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动物疫病6号疫苗区域试验介绍

全国动物疫病6号疫苗区域试验介绍

一、全国家畜六号病疫苗区域试验情况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宋睿乐,李建民[1](2021)在《奶牛血吸虫病研究进展及综合防控策略》文中提出作为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血吸虫病是一种对人类健康以及畜牧业发展有严重危害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已有超过60年的防控历史。奶牛感染血吸虫会引起产量降低,繁殖性能下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还会威胁人类健康。本文对血吸虫病的病原、生活史、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概况进行综述,介绍了针对其病原开发出的免疫学方法、PCR技术和传感检测技术等诊断方法,同时提出了针对奶牛血吸虫病的综合防控措施,以供行业同仁参考。

李少鹏[2](2021)在《金海湖新区海马宫村汉族生计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尤祥[3](2021)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通辽两地区蒙古族中小学生布病相关知识知晓及感染状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和通辽扎鲁特旗蒙古族中小学生采用问卷和血清学检查的方式进行调查,分析不同人口学的知晓情况及布病危险行为接触方式,为学校布病有关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实现布病传播的有效控制。方法:于2019年10月分别在锡林浩特市和通辽市各抽取一个旗县(阿巴嘎旗和扎鲁特旗),并在两个旗县2所蒙古族学校内选择随机抽样方式,对1050名学生采用问卷和血清检查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人口学、布鲁氏菌病知识以及与羊发生接触过程中的行为习惯。对分类资料的描述利用构成比和率;利用χ2检验方式实现对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χ2=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次研究共发出调查问卷1050份,回收问卷1050份,将回答不够完全或者缺少血清检查样本的问卷排除,剩余合格问卷共990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4.29%。提供合格问卷的990人当中,男同学498名,女同学492名,男女比例为1.01:1;年龄最小11岁,最大19岁,其中14~16岁年龄段的同学人数最多,占到总人数的54.14%。2.990名中小学生当中“听别人说起过布鲁氏菌病”的人数为421人,占总人数比例为42.53%。布病知晓的主要方式和渠道为“听村医或者熟人介绍”,占总人数的比例为34.55%(342/990),其次为“看电视、听广播宣传”,占总人数的比例为13.94%(138/990),通过“学校健康教育方式”占总人数的比例为10.91%(108/990)。3.学生进行布病相关知识三个方面25个问题的回答正确率为14.68%,对“动物感染布病”、“人感染布病”和“布病的预防”三方面问题的回答正确率依次为15.52%、13.01%、17.80%。中小学生感染人群问题的回答正确率为67.22%,未感染人群回答问题正确率为13.61%。感染人群的回答正确率高于未感染人群(χ2=850.187,P<0.001)。4.不同年龄段在“动物感染布病”、“人感染布病”和“布病的预防”三方面问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地区有22个问题知晓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人得布病”、“动物得布病”和“布病防治”三个方面共计25个问题的答题分数进行统计,最低0分比例为10.40%(103/990),最高11分比例为1.62%(16/990),得分中位数为4分。合格人数(达到7分及以上)为220人,合格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22.22%(221/990)。6.不同人口学与羊接触方式的接触率差异比较,抱羔羊、挤奶、给羊接种疫苗、对羊进行喂食、对羊圈进行打扫在不同性别学生之间的接触率存在差异(P<0.05);抱羔羊、挤奶、给羊接种疫苗、对羊进行喂食、对羊圈进行打扫在不同年龄段学生之间的接触率存在差异(P<0.05);帮忙给羊接生、处理掉羔或流产、处理掉羔或流产、抱羔羊、挤奶、帮忙喂食、打扫羊圈卫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居住年限的学生与羊接触方式的接触率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给羊接种疫苗、对羊进行喂食的接触率在知晓问题中得分合格者与不合格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7.行为习惯的调查中,接触率较高的分别为抱羔羊、对羊进行喂食和对羊圈进行打扫,比例分别达到67.37%(667/990)、61.11%(605/990)和52.22%(517/990),其次为挤奶17.07%(169/990)、给羊接生16.06%(159/990)、给羊接种疫苗12.12%(120/990)和处理掉羔和流产物11.72%(116/990),接触率较低的是屠宰8.18%(81/990)。布病感染与处理掉羔或流产物、挤奶和给羊接种疫苗存在统计学关联(χ2=70.558,P<0.001;χ2=87.556,P<0.001;χ2=90.448,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处理掉羔或流产物OR=4.798,95%CI(1.844~12.480)、挤奶OR=5.722,95%CI(2.354~13.908)和给羊接种疫苗OR=4.137,95%CI(1.629~10.506)。结论:1.本此调查内蒙古蒙古族中小学生蒙古族布病感染率2.32%。蒙古族中小学生了解布病有关知识的方式一般是经过村中的医生或者熟悉人进行介绍,学校健康知识教育并不是学生了解有关知识的主要途径。2.蒙古族中小学生布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偏低,感染人群知晓率高于未感染人群。布病相关知识知晓率14~16岁年龄段和17~19岁年龄段高于11~13岁年龄段。3.蒙古族中小学生经常与羊发生接触,接触方式较多的为抱羔羊、对羊进行喂食和对羊圈进行卫生清扫布病感染与处理掉羔或流产物、挤奶和给羊接种疫苗有关。

