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松阳安代侯常绿阔叶林数量分类

浙江松阳安代侯常绿阔叶林数量分类

一、浙江松阳安岱后常绿阔叶林的数量分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浙江省林业产业联合会[1](2021)在《科学发展自然资源 打造多样康养森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期,浙江省林业局、省民政厅、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省中医药管理局四部门联合公布了14家2020年度浙江省森林康养基地。浙江省森林康养基地作为森林康养产业的重点建设工程,必须具备许多硬核条件,如森林覆盖不低于70%,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0%以上,声环境要求达到Ⅰ类标准,基地内地表水质达到Ⅱ类以上等环境条件要求;同时在接待设施、康养服务、社会经济功能等方面也都需具备较为完善的条件。本期特别策划将介绍这14家基地风景及特色,以飨读者。

唐霞[2](2019)在《华东黄山—天目山脉及仙霞岭—武夷山脉苔类和角苔类植物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态安全。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及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但由于全面可靠的基础本底数据的缺乏,严重影响到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评估。华东山区作为第三和第四纪古植被与生物区系的重要“避难所”,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但同时也是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和旅游活动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因而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也是最为严峻的地区之一。作为植物多样性的关键类群,苔藓植物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个体微小、分类困难,其保护因此也成为整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至关重要但又最为薄弱的一环。为了开展对该地区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研究,首先需要了解该区域苔藓植物多样性分布情况,同时鉴于全球范围内自然保护区面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减少,研究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规律对开展其保护更为关键。本文以华东山区两条主要山脉——黄山-天目山脉及仙霞岭-武夷山脉为研究区域,以苔类和角苔类植物为研究对象,开展大量的野外调查及标本采集工作,摸清这两条山脉的苔类和角苔类植物物种多样性本底数据,分析其区系成分及地理分布特点;结合对华东地区苔类和角苔类前人研究文献的收集和整理,获得华东地区苔类和角苔类植物名录;通过对浙江西天目山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海拔梯度调查,了解苔类和藓类植物在海拔梯度分布上的规律,为苔藓植物野外就地保护提供指导意见。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对华东山区两条山脉苔类和角苔类植物的采集,共获得2202份标本,经过对标本的形态鉴定,确定该区域的苔类和角苔类植物共有32科61属252种;该区域的优势科有8科,占总科数25%,其中细鳞苔科种类最为丰富,共包含12属72种,分别占总属数和总种数的19.67%和28.57%;优势属有7个,占总属数的11.48%,而单种属达22属,占该地区总属数的36.07%,体现出华东地区苔类和角苔类植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发现新种1个:天目山疣鳞苔Cololejeunea tianmuensis;安徽新纪录10种;福建新纪录1种;江西新纪录2种;浙江新纪录14种;中国濒危种4个,分别为服部苔Hattoria yakushimensis、中华细指苔Kurzia sinensis、无毛拳叶苔Nowellia aciliata和钝尖光萼苔Porella obtusiloba,中国特有种20个。3.首次在浙江西天目山保护区发现叶附生苔类5种,代表了华东地区叶附生苔分布的最北端,根据对华东地区过去30年的气温变化及叶附生苔在华东地区的历史分布数据,推测此次发现是全球变暖导致其向高纬度地区长距离迁移的结果。4.华东山区的黄山-天目山脉及仙霞岭-武夷山脉的苔类和角苔类植物区系包括12种地理成分,其中东亚成分和热带成分所占比例最高,均为32.08%,显示出该地区的温带、热带交汇的特色。5.根据对浙江西天目山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调查,共获得苔藓植物标本3412份,其中苔类植物标本1728份,79种;根据苔和藓沿海拔分布数据,二者都呈现驼峰型分布模式,但物种丰富度的峰值所处海拔段明显不同,苔类植物要高于藓类植物,而且苔类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在低海拔有一个升高的趋势;具体表现在苔类植物α多样性在8001000 m海拔段最高,达3.3553,β多样性在8001000 m和10001200 m两个海拔段为最高,表明这两个海拔段物种变化速率快,种群更替最为剧烈。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华东山区两条山脉的苔类和角苔类植物多样性较为丰富,表现出温带、热带交汇区系特色,而且特有及濒危类群比例较高。但鉴于各省较高比例新记录种的发现,表明此前对于该区域的苔藓植物调查和研究还不够充分。鉴于苔类植物物种多样性在低海拔段有一个升高的趋势,结合在浙江西天目山低海拔地区首次发现的叶附生苔类群,提出了加强对华东山区低海拔地区,尤其是微生境的保护将对苔藓植物的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的建议。

