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嗪对离体大鼠肝细胞钙摄入的影响

川芎嗪对离体大鼠肝细胞钙摄入的影响

一、川芎嗪对离体大鼠肝细胞钙摄入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俊丽[1](2021)在《新型Pyxinol衍生物的合成、生物活性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改善先导化合物pyxinol的药代动力学性质,进一步增强其药理活性,本论文在综述pyxinol和其衍生物、以及抗心肌缺血药物研究进展基础上,综合运用药物合成、生物活性筛选以及药代动力学等多项技术,高效制备了系列新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系统筛选了抗心肌缺血和抗心衰生物活性、早期评价了药代动力学参数,成功筛选出一个具有良好心脏保护作用的创新候选化合物。论文所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一)新型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的合成为避免所合成的衍生物脂溶性过强,论文采用28个碳的饱和脂肪酸,与pyxinol的C3/C12/C25-OH进行酯化,设计并合成了系列衍生物。通过理化性质分析、核磁共振及高分辨率质谱鉴定了32个衍生物的结构,包括:C-3位单酯化产物7个、C-12位单酯化产物7个、C-3,12位双酯化产物5个、C-12,25位双酯化产物6个、C-3,12,25位三酯化产物7个。除化合物1,7外,其余30个衍生物均为首次合成的新化合物。(二)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心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基于文献报道的先导化合物pyxinol具有良好的心脏保护作用,论文对所合成的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继续开展了心脏保护作用的评价及作用机制的探讨,主要包括抗心肌缺血和抗心衰两个方面的研究。1、对H2O2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以H2O2刺激H9c2心肌细胞,建立体外心肌细胞损伤模型,采用CCK-8法测定32个脂肪酸酯衍生物对损伤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pyxinol及其衍生物对H9c2细胞损伤呈现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活性强弱依次为C-3位单酯化产物>C-3,12,25位三酯化产物>C-3,12位双酯化产物>pyxinol>C-12位单酯化产物>C-12,25位双酯化产物,推断C-3位酯键对活性贡献最大,为主要活性基团。所有衍生物中,化合物5(3-己酰-pyxinol)对H9c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最强,且呈剂量依赖性,可能是通过提高细胞内SOD活性、减少MDA生成、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进而减轻细胞损伤程度来发挥心肌细胞保护作用。2、化合物5对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采用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灌胃给予化合物5(5、10、20 mg/kg)。以心脏收缩力、心肌梗死面积、LDH、AST、CK、c Tn T、MDA及SOD为评价指标,考察治疗性给予化合物5的作用。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化合物5可呈剂量依赖性地减少左心室容积(LVVs)和心肌梗死面积、增加射血分数(EF)、提高心脏收缩力;同时也明显降低LDH、CK、AST、c Tn T和MDA水平,提高SOD活性。与阳性对照药美托洛尔呈类似作用,说明化合物5对心肌缺血大鼠的心脏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3、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对ACE酶的抑制作用ACE在心衰中起重要作用,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论文采用比色法,以赖诺普利为阳性对照药,测定了32个脂肪酸酯衍生物对ACE酶的体外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5和化合物9(3,12,25-三丙酰-pyxinol)显示出与赖诺普利(抑制率89.17%)相似的活性,抑制率分别为90.31%和87.02%,优于先导化合物pyxinol(57.23%)。化合物5、9和赖诺普利的IC50值分别为105 n M、114 n M和81 n M。研究证明化合物5、9在体外显示出良好的ACE酶抑制活性。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化合物5和9可选择性抑制ACE酶的C结构域。4、化合物5和9对心衰斑马鱼模型的干预作用斑马鱼是研究心力衰竭的理想模式动物之一。论文选择受精后48 h的野生型AB系斑马鱼,分别给予化合物5和9(0.5,1,10μg/m L)预处理4 h,加入维拉帕米建立心力衰竭模型,以心率、心脏输出、射血分数、缩短分数、心脏扩大以及静脉充血为指标,评估斑马鱼的心脏功能。结果表明,浓度为1μg/m L的化合物5和9均可减少心脏扩张和静脉充血、增加心输出量、心率、射血分数和缩短分数。其中化合物5生物活性强于化合物9,并显示出与依那普利相似强度的活性。5、化合物5抗心衰的代谢组学研究采用基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技术,对化合物5干预心衰斑马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斑马鱼比较,心衰斑马鱼中多种内源性代谢物含量发生明显改变,经化合物5干预,胆碱、丙酮酸、花生四烯酸等25种内源性代谢物的水平可显着回调,推断化合物5通过干预花生四烯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鞘脂代谢、叶酸生物合成代谢、丙酮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和嘌呤代谢等8条代谢途径发挥抗心衰作用。首次发现叶酸生物合成代谢途径与心衰有关。(三)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大鼠药代动力学研究1、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研究首次建立了HPLC-ELSD分析大鼠血浆中化合物5的定量方法,并测定了灌胃给予化合物5(20.0、40.0、80.0 mg/kg)的大鼠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获得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化合物5体内动力学属线性过程,且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与文献报道的先导化合物pyxinol比较,化合物5在体内消除缓慢、消除时间明显延长、循环时间较长。首次对主要代谢产物pyxinol血药浓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化合物5达峰前,血浆中主要含有原型药物;在达峰至20 h的消除相期间,血浆中同时含有原型药物和其代谢产物;给药20 h至40 h期间,血浆中则主要含有代谢产物pyxinol。2、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生物利用度研究首次研究了静脉注射化合物5(10.0 mg/kg)的大鼠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获得了T1/2、AUC、CL、Vd等基本参数。并以静脉给药AUC(0-t)为参比,计算出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41.36%,与文献报道的先导化合物pyxinol的绝对生物利用度(43%)相似。3、化合物5的脂水分配系数测定化合物的亲脂性对整个药代动力学过程都有影响,尤其影响口服药物在机体的吸收。论文模拟胃肠道不同部位,采用摇瓶法使化合物5在p H 2.0、p H 5.8和p H 7.4等条件下于水-正辛醇缓冲溶液中达分配平衡,继而采用HPLC-ELSD技术测定两相中化合物5的浓度,获得了化合物5的脂水分配系数Log P为4.18,小于先导化合物pyxinol的Log P值(3.76),说明结构中引入脂肪酰基团,可增加脂溶性。4、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生物转化研究应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UNIFI代谢物分析平台,首次对灌胃给予化合物5(80.0 mg/kg)的大鼠血浆、尿、粪及胆汁中主要代谢产物进行快速分析和鉴定。共鉴定了21个代谢物,包括I相代谢物6个和II相代谢物15个。I相代谢反应包括脱水、脱氢、加水、氧化、去己酰基、去己酰氧基等,II相代谢反应包括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硫酸化、半胱氨酸结合、甘氨酸结合、谷胱甘肽结合和葡萄糖醛酸化等。综上所述,本论文丰富了pyxinol的结构修饰,也筛选出一个活性良好、生物利用度较高的创新候选药物——化合物5(3-己酰-pyxinol)。该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心肌缺血和抗心衰活性,体内消除缓慢、生物利用度较高。论文为其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数据。

郭璞[2](2021)在《基于T-2毒素所致垂体氧化应激及血脑屏障损伤的研究及小分子拮抗剂的发现》文中认为T-2毒素是由多种镰刀菌(主要是拟枝孢镰刀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近年来,T-2毒素的神经毒性受到研究人员特别关注。体内动物试验研究表明,T-2毒素的暴露使小鼠或大鼠出现包括肌无力、共济失调和厌食在内的神经系统症状,甚至在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围出现显着水肿等明显脑损伤现象。此外,T-2毒素的暴露增加血脑屏障(BBB)通透性,使得甘露醇和伊文思蓝等可以跨越BBB。体外细胞模型研究发现,T-2毒素可以在神经侧累积,表明T-2毒素可能跨越BBB而损伤大脑和垂体等器官。然而,T-2毒素是否可以直接进入大脑而损伤脑部组织器官尚不清楚。PGC-1α是一种有效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和呼吸作用的激活剂,能够调控多种ROS代谢解毒酶(SOD-1、SOD-2、GPX-1、CAT)和线粒体UCP-2的表达,降低细胞内的ROS水平和氧化应激损伤。此外,PGC-1α与脑部损伤密切相关,在多种疾病引起的BBB损伤中起保护作用。因此,保持和增加PGC-1α水平是改善由其他疾病或外界刺激等造成的脑部损伤,尤其是BBB损伤及BBB通透性改变的重要手段。本实验室前期基因组结果显示,T-2毒素孵育GH3细胞可提高细胞内PGC-1α的基因表达水平。然而,PGC-1α是否可以作为靶点减轻T-2毒素的脑损伤毒性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以T-2毒素诱导的神经毒性为切入点,研究T-2毒素在体内是否可以直接跨越BBB及PGC-1α在T-2毒素引起的脑部损伤中的作用,并以PGC-1α为靶点筛选拮抗T-2毒素毒性的小分子化合物并进行体内外验证。此外,研究小分子化合物对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BBB损伤是否也具有保护作用,为开发小分子化合物作为缓解BBB损伤的药物奠定基础。1 T-2毒素进入大鼠大脑引起大鼠大脑自噬和垂体凋亡本研究采用LC-MS/MS的方法检测到实验组大鼠脑部T-2毒素的含量为0.012μg/m L。