王建玲[4](2021)在《羊种布鲁氏菌外膜蛋白10抗原性研究及VirB8基因缺失株载体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人畜发病的乙类传染病,动物感染后表现为雌性流产、雄性睾丸炎等,人类主要通过接触患病动物及动物制品感染布鲁氏菌,感染后主要表现为间歇性发烧、多汗、关节疼痛、睾丸炎等症状,使劳动能力不同程度的减弱。为布鲁氏菌疫苗的研制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从布鲁氏菌病患者全血中分离布鲁氏菌并以该菌为模板,克隆Omp10蛋白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和真核表达载体,来研究Omp10蛋白的相关功能;同时以该菌为模板,通过CRISPR-Cas9方法和同源重组方法构建羊种布鲁氏菌的VirB8基因缺失株,来研究VirB8基因的缺失对布鲁氏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通过血清学、病原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在布鲁氏菌病患者全血中分离出了布鲁氏菌并鉴定该菌为羊种3型。2、以分离的羊种3型布鲁氏菌为模板,克隆Omp10蛋白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Omps-p ET28a)和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Omp10),通过免疫荧光实验、淋巴细胞增殖实验、CCK8实验、流式细胞术等实验证明了Omp10蛋白同时具备抗原性和免疫原性。3、运用pBBR1 MCS-5质粒和Pwt Cas9-Bacteria质粒,以及人工合成的trc启动子和sgRNA Scaffold片段,通过酶切和酶连技术,构建可以在布鲁氏菌中表达Cas9蛋白的pCas9-PBBR1-sgRNA工作质粒。4、构建同源重组质粒T19-VirB8-LR,将pCas9-PBBR1-sgRNA工作质粒和同源重组质粒共同转化至布鲁氏菌感受态细胞中。筛选阳性菌落,进行PCR鉴定,结果未得到VirB8基因缺失株。CRISPR-Cas9系统在布鲁氏菌基因编辑中的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许景兰[5](2020)在《大石桥地区羊布鲁氏菌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文中认为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感染后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侵害的是生殖系统,被感染的母畜生产所排出的羊水、分泌物等中也含有大量的布鲁氏菌,传染力极强,是感染养殖户、兽医等的主要途径,在布鲁氏菌中,羊种布鲁氏菌传染性最为强烈,布鲁氏菌病也被我国农业部列为二类疫病,是国际贸易检疫中必检的疾病。大石桥市是以羊汤、羊杂等特色美食闻名。然而,目前对大石桥市羊群布鲁氏菌的流行状况缺乏一个系统性的分析。本研究通过对大石桥市18个镇(区)绒山羊及奶山羊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进行调查,掌握了大石桥市羊群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特征,揭示了大石桥市布鲁氏菌病空间分布的特点,为制定或调整大石桥市布鲁氏菌病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本研究中通过对大石桥市的散养户和养殖场发布调查问卷了解各个养殖户的羊只基本情况以及关于布鲁氏菌病的防疫情况,并利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初步筛选出布鲁氏菌抗体阳性血清,而后进一步用试管凝集试验进行确诊的技术手段,对大石桥市18个镇(区)2014-2019年采集的羊血清进行检测后,结果显示大石桥市的养殖人员对于布鲁氏菌病并没有较好的认知,对于防疫检疫的流程并不了解,也因此导致了布鲁氏菌病在大石桥市的流行,2014-2019年间采集的所有羊血清的布鲁氏菌病平均血清阳性率为2.05%。其中,2016年的血清阳性率最低为0.88%,2017年的血清阳性率最高为3.08%。奶山羊2016年的血清阳性率最高为1.34%,2018年的血清阳性率最低为0.34%。绒山羊2016年的血清阳性率最低为0.86%,2017年的血清阳性率最高为3.27%。根据样品采集的地点不同,发现奶山羊布鲁氏菌抗体血清阳性率最多出现在中部地区的金桥管理区,血清阳性率最高为1.02%,钢都管理区的血清阳性率最低为0.28%。西部地区的水源镇绒山羊血清阳性率最高为5.38%,东部地区的黄土岭镇血清阳性率最低,血清阳性率为0.99%。根据样品采集季节不同,发现秋季血清阳性率最高为2.5%,夏季血清阳性率最低为0.6%。根据性别的不同,发现母羊的血清阳性率为1.89%,公羊的血清阳性率为1.73%。综上,布鲁氏菌病在大石桥市普遍存在,潜在的危害较为严重。需要加强养殖人员对于布鲁氏菌病防护的认知,并且需要严格执行检疫方案,购买畜群需有合格证明,在引入畜群前需经过严格检疫,并要通过隔离饲养期后方可混群饲养,并对畜群定期进行检疫,及时淘汰阳性病畜,并进行无害化处理。通过本研究,掌握了2014-2019年大石桥市羊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状况,为畜牧养殖户有效控制养殖风险提供依据,对大石桥市羊布鲁氏菌病的综合防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也为大石桥市羊布鲁氏菌病的防控奠定了基础。

