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哈尔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大思路

实现哈尔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大思路

一、实现哈尔滨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大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张琦[1](2019)在《哈尔滨市综合交通一体化评价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来看,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条件,同时能够很好的映射出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以及这个国家的开发力度。交通运输体系的健全能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带来重大影响,同时收获较大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提升又会使得国家加大对交通运输建设的投资力度,然后进一步带动经济更好的发展,进而产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连锁效应。迄今为止,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交通运输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我国交通运输业与一些发达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交通运输的协调能力和不同运输方式联运能力方面都不及发达国家且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所以,如何开展并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体系的这一项研究,对于一些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都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哈尔滨市为例,从哈尔滨目前交通运输的现状,通过铁路、公路、水路以及航空运输等多种方式进行研究分析和论证,结合适用于哈尔滨的交通一体化评价方法,设定综合评价的标准和计算指标权重。本文还对哈尔滨综合交通一体化的相关事宜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找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包括有:交通运输枢纽建设还需要有待提高;各种运输方式组织存在衔接不畅;综合交通运输管理规则不清晰;缺少区域共享的信息平台等等。本文经过深入的研究,把一些国内外的交通一体化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的分析,总结得出了交通一体化体系发展的未来趋势。同时借助交通运输一体化的相关概念概和理论方法,对哈尔滨市的交通一体化现有的状态进行研究,然后又结合了实际情况建立了交通一体化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得到综合评定结果。继而对现阶段哈尔滨市的交通运输一体化体系存在的问题给予了相应的解决的方案和措施如下:对交通运输枢纽的建设进行整合与优化;设计全程无缝的运输组织;建立规范、标准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规则;建立区域共享的信息平台。最后,给出了哈尔滨市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研究的总结与未来研究的方向。

武继欣[2](2009)在《哈尔滨市阿城区金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文中指出阿城撤市设区,归入哈尔滨市,成为阿城区,将哈尔滨的历史向前延伸了八百多年。在这个历史契机下,深入挖掘阿城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对发展阿城区及整个哈尔滨市的旅游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文献综述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对国内外研究动态的总结,对文化旅游以及文化旅游资源的相关概念、特点进行了阐述,通过对哈尔滨市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的研究指出哈尔滨市的文化旅游资源的亮点是阿城区的金源文化,并对其文脉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根据国家标准对金源文化旅游资源做出资源调查与评价,对阿城区金源文化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分析与定位。根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发的总体思路,以金上京会宁府遗址等为重点规划项目,进行景观规划与设计,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入手,通过景观营造、旅游产品策划、旅游线路设计以及旅游资源整合等手段,将金源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充分挖掘出来,以带动当地旅游产业乃至哈尔滨市旅游业的发展。结合民俗学、文化生态学、旅游地生命周期等相关理论,初步构建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框架;综合分析哈尔滨市文化旅游类型,得出哈尔滨市文化旅游资源亮点为阿城区金源文化;根据国家标准对阿城区金源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价,得出金上京会宁府和金上京历史博物馆为五级旅游资源。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客源市场定位,指出省内金源文化客源市场为哈尔滨市及周边地区,省外为京津唐及台湾等地;依据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等原则,结合阿城区旅游空间布局结构对金上京会宁府遗址等重点项目进行了景观规划与设计,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确定金源文化旅游区主题形象和旅游线路。

吴俊贤[3](1997)在《实现哈尔滨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大思路》文中指出 立足于哈尔滨的经济发展现状和体制情况,未来15年的经济增长模式应该是:外延型、内涵型、结构型三者结合,以后两者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当前,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是提高科技进步在国民收入增长过程中的贡献率,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

