产量构成及其贡献、光合优势、物质生产、群体结构建成、源库关系、根系发育等生物学规律,提出了通过挖掘穗粒数及粒重潜力、扩大库源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精量栽培等进一步挖掘小麦强杂种优势的策略,以期为加速杂交小麦走向生产应用提供指导。

张亚娟,冯素伟,董娜,姜小苓,李小军,胡铁柱,茹振钢[2](2011)在《两系杂交小麦杂优3号的灌浆特性及杂种优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给低温敏感雄性不育(BNS)型两系杂交小麦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提供依据,对BNS型两系杂交小麦杂优3号的灌浆特性及其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灌浆过程中,杂优3号籽粒干重变化呈"S"曲线,干重增幅大于父本Bh001,具有明显的超高亲优势。与对照百农矮抗58相比,杂优3号在灌浆后期的优势较为明显。晚播可提高杂优3号最终千粒重和籽粒最大灌浆速率。杂优3号的籽粒灌浆速率呈正态变化曲线,在灌浆渐增期和快增期表现出明显的超高亲优势,在灌浆后期具有明显的超标优势。

李世清,邵明安,李紫燕,伍维模,张兴昌[3](2003)在《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本文对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中,粒重的增长进程(即灌浆进程)呈"S"型变化趋势,目前通常用Logistic生长方程、Richards生长方程和三次多项式方程对该"S"型曲线进行模拟。这些方程中的参数,如灌浆持续期、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粒重等均表征着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其中灌浆速率主要由遗传控制,灌浆持续期主要取决于环境因素。从现有文献看,灌浆速率是决定籽粒重量的关键性参数,而灌浆持续期与籽粒重量间的相互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小麦开花时有相当数量的贮藏性物质以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形式贮藏在叶片、茎鞘和茎秆中,在籽粒灌浆期间分解并向籽粒转移,对籽粒重量的贡献率达1/3以上,描述物质转移的指标包括干物质转移量、干物质转移效率和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等,小麦遗传特性、养分供应水平和气候条件均影响小麦灌浆期间的物质转移,如杂种小麦的干物质转移效率和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均明显高于亲本,适量增施氮肥能够促进开花后营养器官贮存光合产物向籽粒中的运转,提高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灌浆期间受到干旱胁迫时,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明显增加;环境温度、光照、土壤水分和养分(特别是氮素)状况对小麦灌浆过程及相关参数有显着影响。过去虽?

窦秉德[4](2002)在《小麦种间、品种间杂种优势的表现及其激素生理基础》文中研究说明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提高小麦产量对于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杂种优势的利用是提高作物产量、改进品质的有效途径,杂种优势不强是目前限制杂交小麦生产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充分利用小麦属内广泛的遗传资源,拓宽杂交小麦亲本的遗传基础,提高杂交小麦的杂种优势幅度,我们连续两年对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和密穗小麦种间杂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子进行了研究、并与小麦品种间杂种进行了比较,对小麦种间杂种的籽粒进行了品质测试,对小麦种间、品种间杂种的分蘖成穗优势和千粒重形成优势的激素生理基础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 1.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的种间杂种每株产量的平均杂种优势为75.79%,普通小麦与密穗小麦的种间杂种每株产量的平均杂种优势为57.67%,普通小麦品种间杂种每株产量的平均杂种优势为12.55%. 种间杂种优势大于品种间杂种优势。2. 普通小麦品种间杂种每株穗数优势和主穗粒数优势年度间表现稳定;普通小麦与密穗小麦的种间杂种主穗粒数优势以及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的种间杂种千粒重优势两年均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且幅度相近,其他性状年度间差异较大。3.普通小麦品种间杂种每株穗数杂种优势中,特殊配合力所代表的非加性遗传效应起了主要作用,而主穗粒数杂种优势中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所代表的加性、非加性遗传效应所起的作用相当;普通小麦与密穗小麦种间杂种主穗粒数杂种优势中特殊配合力所代表的非加性遗传效应起了主要作用;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杂种千粒重杂种优势中特殊配合力所代表的非加性遗传效应起了主要作用。4.小麦品种间、种间杂种籽粒产量杂种优势的构成因子中,每株穗数优势和每穗产量优势在第一层次对每株产量优势作出贡献,而穗粒数优势和千粒重优势在第二层次通过每穗产量优势对每株产量优势作出贡献。5.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杂种籽粒蛋白质及湿面筋含量比母本有所提高,2000年提高不显着,而2001 年提高显着;普通小麦与密穗小麦种间杂种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与母本相比两年间表现不一,2000 年显着降低,2001 年增高不显着。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不同年份差异较大。6.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的种间杂种、普通小麦与密穗小麦的种间杂种的籽粒硬度均表现负优势,但农大3226 所配的组合的籽粒硬度多为正优势。7. 种间杂种沉淀值的超亲优势平均为7.2%,超亲组合占60%,超亲组合的优势平均达19.9%,沉淀值年度间差异较小。沉淀值较高的组合,具有较好的粉质特性。8. 种间杂种亲本间HMW-GS 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其杂种F1 表现共显性,F2 表现自由组合,为品质杂种优势提供了基础。9.品种间杂种分蘖盛期分蘖节仅细胞分裂素含量与分蘖数呈极显着的正相关,而脱落酸含量与其分蘖数呈极显着的负相关。而种间杂种分蘖盛期分蘖节中的细胞分裂素含量与其分蘖数显着正相关、脱落酸含量与其分蘖数呈显着负相关,另外其分蘖节中的生长素含

