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难而上,做好地方统计立法工作

迎难而上,做好地方统计立法工作

一、知难而进 搞好地方统计立法(论文文献综述)

庞坤缺[1](2021)在《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认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随着世界历史的不断发展,开放成为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必然要素,体现了一个国家致力于自身发展和不断走向世界的发展诉求。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和稳定器,其中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就是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历史雄辩地证明,对外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工作,在深刻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开放”“怎样扩大开放”“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理念、新倡议,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对外开放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时代中国实施全面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遵循,同时,为探寻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本文围绕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这个主题,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再探讨其理论特征、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逻辑关系,接着深入梳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包括时代背景、理论渊源、现实依据等,再对其主要内容以及主要内容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论述,接着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探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最后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世界影响三个方面,系统总结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论文共分六个章节展开具体论述。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把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述评、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等问题,梳理介绍清楚,为整个研究奠定坚实基础。第二章是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基本理论概述,本章首先对开放、对外开放、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等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分析,再具体分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最后在改革开放的框架内分析了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关系。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理清了一些基本概念,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将本课题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第三章重点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主要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现实依据等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全面阐释。概而观之,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有着深刻必然的依据。国际、国内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它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为理论基础,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对外交往理念、对外开放理论,成为其形成的宝贵思想资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等,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现实根基。第四章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本章从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完善对外开放布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并从根本理念、战略布局、重要支撑、价值目标、重要保障等方面,剖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之间所具有的严密内在逻辑关系。这一章是本文研究的逻辑中心,为后两章的研究做好铺垫、打下基础。第五章针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展开剖析,本章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两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具体来看,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是其在思想维度的方法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是其在实践维度的方法论。在新时代境遇下,科学把握、系统剖析其方法论,对于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的理解和实践方略的践行,指导新时代对外开放不断向高水平迈进,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六章归纳总结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终点,在前几章分析论述的基础上,本章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和世界影响三个方面,集中揭示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具体来看,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开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等方面总结了其理论贡献;从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等方面剖析了其实践意义;从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探讨了其世界影响。

岳红玲[2](2021)在《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从国家大局出发,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出底线思维方法论并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其目标直指解决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面临的新问题和老问题,提高党运用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底线思维是集原则性、科学预见性、主观能动性、辩证性有机统一的思维方法。任何理论都不是无源之水。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底线思维的基本思想的继承发展,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底线思维智慧的创造性运用,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底线思维的论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底线思维的论述的创新发展。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围绕如何防范化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性风险这一主题呈现出丰富内容,主要包括七个方面。第一,在政治领域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关乎道路、方向的问题上要立场坚定。第二,在经济领域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采取积极措施守住“六稳”“六保”底线,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在重大风险面前守住经济基本盘。第三,在意识形态领域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建设、哲学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引导,重视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坚守道德底线。第四,在社会领域强调社会政策要兜底,守住社会稳定底线、安全生产红线、国家粮食安全底线、18亿亩耕地红线、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等,这些底线事关人民利益和福祉、事关国家大局稳定,体现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第五,在生态领域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意义;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划定并守住三条控制线,保护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第六,在党的建设领域党员干部要守住思想底线、初心底线、廉洁自律底线等,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第七,在外交领域坚决守住我国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底线;要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国际社会的竞争要守住道德底线和国际规范,实现国际社会间的良性竞争。