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处理器 1991 总目录

微处理器 1991 总目录

一、微处理机1991年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茆云松[1](2021)在《中国共产党科技现代化思想研究(1978-1995)》文中指出

刘伟岩[2](2020)在《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经济危机后,为摆脱经济下行的轨道,美国、日本、德国先后提出了“重振制造业”(2009年)、日本版“第四次工业革命”(2010年)、“工业4.0”(2012年)等战略计划,而我国也于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这些战略规划的陆续出台拉开了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Io T)、人工智能(AI)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帷幕。而作为第二经济大国,我国应如何借助于这一难得机遇来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则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回顾日本走过的“路”可知,其也曾作为“第二经济大国”面临过相似的难题,且从中日经济发展历程比较和所面临的“三期叠加”状态来看,我国现阶段也更为接近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而日本却在当时的情况下借助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成功地推动了国内产业的改造升级。基于此,本文以日本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阶段锁定在其取得成功的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进而研究其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以期为我国接下来要走的“路”提供极具价值的指引和借鉴。在对熊彼特创新理论以及新熊彼特学派提出的技术经济范式理论、产业技术范式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部门创新体系理论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本文借助于此从创新体系的视角构建了“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即:从整体产业体系来看,其属于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过程,该过程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且两者间的匹配性决定着产业升级的绩效;而深入到具体产业来看,其又是通过催生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来实现的,对于此分析的最佳维度则是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同样地,两者间的匹配性也决定着各产业升级的成效。回顾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可知,其呈现出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的“重化型”化,70~80年代的“轻薄短小”化,以及90年代后的“信息”化。其中,“轻薄短小”化阶段是日本发展最为成功的时期,也是本文的研究范畴所在。分析其发生的背景可知:虽然效仿欧美国家构建的重化型产业结构支撑了日本经济“独秀一枝”的高速发展,但在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后,这一产业结构所固有的局限性和问题日渐凸显,倒逼着日本垄断资本进行产业调整;而与此同时,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恰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这种机遇对于后进国来说在一定意义上又是“机会均等”的,该国能否抓住的关键在于其国内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而日本战后近20年的高速增长恰为其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且“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发展战略又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其积累了殷实的技术基础。在这一背景下,借助于上文所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后文从创新体系的视角解释了战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是如何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以及日本为何更为成功的。就整体产业体系而言,科技革命的发生必然会引致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进而推动产业升级,且这一过程是在由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创新主体联盟等构建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战后科技革命的发源地仍是美国,日本的参与借助的是范式转换过程中创造的“第二个机会窗口”,换言之,日本的成功得益于对源于美国的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研究,其技术经济范式呈现出“应用开发型”特点。而分析日本各创新主体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创新行为可以发现,无论是政府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等支持创新的行为,还是企业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遵循“现场优先主义”原则、实施“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以及培训在职人员等创新行为,或是大学和科研机构针对产业技术进行研究、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以及培养理工科高科技人才等行为,亦或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型的创新主体联盟联合攻关尖端技术、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等行为都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微电子技术发展潜力的。而这种“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间的相匹配正是日本能够更为成功地借力于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根因所在。进一步地从具体产业来看,科技革命引致的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表现为新兴技术转化为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和改造传统产业技术范式的过程,这也是科技革命“双重性质”的体现。而对这一层面的分析则要用到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在选取半导体产业和计算机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以及选取工业机器产业(以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为主)和汽车产业作为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机械产业的典型后,本文的研究发现:由于这些产业在技术体制、所处的产业链位置、所在的技术生命周期阶段等方面的不同,其产业技术范式是相异的,而日本之所以能够在这些产业上均实现自主创新并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日本各创新主体针对不同的产业技术范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分别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而进一步比较各部门创新体系可知,日本政府和企业等创新主体针对“催新”和“改旧”分别形成了一套惯行的做法,但在这两类产业升级间又存在显着的差异,即:日本政府在“催新”中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均表现出了贯穿始终的强干预性,尤其是在计算机产业上;而在“改旧”中则干预相对较少,主要是引导已具备集成创新能力的“逐利性”企业去发挥主体作用。作为一种“制度建设”,创新体系具有“临界性”特点且其优劣的评析标准是其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日本能够成功地借力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推动国内产业升级的经验就在于其不仅构建了与当时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而且注重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加速推进了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并推动了新旧产业的协调发展。但是,这种致力于“应用开发”的“追赶型”创新体系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基础研究能力不足,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以及政府主导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等,这也是日本创新和成功不可持续以致于在20世纪90年代后重新与美国拉开差距的原因所在。现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在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追赶先进国家的“机会窗口”的同时,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追跑”“齐跑”“领跑”并行发展的机遇,并为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会。由于相较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因此,必须构建极其重视基础研究且具有灵活性的国家创新生态体系,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以及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等。