骆亮[3](2019)在《福建省不同居群朱砂根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朱砂根(Ardisia crenata),紫金牛科(Myrsinaceae)紫金牛属(Ardisia)植物,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区域均有分布,植株呈伞形,绿叶红果,果实密度大,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其植物体内含有三萜皂苷、香豆素类,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长期人工栽培,造成了朱砂根种性退化、极大地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为了解决生产上遇到的瓶颈,为充分开发利用朱砂根的野生资源,本文对福建省范围内进行调查与收集,对区域内20个居群采用表型标记和荧光ISSR分子标记进行分析朱砂根野生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朱砂根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系统构建、挖掘朱砂根优质种质资源、开发观赏价值高的新品种、建立优质种质保存体系和综合利用开发体系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对福建省境内的朱砂根野生种质资源进行实地调查。调查中发现野生居群多分布于福建省的西部和北部,其年平均温度为15-22℃,年降水量在1400-2000 mm,海拔在125-710 m的路旁或溪边灌丛中、乔木或毛竹林下及林缘处、道路背阴斜坡上等湿润且荫蔽度稍大的地带,其伴生植物常有紫珠(Callicarpa bodinieri)、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缨丹(Lantana camara)、女贞(Ligustrum lucidum)、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山茶(Camellia japonica)、山姜(Alpinia japonica)、山血丹(Ardisia punctata)、杜茎山(Maesa japonica)、毛蕨(Cyclosorus interruptus)等。(2)野生朱砂根居群形态性状变异较丰富,15个表型数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4.44%,其中株形指标变异系数最高;24个表型的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22,以干茎的多样性指数最高,朱砂根具有较丰富的表型多样性。朱砂根居群24个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中,8个主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其累计贡献率达到68.50%,能够表示朱砂根表型性状的大部分信息。基于朱砂根24个表型性状UPGMA聚类将其划分为两大类群,上杭(YH)、福鼎(CX)、厦门(MX)、福州(FZ)、福安(FA)居群被划为第一类群,其他居群被划分为第二类群。第一类群的主要性状为:整体株形较小,叶片尺度较小,叶形单一,果实密度小;第二类群的主要性状为:整体株形较大,叶片尺度较大,叶形较丰富,果实密度大。(3)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从四种不同型号PCR mix预混液中,选出对ISSR-PCR扩增的最适合的试剂,得出2XT5 Super PCR Mix对朱砂根的PCR扩增的效果最好,可作为最佳的PCR mix扩增试剂。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优化并建立了朱砂根ISSR-PCR最适合的反应体系。体系如下:在20μl体系中,2μl DNA模板(25 ng·μl-1),1μl引物(10μmol·L-1)、12μl PCR mix、用已灭菌的dd H2O补足。并根据退火温度Tm值±5℃的梯度中,筛选出扩增引物最适宜退火温度。最终经荧光ISSR-PCR后,5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86条谱带,其中96条为多态性谱带,多态性谱带平均百分率为55.77%。(4)通过荧光ISSR-PCR遗传多样性分析,居群多态位点百分比(PPL)在37.65%-80.39%,Shannon指数在0.2000-0.3672范围之间,观测等位基因数(Na)在1.3765-1.8039范围内,有效等位基因数(Ne)在1.1923-1.4079之间,Ne’s基因多样度(H)为0.1256-0.2425,表明朱砂根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且将乐(TJ)居群遗传多样性最丰富,厦门(MX)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最低。居群间的遗传变异(Dst)为0.0592,小于居群内遗传变异(Hs),居群内遗传变异远高于居群间。居群间的基因流为1.4335(>1),具有较高的基因流动,居群之间基因相互渗透,使得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减小。(5)不同居群的遗传一致度在在0.6201-0.9782范围内,遗传距离在0.0242-0.559之间,表明居群间亲缘关系较近。通过居群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mantel相关性比较,发现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无显着相关性。利用UPGMA聚类和主坐标分析对朱砂根样株进行研究,发现地理分布规律与居群间亲缘关系无明显的相关性,但居群间存在着密切的基因流动,且居群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并根据遗传结构Structure分析,把居群划分为的两大类与样品聚类及主坐标结果相一致,局群间具有较高的遗传渗透。