王海燕[5](2001)在《陕西关中地区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选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陕西关中地区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选配规律研究选用10个具有特异性状的小麦品种及完全双列杂交所得45个杂种F1以及对照品种陕229,从杂种优势分析,产量性状间的通径分析、亲子相关和回归分析、配合力分析等角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所调查的15个性状除穗粒数表现负向的平均杂种优势外,其余各性状均表现正向的平均杂种优势,并且穗长、总小穗数存在明显的超亲、超标优势,株高的优势超亲不超标。在陕西关中地区,多穗型与早熟穗重型品种组配是较好的强优势组合的组配模式。产量构成因素中,以千粒重的优势为最大,其次为穗数,穗粒数表现负优势。统计平均杂种优势大于10%的组合,从中可以看出,穗数优势在产量优势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千粒重的优势作用也不容忽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各性状中,以穗数与产量的直接作用,总影响力为最大。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0.776733,但由于穗部性状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它对产量的总效应为负值(-0.04049)除千粒重、穗粒数和穗数对产量起着重要作用外,有效小穗数、总小穗数也对产量起着一定作用。F1产量及其穗部因素与其它农艺性状的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与千粒重呈极显着的正相关,但与成穗数呈极显着的负相关,穗下颈长与穗粒数呈极显着的正相关,总小穗数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旗叶叶面积与穗粒数呈显着正相关。亲子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产量、经济系数亲子之间相关与回归不显着,而其它性状总小穗数、穗数、千粒重、穗长、穗粒数、有效小穗数、株高、单茎冠层叶面积、穗下颈长、旗叶叶面积、旗叶宽、旗叶长、旗叶叶鞘长、抽穗期亲子之间相关与回归极显着,说明这些性状F1与双亲平均值关系密切,利用双亲平均值预测F1表现是可能的。杂种一代优势的高(低)是随着双亲的高(低)而变化。但双亲对F1优势高(低)的作用并非一致。总小穗数、旗叶长、旗叶宽、穗数、穗粒数、旗叶宽高亲值比低亲值作用大,千粒重、穗长、株高、单茎冠层叶面积、穗下颈长、有效小穗数、旗叶叶面积、旗叶叶鞘长低亲值比高亲值作用大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同一亲本的不同性状或同一性状不同亲本间一般配合力有较大的差异,同一性状特殊配合力大小因组合不同也有很大的差异。亲本产量的一般配合力、组合的特殊配合力与产量构成因素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有关,杂种优势与一般配合力效应有关,特殊配合力与杂种优势呈显着正相关,因此,在杂交小麦优势利用中,在高一般配合力的基础上选择高特殊配合力的组合,更易获得强优势组合。亲本本身性状表现与一般配合力效应的相关系数因性状而异。

