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常用金属材料的耐腐蚀性能

第二讲:常用金属材料的耐腐蚀性能

一、第二讲:常用金属材料的耐蚀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安南[1](2021)在《AZ91D镁合金构件铸造残余应力有限元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佑祺[2](2021)在《光纤传感器测量三维微观表面形貌系统的优化设计》文中认为随着测量技术的更新,光纤传感器作为一类重要的传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航空研究,国防军用,信息交互,医学仪器,机器生产自动化等领域。其作为一种非接触式传感测量的方式为微观表面形貌测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测量方案,逐渐取代传统的接触测量方式,成为信息传感技术的先锋,本文设计了一套反射式强度调制型光纤位移传感器测量系统,目的是实现三维微观表面形貌的重构。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光纤传感器表面形貌测量的理论。文中研究了光纤的光学特性,光纤传感器的测量原理,不同探头结构的调制特性以及反射式强度调制型光纤传感器的测量原理,并给出影响系统测量精度与稳定性的具体因素。(2)设计光强补偿系统。通过分析传统光强度补偿方法及其光强补偿效果,提出了本文使用的双通道光强补偿法以及智能算法补偿法,分别使用粒子群和萤火虫两种智能算法对BP神经网络进行了优化,同时分析了基于硬件和软件两大类光强补偿方法的性能。(3)构建反射式光纤传感器表面形貌测量系统。主要说明了测量系统硬件构成,以及硬件各部分基本特性以及参数选型,基于系统测量功能要求用labview模块化程序进行了系统控制软件设计,实验调试确保测量系统可以正常工作,标定减少初始误差,通过光强补偿方法优化了系统性能,最后分析了系统各种测量因素的影响,对三维表面微观形貌进行了测量重构。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反射式光纤位移传感器测量系统实现三维微观形貌表面重构这一方案是可行的,并用硬件方面和软件方面的光强补偿提升了其测量准确度。

韩瑜琦[3](2021)在《30Cr2Ni2WVA钢基超疏水表面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超疏水表面是一种具有特殊润湿性的仿生功能表面,在抗结冰、油水分离、流体定向运输、自清洁、防腐蚀、流体减阻等领域具有较高的潜在应用价值。航空用钢因具有较高的强度,而被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中。以航空用钢为基材制备超疏水表面可有效的增强航空用钢在极端环境中的适用性,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目前,钢基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但存在成本高、环境友好性差、表面耐久度差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使用中性电解液通过电化学刻蚀法在30Cr2Ni2WVA航空用钢上构建出超疏水表面。主要内容包括:(1)采用电化学刻蚀法,在30Cr2Ni2WVA航空用钢表面简单、高效地制备出微纳米级粗糙结构,并使用低表面能物质氟硅烷进行修饰获得表面超疏水的航空用钢;该方法具有制备简单、成本较低、环境友好性佳的特点。(2)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对电化学刻蚀过程中的电化学刻蚀参数(电流密度、电解液浓度、电化学刻蚀时间)对航空用钢表面宏观形貌、润湿性的影响进行探究,对比润湿性、加工效率等因素找到较优加工参数。结果表明:以25 wt%的Na NO3溶液作为电解液,在5 A·cm-2的电流密度下加工60 s可在成本较低、加工效率较高的前提下获得满足润湿性要求的超疏水30Cr2Ni2WVA航空用钢表面,为较优加工参数。(3)使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分析仪、X射线光电子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使用较优参数加工后的表面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经过电化学刻蚀后超疏水30Cr2Ni2WVA航空用钢表面形成了一层具有多孔结构的珊瑚状微纳米级粗糙结构,该结构是由铁、铬氧化物/氢氧化物组成的复合膜。(4)对使用较优参数加工后的表面进行落砂、摩擦、超声清洗、耐腐蚀、热循环、紫外照射等多种试验,结果表明:超疏水30Cr2Ni2WVA航空用钢表面具有良好的表面强度和化学稳定性,可以在较为严苛的环境中使用。(5)对超疏水30Cr2Ni2WVA航空用钢表面在抗结冰、自清洁领域的应用进行探究。结果表明:超疏水的航空用钢表面可以抑制表面结冰,展示出良好的抗结冰特性;滴落在航空用钢表面的水滴快速滚落,带走污物实现清洁,展示出良好的自清洁特性。

李韵豪[4](2020)在《铸造工业的感应加热 第八讲 铜及铜合金感应熔炼电炉的设计与感应器参数的计算》文中认为本刊从2020年第1期开始连续12期连载李韵豪撰写的《铸造工业的感应加热》系列讲座,主要涉及目前铸造工业应用最多的中频无心感应电炉,介绍各类铸铁、钢,以及有色金属中铝、铜及其合金感应熔炼炉和保温炉的选型,电炉的设计以及感应器参数的计算;金属坩埚、石墨坩埚的设计以及感应器参数的计算;专题讨论感应电炉的供电系统及变频电源主电路的计算、谐波治理和功率因数提高问题;各类无心感应电炉的耐火材料、筑炉工艺、感应电炉循环水系统的设计;感应电炉的环境因素、电气电磁安全防护、环境保护问题等,内容浓缩了作者几十年的宝贵从业经验,对铸造工厂感应电炉熔炼设备的规划、选型、操作、维修和管理,提供非常实用的参考与借鉴,敬请关注。

何吉喆[5](2020)在《聚四氟乙烯涂层和环氧豆油树脂涂层的制备及腐蚀性能》文中指出金属腐蚀无处不在,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问题,因此,金属防腐措施研究十分必要。目前,国内外金属表面的涂层防腐研究和应用较为广泛。本论文通过制备新型功能材料涂层开展防腐研究。在20#碳钢基底上,制备了聚四氟乙烯涂层和环氧豆油树脂涂层;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X射线能谱仪、热重分析仪、静态接触角测量仪、涂层测厚仪、纳米压痕仪、电化学阻抗谱、等效电路拟合等测试表征技术,研究了涂层的微观形貌、化学组成、热稳定性、亲疏水性、涂层厚度、硬度、弹性模量和耐蚀性等,最终得到了较优的耐腐蚀涂层。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以20#碳钢材料为基底,经过磷化预处理后,采用浸渍提拉法在磷化碳钢上制备了膜厚为(13±2)μm的疏水聚四氟乙烯涂层。结果显示,普通磷化碳钢表面磷化颗粒尺寸比较粗大不均匀,而采用磁力搅拌的磷化碳钢表面磷化颗粒尺寸细小致密,结晶尺寸小于普通磷化的结晶尺寸。制得的磷化膜是由Zn3(PO4)2·4H2O、Zn2Fe(PO4)2·4H2O和Mn2Zn(PO4)2·4H2O三种物质组成,其中,Zn2Fe(PO4)2·4H2O为主要组分。聚四氟乙烯涂层的主要组分是聚四氟乙烯和少量的四氟乙烯。交流阻抗谱分析和等效电路拟合表明,涂覆聚四氟乙烯涂层的磷化碳钢样片在3.5 wt%Na Cl溶液中表现出较好的耐蚀性;但是,浸泡5天,涂层的防腐性能基本丧失。为制备出具有长期耐蚀性的防腐涂层,本论文以环氧大豆油为主要原料,四亚乙基五胺为固化剂,在20#碳钢基底表面上制备了不同摩尔比的环氧豆油树脂涂层。结果显示,环氧豆油树脂涂层厚度在45μm~48μm之间。随着原料中环氧大豆油含量的增加,环氧豆油树脂涂层的硬度、弹性模量、耐水性和耐蚀性得到增强。电化学阻抗谱与拟合的等效电路分析表明,当四亚乙基五胺与环氧大豆油的摩尔比为2时,环氧大豆树脂涂层的涂层电阻Rc达8.22×1011Ω·cm2,电荷转移电阻Rct达1.32×1010Ω·cm2;在3.5 wt%Na Cl溶液中浸泡30天后,Rc为2.57×109Ω·cm2,Rct达3.17×109Ω·cm2,涂层表现出优异的长期防腐性能。上述研究为碳钢基底上耐腐蚀涂层材料的选择,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途径。