游洁敏[4](2013)在《“美丽乡村”建设下的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一五”规划以来,浙江省“美丽乡村”的大力建设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受多方面条件限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资源的盲目开发和利用现象,乡土景观的同质化现象使乡村旅游资源丧失“乡土性”,极大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鉴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现状,文章对乡村旅游资源分类评价和开发对策等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丰富乡村旅游资源理论体系,同时科学指导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实践。本文主要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和实证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在系统总结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进展基础上,对“美丽乡村”和乡村旅游资源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对供给需求、旅游地生命、景观生态学、原乡规划等基础理论进行梳理归纳,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其次,在调查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现状基础上,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文”的目标,初步构建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参照层次分析法(AHP)和客观赋值法构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模型,确定资源评价等级。然后,对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进行SWOT综合分析,调查统计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9种开发模式,并总结现状存在的问题,包括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不合理、乡村景观同质化现象严重、旅游景点分散现象较严重以及旅游资源保护对策不完善;对应现状问题,根据相关理论研究,探讨“美丽乡村”建设下的旅游要素集聚,初步构建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包括注重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乡土景观的合理营造、精品线路的合理构建、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四个方面。最后,以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其乡村旅游资源现状进行评价,验证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探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和开发对策,对新塍镇乡村旅游布局结构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进行合理规划,进一步验证理论研究成果,以期为浙江省其他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连雯[5](2013)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生态环境下的居民生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有人类以来,居民就与其生态环境构成了有机的统一体,居民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生活,环境在居民的参与下进行演化。本文尝试用这种观点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生态环境下的居民及其生活进行考察:及考察当时南方的生态环境对于居民及其生活的作用和影响,同时也考察居民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以期能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居民生活做出新的解读。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生态环境由自然的生态环境与人工改造过的生态环境组成。自然的生态环境即自然形成并且依照其内在规律演化的环境,人工改造过的生态环境是人对自然改造后形成的生态环境。当时自然的生态环境总体呈现为:气候以湿热为主,地貌多样,水体丰富,河流众多,森林覆盖率高,动物种类繁多,数量众多。人工改造过的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农田、水利设施、运河、人工培植的树木园林与牧养的牲畜。当时自然的生态环境比重远远大于人工改造过的生态环境。这种状况对其居民展现出机遇与挑战的双重面貌,一方面以其广阔的空间、温暖的气候、丰富的水体和动植物,为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另一方面,其众多的山地丘陵、茂密的森林和潮湿的气候,又给当时的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困难。但从总体上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协调的,人在适应与改造其环境中获得了发展,而自然依旧保持着良好的状态与内外部平衡。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居民状况颇为复杂:人口数量与分布处于剧烈变化与分布不平衡的状态,居民来源包括土着居民与南迁移民;他们分属汉族与众多少数民族;这一时期形成了世族大地主与依附民两个新的阶层。这种状况的形成,除了复杂的历史社会原因而外,也与当时的生态环境有着密切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居民生活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社团特色与发展变化特色。这种状况的形成,除了社会历史原因而外,还与当时生态环境及其变化具有密切的关系。这主要体现在饮食、服饰、居住状况、出行等四个方面。首先是在饮食。关于食材,南方各区域的居民都能就地取材,从自然界直接获取食物,同时人工栽培及饲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动物作为饮食资源;各地的居民也通过流通来调节互通有无;在饮食消费方面,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居民,都有自己的特色;在饮食的消费观念上,他们也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尽管有着传统、阶级、文化等各种原因,但都与各自具体所处的生态环境有关。其次是服饰。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服饰,依其所用的衣料与使用人数的规模及范围,依次分为麻类、蚕丝类、棉类、葛蕉竹树皮类饰和鸟类羽毛服饰等五类。这与居民各自自然环境密切相关:首先是取材于当地服饰材料资源,其次与当地的气候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所产的饰品主要由珍珠、翠羽、犀角、玳瑁等为原材料制成,以其数量稀少,所产具有地域限制珍贵。总之,南方的服饰使用,尽管因民族、阶级而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及自然资源有关。再次是居所。这一时期少数民族的居住建筑以干栏为主,在山区、水域高低各有差异;在吴越、交广、荆楚巴蜀各区,形制稍有差异。汉族民居在形制、建材使用中,体现出阶级差别:皇室专用山区的贵重木材为木结构宫殿;世家大族所居则多为土木结构的瓦屋,形制较为多样;平民则多居于用以竹类、茅草建造的草屋;修道、隐逸之人也有居石室洞窟者。居所范围再扩大便是聚落,庄园与城市是聚落的不同形式:庄园为世族及其依附民提供生产生活场所;城市本为防御和交易而建,后来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南方的民居、聚落和城市都带有明显的地方自然环境特色。最后是出行。南方的交通环境具有地方特色,北方多陆路,南方多水路。不同地域的交通工具不同,山地多乘坐牲畜,水路则主要是船与竹筏。岭南地区所造之船与北方、江南大有不同。交通设施方面,则逆旅兴盛。此时南方居民出行途中比北方危险更多,水路易遭船覆水溺,山路多有毒动植物。因而产生了相应的医药知识与文化策略,特别是《抱朴子·登涉篇》,详细记载南方出行所遇环境危险,及解决方法,不仅是修道人士必备,而且也为一般民众所依赖。这一切,固然带有社会、文化色彩,但也无不与生态环境相关。从以上衣食住行等方面可以看到,魏晋南北朝时南方居民的生活,既有丰富多彩的一面,也有险境丛生的一面,这是南方自然环境对当地居民的双重赠与。而居民们除了从中直接获益,同时也在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去适应、改造自然,以得到更好的生活。这个适应—改造的过程,同时也是开发自然、发展经济的过程,这为唐宋以后南方地区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谢云[6](2011)在《浙江红山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观赏价值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浙江红山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 Hu)是我国浙江、江西、福建、安徽等省山区的特有树种,集观赏、油用、药用等价值于一身,是山茶新品种培育的物质基础和杂交育种的重要亲本,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浙江红山茶冬春开花,花大色艳,已成为蜚声中外的园林观赏植物珍品。在木本食用油和花卉生产中有着巨大的潜在价值。通过对浙江红山茶野生种质资源实地调查及文献资料比对发现,浙江红山茶野生的分布区、面积及资源总量正在迅速减少,生存状况恶化,接近濒危。因此,急需对浙江红山茶野生资源的现状和遗传多样性进行系统研究,以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本研究通过对其分布区内资源的实地调查、群落结构调查、表型性状分析、分子标记、叶绿体基因测序、观赏特性评价等研究,初步查明了浙江红山茶的分布状况、生态环境、濒危状况、致濒因素、资源遗传多样性特点、近缘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建立了观赏山茶观赏特性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主要结果如下:1、浙江红山茶野生资源集中分布在华东地区武夷山系和怀玉山系,水平分布于北纬25°50′31°,东径113°52′121°2′,垂直分布介于海拔3601600m之间。人工林和半野生林资源数量较少,仅存2266.67hm2,主要集中在浙江省丽水地区的缙云、庆元、松阳、景宁、遂昌和青田,有2153.33 hm2,重点分布在浙西南山区和浙中丘陵盆地。福建霞浦有200年栽培历史的人工林,半野生林主要位于江西的德兴。2、浙江红山茶天然林和人工林群落结构特征调查显示:在5个种源地群落样地中的维管束植物共有86科202属363种,群落的表征科为蔷薇科(Rosaceae)、壳斗科(Fagaceae)、山茶科(Theaceae)等。不同种源地群落的区系特征显示群落成分复杂,属的地理成分中热带成分比例稍低于温带成分比例。植被均具有温带向热带的过渡性,群落区系属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华东区。5个种源地的群落中常绿阔叶树种均占绝对优势,群落成层现象明显,在垂直方向上大致可以分为5层,大乔木较少,乔木层树冠不连续,灌木层与乔木层的中下层个体数量占较大优势。物种的重要值计算结果显示,人工林中浙江红山茶占优势;野生林中浙江红山茶不占优势。各个种源地的生境南北差异不大,均以高位芽植物为主。物种多样性计算结果显示灌木层的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都显着大于乔木层,在乔木中层以中下层的物种多样性较高,总体上5个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均匀度都较高。3、浙江红山茶表型变异分析结果显示:种内存在丰富的居群间、居群内个体间表型变异,其10个居群的叶、花、果、种子等22个表型性状差异显着,变异系数较大。其中变异程度最高的是柱裂深度,变异系数为55.11%,其次是花瓣宽和花径,均为30.95%。变异程度最低的是叶片厚度,变异系数为3.91%。主成份分析提取出了3个主要的变异因子,占到总变异的66.36%,虽然没有达到80%以上,但包含了大部分浙江红山茶表型性状信息。22个表型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12.62%,说明浙江红山茶表型变异在居群间的贡献占12.62%,居群内个体间的贡献占87.38%,表明表型性状在居群内个体间的多样性高于居群间的多样性。居群内个体间变异是浙江红山茶形态变异的主要变异来源。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I)为1.7187,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表型标记聚类结果表明:可将10个浙江红山茶居群划分为3大组群,组群与地理来源有明显的相关性。大多地理位置相近的如浙江开化、天台和缙云居群表型性状更为相似,聚在了一起,而距离较远的如岳西、永新、霞浦在15阈值处还各自独立,说明这三个居群与其他居群表型性状差距较大。4、应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对我国全分布区内的7个浙江红山茶居群共21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21个引物共扩增到384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372个。分析结果表明:⑴浙江红山茶在物种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很高,多态位点百分率P(%)达96.88%,物种水平的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966,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331;而居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低,P%平均为59.79%,I平均为0.3106,h平均为0.2077;⑵居群间的遗传分化低于居群内个体间的遗传分化。居群间遗传多样性分化系数Gst=0.3758。AMOVA分子差异分析显示12.0%的变异存在于地区间,28.0%的变异存在于居群间,60.0%的变异存在于居群内个体间,居群内个体间的遗传分化明显。居群间的基因流较低,为0.8304。⑶210份个体的分子系统聚类分析(UPPGMA)结果显示,7个居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986。开化居群和天台居群组成一组,再与缙云居群组成另一组,其次是霞浦、岳西和南丰,最远的是江西的永新。⑷居群间的地理距离及遗传一致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研究认为,安徽岳西和福建霞浦的浙江红山茶居群可能早期引种于浙江境内。5、叶绿体psbA-trnH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红山茶、厚叶红山茶、离蕊红山茶和闪光红山茶四个近缘种的叶绿体基因psbA-trnH序列相同,与前人的ITS序列分析结果一致,说明四者的亲缘关系很近,但厚叶红山茶与其他三个近缘种之间的差异还是比较大,其亲缘关系相对要远些。我们认为浙江红山茶、离蕊红山茶、闪光红山茶可视为同一物种,而厚叶红山茶还需更进一步研究。6、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问卷法,建立递阶层次结构评价模型,从观赏山茶的观赏特性和生长势方面建立了观赏山茶观赏特性评价的指标体系,选出了生长势、株型、花色、花期、果色、开花季节、生长习性、嫩梢颜色、花的显示度、单位面积花量、花香、果量、果形、叶稠密度、花瓣着色类型、果径等16个权重较大的指标。