李万昌[6](2001)在《强优势杂交水麦结构模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9~2001年选用9个性状差异较大的品种(系),按完全双列杂交(正交)组配成36个杂交组合,加上9个亲本材料共45个材料进行试验。利用Nair单性状分组法对亲本和杂交组合各性状进行了分组。按产量分组结果对其杂种优势,产量与各性状间的关系、株型各性状与产量的关系作了分析,并对产量>510公斤/亩的杂交组合的产量结构进行了优化,对产量优势>10%的杂交组合进行了方差和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1)亲本各性状水平低时,杂种优势表现明显。 (2)不同产量水平下各产量构成因素的杂种优势大小不同。在480公斤/亩以下时,单穗重优势>千粒重优势>穗粒数优势>亩穗数优势;在510~573公斤/亩水平下,亩穗数优势>单穗重优势>千粒重优势>穗粒数优势;在580~660公斤/亩水平下,单穗重优势>千粒重优势>亩穗数优势>穗粒数优势;在685~764公斤/亩水平下,穗粒数优势>单穗重优势>亩穗数优势>千粒重优势。 (3)随产量水平的升高,亩穗数对产量的作用逐渐弱化,穗粒数对产量的作用逐渐增强,亩穗数与穗粒数间的相互作用构成限制产量的主要成份,千粒重对产量的作用较稳定。千粒重与亩穗数的负相关性较弱、与穗粒数无明显的相关性。 (4)在产量优势>10%的强优势组合中,穗粒重优势对产量优势的贡献最大,千粒重优势的贡献最小。 (5)随产量水平的升高,应选择株高适当、旗叶面积小、倒二叶面积大,长穗下节长的杂交组合。 (6)综合考虑亩穗数(x1)、穗粒数(x2)、千粒重(x3)、单穗重(x4),杂种优势的判别指数为I=x1+0.743x2+0.397x3-0.505x4。 (7)关中地区,产量在500~600kg/亩时,产量结构模式为:33.6~40.5万穗/亩,33.6~41.3粒/穗,35.7~42.3克/千粒重;产量在600~700kg/亩时,产量结构模式为:35~43万穗/亩,36~50粒/穗,37~45克/千粒重。

沈建良,梁振兴[7](2000)在《CHA杂种小麦产量优势形成原因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参阅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综合概述了影响CHA杂种小麦产量优势形成的诸多因素,其中包括杂种小麦自身生育特点和栽培环境,同时,还从更深层次阐明了杂种产量优势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以期为栽培上提出关键性的技术措施,使CHA杂种小麦的产量优势得到充分地发挥以及强优势组合选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沈建良,梁振兴[8](1999)在《CHA杂种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优势特性形成的研究》文中提出以 CHA杂种及其亲本为材料,探讨了 CHA杂种小麦产量优势形成过程的生长发育特点以及不同组合优势性状及其大小,从不同角度阐述了 CHA杂种小麦产量优势形成的原因。

张艳敏,李晋生,黄瑞恒,石云素,王勤,赵双进[9](1998)在《CHA杂种小麦生育特点及农艺因子调控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91~1994年度对杂种小麦叶蘖生长、根系生育、分蘖成穗、幼穗分化、籽粒灌浆、干物质积累分配等的系统深入研究结果表明,CHA杂种有诸多方面的优势;分蘖发生相对较早,且根多蘖壮,与主茎差距小,成穗相对较整齐;初生根生长快,扎得深,次生根条数多且根系粗壮,根干重及深层根比率高,生理活性强;籽粒灌浆快,增期早,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粒重优势突出;播期、密度、供水等农艺措施对根、茎、叶、蘖的生长、干物质积累及灌浆等有明显或一定的调控作用,杂种对肥水条件及其运筹的要求较高,对栽培技术的要求相对较严格。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杂种小麦“小密度、中株型、高穗重”的高产栽培新途径及“足底、控前、促中后”的水肥运筹原则,在实践中收到良好效果。