李赛[3](2020)在《微纳器件单粒子瞬态脉冲效应的电荷收集与传输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内外的航天实践表明,单粒子效应(Single event effect,SEE)是空间环境中诱发卫星异常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随着半导体器件工艺尺寸的不断缩减,微纳器件中单粒子瞬态(Single-event-transient,SET)脉冲效应引发的错误逐渐成为总软错误中的主导因素。深入研究微纳器件中SET脉冲的电荷收集、传输规律和在电路中传播引发的错误结果,并揭示其内在作用机制,可为抗辐照芯片设计人员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依据。本文以微纳器件SET脉冲效应的电荷收集、传输机制研究为主线,自主搭建了用于采集裸片微弱SET脉冲信号的探针测试平台,设计了一款130 nm体硅工艺组合逻辑器件和一款130 nm SOI(Silicon-on-insulator,SOI)工艺时序逻辑器件,利用脉冲激光、重离子和数值仿真等方法研究了体硅工艺和SOI工艺单管的SET脉冲电荷收集规律、体硅组合逻辑电路中SET脉冲的传输规律及体硅、SOI工艺时序逻辑电路的单粒子翻转(Single event upset,SEU)敏感性。全文从SET脉冲的产生到传播再到在后续电路诱发错误等三个关键过程出发展开了详细的研究,研究工作获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基于脉冲激光单粒子效应试验装置,结合半导体探针测试组件,搭建了用于采集裸片微弱SET脉冲信号的探针测试平台。该探针测试平台可采集脉宽在百ps量级的微弱脉冲信号,已通过180 nm体硅单管进行验证,并多次展开试验,试验手段已较为成熟。(2)基于SET脉冲探针测试平台,试验研究了180 nm体硅单管的SET脉冲电荷收集规律受激光能量、偏置电压、栅尺寸及辐照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基于TCAD数值仿真工具,建模研究了130 nm SOI工艺单管的SET电流脉冲受重离子线性能量传输(linear energy transfer,LET)值、辐照位置和栅尺寸的影响。研究表明:1)重离子LET值和偏置电压的增加均会提高器件收集电荷的能力;2)体硅器件中:栅长增加,SET脉冲幅值增加,脉宽变窄;栅宽增加,SET脉冲幅值变化不大,脉宽增加;SOI工艺器件中:栅长增加,SET脉冲幅值增加,脉宽变宽,寄生双极晶体管(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BJT)放大倍数减小;栅宽增加,SET幅值增加,脉宽变窄,寄生BJT放大倍数增大;3)对于T型栅结构,在漏体结上存在两个最敏感辐照位置,其中一个辐照位置下产生的SET脉冲幅值最大,另一个辐照位置下收集的电荷量最多。(3)利用Hspice电路仿真软件,将180 nm单管实测SET电流脉冲作为组合逻辑电路中的SEE注入源仿真研究了反相器链中SET电压脉冲的产生规律和传输规律。利用脉冲激光和重离子辐照方法研究了130 nm体硅组合逻辑电路中产生的SET脉宽的分布特征。仿真研究表明:当SET电流在电路中产生的SET电压脉冲幅值较大时,SET的脉宽在传播过程中先展宽再窄化,最终趋于稳定,而当SET电压脉冲幅值较小时,SET脉宽在传播过程中将不断窄化,直至消减殆尽。130 nm体硅反相器链的SET脉宽分布研究表明:双阱CMOS工艺下,PMOS管的寄生双极效应开启和电荷共享效应是较高激光能量/LET值时造成SET脉宽呈双(多)峰分布的主要原因,且反相器链中PMOS管栅宽减小会使电路产生的SET脉冲平均脉宽变宽。(4)利用脉冲激光辐照方法,研究了65 nm体硅工艺时序逻辑器件DFF(D-type Flip-Flop)链的SEU敏感性受工作电压、时钟频率、电路结构、数据模式及版图结构等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1)电压降低,DFF链的敏感性增加;2)频率对DFF链SEU敏感性的影响主要受组合逻辑和等效组合逻辑(锁存状态时,主/从锁存器相当于组合逻辑电路)中的SET脉冲的影响;3)同一DFF链在数据“0”测试时比数据“1”测试时对SEU更敏感;4)敏感节点间距增加和采用保护环、保护漏进行版图加固均可有效提高DFF链的抗SEU性能。不同电路结构DFF链的电路仿真表明,置位结构和复位结构引入的组合逻辑模块中产生的SET脉冲将分别使其在数据“0”和“1”测试时对SEU更加敏感性。(5)基于130 nm SOI工艺,设计了一款版图布局、栅尺寸及电路结构不同的时序逻辑器件DFF链,并利用重离子和脉冲激光辐照方法研究了其SEU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1)DFF单元中版图布局对电路SEU阈值影响不大,但双排交叉放置的DFF链的SEU截面更低;2)DFF单元中晶体管的栅长、栅宽的增加均可提高电路的SEU阈值;3)DICE结构DFF链的SEU阈值明显高于常规结构DFF链。论文从单管SET脉冲的产生出发,研究了不设计条件下SET脉冲的电荷收集规律,基于该结果研究了SET脉冲在组合逻辑中传播规律,并进一步研究了组合逻辑电路中的SET脉冲在时序逻辑器件中传播造成的SEU效应。

潘翰林[4](2020)在《标准件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于航空航天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我国主机厂现行的设计生产方式不能更好的满足行业需求。主要体现在设计生产过程中整体数字化程度不高、各部门和专业室中数字化程度不一、各软件之间数据不统一、接口不够合理、生产环节上下游信息沟通不畅、效率低下、成本偏高、产品质量不易把控。标准件资源管理系统主要实现了设计数据的存储管理及设计使用,并且配套包含了流程管理、变更管理、项目管理等功能。致力于在不增加工作负担,不影响设计思路的前提下,提供辅助设计,文件版本管理,资源对象生命周期定制,业务审签,资源快速调用等服务。本文在分析了系统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一个高性能的资源管理系统。通过用例和逻辑等视图分析了系统的设计架构,然后进行了资源库模块,流程管理模块、变更管理模块、项目管理模块等功能模块的设计和实现。在资源库模块中,提出了一种适用于HBase和HDFS的资源存储机制,保证了资源的唯一性、有效性、正确性。降低了管理的难度,简化操作的同时提升了检索,有效性过滤的性能,同时在变量名合法性校验和重复性校验过程中,简化了校验过程。在流程管理模块中,支持流程模板的定制功能,并且提供了对流转数据的生命周期控制。在变更管理模块中,设计了一种执行策略,可以自动生成变通通知,并且在变更通知通过审签后,自动生成和发放变更任务,并且针对变更管理模块中各个对象的状态,均由系统自动控制。在项目管理模块中,实现了对项目、子项目、汇总任务、任务、交付物、里程碑、资源这7类对象的创建和管理,并且允许用户自定义项目模板,使用模板的功能。同时,标准件资源管理系统中还提供了权限控制模块,用来从用户、组织、操作、数据集这四个维度管控权限。同时提供了文件多版本管理,文件模板管理和应用,报表导出等常见辅助功能。本文在标准件资源管理系统完成后,对系统进行了充分的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发现了部分系统实现时的漏洞并及时完成修改。标准件资源管理系统通过测试后,正式投入到公司的实际生产环境中运行使用,根据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本文实现的标准件资源管理系统能良好地满足客户的业务需求,大幅降低了标准件的设计周期,节约了大量人力资源,同时也提高了标准件的设计图、三维模型、二维图等资料的查询效率。本文完成了预期工作。

袁帆[5](2020)在《中国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伦理研究 ——基于“三视角”理论框架》文中研究表明算法作为推动网络新闻传播领域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工具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自动化新闻生产和个性化新闻推送领域。但是在推动新闻事业发展的同时,算法也在领域内引发了一些了问题,而这些问题深究起来都关乎于伦理。本研究从“三视角”理论出发,以该理论作为窥探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伦理问题的研究框架。根据该理论,需要从处境性视角即现状、规范性视角即标准、存在性视角即主体表现三方面来诠释伦理问题。于是本文依据该理论提供的“三视角”,通过第三至第五章着重阐释、分析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的算法伦理问题。具体内容包括:首先,从处境性视角来看。算法确实在当下中国网络新闻传播领域引发并加剧了诸如信息茧房、社会价值观异化等一系列伦理失范问题,这些伦理失范问题束缚了中国网络新闻传播领域未来积极发展。究其原因是利益诱导与制度缺失等多方面导致。其次,从规范性视角来看。结合算法的特殊性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大背景,一个有道德的、合格的算法最基本要具备公正性即不歧视、预防性即要防范、尊重性即要合法、透明性即要可追溯、导向性即要负有积极舆论导向功能五大点。只有具备以上五点性质的算法,才能够辅助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未来发展。再次,从存在性视角来看。