T-2毒素对大脑的损伤作用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减弱,表现为T-2毒素暴露后3天大脑实质明显出血,7天后出血情况有所改善;T-2毒素暴露1天后,大脑皮层线粒体出现肿胀、空泡、嵴脱落、膜结构受损等损伤,暴露7天后,大多数线粒体的结构已经恢复正常。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显示,T-2毒素可以显着增加脑部自噬相关基因LC3、atg5和m TOR的基因表达,并增加LC3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caspase-3和Bcl-x的基因表达,caspase-9和bax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T-2毒素对垂体的损伤作用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T-2毒素处理后,大鼠垂体前叶充血,且在T-2毒素处理7天后,充血最明显,细胞核深染,表明垂体细胞可能已发生凋亡;T-2毒素暴露1天后,部分线粒体开始肿胀;3天后,线粒体出现肿胀、空泡、嵴脱落、膜结构受损的现象;7天后,线粒体嵴排列无序,且线粒体区变成了电子透明区。垂体组织中LC3和atg5的基因表达仅在特定时间增加表达,LC3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bax、Bcl-x和caspase-3表达水平显着升高,结果表明T-2毒素可抑制大鼠脑皮层细胞凋亡,引起大鼠垂体细胞凋亡。综合分析凋亡和自噬的关系,表明T-2毒素对垂体的损伤大于其对大脑皮层的损伤作用,且T-2毒素能直接进入大脑而对脑部造成损伤作用。2 PGC-1α是GH3细胞抵抗T-2毒素引起的氧化应激的重要因子本研究采用LC-MS/MS的方法检测了GH3细胞内外T-2毒素的含量。10 n M(4.66μg/kg)和40 n M(18.66μg/kg)的T-2毒素进入GH3细胞的含量达到了7.37%和11.82%,即0.34±0.09μg/kg和2.09±0.13μg/kg,说明T-2毒素可以直接进入GH3细胞,且随着T-2毒素浓度的升高,进入细胞的T-2毒素浓度和比例增加,表明随着T-2毒素浓度的升高,可能带来更大的细胞毒性。10和40 n M的T-2毒素孵育24 h,对GH3细胞氧化应激水平进行检测,包括检测细胞ROS水平,抗氧化应激酶SOD和GSH-Px的活性,及线粒体相关抗氧化应激基因PGC-1α和Tfam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T-2毒素剂量依赖性增加GH3细胞ROS水平、抗氧化酶活性及PGC-1α和Tfam的表达。随后,在GH3细胞中分别沉默PGC-1α和Tfam,结果显示,GH3细胞中沉默PGC-1α的表达能显着降低抗氧化酶的活力,并抑制Tfam的表达。然而,T-2毒素加入后,氧化酶的活力会代偿性的增加。GH3细胞中沉默Tfam的表达能显着降低抗氧化酶的活力,并增加ROS的水平。上述结果说明,PGC-1α通过正调控Tfam的表达而发挥抗氧化应激的作用,提示PGC-1α是GH3细胞抵抗氧化应激的一个重要因子。3 PGC-1α是h BMEC细胞抵抗T-2毒素细胞紧密性损伤的重要基因CCK-8试验结果显示,随着T-2毒素孵育浓度的增加,h BMEC细胞的活力随剂量依赖性降低。体外构建BBB模型结果显示,T-2毒素显着降低h BMEC细胞的TEER,并增加Na F渗透系数,表明T-2毒素破坏了BBB的紧密性。此外,T-2毒素剂量依赖性增加PGC-1α、SOD、GSH-Px、IL1β、TNFα、IL6、CCL2、CLCX1和CCL3基因表达。T-2毒素剂量依赖性下调TJs(ZO-1、CLDN5和occuldin)基因和蛋白表达。上述试验结果表明T-2毒素可引起h BMEC细胞的毒性并通过降低TJs的表达而引起BBB损伤。本研究应用过表达或抑制PGC-1α的表达结合间接免疫荧光技术进一步研究PGC-1α对TJs的影响。h BMEC细胞中过表达PGC-1α能显着增加细胞膜处TJs(ZO-1、CLDN5和occludin)的荧光强度,并改善T-2毒素引起的细胞膜模糊的现象。然而,PGC-1α的抑制剂SR-18292则进一步加重T-2毒素引起的TJs表达降低,细胞间的TJs更加模糊不清甚至失去细胞间TJs。结果表明PGC-1α是h BMEC细胞抵抗T-2毒素引起的BBB损伤的重要保护因子。4中药小分子化合物激活PGC-1α而抵抗T-2毒素和LPS引起的BBB损伤双荧光素酶结合分子对接技术从166份中药小分子化合物中筛选到化合物3-131直接与人PGC-1α的启动子结合并激活PGC-1α的转录,点突变试验对结合位点进行验证,发现71-73位(-1100 bp~-1000 bp)碱基突变后,双荧光素酶活性较P7降低了70%,提示3-131与PGC-1α转录起始位点上游-1100 bp~-1000 bp(71-73位碱基)直接以氢键结合而激活PGC-1α的转活性。采用T-2毒素和LPS构建体内体外BBB损伤模型,检测细胞和动物水平Na F的渗透情况及体内外TJs的表达情况来综合分析小分子化合物3-131对BBB的保护作用。体外BBB模型结果显示,T-2毒素和LPS可以显着降低TEER,增加Na F通透性,降低TJs(ZO-1、CLDN5和occludin)的表达,加入3-131后可以增加细胞间的TJs,使细胞膜结构清晰,缓解T-2毒素或LPS带来的BBB损伤。体内动物试验模型结果显示,T-2毒素和LPS引起小鼠脑内Na F增加;脑组织结构异常,大量海马区神经元出现变性且排列出现疏松紊乱现象,胞体固缩深染,并可见纤维缠结;ZO-1、CLDN5和occludin的蛋白表达降低,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增加。3-131可以增加小鼠血脑屏障紧密性、减轻大脑病理损伤、缓解大脑炎症反应从而缓解T-2毒素或LPS带来的脑损伤。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T-2毒素直接跨越BBB对脑和垂体造成的损伤作用、PGC-1α在T-2毒素引起的垂体细胞氧化应激中的作用、PGC-1α在T-2毒素引起的BBB损伤中的作用、基于PGC-1α为靶点的小分子拮抗剂筛选及小分子拮抗剂在T-2毒素和LPS外界有毒有害物质损伤BBB中的保护作用。本文从神经毒性角度出发,以PGC-1α为靶点、以BBB损伤为研究对象,为T-2毒素引起的垂体和脑部损伤提供了新的依据,为研究T-2毒素拮抗剂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同时为研究BBB保护剂奠定了基础。

闫潇,邓毅,马骏,李鹏杰,杨志军,杨秀娟,周燕[3](2021)在《顺铂毒性损伤机制及中药防治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顺铂作为临床常用的广谱抗肿瘤药物之一,用于治疗睾丸癌、卵巢癌、头颈癌、膀胱癌、肺癌、宫颈癌等多种实体癌,疗效显着但毒副作用较强,易对机体产生极大的损害,毒性反应可涉及不同脏器造成严重的损伤,诱导机体出现肾损伤、肝损伤、耳损伤、心脏损伤、神经损伤及其他损伤等。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顺铂诱导的损伤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呈时间、剂量依赖性。而在临床使用过程中,顺铂的治疗剂量也因损伤作用受到极大限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寻找合适的治疗方案或药物与顺铂联合用药实现减毒增效成为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随着中医药在临床参与度的逐渐增加,中医药在治疗疾病方面显示出其特有的优势,可通过改善机体氧化应激状态、抑制正常细胞凋亡及炎症损伤、激活细胞自噬、调节药物转运蛋白的异常表达等途径有效降低顺铂化疗引起的毒性反应,协同顺铂提高化疗疗效。该文通过对顺铂引起机体各脏器的损伤机制及中药防治顺铂损伤的机制2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概述,其中包括顺铂诱导不同脏器的损伤剂量与机制,中药与顺铂联合应用降低损伤的有效治疗剂量、联合用药方式、防治机制等,以期为中药联合顺铂等化疗药物增效减毒的合理应用及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吕茂国[4](2020)在《补肾和脉颗粒治疗1级高血压肾气亏虚证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补肾和脉颗粒治疗1级高血压肾气亏虚证患者的临床观察,评价补肾和脉颗粒在降低血压和改善中医症候方面的疗效,并探究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并经过排除标准检验后的60例患者,在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试验组与对照组内各30例。然后对全部患者都要先进行健康宣教,改变其不良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为期4周的临床研究。对照组采用每天口服缬沙坦胶囊(1日1次,每次80mg或160mg)的方式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补肾和脉颗粒(1日2次,每次2袋)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门诊血压、24h平均血压、血压负荷、血清NO与ET-1浓度、以及中医证候积分和安全性指标(如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等)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门诊血压、24h平均血压、血压负荷、内皮功能相关指标(血清NO、ET-1)和中医证候均得到明显改善。在降压疗效方面,对照组的降压总有效率是83.33%,试验组的降压总有效率是90%,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收缩压低于对照组(p<0.05)。24小时动态血压的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时间段的平均血压同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试验组各时间段平均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各时间段的平均舒张压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各时间段收缩压负荷明显更低(P<0.05);但治疗后两组各时间段舒张压负荷无差异(P>0.05)。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NO浓度都明显升高(p<0.05),而且两组患者的血清ET-1浓度都明显降低(P<0.05);同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治疗后的血清NO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T-1浓度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血常规、尿常规以及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均无异常改变。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服用缬沙坦胶囊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补肾和脉颗粒对1级高血压肾气亏虚证患者进行治疗,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24h平均血压以及血压负荷,而且还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和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单纯使用缬沙坦胶囊。

