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杂交吉棉18号的选育及应用

棉花杂交吉棉18号的选育及应用

一、棉花杂交种冀棉18号的选育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婧慧[1](2020)在《新疆陆地棉品种DNA指纹图谱构建与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是重要的纤维作物,新疆是中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和棉花种子生产基地。棉花种子的质量是保障棉花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然而,目前棉花种子市场多、乱、杂和套牌情况非常严重,严重影响了新疆棉花质量和棉农收益,危害了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为切实提升棉花质量,迫切需要加强棉花种子生产各环节的质量抽检和监督工作。本研究旨在筛选出适用于鉴别新疆陆地棉品种的多态性引物,构建品种DNA指纹图谱和专属二维码,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新疆陆地棉品种分子鉴定提供实用标记,为切实提升新疆棉花种子质量,开展棉花种子质量检查、监督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本研究选用SSR、STS和InDel标记进行核心引物的筛选,结合特征引物法和引物组合法,完成新疆陆地棉品种DNA指纹图谱和专属二维码的构建,利用NTSYS软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1)(1)利用筛选出的多态性高、稳定性好的分子标记对150份新陆早和新陆中棉花品种DNA进行PCR扩增,52对引物共检测出159种扩增带型,每对引物扩增带型数介于27之间,平均为3.06;扩增条带总数为307,每对分子标记扩增条带数变幅是213,平均值是5.90;其中多态性条带总数为253,每对核心引物扩增出的多态性条带变化范围为112,平均值为4.87;多态性条带比例最低40.0%,最高100.0%;52对引物的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183 20.767 8,平均值为0.479 7。在150份新陆早和新陆中棉花品种中,12个品种具有特征引物,用20对引物组合可将150份新陆早和新陆中棉花品种完全区分。(2)利用NTSYS软件聚类分析显示,遗传相似系数约在0.705 6处可将150份新陆早和新陆中棉花品种分为4类,遗传相似系数为0.503 10.993 6,平均值为0.706 4,表明150份陆地棉品种遗传基础较狭窄。新陆早棉花品种和新陆中棉花品种的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536 70.993 6和0.503 10.987 7,平均值分别为0.716 3和0.719 2。新陆早棉花品种和新陆中棉花品种在不同年份间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693 80.743 4,变化不大,说明新疆陆地棉遗传基础狭窄这一问题长期存在。新陆早棉花品种总体呈微下降趋势;新陆中棉花品种总体呈上升趋势,但近期表现为下降趋势。(2)(1)利用筛选出的52对核心引物,在27份彩色棉品种中扩增出155个多态性带型,每对引物检测到的多态性带型个数变幅为27,平均为2.98。扩增条带总数为348,每对分子标记扩增条带数变幅是217,平均值是6.69;其中多态性条带总数为263,每对核心引物扩增出的多态性条带变化范围为117,平均值为5.06;多态性比例最低40.0%,最高100.0%。52对引物的PIC值为0.137 10.776 4,平均值为0.454 3。27份新彩棉品种中,12个品种具有特征SSR引物,7对SSR引物组合可将其他15个品种区分开;用9对引物组合即可将27个新彩棉品种完全区分开。(2)聚类分析显示,27个新彩棉品种遗传相似系数为0.412 20.955 9,平均值为0.650 6,表明现有新彩棉品种遗传基础相对丰富,绿色棉相对棕色棉遗传多样性更高;根据遗传相似矩阵,约在0.6115处,27个新彩棉品种可分为3类,聚类结果与品种选育系谱较为吻合。【结论】本研究共筛选出61对多态性高、鉴别能力强的分子标记,构建了新疆177个陆地棉品种的DNA指纹图谱。150份新疆陆地棉品种间遗传基础较狭窄,27份新疆彩色棉品种间遗传基础相对丰富。

王海涛,刘存敬,唐丽媛,张素君,李兴河,蔡肖,张香云,张建宏[2](2019)在《河北省杂交棉培育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提出杂交育种技术仍是目前棉花育种采用的主要手段。河北省自20世纪30年代开展杂交育种以来,截止到2017年,共育成63个杂交棉品种,其中河北省审定杂交棉品种50个,占河北省审定所有棉花品种的24.9%。对河北省审定的杂交棉品种分析表明,产量得到了逐步提高并趋于稳定,纤维品质中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是阻碍棉花品级提高的主要原因;枯萎病抗性问题基本解决,但黄萎病抗性急需提高。同时还分析了河北省杂交棉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河北省杂交棉培育的发展建议。

陈莹,张法铭,姜辉,柴启超,王秀丽,高明伟,王家宝,张超,王永翠,郑锦秀,赵军胜[3](2019)在《我国棉花形态标记性状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综述棉花主要形态标记性状的相关应用研究进展,旨在为形态标记性状在棉花遗传育种和分子育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通过对我国目前具备形态标记性状的审定棉花品种进行分类和统计发现,芽黄标记主要被用于与不育基因连锁实现不育系在苗期的早期鉴定选择,有助于提高棉花杂交制种产量和效益,育成品种1个。鸡脚叶标记棉具有良好的冠层结构及光合生理特性,因此具有一定的早熟性、耐旱性和较好的抗病虫性,在三系杂交棉生产上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育成品种3个。红花标记作为非常直观的形态性状标记,可用于简便高效地鉴别真假杂种,其中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培育审定了4个红花标记新品种。腺体标记除了是直观的形态性状标记以外,还具有低酚少腺体的特点,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培育审定2个低酚标记的抗虫杂交棉新品种,邯郸市农业科学院与河北农业大学审定了3个抗虫低酚棉品种。其他形态标记如窄卷苞叶性状、红叶性状等在杂种优势利用方面也有较好的生产应用潜力。以上各类形态性状标记在棉花生产上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需进一步提高标记利用率,加强其应用基础研究。

刘栋,郭娜,马建富,李爱荣[4](2018)在《外源野生胡麻总DNA遗传转化栽培胡麻及RAPD分子验证》文中认为为了克服亚麻属不同种间存在的生殖隔离,从而利用亚麻野生种优异基因进行资源创制,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亚麻野生种垂果亚麻的基因组DNA导入到栽培种坝选三号中,获得T0种子。T1播种后所获24个单株中有3株发生明显变异,转化后代的株高、工艺长度、分茎数、分枝数及单株蒴果数与受体坝选三号相比较,均发生明显增加。利用18条引物对供体、受体及24株T1导入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了RAPD扩增分析,从中筛选到6条多态性引物(OPH20、OPK14、S103、S118、OPJ4、OPT6)对8个样品的DNA扩增产物带型出现明显差异,占全部所用引物的33. 3%。RAPD分析表明,D14、D17、D22 3个植株的RAPD谱带中均有来自于供体的特异条带,结合考种数据,认为是供体DNA片段成功整合进了受体基因组中引起了表型上的变化。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向胡麻栽培种中导入野生种基因组DNA能够在当代引起多种变异,同时也可在分子水平上检测到基因组的差异,推测大片段外源DNA同源重组可能是变异的主要原因。