张宇峰[4](2013)在《哈尔滨市奶牛规模化养殖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国内奶牛养殖正在经历从传统散户养殖模式向规模化养殖快速转变的大背景下,哈尔滨市奶牛养殖也正在经历同样的转变。本研究在规模经济理论和产业政策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实地观察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和文献查阅法等研究方法,对哈尔滨市奶牛规模化养殖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哈尔滨市乃至黑龙江省奶业的规模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可为全国的奶牛规模化养殖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在经实地调查和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哈尔滨市奶牛规模化养殖的现状,规模养殖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哈尔滨市的奶牛规模化养殖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奶牛养殖规模仍然是以散养和小规模养殖为主,规模化养殖率较低。2007年2010年饲养6头以上奶牛的养殖场(户)占到总养殖场(户)的比率分别为50.24%、59.77%、60.83%和57.21%,但是21头以上的养殖场(户)占总养殖场(户)的比率仅为2.97%、5.99%、6.59%和7.08%。(2)哈尔滨市奶牛规模养殖的主要模式有奶牛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场、“托牛所”模式、乳品企业自建牧场模式和外资企业模式。(3)哈尔滨市从2002年开始实施奶业振兴计划,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奶牛存栏数从2002年的20.6万头发展到2008年的最高46.7万头,然后开始减少,2011年为45.7万头;而产奶量却逐年增长,从2002年的60.0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143.0万吨,奶牛平均单产也在逐年增加。(4)针对哈尔滨市奶牛规模养殖仍存在养殖规模不足,单产水平低,经营方式粗放,优质饲料不足,疫病防治水平低,环境污染严重,鲜奶收购环节监管不力、运行不规范等制约奶牛规模化养殖发展的问题,提出推进哈尔滨市奶牛规模化养殖的相应对策: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奶牛品种改良、优化种群结构和提高科技生产水平;发展优质牧草产业,调整优化奶牛饲料结构;加强生鲜乳质量监管,规范牛奶购销管理;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共同发展;提高饲养管理人员素质。(5)通过对国内外奶牛规模化养殖模式经验的借鉴,结合哈尔滨市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提出适合哈尔滨当期奶牛养殖模式是奶牛养殖小区和“托牛所”模式,但最有前景的模式是中等规模养殖场模式。希望本研究可以为进一步扩大奶牛饲养规模、提高原料奶质量、提高哈尔滨市奶牛规模化养殖水平、实现奶牛养殖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可为全国的奶牛规模化养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师成[5](2019)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中俄产能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俄产能合作进展迅速,已成为两国经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未来两国经贸合作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中俄产能合作具备良好的合作条件,如两国生产要素的互补、“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以及“带盟对接”所搭建的合作框架等。经过多年的发展,中俄产能合作主要集中于能源原材料、交通基础设施、航空航天、民用汽车、农业、生物制药六大领域,同时合作已形成了良性的共生关系。总体而言,中俄产能合作的发展前景广阔,尤其是以高科技为代表的新兴领域将成为未来两国产能合作的主流。当然,中俄产能合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我国政策扶持力度不足、俄罗斯复杂的国内环境以及相对滞后的机制建设等。未来中俄两国需要构建更加完善高效的产能合作支持体系与合作机制,以便使产能合作的进展更加顺利。

冯章献[6](2010)在《东北地区中心地结构与扩散域研究》文中提出论文从中心地理论当前发展的新背景和新条件入手,梳理了中心地理论的发展脉络,指出其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创新框架和未来导向,探讨了中心地系统形成与演变的一般机制与影响要素。在理论分析基础上,以东北地区为实证地区,阐明其发展历史和阶段性特征,利用数学统计方法与GIS技术对其进行中心性测度、职能类型划分和扩散域空间界定。具体而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中心地理论的相关基础理论尤其是区位论进行详细的阐述,指出当前地理学研究范式转变和城市地理学的制度转向、文化转向等发展特点要求对中心地理论进行相应的改造和理论拓展。结合国内外中心地理论研究进展的梳理和评判,认为中心地理论作为一个建立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特殊时期的地理学基础理论,其理论基础和理论背景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建立在古典区位论基础上的传统中心地理论已经存在诸多的不适应性,同时当前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客体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都需要在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论下对中心地理论进行修补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尝试从中心地系统组织形式的变化、中心地系统影响要素转变和中心地理论创新的条件等方面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发展的模式和创新框架,对未来中心地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进行展望。(2)从系统论角度考量中心地系统,指出中心地系统具有复杂性特征,且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从严格假设条件下的古典中心地理论出发,探讨了假设条件缓和情况下系统特征及中心地系统的动态演变,包括对均衡市场腹地的探讨,人口分布不均时的情形、消费者行为异化、中心地区位固定、人口迁移(城市化)、等级替代等动态模式。阐述了影响中心地系统的普遍要素,包括降水与水资源分布的影响、地形地貌的作用机制,以及中心地系统的新生扩散和异化的边界效应。进一步分析了新时期新要素的影响机制,包括交通运输网络演进、信息化与全球化作用下的中心地结构。(3)以东北地区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表征规模指标、结构指标、可达性指标、经济开放度指标、信息化和通讯能力指标、现代服务提供能力指标的31项具体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基尼系数和规模指数分别对所选城市1996,2001,2006三个时点的中心性强度进行测度,划分中心地等级,认为省会城市中心性最强且地位稳定;沈阳首位度降低,“2+2”格局显现;高等级中心地高度集聚,两翼边缘化明显;综合中心城市重振,门户和枢纽城市地位凸显;区域差异扩大,资源型城市高度分化。(4)界定扩散域概念和一般影响机制,利用GIS手段,通过时距圈和交通速度折减方法,对东北地区三级以上中心地的扩散域进行空间界定,形成扩散域嵌套图示,结果显示,扩散域具有相互的嵌套、轮空与重叠结构;六边形网络丧失,海港、矿业、铁路枢纽成为中心地区位主导;东北地区海港-腹地中心地系统在东北地区有所体现;圈层状的中心地等级系统不复存在,多核心的链式中心地系统格局显现。