王姗[6](2020)在《禽多杀性巴氏杆菌aroA、hexD和hexABC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及其免疫效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禽霍乱(Fowl Cholera)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急性全身性疾病,给家禽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其病原是禽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属于革兰氏阴性菌。早前,我国鸡场对禽霍乱防控主要依赖于抗生素。随着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以及今年我国禁抗限抗全面实施,生物防制将在预防禽霍乱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的灭活疫苗不能产生免疫交叉保护力,传统弱毒疫苗存在毒力返强的风险,因此开发安全有效的新型疫苗迫在眉睫。本论文采用NgAgo遗传操作系统,以禽多杀性巴氏杆菌GX-PM为亲本株,成功构建了3株无分子标记基因缺失突变株,包括ΔaroA-GX-PM、ΔhexD-GX-PM和Δhex ABC-GX-PM,并对这3株基因缺失突变株体外生长及形态特性、遗传稳定性、致病性及免疫保护效力进行研究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基因缺失突变株构建首先,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用于敲除aroA、hexD和hex ABC基因的重组质粒p SHK5(TS)-NgAgo-aroALR、p SHK5(TS)-NgAgo-hexDLR和p SHK5(TS)-NgAgo--hex ABCLR,后分别电转入GX-PM中,将电转菌经过多次传代诱导缺失,最后成功筛选到3株无分子标记基因缺失突变株,分别为ΔaroA-GX-PM、ΔhexD-GX-PM和Δhex ABC-GX-PM。2.基因缺失突变株体外生长及形态特性研究为了分析aroA、hexD和hex ABC基因缺失后对细菌体外生长特性影响,本研究对ΔaroA-GX-PM、ΔhexD-GX-PM和Δhex ABC-GX-PM进行生长曲线测定。结果表明: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与GX-PM野生株相比,ΔaroA-GX-PM、ΔhexD-GX-PM和Δhex ABC-GX-PM突变株生长速度均减慢,且ΔaroA-GX-PM突变株在不含芳香族氨基酸条件下无法生长。为了分析荚膜转运基因hexD和hex ABC基因缺失后对细菌荚膜形态的影响,本研究对ΔhexD-GX-PM和Δhex ABC-GX-PM突变株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与具有荚膜的GX-PM野生株相比,ΔhexD-GX-PM和Δhex ABC-GX-PM突变株细胞壁表面无正常荚膜形态,说明其合成荚膜能力基本丧失。3.基因缺失突变株体外遗传稳定性研究本研究将ΔaroA-GX-PM、ΔhexD-GX-PM和Δhex ABC-GX-PM突变株在液体培养基上连续传代30次,通过PCR检测靶基因是否稳定缺失来分析其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ΔaroA-GX-PM、ΔhexD-GX-PM和Δhex ABC-GX-PM突变株在30代以内均未发生回复突变,具有良好遗传稳定性。4.基因缺失突变株致病性研究为了研究ΔaroA-GX-PM、ΔhexD-GX-PM和Δhex ABC-GX-PM突变株对鸡的致病性,本研究通过肌肉注射不同剂量(103、105、107、108、109 CFU)突变株对30日龄健康肉鸡进行人工感染,连续观察14d并记录临床症状及死亡情况。结果表明,用102 CFU野生菌人工感染时,肉鸡24h内死亡率为100%(n=4),而ΔaroA-GX-PM和Δhex ABC-GX-PM突变株不同剂量感染组肉鸡均未表现明显临床症状也无死亡情况;ΔhexD-GX-PM突变株感染剂量109和108 CFU组肉鸡死亡率分别为75%和25%,其余剂量组均未出现死亡情况,且部分存活肉鸡先出现临床症状后期逐渐恢复健康。试验结果说明:与GX-PM野生株相比,ΔaroA-GX-PM、ΔhexD-GX-PM和Δhex ABC-GX-PM突变株对鸡的致病性均显着下降。5.基因缺失突变株免疫效力研究由于ΔaroA-GX-PM、ΔhexD-GX-PM和Δhex ABC-GX-PM突变株对鸡的致病性均显着降低,有作为基因缺失弱毒疫苗研发的潜力,所以本文对ΔaroA-GX-PM、ΔhexD-GX-PM和Δhex ABC-GX-PM免疫效力进行研究。本研究使用不同剂量(107、108和109 CFU)的ΔaroA-GX-PM突变株对30日龄健康肉鸡通过肌肉注射进行免疫接种,在免疫后第14d,使用103 CFU的GX-PM野生株对肉鸡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GX-PM野生株感染后,PBS感染对照组肉鸡在24h内全部死亡(n=4),ΔaroA-GX-PM突变株免疫组肉鸡未出现死亡情况,免疫保护率均为100%;同样地,使用不同剂量(107、108和109 CFU)的Δhex ABC-GX-PM突变株对30日龄健康肉鸡进行免疫接种,在免疫后第14d,使用103 CFU的GX-PM野生株对肉鸡进行感染,试验结果表明:Δhex ABC-GX-PM突变株免疫剂量107、108和109 CFU组免疫保护率为分别为0、0和25%;使用剂量为107和108 CFU的ΔhexD-GX-PM突变株对30日龄健康肉鸡进行免疫接种,在免疫后第14d,用103 CFU的GX-PM野生株对肉鸡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ΔhexD-GX-PM突变株免疫剂量107、108 CFU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0和25%。为了进一步研究ΔaroA-GX-PM突变株对鸡的免疫保护效力,将ΔaroA-GX-PM基因缺失株组肌肉注射108 CFU的菌液进行接种免疫,同时设置PBS攻毒对照组和PBS空白对照组(n=10)。在免疫后第14d,用剂量为20 LD50的GX-PM野生株以肌肉注射的方式对ΔaroA-GX-PM免疫组和PBS攻毒对照组进行人工感染。免疫保护率结果表明:PBS攻毒对照组肉鸡在24h内死亡率为100%,而ΔaroA-GX-PM突变株免疫组肉鸡全部存活,免疫保护率为100%。分别采集免疫后第14d和21d的鸡血清(n=4),测定血清中Ig G抗体水平。结果表明:与未免疫组相比,免疫后第14d和21d,免疫组的鸡血清中均检测到较高水平的Ig G抗体,且差异显着(P<0.01),说明ΔaroA-GX-PM突变株能够诱导鸡产生较强的体液免疫,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以上结果说明:ΔaroA-GX-PM突变株对鸡能产生较高免疫效力,而ΔhexD-GX-PM和Δhex ABC-GX-PM突变株对鸡基本无免疫保护力。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NgAgo遗传操作系统,成功构建了3株无分子标记、遗传稳定的基因缺失突变株,分别为ΔaroA-GX-PM、ΔhexD-GX-PM和Δhex ABC-GX-PM。通过对鸡的致病性试验和免疫保护试验发现,ΔaroA-GX-PM、ΔhexD-GX-PM和Δhex ABC-GX-PM对鸡的致病性均显着下降。其中ΔaroA-GX-PM突变株具有较好免疫原性,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对鸡免疫保护率达100%,可作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基因缺失弱毒疫苗候选株。