彭小峰[5](2018)在《喷施缩节胺对中长绒陆地棉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缩节胺化学调控是棉花生产环节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棉花种植全程化调技术已经成熟,但对于中长绒专属棉鲜有研究,为此本文以渝棉1号、新陆中47号、3D08C9三个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第三师农科所试验田进行中长绒陆地棉化学调控试验。试验设计以下四个处理:S1:[3.8 g·hm-2+12 g·hm-2+15 g·hm-2+45 g·hm-2+90 g·hm-2];S2:[12 g·hm-2+15 g·hm-2+45 g·hm-2+90 g·hm-2];S3:[15 g·hm-2+45 g·hm-2+90 g·hm-2];S4:[45 g·hm-2+90 g·hm-2],通过对中长绒陆地棉不同生育时期的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等方面研究,旨在为第三师中长绒陆地棉化控技术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结论如下:(1)喷施缩节胺对中长绒陆地棉生育进程影响不显着,对棉株高度抑制作用显着,3D08C9是S1处理株高比S4处理低33.7%;对不同品种主茎叶片数和果枝数抑制强度存在差异。(2)随着缩节胺施用量和次数的增加,棉花最长果枝着生点从主茎顶部向下移动,每台果枝和每台果枝的第一果节长度都在降低,上部果枝长度和第一果节长度降低最为显着,果枝长度最大能减少到原先的35.61%,第一果节长度也降低37.50%。(3)持续使用缩节胺有助于提高或保持叶片的氮含量,延长叶片功能期,但一定程度抑制茎和叶干物质的积累。在营养生长累积量达到较高值施用缩节胺,可促进生殖器官干物质的积累。(4)喷施缩节胺对纤维长度和马克隆值影响不显着,对部分品种的断裂比强度和长度整齐度影响较大。新陆中47号S2处理长度整齐度比S1处理高3.5%,渝棉1号的S1处理断裂比强度比S3处理高 3.1 cN·tex-1。(5)缩节胺处理对不同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不完全相同,S3处理和S4处理增加了新陆中47号1~3果枝外围铃、7~9果枝内围铃数以及三个试验材料的顶部结铃,使得S3、S4处理单株结铃高于S1、S2处理。渝棉1号的S1处理增加了 1~3果枝外围铃数,使得渝棉1号S1处理单株结铃只比S4处理减少了 0.6个。由此可见,在棉花整个生育期使用2~3次缩节胺,有助于单株结铃。(6)缩节胺处理后,3D08C9和渝棉1号的S4处理产量达到最高,分别为6058.6 kg·hm-2和5258.2 kg·hm-2,新陆中47号S4处理比S2处理少施用了两次缩节胺,其产量为7237.0 kg·hm-2,比S2处理产量降低了 389.0 kg·hm-2。总体来说,中长绒陆地棉在南疆小海子垦区缩节胺喷施应以2次(S4处理)为宜,且在花铃期喷施,采取前轻后重(第一次剂量小,第二次剂量较大)的方式。

聂新辉[6](2016)在《陆地棉重要经济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优异位点挖掘》文中提出自1920s-1950s期间陆地棉引进中国,我国就开始了自育的陆地棉品种选育,目前在棉花生产中陆地棉产量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90%。本研究以从美国和前苏联引种及我国自育品种503份种质构建自然群体为研究材料,2012年和2013年分别在河南原阳、湖北黄冈及新疆石河子和库尔勒棉区对纤维品质和产量相关性状进行8环境表型鉴定,利用R语言编程对8环境的表型数据以盒图形式表示其在多环境稳定性和变化趋势。同时利用494对覆盖全基因组的SSR标记进行扫描,基因型数据进行遗传多样性、连锁不平衡及群体结构分析,运用TASSEL软件基于全基因组扫描的关联分析混合线性模型MLM(G+Q+K)方法对以上鉴定表型数据和基因型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挖掘关联与品质和产量的优异等位基因位点,解析从引种到自育的育种过程主效的QTL及演化规律,利用鉴定携带优异等位基因位点及载体材料应用到分子设计育种。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获得179个具有多态性标记,检测出426个等位基因位点;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377,变化范围:0.012-0.893,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平均值为0.336,变化范围:0.012-0.887。2.基于426个等位基因位点基因型数据进行PCA分析、Nei’s的遗传距离聚类分析及使用STRUCTURE软件获得K值分析将503份种质群体划分为7个亚群,与群体种质资源本身的系谱来源和地理生态分析具有一致性。3.基于426个SSR多态性标记位点形成11628对两两连锁不平衡的位点组合,较高LD水平位点分布在1、2、15、19、21、24、26号染色体;当r2<0.03和D’=0.25时,遗传距离降至0-5 cM。4.基于6个纤维品质和10个产量性状8环境BLUP的表型数据综合分析,6个纤维品质性状表型变异系数范围:0.80%(FU)-9.31%(FE),遗传力变化范围:84%(SF)-93%(FUHML);10个产量相关性状表型变异系数范围:2.85%(WPG)-12.31%(FFSH),遗传力变化范围:46%(FSBN)-93%(LP);6 个纤维品质和10个产量性状在8环境变化趋势相对稳定。5.179对多态性SSR标记(426个等位基因位点)分别和6个纤维品质和10个产量相关性状表型数据基于MLM(G+Q+K)模型进行关联分析。在P<0.05的水平下,216个标记位点与纤维品质性状关联,其中P<0.01的水平下检测出27个(6.34%)标记位点。表型变异解释率(PVE)的范围为0.58%(MON-DPL0042b)-5.12%(NAU3084c),平均值为 2.70%。品质性状鉴定出21个标记位点与他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其中8个标记位点被检测出来具有相同的关联性状,7个QTL与纤维发育基因具有相关功能注释。同时,鉴定出48份聚合优异等位基因位点的载体材料;在P<0.05的水平下,共计有261个标记位点与10个产量相关性状关联,P<0.01的水平下检测出54个(20.69%)标记位点。表型变异解释率(PVE)的范围为0.48%(NAU4884a和NAU3468a)-3.89%(NAU3377db)平均值为1.30%。产量相关性状鉴定出41标记位点与他人研究结果一致,其中11个标记位点被检测出来和本研究关联相同的性状。四个育种阶段选育聚合多性状优异等位变异的材料数目分别为44份(正效应)和62份(负效应)。6.从BS1至BS4阶段对表型效应依次呈现递增趋势的标记位点共计29个,递减的为 26 个,其中 NAU3607a(SW 和 LW)、MONCGR5399c(LW 和 FP)、MONDPL0544(FFSBN、FP、WGP)对多个产量性状从BS1至BS4阶段依次呈现递增效应,NAU2858a(SW 和 WGP)、NAU3774a(LW 和 LP)、HAU0197a(LP 和 FSBN)、NAU3966b(EBN、FP、WGP)、MONCGR5866a(FFSBN和WGP)对多个产量性状从BS1至BS4阶段依次呈现递减效应。