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论述包括:加强科学理论修养,坚持学以致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灵活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化解矛盾、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练就过硬的防范风险的政治本领,科学研判风险,提高化解风险能力,提高制度执行力;发扬斗争精神,敢于善于斗争,加强斗争历练,提高斗争本领。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表现为:在理论品质上其核心要义是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其本质特征是忧患意识,其重要抓手是两手准备;在理论立场上,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立场,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战胜风险和挑战,坚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从维护人民的利益出发,让人民群众满意;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问题就是矛盾,底线思维瞄着问题来、奔着问题去,充分估计最坏可能性、通过实际工作规避风险。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注重从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中发现问题;在筛选问题时注重统筹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全局性和局部性、必然性和偶然性、问题的当前和长远、问题的内部与外部等关系;在研究问题时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坚持两点论和重要论的统一;在解决问题时坚持一切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以点带面开展改革试点、坚持从群众智慧中寻找应对问题的办法。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有利于探索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针,为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孙洲[3](2021)在《新时代中国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董玮[4](2021)在《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与政治外交、经济实力、文化力量、军事能力等融为一体,承担着引领社会、凝聚力量、推动发展的重要职责。回顾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历史,中国革命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从胜利走向胜利”,党始终坚持和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全面领导,紧紧掌握着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下行稳致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尤为关键。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取得了显着成绩,考察现实,总结经验以更好面向未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关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变革深刻,意识形态建设也不断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正视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最新讲话精神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水平,也应该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本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由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组成。第一部分:概述了意识形态的功能与机制、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内容、原则、方法、特点以及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指导思想。第二部分:主要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成因。第三部分:主要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践,取得的新进展和主要经验。第四部分: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对策思考。

张锋[5](2021)在《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基本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陆露[6](2021)在《优教与忧思 ——王逢贤教育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王逢贤(1928-2013),辽宁省大连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德育专家、知名学者。任何教育思想的生成都具有历史性和社会现实性,有其深刻的生成基质和复杂影响因素,探究王逢贤教育学思想,不仅要探究他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同时也要对思想产生的机理加以深入阐析,以达到最终揭示思想者思想形成的辩证之路。将微观史学的研究范式应用到对王逢贤教育学思想的研究中,探究其所处的历史时代以及自身经历的特殊阶段,探查王逢贤在不断接受思想洗礼的过程中,其思想嬗变的历程。从其追寻真理、探究真知的实然之路起航,着落于其一生思想的核心观点,从何以为优质教育之思再到如何使之落地为优质之教,也是教育本质与规律所应呈现的具体形式。福柯的知识考古学认为,话语不仅仅是语言,一种话语就是一种调控权力之流的规则系统。话语一旦形成,它就为分析提供了一个领域,而这种分析是我们进行自我认识的一个中心部分。话语在一种持续界面中相互交叉和关联。在对相关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其思想演进的历史顺序进行系统分析,概括总结其教育观点的精髓所在,实际是一种挖掘知识的深层、对现行知识做进一步解构的思想史方法。思想体系的构成与思想本身一样具有双重性,将本研究做微观史学审视,将隐匿于王逢贤个人成长经历、学习经历、工作经历中,与其思想变化发生链接的具体事件与经验描述出来,寻踪觅迹,呈现出他的教育思想的聚成事实,为我国教育学思想史谱系建构添枝增叶,丰富、充盈、拓展宏大历史叙事的整体理论框架和综合研究。王逢贤的忧思是科学地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积极、乐观、理性的教育理论思维活动,在此种思维活动的导向下,创生出与之契合的规范教育则是一种必然。在科学的教育学思想指导下的规范教育的表达和生成,应该可以回答最令人满意的教、最好的教育这一重要议题。王逢贤规定了最好的教育就是优质教育简称“优教”。由于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学可能涉及历史、政治、地理、人文、经济、心理等诸多学科要素,由此造成教育学沦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学科,“教育学的边界”亦变得很模糊。很少有一门科学如教育学这般有着模糊的面影,这是科学乃至其作为学科独立存续所面对的最主要威胁之一,在于含混模糊的学科边界对其论哉的清晰性乃至知识有效性的消极影响,教育学模糊的学科边界直接对其理论解释力和实践批判力产生严峻的质疑和巨大的挑战。教育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性质上面临的质疑和巨大挑战,并不能成为阻碍教育学研究和发展的因素,也不能成为教育学者们停滞不前的借口,可能也正是因为赫尔巴特未尽之事,为广大教育学研究者们留下无数思考和研摩的空间,王逢贤就是众多学者们之一,对教育学本质规律探寻和追求成为他教育学研究的动力与燃点。本研究利用微观史学的研究方法,整体展示王逢贤教育学思想是如何在历史的阶段发展脉络下得以最终呈现。个人思想形成必然会受到个人经历的影响,这是思想源流,也是思想得以形成的条件背景,更是个人与社会权力分配博弈的结果,其思想的形成必然体现了思想者的话语权,也是其思想在话语权实践中所处地位的表现。教育思想形成于教育思想者头脑中的认知世界,认识来源于现实生活以及外部世界的摄入,并着落于教育思想者所专注的个人事业上,通过对个人从事的事业的认知加工,以个人思想形式内在的生成,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并表达出来,其主旨是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教育思想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前瞻性、继承性等特征。教育思想有助于人们认清教育工作中的成绩和弊端,使教育工作更有起色。任何教育思想的形成都是复杂的,都是在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都有其来源的客观性和形成的主观性。王逢贤的教育思想诞生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生成于曲折多舛的个人经历与源流多重的文化思想交互过程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鲜明的特征,但却始终坚守着同一的教育信念。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唯一途径,对教育现象的认识、对教育经验的审视、可以揭示教育本质与教育规律的存在,使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成为可能是王逢贤终其一生所执着的思与教的思想嬗变之过程。关于教育的探讨中,已经涉及到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定义、教育与政治经济、教育与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教育与人的发展等方方面面的关系。从其追寻真理、探究真知的实然之路起航,着落于其一生思想的核心观点,从如何为优教之思再到何以使之落地为教的不懈探索。王逢贤对于教育原理的重审,主要是辨清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王逢贤的观点是要在教育逻辑上把握同一性,在社会情境中界定教育范畴,于社会生产二重性揭示本质。在教育目的的定位上,王逢贤认为必须是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教育目的不二之选,对于如何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王逢贤认为必须要摒弃异化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复归,认知自我使人之为人成为可能,最后在社会深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的教育,因此,王逢贤认为教育的实践取向必须指向如何实现为社会服务,否则教育必然会脱离教育的本体追求,而出现异化的趋向,在这一维度上,王逢贤认为,应该以教育的超前性面向社会未来,以教育的前提性推动社会实践,以教育的现代性驱动社会发展,以教育的本体性抵制社会异化。