林野[7](2020)在《小鼠巨噬细胞中DNMT1在VSV复制过程中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水疱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与狂犬病毒都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且该病毒为水疱病毒属(Vesiculvirus)的原型。部分家畜如猪、牛、马在感染了水疱性口炎病毒后,其临床表现症状与口蹄疫和猪水疱疹极为相似,均有舌、唇、乳头等部位出现水疱和溃烂的症状,因此该病在兽医临床诊断上也极易出现误诊。并且该病为人兽共患性传染病,人类对此病毒易感,直接接触与气溶胶都是该病的传播方式,其临床表现为头疼、发热、恶心、无力等类似流感样的症状。目前对水疱性口炎还没有有效且可靠的治疗方法,因此对该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由水疱性口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水疱性口炎虽然对畜群的致死率不高,但是对畜群个体的生长发育造成的影响严重,对养殖业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该病在各个国家都有发生,并且被包括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列为必须上报的重点动物疫病,我国在2012-2020年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止规划中将水疱性口炎列为13种重点防范的动物外来疫病之一。DNA甲基化是目前研究的最为成熟的一种表观遗传修饰,在调控基因表达,维持染色体构象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原理为通过DNA甲基转移酶(DNA,methylthansferase,DNMT)将甲基基团结合在基因组CpG二核苷酸的胞嘧啶第5号碳位上,从而引起染色体结构、DNA构象、DNA稳定性等方面的变化,从而控制基因的表达。其中DNA甲基转移酶1(DNMT1)是维持细胞基因甲基化的关键酶。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明水疱性口炎病毒感染可影响多种宿主蛋白基因的表达,而通过对宿主蛋白基因表达的调控来探究该病毒对细胞感染的影响的相关实验报导较少,因此本实验从DNA甲基转移酶1(DNMT1)入手,研究该酶在病毒感染和复制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从而为水疱性口炎的治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本实验利用药物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的DNA甲基转移酶1进行药理学失活,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可见细胞中多种干扰素相关基因的表达显着提高,利用水疱性口炎病毒感染小鼠巨噬细胞后,该病毒的P蛋白基因的表达明显下降;TCID50实验表明小鼠巨噬细胞内的DNA甲基转移酶1失活后,该病毒的毒力明显下降;应用慢病毒包装技术构建Dnmt1基因沉默的小鼠巨噬细胞,从基因和蛋白质水平上进行验证。应用亚硫酸氢盐法检测IRF3基因CpG岛甲基化程度,确定DNMT1的阻断对IRF3基因表达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小鼠巨噬细胞中DNA甲基转移酶1参与了VSV的复制过程,阻断DNMT1可显着提高多种干扰素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了该病毒的复制。综上所述,本实验以DNMT1作为研究对象,以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为模型,展开了该酶的失活以及基因沉默对水疱性口炎病毒感染和复制的影响和机制的研究。

宁平[8](2020)在《S公司D品牌猪用疫苗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畜牧业也经历了散养到规模养殖再到集约化养殖的不同阶段,近几年国家环境保护升级、食品安全及国民食品质量要求提高、规模化效益等推动了畜牧业快速向集约化、品牌化发展。行业的发展在日趋规范,政策法规在不断完善,经营环境也在不断改变,使得传统兽用生物制品企业生存压力剧增。如何让企业分析内外环境、认清自身优劣,合理制定适合自己的营销策略,增加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成了广大兽用生物制品企业面临的现实迫切问题。本研究以S公司D品牌兽用生物制品(主要是猪用疫苗)为案例,以STP营销战略理论与4P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理论为指导,通过文献研究、访谈等方式,总结出S公司产品在目标市场营销战略(STP)和营销组合策略(4P)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针对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就目标市场营销战略及营销组合策略提出优化建议。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在目标市场营销战略和营销组合策略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市场细分标准粗略、目标市场过于宽泛、市场定位不够明细、产品种类少、定价方式不灵活、渠道模式单一、市场知名度不高。原因在于:没有仔细研究市场细分、市场定位过于宽泛、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慢、价格体系不清晰、销售渠道传统、宣传力度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优化建议:在目标市场营销战略方面,应该细化市场细分标准,选择更集中的目标市场,使市场定位更明确;在营销组合策略方面,公司应该开发引进新产品,构建灵活的定价体系,扁平化渠道模式,并加大宣传力度。