马前程[7](2016)在《棉花黄萎病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文中提出本研究以58个不同黄萎病抗性的海岛棉(G. barbadense)、陆地棉(G. hirsutum)和海陆杂交后代的M4、10Q、M37株系以及陆陆杂交后代的M44株系作为试验材料,在人工病圃种植,于苗期接种黄萎病菌,并于各生育阶段统计病菌侵染程度和病情指数。测定大田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指标、产量性状指标,并将两者指标与各品种抗性进行关联性分析;使用11对与抗黄萎病基因连锁的SSR多态性引物对20个不同抗病、感病的海岛棉与陆地棉品系进行SSR-PCR扩增分析,计算各抗病品种扩增条带与抗性性状的一致程度。试验结果如下:1.本试验供试的58个棉花品种(系)中,海岛棉相对病指介于11.59-44.10,平均值18.54,其中抗病7个,占所测定棉花38.89%,陆地棉相对病指介于15.21~50.00,平均值33.32,对抗病性分析结果表明,海岛棉抗病性高于陆地棉;海陆杂交后代群体中,M4株系相对病指平均值为22.31,无高抗单株,10Q株系相对病指均值为20.51,有不染病单株,可得10Q群体抗黄萎病性比M4群体略强;M37株系相对病指介于0~41.50,平均值24.49,其高抗单株占供试材料的15.00%,而陆陆杂交后代M44株系感病单株多,相对病指介于15.52~54.60,平均值39.23,可得M37群体抗黄萎病性强于M44群体。2.陆地棉抗性品种的相对病指与单株蕾铃数存在显着负性关联,与株高、单株有效蕾铃数存在极显着负性关联;海岛棉抗性品种的相对病情指数除与单株有效蕾铃数存在显着负性关联,与其他田间农艺指标无关联性或关联不明显;M4株系的相对病指与株高存在显着负关联性,与单株有效蕾铃数存在极显着负关联性;10Q株系的相对病指与单株有效蕾铃存在极显着负性关联,与有效果枝数存在显着负性关联;M37株系的相对病指与株高、蕾铃数存在显着负性关联,结果同海岛棉抗性关联的株高指标一致;M44株系的相对病指与株高存在显着负性关联,与单株蕾铃数、单株有效蕾铃数存在极显着负性关联。3.陆地棉黄萎病抗性品种的相对病指与单铃纤维重量存在显着负性关联,与衣分存在极显着负关联;但是海岛棉抗性群体的相对病情指数与其产量性状不存在显着关联。M4株系产量性状和衣分具有极显着正性关联;1OQ株系相对病指与单铃纤维重量、衣分具有极显着负性关联;M37群体的相对病指与棉株衣分具有极显着负性关联;M44群体的相对病情指数与单铃纤维重、单铃棉重具有显着负性关联,与衣分具有极显着负性关联。结果可得棉株发病程度对单铃棉重、衣分、单铃纤维重影响大。4.结果筛选到VM15、VM18、VM22、VM23和VM32共5对分子标记能够获得特异性产物,该标记是根据抗病相关的mRNA序列、Protein基因序列和基因组序列设计合成的。计算可得引物VM32、VM15、VM23获得的特异性产物与棉株抗病性一致率分别是1.000、0.857、0.857,均高于0.800,因此获得的6条特异性条带含有需要的目的抗性基因。

代攀虹[8](2016)在《陆地棉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及其农艺性状与SSR关联分析》文中指出本研究从表型性状入手,构建了我国陆地棉核心种质,并结合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所构建核心种质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其主要农艺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陆地棉核心种质构建本研究以5963份陆地棉种质资源为材料,根据品种主要突变性状和品种类型分组成11组群,在分组的基础上利用21个表型性状,用非加权类平均聚类分析法,构建了281份陆地棉核心种质,占全部种质资源总量的4.71%。利用不同性状的均值t测验、方差F测验、变异系数、多样性指数t检验、均值、极差、表型方差、变异系数、均值差异百分率、方差差异百分率、极差符合率、变异系数变化率、表型变异百分率及主成分分析等参数进行核心种质代表性检验和评价。结果表明,所构建的陆地棉核心种质的表型变异解释率达到80.67%,说明所选核心种质可以代表全部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考虑到其它类型的陆地棉种质,利用相似的原理,最后我们共构建了419份陆地棉核心种质。2.陆地棉核心种质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利用17个表型性状数据分析419份陆地棉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表型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并探讨核心种质的综合评价方法。结果表明: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0.3513.796,平均1.715;分析不同地理来源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丰富度,发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三个地理来源综合性状最好;不同时期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丰富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遗传多样性逐渐降低;类群聚类结果发现陆地棉整体分散,没有比较明显的类群关系,部分具有相似特点的种质聚类13个组群;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逐步回归法综合评价表明,澳大利亚的N74-250的综合性状表现最好,辽阳绿绒棉的综合表现最差,同时吐絮期、单铃重、伸长率、花期、马克隆值、株高、果枝数、纺纱均匀性指数8个性状可作为陆地棉核心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指标。我国构建的陆地棉核心种质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地理来源遗传变异有较大的差异,不同生态区核心种质具有独特的性状特性,这为地理远缘杂交,扩宽种质的遗传基础提供了依据。同时,本研究建立了陆地棉核心种质评价的方法,为高效评价棉花种质资源的综合性能奠定了基础。3.陆地棉核心种质基因型遗传多样性分析用299对多态性SSR引物对419份陆地棉核心材料中共检测出1046个等位变异,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出3.5个等位变异。引物多态性信息含量变化范围0.02-0.85,平均为0.54,表明所选引物能够提供较为丰富的遗传信息。计算所有核心材料间SM相似系数并采用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邻接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19份核心材料两两间的相似系数变化范围是0.505-0.941,平均为0.651,相似系数小于0.669的材料占到88.69%;不同分期的平均相似系数相差不大;从不同地理来源的相似系数来看,长江流域相似系数均值最大为0.671,其次是黄河流域(0.664)中国南部相似系数均值最小为0.624;国内外核心种质相似系数比较可知,平均相似系数国外核心种质(0.643)略高于国内核心种质(0.655)国内陆地棉核心种质的变幅(0.506-0.941)大于国外种质资源(0.532-0.90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陆地棉核心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揭示了我国陆地棉核心种质现有种质资源的发展趋势及引种规律;将419份核心种质按照审定年份进行分期时发现早期引种的核心材料的多与地理来源有关,多引种了一些与当地种植环境相匹配的品种。4.陆地棉核心种质农艺性状与分子标记关联分析采用混合线性模型进行关联分析,并挖掘优异的关联位点,结果表明共有141个分子标记位点与产量性状、纤维品质性状及其他性状相关联。同时在6个环境下相关联的分子标记位点有32个,所关联性状有15个;同时在两个环境下都有的标记位点有32个。 CM00431与整齐度指数、纺纱均匀性指数及上半部分长度三个性状都关联且表现为正效应说明这一标记位点能提高他们的品质;JESPR0190与吐絮期、开花期、果枝数三个性状关联且表现为负效应说明这一标记位点可以缩短生育期及减少果枝数从而表现为早熟产量降低;NAU34343和NAU35873同时与第一果枝节位和铃重两个性状同时关联,这种和多个标记相关联的现象可能由多效基因或QTL相互作用引起的;另外当-logP>10时关联到分子标记位点有三个分别为:NAU0874、NAU5433、NAU51924其中当NAU5433位点刚好定位在控制绒毛的基因T1。