本文主要将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的伦理责任主体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算法的直接设计者和使用者即算法工程师,他们作为技术实践者会有意或无意的将价值观念、伦理倾向等内容渗透进算法。通过考察研究,本文发现现阶段算法工程师对算法伦理失范风险的认知比较浅薄、对算法伦理失范风险的改进意愿较为被动,算法伦理水平测量中专业伦理素养低等问题。第二类是算法的管理主体即产品经理等。本文以算法平台产品经理为考察对象,了解他们是如何认识算法伦理问题以及算法设计至完成阶段自我伦理定位。第三类是算法的施用主体即用户本身。作为算法的作用对象,同样作为数据的提供者,用户实质或多或少地参与到了算法完善的进程中。因此,用户对算法伦理失范风险的认知、感知以及应对反映着用户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规避风险。本文的结果显示,即便用户能够感受到算法伦理风险,但为了满足需求,其仍旧会选择消极态度应对算法伦理风险。通过从处境性视角、规范性视角、存在性视角的分析,本文同样从此三视角出发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建议,来促成合乎道德算法的实现。首先从处境性视角中,以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通过设计可习得道德的算法以及区块链技术予以辅助;其次从规范性视角中,参考西方经验,以外部法律规范以及职业道德规范对算法行为及结果进行约束;最后从存在性视角中,以对算法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培育、用户算法伦理知识教育以及企业伦理管理三方面为切入,从主体内部涵化正确的算法伦理观、道德观。总之,对算法在网络新闻传播领域伦理失范的分析,对算法伦理道德标准的构建,对算法各责任主体的伦理考察,都是当下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伦理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当下最为缺乏的内容。研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具备公正性、预防性、尊重性、透明性、导向性算法的顺利实现。

于浩[6](2020)在《轧机辊缝标定过程数据处理与传输研究》文中认为轧机刚度是指轧机在轧制过程中机架所能承受巨大轧制力的能力。目前,我国轧钢厂轧机刚度的计算方法主要是通过人工的方式利用轧机所连接的压力与位移传感器在辊缝标定过程中所测得的数据在Excel软件中进行线性拟合。如何将辊缝标定过程中的数据实时采集并自动化进行相关计算与提高轧机刚度精度是目前轧钢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论文从轧钢厂的实际需求出发,以TCP socket通信为理论基础,提出了轧机辊缝标定过程数据采集系统自动化、智能化、快捷化的解决方案,开发出一款基于Linux系统与OPC UA的轧机辊缝标定过程数据采集系统。通过它可以实现对换辊现场标定过程数据的实时采集并对采集到的数据信号进行小波分析去噪处理,将刚度结果实时保存到数据库,并完成刚度数据的周期性呈现与云端实时发送等各种功能。首先论文以Qt为主要开发对象的环境,采用面向对象的方式实现编程语言开发思想,利用开源的open62541库开发可以在Linux系统上运行的OPC UA客户端,设计了监控页面与刚度管理数据库系统,实现了运行在非Windows平台的OPC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的对接。然后根据采集到数据的特征规律利用Python的数据处理能力筛选出计算刚度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小波分析降噪处理,经试验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论文最后对Linux系统的启动与通信流程进行了探讨,根据软硬件的运行环境的需求编写了发送设备的Linux串口驱动文件并对数据库系统进行了设计。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轧机辊缝标定过程数据采集系统替代了轧钢厂人工计算轧机刚度的传统方式。针对轧机辊缝标定过程数据信号的小波分析去噪使数据信号与计算出来的刚度更精确。目前,本系统已经基本完成,经过调试与测试,基本满足现场需要。

慈祯嘉措[7](2020)在《贫语言资源条件下的藏汉(汉藏)机器翻译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深度学习在自然语言处理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机器翻译技术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自然语言处理。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自然语言处理相关技术蓬勃发展,尤其是藏语自然语言处理,更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在进步。不论基于统计还是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方法,都需要具备大规模的双语或多语语言数据资源作为支撑,对于藏语相关的藏语自然语言处理研究而言,依然存在着数据资源稀缺、理论基础薄弱和技术方法不够成熟等问题,本文希望通过藏汉语言数据资源构建、单语语言模型融合、迭代式回译策略的应用以及跨语言模型预训练等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为贫语言资源条件下的藏汉机器翻译提供一个有效的研究思路,同时缓解目前藏汉机器翻译中资源稀缺、翻译性能不理想等问题,为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语言互译的技术支撑。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总结如下:针对藏汉语言数据资源匮乏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藏汉机器翻译的语言资源构建技术,并构建了一个基于人民日报(藏文版)的藏、汉单语语料库和藏汉双语平行语料库。本文首先使用基于Web的大规模资源获取技术收集藏语单语新闻语料,并通过CNN+Bi-LSTM+CRF的藏文分词技术和Bi-LSTM+CRF的命名实体识别技术识别藏语新闻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组织机构等命名实体,并将其进行粗翻译,得到对应的汉语命名实体,然后通过汉语命名实体匹配到相对应的汉语新闻并将其进行预处理,通过篇章特征集合的相似度计算和基于Bi-LSTM+Attention模型的跨语言句子相似度计算,对藏汉两种语言的新闻文本进行篇章对齐和句子对齐,最终构建一个具有53.834万句藏语单语、61.759万句汉语单语和53.762万句对的藏汉双语平行语料库。针对藏汉机器翻译中双语平行语言资源缺乏,而藏汉两种语言的单语数据较为丰富的问题,为有效利用资源丰富的藏语单语数据以提高藏汉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的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单语语言模型的藏汉机器翻译方法。本文首先通过循环神经网络语言模型建模的方法构建藏语单语语言模型,并将其与翻译模型的解码端预输出进行融合处理,利用浅层融合和深层融合的方式,将翻译模型生成的词和语言模型生成的词重新进行加权排序,使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产生映射关系,最终输出目标语言。通过这种融合单语语言模型的藏汉机器翻译建模方法,可有效提升贫语言资源条件下的藏汉机器翻译的性能,经实验,这种方法在相同资源条件下,比原有的Transformer基线系统提升了3.4(藏-汉)和4.7(汉-藏)个BLEU值。针对贫资源条件下藏汉机器翻译性能不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迭代式回译策略的藏汉机器翻译方法。本文首先通过资源构建技术和实验室原有数据资源构建一个Transformer初始系统,对较大规模的单语语料(正向)进行翻译,得到源端是正确的句子,目标端是翻译生成的句子,然后通过平行句对过滤机制构建具有较强监督信息的伪藏汉双语平行语料,将其加入到翻译模型的训练中,然后进行回译(反向),通过相同的方式得到目标端是正确的句子,而源端是翻译生成的句子,经多次迭代实验,在初始系统原有的性能指标上,提升了6.7(藏-汉)和9.8(汉-藏)个BLEU值。针对藏汉平行数据资源规模和领域受限,对监督式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模型的适应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跨语言模型建模的藏汉机器翻译方法。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以Transformer为基线系统的藏汉机器翻译系统,通过对藏、汉掩码语言模型的预训练和藏汉跨语言翻译模型的建模,建立了富资源(汉)和贫资源(藏)之间的映射关系,然后将带有详细的语言信息和位置信息标签的藏汉双语句子以文本流的形式作为输入,通过这种预训练方式优化基线模型的性能,经实验表明,BLEU值分别提升了8.1(Transformer Base+MLM和Transformer Base)和5.7(Transformer Base+MLM和SMT)。本文一方面通过对藏汉语言资源构建和相关技术的研究,构建面向藏汉机器翻译的语言资源库,另一方面通过研究贫语言资源条件下的藏汉机器翻译理论和方法研究,优化和改进藏汉机器翻译的性能,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今后藏汉机器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陈忠勇[8](2019)在《基于视频融合的动目标检测与跟踪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安防系统、交通监控系统等监控应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实际应用要求与问题也日益增加。传统安防系统常以单摄像头对目标进行检测与跟踪,但因单摄像头视野小、视角单一,难以从多角度对目标进行监控,尤其目标与摄像头之间存在遮挡物时,对目标的检测与跟踪更加困难。利用多摄像头视频融合以实现在不同角度对目标进行监控,起到了扩大监控视野、减小监控死角、延长对目标监控时长的作用。