马帅,李金积,赵明,王媛,刘枢清,李超[9](2020)在《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布鲁氏菌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定是该病防控的重要环节,其诊断技术主要包括细菌学诊断技术、血清学诊断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布鲁氏菌病防控应坚持预防为主的策略,其免疫主要以弱毒活疫苗为主,随着分子生物学及重组DNA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疫苗成为近年研究热点,但目前尚未有鉴别疫苗免疫和自然感染的鉴别诊断技术及相应的疫苗制品。本文对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技术和疫苗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概述,以期为建立灵敏性高、特异性强、高效便捷且易推广的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和研发更加安全有效的布鲁氏菌病疫苗提供基础。

苏倩[10](2020)在《捻转血矛线虫丙硫咪唑耐药相关基因SNP及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捻转血矛线虫是对反刍动物影响最大的一种消化道线虫,捻转血矛线虫耐药性的产生,严重威胁着畜牧业的发展。为了筛选捻转血矛线虫丙硫咪唑耐药性相关基因用于耐药性产生机制研究和临床耐药虫株鉴定,本研究基于转录组数据,得到捻转血矛线虫丙硫咪唑敏感株和耐药株SNP信息,进行了功能富集分析,筛选出4个差异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PCR测序验证;对采自内蒙古乌审旗、察右后旗和科右前旗的丙硫咪唑耐药种群Ⅰ型β-tubulin基因167、198和200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进行了检测;对捻转血矛线虫耐丙硫咪唑虫株不同药物浓度刺激下P450、GST和ABC基因表达量进行了检测。研究结果如下:(1)捻转血矛线虫HC-WSrBZ1、HC-WSrBZ2共有6090个差异基因富集到50条GO Term上,KEGG pathway共筛选出11条显着富集通路。Hc-CYsBZ和Hc-CYrBZ共有6757个差异基因富集到50条GO Term上,KEGG pathway共筛选出19条显着富集通路。Hc-ssBZ、Hc-XArBZ共有208个差异基因富集到26条GO Term上,KEGG pathway共筛选出10条显着富集通路。筛选出的 4 个差异基因 HCON00192020、HCON00037800、HCON00129090和HCON00178650在捻转血矛线虫耐丙硫咪唑虫株和敏感虫株间有明确差异,可作为耐药性分子标记。(2)对内蒙古乌审旗、察右后旗和科右前旗3个地区捻转血矛线虫丙硫咪唑耐药种群Ⅰ型β-tubulin基因的检测,发现167位点均未发生突变,而198和200位点有突变,总体上198位点突变频率高于200位点。3个地区发现4种基因型,分别是198纯合耐药型及200纯合敏感型、198纯合敏感型及200纯合耐药型、198纯合敏感型及200杂合耐药型和198及200均杂合耐药型。(3)经荧光定量PCR检测,在不同药物浓度刺激下,P450、GST和ABC 3个基因的表达量差异均显着,初步证明与耐药性相关。

二、全国家畜六号病疫苗区域试验情况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家畜六号病疫苗区域试验情况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奶牛血吸虫病研究进展及综合防控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血吸虫病概况
    1.1 病原与生活史
    1.2 临床症状
2 血吸虫病流行状况
3 血吸虫病诊断方法
4 奶牛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
5 总结

(3)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通辽两地区蒙古族中小学生布病相关知识知晓及感染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进展与防治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介
致谢