刘桂珍[9](2015)在《中国陆地棉品种重要性状的关联分析及DNA指纹条形码构建》文中提出棉花的诸多重要性状都属典型的数量性状,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控制。同时,这些性状间还存在着复杂的相关关系,依靠传统育种方法已很难实现目标性状的同步提高。关联分析目前已成为解析复杂数量性状的重要方法,它可通过构建自然群体,鉴定与目标性状基因/QTL显着关联的标记位点,最终通过分子设计育种提高育种效率。陆地棉品种(品系)资源是陆地棉品种改良最直接、最有效的种质资源,以陆地棉品种作为自然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目标性状的关联分析,可为陆地棉品种的遗传改良提供重要信息。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的大面积推广,一些品种仅在少数表型性状上存在差异甚至无差异,因此利用有效手段进行品种真实性和纯度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以前构建的关联群体中选取了 180个优良陆地棉品种(品系)作为自然群体,利用均匀分布于四倍体棉全基因组的SSR分子标记(每10 cM选取一个标记),以及近年来已报道的与陆地棉重要性状连锁或关联的分子标记,共560个SSR标记对供试材料进行全基因型扫描,同时进行多年多点棉花重要性状包括产量、纤维品质、早熟性、农艺性状和种子品质性状的表型鉴定;基于表型和标记数据对供试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关联分析方法检测与棉花重要性状关联的标记位点;最后,以关联分析获得的与棉花至少2个性状均显着关联的分子标记,以及参考前人提供的首选和备选引物作为核心引物,构建了 180个陆地棉品种的DNA条形码,为棉花品种真实性和纯度的分子鉴定奠定基础。1、中国陆地棉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选取的560个SSR标记对180个陆地棉品种进行全基因型扫描,最终获得228个多态性标记。在228个标记位点共检测到601个等位变异,各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变异数变幅为2-11个,平均为2.64个;只检测到2个或3个等位变异的位点有198个,占总多态性位点的86%;228个标记的基因多样性指数(Gene diversity)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值分别为0.37和0.31,说明陆地棉品种遗传基础相对较狭窄。基于表型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将180份陆地棉品种在遗传距离为6.30处划分为5个类群;第I类群在遗传距离为5.13处又被划分为6个亚类。基于标记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将所有品种划分为10个类群。一些品种在两种聚类分析中均被聚在一起,一些品种在两种聚类分析中结果差异较大。因此,将不同类型的数据结合起来使用,才能比较全面准确地评价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的关联分析提供了重要信息。2、陆地棉重要性状的关联分析采用TASSEL软件的混合线性模型(MLM)对17个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共检测到至少在2个环境中同时与棉花重要性状QTL显着关联的标记位点291个。其中,与产量性状关联的标记位点20个,与纤维品质性状关联的标记位点125个,与早熟性状关联的标记位点67个,与农艺性状关联的标记位点52个,与种子品质性状关联的标记位点27个。291个位点大多数能够与其他研究中定位到的QTL基因组区段重合,其中与纤维长度关联的位点NAU3212和与纤维强度关联的位点NAU4926能够分别与前人定位的相应QTL两侧标记完全吻合。不但同一性状存在多个关联位点,而且同一位点可能与多个性状相关联。所有291个位点中含重复位点数79个,这些位点与2个性状甚至更多个性状同时关联。对每类性状来说,20个产量性状位点中含重复位点3个,如cgr5675同时与衣分和子指关联,CIR286同时与铃重和皮棉产量关联,NAU2741同时与铃重和子指关联;125个纤维品质位点中含重复位点26个;67个早熟性状位点中含重复位点11个;52个农艺性状位点中含重复位点10个;27个种子品质位点中含重复位点9个。这些结果表明,相关性状的表型变异在一定程度上受位于同一位点附近的某一个基因同时调控,或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紧密连锁。3、中国陆地棉品种DNA指纹条形码构建对检测到的与至少2个性状同时关联的79个标记位点进行重复确定,筛选出带型清晰、多态信息含量高的21对引物,分别覆盖21条染色体:NAU2741(A1)、NAU3016(A3)、NAU3212(A5)、NAU3427(A6)、NAU3654(A7)、BNL3792(A8)、NAU3414(A9)、NAU2508(A10)、BNL1231(A11)、BNL3261(A12).BNL1707(A13)、BNL2646(D1)、NAU5467(D2)、NAU5260(D3)、NAU6966(D4)、NAU2816(D5)、BNL3359(D6)、NAU6468(D7),NAU3100(D9)、NAU2776(D10)、NAU6582(D13);同时,参考前人提供的首选和备选引物又选用了 D8上的1个标记NAU0478和D12上的1个标记NAU2251,最终确定了23对引物作为核心引物。23对核心引物在180个棉花品种中共得到64个等位变异;每对引物揭示的等位变异在2~5之间,平均值为2.83。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幅为0.15~0.61,平均值为0.38;PIC变幅为0.14~0.53,平均值为0.32。23对核心引物多数是EST-SSR,而且又与多个性状关联,因此用其进行指纹分析具有很强的实用性。23对核心引物遗传距离矩阵与所有228对引物遗传距离矩阵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与表型遗传距离矩阵之间呈显着正相关,说明与重要性状关联的23对核心引物更适合用于棉花指纹图谱构建。将23对核心引物在对照种TM-1上检测的微卫星位点电泳带型记为1,获得这些引物在其他179份材料的SSR电泳带型代码。按染色体号从小到大、先At亚组后Dt亚组的顺序依次排列,串联各带型代码,获得每一品种在23条染色体上的微卫星位点代码组合,共23位数字码,形成各品种特有的SSR相对分子身份证。身份证中的每一位数值表示每个品种相对对照种在不同染色体位置的微卫星位点代码,形成该品种的相对DNA条形码,用于品种DUS测定。