彭泽清[6](2020)在《2A12铝合金无烟化学抛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铝及铝合金表面处理中,化学抛光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序。在金属精加工、金属样品制备、提高金属表面光洁度、平整度及装饰效果等方面,化学抛光获得了极其广泛的应用。通过化学抛光,不仅可以得到光泽度高、平整性好的表面,而且可以增强铝及铝合金工件的光反射能力、耐腐蚀性能以及热反射能力。本文对相关抛光技术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发现两酸+添加剂的抛光方法具有无黄烟污染、操作简单、抛光效果好等优点,是一种环保高效的抛光技术。在广泛查阅两酸+添加剂化学抛光方面文献的基础上,论文探究了两酸+添加剂化学抛光的抛光基液、时间与温度选择、添加剂成分选择和含量优化、抛光工艺的优化进行了大量试验,并初步分析了这种抛光技术的抛光机理。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以2A12铝合金板为试验材料,磷酸和硫酸为基础液,考察了磷酸硫酸配比,抛光温度和时间以及铝粉含量对抛光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V磷酸:V硫酸=2:1,抛光温度为90℃,抛光时间为60 s,铝粉含量为4 g/L时,抛光后2A12铝合金试片表面质量较好。2).在确定抛光基本工艺条件后,考察添加剂成分对抛光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抛光液中加入硫酸铜、过硫酸铵、硫酸镍、三乙醇胺、硫脲、多聚磷酸钠、苯骈三氮唑、十二烷基硫酸钠、柠檬酸、硼酸、钼酸钠对提高试片表面光泽度有一定的作用,对这些成分协同作用进行分析,通过正交试验,发现过硫酸铵、硫酸镍、三乙醇胺、硫脲、多聚磷酸钠对提高2A12铝合金试片的表面光泽度有利。硫酸铜、柠檬酸这两种物质对试片表面光泽度改善不大,从生产成本的角度考虑,不加入这两种物质。而其余成分苯骈三氮唑、十二烷基硫酸钠、硼酸以及钼酸钠使试片表面光泽度下降,当三乙醇胺0.5 g/L,过硫酸铵8 g/L,硫酸镍4 g/L,硫脲0.1g/L,多聚磷酸钠0.5 g/L时,抛光效果稳定,抛光后2A12铝合金试片表面光亮平整,无肉眼可见的点蚀。3).对初步配方和工艺进行优化,最终确定2A12无烟化学抛光工艺的最佳条件如下:磷酸:硫酸=2:1;铝粉2 g/L;添加剂10-20 g/L;时间60-90 s;温度85-90℃。抛光后2A12铝合金试片表面光泽度达到600 GS,表面平整,无明显点蚀。综上,本文开发了一种2A12铝合金无烟环保抛光液配方与工艺,该技术彻底解决黄烟污染问题,实现了氮氧化物的零排放,还能有效降低失重、抑制点腐蚀,同时具有良好的光亮平整效果。

王钠[7](2020)在《过渡金属(Cu Ni Co Fe)修饰蜂窝碳制备及电分析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设计研制了 Cu、Ni、Co、Fe修饰的用于典型有机无机小分子电化学分析的3D-蜂窝碳材料,分别进行了电化学氧化分析尿酸、多巴胺、抗坏血酸、水合肼和电化学还原分析间硝基苯、硝酸盐的研究。尿液中尿酸、多巴胺、抗坏血酸的含量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水合肼、间硝基苯和硝酸盐既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同时也有可能对环境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针对上述典型有机无机小分子研究开发一种便携式、简便易操作且灵敏度高的检测手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传统质谱法、分光光度法、液相色谱法等相比,电化学分析方法简便快捷低廉,特别适用于对特定体系特定物质的检测监测。电化学分析方法的高灵敏度、低背景电流依赖于电极材料的大比表面积以及催化剂种类选择,本文着重于设计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宽线性范围的电极材料,并进一步探究优化电化学测试条件。本文采用NaCl模板法制备具有类似蜂窝结构和较大比表面积的多孔碳(以下称之蜂窝碳),选用廉价的具有空d电子轨道能有效催化较多反应的第一过渡系元素Cu、Ni、Fe、Co修饰蜂窝碳制备电分析催化剂。所制备的蜂窝碳呈典型三维多孔结构,碳壁薄且孔道相互贯通,分别在其上负载了尺寸约13 nm的CuNi合金用来检测尿酸、抗坏血酸和多巴胺,共同负载Cu颗粒和氢氧化钴纳米片的催化剂用来检测水合肼,负载普鲁士蓝类似物催化剂用于检测间二硝基苯,以及负载尺寸约为60 nm的Cu颗粒用来电化学还原分析检测硝酸盐。本文分成电化学氧化分析含氮小分子和电化学还原分析含氮小分子两部分进行研究。本文第一部分首先以葡萄糖、双氰胺为碳源,直接加入金属盐冷冻干燥一步煅烧制备了 CuNi-MPC(CuNi负载的蜂窝碳),用其电化学氧化尿酸(UA)、多巴胺(DA)、抗坏血酸(AA),制备的金属总含量20%、CuNi比例4:1、900℃煅烧一次水洗催化剂能将三种物质在不受干扰状态下同时检测且灵敏度最高,检测灵敏度分别为(AA)0.17 uA/uM/cm2、(DA)5.31 uA/uM/cm2、(UA)1.71 uA/uM/cm2。人体尿酸正常范围男性为149-417 μmol/L,女性为89-357μmol/L,多巴胺含量在0.93-2.59 μmol/L,抗坏血酸含量为0.285-0.741 mmol/L,所制备催化剂线性范围较宽对人体体液三种物质含量均可满足测试要求。通过浸渍法制备Cu-MPC再电沉积Co(OH)2制备了对以水合肼为代表的含氮无机物也有良好电催化氧化性能的CuCo-MPC电极,可以在负电位(-0.1 V vs.SCE)下对0.1 M PBS(磷酸缓冲液)溶液中的水合肼进行电化学氧化分析检测,其在水合肼浓度<40 mM时的检测灵敏度为45 uA/mM/cm2,检测限为0.75 uM。这是蜂窝碳大的比表面积可提供更多吸附位点,以及过渡金属Cu、Co协同效应能够提供优异催化性能的结果。本文第二部分首先通过浸渍法在蜂窝碳上负载普鲁士蓝类似物(CoFe-PBAs)用于电化学还原分析间二硝基苯。