教育的任务是对人的教育,人的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人,因此,道德教育成为教育实践的必然选项,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取向要求学校的道德教育必须有整体的系统性,应该从多维度考察整体界说德育,对人的培养是德育的本质,在联系中把握德育实践,教育者要先受教育。中国教育的发展从西方接受了很多的思想,但是本土化研究取向是中国教育研究的必然选择,必须要做到教育研究扎根于本土的现实环境,教育研究本土化的实现保障,教育研究本土化的方法论要求,教育研究本土化是一个认识过程。中国教育理论体系必然是以国家发展需要、政治需求为导向的政治话语权力主导下,同时受国外教育领域话语实践、学术态势和社会发展等的学科话语权力参与构建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并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现政治话语权力和学者话语权力共同主导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构建表征与特质,其鲜明特征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径,即政治话语实践在先,学者话语实践在后的,凸显中国特色的理论生成并指导实践的基本逻辑。王逢贤毕生挚爱研究的事业所体现的必然之意就是希望中国的教育能成为有特色的、质量高的,能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充分发展、潜能充分发展的优质教育。基于这一着眼点,王逢贤的教育学思想都围绕如何实现教育发展、教育先行、教育现代化,推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王逢贤教育学思想的时代意义在于指明中国教育现在的实践取向和未来的目标指向,这包括教育研究必须坚持理论根基,内容包括运用马克思人的学说,扩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说。教育研究必须坚守本土意识,内容包括让社会为教育做后勤,坚守教育的本真角色,学校是教育实践的关键,如何培养人的创新性。教育研究必须直面规律的复杂性,内容包括在宏观层面把握教育规律,在微观层面挖掘教育规律,在实践层面尊重教育规律。教育研究必须以人为问题基点,内容包括教育以满足人的需要为起点,教育以情境陶冶为教学手段,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点。先进性是任何教育思想都必须具备的内在品质,否则教育思想就不可能具有思想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功能。王逢贤有着中国传统教师最典型的体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无时无刻不体现出一位教师的风骨、风范、品格与情怀。如果不能体悟、通感他的教育学思想,便无法知晓新中国教育理论从无到有,在荆棘中跋涉的探索历程,也就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当下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未来去向与实践向度。这些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形成的过程都是后辈学子需要认真挖掘的宝藏,思想可以武装我们的头脑,让受洗礼者变得睿智,而感悟思想形成的过程可以使我们在研学之路上懂得如何精进学识,达到提升思想高度的目的。任何一位教育学者都会有一探教育规律的内在动因,这是一位有着思想意识和职业追求的教育思想者潜在的驱动力。再审王逢贤教育学思想,可以更加清晰的理清王逢贤教育学思想的理论特征与思想风格,王逢贤不仅是一位有独特思想的教育家,也是始终走在中国教育实践最前沿的拓荒者与探索者。王逢贤教育学思想是老一辈教育家光辉形象的延伸和价值的延续,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镜鉴,是为教育现代化探索合理化,科学化路径的最好手段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

林绮冰[7](2020)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引导研究 ——以《中国青年》(1939-1941)为考察对象》文中研究指明社会舆论的传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社会舆论导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追溯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根底,确立了关于舆论引导的理论内涵和价值取向。1939年《中国青年》杂志复刊,作为延安时期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备受党中央领导人的关注和革命根据地青年的喜爱,成为中国共产党进行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引导的载体。以《中国青年》为舆论宣传阵地,中国共产党通过卓有成效的舆论引导工作,获得了青年的政治认同并将青年锻造为政治坚定、思想先进、本领扎实的革命青年,提升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中国青年》(1939—1941)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引导的展开可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方针政策和时事教育、青年人生观教育三个议题。《中国青年》以党的中心任务为统领,契合舆论引导对象的特质和需求,针对不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议程设置形成了切实有效的舆论引导策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和变单向灌输为互动交流的舆论引导策略;党的方针政策和时事教育中使用了紧扣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和聚焦青年感兴趣的社会现实的舆论引导策略;青年人生观教育中运用了多样的体裁形式满足青年喜好、典型报道树立优异的青年形象和设置特色栏目积极与青年互动的舆论引导策略。延安时期《中国青年》的舆论引导对于推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青年机关刊物舆论引导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困境。通过研究总结历史经验,青年机关刊物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舆论导向、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准确把握青年需求、提升对青年舆论引导表达的水平和艺术并且深化推进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思想政治政治教育承担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和任务,应当做好青年机关刊物的舆论引导,在青年中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舞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任雨欣[8](2020)在《变译理论下中国诗句口译策略研究 ——以2004-2012温家宝总理记者会为例》文中认为本文研究变译理论指导下中国诗句口译,以2004年至2012年总理记者发布会上引用的诗句为例进行具体案例分析。本文主要针对中国诗句的特点及其口译难点,探讨变译理论翻译策略的应用,从而解决诗句口译的难点,更好地传达说话者的意图。变译理论由黄忠廉教授提出,是一种强调翻译变化的翻译理论。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将其应用到翻译作品的过程中。然而大多数变译理论应用的研究都集中在笔译活动上,其对口译活动的指导性研究仍有很大的研究、发展空间。变译理论的指导下诗句口译的研究则更为罕见。实际上,变译理论的一些翻译策略可以更好、更有效地解决诗句口译所特有的难题。本文主要探讨该理论如何帮助译者解决诗句口译的难点。凝练,追求音韵和对称之美,以及多变的古汉语语法都是中国诗句的特色。针对其特点,口译员需要处理如何化繁为简,删除冗余部分以及消除古今语法差异。本文依据变译理论的翻译策略在诗句翻译中的应用,探讨变译理论的三种翻译策略(阐译、摘译、编译)如何解决中国古诗句口译中的困难,总结合适有效的诗句翻译方法,并为研究者和口译人员提供相关理论和应用参考。

严雪珂[9](2020)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汲取之前一切无神论思想的精华,达到了无神论思想发展史上的最高阶段。有神和无神、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哓哓不休,科学无神论思想不断丰富成长,主要以神学问题和宗教现象为研究基本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详尽阐述关于宗教的规律性与真理性的认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宗教领域内的诸多问题悄无声息地阻碍着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发展、文化融合和意识形态安全等。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既是形势所为,又是内在需求。正确认识并有效解决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宗教新问题,必须自觉联系全球宗教发展的复杂现状,及时了解我国宗教的基本情况,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实践方案,尽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思想为研究对象,除绪论之外,有四个章节。绪论部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分别整理并评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梳理了论文的基本思路,详细介绍了论文的主要内容,阐明了论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一章以文献分析法厘清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的历史渊源。深入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典文本中关于无神论思想的论述,梳理出科学无神论的历史发展过程。它的理论主要来源于西方无神论思想,马克思吸取了以往无神论思想的精华,艰辛地对宗教、政治、经济进行逐层批判,在《莱茵报》、《德法年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不断萌发出了科学的无神论思想。随着宗教研究的深入和资本主义矛盾的突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观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唯物史观、《共产党宣言》的科学社会主义不断提出,表明了马克思的科学无神论思想基本形成。恩格斯也为科学无神论的发展作出了特别的贡献,与马克思共同致力于宗教的研究,在合着的三部作品中诞生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思想。第二章阐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的基本内容。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宗教现象风谲云诡,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的内涵在不断外延,相关概念的界定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是一种科学处理宗教问题的方法论,它揭示宗教的宗教的本质、强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根本方法。