肖翔,王小雷,齐宇勃,吴宁[7](2012)在《哈尔滨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文中提出在国家大力推行节能减排的形势下,哈尔滨市节能环保产业规模日益壮大,总体水平有所提升,但还存在产业结构不完善、产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就目前国家形势和市场环境来看,节能环保产业未来发展前景良好。在发展对策上,建议制定产业规划,开拓融资渠道,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发挥大型企业的带动、支撑作用,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使其逐步成为哈尔滨市支柱产业。

张卓宁[8](2011)在《加快哈尔滨市交通一体化建设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哈尔滨市交通一体会建设是实现我市现代大都市建设的关键,同时也是实现哈尔滨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因此哈尔滨的交通一体化建设应尽快启动。哈尔滨市交通一体化的建设主要是完善哈尔滨市区内交通网络建设,加密交通路网,提高网络质量,加快城区内快速轨道交通建设,把城际间的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列入到交通一体化的规划当中,加快建设交通枢纽,整合交通信息建设交流平台,构筑区域内综合性运输体系基本框架。

王雅琼[9](2019)在《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现状调查研究 ——以焦作市XX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被迫离开原有的农业岗位开始自行就业。其中一部分的失地农民在政策的号召下,选择自行创业以解决再就业问题。所以,在新形势下关注失地农民的基本利益诉求,聚焦失地农民创业培训问题,帮助“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失地农民转变成一批具备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首先,阐述了失地农民创业培训所处的时代背景。并进一步论述了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在响应国家政策、稳固社会根基、满足自我发展需求三大方面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其次,以个案研究为切入点,通过文献收集、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及个体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了解焦作市XX区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的概况。总结当地政府在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的成果及工作经验,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为下一步深入剖析开展失地农民创业培训普遍存在的现实困境,明确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提供有力的参考。再次,从培训前期调研、中期管理再到后续服务各阶段进行探究,再从组织机构、教师、学员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对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探寻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最后,针对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存在的现实困境,提出具有针对性及可行性的对策建议。主要对策建议如下:完善培训支持保障体制,加大扶持力度;明确各方权责利关系,激发参与的活力;因地制宜开发特色课程,促进教学实践改革;强化质量监督保障体系,推进培训成果转化。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为今后的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工作提供些许参考。

李丽[10](2006)在《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结构调整是“十一五”一切经济工作的主线。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关系的调整,是“十一五”时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一方面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题中之义,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也离不开第三产业的发展。如农业结构调整,既需要政策支持,又需要各种服务,如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等。在工业和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将分离出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只有为这些富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结构调整才能顺利进行。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能为这些富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是“十一五”时期的一项艰巨任务。经济增长靠三次产业的增长来推动。“十一五”时期,能否维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关键在于第三产业能否以快于第一、二产业的速度增长。 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而在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黑龙江省第三产业的发展比全国平均水平还要低。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一般都经历了一个由总量增长到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过程。发达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般都在60%左右。他们在提高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改善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提高第三产业内部各部门的现代化水平。