因此,多摄像头视频融合的动目标检测与跟踪在安防系统、视频监控领域中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主要研究基于视频融合的动目标检测与跟踪,并通过下述三个板块进行功能实现:1、摄像头视频融合。以加速鲁棒特征(Speed-up Robust Feature,SURF)算法作为视频融合实现的理论基础,对用SURF算法提取特征点的过程进行了详细推导。考虑到缝合线寻找方法与图像融合方法对视频融合效果的重要作用,分别对最常用的三种缝合线寻找方法、三种图像融合方法进行了详细探讨,同时通过实验结果对这些缝合线寻找方法和融合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针对视频融合时重叠区域存在由运动目标引起的图像模糊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帧间差分法的视频融合方法。该方法利用动目标检测方法中的帧间差分法对重叠区域目标的存在与否进行准确判定,并决定是否重新计算相机参数、寻找缝合线、做帧图像融合。改进后的视频融合,极大地解决了模糊问题。2、视频动目标检测。详细描述最常用的三种视频动目标检测方法:帧间差分法、混合高斯模型(Gaussian of Mixture Models,GMM)和视觉背景提取(Visual Background Extractor,ViBe)算法的实现原理。考虑到本文实际应用的需求,本文采用ViBe算法对视频中动目标进行检测。针对ViBe算法建立背景模型时存在背景模型中样本冗余问题,以及ViBe算法处理后所得动目标检测结果中存在的鬼影与闪烁像素点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ViBe算法来快速消除鬼影与闪烁像素点。改进后的ViBe算法先通过计算邻域像素距离权值来选择像素点填充背景模型中的样本,然后在进行闪烁像素点消除时,通过形态学运算进行处理,并通过前景统计值方式消除鬼影。实验结果验证了改进ViBe算法的有效性、可靠性。3、视频动目标跟踪。详述了最具代表性的三种视频动目标跟踪算法:跟踪学习检测(Tracking Learning Detection,TLD)算法、压缩跟踪算法和核相关滤波器(Kernel Correlation Filter,KCF)算法。通过比较和分析,本文选用了KCF算法作为动目标跟踪的基础算法,以满足对快速跟踪的要求。针对KCF算法对形变特性敏感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HSV颜色特征与HOG特征融合的改进KCF跟踪算法。实验结果有效验证了改进KCF算法在目标定位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尤其当目标发生形变时的有效性。

任智男[9](2019)在《基于6LoWPAN的寒旱区野外环境监测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寒旱区野外环境内蕴藏着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资源,因此其战略地位突出。寒旱区野外环境观测体系在寒旱区的科学研究和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目前应用于寒旱区野外环境观测的传统无线传感器网络存在着观测网络地址空间不足、无法与IP网络实现端到端通信等弊端。因此,论文基于6LoWPAN技术设计了一种适合寒旱区的野外环境监测系统。该研究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并为未来构建寒旱区跨学科、跨区域的虚拟同步联合观测系统做好技术储备。首先,为了延长布置在寒旱区野外环境内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生命周期,论文提出了基于剩余能量改进RPL协议的方案,协议改进后在Cooja仿真器中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使用改进协议的网络与使用原始RPL协议的网络相比,节点能耗更加均匀,网络生命周期得到了有效地延长。然后,论文基于6LoWPAN技术设计了寒旱区野外环境监测系统。监测系统采用全IP的网络架构,并使用MQTT协议实现应用层通信。监测系统主要由6LoWPAN节点、网关、MQTT服务器和远程客户端四部分构成。6LoWPAN节点采用CC2538SF53作为主控芯片,并选择搭载了6LoWPAN协议栈的Contiki系统作为软件平台。6LoWPAN节点主要负责采集野外环境信息以及执行来自远程客户端的控制指令。网关由6LoWPAN网卡和主处理器两部分组成,主处理器选用iTOP-4412开发板进行开发,其操作系统使用Linux系统。网关负责建立并维护6LoWPAN网络,在6LoWPAN节点请求加入网络时,对其进行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同时,网关还负责在6LoWPAN网络与IPv6网络间转发数据报。MQTT服务器选择MQTT代理服务器Mosquitto,远程客户端选择MQTT的客户端软件Eclipse paho。远程客户端通过订阅6LoWPAN节点发布的消息来获取环境信息,通过发布6LoWPAN节点订阅的消息来下达控制指令。最后,论文在实验室内模拟了寒旱区野外的气候环境,并对监测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功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寒旱区野外环境监测系统实现了6LoWPAN节点与IPv6网络中主机的端到端通信,并且能够在极端环境下稳定工作。因此,该研究能够解决寒旱区野外环境观测体系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马倩倩[10](2016)在《盲杖系统底层软件模块的开发》文中认为视觉的缺失给视障人士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基于安全性和成本的考虑,导盲辅具成为视障人士出行的安全保障。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盲杖的设计开始与电子芯片结合,并出现了具有自动探测告警功能的电子导盲杖。目前这类产品大部分是基于单片机设计,对于在操作系统上进行盲杖系统的设计还没有广泛的研究。将操作系统引入盲杖设计,在障碍物检测的基础上添加定位导航等更加实用性的功能,能够为视障人士提供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的服务。Android系统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可移植性,其上层提供了大量完善接口,同时考虑到ARM核心处理器高性能、低功耗、稳定性强等特点,本课题选用Exynos4412-Android的嵌入式平台,通过盲杖系统中底层软件模块的设计与开发,为后续的探测、定位等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接口函数。本论文通过深入分析Android系统的架构确定了分层的软件架构设计思路,研究了Android系统的启动流程,完成了特定平台下的系统移植。在系统移植过程中,搭建了交叉编译环境,分别对引导程序、Linux内核、Android文件系统进行了裁剪和编译。在系统底层软件设计中,分析了Linux驱动模型,针对定位导航模块、超声波测距模块以及关机电路的设计,根据寄存器相关参数,开发了对应的硬件驱动程序。在驱动程序的开发过程中,主要涉及硬件操作函数的实现、定时器和外部中断的应用、驱动配置文件的修改等。根据分层设计的思想,也实现了Android系统相关功能模块的硬件抽象层的设计,完成了数据格式的转换和驱动接口的封装,为上层的调用提供了可用的接口函数。通过不同方式对盲杖系统的几个功能模块的底层代码进行了测试,实验证明,本文为盲杖系统设计实现的底层软件模块可用于后续避障定位等功能的开发。

二、微处理机1991年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处理机1991年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2)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一般分析
    2.1 科技革命的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2.1.1 科技革命的概念
        2.1.2 战后科技革命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及研究范围界定
        2.2.1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
        2.2.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研究范围界定
    2.3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基础
        2.3.1 熊彼特创新理论
        2.3.2 技术经济范式理论
        2.3.3 产业技术范式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基于创新体系视角的分析框架
    3.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机理
        3.1.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经济本质:技术经济范式转换
        3.1.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催新”与“改旧”
    3.2 创新体系相关理论
        3.2.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3.2.2 部门创新体系理论
    3.3 以创新体系为切入点的分析视角
        3.3.1 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3.3.2 部门创新体系与产业技术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与背景
    4.1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
        4.1.1 战前科技革命成果推动下日本产业的“重化型”化(20世纪50-60年代)
        4.1.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轻薄短小”化(20世纪70-80年代)