由于普鲁士蓝类似物有很强的电催化活性,以及蜂窝碳材料本身具有的强吸附性能,使得此催化剂对间硝基苯的检测背景电流极低,检测电位更正且灵敏度很高,重现性、平行性以及抗干扰性也均良好。当普鲁士蓝类似物含量为65%时蜂窝碳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最优,可在高于其浓度20倍其他离子或有机物存在下不受干扰检测,在较低背景电流下灵敏度高达1085.7 uA/ppm/cm2,线性范围5 ppb~2000ppb;对极低浓度5 ppb间二硝基苯也可以检测,我国饮用水源间硝基苯含量不得超过0.5 mg/L,所以此催化剂可有效对饮用水源间硝基苯进行分析测试。通过浸渍法制备的铜修饰蜂窝碳Cu-MPC对以硝酸盐为代表的含氮无机物具有优良的电催化还原性能。Cu-MPC可以使硝酸根离子在更接近0V(vs.SCE)电位下发生还原反应,且具有良好稳定性,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饮用水源硝酸根含量要求低于20 mg/L,研究表明Cu-MPC可以适用于对饮用水源中硝酸根的快速电化学还原分析检测监测。综上所述,本文所制备的过渡金属(Cu NiCo Fe)修饰蜂窝碳催化剂可用于对上述环境有害物质及体液含有的部分含氮有机无机小分子进行快速有效的电化学分析测试,为实时监测此类物质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有效测试手段。

战兴晓[8](2020)在《带锈涂装无机富锌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金属腐蚀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建设,因此,开发环保、高效、施工简便的金属防护涂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无机硅酸盐富锌涂料具有优异的耐水性、耐候性、防腐性及自我修复性能,在金属防腐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能,但传统硅酸盐富锌涂料存在着基料流动性大、锌粉含量高、施工要求高等问题,因此限制了该类涂料的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分别从硅酸盐基料和锌粉填料两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以提高涂层的防腐性能,并实现带锈涂装,简化施工过程。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研究了硅酸盐成膜体系的组成及性能。以硅酸钾、硅酸锂混合物为成膜物质,通过观察法及粒度分析等考察了硅烷偶联剂的种类及用量、反应温度、模数及硅溶胶滴加速度对于合成基料黏度、稳定性、耐水性及胶团粒度等方面的影响,优化了高模数基料的合成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以γ-缩水甘油醚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作为偶联剂,控制反应温度50℃,并以4 mL/min滴加同等质量的硅溶胶所制备的基料具有较好的成膜性能。(2)研究了水性有机乳液对硅酸盐涂料改性的作用,采用盐雾试验(NNS)及电化学交流阻抗(EIS)等手段研究了水性乳液添加量对涂料防腐性能及施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水性有机乳液能显着提高涂层耐腐蚀性能,并可简化施工程序,实现带锈涂装。相比于未改性涂层,在3.5%NaCl浸泡50天后,掺杂0.5 g/30 g水性有机乳液改性涂层的自腐蚀电位正移310 mV,自腐蚀电流下降2.83 × 10-4 mA,涂层耐腐蚀性能显着提高,并实现了涂料的带锈涂装。(3)研究了改性锌粉对涂料性能的影响。采用水热合成法在锌粉表面合成了NO3-,VO3-,MoO42-插层锌铝水滑石(LDH),利用扫描电镜、高倍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等对改性锌粉形貌及结构进行了表征。改性锌粉与基料混合后制备了多种改性硅酸盐富锌涂层,利用交流阻抗技术比较了不同改性涂层的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水滑石在锌粉表面呈规则片状结构,该结构可显着延缓腐蚀离子的渗透速率,在金属防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化学分析结果表明:ZnAl-VO3-/LDH改性涂层具有更好的耐腐蚀性能,与未改性涂层相比较,在3.5%NaCl溶液中浸泡30天后,涂层自腐蚀电位正移29 mV,自腐蚀电流下降2.190× 10-3mA。

戴明杰[9](2020)在《阴极保护电位波动下X100管线钢点蚀发生机理及生长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埋地油气管线是国家能源运输的关键基础设施之一,涂层和阴极保护相结合是防止其发生外腐蚀的主要技术方法。目前,埋地管线普遍采用“内部反馈”回路模式的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技术。在管线服役过程中,由于土壤物理、化学、电化学以及生物等因素连锁耦合影响,土壤导电性能发生极大变化,导致埋地管线的阴极保护电位波动,进而使得管线钢基体在阴极保护存在状态下依旧发生点蚀穿孔。本文采用方波极化技术、扫描电子显微镜、点蚀定量统计、模拟电路模型理论计算以及多参数正交试验等方法,对模拟无氧酸性土壤环境中阴极保护电位波动下X100管线钢上点蚀行为进行研究,以明确非稳态电化学状态(阴极保护电位波动)下点蚀萌生的电化学机理及点蚀生长动力学。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构建该电化学体系的等效电路模型,根据暂态电化学计算方法和电子电路学的基础理论,推导出阴极保护电位波动下电极/溶液界面双电层处时域极化电流密度方程及该处频域电位公式,并通过所推导的频域电位理论方程定量与半定量的预测了点蚀密度的变化状态。结果表明,时域极化电流密度方程描述了电流脉冲、衰减、稳定变化以及电流周期性与加载方波电位间半定量关系,还阐述了极化电流密度大小与方波电位波动幅度间呈正相关关系的机理;通过电极/溶液界面双电层频域电位方程预测了不同阴极保护电位波动参数下点蚀密度变化趋势。(2)搭建模拟酸性土壤环境中X100管线钢的电化学三电极体系,向管线钢加载不同波动参数的方波极化信号,定量统计电极表面点蚀状态。结果表明,阴极保护电位波动会导致管线钢表面产生点蚀,并且点蚀95%发生于钢基体之上而只有5%萌生于非金属夹杂物处;在单一变量条件下,随着电位波动频率f的增加,统计点蚀密度值从约450个·mm-2快速上升至约45000个·mm-2;当电位波动幅度E以及波动电位总加载时间tt等参数增大时,统计点蚀密度值均呈线性增加趋势;而电位波动占空比δ上升过程中点蚀统计密度值先从约1100个·mm-2增大到超过6500个·mm-2后又减少到约803个·mm-2,在δ为50%时点蚀密度值最大。并且由不同阴极保护电位波动参数下的电化学腐蚀实验统计得到的点蚀密度变化趋势可以验证所推导理论公式的正确性。(3)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得出了阴极保护电位波动参数对点蚀密度的影响程度大小。由正交试验结果可知,电位波动参数对宏观点蚀密度影响的顺序为:tt>δ>f>E;当f为0.5 Hz,E为-0.95~-0.7 V,δ为50%和tt为3 d时,管线钢上点蚀密度最大,模拟酸性土壤环境中阴极保护电位波动对X100管线钢局部腐蚀影响最严重。