特别是7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基本保持稳定,重点放在改善其内部结构,提高各部门现代化水平上。一般说来,传统的第三产业如交通运输、能源、邮电、商业等发展较慢,比重有所下降,这些部门主要是用新兴技术提高其现代化水平。而新兴的第三产业如电子、信息、技术服务、咨询广告、旅游等迅速发展,从而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整体的现代化水平,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反,一些发展中国家,虽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并不低、但由于其结构不合理,经济的现代化水平并没有得到很大提高。比如一些拉美国家和地区50年代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50%,但它主要是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修理、装卸等低层次的服务性行业造成的。因此,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并没有给这些国家和地区带来现代化。

二、实现哈尔滨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大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现哈尔滨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大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哈尔滨市综合交通一体化评价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价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框架
    1.5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述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述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哈尔滨市综合交通一体化评价指标选择及总体评价
    3.1 哈尔滨交通一体化现状
    3.2 评价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
    3.3 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指标的确定
    3.4 研究方法
    3.5 评价标准
    3.6 哈尔滨市综合交通一体化评价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哈尔滨市综合交通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4.1 交通运输枢纽建设不够完善
    4.2 运输组织衔接不畅
    4.3 综合交通运输管理规则不清晰
    4.4 缺少区域共享的信息平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提高哈尔滨市综合交通一体化水平的对策
    5.1 哈尔滨交通运枢纽建设的整合与优化
    5.2 设计全程无缝的运输组织
    5.3 建立规范和标准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规则
    5.4 建立交通一体化区域共享信息平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致谢

(2)哈尔滨市阿城区金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方法
        1.4.2 实地研究方法
        1.4.3 问卷调查方法
        1.4.4 归纳总结方法
    1.5 研究内容框架
2 文化旅游与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2.1 文化旅游概述
        2.1.1 文化的含义
        2.1.2 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2.1.3 文化旅游的定义
        2.1.4 文化旅游的特点
    2.2 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2.2.1 文化旅游资源的定义
        2.2.2 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2.3 指导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理论基础
        2.3.1 民俗学理论
        2.3.2 文化生态理论
        2.3.3 资源整合原理
        2.3.4 经济学和市场学理论
        2.3.5 旅游容量(承载力)理论
        2.3.6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3.7 "大旅游"发展理论
3 哈尔滨市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3.1 哈尔滨市概况
        3.1.1 哈尔滨市地理概况
        3.1.2 哈尔滨市自然资源概况
        3.1.3 哈尔滨市旅游资源概况
    3.2 哈尔滨市文化旅游资源类型
        3.2.1 金源文化
        3.2.2 冰雪文化
        3.2.3 民俗文化
        3.2.4 欧陆文化
        3.2.5 森林文化
        3.2.6 京旗文化
        3.2.7 节庆文化
    3.3 哈尔滨市文化旅游资源亮点——阿城区金源文化
        3.3.1 哈尔滨市文化旅游发展趋势
        3.3.2 金源文化概念的提出
        3.3.3 金源文化的文化底蕴
4 阿城区金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分析
    4.1 阿城区金源文化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4.1.1 旅游资源调查
        4.1.2 旅游资源评价
    4.2 阿城区金源文化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定位
        4.2.1 问卷调查
        4.2.2 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4.2.3 重点目标市场分析
        4.2.4 目标客源市场定位
5 阿城区金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总体思路
    5.1 金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5.1.1 因地制宜原则
        5.1.2 发展特色原则
        5.1.3 游客中心原则
        5.1.4 文化原则
        5.1.5 多渠道开发原则
        5.1.6 资源保护原则
        5.1.7 资源整合原则
    5.2 金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5.2.1 阿城区旅游空间布局