这些核心内涵在几百年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改变,在社会主义国家彰显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指导着我国一个又一个重大课题的成功解决。第三章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在实践基础上的丰富和发展。在俄国,面对资本全球化和新的宗教问题,列宁和普列汉诺夫重新解读了社会主义下的科学无神论内涵;在西方,资本社会矛盾迭起,以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法兰克福学派和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者为代表的宗教思想,这些思想促进了科学无神论在诸多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为我国宗教工作提供了借鉴和指导意义。在我国,宗教中国化是根本之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戮力同心,对宗教问题毫不松懈,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始终团结各个宗教人士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第四章以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探索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思想对我国宗教工作的指导意义。以具体数据分析我国当代五大宗教的基本情况和问题,运用习近平关于无神论思想的论述,解决新的历史背景下宗教方面的重大课题,引导宗教的合理发展。从三个方面提出具体解决措施:在政治上坚持认同的态度、在文化上采取融合的方法、在经济上实施共赢的战略,达到社会各个层面的融合发展。最后总结了习近平关于科学无神论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王雯[10](2020)在《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研究》文中认为脱贫攻坚战是2020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打赢的一场硬仗。稳固脱贫是新时代发展的重中之重。教育扶贫是最根本的治贫之策。它通过增强人民的脱贫意识,提升人民的脱贫能力,精准落实教育脱贫行动。教育扶贫既能促进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整合,有效提升人民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又能为地区摆脱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储备力量,提升综合效益,促进后续发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教育精准扶贫纳入到了脱贫攻坚战略之中,多次谈到教育扶贫,反复重申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教育扶贫观将志气、智慧和实践紧密联系,充分发挥了教育的育人属性和扶贫开发的创造性,彰显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它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教育现代化有重大意义,为当前和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文章从内生动力着手,对习近平教育扶贫观进行研究,突出贫困主体的作用。首先,介绍了习近平教育扶贫观形成的条件,探讨其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从历史视角来看,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的形成,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教育反贫困思想的继承,是对中国历届领导人教育反贫困思想的继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脱贫作用的注重。同时,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的形成也有其深厚的实践基础,既有新时代贫困地区人民教育需求的增加、贫困性质的渐进转变以及国家的综合发展的现实依据,又有习近平个人多年的扶贫实践。其次,介绍了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的内容。包括基本原则: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基本要求:国家要办好基础教育,政府要落实主体责任,学校要做好自我建设;奋斗目标:全面保障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优质教育;具体举措:强化贫困主体的脱贫意识,鼓励他们自觉接受技能培训和教育;融合教育信息化,确保教师质量;借助社会力量,带动地区发展职业教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精准落实教育扶贫。再次,介绍了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的特色。习近平教育扶贫观是对开发式扶贫的创新发展,其特色体现在:坚持内生动力的培育与社会帮扶的统一,坚持教育扶贫与乡村人才振兴的衔接,坚持共享理念与精准扶贫方略的有机融合。最后,从贫困主体、教育自身、基层干部三个角度阐述了习近平教育扶贫观对贫困地区脱贫的启示,主要有:要注重激发贫困地区人民的奋斗精神,在贫困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养基层干部的教育扶贫能力。

二、知难而进 搞好地方统计立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知难而进 搞好地方统计立法(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开放的内涵
        2.1.2 对外开放的内涵
        2.1.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
    2.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
        2.2.1 宽广的马克思主义视野
        2.2.2 强烈的风险意识
        2.2.3 博大的国际胸怀
        2.2.4 科学的思维方式
        2.2.5 形象的语言风格
    2.3 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关系
        2.3.1 以开放促改革,对外开放为对内改革提供丰富经验
        2.3.2 以改革促开放,对内改革为对外开放提供坚实基础
        2.3.3 二者辩证统一,共同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
    3.1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3.1.1 国际背景
        3.1.1.1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时代潮流
        3.1.1.2 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生新变化
        3.1.1.3 国际规则体系面临深刻变革
        3.1.2 国内背景
        3.1.2.1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3.1.2.2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3.1.2.3 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上升
    3.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
        3.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
        3.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开放的理论
        3.2.1.2 列宁关于开放的理论
        3.2.2 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
        3.2.2.1 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
        3.2.2.2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
        3.2.2.3 江泽民的对外开放思想
        3.2.3.4 胡锦涛的对外开放思想
        3.2.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交往和开放的思想资源
        3.2.3.1 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3.2.3.2 郑和下西洋,“锐意通四夷”的睦邻友好交往思想
        3.2.3.3 林则徐、魏源等人的“知夷情”“解夷事”“睁眼看世界”等开放思想
        3.2.3.4 康有为、梁启超的开放思想
        3.2.3.5 孙中山的开放主义思想
    3.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依据
        3.3.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
        3.3.2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
        3.3.3 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3.3.4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
4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4.1 根本理念: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
        4.1.1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4.1.1.1 开放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4.1.1.2 扩大开放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4.1.2 开放发展新理念的丰富内涵
        4.1.2.1 主动开放
        4.1.2.2 全面开放
        4.1.2.3 共赢开放
        4.1.2.4 双向开放
        4.1.2.5 公平开放
        4.1.3 加快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4.1.3.1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4.1.3.2 推动贸易强国建设
        4.1.4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4.1.4.1 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特点