蔡芸[5](2020)在《基于Galectin-3介导的TGF-β1/Smad3通路探讨参连复脉颗粒抗炎抗早期纤维化机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预期和生活质量。目前,房颤最主要的干预手段为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ythmic Drug,A AD)及射频消融术,但存在多种不足。心房基质重构是房颤发生和维持的基础,心房纤维化是心房基质重构最主要表现形式,炎症反应为其诱发和加重因素。大量研究表明,TGF-β1/Smad3信号通路与心房纤维化密切相关,是心房纤维化相关因子的重要调控机制。房颤的危险因素可以有效促进巨噬细胞释放Galectin-3,而Galectin-3可通过参与调节成纤维细胞的激活和增殖,最终导致心脏纤维化、心脏重构,导致房颤的发生并维持房颤。因此提出参连复脉颗粒含药血洁及其有效成分小檗碱可能是通过调节TGF-β1/Smad3通路,起到抑制Galectin-3介导的促炎、促心房纤维化反应的作用的假说。研究目的:通过建立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反应模型、LPS诱导的RAW264.7炎症反应培养液+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Mouse Cardiac Fibroblasts,MCFs)共培养模型,从炎症角度探讨参连复脉颗粒含药血清及其有效成分小檗碱抗心房早期纤维化的机制。第一部分:基于Galectin-3介导的TGF-β1/Smad3通路探讨参连复脉颗粒含药血清抗炎抗心房早期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方法:实验一:参连复脉颗粒含药血清对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建立LPS诱导RAW264.7炎症反应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中药低浓度组、中药中浓度组、中药高浓度组、阳性药组,采用MTT法检测RAW264.7细胞活性及增殖,荧光染色双标法观察RAW264.7极化,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相关因子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实验二:参连复脉颗粒含药血清对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纤维化相关蛋白的影响建立LPS诱导RAW264.7炎症反应培养液+MCFs共培养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中药低浓度组、中药中浓度组、中药高浓度组、阳性药组、Galectin-3四肽抑制剂(AC-SDKP)组,Western Blot法检测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研究结果:实验一:细胞活性及增殖情况: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MTTOD值显着升高(P<0.01),提示LPS可促进RAW264.7细胞增殖;与模型组比较,低浓度、高浓度含药血清组和阳性药组OD值显着下降(P<0.01),中浓度含药血清组OD值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与阳性药组比较,低、中、高浓度含药血清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中浓度含药血清组比较,低浓度、高浓度含药血清组OD值显着降低(P<0.01)。RAW264.7极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D163(+)/CD68(+)值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中、高浓度含药血清组和阳性药组显着升高(P<0.01);与阳性药组比较,低、中、高浓度含药血清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D68荧光强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D68荧光强度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浓度含药血清组和阳性药组强度降低(P<0.05),低浓度和中浓度含药血清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阳性药组比较,各含药血清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CD163荧光强度: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上清液炎症因子水平:Galectin-3、TNF-α水平:各组间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IL-6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L-6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中、高浓度组、阳性药组IL-6水平均显着下降(P<0.01);与阳性药组比较,低、中、高浓度组IL-6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炎症因子蛋白表达水平:Galectin-3、INOS蛋白表达水平:各组间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INOS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P=0.1);与模型组比较,低浓度、高浓度含药血清组INOS蛋白表达水平有降低趋势(P=0.08)。IL-6蛋白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IL-6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浓度、高浓度含药血清组IL-6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阳性药组IL-6蛋白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中浓度组IL-6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阳性药组比较,各含药血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蛋白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浓度含药血清组TNF-α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中浓度、高浓度含药血清组和阳性药组TNF-α蛋白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实验二:Galectin-3、TGF-β1、Smad3、p-Smad3、MMP-3、TIMP-3 蛋白表达水平:各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参连复脉颗粒含药血清可促进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向M2型极化,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反应,但是否基于Galectin-3介导的TGF-β1/Smad3信号通路起到抗早期纤维化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第二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黄连治疗心房颤动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预测黄连治疗房颤的药效基础、作用靶点,为阐明黄连的分子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TCMSP(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数据库中检索黄连所有成分及靶点,以“Atrial Fibrillation”为关键词分别检索TTD、DrugB ank、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获得疾病靶点,通过Cytoscape3.2.1软件进行相关靶点可视化构建,利用 Bisogenet 插件构建相关靶点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PPI)网络,通过Merge功能得到药物-疾病共同相关的靶点,CytoNCA插件对“成分-靶点-疾病网络”进行拓扑分析,计算出度值,进行核心网络构建与分析,利用David数据库将药物-疾病共同相关靶点进行Go注释与KEGG富集通路分析,通过OmicShare平台以高级气泡图进行可视化。研究结果:结果显示有11个活性成分可以直接或间接作用于159个靶点,5106条边,涉及20条疾病通路,其中针对房颤有效的黄连活性成分主要包括小檗碱、小檗红碱、巴马汀等,它们可能通过调节基因表达、蛋白代谢、巨核细胞分化等生物过程及 PI3K-AKT、MAPK、HIF-1、Notch、Hippo、TGF-β 和 NF-kappa B等信号通路来发挥治疗房颤的作用。研究结论:本研究初步探索和预测了黄连治疗房颤的药效物质基础与分子生物学机制,并在后续实验中验证盐酸小檗碱是否可能通过TGF-β信号通路发挥抗房颤的作用。临床应用主要为小檗碱的盐酸盐和硫酸盐,两者药理作用相似,而硫酸小檗碱为兽用非处方药,故选取盐酸小檗碱进一步实验。第三部分:基于Galectin-3介导的TGF-β1/Smad3通路探讨参连复脉颗粒有效成分小檗碱抗炎抗心房早期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方法:实验一:参连复脉颗粒有效成分小檗碱对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建立LPS诱导的RAW264.7炎症反应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盐酸小檗碱0.1 μM组、盐酸小檗碱1 μM组、盐酸小檗碱10μM组、阳性药组,采用MTT法检测RAW264.7细胞活性及增殖,荧光染色双标法观察RAW264.7极化,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相关因子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实验二:参连复脉颗粒有效成分小檗碱对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纤维化相关蛋白的影响建立LPS诱导的RAW264.7炎症反应培养液+MCFs共培养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盐酸小檗碱0.1 μM组、盐酸小檗碱1 μM组、盐酸小檗碱10 μM组、阳性药组、AC-SDKP组,Western Blot法检测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研究结果:实验一:细胞活性及增殖情况: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OD值显着升高(P<0.01),提示LPS可促进RAW264.7细胞增殖;与模型组比较,0.1 μM、1 μM、10 μM盐酸小檗碱组和阳性药组OD值显着降低(P<0.01);与阳性药组比较,1 0 μM盐酸小檗碱组OD值显着降低(P<0.01),0.1 μM、1μM盐酸小檗碱组OD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0.1 μM盐酸小檗碱组比较,10 μM组OD值显着降低(P<0.01),1 μM组OD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RAW264.7极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D163(+)/CD68(+)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0.1 μM盐酸小檗碱组和阳性药组显着升高(P<0.01);与阳性药组比较,0.1 