        5.2.2 阿城区金源文化旅游区规划布局
        5.2.3 阿城区金源文化旅游区主题形象定位
        5.2.4 阿城区金源文化旅游区形象设计
        5.2.5 阿城区旅游资源整合与旅游线路设计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哈尔滨市奶牛规模化养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规模经济理论
        2.2.2 产业政策理论
3 哈尔滨市奶牛规模化养殖的现状
    3.1 哈尔滨市奶牛养殖的现状
    3.2 哈尔滨市奶牛规模化养殖的现状
        3.2.1 支持哈尔滨市奶牛规模化养殖的相关政策
        3.2.2 哈尔滨市奶牛规模化养殖模式
        3.2.3 哈尔滨市奶牛规模化养殖水平的现状
4 哈尔滨市奶牛规模化养殖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
    4.1 奶牛规模化养殖存在的问题
        4.1.1 养殖规模不足
        4.1.2 单产水平低
        4.1.3 经营方式粗放
        4.1.4 优质饲料不足
        4.1.5 疫病防治水平低
        4.1.6 养殖风险较高
        4.1.7 养殖效益低
        4.1.8 环境污染严重
    4.2 奶牛规模化养殖问题的主要原因
        4.2.1 奶牛良种覆盖率低
        4.2.2 种群结构差
        4.2.3 饲养管理落后
        4.2.4 饲料工业不配套
        4.2.5 社会化服务不健全
        4.2.6 鲜奶收购环节监管不力、运行不规范
5 哈尔滨市奶牛规模化养殖模式的选择
    5.1 国外奶牛规模化养殖模式的经验借鉴
        5.1.1 澳大利亚奶牛规模化养殖模式
        5.1.2 新西兰奶牛规模化养殖模式
        5.1.3 美国奶牛规模化养殖模式
    5.2 国内奶牛规模化养殖模式的经验借鉴
        5.2.1 标准化养殖小区模式
        5.2.2 规模化家庭牧场模式
        5.2.3 奶联社模式
        5.2.4 奶农专业合作社模式
        5.2.5 乳品企业自建牧场模式
        5.2.6 外资企业建场养殖模式
        5.2.7 托牛所模式
    5.3 哈尔滨市奶牛规模化养殖模式的探索
        5.3.1 养殖小区模式
        5.3.2 “托牛所”模式
        5.3.3 规模化牧场模式
        5.3.4 乳品企业自建牧场模式
6 促进哈尔滨市奶牛规模化养殖的对策
    6.1 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6.2 加快奶牛品种改良
    6.3 发展优质牧草产业
    6.4 加强原料乳购销监管
    6.5 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
    6.6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6.7 提高饲养管理人员素质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中俄产能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第一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产能
        二、国际产能合作
    第二节 国际经济合作相关理论
        一、国际贸易理论
        二、国际投资合作理论
    第三节 国际机制理论
    第四节 共生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俄深化产能合作的良好条件
    第一节 中俄生产要素互补
        一、自然资源要素
        二、劳动力要素
        三、资本要素
        四、技术要素
    第二节“一带一路”倡议为合作带来的机遇
        一、中国方面
        二、俄罗斯方面
    第三节“带盟对接”为合作创造了更多机遇
        一、“带盟对接”便利了两国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
        二、“带盟对接”使产能合作在地区层面得到加强
        三、“带盟对接”助推了俄罗斯与亚太国家的产能合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俄产能合作的主要领域与合作进展
    第一节 能源与原材料
        一、石油天然气
        二、煤炭
        三、核能
        四、钢铁
    第二节 交通基础设施
    第三节 航空航天
        一、航空发动机
        二、民航客机
        三、重型直升机
        四、航天工业
    第四节 民用汽车
    第五节 农业
    第六节 生物制药
    本章小结
第四章“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俄产能合作所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我国对外产能合作支持体系不完善
    第二节 俄罗斯国内仍存在“中国威胁论”
    第三节 俄罗斯国内投资环境较差
        一、俄罗斯国家主权信用评级较低
        二、对俄投资法律风险较高
        三、俄罗斯对战略投资项目的审查过严
        四、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风险
    第四节 中俄产能合作机制建设滞后
        一、合作机制不够完善
        二、合作机制效率不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俄产能合作的共生模式
    第一节 中俄产能合作共生模式的基础
        一、合作具备地缘优势
        二、中俄两国产业结构互补
        三、中国企业对俄投资具备所有权、内部化与区位优势
    第二节 中俄产能合作共生组织模式的深化
    第三节 中俄产能合作共生行为模式的深化
        一、中俄两国产能合作的大型项目陆续投产
        二、产能合作有利于促进两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俄产能合作支持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完善财税支持体系
    第二节 完善金融支持体系
    第三节 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第四节 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第五节 完善载体支撑体系
        一、完善境外中俄合作园区体系
        二、完善境内对俄合作载体体系
    第六节 完善哈尔滨新区对合作的支撑作用
        一、通过管理体制创新便利产能合作项目的落地
        二、打造产业链融合平台深化产能合作
        三、通过“三区一港”对接为合作创造更多机遇
    本章小结
第七章“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俄产能合作的机制构建
    第一节 中俄产能合作机制的主要功能
        一、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目标
        二、确保合作有序开展
        三、协调资源为合作服务
    第二节 中俄产能合作机制的构建方式