        4.1.4.2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更均衡更充分的高质量发展
    4.2 战略布局:完善对外开放布局
        4.2.1 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4.2.1.1 打造东部沿海开放新高地
        4.2.1.2 加快内陆沿边开放步伐
        4.2.1.3 陆海统筹推动海洋强国建设
        4.2.2 完善对外开放贸易布局,推动我国从外贸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4.2.2.1 不断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4.2.2.2 推动多边、区域、双边贸易协同发展
        4.2.2.3 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4.2.2.4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4.2.3 完善对外开放双向投资布局,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
        4.2.3.1 稳步实施“引进来”
        4.2.3.2 积极推进“走出去”
    4.3 战略重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4.3.1 “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历程
        4.3.1.1 “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
        4.3.1.2 “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化
        4.3.2 “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目标
        4.3.2.1 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
        4.3.2.2 将“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
        4.3.2.3 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
        4.3.2.4 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
        4.3.2.5 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
        4.3.3 “一带一路”建设的丰硕成果
        4.3.3.1 政策沟通不断深化
        4.3.3.2 设施联通不断加强
        4.3.3.3 贸易畅通不断提升
        4.3.3.4 资金融通不断扩大
        4.3.3.5 民心相通不断促进
        4.3.4 “一带一路”建设对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影响
        4.3.4.1 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4.3.4.2 为我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辟广阔空间
    4.4 重要支撑: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4.4.1 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中国定位与角色
        4.4.1.1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定位
        4.4.1.2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
        4.4.2 以中国智慧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4.4.2.1 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4.4.2.2 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4.4.3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
        4.4.3.1 在全球政治和安全领域展示中国担当
        4.4.3.2 在经济金融领域提供中国方案
        4.4.3.3 在网络治理新兴发展领域承担中国责任
        4.4.3.4 在构建国际海洋新秩序中贡献中国力量
    4.5 价值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5.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4.5.1.1 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
        4.5.1.2 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4.5.1.3 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4.5.1.4 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4.5.1.5 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4.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途径
        4.5.2.1 政治上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
        4.5.2.2 安全上坚持共治共处,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
        4.5.2.3 经济上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
        4.5.2.4 文化上坚持互鉴共存,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
        4.5.2.5 生态上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4.6 重要保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4.6.1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
        4.6.1.1 相互尊重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坚实基础
        4.6.1.2 公平正义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4.6.1.3 合作共赢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理念
        4.6.2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外交实践
        4.6.2.1 秉持合作共赢原则,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4.6.2.2 树立“亲诚惠容”理念,构建新型周边关系
        4.6.2.3 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协作
5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
    5.1 思想维度
        5.1.1 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
        5.1.2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
        5.1.3 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
    5.2 实践维度
        5.2.1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
        5.2.2 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
        5.2.3 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
        5.2.4 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
6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6.1 理论创新
        6.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对外开放理论
        6.1.2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
        6.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
    6.2 实践意义
        6.2.1 为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增添新动力
        6.2.2 为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拓展新空间
        6.2.3 为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提供新平台
    6.3 世界影响
        6.3.1 为世界经济增添新动能,展示了中国力量
        6.3.2 为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提供了中国方案
        6.3.3 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及重、难点
第一章 底线思维的内涵和特征
    第一节 底线思维的内涵
        一、底线的内涵
        二、思维的内涵
        三、底线思维的内涵
    第二节 底线思维的特征
        一、原则性
        二、科学预见性
        三、主观能动性
        四、辩证性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底线思维的基本思想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底线思维的资源
        三、毛泽东思想关于底线思维的论述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底线思维的论述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现实依据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要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要求
        三、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的要求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基本形态的重要论述
    第一节 关于政治方面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坚持党的领导