μM盐酸小檗碱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D68荧光强度: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163荧光强度: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清液炎症因子水平:Galectin-3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OD值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10μM盐酸小檗碱组和阳性药组OD值显着升高(P<0.01),0.1μM、1 μM盐酸小檗碱组OD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阳性药组比较,10μM盐酸小檗碱组OD值显着升高(P<0.01),0.1 μM、1 μM盐酸小檗碱组OD值显着降低(P<0.01);与0.1μM盐酸小檗碱组比较,10 μM组OD值显着升高(P<0.01),1μM组OD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IL-6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L-6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1 μM、1 0 μM盐酸小檗碱组IL-6水平显着降低(P<0.01),0.1 μM盐酸小檗碱组和阳性药组IL-6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TNF-α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NF-α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0.1 μM盐酸小檗碱组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1μM、10μM盐酸小檗碱组和阳性药组TNF-α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炎症因子蛋白表达水平:Galectin-3蛋白表达水平:各组间结果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IL-6蛋白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L-6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组IL-6蛋白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INOS蛋白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NOS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10 μM盐酸小檗碱组INOS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0.1 μM盐酸小檗碱组INOS蛋白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P=0.09),1μM盐酸小檗碱组和阳性药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TNF-α蛋白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0.1μM、10 μM盐酸小檗碱组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1 μM盐酸小檗碱组和阳性药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二:Galectin-3、TGF-β1、Smad3、p-Smad3、MMP-3、TIMP-3 蛋白表达水平:各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盐酸小檗碱可促进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向M2型极化,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反应,但是否基于Galectin-3介导的TGF-β1/Smad3信号通路起到抗早期纤维化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孙宗乐[6](2020)在《补阳还五汤合五苓散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运用补阳还五汤合五苓散加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此试验运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吉林省中医院(即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心血管疗区及门诊慢性心力衰竭属气虚血瘀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纳入病例74例,对照组38例,试验组36例。两组均应用慢性心力衰竭的基础西药治疗,试验组再加用补阳还五汤合五苓散加减进行治疗。治疗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心功能、心衰疗效积分、左室射血分数(LVEF)、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生活质量评价(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6min步行试验。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经治疗后的两组在中医证候积分、心衰疗效积分、心功能、LVEF、NT-proBNP、生活质量评价(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以及6min步行试验均比治疗前得到改善(P<0.05),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的安全性观察指标均无异常。结论:1.补阳还五汤合五苓散加减能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积分、Lee氏积分、生活质量评价等)和心功能,降低了患者NT-proBNP水平,提高患者的LVEF和6min步行距离。2.补阳还五汤合五苓散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3.试验过程中没有见到不良反应,表明了该中药汤剂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具有安全性。

王瑶瑶[7](2020)在《双清平化方对MS大鼠血压及IR、ACE、AngⅡ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双清平化方对代谢综合征(MS)模型大鼠的干预,观察其对血压、血清NO、ET-1、AngⅡ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明确其降压作用,探讨该方药降压的分子机制,为代谢综合征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 60只4周龄、体重140~160g的雄性SD大鼠,随机选取6只作为正常组,普通饲料及纯水喂养,其它54只由高脂饲料+10%果糖水喂饲,实验11周时予L-NAME 20mg/kg/d灌胃2周,实验第13周予STZ 25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诱导MS模型,至14周末造模结束,评估造模情况。2造模结束将符合成模标准的30只MS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SD组)、缬沙坦组(VC组)、双清平化方高(SPHD-H组)、中(SPHD-M组)、低剂量组(SPHD-L组)各6只。各治疗组分别予缬沙坦(7.2mg/kg/d)、双清平化方高(13.38g/kg/d)、中(6.93g/kg/d)、低剂量(3.47g/kg/d)的含药饲料。给药8周后处死大鼠,评估血压等基础指标治疗期间的变化情况;检测血清FBG、FINS以及NO、ET-1、AngⅡ观察治疗后各项指标的变化;HE及Masson染色观察主动脉的病理变化;Weston blot检测肾脏组织ACE、AT1R、AT2R蛋白的表达。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1造模第14周时,造模组血压、体重、腹围、Lee’s指数、血糖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药物干预8周后结果显示:在肥胖相关指标方面,与模型组相比,双清平化方高、中剂量组体重、腹围、Lee’s指数均明显降低,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压方面,与模型组比较,双清平化方高剂量组SBP、DBP明显降低,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中药组血压水平与剂量呈反比;在糖代谢方面,与模型组相比,双清平化方高剂量组FBG、FINS、HOMA-IR明显减低,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中药组FBG、FINS、HOMA-IR的水平与剂量呈反比;在血管内皮功能方面,与模型组比较,双清平化方高剂量组NO含量明显升高,ET-1、AngⅡ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各剂量组呈量效关系。3 HE染色镜下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主动脉内膜与中膜明显增厚形成斑块,部分细胞肿胀结构破裂,可见散在分布的胆固醇结晶;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的形态结构以及血管内膜与中膜的病理改变均有明显改善,以SPHD-H组及VC组改善最为显着。Masson染色镜下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发现血管壁全层均有明显胶原沉积,血管细胞和弹力纤维排列紊乱;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胸主动脉中胶原沉积均有所改善,以SPHD-H组及VC组改善最显着。4 Western Blot法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肾脏组织ACE、AT1R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加(P<0.05),AT2R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双清平化方各剂量组及缬沙坦组肾脏组织ACE、AT1R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AT2R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加(P<0.05);其中双清平化方高剂量组肾脏组织中ACE、AT1R、AT2R的蛋白表达水平与缬沙坦相似。结论1双清平化方可降低MS大鼠的血压、血糖,改善中心性肥胖及胰岛素抵抗。2双清平化方可以恢复ET-1/NO的平衡状态,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对血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双清平化方可下调肾脏ACE、AT1R蛋白的表达,上调肾脏AT2R蛋白的表达,降低血清AngⅡ的含量,推测其降压机制可能与调控RAS系统有关。图11幅;表10个;参125篇。