王鹤霏[10](2020)在《石墨烯改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制备与防腐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属腐蚀所造成的事故与经济损失十分严重,而传统树脂基有机涂层体系尽管具备耐侵蚀能力强、体积稳定、环境友好、易于操作等优点,但也同时存在力学强度低、易于老化等性能缺陷。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以sp2杂化轨道组成蜂巢状晶格的二维碳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片层状结构和优异性能,适合用作有机防腐涂料的改性组分。为取得一种既简单方便又节省成本的高性能防腐涂层及其制备方法,本文参考金属基体表面的常规涂层工艺,通过石墨烯的引入得到一种高性能、长寿命、耐腐蚀的石墨烯改性复合涂层。本文首先以无水乙醇和甲苯为溶剂制备石墨烯分散液,进而通过喷涂法在金属基片上形成石墨烯薄膜,通过甄别试验检验石墨烯的阻锈能力。实验结果表明,石墨烯薄膜的存在明显改善了金属表面的锈蚀程度,证明石墨烯粒子对腐蚀性介质如水和氧气有很好的阻隔作用;定量对比不同材质金属试片,按抗腐蚀能力排序为:铝>紫铜>黄铜>铸钢。以石墨烯为研究对象,采用浸涂法制备石墨烯改性环氧树脂涂层,考察石墨烯掺量对环氧树脂复合涂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主要包括硬度测试、SEM表征以及盐雾试验、酸雾试验、耐酸性试验等防腐性能的定量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加入适量石墨烯(石墨烯的掺量为0.4%~0.6%)的复合涂层防腐性能明显优于纯树脂,原因在于石墨烯粒子改善了环氧树脂涂层表面的缺陷,大大提高了涂层的防腐性能。但过量的石墨烯分散不均匀,易发生团聚,导致涂层表面出现气泡孔洞,使复合涂层的防腐性能出现下降。研究进一步以石墨烯为对象,甲苯为溶剂,制备石墨烯改性聚丙烯酸树脂涂层,具体是以甲苯/树脂比例和石墨烯掺量为主要变量,进行力学性能测试、盐雾试验、酸雾试验、耐酸性试验等防腐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甲苯与聚丙烯酸树脂比例为4:1、石墨烯掺量为0.6%时,复合涂层防腐效果最优。甲苯作为稀释剂用于改善涂层材料的成膜性能,有利于提高涂层质量、降低成膜难度,但用量过大会导致涂层变薄甚至不连续,严重削弱复合涂层的防腐效果。随着石墨烯掺量的增加,复合涂层防腐蚀效果变好,然如若掺入过量,则会导致石墨烯粒子表面上形成的树脂包裹层变薄甚至不连续,破坏树脂基体的三维网状结构,导致复合涂层空隙变大,反而会加剧腐蚀介质的侵入。

二、第二讲:常用金属材料的耐蚀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二讲:常用金属材料的耐蚀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2)光纤传感器测量三维微观表面形貌系统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光纤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2.2 RIM-FOS强度调制特性的研究现状
        1.2.3 表面轮廓形貌测量方法概述以及不同方法的对比
        1.2.4 光强补偿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2 光纤传感器表面形貌测量的理论研究
    2.1 反射式强度调制型光纤传感器测量原理
        2.1.1 光纤传感器测量原理
        2.1.2 光纤传感器强度调制原理
        2.1.3 反射式强度型光纤传感器的几何分析
        2.1.4 反射式强度调制型光纤传感器理论分析
    2.2 表面形貌测量原理
    2.3 本章总结
3 光强度补偿系统优化设计
    3.1 传统光强度补偿方法
        3.1.1 .光源负反馈稳定法
        3.1.2 分光参考补偿法
        3.1.3 双波长补偿法
        3.1.4 网络补偿法
    3.2 光强度补偿优化设计方法
        3.2.1 双光路光强补偿法
        3.2.2 神经网络补偿法研究与设计
    3.3 本章总结
4 反射式光纤传感器表面形貌测量系统设计
    4.1 测量系统硬件构成
        4.1.1 光源选择
        4.1.2 光纤探头的选择
        4.1.3 光功率计选择
        4.1.4 电动位移台的选择
    4.2 系统软件功能设计
    4.3 本章总结
5 系统测量实验及结果分析
    5.1 影响系统因素分析
    5.2 测量系统的标定
    5.3 表面形貌测量实验
    5.4 实验数据处理
        5.4.1 实验数据预处理
        5.4.2 基于神经网络法补偿光强度
    5.5 还原工件表面微观形貌
    5.6 本章总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研究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30Cr2Ni2WVA钢基超疏水表面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钢基材料超疏水表面制备现状
        1.2.1 化学沉积法
        1.2.2 电化学沉积法
        1.2.3 喷涂法
        1.2.4 水热法
        1.2.5 化学刻蚀法
        1.2.6 激光刻蚀法
    1.3 钢基超疏水表面现有制备方法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2 润湿性及电化学刻蚀基本理论
    2.1 润湿性基本理论
        2.1.1 基本定义
        2.1.2 经典润湿性模型
        2.1.3 低表面能修饰原理
    2.2 电化学刻蚀基本理论
        2.2.1 基本原理
        2.2.2 法拉第定律
        2.2.3 电化学刻蚀参数
    2.3 本章小结
3 30Cr2Ni2WVA航空用钢基体超疏水表面的加工与表征
    3.1 加工与表征方法
        3.1.1 试验材料和设备
        3.1.2 试验装置及制备流程
        3.1.3 试样表征方法
    3.2 电流密度对航空用钢表面形貌和润湿性的影响
        3.2.1 电流密度对航空用钢表面形貌的影响
        3.2.2 电流密度对航空用钢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3.3 刻蚀时间对航空用钢表面形貌和润湿性的影响
        3.3.1 电化学刻蚀时间对航空用钢表面形貌的影响
        3.3.2 电化学刻蚀时间对航空用钢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3.4 电解液浓度对航空用钢表面形貌和润湿性的影响