        一、宏观层面
        二、中观层面
        三、微观层面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东北地区中心地结构与扩散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新时期开展中心地理论与实证研究的背景
        二、新时期中心地系统组织与影响要素演变
        三、新时期开展中心地理论创新的条件
        四、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主要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区域选择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
        四、技术路线
        五、关于文中模型的说明
第二章 中心地系统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未来导向
    第一节 相关基础理论
        一、区位论
        二、其它相关理论
    第二节 国内外中心地理论研究进展与评述
        一、国外研究进展
        二、国内中心地理论研究进展
        三、传统中心地理论的缺陷与实践错位
    第三节 中心地理论创新框架与未来研究重点导向
        一、理论创新框架
        二、中心地理论未来研究重点
        三、中心地理论未来实践展望
第三章 中心地系统形成与演变的一般机制与作用要素
    第一节 基础理论思考
        一、系统论角度考量中心地系统
        二、中心地系统的高度开放性
        三、新时期中心地概念演进
    第二节 基于严格假设的中心地理论一般原理
        一、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二、廖士的中心地理论体系
    第三节 条件缓和及系统动态演化
        一、对均衡市场腹地不同形态的探讨
        二、人口分布不均匀时的情形
        三、对消费者行为异化的讨论
        四、中心地区位固定条件下的情形
        五、中心地系统动态变化模式探讨
    第四节 影响中心地系统结构与演变的普遍要素
        一、降水与水资源分布造成的密度差异与形变
        二、地形地貌对于中心地系统的畸变效应
        三、中心地系统的新生扩散
        四、异化的边界效应
    第五节 新时期各要素影响下的中心地系统结构演变
        一、交通方式演进对中心地系统影响机制
        二、全球化和信息化空间下的中心地系统空间重构
        三、全球生产网络下的空间组织重构与全球化时代的中心地系统演进
第四章 东北地区中心地系统结构与扩散域演化
    第一节 城市中心性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一、中心性概念
        二、城市中心性特殊影响因素
    第二节 东北地区地级以上城市中心性测度
        一、中心性测度中的尺度选择
        二、测度方法比选
        三、中心性测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四、测度与评价过程
        五、主要城市中心性强度格局与演化特征
        六、中心性强度与城市规模共轭演变机制
        七、中心性传导效应及邻接地区作用机制
        八、城市中心性外向性关联机制
    第三节 东北地区主要中心地职能分类与优化
        一、城市职能研究进展
        二、本研究区域界定
        三、研究数据的获取与选择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五、对于聚类结果的分析与修正
        六、各城市专业化水平分析与职能分类结果
        七、东北地区中心地职能类型特征及未来优化导向
    第四节 东北地区主要中心地扩散域特征与演变机制
        一、扩散域区域内涵解析
        二、扩散域空间特征与一般演变机制
        三、东北地区主要中心地扩散域界定
        四、扩散域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五、东北地区中心地系统的海港-腹地格局特征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基本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哈尔滨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哈尔滨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1.1 节能环保企业概况
    1.2 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发展水平
        1.2.1 国内外先进性产品、装备
        1.2.2 科研实力
    1.3 节能环保产业业绩
2 哈尔滨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2.1 产业结构不完善
    2.2 产业规模小
    2.3 技术水平不高
    2.4 资金投入不足
3 哈尔滨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前景及发展对策
    3.1 发展前景
    3.2 发展对策
        3.2.1 制定产业规划
        3.2.2 制定鼓励政策
        3.2.3 提高企业技术水平
        3.2.4 发挥大型企业的带动、支撑作用
4 结语

(8)加快哈尔滨市交通一体化建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交通一体化的内涵
二、哈尔滨市交通一体化发展现状
三、哈尔滨市交通一体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中心城区与所属县 (市) 间没有形成快速路网系统
    (二) 没有出台区域内统一的运输政策和法规
    (三) 交通运输信息资源交流不畅
    (四) 缺乏快速的城际轨道
    (五) 道路联系通道单一
四、哈尔滨区域建设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一) 尽快制定交通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规划
    (二) 要建立交通一体化协调发展管理部门
    (三) 打破区域壁垒, 提供制度保障
    (四) 着手建立哈尔滨快速路网系统
    (五) 加强综合枢纽建设
    (六) 整合交通信息资源

(9)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现状调查研究 ——以焦作市XX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
    (三)文献综述
        1.国内文献综述
        2.国外文献综述
        3.文献述评
    (四)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1.核心概念
        2.理论基础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开展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意义
    (一)开展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时代背景