刘记[10](2015)在《棉花新型光敏不育系的育性特征及其花药蛋白质组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培育高产、优质的棉花品种是每个育种家的目标,而利用棉花的杂种优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棉花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杂交棉出苗快,现蕾、开花较早,抗性强,产量高,纤维品质好,因此,其种植面积也逐年增长,尤其是在长江流域棉区,杂交棉已成为主导品种。目前,我国杂交种的生产仍以人工去雄、授粉为主,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制种效率低、成本高,严重制约了杂交棉的推广和应用。因此,亟需探索一种新的杂交种生产体系。实践证明,以光温敏不育系等为母本,一系两用,是一种高效、简便的杂交种生产体系。光温敏不育系的育性主要由光照时间和温度调控,在不育的光温条件下,其用作母本,配制杂交种;在可育的光温条件下,自交繁殖不育系。这种制种体系已经很成熟,在水稻、油菜杂种优势的利用中广泛使用。陆地棉中9106,是本课题通过航天诱变育种技术而选育的新型棉花光敏不育系材料,在长日照(≥13.5 h)条件下为不育,短日照(<13 h)条件下育性恢复。中9106的成功选育不仅为推进棉花杂种优势利用奠定了基础,对棉花光敏不育机理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对中9106杂种优势利用潜能及其败育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本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从2012-2014年,详细观察记录了中9106在长日照条件下(河南,安阳)和短日照条件下(海南,三亚)的育性特征。在长日照条件下,中9106在于7月15日左右开花,不育度极高且稳定,自交基本不能结铃,因此,利用中9106在安阳制种是可行的,风险比较小;在短日照条件下,中9106育性恢复,花粉可育率约为53%,每株平均能收到200多粒种子(每亩籽棉产量约为60 kg),具有较高的繁殖系数。这些结果表明,以中9106为核心材料,通过“两系法”利用棉花的杂种优势是可行的。2.以中9106为母本,在安阳配制了20个杂交组合,筛选到予13号和302355两个高产的优势组合,产量分别超对照品种(鲁28)达21%和14%;品质方面,中425、中69和日辉棉6号组合的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均达到了30以上,品质较好。可见,中9106在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通过广泛筛选,能够培育出强优势的杂交组合。3.为了解释中9106败育的生物学过程,我们通过石蜡切片详细观察了中9106花粉发育的各个阶段,并将其划分为三个主要时期:第一时期为减数分裂期,从花芽开始分化至四分体形成,花蕾长度≤5 mm,主要的生物学过程是小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第二时期为小孢子发育时期,从小孢子脱离四分体至小孢子成熟,5 mm≤花蕾长度≤10 mm,主要的生物学过程是绒毡层降解,小孢子发育成熟;第三时期为成熟花粉形成期,从花粉粒开始成熟至开花散粉,花蕾长度≥11 mm。石蜡切片结果表明:中9106花粉发育的过程中,第一时期是正常的,与野生型相同;败育起始于第二时期,花粉细胞质物质合成受阻;第三个时期,败育已经,形成畸形花粉粒。4.为了阐明中9106败育的分子机理,利用双向电泳和i TRAQ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鉴定了野生型中040029和中9106三个时期花药的差异表达蛋白。双向电泳技术鉴定到了56个差异蛋白,而利用i TRAQ技术共得到365个差异蛋白。根据差异蛋白的功能注释,其参与花粉形成和发育的各个方面,包括能量代谢、花粉外孢壁形成、蛋白降解、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等等,说明中9106的败育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5.通过分析,我们初步总结了中9106败育的模型:在四分体时期之前,中9106的发育是正常的,小孢子母细胞正常分裂,形成完整的四分体结构;四分体时期,花药绒毡层降解异常,可能与Ca2+结合蛋白上调,导致花药Ca2+水平失衡有关;绒毡层异常降解的直接结果是孢粉素的合成受阻,花粉外壁不能正常形成;碳水化合物及能量代谢紊乱,能量供应不足,花粉不能积累足够的可溶性糖类等物质;同时,蛋白酶体被激活,花粉内重要的酶类等蛋白被降解,阻止了花粉的成熟过程;PME、PMEI等花粉萌发相关的蛋白也显着下调表达,形成的花粉没有活力,不具备萌发的能力,这些因素之间不是独立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最后导致了雄性不育的发生。

二、棉花杂交种冀棉18号的选育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棉花杂交种冀棉18号的选育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陆地棉品种DNA指纹图谱构建与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棉花产业发展现状
    1.2 作物品种鉴定方法
        1.2.1 形态学鉴定法-田间小区种植
        1.2.2 分子标记技术
    1.3 作物DNA指纹图谱构建研究进展
    1.4 作物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进展
    1.5 试验设计
        1.5.1 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新陆早与新陆中棉花品种DNA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棉花基因组DNA的提取
        2.1.3 核心引物的筛选
        2.1.4 PCR扩增
        2.1.5 PCR扩增产物的检测
        2.1.6 数据整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核心引物筛选及多态性带型分析
        2.2.2 新陆早与新陆中棉花品种DNA指纹图谱构建
        2.2.3 新陆早与新陆中棉花品种二维码的构建
        2.2.4 新陆早与新陆中棉花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2.5 群体结构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新疆彩色棉品种DNA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棉花基因组DNA的提取
        3.1.3 核心引物的筛选
        3.1.4 PCR扩增
        3.1.5 PCR产物的检测
        3.1.6 数据整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核心引物筛选及多态性带型分析
        3.2.2 新疆彩色棉品种DNA指纹图谱构建
        3.2.3 新疆彩色棉品种二维码的构建
        3.2.4 新疆彩色棉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4.1 论文研究主要结论
    4.2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2)河北省杂交棉培育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河北省杂交棉研究概况
    1.1 河北省杂交棉的培育
    1.2 制种技术
        1.2.1 人工去雄授粉
        1.2.2 三系法
    1.3 河北省培育的杂交棉品种主要性状分析
        1.3.1 皮棉产量分析
        1.3.2 纤维品质分析
        1.3.3 抗病性分析
2 河北省杂交棉育种中存在的问题
    2.1 种子纯度难保证
    2.2 重产量轻品质
    2.3 制种环节多、成本高
    2.4 播种和管理的欠缺
3 河北省杂交棉的发展建议
    3.1 简化制种方式
    3.2 强化杂交棉品质育种
    3.3 加强杂交种F2的研究利用
    3.4 轻简化种植方式是杂交棉育种的主攻方向
    3.5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高育种效率

(3)我国棉花形态标记性状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棉花形态标记应用研究现状