        3.4.1 电解液浓度对航空用钢表面形貌的影响
        3.4.2 电解液浓度对航空用钢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3.5 表面表征
        3.5.1 表面润湿性分析
        3.5.2 表面微观结构
        3.5.3 表面化学成分分析
        3.5.4 钝化膜形成机理
    3.6 本章小结
4 30Cr2Ni2WVA航空用钢超疏水表面性能分析及应用研究
    4.1 30Cr2Ni2WVA航空用钢超疏水表面性能研究
        4.1.1 表面强度
        4.1.2 化学稳定性
    4.2 30Cr2Ni2WVA航空用钢超疏水表面的应用研究
        4.2.1 抗结冰
        4.2.2 自清洁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铸造工业的感应加热 第八讲 铜及铜合金感应熔炼电炉的设计与感应器参数的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1.1 铜及铜合金
    1.2 铜及铜合金的感应熔炼
2 铜及铜合金的热物理参数
    2.1 密度
    2.2 热值,固态、液态比热容,熔化潜热
    2.3 电阻率、热导率、相对磁导率
3 铜及铜合金感应熔炼电炉的设计
    3.1 额定容量和炉子的几何尺寸
    3.2 功率与频率
    3.3 熔化率和单位电耗
4 铜及铜合金感应熔炼电炉感应器参数计算举例
    4.1 已知条件
    4.2 感应器尺寸的确定
    4.3 感应器参数计算
5 铜及铜合金感应熔炼电炉的耐火材料
    5.1 铜及铜合金耐火材料的选择
    5.2 铜及铜合金的坩埚模
    5.3 熔化不同种类的铜合金炉衬调用问题

(5)聚四氟乙烯涂层和环氧豆油树脂涂层的制备及腐蚀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金属腐蚀与防护
        1.1.1 金属腐蚀危害与防护意义
        1.1.2 金属腐蚀的分类及机理
        1.1.3 金属腐蚀的防护措施
    1.2 防腐涂料研究现状
        1.2.1 环氧树脂涂料
        1.2.2 聚氨酯涂料
        1.2.3 有机硅涂料
        1.2.4 氟碳涂料
        1.2.5 醇酸树脂涂料
        1.2.6 富锌涂料
        1.2.7 鳞片涂料
    1.3 PTFE在防腐涂料中的应用
    1.4 金属磷化前处理技术
    1.5 环氧大豆油在防腐涂料中的应用
    1.6 课题意义及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药品及材料
    2.2 实验仪器设备
    2.3 涂层的制备
        2.3.1 碳钢基底前处理
        2.3.2 聚四氟乙烯涂层的制备
        2.3.3 环氧豆油树脂涂层的制备
    2.4 涂层的测试表征
        2.4.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2.4.2 X射线能谱仪(EDS)
        2.4.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2.4.4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4.5 纳米压痕测试
        2.4.6 静态接触角的测量(SCA)
        2.4.7 热重分析(TGA)
        2.4.8 涂层测厚
    2.5 涂层的防腐性能测试
        2.5.1 电化学阻抗谱(EIS)
        2.5.2 等效电路拟合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磷化碳钢上聚四氟乙烯涂层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3.2.2 涂层的制备
        3.2.3 涂层的表征方法
        3.2.4 涂层的防腐性能测试
    3.3 涂层的表征结果与讨论
        3.3.1 PTFE涂层的一般性能表征
        3.3.2 PTFE涂层的防腐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环氧豆油树脂涂层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4.2.2 涂层的制备
        4.2.3 涂层的表征方法
        4.2.4 涂层的防腐性能测试
    4.3 涂层的表征结果与讨论
        4.3.1 ESOR涂层的一般性能表征
        4.3.2 ESOR涂层的防腐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本文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2A12铝合金无烟化学抛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铝及铝合金抛光方法
        1.2.1 机械抛光
        1.2.2 电化学抛光
        1.2.3 化学抛光
    1.3 铝及铝合金化学抛光研究现状
        1.3.1 碱性化学抛光
        1.3.2 非磷酸系化学抛光
        1.3.3 传统三酸化学抛光
        1.3.4 改性三酸化学抛光
        1.3.5 两酸+添加剂化学抛光
    1.4 化学抛光的理论基础
    1.5 添加剂的作用机理
        1.5.1 氧化剂的氧化钝化作用
        1.5.2 重金属盐的置换作用
        1.5.3 表面活性剂和缓蚀剂的吸附作用
        1.5.4 其他
    1.6 抛光过程分析
    1.7 论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试验内容与表征方法
    2.1 试验材料和仪器
        2.1.1 试验板材
        2.1.2 试验试剂和药品
        2.1.3 实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3 抛光效果评价指标
    2.4 抛光效果的测试
        2.4.1 试片表面光泽度测试
        2.4.2 失重率计算
        2.4.3 光学显微镜观察点蚀情况
        2.4.4 原子力显微镜测试
第三章 无烟化学抛光基础液与工艺研究
    3.1 2A12铝板抛光工艺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磷酸、硫酸基液对抛光质量的影响
        3.2.2 抛光温度的影响
        3.2.3 抛光时间的影响
        3.2.4 铝粉含量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添加剂对基础液抛光效果的作用研究以及配方优化