        1.国家政策支持对失地农民开展创业培训
        2.新型工业化要求对失地农民进行创业教育
        3.失地农民自身渴望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
    (二)开展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现实意义
        1.与国家宏观政策相契合
        2.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需要
        3.失地农民自我发展的诉求
二、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现状调查
    (一)焦作市XX区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的概况
        1.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政策依据
        2.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组织机构
        3.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队伍建设
        4.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课程教学
        5.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质量监管
    (二)调查设计与调查过程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分析
        2.调查结果及内容分析
        3.访谈内容及结果分析
    (四)XX区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的经验总结
三、开展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现实困境
    (一)培训支持保障机制尚未完善
        1.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各项政策未能形成合力
        2.精神引领工作缺失,失地农民创业氛围不浓
        3.培训经费来源单一,尚未形成多元投入机制
    (二)培训参与方的管理仍需加强
        1.培训对象遴选随意,浪费教育资源
        2.师资力量亟待提升,影响培训质量
        3.管理者服务意识薄弱,妨碍学员参与
        4.培训平台尚未搭建,阻碍资源共享
    (三)培训教学内容脱离实践需要
        1.培训内容过于固化与模式化
        2.缺乏基于实践的培训内容
    (四)质量评价与反馈机制不健全
        1.现行培训评价机制不健全
        2.信息反馈及后续服务系统缺失
四、提高失地农民创业培训成效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培训支持保障机制,加大扶持力度
        1.建立长效机制,构建可持续发展路径
        2.强化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3.拓宽经费渠道,完善资金投入机制
    (二)明晰各方的权责利关系,激发参与培训的活力
        1.遴选合适的培训对象,避免资源浪费
        2.建立多样化师资队伍,提高培训质量
        3.组建人性化管理队伍,提高服务水平
        4.构建开放式培训平台,发挥资源优势
    (三)因地制宜开发特色课程,促进教学实践改革
        1.从培训对象出发,量身定做培训内容
        2.从创业实践出发,及时优化培训课程
    (四)强化质量监督保障体系,推进培训成果转化
        1.以工作为导向,完善质量评估的指标体系
        2.以学员为主导,强化培训项目的后续服务
结语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目的和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和内容结构
    1.4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本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论文相关基本理论综述
    2.1 对第三产业的辩证理解
    2.2 第三产业的分类
    2.3 有关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
    2.4 有关第三产业与就业变动的理论
    2.5 有关第三产业与经济结构变动的理论
    2.6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球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发展态势
    3.1 全球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态势
        3.1.1 逐渐取得主导地位
        3.1.2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呈现新经济特点
        3.1.3 第三产业和制造业的关系不断加强
        3.1.4 全球范围内服务贸易加快
    3.2 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3.2.1 发展速度高于整个经济发展速度
        3.2.2 结构比例不断趋于合理
        3.2.3 内部结构不断升级
    3.3 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趋势
        3.3.1 产出结构演变趋势
        3.3.2 就业结构演变趋势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概况及成效
    4.1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
    4.2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4.2.1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历史阶段
        4.2.2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特点
        4.2.3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3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趋势
        4.3.1 产出结构的演变趋势
        4.3.2 就业结构的演变趋势
    4.4 与相近发展水平国家产业结构比较
        4.4.1 三大产业结构比较
        4.4.2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比较
    4.5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投入产出的有效性分析
        4.5.1 投入状况
        4.5.2 产出分析
        4.5.3 基于DEA的黑龙江省投入产出有效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机理分析