沈智伟[7](2008)在《丽水市乡村旅游研究》文中认为2006年-2007年国家旅游总局连续两年定的旅游主题都与乡村旅游有关,在政策上有力地支持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发挥了乡村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丽水有着丰富的山水资源和独特的田园风光,优质的生态环境,从旅游资源的评价上看,发展乡村旅游条件得天独厚、潜力巨大。然而,丽水市乡村旅游存在景点布局分散,规模过小、功能单一、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不足,景点趋同性明显等弊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旅游资源开发粗放、盲目乃至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等严峻的现实问题。据此,本文借鉴旅游资源学、旅游市场学、旅游资源评价的相关知识,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丽水乡村旅游的资源评价、空间发展格局、个例对比、规模、类型、特色、服务质量等现状的分析,明确丽水乡村旅游发展目前所在的发展阶段,并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丽水发展乡村旅游的三大优势:地缘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从而说明,丽水发展乡村旅游是有先天性优势的。然后从丽水建设新农村的角度来展望丽水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最后,提出今后丽水乡村旅游开发的对策。本文试图寻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法,以期达到优化丽水市乡村旅游模式,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张建新[8](2007)在《浙江箬寮岘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及基本特征》文中指出调查统计表明,箬寮岘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及国家保护植物有28种,隶属于18科25属。通过对箬寮岘自然保护区28种珍稀濒危植物及国家保护植物区系组成的分析,得出该区系具有木本植物占优势、区系起源古老、孑遗植物众多、地理成分复杂和特有现象显着等特征。