高年春,郭文善,彭永欣,朱新开,封超年,李育娟[10](1997)在《杂种小麦籽粒发育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不同杂种小麦组合的籽粒发育特性,结果表明本试验中参试的杂种小麦组合粒数和粒重具有明显的平均和超标优势;可孕花结实率高,粒数多;籽粒库容大,灌浆历期长,粒重高;并分析了不同部位籽粒发育的差异特点

二、杂种小麦灌浆特点与粒重优势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杂种小麦灌浆特点与粒重优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杂交小麦产量形成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关于产量构成及其贡献
2 关于光合优势及物质生产
3 关于群体结构建成
4 关于源库关系
5 关于根系发育
6 展望

(2)两系杂交小麦杂优3号的灌浆特性及杂种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灌浆期杂优3号千粒重的变化
    2.2 杂优3号千粒重变化的拟合
    2.3 杂优3号不同灌浆阶段灌浆参数的优势分析
        2.3.1 灌浆持续期的优势
        2.3.2 灌浆速率及最终粒重的优势
3 讨 论

(4)小麦种间、品种间杂种优势的表现及其激素生理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文献综述
    1 植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概况
    2 杂种优势的遗传学基础
        2.1 显性理论
        2.2 超显性理论
        2.3 显性和超显性理论讨论
        2.4 QTL 定位与杂种优势的遗传学基础
    3 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
    4 基因表达与杂种优势
    5 植物激素与杂种优势
    6 小麦杂种优势的研究现状
        6.1 小麦杂种优势研究概述
        6.2 小麦杂种一代形状的遗传表现
        6.3 小麦的杂种优势幅度
        6.4 小麦小麦种间杂交及其优良性状的利用
        6.5 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
    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小麦种间、品种间杂种优势的表现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考种的项目
        2.3 杂种优势计算方法
        2.4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杂种的杂种优势
        3.2 普通小麦与密穗小麦种间杂种的杂种优势
        3.3 普通小麦品种间杂种的杂种优势
        3.4 小麦种间、品种间杂种优势水平的比较分析
        3.5 种间杂种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配合力效应初步估计
        3.6 种间杂种、品种间杂种各性状的优势对产量优势的回归及相关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小麦种间杂种的品质性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品质测试方法
        2.3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1999~2000年小麦种间杂种的品质性状测定分析
        3.2 2000~2001年小麦种间杂种的品质性状测定分析
        3.3 小麦种间杂种品质性状及其杂种优势的年度间稳定性分析
        3.4 小麦种间杂种与其亲本的粉质特性比较
        3.5 种间杂种亲本、杂种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多态性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小麦种间、品种间杂种产量因子与激素水平的关系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杂种优势计算方法
        2.4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分蘖动态、成穗及其与分蘖节内源激素水平的关系
        3.1.1 品种间杂种和亲本的分蘖动态、成穗及分蘖节内源激素含量
        3.1.2 种间杂种和亲本的分蘖动态、分蘖成穗数及其与分蘖节内源激素含量
        3.2 灌浆动态、千粒重及其与籽粒内源激素的关系
        3.2.1 品种间杂种和亲本的灌浆动态、千粒重及其籽粒中内源激素含量
        3.2.2 种间杂种和亲本的灌浆动态、千粒重及其籽粒中内源激素含量
    4 讨论
        4.1 植物激素与分蘖及分蘖成穗
        4.2 籽粒发育中的激素含量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小麦种间杂种籽粒发育中基因的差异表达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激素含量的数据
        2.3 基因表达差异的显示
        2.4 差异片段的克隆
        2.4.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4.2 DNA 片段的连接
        2.4.3 转化
        2.5.4 重组质粒的PCR 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激素含量的杂种优势
        3.2 基因表达的差异
        3.3 克隆的差异片段的序列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攻读学 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5)陕西关中地区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选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亲本选配研究
    §1.1数量遗传学方法
        §1.1.1配合力分析
        §1.1.2亲子相关分析
        §1.1.3遗传效应分析
    §1.2生理遗传学方法
        §1.2.1酵母法
        §1.2.2线粒体互补法