李拯宇[8](2020)在《益气活血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PCI术后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冠心病作为目前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它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使人类的健康被严重威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变化,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脉搭桥术为主,这些技术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但同时也有着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症状缓解不明显等问题。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由来已久,如何应用中医药联合现代医学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目前医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研究目的:通过对益气活血方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且行PCI术,中医辨证为胸痹心痛病(气虚血瘀证)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益气活血方治疗此类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2017年9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心内科行PCI术,并且西医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断为胸痹心痛病(气虚血瘀型)的病历98例。根据是否服用益气活血方,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方治疗,具体方药如下:党参、黄芪、丹参、黄精、赤芍、郁金、陈皮、桃仁、红花,每日一剂,服用1周。通过查阅病历并进行电话随访患者,对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一般资料,中医症状积分,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半年再住院率),进行统计比较。统计方法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研究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显着降低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各项中医症状积分相比,其中胸痛、心悸、自汗,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而两组相比,胸闷、气喘、不寐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显效率分别为:51.9%和77.3%,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显着。2.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显效率分别为44.4%和59.1%。两组治疗后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进行对比,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3.心电图疗效: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显效率分别为37.0%和43.2%。两组心电图疗效进行对比,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4.半年再住院率: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再住院率分别为22%和18%,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益气活血汤可以明显改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气虚血瘀型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可以显着降低胸痛、心悸和自汗的证候积分。2.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和心电图疗效,但无显着差异。3.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改善患者再住院率方面没有显着差异。

付亚晗[9](2020)在《N-cadherin牵拉张力调控肺腺癌侵袭转移的物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是临床肺腺癌治疗的难点,其抑制对改善恶性肺肿瘤预后不良至关重要。肿瘤的运动与细胞力学活动密切相关,而其如何调控肺肿瘤的侵袭转移目前并不清楚。方法:本研究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验证了肺腺癌细胞A549侵袭转移模型;依据FRET原理,构建了从细胞骨架连接至细胞膜依次为β-actin、β-catenin、N-cadherin的三种荧光张力探针,利用这三种探针检测了细胞内张力传导变化;同时,我们对β-catenin探针和N-cadherin探针实施了点突变或结构域截短处理,得到β-catenin(Y489 mutant)和N-cadherin(△β-catenin)张力探针,用来揭示细胞内张力来源及其传递;并采用细胞骨架稳定剂和过表达点突变探针和结构域截短探针研究了细胞结构张力与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关系;通过转染lifeact和免疫荧光实验观察:微丝骨架解聚变化对上述张力传递的影响;采用冰点渗透压仪量化细胞质渗透压的变化;结合钙离子检测实验、MQAE实验和纳米颗粒数量分析仪评估:细胞内液钙、氯离子浓度和蛋白颗粒数目及分布变化。结果:EGF刺激增强了 A549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在肿瘤细胞侵袭转移模型中,β-actin、β-catenin、N-cadherin三种蛋白分子张力变化基本一致,均有明显增强;转染了β-catenin(Y489 mutant)探针检测了β-catenin分子张力,随侵袭转移能力增强而增加。然而N-cadherin(△β-catenin)探针检测的N-cadherin分子牵拉张力,并未表现出随侵袭转移力增强而增大。给予微丝微管稳定剂后,A549细胞内的β-actinβ-cateninN-cadherin结构张力和侵袭转移能力均明显减弱;因过表达点突变探针和结构域截短探针而减弱了张力传导的肺肿瘤细胞:明显表现出减弱的侵袭转移力;EGF刺激诱导了 A549细胞微丝解聚增强,且伴随上调的渗透压、钙和氯离子浓度和蛋白颗粒数目,而骨架稳定剂处理的肿瘤侵袭模型,呈现较弱的渗透压、钙和氯离子浓度和蛋白颗粒数目。结论:EGF诱导的肺腺癌侵袭转移模型,能导致微丝张力的增强,通过作用N-cadherin和β-catenin连接蛋白传导张力,产生向内的膜牵拉力。同时,EGF也诱导胞内微丝解聚及蛋白纳米颗粒的大量生成,调控肿瘤细胞渗透压力增强。这种向内的膜牵拉力和向外的渗透压力,协同调控了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这一发现为肺腺癌细胞迁移提供了细胞内力学新机制,为抑制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谢彩鹏[10](2020)在《DT-010对阿霉素诱导的大鼠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心脏毒性是抗肿瘤药物阿霉素最为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本课题通过建立大鼠阿霉素心脏毒性模型,旨在观察新型丹参素/川芎嗪衍生物DT-010对大鼠阿霉素心脏毒性的影响;拟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DT-010对心脏蛋白的干预途径;并进一步探究DT-010减轻阿霉素心脏毒性的可能作用机制,初步探讨神经细胞粘附分子NCAM1在其中的作用。方法:1.大鼠阿霉素心脏毒性模型的建立与分组:SD雄性大鼠尾静脉注射阿霉素,每次2.5 mg/kg,每周一次,连续给药5周。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阿霉素模型组、DT-010治疗组、右雷佐生阳性对照组。2.记录大鼠体重、一般状态及存活率;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大鼠心脏功能;利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综合评价药物DT-010及右雷佐生对阿霉素诱导的大鼠心脏毒性的作用。3.应用i TRAQ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正常组、模型组、DT-010治疗组之间的心脏组织蛋白的表达差异,针对可信蛋白做差异筛选,设置DT-010治疗组与模型组间蛋白含量相对比值≥1.5为上调蛋白,比值≤0.66为下调蛋白。对差异蛋白进行Gene(Ontology(GO)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Heatmap聚类分析、Wikipathway分析和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4.体外培养H9c2心肌细胞,建立阿霉素心肌细胞损伤模型。采用MTT法检测H9c2心肌细胞活力;Hoechst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采用荧光探针-DHE(二氢乙啶)和DHR123(二氢罗丹明)测定H9c2心肌细胞活性氧含量,以评价DT-010对阿霉素心肌细胞损伤的作用。5.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大鼠心脏及H9c2心肌细胞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包括调节蛋白NCAM1、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Caspase-3、抗氧化相关蛋白Sirt1、PGC-1α、HO-1以及p38 MAPK及其磷酸化形式p-p38 MAPK等蛋白的表达,以探讨DT-010减轻阿霉素心脏毒性的可能作用机制。6.采用si RNA干扰技术沉默NCAM1在H9c2心肌细胞上的表达,以观察NCAM1在DT-010抗阿霉素心肌毒性中的作用及可能信号途径。结果:1.实验结果显示,实验过程中正常组大鼠体重持续增长,模型组大鼠体重于阿霉素注射第21天起持续下降,但是DT-010及右雷佐生组大鼠体重下降较模型组缓慢。此外,到达实验终点时阿霉素模型组大鼠死亡率接近40%,DT-010治疗组和正常组大鼠全部存活,右雷佐生组大鼠死亡率比模型组降低,约为15%。2.超声心动图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阿霉素处理组大鼠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分数(FS)、心输出量(CO)和搏出量(LVSV)明显降低,而左室收缩末期直径(LVSED)和收缩末期容积(LVSEV)明显增加,显示明显的左室收缩功能障碍;DT-010和右雷佐生组可明显改善阿霉素大鼠的心脏收缩功能,且对于心输出量的改善DT-010优于右雷佐生。3.HE染色结果显示,阿霉素模型组大鼠心肌存在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大小和形态异常,横纹肌狭窄和断裂、间隙增大及变性坏死,肌细胞肿胀等病理改变,DT-010治疗组可以减轻这些心肌组织的病理学改变。4.MTT及Hoechest染色结果表明,DT-010能够明显减轻阿霉素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DT-010组细胞活力较阿霉素组明显提高,凋亡细胞数目明显减少,该保护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性,30μM DT-010保护效果最佳。