    4.1 添加成分对抛光质量的影响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添加氧化剂对抛光效果的影响
        4.2.1.1 高锰酸钾的影响
        4.2.1.2 双氧水的影响
        4.2.1.3 过硫酸铵的影响
        4.2.2 缓蚀剂和表面活性剂对抛光质量的影响
        4.2.3 添加重金属盐对抛光效果的影响
        4.2.3.1 硫酸铜的影响
        4.2.3.2 硝酸镍的影响
        4.2.3.3 硫酸镍的影响
        4.2.3.4 硫酸银的影响
        4.2.4 添加成分协同作用的研究
        4.2.5 复合添加剂成分含量对抛光质量的影响
        4.2.6 最终工艺条件的确定
        4.2.6.1 磷酸、硫酸比例的影响
        4.2.6.2 添加成分含量的影响
        4.2.6.3 时间和温度的影响
        4.2.6.4 铝粉含量的影响
        4.2.6.5 其他
        4.2.7 最佳抛光工艺条件: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附件

(7)过渡金属(Cu Ni Co Fe)修饰蜂窝碳制备及电分析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含氮化合物的来源及危害
        1.1.1 尿酸、多巴胺、抗坏血酸的来源及危害
        1.1.2 芳硝基化合物的来源及危害
        1.1.3 水合肼的来源及危害
        1.1.4 硝酸根的来源及危害
    1.2 传感器分类
        1.2.1 物理型传感器
        1.2.2 化学型传感器
        1.2.3 生物型传感器
    1.3 含氮化合物的常见检测方法
        1.3.1 分光光度法
        1.3.2 液相色谱法
        1.3.3 化学发光法
        1.3.4 质谱法
        1.3.5 离子迁移光谱法
        1.3.6 电化学法
    1.4 碳材料的发展
        1.4.1 碳纳米管材料
        1.4.2 石墨烯材料
        1.4.3 纳米碳球
        1.4.4 多孔碳材料
        1.4.4.1 活化法
        1.4.4.2 模板法
        1.4.4.3 直接碳化法
    1.5 金属材料的发展
        1.5.1 贵金属材料
        1.5.2 非贵金属材料
        1.5.2.1 非贵金属及合金材料
        1.5.2.2 非贵金属氧化物材料
        1.5.2.3 非贵金属氢氧化物材料
        1.5.3 其他类型材料
    1.6 普鲁士蓝及类似物
        1.6.1 普鲁士蓝及类似物结构和性质
        1.6.2 PB修饰电极电化学性能
    1.7 实验设计思路和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说明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蜂窝碳(MPC)制备
        2.2.2 NiCu/MPC(镍铜负载蜂窝碳)的制备
        2.2.3 PBAs/MPC(普鲁士蓝及其类似物负载蜂窝碳)的制备
        2.2.4 Cu/MPC(铜负载蜂窝碳)的制备
        2.2.5 CuCo/MPC(铜颗粒和氢氧化钴负载的蜂窝碳)
        2.2.6 分析测试液的配备
        2.2.6.1 不同浓度的尿酸(UA)配备
        2.2.6.2 不同浓度的多巴胺(DA)制备
        2.2.6.3 不同浓度的抗坏血酸(AA)配备
        2.2.6.4 不同浓度的水合联氨(N_2H_4)配备
        2.2.6.5 不同浓度的间二硝基苯(DNB)配备
        2.2.6.6 不同浓度的硝酸钠制备
        2.2.6.7 0.1 M PBS(磷酸缓冲液,pH=7)的制备
        2.2.7 玻碳电极前处理以及催化剂墨水配制
    2.3 电极材料表征方法与分析
        2.3.1 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仪(BET)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3 高分辨透射显微镜(HRTEM)
        2.3.4 X射线衍射(XRD)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6 红外光谱(FTIR)
        2.3.7 热重分析(TGA)
    2.4 电化学测试及分析
        2.4.1 循环伏安法(CV)
        2.4.2 线性扫描伏安法(LSV)
        2.4.3 方波伏安法(SWV)
        2.4.4 计时电流法(CA)
        2.4.5 交流阻抗法(EIS)
第三章 NiCu/MPC电化学氧化分析尿酸、抗坏血酸、多巴胺性能研究
    3.1 NiCu比不同对NiCu/MPC性能影响研究
        3.1.1 SEM分析
        3.1.2 电化学测试性能研究
    3.2 NiCu含量不同对NiCu/MPC性能影响研究
        3.2.1 SEM分析
        3.2.2 电化学测试性能研究
    3.3 不同煅烧温度下制备的NiCu/MPC的性能研究
        3.3.1 形貌研究
        3.3.2 电化学测试性能研究
    3.4 不同葡萄糖和双氰胺用量或不同煅烧次数对NiCu/MPC性能影响研究
        3.4.1 SEM分析
        3.4.2 电化学测试性能研究
    3.5 优化后NiCu/MPC物化表征及分析
        3.5.1 SEM及HRTEM分析
        3.5.2 XRD分析
        3.5.3 XPS分析
        3.5.4 Ni、Cu含量表征分析
        3.5.5 BET分析
    3.6 优化后NiCu/MPC电化学性能研究
        3.6.1 EIS测试与分析
        3.6.2 SWV预富集时间优化
        3.6.3 优化后NiCu/MPC的CV、SWV测试
    3.7 优化后NiCu/MPC重现性以及平行性测试
    3.8 优化后NiCu/MPC干扰性测试
    3.9 优化后NiCu/MPC回收率测试
    3.10 小结
第四章 CuCo/MPC电分析水合肼性能研究
    4.1 CuCo/MPC形貌表征
    4.2 电化学测试
        4.2.1 CV测试
        4.2.2 LSV测试
        4.2.3 CA测试
    4.3 小结
第五章 PBAs/MPC电化学检测间二硝基苯
    5.1 碳前驱体种类优化
        5.1.1 SEM分析
        5.1.2 电化学测试研究
    5.2 制备原料Fe盐优化
        5.2.1 SEM分析
        5.2.2 电化学测试研究
    5.3 CoFe比例优化
        5.3.1 SEM分析
        5.3.2 电化学测试研究