(4)羊种布鲁氏菌外膜蛋白10抗原性研究及VirB8基因缺失株载体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布鲁氏菌
        1.1.1 畜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现状
        1.1.2 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现状
    1.2 布鲁氏菌病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1.2.1 布鲁氏菌致病机理
        1.2.2 布鲁氏菌毒力因子
    1.3 CRISPR-CAS9 系统
        1.3.1 CRISPR-CAS系统介绍
        1.3.2 CRISPR-Cas系统的工作原理
        1.3.3 CRISPR-Cas9 系统
    1.4 本实验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布鲁氏菌野生株的分离与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1.4 试剂、抗生素和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引物设计
        2.2.2 羊种布鲁氏菌的分离鉴定
    2.3 实验结果
        2.3.1 布鲁氏菌的血清学检查
        2.3.2 布鲁氏菌的血清学检查及形态染色特点的观察
        2.3.3 生化鉴定、单相特异性血清A和M凝集实验及噬菌体裂解实验结果
        2.3.4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羊种布鲁菌外膜蛋白Omp10抗原性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质粒与载体
        3.1.2 引物设计
        3.1.3 Omp10基因PCR扩增
    3.2 实验方法
        3.2.1 原核表达
        3.2.2 真核表达
        3.2.3 羊种布鲁菌Omp10蛋白抗原免疫动物
        3.2.4 效价检测
    3.3 结果
        3.3.1 外膜蛋白Omp10原核表达
        3.3.2 外膜蛋白Omp10真核表达
        3.3.3 Omp10免疫小鼠血清的抗体滴度
        3.3.4 羊种布鲁菌Omp10蛋白的细胞毒性分析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运用CRISPR-Cas9系统构建布鲁氏菌VirB8基因缺失株
    4.1 实验材料
        4.1.1 菌株、质粒
        4.1.2 主要仪器
        4.1.3 主要试剂
        4.1.4 试剂、抗生素和培养基
    4.2 实验方法
        4.2.1 引物设计
        4.2.2 DNA酶切
        4.2.3 PCR扩增
        4.2.4 产物回收
        4.2.5 酶切后连接
        4.2.6 布鲁氏菌感受态的制备
        4.2.7 重组质粒转化
        4.2.8 质粒提取
        4.2.9 布鲁氏菌基因组提取
    4.3 实验结果
        4.3.1 pCas9-PBBR1-sgRNA-VirB8质粒构建
        4.3.2 VirB8 同源修复载体构建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大石桥地区羊布鲁氏菌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符号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布鲁氏菌病概述
        1.1.1 布鲁氏菌分类
        1.1.2 布鲁氏菌生存特性和生化特性
        1.1.3 布鲁氏菌抗原性和变异性
        1.1.4 传染源
        1.1.5 传播途径
        1.1.6 易感动物
        1.1.7 布鲁氏菌病临床表现
        1.1.8 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和治疗
        1.1.9 布鲁氏菌病的免疫及防控措施
    1.2 布鲁氏菌病流行现状
        1.2.1 布鲁氏菌病发现史
        1.2.2 布鲁氏菌病世界流行现状
        1.2.3 布鲁氏菌病国内流行现状
    1.3 布鲁氏菌病的危害
        1.3.1 对人的危害
        1.3.2 对动物的危害
        1.3.3 对食品安全的危害
        1.3.4 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危害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
    2.1 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2.1.3 主要试验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问卷调查
        2.2.3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
        2.2.4 试管凝集试验(SAT)
        2.2.5 2014-2019年大石桥市羊群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的描述
    2.3 结果
        2.3.1 问卷调查结果
        2.3.2 2014-2019年大石桥市羊群布鲁氏菌病的流行趋势
        2.3.3 2014-2019年大石桥市布鲁氏菌病在不同山羊间的分布
        2.3.4 2014-2019年大石桥市羊群布鲁氏菌病在不同地区的分布
        2.3.5 2014-2019年大石桥市羊群布鲁氏菌病在不同季节的分布
        2.3.6 2014-2019年大石桥市羊群布鲁氏菌病不同性别的分布
    2.4 讨论
        2.4.1 问卷调查羊布鲁氏菌病流行趋势
        2.4.2 大石桥市羊群布鲁氏菌病流行趋势
        2.4.3 2014-2019年大石桥市布鲁氏菌病在不同山羊间的分布
        2.4.4 2014-2019年大石桥市羊群布鲁氏菌病在不同地区的分布
        2.4.5 2014-2019年大石桥市羊群布鲁氏菌病在不同季节的分布
        2.4.6 2014-2019年大石桥市羊群布鲁氏菌病不同性别的分布
        2.4.7 大石桥市羊群布鲁氏菌病防控策略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禽多杀性巴氏杆菌aroA、hexD和hexABC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及其免疫效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1 前言
    1.1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概述
        1.1.1 病原学
        1.1.2 流行病学
        1.1.3 临床症状
        1.1.4 病理变化
    1.2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1.2.1 荚膜
        1.2.2 脂多糖
        1.2.3 菌毛
        1.2.4 外膜蛋白
        1.2.5 铁调节蛋白
        1.2.6 其他因子
    1.3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疫苗研究进展
        1.3.1 灭活疫苗
        1.3.2 减毒活疫苗
        1.3.3 亚单位疫苗
2 目的及意义
3 材料和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质粒
        3.1.2 引物设计
        3.1.3 实验动物
        3.1.4 主要试剂耗材
        3.1.5 主要仪器
        3.1.6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
        3.1.7 ELISA相关试剂及其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3.2.2 GX-PM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3.2.3 GX-PM基因缺失突变株体外生长及形态特性研究
        3.2.4 GX-PM基因缺失突变株体外遗传稳定性分析
        3.2.5 GX-PM基因缺失突变株致病性试验
        3.2.6 GX-PM基因缺失突变株免疫保护效力初步研究
        3.2.7 ΔaroA-GX-PM突变株对鸡的免疫保护效力研究
        3.2.8 数据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重组质粒的构建结果
        4.1.1 敲除aroA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结果
        4.1.2 敲除hexD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结果
        4.1.3 敲除hexABC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结果
    4.2 GX-PM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结果
        4.2.1 ΔaroA-GX-PM突变体的构建结果
        4.2.2 ΔhexD-GX-PM突变体的构建结果
        4.2.3 ΔhexABC-GX-PM突变体的构建结果
    4.3 GX-PM基因缺失突变株体外生长及形态特性研究
        4.3.1 GX-PM基因缺失突变株体外生长特性研究
        4.3.2 GX-PM基因缺失突变株体外形态特性研究
    4.4 GX-PM基因缺失突变株体外遗传稳定性分析
    4.5 GX-PM基因缺失突变株致病性试验
        4.5.1 GX-PM基因缺失突变株对鸡LD50的测定
        4.5.2 感染鸡组织病理切片观察
    4.6 GX-PM基因缺失突变株免疫保护效力初步研究
    4.7 ΔaroA-GX-PM突变株对鸡的免疫保护效力研究
        4.7.1 ΔaroA-GX-PM突变株对鸡的免疫保护率
        4.7.2 血清IgG抗体的检测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小鼠巨噬细胞中DNMT1在VSV复制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水疱性口炎病毒的研究进展
        1.1 水疱性口炎病毒的分子特征
        1.1.1 病原学简述
        1.1.2 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1.2 水疱性口炎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
        1.2.1 VSV吸附并侵染靶细胞
        1.2.2 水疱性口炎病毒基因的转录
        1.2.3 翻译
        1.2.4 基因组的复制以及次级转录
        1.2.5 病毒的装配与出芽
        1.3 水疱性口炎病毒目前的研究领域
    第二章 DNA甲基化的概述
        2.1 DNA甲基转移酶1的介绍
        2.1.1 DNMT1的结构与功能
        2.1.2 DNMT1在机体内的调控
        2.2 DNMT1在医疗领域研究作用的简述
第二篇 实验内容
    第一章 DNMT1 影响VSV的复制
        1.1 材料与实验仪器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细胞的培养
        1.2.2 VSV对 DNMT1 的影响的检测
        1.2.3 药物失活DNMT1对VSV的影响
        1.2.4 沉默细胞内Dnmt1 基因并检测对VSV复制的影响
        1.3 实验结果
        1.3.1 VSV对 DNMT1 表达的影响的检测
        1.3.2 RAW264.7 细胞中Dnmt1 基因沉默
        1.3.3 DNMT1 的失活与基因沉默对VSV复制增殖的影响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DNMT1对干扰素相关基因的影响
        2.1 材料与实验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阻断DNMT1对部分干扰素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2.2 阻断IFNb1 以及JAK/STAT信号途径检测干扰素下游基因变化
        2.3 实验结果
        2.3.1 DNMT1 的阻断对Ifnβ以及部分下游基因的影响
        2.3.2 JAK/STAT通路和IFNβ蛋白的阻断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DNMT1对Irf3和Irf5的影响及Irf3基因的甲基化检测
        3.1 材料与实验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DNMT1 的阻断对Irf3和Irf5 基因表达的影响
        3.2.2 沉默Irf3和Irf5 基因检测DNMT1 阻断对VSV复制的影响
        3.2.3 亚硫酸氢钠修饰法检测Irf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
        3.3 实验结果
        3.3.1 DNMT1 阻断后检测Irf3和Irf5 基因表达
        3.3.2 Western Blot检测Irf3和Irf5 基因沉默对VSV复制的影响
        3.3.3 Irf3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检测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介绍
作者简介
致谢