此外,荧光探针-DHE和DHR123检测结果表明DT-010可以降低阿霉素诱导的活性氧簇的生成,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无论在大鼠阿霉素心脏毒性模型,还是在体外H9c2心肌细胞阿霉素模型上,DT-010均能够降低阿霉素模型组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Caspase-3的比值,说明DT-010能够一定程度改善阿霉素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6.蛋白质组学结果筛选出阿霉素模型组和DT-010治疗组符合设定条件的共有显着差异表达蛋白92个,其中上调蛋白51个,下调蛋白41个。KEGG通路分析显示DT-010可能影响如下代谢或信号转导通路:如碳代谢、心肌收缩、肾上腺素受体信号传导通路、糖酵解/糖异生和HIF-1信号通路等。通过蛋白质网络互作图谱表示蛋白质相互作用,结果提示DT-010可能影响氧运输、肌肉收缩、糖代谢、HIF诱导信号通路、氧化磷酸化、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死亡和核苷酸代谢等通路。7.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NCAM1是正常组、阿霉素模型组与DT-010治疗组共有显着差异表达蛋白之一;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结果皆显示DT-010可明显促进阿霉素作用下心肌组织NCAM1的表达,主要为NCAM1-140 KD亚型;而且体外H9c2心肌细胞实验结果也同样显示DT-010能够促进阿霉素作用下心肌细胞NCAM1的表达;提示NCAM1可能参与DT-010抗阿霉素心肌毒性的作用。8.沉默NCAM1可一定程度上加重阿霉素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体现在细胞活力进一步降低,凋亡细胞增多,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Caspase-3比值降低。并且,沉默NCAM1可以削弱DT-010对抗阿霉素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作用。9.沉默NCAM1可增加阿霉素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内超氧阴离子活性氧簇的生成,对过氧化氢型活性氧簇影响不明显;沉默NCAM1可一定程度削弱DT-010减少活性氧簇生成的作用。Western Blot结果进一步显示DT-010可以增加Sirt1,PGC-1α和HO-1蛋白的表达,而沉默NCAM1后,DT-010处理组Sirt1,PGC-1α和HO-1表达受到抑制,抗氧化蛋白的表达减少,提示沉默NCAM1削弱了DT-010的抗氧化作用。1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T-010能够抑制阿霉素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内p38活性的增加;沉默NCAM1后,阿霉素组p38的磷酸化表达增强,而DT-010组对p38磷酸化的抑制作用被一定程度削弱;提示NACM1可能通过调节p38活性参与DT-010抗阿霉素心肌毒性的作用。结论:大鼠及体外H9c2心肌细胞研究证明化合物DT-010具有明确的抗阿霉素心肌毒性作用,可以减少心肌细胞凋亡。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提示DT-010可能影响心肌细胞收缩、糖代谢、氧化应激和HIF-1信号等通路调节阿霉素作用下的心脏功能。进一步机制研究发现NCAM1可能参与DT-010抗阿霉素心肌毒性作用,其通过介导Sirt1/PGC-1α/HO-1信号通路和调节p38活性参与DT-010抗阿霉素心肌毒性的作用。

二、川芎嗪对离体大鼠肝细胞钙摄入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川芎嗪对离体大鼠肝细胞钙摄入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Pyxinol衍生物的合成、生物活性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天然产物pyxinol的研究进展
        1.1.1 Pyxinol简介
        1.1.2 Pyxinol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1.3 Pyxinol结构修饰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2 抗心肌缺血药物的结构类型及作用机制
        1.2.1 人工合成小分子药物
        1.2.2 天然产物及其结构修饰产物
        1.2.3 抗心肌缺血药物的作用机制
    1.3 立题依据
    1.4 论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的合成
    2.1 研究背景
    2.2 实验材料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合成方法及路线
        2.3.2 分离纯化
        2.3.3 结构鉴定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合成产物概况
        2.4.2 合成产物结构鉴定
    2.5 小结
第三章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心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抗心肌缺血活性研究
        3.1.1 对H_2O_2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
        3.1.2 化合物5对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
        3.1.3 小结
    第二节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抗心衰活性研究
        3.2.1 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对ACE酶的抑制作用
        3.2.2 化合物5和9对心衰斑马鱼模型的干预作用
    第三节 化合物5抗心衰的代谢组学研究
        3.3.1 实验材料
        3.3.2 实验方法
        3.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4 小结
第四章 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大鼠药代动力学研究
    第一节 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吸收研究
        4.1.1 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研究
        4.1.2 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生物利用度研究
        4.1.3 化合物5的脂水分配系数测定
        4.1.4 小结
    第二节 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生物转化研究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T-2毒素所致垂体氧化应激及血脑屏障损伤的研究及小分子拮抗剂的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立题依据
    1.2 研究进展
        1.2.1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概述
        1.2.2 T-2 毒素概述
        1.2.3 T-2 毒素神经毒性与氧化应激研究进展
        1.2.4 T-2 毒素诱导BBB损伤研究进展
        1.2.5 转录共激活因子PGC-1α与氧化应激和BBB损伤的研究进展
        1.2.6 基于PGC-1α的激动剂的筛选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2 T-2 毒素对大鼠大脑和垂体的毒性作用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药物与试剂
        2.1.2 试剂配制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试验动物
        2.1.5 动物分组与试验设计
        2.1.6 观测指标
        2.1.7 qRT-PCR检测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
        2.1.8 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蛋白表达水平
        2.1.9 HE染色切片观察
        2.1.10 TEM观察
        2.1.11 免疫组织化学
        2.1.12 T-2 毒素检测方法
        2.1.13 大脑T-2 毒素提取方法
        2.1.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临床观察
        2.2.2 T-2 毒素对大鼠大脑和垂体的病理学损伤
        2.2.3 脑和垂体超微结构观察
        2.2.4 自噬相关基因表达
        2.2.5 凋亡相关基因表达
        2.2.6 大脑中T-2 毒素含量的检测
    2.3 讨论
3 PGC-1α 在 T-2 毒素引起的 GH3 细胞氧化应激中的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细胞株
        3.1.2 主要试剂
        3.1.3 试剂配制
        3.1.4 主要仪器
        3.1.5 细胞复苏、传代和冻存
        3.1.6 利用siRNA干扰PGC-1α或 Tfam基因表达
        3.1.7 细胞内氧自由基检测
        3.1.8 抗氧化酶SOD活性检测
        3.1.9 细胞GSH-Px含量检测
        3.1.10 qRT-PCR检测相关基因的m RNA表达
        3.1.11 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蛋白表达水平
        3.1.12 T-2 毒素检测方法
        3.1.13 细胞T-2 毒素提取方法
        3.1.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细胞内外T-2 毒素的浓度
        3.2.2 T-2 毒素引起GH3 细胞氧化应激
        3.2.3 T-2 处理GH3 细胞后对PGC-1α和 Tfam表达的影响
        3.2.4 PGC-1α干扰对下游基因及GH3 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3.2.5 Tfam干扰对GH3 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3.3 讨论
4 PGC-1α 在 T-2 毒素引起的 hBMEC 细胞毒性中的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细胞株
        4.1.2 质粒
        4.1.3 主要试剂
        4.1.4 试剂配制
        4.1.5 主要仪器
        4.1.6 细胞复苏、传代和冻存
        4.1.7 CCK-8 法检测T-2 毒素和PGC-1α抑制剂SR-18298对h BMEC细胞活力的影响
        4.1.8 h-pc DNA3.1(+)-PGC-1α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4.1.9 h-pc DNA3.1(+)-PGC-1α过表达载体转染到hBMEC细胞中