2 棉花形态标记性状类型
    2.1 芽黄标记
    2.2 鸡脚叶标记
    2.3 红花标记
    2.4 腺体标记
    2.5 其他标记
3 问题与展望

(4)外源野生胡麻总DNA遗传转化栽培胡麻及RAPD分子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体、受体材料选择
    1.2 T1导入后代材料总DNA的提取
    1.3 外源DNA导入
    1.4 T1的种植与观察
    1.5 T1材料的RAPD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亲本及其导入后代的农艺性状调查
    2.2 亲本及其导入后代的RAPD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5)喷施缩节胺对中长绒陆地棉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棉花纤维类型划分
        1.1.2 中长绒棉研究现状
        1.1.3 缩节胺应用技术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生育进程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试项目与方法
        2.1.4 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生育进程的影响
        2.2.2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植株生长的影响
        2.2.3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果枝长度的影响
        2.2.4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果枝第一果节长度的影响
    2.3 讨论与小结
第3章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4 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叶片含氮量的影响
        3.2.2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光截获率的影响
        3.2.3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4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生殖器官干重占比及经济系数的影响
    3.3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棉铃分布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子的测定方法
        4.1.4 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棉铃垂直分布的影响
        4.2.2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棉铃水平分布的影响
        4.2.3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4.2.4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主要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
    4.3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生育进程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5.2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5.3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棉铃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陆地棉重要经济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优异位点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棉花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1.1.1 棉花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1.1.2 棉花的种属分类
        1.1.3 我国陆地棉资源研究的重要性
    1.2 陆地棉种植资源遗传特征研究
        1.2.1 我国棉花品种改良的研究进展
        1.2.2 陆地棉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1.2.3 陆地棉数量性状的研究
    1.3 植物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1.3.1 关联分析的概述
        1.3.2 关联分析的原理
        1.3.3 关联分析的统计和分析
        1.3.4 关联分析策略
        1.3.5 关联分析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陆地棉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的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材料和DNA提取
        2.2.2 SSR标记基因型和遗传多样性统计分析
        2.2.3 群体结构分析方法
        2.2.4 连锁不平衡(LD)和LD衰减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遗传多样性
        2.3.2 群体结构分析
        2.3.3 连锁不平衡分析
    2.4 讨论
        2.4.1 关联分析自然群体的构成
        2.4.2 分子遗传多样性的评价
        2.4.3 关联分析中群体结构的评价
        2.4.4 关联分析中连锁不平衡分析
第三章 陆地棉品质和产量性状的表型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田间试验和表型数据的调查
        3.2.2 表型数据的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表型变异和遗传力的分析
        3.3.2 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间相关性的分析
        3.3.3 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在多环境的变化趋势
        3.3.4 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环境间的相关性分析
    3.4 讨论
        3.4.1 纤维品质性状的表型变异分析
        3.4.2 产量性状的表型变异分析
第四章 陆地棉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关联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关联分析模型的选择
        4.2.2 纤维品质性状和不同育种阶段产量性状表型效应的统计分析