(8)S公司D品牌猪用疫苗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行业基本概念
        1.2.1 兽药
        1.2.2 兽用生物制品
    1.3 文献综述
        1.3.1 理论基础
        1.3.2 兽用生物制品行业营销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公司概况及D品牌营销现状
    2.1 公司概况
        2.1.1 发展历程
        2.1.2 产品组合
        2.1.3 组织架构
        2.1.4 经营绩效
    2.2 营销现状
        2.2.1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STP)现状
        2.2.2 营销组合策略(4P)现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营销环境分析
    3.1 外部环境
        3.1.1 一般环境
        3.1.2 行业发展态势
        3.1.3 竞争者分析
        3.1.4 市场需求
    3.2 内部环境
        3.2.1 资源条件
        3.2.2 能力
    3.3 SWOT分析和战略选择
        3.3.1 SWOT分析
        3.3.2 战略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品牌存在的营销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STP)问题及成因分析
        4.1.1 市场细分标准粗略
        4.1.2 目标市场过于宽泛
        4.1.3 市场定位不够明晰
    4.2 营销组合策略(4P)问题及成因分析
        4.2.1 产品种类少
        4.2.2 定价方式不灵活
        4.2.3 渠道模式单一
        4.2.4 市场知名度不高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营销战略和营销组合策略的优化建议
    5.1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优化建议
        5.1.1 细化市场细分标准
        5.1.2 目标市场更加集中
        5.1.3 市场定位更加明确
    5.2 营销组合策略优化建议
        5.2.1 开发引进新产品
        5.2.2 构建灵活的定价体系
        5.2.3 扁平化渠道模式
        5.2.4 加大宣传力度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公司内部及加盟商访谈提纲
附录2 针对行业专家的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问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3.1 细菌学诊断技术
    3.2 血清学诊断技术
        3.2.1 常规血清学诊断技术
        3.2.2 补体结合试验(CFT)
        3.2.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3.2.4 荧光偏振试验(FPA)
    3.3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3.3.1 PCR检测技术
        3.3.2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
4 疫苗研究进展
    4.1 弱毒活疫苗
        4.1.1牛种布鲁氏菌S19疫苗
        4.1.2 粗糙型牛种布鲁氏菌RB51疫苗
        4.1.3 羊种布鲁氏菌Rev.1疫苗
        4.1.4 猪种布鲁氏菌S2疫苗
    4.2 新型疫苗
        4.2.1 基因缺失疫苗
        4.2.2 DNA疫苗
        4.2.3 重组亚单位疫苗
5 讨论