        4.1.10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4.1.11 细胞跨膜电阻测定
        4.1.12 细胞荧光素钠透过试验
        4.1.13 qRT-PCR检测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
        4.1.14 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蛋白表达水平
        4.1.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T-2 毒素对HBMEC细胞毒性
        4.2.2 T-2 毒素对体外BBB模型的损伤作用研究
        4.2.3 PGC-1α在 T-2 毒素引起的h BMEC细胞BBB损伤中的作用
    4.3 讨论
5 中药小分子化合物激活PGC-1Α在 T-2 毒素和LPS引起的血脑屏障损伤中的作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细胞株
        5.1.2 质粒
        5.1.3 主要试剂
        5.1.4 试剂配制
        5.1.5 主要仪器
        5.1.6 细胞复苏、传代和冻存
        5.1.7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
        5.1.8 启动子活性研究
        5.1.9 细胞跨膜电阻测定
        5.1.10 细胞荧光素钠透过试验
        5.1.11 试验动物
        5.1.12 动物分组与试验设计
        5.1.13 HE染色切片观察
        5.1.14 免疫组织化学
        5.1.15 组织荧光素钠透过试验
        5.1.16 qRT-PCR检测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
        5.1.17 数据处理
    5.2 结果
        5.2.1 qRT-PCR筛选PGC-1α激活剂
        5.2.2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筛选直接激活PGC-1α的小分子化合物
        5.2.3 小分子化合物作用的核心启动子区域的确定
        5.2.4 3-131在T-2 毒素和LPS毒性引起的体内外Na F含量升高中的作用
        5.2.5 3-131 在T-2 毒素和LPS毒性引起的细胞紧密性降低中的作用
        5.2.6 3-131 在T-2 毒素和LPS毒性引起的脑组织损伤中的作用
    5.3 讨论
6 全文总结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进一步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顺铂毒性损伤机制及中药防治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顺铂引起机体脏器的损伤机制
    1.1 肾损伤机制
    1.2 肝损伤机制
    1.3 耳损伤机制
    1.4 心脏损伤机制
    1.5 神经损伤机制
    1.6 其他
2 中药对CP毒性的防治机制
    2.1 改善机体氧化应激状态
    2.2 抑制正常细胞凋亡
    2.3 抑制机体炎症损伤
    2.4 激活细胞自噬
    2.5 调节药物转运蛋白的异常表达
3 讨论

(4)补肾和脉颗粒治疗1级高血压肾气亏虚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1.6 病例入选步骤
    2 研究方案
        2.1 分组与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定标准
        2.4 安全性评价
        2.5 统计学方法
    3 一般资料
    4 研究结果
        4.1 降压疗效比较
        4.2 各时段平均血压比较
        4.3 血压负荷值的比较
        4.4 血清NO浓度的比较
        4.5 血清ET-1浓度的比较
        4.6 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4.7 中医证候积分疗效的比较
        4.8 安全性指标的比较
讨论
    1 中医学对高血压肾气亏虚证的认识
    2 补肾和脉颗粒的组方分析
    3 中药药性分析和现代药理学研究
    4 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4.1 降压疗效分析
        4.2 各时段平均血压分析
        4.3 对血压负荷的分析
        4.4 对血清NO、ET-1结果的分析
        4.5 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分析
        4.6 安全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学对高血压的基本认识和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5)基于Galectin-3介导的TGF-β1/Smad3通路探讨参连复脉颗粒抗炎抗早期纤维化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房颤的认识
        2. 中医对房颤的治疗
        3. 参连复脉颗粒治疗房颤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小檗碱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1. 小檗碱与心律失常
        2. 小檗碱与动脉粥样硬化
        3. 小檗碱与高脂血症
        4. 小檗碱与高血压
        5. 小檗碱与缺血性心脏病
        6. 小檗碱与心力衰竭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Galectin-3介导的TGF-β1/Smad3通路探讨参连复脉颗粒含药血清抗炎抗心房早期纤维化的机制
    实验一: 参连复脉颗粒含药血清对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实验二: 参连复脉颗粒含药血清对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纤维化相关蛋白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黄连治疗心房颤动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总结
第三部分 基于Galectin-3介导的TGF-β1/Smad3通路探讨参连复脉颗粒有效成分小檗碱抗炎抗心房早期纤维化的机制
    实验一: 参连复脉颗粒有效成分小檗碱对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实验二: 参连复脉颗粒有效成分小檗碱对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纤维化相关蛋白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补阳还五汤合五苓散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综述二 慢性心力衰竭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第一章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数据与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7)双清平化方对MS大鼠血压及IR、ACE、Ang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资料
        1.1.2 实验方法
    1.2 结果
        1.2.1 MS模型成模率情况
        1.2.2 造模阶段大鼠肥胖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1.2.3 造模阶段大鼠血压的变化情况
        1.2.4 造模阶段大鼠血糖的变化情况
        1.2.5 给药前后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
        1.2.6 给药后各组大鼠肥胖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1.2.7 给药后各组大鼠血压的变化情况
        1.2.8 给药8 周各组大鼠FBG、FINS、HOMA-IR的比较
        1.2.9 给药8 周各组大鼠NO、ET-1、AngⅡ的比较
        1.2.10 HE染色结果
        1.2.11 Masson染色结果
        1.2.12 各组大鼠肾脏组织ACE、AT1R、AT2R蛋白的表达
    1.3 讨论
        1.3.1 MS大鼠模型的构建
        1.3.2 双清平化方组方分析
        1.3.3 双清平化方对MS大鼠的干预作用及其降压机制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2.1 代谢综合征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2.1.1 代谢综合征的命名
        2.1.2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2.1.3 MS各组分与高血压的关系
    2.2 中医认识及治疗进展
        2.2.1 病因病机的认识
        2.2.2 中医药治疗进展
    2.3 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8)益气活血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PCI术后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研究进展
    1. 古代中医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2.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因病机
    3.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证候分类
    4. 中医治法与方药
    5.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现代医学研究
    1. 流行病学
    2. UA的发病机制
    3. UA的危险分层
    4.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
    5.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现代治疗
    6.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两组病例具体治疗方案
    4.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4.1 记录基本资料:年龄、性别、合并疾病等。
        4.2 疗效指标
    5.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5.1 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
        5.2 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
        5.3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5.4 半年再住院率
    6. 统计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两组年龄分布比较