    第二节 关于经济方面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
        一、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二、“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三、贯彻新发展理念
        四、守住农业农村改革的“三条底线”
    第三节 关于意识形态方面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二、守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三、重视青年思想政治工作
        四、守住道德底线
    第四节 关于社会方面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
        一、守住安全生产底线
        二、坚守食品安全底线
        三、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底线
        四、“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第五节 关于生态方面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
        一、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二、守住“三条控制线”
        三、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第六节 关于党的建设方面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
        一、牢守政治红线
        二、牢守思想防线
        三、牢守党的初心使命
        四、牢守廉洁自律底线
    第七节 关于外交方面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
        一、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安全的底线
        二、国与国要守住道德底线和国际规范
        三、坚守军事底线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论述
    第一节 加强科学理论修养
        一、学以致用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新思想
        三、坚持科学思维方法
    第二节 练就过硬的防范风险的政治本领
        一、增强战略定力
        二、警惕“灰犀牛”防范“黑天鹅”
        三、提高科学研判风险能力
        四、提高化解风险能力
        五、提高制度执行力
    第三节 发扬斗争精神
        一、发扬斗争精神是时代的需要
        二、保持斗争精神并敢于善于斗争
        三、加强斗争历练以增强斗争本领
第五章 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
    第一节 理论品质
        一、其核心要义是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其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
        三、其本质特征是忧患意识
        四、其重要抓手是两手准备
    第二节 理论立场
        一、坚守人民立场
        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三、让人民群众满意
    第三节 问题导向
        一、发现问题是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起点
        二、筛选问题是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丰富
        三、研究问题是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关键
        四、解决问题是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归宿
第六章 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一、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
        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工作方法
    第二节 有利于党探索和把握执政规律
        一、牢守纪律底线以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底线以夯实执政基础
    第三节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针
        一、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结晶
        二、有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有利于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四、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
    第四节 为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一、有利于清醒认识我国面临的形势
        二、有利于抓住中心工作促进多条底线动态平衡
        三、有利于补齐短板并筑牢底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的意义
    三、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五、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意识形态建设相关理论分析
    一、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建设
        (一)意识形态释义
        (二)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功能
        (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要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指导思想与主题
        (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三、十八大以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二)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夯实党执政思想基础的需要
        (三)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情况
    一、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建设环境的变化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意识形态建设
        (二)内部环境深刻变化下的意识形态建设
    二、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建设条件的变化
        (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成就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雄厚物质基础
        (二)不断涌现的理论创新成果厚植了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基础
        (三)党的建设卓有成效增强了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力量
        (四)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助力意识形态建设创新
    三、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主要成因
        (一)面临西方文化渗透和价值观侵蚀带来的挑战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来自网络空间与新媒体的挑战
        (四)意识形态建设面临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践与基本经验总结
    一、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践
        (一)强化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
        (二)以“四个自信”为目标加强意识形态建设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
        (四)增强对互联网的监督管理力度
    二、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取得的新进展
        (一)党员参与意识形态建设程度显着提高
        (二)党和政府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得到显着提升
        (三)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大众日常生活趋势明显
    三、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提
        (二)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三)群众路线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方法
        (四)理论创新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强大内生动力
        (五)意识形态建设必须迎难而上,变阻力为动力,守好互联网媒体阵地
第四章 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全面领导
        (一)加强党的领导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健全和完善党对意识形态建设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
    二、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队伍建设
        (一)优化选用机制,做好干部队伍意识形态建设
        (二)落实全员意识形态建设要求,壮大意识形态建设力量
        (三)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者理论学习、实践能力提升以及监督、考核评价工作
    三、有针对性的做好意识形态建设重点工作
        (一)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二)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
        (三)加大新闻舆论、文艺、哲学社会科学等重点领域意识形态建设力度
        (四)守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安全防线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期刊类