张建新,沈培福,厉荣良[9](2007)在《箬寮岘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文中研究说明经野外调查和资料整理已知箬寮岘自然保护区共有药用植物17科572属991种,分别占保护区植物资源科、属、种数的91.4%、72.9%、56.6%;其中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药用植物9种,占国家珍稀濒危保护药用植物的5.36%;全草类和根及根状茎类药用植物较多,分别占38.85%、34.11%;清热类、祛湿类和活血类药用植物较多,分别占41.98%、16.35%、11.00%。温带性属(43.76%)和热带性属(40.10%)所占比例大体相当。优势科主要有豆科、菊科、蔷薇科、唇形科、蓼科。

何爱兰,朱圣潮[10](2005)在《浙江丽水生态示范区南方红豆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文中提出南方红豆杉是我国一级保护植物,通过样方调查,应用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均匀度等指标,对分布在浙江丽水松阳和莲都山地的南方红豆杉群落结构组成和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群落植物种类丰富、科属组成分散、区系成分复杂.分析其属的地理成分,热带分布的属多于温带性质的属.木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明显大于草本植物.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依此递减.

二、浙江松阳安岱后常绿阔叶林的数量分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松阳安岱后常绿阔叶林的数量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科学发展自然资源 打造多样康养森林(论文提纲范文)

杭州龙门秘境森林康养基地
桐庐白云间森林康养基地
杭州桃源花海森林康养基地
永嘉书院森林康养基地
文成天湖森林康养基地
长兴县林场森林康养基地
安吉云上草原森林康养基地
安吉江南天池森林康养基地
新昌天烛仙境森林康养基地
磐安风崖谷森林康养基地
常山赛得森林康养基地
三门岩下潘村森林康养基地
缙云大洋山森林康养基地
松阳箬寮森林康养基地