        §1.2.3叶绿体互补法
        §1.2.4匀浆互补法
        §1.2.5利用同工酶和酶活性法
    §1.3分子遗传学方法
        §1.4多元统计方法
        §1.4.1遗传距离法
        §1.4.2向量分析法
        §1.4.3典范分析法
        §1.4.4因子分析法
    §1.5亲本选配的技术路线
§2.小麦杂种优势的表现
    §2.1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杂种优势
    §2.2其他性状的杂种优势
§3.小麦杂种优势的生理生化基础
    §3.1生长发育
    §3.2光合性能
    §3.3呼吸和能量代谢
    §3.4重要遗传生理活性物质
    §3.5各种酶系和同工酶
第二章 正文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2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杂种优势分析
    §2.2产量性状间的通径分析
    §2.3F1代产量及其穗部因素与其它农艺性状间的简单相关
    §2.4亲子相关与回归分析
    §2.5配合力分析
        §2.5.1亲本各主要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分析
        §2.5.2亲本主要性状的表现与一般配合力的关系
        §2.5.345个F1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分析
        §2.5.4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与杂种优势间的关系
        §2.5.5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3.结论与讨论
    §3.1结论
    §3.2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强优势杂交水麦结构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杂种小麦研究概况
        1.1 世界上杂种小麦研究概况
        1.2 我国杂种小麦研究概况
        1.3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杂交小麦研究的主攻方向
    2. 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2.1 基本苗、分蘖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2.2 株型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2.3 穗和芒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2.4 主要产量性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3. 小麦品种模式化选育的研究
    4. 选择指数与小麦育种
        4.1 选择指数的发展
        4.2 选择指数的理论
第二部分 正文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及田间管理
        1.3 农艺性状测定
        1.4 杂种优势测定
        1.5 种子饱满度测定
        1.6 性状水平分组
        1.7 强优势判别指数的分析
        1.8 试验数据处理的统计分析用大型统计分析软件包SAS[ ]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性状水平分组
        2.2 杂种优势分析
        2.3 产量构成因素相关通径分析
        2.4 强优势组合判别指数分析
        2.5 强优势杂交小麦产量结构的优化
    3. 讨论
        3.1 产量结构模式的分析方法
        3.2 不同产量水平下的杂种优势
        3.3 不同产量水平下,各性状间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3.4 杂种优势判别指数
        3.5 不同产量水平下的最优结构模式
        3.6 产量优势与产量因素优势间的关系
    4.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杂种小麦灌浆特点与粒重优势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杂交小麦产量形成的研究进展[J]. 张胜全. 中国农学通报, 2019(06)
  • [2]两系杂交小麦杂优3号的灌浆特性及杂种优势研究[J]. 张亚娟,冯素伟,董娜,姜小苓,李小军,胡铁柱,茹振钢. 麦类作物学报, 2011(04)
  • [3]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李世清,邵明安,李紫燕,伍维模,张兴昌. 西北植物学报, 2003(11)
  • [4]小麦种间、品种间杂种优势的表现及其激素生理基础[D]. 窦秉德. 中国农业大学, 2002(11)
  • [5]陕西关中地区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选配规律研究[D]. 王海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01)
  • [6]强优势杂交水麦结构模式的研究[D]. 李万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01)
  • [7]CHA杂种小麦产量优势形成原因探讨[J]. 沈建良,梁振兴.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0(03)
  • [8]CHA杂种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优势特性形成的研究[J]. 沈建良,梁振兴.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1999(06)
  • [9]CHA杂种小麦生育特点及农艺因子调控效应研究[J]. 张艳敏,李晋生,黄瑞恒,石云素,王勤,赵双进. 作物学报, 1998(06)
  • [10]杂种小麦籽粒发育特性研究[J]. 高年春,郭文善,彭永欣,朱新开,封超年,李育娟. 江苏农学院学报, 1997(01)

标签:;  ;  ;  

杂交小麦灌浆特性及粒重优势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