    5.4 CoFe含量优化
        5.4.1 SEM分析
        5.4.2 电化学测试研究
    5.5 优化后PBAs/MPC物化表征及分析
        5.5.1 SEM和HRTEM分析
        5.5.2 XRD分析
        5.5.3 XPS分析
        5.5.4 普鲁士蓝类似物含量分析
        5.5.5 红外分析
    5.6 优化后PBAs/MPC电化学性能研究
        5.6.1 EIS测试分析
        5.6.2 LSV富集时间优化
        5.6.3 LSV测试分析
    5.7 检测机理分析研究
    5.8 优化后PBAs/MPC干扰性测试
    5.9 优化后PBAs/MPC重现和平行性测试
    5.10 优化后PBAs/MPC回收率测试
    5.11 小结
第六章 Cu/MPC电催化还原NO_3~-性能研究
    6.1 Cu/MPC形貌结构分析
        6.1.1 SEM和HRTEM分析
        6.1.2 XRD分析
        6.1.3 XPS分析
        6.1.4 Cu含量分析
    6.2 LSV测试分析
    6.3 测试机理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8)带锈涂装无机富锌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金属腐蚀与防护
        1.1.1 金属腐蚀危害
        1.1.2 金属腐蚀类型
    1.2 防腐涂料简介
        1.2.1 有机涂料
        1.2.2 无机涂料
        1.2.3 有机涂料与无机涂料比较
    1.3 无机硅酸盐富锌涂料概述
        1.3.1 成膜物质
        1.3.2 填料
        1.3.3 偶联固化剂
        1.3.4 防腐机理
        1.3.5 无机富锌涂料研究进展
    1.4 该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高模数硅酸盐基料的合成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所用试剂与仪器
        2.1.2 高模数硅酸盐基料的合成
        2.1.3 耐水性实验
        2.1.4 胶团粒度分析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硅烷偶联剂种类对基料性能的影响
        2.2.2 硅烷偶联剂用量对基料性能的影响
        2.2.3 反应温度对基料性能的影响
        2.2.4 模数对基料性能的影响
        2.2.5 硅溶胶滴加速度对基料性能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性有机乳液改性对硅酸盐富锌涂料防腐性能影响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所用试剂与仪器
        3.1.2 水性有机乳液改性高模数硅酸盐基料的合成
        3.1.3 乳液改性硅酸盐富锌涂层的制备
        3.1.4 涂层性能测试及表征
        3.1.4.1 涂料密度测试
        3.1.4.2 涂层表干及实干时间测试
        3.1.4.3 涂层硬度测试
        3.1.4.4 涂层厚度测试
        3.1.4.5 涂层附着力测试
        3.1.4.6 涂层耐冲击力测试
        3.1.4.7 涂层耐盐水性测试
        3.1.4.8 涂层耐盐雾测试
        3.1.4.9 SEM表征
        3.1.4.10 XRD表征
        3.1.4.11 电化学测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涂层SEM形貌
        3.2.2 涂层NSS结果
        3.2.3 涂层表面SEM及腐蚀产物的XRD鉴定
        3.2.4 乳液掺杂涂层耐腐蚀性能的电化学测试结果
        3.2.4.1 涂层LSV分析
        3.2.4.2 涂层EIS分析
        3.2.4.3 电路拟 结果
        3.2.5 涂层性能指标测试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锌粉表面水滑石的合成及对涂层防腐性能的影响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药品及试剂
        4.1.2 锌粉表面ZnAl/LDH的合成
        4.1.3 缓蚀阴离子插层LDH的制备
        4.1.4 水滑石硅酸盐富锌涂层的制备
        4.1.5 改性锌粉的测试及表征
        4.1.5.1 改性锌粉的X射线衍射(XRD)表征
        4.1.5.2 改性锌粉的扫描电镜(SEM)表征
        4.1.5.3 改性锌粉的透射电镜(TEM)表征
        4.1.5.4 改性锌粉的电化学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改性锌粉的XRD谱图
        4.2.2 改性锌粉的SEM形貌
        4.2.3 改性锌粉的HRTEM结构形貌
        4.2.4 阴离子改性锌粉的XRD谱图
        4.2.5 涂层电化学测试结果
        4.2.5.1 涂层LSV分析
        4.2.5.2 涂层EIS分析
        4.2.6 改性涂层物理模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9)阴极保护电位波动下X100管线钢点蚀发生机理及生长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阴极保护技术介绍
        1.2.1 阴极保护基本原理
        1.2.2 埋地长输管道阴极保护系统
        1.2.3 埋地长输管道阴极保护重要参数
    1.3 非稳态电位/电流状态下阴极保护研究现状
        1.3.1 杂散电流下阴极保护行为研究
        1.3.2 脉冲电流阴极保护技术
        1.3.3 非稳态电位状态下阴极保护
    1.4 非稳态电位/电流条件下电极反应动力学研究
        1.4.1 暂态电化学状态下的电化学动力学参数
        1.4.2 利用等效模型电路推导非稳态电化学动力学参数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API X100管线钢
        2.1.2 电化学试样制备与处理
        2.1.3 模拟酸性土壤溶液
    2.2 实验方法
        2.2.1 阴极保护电位波动的模拟方法
        2.2.2 动电位极化
        2.2.3 电化学阻抗谱
        2.2.4 点蚀观察方法
        2.2.5 理论计算方法
        2.2.6 正交试验方法
第3章 电位波动频率和总加载时间变化对点蚀萌生机理及生长动力学影响
    3.1 前言
    3.2 SWP状态下电流密度响应状态