(2)华东黄山—天目山脉及仙霞岭—武夷山脉苔类和角苔类植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华东山区苔藓植物研究概况
    2.1 华东山区自然地理条件概况
        2.1.1 华东山区地理条件
        2.1.2 华东山区土壤、气候及水文特点
        2.1.3 华东山区植被类型
    2.2 华东山区苔藓植物区系研究历史和现状
    2.3 苔藓植物海拔梯度研究概述
    2.4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2.4.1 研究内容
        2.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3章 调查地点与研究方法
    3.1 调查地点
        3.1.1 区系采集地点
        3.1.2 样方采集地点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收集与整理
        3.2.2 野外考察和采集
        3.2.3 室内标本鉴定
        3.2.4 数据处理和分析
第4章 研究结果及讨论
    4.1 华东山区苔类及角苔类物种组成以及多样性特点
        4.1.1 科、属、种的组成
        4.1.2 优势科
        4.1.3 优势属
        4.1.4 单种科、属类型
    4.2 华东山区苔类及角苔新发现及新纪录
        4.2.1 新种天目山疣鳞苔
        4.2.2 华东山区叶附生苔类分布位点新发现
        4.2.3 华东各省苔类新纪录
    4.3 华东山区苔类及角苔类植物区系组成和特点
        4.3.1 区系成分组成
        4.3.2 区系成分的特点
        4.3.3 华东山区濒危和特有种
    4.4 浙江西天目山苔及角苔类植物多样性沿海拔梯度调查
        4.4.1 浙江西天目山不同海拔段苔类及角苔类多样性变化
        4.4.2 浙江西天目山不同海拔段苔类及角苔类相似性分析
        4.4.3 浙江西天目山不同海拔段苔类及角苔类α多样性指数
        4.4.4 浙江西天目山不同海拔段苔类及角苔类β多样性指数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全文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国华东地区苔类和角苔类植物名录
附录二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及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3)福建省不同居群朱砂根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文献综述
        1.1.1 朱砂根的资源调查
        1.1.2 朱砂根生理生化研究
        1.1.3 朱砂根繁殖栽培技术进展
        1.1.4 遗传多样性的概述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福建省不同居群朱砂根野生资源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福建省区域概况
        2.1.2 资料整理与收集
        2.1.3 调查方法及内容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朱砂根资源水平分布
        2.2.2 朱砂根资源垂直分布
        2.2.3 资源生境特点及伴生植物
    2.3 讨论与小结
        2.3.1 野生朱砂根资源地理分布
        2.3.2 福建省朱砂根资源现状
3 不同居群朱砂根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调查地点
        3.1.2 调查方法
        3.1.3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朱砂根叶片性状表型多样性
        3.2.2 朱砂根果实性状表型多样性
        3.2.3 朱砂根株形性状表型多样性
        3.2.4 朱砂根的主成成分分析
        3.2.5 朱砂根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
    3.3 讨论与小结
        3.3.1 居群株形、叶形、果形表型性状指标分析
        3.3.2 朱砂根居群主成分分析
        3.3.3 居群间变异系数分析
        3.3.4 居群间聚类分析
        3.3.5 在园林应用中的应用
4 基于荧光ISSR的不同居群朱砂根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总DNA的提取
        4.1.3 DNA的检测与稀释
        4.1.4 ISSR-PCR反应体系优化
        4.1.5 引物的筛选及退火温度优化
        4.1.6 ISSR-PCR荧光标记及扩增
        4.1.7 荧光ISSR-PCR的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朱砂根基因组D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4.2.2 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4.2.3 引物的筛选
        4.2.4 荧光ISSR-PCR扩增结果
        4.2.5 荧光ISSR-PCR扩增片段多态性分析
        4.2.6 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4.2.7 居群遗传分化
        4.2.8 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遗传一致度
        4.2.9 居群聚类及主坐标分析
        4.2.10 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相关性分析
        4.2.11 居群间遗传结构分析
    4.3 讨论与小结
        4.3.1 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及引物筛选
        4.3.2 朱砂根的遗传多样性
        4.3.3 朱砂根种群间遗传结构及分化
        4.3.4 各居群间遗传关系及聚类
        4.3.5 各居群间的遗传结构
        4.3.6 表型聚类与ISSR分子标记聚类结果对比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美丽乡村”建设下的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创新点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内理论研究
        1.4.2 国内实践研究
        1.4.3 国外理论研究
        1.4.4 国外实践研究
2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理论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乡村
        2.1.2 “美丽乡村”
        2.1.3 旅游资源
        2.1.4 城市旅游资源
        2.1.5 风景旅游资源
        2.1.6 乡村旅游资源
        2.1.7 开发
    2.2 基础理论研究
        2.2.1 供给需求理论
        2.2.2 旅游地生命理论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4 “原乡规划”理论
3 “美丽乡村”建设下的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方法
    3.1 “美丽乡村”建设下的乡村旅游资源分类
    3.2 “美丽乡村”建设下的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3.2.1 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3.2.2 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指标权重确立
        3.2.3 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指标量化处理
        3.2.4 乡村旅游资源单体评价模型建立
        3.2.5 乡村旅游资源单体评价等级划分
4 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概况
    4.1 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SWOT 分析
        4.1.1 优势
        4.1.2 劣势
        4.1.3 机遇
        4.1.4 挑战
    4.2 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4.2.1 开发规模
        4.2.2 开发模式
        4.2.3 小结
    4.3 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4.3.1 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不合理
        4.3.2 乡村景观同质化现象严重
        4.3.3 旅游景点分散现象较严重
        4.3.4 旅游资源保护对策不完善
    4.4 本章小结
5 “美丽乡村”建设下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5.1 “美丽乡村”建设下的乡村旅游要素集聚
        5.1.1 资源整合
        5.1.2 产业融合
        5.1.3 板块联合
    5.2 “美丽乡村”建设下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5.2.1 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
        5.2.2 乡土景观的合理营造
        5.2.3 精品线路的科学构建
        5.2.4 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5.3 本章小结
6 例证研究——以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为例
    6.1 新塍镇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概述
        6.1.1 新塍镇乡村旅游开发背景
        6.1.2 新塍镇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SWOT 分析
        6.1.3 新塍镇乡村旅游资源现状及其评价
    6.2 新塍镇“美丽乡村”建设
        6.2.1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定位
        6.2.2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结构
    6.3 “美丽乡村”建设下的新塍镇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6.3.1 乡村旅游要素集聚
        6.3.2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6.3.3 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构建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5)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生态环境下的居民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历史是人类史与自然史统一
    第二节 本课题的选题旨意、缘由及研究目标
        一、本课题的选题意旨
        二、本课题的选题缘由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一、相关研究概述
        二、相关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
    第三节 本课题的内容、创新、特色与意义
        一、本课题的内容
        二、本课题的创新与特色
        三、本课题的意义
    第四节 本课题所采用的理论方法与材料
        一、本课题所采用的理论方法
        二、本课题的材料及其使用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生态环境及其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第一节 关于生态环境几个问题的讨论
        一、生态环境的概念
        二、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
        三、生态环境及其要素的变化
        四、生态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的生态环境与人工改造过的生态环境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气候及其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方气候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气候对居民及其生活的影响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地貌水体的变化及其人为因素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地貌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水体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人工改造过的地貌和水体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植被的变化与居民生活
        一、汉末以前南方植被状况概述
        二、居民生产生活对自然植被的利用与损害
        三、人工植被的营造和发展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动物及其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野生动物
        二、居民与野生动物的矛盾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家养动物
    小结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南方生态环境下的居民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居民人数及分布与生态环境
        一、魏晋南北朝南方的人口数量
        二、魏晋南北朝南方人口密度及分布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居民人口数量、居民分布与生态环境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移民与生态环境
        一、移民的原因与经过
        二、移民人口数量及其分布
        三、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移民与生态环境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居民的民族结构与生态环境
        一、关于民族问题的几点认识
        二、魏晋南北朝南方的民族分布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民族状况与生态环境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南方居民的阶级变化
        一、世家大族地主
        二、依附民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阶级变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小结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南方生态环境下的居民饮食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南方生态环境下的饮食资源
        一、野生资源
        二、人工培植类资源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南方生态环境下的饮食流通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南方生态环境下的饮食消费
        一、魏晋南北朝基于南方自然资源的食物种类
        二、魏晋南北朝基于南方生态环境的消费观念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饮食与生态环境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南方生态环境下的居民服饰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南方生态环境下的麻类服饰
        一、大麻纤维类
        二、苎麻纤维类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南方生态环境下的蚕丝类服饰
        一、巴蜀地区
        二、吴越、荆楚地区
        三、交、广地区
        四、云南地区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南方生态环境下的棉类服饰
        一、交、广地区
        二、云南地区
        三、闽越地区
        四、海南岛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南方生态环境下的其他植物纤维服饰
        一、葛布类
        二、蕉布类
        三、竹布、树皮、藤布类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生态环境下的鸟类羽毛服饰
        一、雉头裘
        二、鹤氅
        三、白鹭縗
        四、孔雀裘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生态环境下的居民配饰
        一、羽毛佩饰
        二、珍珠佩饰
        三、玳瑁佩饰
        四、犀角发簪
    小结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生态环境下居民的居所状况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生态环境下少数民族居民的居所建筑
        一、吴越地区
        二、交广地区
        三、巴蜀荆楚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生态环境下汉族居民的居所建筑
        一、统治者居所:宫殿
        二、世族居所:瓦屋
        三、平民阶层居所:草屋
        四、特殊人群住所:石室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生态环境下的聚落
        一、庄园
        二、城市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居民的居所与生态环境
        一、居住地与生态环境
        二、民居的建筑材料与生态环境
        三、民居的建筑模式与生态环境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生态环境下的居民出行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居民的交通工具与交通设施
        一、陆路交通工具
        二、水路交通工具
        三、交通设施
    第二节 南方居民行旅在外的灾厄疾病及其应对办法
        一、行旅威胁
        二、应对办法
    第三节 《抱朴子·登涉篇》所见应对南方出行危险的策略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及参与项目