        4.2.3 挖掘优异等位基因及相关功能基因注释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纤维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4.3.2 产量性状的关联分析
    4.4 讨论
        4.4.1 与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关联的QTL
        4.4.2 育种中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503份种质资源的系谱信息
    附录2 与纤维品质性状关联的优异等位基因位点在亚洲棉基因组比对结果
    附录3 与纤维品质性状关联的优异等位基因位点在雷蒙德氏棉基因组比对结果
    附录4 与纤维品质性状关联的优异等位基因位点在陆地棉基因组比对结果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棉花黄萎病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所用缩略词及中文对照
第1章 绪论
    1.1 棉花黄萎病危害
    1.2 棉花黄萎病病原及致病机制
    1.3 棉花黄萎病抗性遗传机制
    1.4 植物抗性相关基因与分类
    1.5 分子标记与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的研究进展
    1.6 抗病基因克隆分离方法
    1.7 棉花黄萎病抗性基因克隆的研究
    1.8 本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第2章 不同棉花品系抗病性鉴定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2.1 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第3章 棉株群体抗黄萎病性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3.1 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第4章 棉花黄萎病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4.1 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陆地棉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及其农艺性状与SSR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陆地棉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2 陆地棉核心种质研究进展
    1.3 陆地棉遗传多样性研究
    1.4 关联分析
    1.5 目的意义
第2章 陆地棉核心种质的构建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陆地棉核心种质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基于SSR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分析
    4.3 讨论
第5章 农艺经济性状关联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分析
    5.3 讨论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9)中国陆地棉品种重要性状的关联分析及DNA指纹条形码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所用主要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棉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1 棉花种质资源概况
        1.2 棉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2 植物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2.1 关联分析概念
        2.2 连锁不平衡(LD)及其计算方法
        2.3 影响连锁不平衡的因素及连锁不平衡的衰减
        2.4 关联分析研究策略
        2.5 关联分析的程序及统计方法
        2.6 关联分析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3 陆地棉指纹图谱构建研究进展
        3.1 分子标记概述
        3.2 DNA指纹图谱构建研究进展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中国陆地棉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田间种植
        1.3 性状调查
        1.4 棉花叶片DNA提取
        1.5 SSR引物筛选及PCR扩增
        1.6 扩增产物检测及SSR位点分型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2.2 基于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 讨论
        3.1 表型聚类与分子标记聚类相结合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
        3.2 遗传多样性分析对育种和相关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陆地棉重要性状的关联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的选取
        1.2 实验材料的种植
        1.3 性状调查
        1.4 SSR多态性检测和基因分型
        1.5 群体结构分析
        1.6 标记位点与QTL的关联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表型性状相关分析
        2.2 群体结构估计和亲缘关系分析
        2.3 与棉花重要性状关联的标记位点
    3 讨论
        3.1 影响关联分析的因素
        3.2 QTL的稳定性
        3.3 与多性状关联的标记位点
        3.4 关联分析在棉花中的应用前景
第四章 陆地棉品种DNA指纹条形码构建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的选取
        1.2 实验材料的种植
        1.3 DNA提取、多态性检测和基因分型
        1.4 数据处理
        1.5 核心引物的筛选及DNA条形码构建
        1.6 核心引物对180份陆地棉品种的聚类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核心引物的筛选与评价
        2.2 基于核心引物构建棉花品种DNA条形码
        2.3 基于核心引物的180份陆地棉品种聚类分析
    3 讨论
        3.1 用于棉花DNA指纹分析的基础引物
        3.2 用于棉花DNA指纹分析的核心引物
        3.3 关于DNA指纹条形码
全文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附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棉花新型光敏不育系的育性特征及其花药蛋白质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作物杂种优势研究简介