        4.1.3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后)
    4.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背景
        4.2.1 重化型产业结构的局限性日渐凸显
        4.2.2 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为日本提供了机遇
        4.2.3 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经济基础
        4.2.4 日本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奠定了技术基础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分析
    5.1 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载体:日本国家创新体系
    5.2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5.2.1 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
        5.2.2 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
        5.2.3 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
        5.2.4 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5.2.5 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
    5.3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5.3.1 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5.3.2 遵循技术创新的“现场优先主义”原则
        5.3.3 实行考虑市场因素的“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
        5.3.4 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
        5.3.5 重视对在职人员的科技教育和技术培训
    5.4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5.4.1 从事与产业技术密切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5.4.2 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
        5.4.3 培养了大量的理工类高科技人才
    5.5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5.5.1 产学官联合攻关尖端技术
        5.5.2 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5.5.3 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
    5.6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评析
        5.6.1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5.6.2 “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战后科技革命催生日本主要新兴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6.1 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与日本部门创新体系
    6.2 微电子技术催生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6.2.1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6.2.2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6.2.3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6.2.4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6.2.5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6.3 计算机技术催生下日本计算机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6.3.1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6.3.2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6.3.3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6.3.4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6.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的匹配性评析
        6.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半导体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4.2 部门创新体系与计算机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4.3 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战后科技革命改造日本主要传统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7.1 科技革命改造传统产业的本质: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
    7.2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工业机器自动化的发展
        7.2.1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7.2.2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7.2.3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7.2.4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需求因素
    7.3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汽车电子化的发展
        7.3.1 汽车电子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7.3.2 汽车电子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7.3.3 汽车电子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7.3.4 汽车电子化中的需求因素
    7.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的匹配性评析
        7.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工业机器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4.2 部门创新体系与汽车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4.3 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与教训
    8.1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
        8.1.1 构建了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
        8.1.2 重视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
        8.1.3 加速推进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
        8.1.4 借力科技革命的“双重性质”推动新旧产业协调发展
    8.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教训
        8.2.1 创新体系的基础研究能力不足
        8.2.2 创新体系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
        8.2.3 政府主导下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对我国的启示
    9.1 新一轮科技革命给我国产业升级带来的机遇
        9.1.1 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机会窗口”
        9.1.2 为我国新兴产业“追跑”“齐跑”与“领跑”的并行发展提供机遇
        9.1.3 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机会
    9.2 构建与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相匹配的创新体系
        9.2.1 构建国家创新生态体系
        9.2.2 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
        9.2.3 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
        9.2.4 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