(10)捻转血矛线虫丙硫咪唑耐药相关基因SNP及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捻转血矛线虫概述
        1.1.1 捻转血矛线虫形态学及生活史
        1.1.2 捻转血矛线虫病的流行病学
        1.1.3 捻转血矛线虫的症状与危害
        1.1.4 捻转血矛线虫病诊断
        1.1.5 捻转血矛线虫病防治
    1.2 捻转血矛线虫耐药性概述
        1.2.1 国内捻转血矛线虫丙硫咪唑耐药情况
        1.2.2 国外捻转血矛线虫丙硫咪唑耐药情况
    1.3 丙硫咪唑耐药性机制
    1.4 线虫耐药性检测方法
        1.4.1 体内检测方法
        1.4.2 体外检测方法
    1.5 基于转录组水平下的SNP分析概述
        1.5.1 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发展
        1.5.2 转录组水平下SNP分析
        1.5.3 SNP的研究意义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一 捻转血矛线虫耐药株和敏感株转录组水平下SNP差异基因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捻转血矛线虫试验虫株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试验样品转录组测序
        2.2.2 4个耐药虫株SNP类型分析
        2.2.3 Hc-WSrBZ1、Hc-WSrBZ2差异SNP位点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2.2.4 Hc-CYsBZ、Hc-CYrBZ差异SNP位点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2.2.5 Hc-ssBZ、Hc-XArBZ差异SNP位点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2.2.6 捻转血矛线虫耐药相关SNP差异基因筛选
        2.2.7 差异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2.2.8 差异基因引物设计与合成
        2.2.9 试验样品RNA提取及cDNA合成
        2.2.10 差异基因PCR扩增
        2.2.11 PCR产物测序分析
    2.3 结果
        2.3.1 4个耐药虫株转录组测序数据SNP类型分析结果
        2.3.2 Hc-WSrBZ1、Hc-WSrBZ2差异SNP位点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2.3.3 Hc-CYsBZ、Hc-CYrBZ差异SNP位点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2.3.4 Hc-ssBZ、Hc-XArBZ差异SNP位点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2.3.5 捻转血矛线虫耐药相关SNP基因筛选
        2.3.6 差异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2.3.7 差异基因扩增结果
        2.3.8 差异基因扩增产物测序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3 研究二 内蒙古地区捻转血矛线虫耐丙硫咪唑种群I型β微管蛋白基因SNP调查
    3.1 实验材料
        3.1.1 捻转血矛线虫耐药虫株
        3.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虫体DNA提取及检测
        3.2.2 引物设计
        3.2.3 捻转血矛线虫ITS-2基因扩增鉴定
        3.2.4 捻转血矛线虫Ⅰ型β-tubulin基因扩增
        3.2.5 测序分析
        3.2.6 Ⅰ型β-tubulin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3.3 结果
        3.3.1 捻转血矛线虫ITS-2基因扩增结果
        3.3.2 捻转血矛线虫Ⅰ型β-tubulin基因扩增结果
        3.3.3 测序结果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4 研究三 不同药物浓度刺激下捻转血矛线虫P450、GST和ABC基因表达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主要试剂与配制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地区绵羊粪便采集
        4.2.2 虫卵计数法
        4.2.3 虫卵漂浮法
        4.2.4 虫卵减少试验
        4.2.5 虫卵孵化试验
        4.2.6 捻转血矛线虫耐丙硫咪唑虫株第3期幼虫P450、GST和ABC基因表达量检测
    4.3 结果
        4.3.1 捻转血矛线虫感染率与感染强度
        4.3.2 丙硫咪唑和伊维菌素驱虫结果
        4.3.3 虫卵孵化试验结果
        4.3.4 捻转血矛线虫P450、GST和ABC基因表达检测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四、全国家畜六号病疫苗区域试验情况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奶牛血吸虫病研究进展及综合防控策略[J]. 宋睿乐,李建民. 中国奶牛, 2021(08)
  • [2]金海湖新区海马宫村汉族生计方式研究[D]. 李少鹏. 贵州民族大学, 2021
  • [3]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通辽两地区蒙古族中小学生布病相关知识知晓及感染状况分析[D]. 尤祥.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4]羊种布鲁氏菌外膜蛋白10抗原性研究及VirB8基因缺失株载体的构建[D]. 王建玲. 青海大学, 2021(01)
  • [5]大石桥地区羊布鲁氏菌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D]. 许景兰.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6]禽多杀性巴氏杆菌aroA、hexD和hexABC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及其免疫效力研究[D]. 王姗.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7]小鼠巨噬细胞中DNMT1在VSV复制过程中作用的研究[D]. 林野. 吉林大学, 2020(01)
  • [8]S公司D品牌猪用疫苗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宁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J]. 马帅,李金积,赵明,王媛,刘枢清,李超. 中国动物检疫, 2020(07)
  • [10]捻转血矛线虫丙硫咪唑耐药相关基因SNP及表达研究[D]. 苏倩.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标签:;  ;  ;  ;  ;  

全国动物疫病6号疫苗区域试验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