(6)浙江红山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观赏价值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浙江红山茶概况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浙江红山茶研究现状
        1.2.2 山茶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2.3 研究方法的研究进展
        1.2.4 群落结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浙江红山茶的生态地理分布及资源现状
    2.1 浙江红山茶自然资源地理分布
        2.1.1 研究方法
        2.1.2 研究内容
        2.1.3 结果及分析
    2.2 浙江红山茶栽培资源现状
        2.2.1 调查地点、内容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浙江红山茶的群落结构特征
    3.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3.1.1 古田山自然保护区
        3.1.2 安徽岳西横河村
        3.1.3 江西南丰军峰山
        3.1.4 福建霞浦八斗丘村
        3.1.5 浙江缙云大洋山
    3.2 研究方法
        3.2.1 样地设置和研究方法
        3.2.2 调查样地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浙江红山茶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
        3.3.2 浙江红山茶群落的垂直结构
        3.3.3 群落的外貌特征
        3.3.4 乔木种群数量特征
        3.3.5 群落物种多样性
    3.4 小结
第四章 浙江红山茶表型多样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的采集
        4.1.2 性状的选取和测定方法
        4.1.3 数据的处理及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浙江红山茶居群内个体间表型性状的变异特征
        4.2.2 浙江红山茶居群间表型性状的变异特征
        4.2.3 浙江红山茶表型变异水平方差分析
        4.2.4 浙江红山茶居群表型分化
        4.2.5 浙江红山茶不同性状的表型多样性比较
        4.2.6 居群间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4.2.7 主成分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浙江红山茶居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 分析
    5.1 试验材料
    5.2 方法
        5.2.1 基因组DNA 提取和检测
        5.2.2 反应体系的优化
        5.2.3 引物的筛选
        5.2.4 遗传多样性的ISSR-PCR 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DNA 质量检测
        5.3.2 反应体系优化的结果及分析
        5.3.3 不同引物退火温度的确定及其筛选
        5.3.4 浙江红山茶遗传多样性的ISSR 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浙江红山茶与近缘种的亲缘关系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及分析
        6.2.1 四个近缘种的表型差异与分类
        6.2.2 叶绿体DNA 基因片段序列比较
        6.2.3 ISSR 分子标记比较
    6.3 小结
第七章 浙江红山茶观赏价值评价
    7.1 观赏山茶的定性评价
        7.1.1 树型的观赏特性
        7.1.2 叶的观赏特性
        7.1.3 花的观赏特性
        7.1.4 人文意境的观赏特性
        7.1.5 观赏山茶的经济价值评价
    7.2 观赏山茶评价方法及内容
        7.2.1 AHP 评价原理和方法
        7.2.2 层次分析系统的建立
        7.2.3 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
        7.2.4 计算方法及过程
    7.3 结果与分析
        7.3.1 观赏山茶各个评价因素的得分值
        7.3.2 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7.3.3 层次总排序的计算
        7.3.4 浙江红山茶与其他观赏山茶的评分比较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讨论
    8.2 结论
        8.2.1 主要研究成果
        8.2.2 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浙江红山茶群落植物名录
附录2 ISSR 电泳图片
附录3 浙江红山茶野外调查照片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7)丽水市乡村旅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目的
    1.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
    2.1 国内外理论研究
    2.2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2.2.1 国外乡村旅游的产生
        2.2.2 发达国家政府对乡村旅游有明确的政策引导
        2.2.3 国外乡村旅游形式多样,成熟度高
    2.3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2.3.1 国内乡村旅游产生
        2.3.2 国内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2.3.3 我国乡村旅游项目较多但成熟度不高
第三章 丽水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3.1 丽水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3.1.1 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评价
        3.1.2 乡村旅游空间发展格局
        3.1.3 对比分析:云和县和青田县
        3.1.4 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规模
        3.1.5 主要乡村旅游类型
        3.1.6 乡村旅游特色
        3.1.7 经营管理方式
        3.1.8 乡村旅游服务质量
    3.2 丽水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丽水市乡村旅游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
        3.2.2 乡村旅游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旅游产品雷同
        3.2.3 政府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接待能力低
        3.2.4 乡村旅游景点经营粗放,影响了接待服务质量
        3.2.5 整体营销不足,缺乏品牌意识
        3.2.6 乡村生态环境和资源遭受破坏
    3.3 丽水市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分析
        3.3.1 地缘优势
        3.3.2 生态优势
        3.3.3 人文优势
第四章 丽水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4.1 丽水市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性
        4.1.1 丽水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
        4.1.2 发展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4.2 丽水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4.2.1 重视科学规划,培育特色乡村旅游
        4.2.2 加强政策引导,规范乡村旅游市场秩序
        4.2.3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
        4.2.4 加大旅游宣传,拓展乡村旅游客源市场,
        4.2.5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乡村旅游接待服务质量
        4.2.6 合理开发,保护和挖掘乡土资源
第五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8)浙江箬寮岘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及基本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自然概况
2 研究方法
3 箬寮岘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的区系特点[9]
    3.1 植物种类丰富、物种多样性程度高
    3.2 起源古老, 孑遗植物和特有植物多
    3.3 区系成分复杂, 亚热带区系特征明显
4 箬寮岘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的组成
5 箬寮岘自然保护区部分珍稀濒危植物分布
6 箬寮岘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特征
    6.1 木本植物占绝对优势
    6.2 区系成分复杂, 过渡性特征明显
    6.3 成分的特有性
    6.4 起源的古老性
7 结论和建议