    9.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微纳器件单粒子瞬态脉冲效应的电荷收集与传输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背景
        1.2.1 单粒子瞬态脉冲效应及其影响
        1.2.2 SET脉冲的电荷收集和传输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外研究的趋势及不足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空间带电粒子辐射环境和半导体器件的辐射效应
    2.1 空间带电粒子辐射环境
    2.2 半导体器件的辐射效应
        2.2.1 总剂量效应
        2.2.2 位移损伤效应
        2.2.3 单粒子效应
    2.3 小结
第三章 SET脉冲效应研究的试验方法和仿真方法
    3.1 重离子模拟单粒子效应试验设备
    3.2 脉冲激光模拟单粒子效应试验设备
        3.2.1 脉冲激光模拟试验原理
        3.2.2 重离子和脉冲激光之间的等效分析
        3.2.3 脉冲激光单粒子效应试验装置
    3.3 数值模拟单粒子效应工具
        3.3.1 TCAD仿真方法
        3.3.2 Hspice仿真方法
    3.4 小结
第四章 微纳单管器件的SET脉冲电荷收集规律与机制研究
    4.1 试验样品、试验方法及建模设置
        4.1.1 试验样品
        4.1.2 试验方法
    4.2 单管SET脉冲电荷收集特征的试验研究
        4.2.1 激光能量对SET脉冲电荷收集的影响
        4.2.2 偏置电压对SET脉冲电荷收集的影响
        4.2.3 栅尺寸对SET脉冲电荷收集的影响
        4.2.4 辐照位置对SET脉冲电荷收集的影响
    4.3 体硅单管SET脉冲效应的仿真研究
        4.3.1 仿真建模
        4.3.2 NMOS管 SET脉冲的电荷收集机制
    4.4 SOI单管SET脉冲效应的仿真研究
        4.4.1 仿真建模
        4.4.2 不同辐照位置对SET脉冲电荷收集的影响
        4.4.3 栅尺寸对SET脉冲电荷收集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微纳器件的SET脉冲传输规律与机制研究
    5.1 实测SET脉冲作为注入源仿真研究SET脉冲特征
        5.1.1 仿真设置
        5.1.2 激光能量对SET脉冲效应的影响
        5.1.3 偏置电压对SET脉冲效应的影响
        5.1.4 SET脉冲在组合逻辑电路中的传播规律
    5.2 微纳组合逻辑器件的SET脉宽分布研究
        5.2.1 芯片设计
        5.2.2 试验方法
        5.2.3 激光能量和重离子LET值对SET脉宽分布的影响
        5.2.4 PMOS栅宽对SET脉宽分布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SET脉冲影响 65nm 体硅工艺时序逻辑电路的规律研究
    6.1 试验样品和试验设置
        6.1.1 试验样品
        6.1.2 试验设置
    6.2 SET脉冲影响65nm体硅DFF链的SEU规律研究
        6.2.1 工作电压对65nm体硅DFF链的SEU规律影响
        6.2.2 时钟频率对65nm体硅DFF链的SEU规律影响
        6.2.3 电路结构对65nm体硅DFF链的SEU规律影响
        6.2.4 数据模式对65nm体硅DFF链的SEU规律影响
        6.2.5 版图结构对65nm体硅DFF链的SEU规律影响
    6.3 时序逻辑电路中SET脉冲传输诱发的SEU效应研究
        6.3.1 Hspice仿真建模
        6.3.2 仿真结果及SET脉冲传输机制
    6.4 小结
第七章 SET脉冲影响130 nm SOI工艺时序逻辑电路的规律研究
    7.1 芯片设计
        7.1.1 电路设计
        7.1.2 功能仿真
        7.1.3 版图设计
    7.2 试验样品和试验设置
        7.2.1 试验样品
        7.2.2 试验设置
    7.3 130 nm SOI工艺DFF链的SEU规律研究
        7.3.1 版图布局对130 nm SOI工艺DFF链 SEU规律的影响
        7.3.2 栅尺寸对130 nm SOI工艺DFF链 SEU规律的影响
        7.3.3 DICE电路结构对130 nm SOI工艺DFF链 SEU规律的影响
    7.4 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4)标准件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1.3 论文工作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2.1 数据库HBase
    2.2 规范OSGi
    2.3 面向资源RESTful api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标准件资源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3.1 标准件资源管理业务陈述
    3.2 标准件资源管理系统需求建模
        3.2.1 用户管理需求分析
        3.2.2 权限管理需求分析
        3.2.3 生命周期管理需求分析
        3.2.4 文档管理需求分析
        3.2.5 企业流程管理需求分析
        3.2.6 报表生成需求分析
        3.2.7 标准件主应用需求分析
    3.3 非功能性需求
    3.4 性能需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标准件资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设计原则
    4.2 应用架构设计
    4.3 功能结构设计
    4.4 数据库设计
        4.4.1 数据库整体设计
        4.4.2 数据库详细设计
    4.5 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4.5.1 用户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4.5.2 组织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4.5.3 权限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4.5.4 生命周期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4.5.5 文档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4.5.6 报表生成功能设计与实现
        4.5.7 标准件主应用设计与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标准件资源管理系统测试及分析
    5.1 测试方法及测试目标
    5.2 测试环境
    5.3 测试过程
        5.3.1 用户管理模块测试
        5.3.2 权限管理模块测试
        5.3.3 生命周期模块测试
        5.3.4 文档管理模块测试
        5.3.5 报表生成功能测试
        5.3.6 标准件主应用测试
        5.3.7 性能测试
    5.4 测试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中国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伦理研究 ——基于“三视角”理论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网络新闻传播领域智能革命的到来
        二、网络新闻传播领域中算法伦理失范现实
        三、传统新闻伦理规制不完善,新伦理框架尚未形成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三视角”理论及核心概念
        一、“三视角”理论阐述
        二、核心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对象及基本任务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六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及工具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应用概述
    第一节 算法的历史变迁
        一、作为数学实践的算法
        二、以图灵机为载体的现代算法
    第二节 网络新闻传播领域中的算法应用
        一、新闻自动化生产应用
        二、新闻的算法推荐应用
        三、算法在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的其他应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处境性视角: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伦理失范现实
    第一节 算法的伦理关涉
        一、“伦理”与“道德”的概念
        二、算法关涉伦理的两个维度
    第二节 算法伦理失范的具体表现
        一、算法制造信息茧房,群体极化现象加剧
        二、算法扩大新闻圈“生态失衡”,价值观异化风险增高
        三、技术神话下算法权益侵犯频发
        四、算法认知存在缺陷,偏见与歧视屡见不鲜
        五、算法权力兴起,技术赋权悖论凸显
        六、算法商业目标浓重,触及非公正传播
    第三节 为什么算法会伦理失范
        一、算法伦理失范的理论究因:算法介入下新闻业“合理性”的偏移
        二、算法伦理失范的诱因:商业化诱导算法逐利
        三、算法伦理失范的归因:缺乏系统的算法规制体系,有空可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规范性视角:合乎道德的算法标准