    三、论文类
    四、报纸类
    五、电子文献类
附录
致谢

(6)优教与忧思 ——王逢贤教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致敬先贤:对思想的追根溯源
        (二)挖掘思想:领悟先生学术精妙
        (三)后辈仰止:在企首中追寻足迹
    二、研究问题
        (一)王逢贤教育学思想生成的内在机理
        (二)王逢贤教育学思想内隐的教育意蕴
        (三)王逢贤教育学思想的现实价值指向
    三、文献综述
        (一)厘清研究个人思想的方法
        (二)一位德育专家的思想脉络
        (三)对后辈学生德育研究之引领
        (四)学界同仁对先生思想之评述
        (五)后生晚辈对先生品格之追忆
    四、研究方法
        (一)微观历史法
        (二)个人访谈法
第一章 逻辑辨析:思想呈现的科学进路
    一、教育学研究逻辑的反思
        (一)教育学元认知的批判
        (二)教育学研究方法的批判
    二、教育学科学逻辑的继承
        (一)寻找教育学史中的教育学体系
        (二)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学逻辑起点
    三、教育学逻辑结构的建构
        (一)教育社会现象学的逻辑表达
        (二)教育认识现象学的逻辑表达
第二章 条件追因:思想生成的实然之路
    一、社会与个人的互动机理
        (一)沉与浮的交织经历
        (二)学与教的思想洗礼
    二、思想演变的历史脉络
        (一)思想的聚合与积淀(1935-1956)
        (二)思想的沉淀与凝练(1957-1977)
        (三)思想的焕发与升华(1978-2000)
        (四)思想的总结与反思(2000 年以后)
    三、恒定不移的教育信念
        (一)国家与个人的共在中寻找教育之美
        (二)现实与理想的平衡中达成教育之善
        (三)现代与后现代统整中追求教育之真
第三章 本体挖掘:探寻教育规律的应然之旨
    一、教育原理的重审——教育本质的辩证
        (一)从教育逻辑上把握同一性
        (二)在社会情境中界定教育范畴
        (三)于社会生产二重性揭示本质
    二、教育目的的定位——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是基础:对教育目的的审思与锚定
        (二)人的复归:对异化的批判与摒弃
        (三)人能为人:对自我的认知与觉察
        (四)发展程度:体现社会进步纵向度
    三、教育功能的展开——教育先行的战略
        (一)服务社会:教育的自觉功能
        (二)人才培养:实现的前置条件
        (三)指向未来:教育发展的构想
        (四)正确逻辑:教育与社会的互动
    四、教研方法的确定——教育研究本土化
        (一)教育研究扎根于本土的现实环境
        (二)教育研究本土化的实现保障
        (三)教育研究本土化的方法论要求
    五、教育任务的剖析——学校德育系统论
        (一)多维度考察整体界说德育
        (二)对人的培养是德育的本质
        (三)在联系中把握德育实践
        (四)教育者要先受教育
第四章 向度阐释:对现实指导的必然之意
    一、理论根基:教育研究的生成基点
        (一)坚守哲学基础本根
        (二)坚持教育就是教育自身
    二、本土意识:教育研究必须扎根
        (一)教育发展要有社会的保障
        (二)不能将教育做成产业
        (三)学校是教育实践的关键
        (四)教育的价值追求在于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
    三、复杂规律:教育研究必须遵循的过程机理
        (一)在宏观层面把握教育规律
        (二)在微观层面挖掘教育规律
        (三)在实践层面尊重教育规律
    四、人为基点:教育研究的逻辑肇始
        (一)教育以满足人的需要为起点
        (二)教育以情境陶冶为教学手段
        (三)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点
第五章 意蕴生发:对先生精神之检视
    一、弘毅明德:在探索与思考中开创再立
    二、修己安人:在为学与治学中彰显品格
    三、忧国忧民:在为人与为师中抒发情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王逢贤生平
    附录二:访谈提纲
    附录三:手稿资料
    附录四:实物照片
后记

(7)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引导研究 ——以《中国青年》(1939-1941)为考察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1.3.2 关于舆论引导的研究
        1.3.3 关于《中国青年》(1939—1941)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研究的重难点和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重难点
        1.4.3 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2 《中国青年》是延安时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引导的载体
    2.1 理论渊源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革命舆论工作的理论观点
        2.1.2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舆论工作观点
        2.1.3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重民主义的舆论引导观点
    2.2 现实依据
        2.2.1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青年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2.2 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进行舆论引导
        2.2.3 延安时期《中国青年》的复刊概况及其所承担的历史使命
    2.3 本章小结
3 理论武装:《中国青年》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舆论引导
    3.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舆论引导的内容
        3.1.1 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1.2 宣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2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舆论引导的策略
        3.2.1 使用通俗易懂语言风格
        3.2.2 变单向灌输为互动交流
    3.3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舆论引导的成效
        3.3.1 提高青年理论素养,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
        3.3.2 提升青年思想觉悟,坚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3.4 本章小结
4 政治引导:《中国青年》关于党的方针政策和时事教育的舆论引导
    4.1 党的方针政策和时事教育舆论引导的内容
        4.1.1 宣传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
        4.1.2 报道国内外重大时事
    4.2 党的方针政策和时事教育舆论引导的策略
        4.2.1 紧扣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
        4.2.2 聚焦青年感兴趣的社会现实
    4.3 党的方针政策和时事教育舆论引导的成效
        4.3.1 增强青年政治认同,紧密团结在党的旗帜下
        4.3.2 动员青年抗日救国,在革命中实现个人价值
    4.4 本章小结
5 人生指引:《中国青年》关于青年人生观教育的舆论引导
    5.1 青年人生观教育舆论引导的内容
        5.1.1 帮助青年坚定理想信念
        5.1.2 引导青年培养健全人格
        5.1.3 教育青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2 青年人生观教育舆论引导的策略
        5.2.1 多样的体裁形式满足青年喜好
        5.2.2 典型报道树立优异的青年形象
        5.2.3 设置特色栏目积极与青年互动
    5.3 青年人生观教育舆论引导的成效
        5.3.1 坚定青年理想信念,消除妥协后退的消极态度
        5.3.2 锻造青年革命品格,追求高尚健康的精神生活
        5.3.3 指引青年价值取向,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不止
    5.4 本章小结
6 《中国青年》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引导的当代资鉴
    6.1 社会转型背景下青年报刊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引导的现实困境
        6.1.1 一元化与多元化的冲突
        6.1.2 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矛盾
        6.1.3 现实性与虚拟性的交织
    6.2 《中国青年》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引导的当代启示
        6.2.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舆论导向
        6.2.2 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准确把握青年需求
        6.2.3 提升对青年舆论引导表达的水平和艺术
        6.2.4 深入推进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
    6.3 本章小结
7 结语
参考文献

(8)变译理论下中国诗句口译策略研究 ——以2004-2012温家宝总理记者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1.3 Research Methods
    1.4 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Development on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2.2 Studies on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2.3 Studies on Interpretation on Press Conference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AND INTERPRETING OFVERSES OF CHINESE POEMS