(10)浙江丽水生态示范区南方红豆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概况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群落区系组成
    3.2 群落物种多样性[9, 10]
4 结 语

四、浙江松阳安岱后常绿阔叶林的数量分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科学发展自然资源 打造多样康养森林[J]. 浙江省林业产业联合会. 浙江林业, 2021(09)
  • [2]华东黄山—天目山脉及仙霞岭—武夷山脉苔类和角苔类植物多样性研究[D]. 唐霞.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3]福建省不同居群朱砂根遗传多样性研究[D]. 骆亮. 福建农林大学, 2019(10)
  • [4]“美丽乡村”建设下的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游洁敏. 浙江农林大学, 2013(04)
  • [5]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生态环境下的居民生活[D]. 连雯. 南开大学, 2013(07)
  • [6]浙江红山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观赏价值评价[D]. 谢云.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03)
  • [7]丽水市乡村旅游研究[D]. 沈智伟. 浙江大学, 2008(S1)
  • [8]浙江箬寮岘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及基本特征[J]. 张建新. 福建林业科技, 2007(04)
  • [9]箬寮岘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J]. 张建新,沈培福,厉荣良. 经济林研究, 2007(01)
  • [10]浙江丽水生态示范区南方红豆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J]. 何爱兰,朱圣潮.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2)

标签:;  ;  ;  ;  ;  

浙江松阳安代侯常绿阔叶林数量分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