        1.2 两组性别分布比较
        1.3 UA分级情况
        1.4 两组患者基础疾病分布比较
        1.5 家族史
        1.6 吸烟史
        1.7 冠脉病变支数
        1.8 支架数
        1.9 支架类型
    2. 疗效性指标结果
        2.1 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
        2.2 心电图改变
        2.3 中医证候比较
        2.4 半年再住院率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PCI术后的认识
    2. 气虚血瘀是PCI术后基本病机之一
    3. 益气活血方的研究
    4. 总结
    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个人简历

(9)N-cadherin牵拉张力调控肺腺癌侵袭转移的物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
绪论
第一章 理论研究
    第一节 细胞结构张力与肿瘤侵袭转移
        1. 细胞结构力学的内涵
        2. 骨架张力与膜牵拉张力
        3. FRET及其生物学应用
        4. 分子间张力探针构建原理
        5. 肿瘤侵袭转移信号通路
        6. 细胞骨架与细胞膜的连接链
    第二节 生物学上的渗透压
        1. 细胞内渗透压感受器
        2. 细胞渗透压与临床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A549细胞结构张力与其侵袭转移能力的关系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方法
        结果
        1. N-cadherin和β-catenin分子张力探针被验证为有效探针
        2. EGF诱导A549细胞侵袭转移能力和结构张力增强
        3. 微丝微管稳定剂抑制EGF诱导A549细胞侵袭转移能力与细胞结构张力的增强
        4. 阻断细胞内张力传导明显降低细胞结构张力和侵袭转移能力
        讨论
    第二节 A549细胞内液渗透压的调节与其侵袭转移能力的联系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方法
        结果
        1. EGF诱导A549细胞F-actin解聚增强及向膜边缘移动
        2. F-actin解聚导致细胞内液蛋白颗粒数量与钙氯离子浓度增加
        3. EGF诱导A549细胞内液渗透压增加
        4. 微丝微管稳定剂降低EGF诱导的A549细胞钙氯离子浓度、蛋白颗粒数量和渗透压的增加
        讨论
    第三节 中药单体抑制A549细胞侵袭转移的理论依据与分子机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方法
        结果
        1. 苦参碱、三七总皂苷、川芎嗪能明显抑制A549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
        2. 苦参碱、三七总皂苷、川芎嗪分别抑制了EGF诱导的A549细胞结构张力增强
        3. 苦参碱、三七总皂苷、川芎嗪能减弱EGF诱导的A549细胞微丝骨架解聚
        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攻读硕士学位学术成果
致谢

(10)DT-010对阿霉素诱导的大鼠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阿霉素心脏毒性及其研究现状
        1.1 阿霉素等蒽环类药物概述
        1.2 阿霉素的抗肿瘤作用与机制
        1.3 阿霉素心脏毒性及发生机制
        1.4 阿霉素等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防治措施
    2.神经细胞粘附分子研究现状
        2.1 NCAM1的结构、生化特性和组织分布
        2.2 NCAM1的生理作用
        2.3 NCAM1介导的信号传导
        2.4 NCAM1与心脏疾病
    3.新型丹参素川芎嗪衍生物DT-010
        3.1 丹参素及其心血管药理作用
        3.2 川芎嗪及其心血管药理作用
        3.3 丹参素和川芎嗪联合应用
        3.4 新型丹参素川芎嗪衍生物DT-010
第二章 DT-010对阿霉素所致大鼠心脏毒性的作用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设备与耗材
        1.3 实验试剂
        1.4 主要溶液及试剂配制
    2.实验方法
        2.1 大鼠阿霉素心脏毒性模型的建立与分组
        2.2 大鼠一般状态、体重和存活率记录
        2.3 超声心动图的测定
        2.4 动物取材
        2.5 HE染色病理观察
        2.6 Western Blot检测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Caspase-3表达水平
        2.7.统计学分析
    3.实验结果
        3.1 DT-010提高阿霉素毒性大鼠的生存率
        3.2 DT-010减缓阿霉素毒性大鼠体重下降
        3.3 DT-010改善阿霉素毒性大鼠的心功能
        3.4 DT-010改善阿霉素毒性大鼠的心肌组织病变
        3.5 DT-010改善阿霉素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
    4.本章小结
第三章 DT-010抗阿霉素心脏毒性的蛋白质组学分析——NCAM1蛋白的发现
    1.实验材料
        1.1 实验样本
        1.2 实验设备与耗材
        1.3 实验试剂
    2.实验方法
        2.1 蛋白质组学检测
        2.2 验证NCAM1在心脏组织的表达情况
        2.3 统计学分析
    3.实验结果
        3.1 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
        3.2 NCAM1蛋白的发现
        3.3 DT-010明显促进阿霉素大鼠心肌组织NCAM1的表达
    4.本章小结
第四章 DT-010调节NCAM1的表达发挥抗阿霉素心肌毒性作用的机制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与细胞
        1.2 实验设备与耗材
        1.3 实验试剂
        1.4 主要溶液及试剂配制
    2.实验方法
        2.1 原代心肌细胞的提取
        2.2 H9c2心肌细胞培养
        2.3 DT-010的细胞毒性作用及其对阿霉素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的作用
        2.4 MTT测定细胞活力
        2.5 siRNA转染实验操作
        2.6 MTT法检测沉默NCAM1表达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2.7 Hoechst染色检测NCAM1沉默后DT-010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2.8 沉默NCAM1后DT-010对阿霉素诱导的活性氧生成的作用测定
        2.9 Western Blot检测
        2.10 统计学分析
    3.实验结果
        3.1 DT-010减轻阿霉素诱导的原代和H9c2心肌细胞损伤
        3.2 DT-010增加阿霉素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模型中NCAM1的表达
        3.3 沉默NCAM1减弱DT-010对阿霉素损伤的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3.4 沉默NCAM1的表达减弱DT-010的抗凋亡作用
        3.5 沉默NCAM1的表达增加阿霉素诱导的超氧阴离子型ROS的产生
        3.6 沉默NCAM1的表达减弱DT-010的抗氧化作用
        3.7 DT-010可能通过NCAM1/p38信号途径发挥抗阿霉素心肌毒性作用
    4.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讨论
    1.DT-010抗阿霉素心脏毒性的作用
    2.NCAM1介导DT-010抗阿霉素心肌毒性的可能机制
    3.蛋白质组学研究分析DT-010抗阿霉素心脏毒性的可能作用途径
        3.1 DT-010能够影响细胞凋亡和细胞死亡相关信号
        3.2 DT-010能够影响心肌收缩相关蛋白
        3.3 DT-010能够影响氧运输相关蛋白
        3.4 DT-010能够影响糖酵解功能和HIF-1信号通路
        3.5 DT-010能够影响线粒体呼吸链和氧化磷酸化功能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1.总结
    2.创新点
    3.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川芎嗪对离体大鼠肝细胞钙摄入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Pyxinol衍生物的合成、生物活性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 刘俊丽.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T-2毒素所致垂体氧化应激及血脑屏障损伤的研究及小分子拮抗剂的发现[D]. 郭璞.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3]顺铂毒性损伤机制及中药防治机制的研究进展[J]. 闫潇,邓毅,马骏,李鹏杰,杨志军,杨秀娟,周燕.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05)
  • [4]补肾和脉颗粒治疗1级高血压肾气亏虚证的疗效观察[D]. 吕茂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基于Galectin-3介导的TGF-β1/Smad3通路探讨参连复脉颗粒抗炎抗早期纤维化机制[D]. 蔡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补阳还五汤合五苓散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D]. 孙宗乐.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10)
  • [7]双清平化方对MS大鼠血压及IR、ACE、AngⅡ的影响[D]. 王瑶瑶.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8]益气活血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PCI术后回顾性分析[D]. 李拯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N-cadherin牵拉张力调控肺腺癌侵袭转移的物理机制研究[D]. 付亚晗.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DT-010对阿霉素诱导的大鼠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谢彩鹏. 暨南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川芎嗪对离体大鼠肝细胞钙摄入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