    3.1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3.1.1 Introduction to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3.1.2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pragmatic value of the TVT
    3.2 Interpreting of Verses of Chinese Poems
        3.2.1 Chinese poetry itself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3.2.2 Difficulties of interpreting of verses of Chinese poems
Chapter Four CASE STUDY---STRATEGIES EMPLOYED IN CHINESE VERSES INTERPRETING
    4.1 Explaining Interpreting
    4.2 Selective Interpreting
    4.3 Edited Interpreting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9)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析
    三、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四、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五、重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思想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西方无神论思想
        一、古希腊罗马的启蒙无神论
        二、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与无神论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无神论
        四、18世纪的法国战斗无神论
        五、19世纪的德国唯物无神论
    第二节 马克思科学无神论思想的萌芽
        一、中学时期的宗教信仰
        二、大学时期的宗教思想转变
    第三节 马克思科学无神论思想的形成
        一、《莱茵报》时期的政治批判
        二、《德法年鉴》时期的社会批判
        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经济批判
    第四节 恩格斯科学无神论思想的形成
        一、早期宗教思想的变化
        二、中期资本社会的批判
        三、后期无神论的系统性研究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的诞生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观点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唯物史观
        三、《共产党宣言》的科学社会主义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无神论的概念
        二、无神论意识的概念
        三、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概念
        四、科学无神论的概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思想的核心内涵
        一、揭示宗教的本质
        二、强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根本方法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思想的本质特征
        一、实践性
        二、科学性
        三、阶级性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节 俄国的科学无神论思想
        一、列宁的科学无神论思想
        二、普列汉诺夫的科学无神论思想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无神论思想
        一、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思想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宗教思想
        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宗教思想
    第三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无神论思想
        一、毛泽东、周恩来的宗教观
        二、邓小平理论对宗教问题的拨乱反正
        三、江泽民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
        四、胡锦涛对宗教工作的探索
        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科学无神论的内在统一性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科学无神论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宗教工作的指导思想
    第一节 当代中国宗教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宗教的基本情况
        二、宗教的世俗化和道德化
        三、宗教的中国化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科学无神论的重要论述
        一、在政治上认同
        二、在文化上融合
        三、在经济上共赢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科学无神论重要论述的当代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科学无神论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二、习近平关于科学无神论重要论述的实践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2 习近平教育扶贫观形成的条件
    2.1 习近平教育扶贫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反贫困思想
        2.1.2 中国历届领导人的教育反贫困思想
        2.1.3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教育脱贫作用的论述
    2.2 习近平教育扶贫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2.2.1 教育扶贫的现实依据
        2.2.2 习近平多年的扶贫实践
3 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的内容
    3.1 教育扶贫的基本原则
        3.1.1 扶贫先扶志
        3.1.2 治贫先治愚
        3.1.3 扶贫必扶智
    3.2 教育扶贫的基本要求
        3.2.1 国家要办好基础教育
        3.2.2 政府要落实主体责任
        3.2.3 学校要做好自我建设
    3.3 教育扶贫的奋斗目标
        3.3.1 全面保障义务教育
        3.3.2 大力发展优质教育
    3.4 教育扶贫的具体举措
        3.4.1 强化主体意识,自觉接受技能培训和教育
        3.4.2 发展教育信息化,确保教师质量
        3.4.3 动员社会力量,重点做好职业教育培训
        3.4.4 落实精准扶贫,坚持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
4 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的特色
    4.1 坚持内生动力的培育与社会帮扶的统一
        4.1.1 将内生动力培育作为教育扶贫的根本
        4.1.2 把社会帮扶作为教育扶贫的有效手段
    4.2 坚持教育扶贫与乡村人才振兴的衔接
        4.2.1 培养人才作为破解技能生疏困境的长效手段
        4.2.2 引进扶贫人才作为制定脱贫方案的重要依托
    4.3 坚持共享理念与精准扶贫方略的有机融合
        4.3.1 教育扶贫要落实精准扶贫方略
        4.3.2 教育扶贫要贯彻优质资源共享理念
5 习近平教育扶贫观对贫困地区脱贫的启示
    5.1 重视激发贫困主体奋斗精神
        5.1.1 思想认识:正确对待贫困
        5.1.2 信心凝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
        5.1.3 方向指引:国家扶贫政策宣传
        5.1.4 不竭动力:树立奋斗观
    5.2 鼓励贫困地区同时开展多种教育
        5.2.1 社会教育:培养知识型劳动者
        5.2.2 家庭教育:培养自立自强的开拓者
        5.2.3 学校教育:培养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
    5.3 培养基层干部的教育扶贫能力
        5.3.1 学习先进理念,科学规划教育扶贫
        5.3.2 调查地区实况,精准落实教育扶贫政策
        5.3.3 重视网络教育,推行“互联网+教育”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知难而进 搞好地方统计立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D]. 庞坤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研究[D]. 岳红玲.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3]新时代中国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研究[D]. 孙洲.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 董玮.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5]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基本理论研究[D]. 张锋.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优教与忧思 ——王逢贤教育学思想研究[D]. 陆露.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引导研究 ——以《中国青年》(1939-1941)为考察对象[D]. 林绮冰. 浙江大学, 2020(08)
  • [8]变译理论下中国诗句口译策略研究 ——以2004-2012温家宝总理记者会为例[D]. 任雨欣.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9]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 严雪珂.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10]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研究[D]. 王雯.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迎难而上,做好地方统计立法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