    3.3 不同状态SWP对点蚀行为的影响
        3.3.1 电位波动频率变化时的点蚀行为
        3.3.2 电位总加载时间变化时的点蚀行为
    3.4 点蚀萌生的位置与成分
    3.5 电极体系等效电路模型及相关动力学理论计算
        3.5.1 时域下极化电流密度理论计算
        3.5.2 频域下电极/溶液界面双电层电位变化理论计算
        3.5.3 电极体系等效电路模型其他元件电位/电流理论计算
    3.6 总加载时间对点蚀行为的影响
    3.7 本章结论
第4章 电位波动幅度对点蚀萌生机理及生长动力学的影响
    4.1 前言
    4.2 电位波动幅度对管线钢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4.2.1 开路电位
        4.2.2 电位波动幅度对极化电流密度的影响
        4.2.3 电位波动幅度对点蚀行为的影响
    4.3 电位波动幅度对电化学状态的影响机理
        4.3.1 电位波动幅度对极化电流密度的影响机理
        4.3.2 电位波动幅度对点蚀密度的影响机制
        4.3.3 电位波动幅度对腐蚀形貌变化的影响机制
    4.4 本章结论
第5章 电位占空比对点蚀萌生及生长行为的影响
    5.1 前言
    5.2 电位占空比变化与电化学阻抗谱的关系
    5.3 电位占空比变化对宏观形貌的影响
        5.3.1 占空比变化对表面锈层的影响
        5.3.2 占空比变化对点蚀行为的影响
    5.4 电位占空比变化对与电化学腐蚀行为影响机制
    5.5 本章结论
第6章 正交方法评估电位波动参数对点蚀萌生和生长行为的影响程度
    6.1 前言
    6.2 电位波动参数对宏观点蚀行为影响的正交结果分析
        6.2.1 正交试验后管线钢点蚀形貌
        6.2.2 正交试验结果极差分析
        6.2.3 正交试验结果方差分析
    6.3 本章结论
第7章 全文结论及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本研究创新点
    7.3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10)石墨烯改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制备与防腐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1.1 金属腐蚀机理
        1.1.2 腐蚀危害
        1.1.3 金属防腐方法
    1.2 石墨烯
        1.2.1 石墨烯的历史
        1.2.2 石墨烯的基本结构
        1.2.3 石墨烯的制备
        1.2.4 石墨烯的性质
    1.3 石墨烯的防腐性能
        1.3.1 石墨烯的防腐机理
        1.3.2 石墨烯的防腐性能
    1.4 石墨烯改性树脂基防腐涂层
        1.4.1 环氧树脂基复合涂层
        1.4.2 聚丙烯酸树脂及其石墨烯改性复合涂层
    1.5 研究动机与意义
2 实验方法与设备
    2.1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涂层制备方法
        2.2.1 石墨烯涂层的制备
        2.2.2 不同溶剂下石墨烯涂层的制备
        2.2.3 石墨烯改性环氧树脂涂层的制备
        2.2.4 石墨烯改性聚丙烯酸树脂涂层的制备
    2.3 阻锈性能测试
    2.4 防腐性能测试与表征
        2.4.1 耐中性盐雾实验
        2.4.2 盐酸气氛酸雾实验
        2.4.3 耐酸性实验
    2.5 力学性能测试
    2.6 扫描电子显微镜
3 石墨烯的阻锈性能
    3.1 石墨烯薄膜阻锈效果的定性表征--甄别试验
    3.2 石墨烯薄膜阻锈效果的定量表征
    3.3 石墨烯薄膜不同溶剂下阻锈性能
    3.4 本章小结
4 石墨烯改性环氧树脂防腐涂层的结构与性能
    4.1 石墨烯-环氧树脂涂层的力学性能
    4.2 中性盐雾试验
    4.3 盐酸气氛-酸雾试验
    4.4 耐酸性试验
    4.5 扫描电子显微镜
    4.6 本章小结
5 石墨烯改性聚丙烯酸树脂涂层的结构与性能
    5.1 力学性能测试
    5.2 中性盐雾试验
        5.2.1 甲苯树脂比例对防腐蚀能力的影响
        5.2.2 石墨烯掺量对复合涂层的影响
    5.3 盐酸气氛-酸雾试验
        5.3.1 甲苯树脂比例对复合涂层的影响
        5.3.2 石墨烯掺量对复合涂层的影响
    5.4 耐酸性试验
        5.4.1 甲苯树脂比例对复合涂层的防腐性能的影响
        5.4.2 石墨烯掺量对复合涂层的影响
    5.5 扫描电子显微镜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第二讲:常用金属材料的耐蚀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 [1]AZ91D镁合金构件铸造残余应力有限元模拟研究[D]. 安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光纤传感器测量三维微观表面形貌系统的优化设计[D]. 刘佑祺. 中北大学, 2021(09)
  • [3]30Cr2Ni2WVA钢基超疏水表面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韩瑜琦.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铸造工业的感应加热 第八讲 铜及铜合金感应熔炼电炉的设计与感应器参数的计算[J]. 李韵豪. 金属加工(热加工), 2020(08)
  • [5]聚四氟乙烯涂层和环氧豆油树脂涂层的制备及腐蚀性能[D]. 何吉喆. 天津大学, 2020
  • [6]2A12铝合金无烟化学抛光研究[D]. 彭泽清. 北京化工大学, 2020
  • [7]过渡金属(Cu Ni Co Fe)修饰蜂窝碳制备及电分析性能研究[D]. 王钠.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8]带锈涂装无机富锌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战兴晓.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9]阴极保护电位波动下X100管线钢点蚀发生机理及生长动力学研究[D]. 戴明杰.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10]石墨烯改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制备与防腐性能研究[D]. 王鹤霏.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标签:;  ;  ;  ;  

第二讲:常用金属材料的耐腐蚀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