    第一节 公正性:弥合信息资源差别的需要
        一、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的算法公正
        二、算法的不公正传播——以搜索引擎“学术竞价”现象研究为例
    第二节 预防性:虚假新闻及恶性内容传播的防范
        一、为什么算法需要具备预防性
        二、算法预防性的表现
    第三节 尊重性:算法合法运行的基本条件
        一、算法尊重性的伦理解读
        二、算法尊重之一:对他人智慧成果的尊重
        三、算法尊重之二:对用户隐私权的尊重
    第四节 透明性:作为新闻透明组成部分的算法透明
        一、新闻客观性:作为结果的客观
        二、新闻透明性:从结果到过程的客观
        三、作为新闻透明重要组成部分的算法透明
        四、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透明的实现与反思
    第五节 导向性:社会主义大众传播的必备条件
        一、互联网时代前与后中新闻传播的导向性
        二、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导向性的内容涵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存在性视角:算法各责任主体的伦理考察表现
    第一节 算法设计主体:算法工程师的算法伦理认知考察及伦理水平测量
        一、研究缘起及文献梳理
        二、研究准备及问卷设计、发放
        三、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工程师的算法伦理考察数据分析
        四、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工程师的算法伦理考察问题发现
    第二节 算法管理主体:算法媒介(类)产品经理的伦理考察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设计
        四、分析
        五、小结
    第三节 算法施用主体:平台用户的算法伦理风险认知、感知及规避考察——以算法推荐资讯平台用户为例
        一、研究缘起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问题
        三、研究设计
        四、描述性结论
        五、影响用户算法及其伦理失范风险认知的因素
        六、影响用户算法伦理失范风险感知与规避的因素
        七、结论与发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视角”理论下中国网络新闻传播领域合乎道德算法的实现
    第一节 处境性视角:以技术治理技术
        一、设计可习得道德的算法
        二、区块链:算法透明实现可能的重要技术支持
    第二节 规范性视角:外部法律规范及职业道德体系设计
        一、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伦理规范与政策设计
        二、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工程师职业道德规范设计
    第三节 存在性视角:算法各伦理责任主体内部素养提升
        一、算法伦理知识教育:新闻受众媒介素养提升的重要内容
        二、计算机专业伦理教育:算法道德代码注入的重要途径
        三、平台伦理管理:算法伦理环境构建的重要方式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轧机辊缝标定过程数据处理与传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论文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据采集系统研究现状
        1.2.2 OPC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基于ARM的数据采集系统
    2.1 引言
    2.2 嵌入式工业计算机硬件结构
    2.3 开发环境的选择
        2.3.1 开发平台与开发工具
        2.3.2 Qt编程技术介绍
    2.4 数据采集系统总体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Linux的 OPC UA客户端软件设计
    3.1 引言
        3.1.1 Linux系统简介
        3.1.2 open62541简介
        3.1.3 TCP socket通信
    3.2 基于open62541的OPC UA客户端设计
        3.2.1 open62541源码编译
        3.2.2 服务器连接
        3.2.3 浏览地址空间
        3.2.4 数据订阅
    3.3 OPCUA客户端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处理与仿真试验
    4.1 引言
    4.2 傅里叶变换
    4.3 小波分析去噪
        4.3.1 小波分析
        4.3.2 去噪方式的选择
        4.3.3 小波基的选择
    4.4 小波分析在刚度数据中的消噪应用
        4.4.1 数据的预处理
        4.4.2 小波基选择与试验
        4.4.3 小波基分解尺度的选择
        4.4.4 阈值的选取与处理
    4.5 仿真对比
    4.6 消噪实例
    4.7 Qt-Python联合仿真
        4.7.1 运行环境配置
        4.7.2 Qt调用Python脚本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设备驱动与数据库设计
    5.1 引言
    5.2 Uboot与 Linux内核定制
        5.2.1 U-boot启动
        5.2.2 Linux内核定制
    5.3 驱动设计
    5.4 数据库设计
        5.4.1 数据库需求分析
        5.4.2 概念结构设计
        5.4.3 逻辑结构设计
        5.4.4 物理结构设计
        5.4.5 实现与运行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7)贫语言资源条件下的藏汉(汉藏)机器翻译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藏汉机器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贡献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机器翻译概述
    2.1 引言
    2.2 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2.2.1 外-汉(汉-外)机器翻译
        2.2.2 国内少数民族机器翻译
        2.2.3 国外机器翻译
    2.3 相关技术简述
        2.3.1 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
        2.3.2 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
        2.3.3 神经网络机器翻译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藏汉机器翻译的语言资源构建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相关研究
        3.2.1 国外语言资源构建历史与现状
        3.2.2 国内语言资源构建历史与现状
    3.3 藏汉双语语言资源构建方法相关理论
        3.3.1 基于web的藏语单语语言资源构建技术
        3.3.2 藏文分词研究
        3.3.3 藏文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3.3.4 藏汉双语跨语言对齐研究
    3.4 本章实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融合单语语言模型的藏汉机器翻译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相关研究
    4.3 相关理论方法
        4.3.1 藏语单语语言模型构建方法
        4.3.2 藏语单语语言模型融合策略
    4.4 实验与分析
        4.4.1 数据处理
        4.4.2 实验
        4.4.3 实验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迭代式回译策略的藏汉机器翻译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相关研究
    5.3 相关理论方法
        5.3.1 迭代式回译策略
        5.3.2 平行句对过滤机制
    5.4 实验与分析
        5.4.1 数据准备
        5.4.2 藏汉平行句对过滤实验
        5.4.3 迭代式回译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跨语言模型建模的藏汉机器翻译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相关研究
    6.3 相关理论方法
        6.3.1 语言模型
        6.3.2 翻译语言模型建模
    6.4 实验与分析
        6.4.1 语料处理及规模
        6.4.2 藏汉双语跨语言模型的建立
        6.4.3 实验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图目录
附录2 表格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基于视频融合的动目标检测与跟踪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视频融合的研究进展
        1.2.2 基于视频动目标检测的研究进展