        1.1.1 概述
        1.1.2 杂种优势的理论基础
        1.1.3 杂种优势的应用
        1.1.3.1 杂种优势利用的条件
        1.1.3.2 杂交优势在棉花上的应用
    1.2 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1.2.1 雄性不育概述
        1.2.2 雄蕊的形成过程
        1.2.3 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
        1.2.4 胞质不育系研究进展
        1.2.4.1 胞质不育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1.2.4.2 胞质不育基因的序列特征
        1.2.4.3 恢复基因的序列特征
        1.2.4.4 胞质不育的模型
        1.2.5 环境敏感型不育系研究进展
        1.2.6 棉花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1.3 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3.1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和方法
        1.3.2 蛋白质组学与雄性不育
        1.3.3 蛋白质组学在棉花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中9106育性特征及杂种优势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中9106育性调查
        2.1.3 花药及花粉形态观察
        2.1.4 杂种优势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中9106育性变化分析
        2.2.3 中9106败育观察
        2.2.4 中9106杂种优势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基于 2-DE的中9106花药蛋白质学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花药石蜡切片分析
        3.1.3 花药总蛋白的提取、纯化和定量
        3.1.4 等电聚焦电泳
        3.1.5 胶条平衡
        3.1.6 SDS-PAGE凝胶电泳
        3.1.7 硝酸银法胶体染色
        3.1.8 考马斯亮蓝胶体染色
        3.1.9 凝胶扫面和图像分析
        3.1.10 差异蛋白鉴定
        3.1.11 蛋白的功能分类
        3.1.12 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
        3.1.13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育性状表型观察
        3.2.2 花药发育过程观察
        3.2.3 蛋白质组学分析
        2.2.4 差异蛋白的鉴定和功能分类
        3.2.5 差异蛋白与拟南芥花粉蛋白比较
        3.2.6 蛋白表达量和转录水平比较分析
        3.2.7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3.3 讨论
        3.3.1 绒毡层延迟降解和雄性不育
        3.3.2 能量代谢缺陷与雄性不育
        3.3.3 花粉外壁发育缺陷与雄性不育
        3.3.4 蛋白代谢与雄性不育
        3.3.5 花粉萌发缺陷与雄性不育
        3.3.6 其它不育相关蛋白
第四章 基于iTRAQ技术的中9106花药蛋白质学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石蜡切片
        4.1.3 扫描电镜
        4.1.4 透射电镜
        4.1.5 花药蛋白提取和定量
        4.1.6 iTRAQ标记
        4.1.7 液相串联质谱分析
        4.1.7.1 液相色谱分离
        4.1.7.2 质谱仪检测分析
        4.1.8 数据库的搜索与蛋白定量
        4.1.9 功能分类和聚类分析
        4.1.10 实时定量PCR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育性状稳定性观察
        4.2.3 中9106败育时期确定
        4.2.4 iTRAQ蛋白质组学分析
        4.2.5 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4.2.6 聚类和GO富集分析
        4.2.7 差异蛋白转录水平分析
        4.2.8 棉花花药不育相关基因的筛选
        4.2.9 突变体花粉壁的异常发育
    4.3 讨论
        4.3.1 花粉外壁的异常发育与雄性不育
        4.3.2 外壁形成相关的差异蛋白
        4.3.3 蛋白质降解类差异蛋白
        4.3.4 Ca~(2+)结合类差异蛋白
第五章 全文结论
第六章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棉花杂交种冀棉18号的选育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陆地棉品种DNA指纹图谱构建与遗传多样性分析[D]. 李婧慧.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2]河北省杂交棉培育现状及发展趋势[J]. 王海涛,刘存敬,唐丽媛,张素君,李兴河,蔡肖,张香云,张建宏. 作物杂志, 2019(05)
  • [3]我国棉花形态标记性状应用研究进展[J]. 陈莹,张法铭,姜辉,柴启超,王秀丽,高明伟,王家宝,张超,王永翠,郑锦秀,赵军胜. 江苏农业科学, 2019(18)
  • [4]外源野生胡麻总DNA遗传转化栽培胡麻及RAPD分子验证[J]. 刘栋,郭娜,马建富,李爱荣. 华北农学报, 2018(S1)
  • [5]喷施缩节胺对中长绒陆地棉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D]. 彭小峰.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6]陆地棉重要经济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优异位点挖掘[D]. 聂新辉.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1)
  • [7]棉花黄萎病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D]. 马前程.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4)
  • [8]陆地棉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及其农艺性状与SSR关联分析[D]. 代攀虹. 长江大学, 2016(02)
  • [9]中国陆地棉品种重要性状的关联分析及DNA指纹条形码构建[D]. 刘桂珍.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4)
  • [10]棉花新型光敏不育系的育性特征及其花药蛋白质组学分析[D]. 刘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棉花杂交吉棉18号的选育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