    5.1 第三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
    5.2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重要性
    5.3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方法论
    5.4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原则
    5.5 第三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高效发展
        5.5.1 结构优化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拉动作用
        5.5.2 阻止第三产业相对生产率较快下降
        5.5.3 带动服务业出口较快增长和出口结构优化
    5.6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
        5.6.1 需求结构对内部结构的影响
        5.6.2 供给结构对内部结构的影响
        5.6.3 产业政策对内部结构的影响
        5.6.4 高新技术对内部结构的影响
        5.6.5 市场化进程对内部结构的影响
        5.6.6 工业化水平对内部结构的影响
        5.6.7 城市化对内部结构的影响
        5.6.8 国际贸易对内部结构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模式
    6.1 内部结构优化的总体构想
    6.2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内部战略产业的选择
        6.2.1 战略产业的提出
        6.2.2 战略产业的特征与选择原则
        6.2.3 战略产业指标体系的确立
        6.2.4 灰聚类分析法在战略产业选择中的应用
        6.2.5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内部战略产业的确定
    6.3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高度化分析
        6.3.1 产业结构升级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
        6.3.2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规律的相关分析
        6.3.3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的若干特征
        6.3.4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高度化的方向
    6.4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模式
        6.4.1 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举的结构模式
        6.4.2 战略产业重点发展并兼顾其它产业发展的模式
        6.4.3 四层次高度化模式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预测与调整
    7.1 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趋势分析
    7.2 产值结构模型拟合、预测及调整
        7.2.1 模型选择
        7.2.2 模型中自变量的选择
        7.2.3 产值结构预测与调整
    7.3 就业结构模型拟合 预测及调整
        7.3.1 就业结构模型拟合
        7.3.2 就业结构预测与调整
    7.4 内部各产业比例结构优化结果的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对策
    8.1 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及原则
    8.2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政策措施
        8.2.1 坚持走市场化 社会化 产业化共同发展之路
        8.2.2 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推动第三产业各行业协调发展
        8.2.3 加快城市化步伐
        8.2.4 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8.2.5 加快第三产业法制建设
        8.2.6 扩大对外开放
        8.2.7 加强第三产业的人才培育与引进
        8.2.8 政策支持第三产业薄弱部门发展
        8.2.9 推进科技进步 提高第三产业素质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实现哈尔滨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大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哈尔滨市综合交通一体化评价及对策研究[D]. 张琦.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3)
  • [2]哈尔滨市阿城区金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武继欣. 东北农业大学, 2009(04)
  • [3]实现哈尔滨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大思路[J]. 吴俊贤. 学理论, 1997(01)
  • [4]哈尔滨市奶牛规模化养殖对策研究[D]. 张宇峰. 东北农业大学, 2013(10)
  • [5]“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中俄产能合作研究[D]. 师成.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6]东北地区中心地结构与扩散域研究[D]. 冯章献.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0)
  • [7]哈尔滨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 肖翔,王小雷,齐宇勃,吴宁.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12(03)
  • [8]加快哈尔滨市交通一体化建设的研究[J]. 张卓宁. 中国城市经济, 2011(14)
  • [9]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现状调查研究 ——以焦作市XX区为例[D]. 王雅琼.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10]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及对策研究[D]. 李丽.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实现哈尔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大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