        1.2.3 基于视频动目标跟踪的研究进展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摄像头视频拼接相关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摄像机成像基础
        2.2.1 摄相机成像理论
        2.2.2 图像几何投影
    2.3 特征点检测算法简介
        2.3.1 Harris角点算法
        2.3.2 SIFT特征算法
        2.3.3 SURF特征算法
    2.4 图像投影理论基础
        2.4.1 平面投影
        2.4.2 球面投影
        2.4.3 立方体投影
        2.4.4 柱面投影
    2.5 摄像头视频拼接流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SURF算法的视频帧图像融合
    3.1 引言
    3.2 SURF特征算法
        3.2.1 构建Hessian矩阵与尺度空间
        3.2.2 尺度空间特征点精确定位
        3.2.3 特征点主方向分配
        3.2.4 生成特征描述子
    3.3 寻找缝合线方法
        3.3.1 逐点法
        3.3.2 动态规划法
        3.3.3 图割法
        3.3.4 结果对比分析
    3.4 图像融合方法
        3.4.1 简单直接融合法
        3.4.2 渐入渐出加权融合法
        3.4.3 多分辨率融合法
        3.4.4 结果对比分析
    3.5 基于帧间差分的改进视频图像融合算法与实现
        3.5.1 视频融合实验测试与分析
        3.5.2 基于帧间差分法的改进视频图像融合
        3.5.3 改进视频融合的实验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目标检测理论与实现
    4.1 引言
    4.2 帧间差分法
        4.2.1 帧间差分法原理
        4.2.2 帧间差分法概述
    4.3 混合高斯模型法
        4.3.1 混合高斯模型法原理
        4.3.2 混合高斯模型法概述
    4.4 Vi Be算法
        4.4.1 Vi Be算法原理
        4.4.2 Vi Be算法概述
        4.4.3 Vi Be算法结果与分析
    4.5 改进Vi Be背景模型的鬼影及闪烁点快速消除实现
        4.5.1 Vi Be算法的改进
        4.5.2 改进Vi Be算法实现步骤
        4.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目标跟踪理论与实现
    5.1 引言
    5.2 动目标跟踪算法
        5.2.1 压缩跟踪算法原理
        5.2.2 TLD算法原理
    5.3 KCF跟踪算法
        5.3.1 线性回归
        5.3.2 循环矩阵频域对角化
        5.3.3 快速核回归
        5.3.4 快速跟踪
        5.3.5 结果分析
    5.4 基于特征融合的KCF跟踪方法
        5.4.1 改进KCF算法实现步骤
        5.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视频融合的动目标检测与跟踪实现
    6.1 实验基础
    6.2 基于视频融合的动目标检测与跟踪实现
    6.3 实验结果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6LoWPAN的寒旱区野外环境监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课题来源及本文组织结构
2 相关技术综述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介绍
        2.1.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历程
        2.1.2 ARM处理器与嵌入式操作系统
        2.1.3 无线网络标准介绍
    2.2 IPv6 介绍
        2.2.1 IPv6 数据报的格式
        2.2.2 IPv6 编址体系结构
    2.3 IEEE802.15.4 介绍
    2.4 6 LoWPAN介绍
        2.4.1 6 LoWPAN适配层功能
        2.4.2 6 LoWPAN邻居发现
        2.4.3 6 LoWPAN的研究现状
    2.5 RPL路由协议介绍
        2.5.1 RPL信息控制报文和网络构建
        2.5.2 RPL路由机制
        2.5.3 RPL的研究现状
    2.6 MQTT介绍
    2.7 本章小结
3 RPL协议改进与仿真
    3.1 Cooja介绍
    3.2 RPL协议的不足与改进方案
    3.3 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4.2 6 LoWPAN节点设计
        4.2.1 6 LoWPAN节点的硬件设计
        4.2.2 Contiki系统介绍与移植
        4.2.3 6 LoWPAN节点功能开发
    4.3 网关设计
        4.3.1 网关硬件设计
        4.3.2 Linux系统介绍与移植
        4.3.3 网关功能开发
    4.4 服务器环境搭建
    4.5 远程客户端功能实现
    4.6 本章小结
5 监测系统功能测试
    5.1 测试环境
    5.2 功能测试
        5.2.1 IPv6 支持测试
        5.2.2 信息采集上传功能测试
        5.2.3 控制指令执行测试
        5.2.4 实验数据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盲杖系统底层软件模块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2.1 电子导盲杖的发展
        1.2.2 Android系统的发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盲杖软件系统的方案
    2.1 Android系统架构和优势
        2.1.1 Android系统架构
        2.1.2 Android系统的优势
    2.2 盲杖系统设计方案与开发流程
        2.2.1 盲杖系统设计方案
        2.2.2 盲杖系统底层模块开发流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的搭建
    3.1 Android系统启动流程分析
    3.2 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
    3.3 系统移植
        3.3.1 U-boot的移植
        3.3.2 Linux Kernel移植
        3.3.3 Android文件系统的编译
    3.4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测试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系统功能模块的底层设计与开发
    4.1 系统底层部分架构分析
        4.1.1 JNI分析
        4.1.2 HAL分析
        4.1.3 设备驱动的研究
    4.2 GPS模块的分析与底层开发
        4.2.1 GPS数据信息与模块架构分析
        4.2.2 GPS硬件抽象层的实现
        4.2.3 GPS驱动层的实现
        4.2.4 GPS底层接口测试
    4.3 关机驱动模块的开发
        4.3.1 中断相关概念
        4.3.2 相关寄存器配置
        4.3.3 关机驱动代码实现
        4.3.4 关机电路驱动测试
    4.4 超声波底层软件模块的开发
        4.4.1 超声波理论基础
        4.4.2 硬件抽象层的设计与实现
        4.4.3 超声波驱动的设计
        4.4.4 超声波模块的测试结果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四、微处理机1991年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科技现代化思想研究(1978-1995)[D]. 茆云松.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D]. 刘伟岩. 吉林大学, 2020(03)
  • [3]微纳器件单粒子瞬态脉冲效应的电荷收集与传输机制研究[D]. 李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20
  • [4]标准件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潘翰林.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5]中国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伦理研究 ——基于“三视角”理论框架[D]. 袁帆.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6]轧机辊缝标定过程数据处理与传输研究[D]. 于浩. 燕山大学, 2020(01)
  • [7]贫语言资源条件下的藏汉(汉藏)机器翻译关键技术研究[D]. 慈祯嘉措.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2)
  • [8]基于视频融合的动目标检测与跟踪方法研究[D]. 陈忠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9]基于6LoWPAN的寒旱区野外环境监测系统设计[D]. 任智男.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10]盲杖系统底层软件模块的开发[D]. 马倩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4)

标签:;  ;  

微处理器 1991 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