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技工学校师资现状调查分析

山西省技工学校师资现状调查分析

一、山西省技工学校师资现状的调查和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佳妮[1](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农民职业教育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民职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尤为关键。只有将农民职业教育搞好了,乡村振兴的基础才会更加牢固,同时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在这一背景下,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选取了大同市云冈区农村人口为调查对象,对农村人口的职业教育现状展开了调查,重点了解他们的教育思想,受教育水平,他们的教育需求,他们教育培训的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对当地农村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当地的传统习俗与生活方式对此予以原因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创新点与难点;第二部分是对本文涉及到的部分名词进行概念界定,包括乡村振兴战略、农民职业教育、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民职业教育的关系,简单论述马克思对农民教育的论述和中国共产党对农民教育的论述并将其作为本文的理论支撑;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收集数据,明确云冈区农村人口接受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机构的情况;第四部分针对当地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比例低,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进一步分析造成此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包括教育观念落后、师资力量的匿乏、教育投入力度小等;第五部分则是根据上述部分内容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诸如加大农民教育培训的宣传力度、加大农民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创新农民职业教育的方式方法、完善农民职业教育的相关保障机制,以促进农村人口以更高的教育水平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韩一平[2](2020)在《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以山西省S技工学校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就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也在逐渐加快,对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也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为基础的部分,也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主力和主体。中职学校所开设的各个专业课程建设的情况决定着它是否能够最终完成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系统地分析中职课程建设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合理的、有效的、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对促进中职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都是十分有利且必要的。本论文主要聚焦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领域,围绕课程建设这一核心问题,以与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相关的各类研究以及国家相关的职业教育指导文件和政策为理论依据,结合山西省S技工学校这一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实际案例,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和调查研究,分别对课程建设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释,并进一步对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建设提出合理的策略和建议。本研究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具体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六个部分,是全文的提炼和总括。第二部分是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课程建设的相关理论概述,具体包括就业导向的职教课程发展观、课程建设理论、课程学习理论三个方面的内容,为本论文的分析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第三部分是山西省S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建设现状,具体分为学校的基本概况、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结构体系、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具体分析、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四个方面展开详细叙述。第四部分是该校就业导向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其中主要问题包括课程设置尚待完善、理论化的倾向有待改善、课程评价体系仍不健全以及其他辅助资源相对不足四个方面的内容,而主要原因包括内、外两个方面。第五部分是改善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的若干策略,具体包括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合理方案;改革现有课程内容,增加校本课程;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丰富课程评价标准,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全面改善教学条件;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重视校企联合,建立沟通反馈机制等七个方面的建议。

任鸿倩[3](2020)在《我国公共职业技能培训推进研究》文中认为在全球经济增长动能深刻转变的时代,我国相继发布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指导性的文件,绘制了建设制造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宏伟蓝图。职业的专业性需要劳动者接受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被赋予了培训劳动者的历史使命。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完善公共职业技能培训,是为了能够更加广泛、系统地开发人力资源,促使更多的劳动者接受专业的职业知识与技术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本研究从公共职业技能培训的对象、主体系统、投入机制、培训模式等多个维度,运用文献法、历史研究法、调查法,解析当前我国公共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同时,通过对一部分发达国家公共职业技能培训的研究,了解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以供我国借鉴。最终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保障策略,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公共职业技能培训的完善与发展。本研究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梳理建国以来我国公共职业技能培训的发展历程,发现我国的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发展历经了萌芽与探索、发展与成型、深化改革与继续发展三个阶段。同时,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公共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对象、主体系统、投入机制、培训模式、培训实施、培训评价等六方面的现状及其特点。第二,结合公共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与实际观察,深入分析了我国当前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不足,发现主要存在培训范围涵盖人群受限与部分受训者态度消极并存、培训主体的协调与基础能力不强、经费投入力度亟待加强、培训模式以专项培训为主、其它培训模式条件受限难以推广、培训实施系统运行过程权责不分明、培训评价的监管督促作用较弱等六大问题。第三,通过对日本、美国、澳大利亚三个发达国家公共职业培训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进行分析,取其精华,针对我国公共职业技能培训的实际问题,在法律政策体系、组织体系与评价机制等方面总结出可供借鉴的经验。第四,提出完善公共职业技能培训的策略。主要包括:通过立法保障和严格督促的方式,完善培训对象参与培训的横向与纵向需求;建立政府间接引导,企业主动参与,机构高效竞争的培训主体系统,加强公共职业技能培训优质资源共享,提高公共职业技能培训的师资队伍的服务质量;加强公共财政对培训拨款的力度,鼓励社会资金支持培训,设立各种形式的匹配拨款计划;增强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的权威性,培训规划、实施与积极的就业政策相辅相成,同时加强培训实施的监管,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完善培训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多元的评价主体系统。本研究对完善公共职业技能培训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未来进一步加强该研究,将会有利于推进公共职业技能培训理论的发展,也将会在实践中进一步推动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促进其完善,促进劳动者职业能力的提升,进而为社会稳定与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

王钰晔[4](2020)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提高职业技能,实现稳定就业,既是我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又是供给侧改革的应有之义。本文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着眼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通过对山西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情况的调研,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梳理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现状及山西省的培训成就及经验,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法相结合及案例研究法着重分析了职业技能培训的供需失衡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加强各界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关注,通过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的多方努力,能够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缓解就业难、技工荒问题,促进制造业的创新和发展,为加快城镇化做出重要贡献。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进行详细论述。第一章是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机遇。主要根据供给侧和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界定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特点,从而引出在供给侧大背景下,富余的新生代农民工急需培训,高技能人才需要旺盛,为职业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方向。第二章阐述了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山西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经验成效。通过研究文献、访谈、调研了解山西省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情况,总结出该省的经验,为加强全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提供参考。第三章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面临的困境,从职业培训的意愿、专业、内容、时限设置、评价标准的供需不平衡方面深挖问题,从法律政策、政府、社会组织、新生代农民工四方面探究原因,以便于多方面、深层次、更有效的解决职业培训问题。第四章是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对策建议。结合本人工作实际从三个角度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一是健全培训政策法规,提供政策保障;二是政府通过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择优选定培训机构,整合管理机构,搭建信息平台,建立科学评价标准,从而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三是企业加强指导规划,培训机构提高培训质量,非政府组织参与,动员社会力量为农民工减负,通过社会合力,来构建职业培训共同体;四是新生代农民工通过明确职业需求,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来实现自我增能。

乔璐瑶[5](2020)在《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文中指出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承担着为国家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重要使命。合理的教师教育供给结构对于完善教师教育制度、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响应终身教育理念和职业教育思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山西省委、省政府印发《山西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9-2022年)》对新时代山西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改革作出重大安排,明确提出“要以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这意味着深化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山西省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和教师教育振兴行动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本研究主要采用二次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首先通过对教育部、山西省教育厅所统计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山西省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教师数量、生师比、性别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的现状,分析山西省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专任教师性别结构失衡;专任教师学历整体有待提高以及专任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等方面。之后,通过了解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供给体系现状,对山西职前教师教育的院校供给结构、专业供给结构、课程供给结构、生源供给结构、师资供给结构等进行综合研判,分析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供给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院校供给方面,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特色相对弱化,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专业供给方面,特殊教育专业和职业教育专业缺失,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需进一步扩大,未建立起教师队伍的需求研判机制及师范专业招生会商机制;课程供给方面,教师教育课程地位边缘化,教师教育必修课多而选修课少,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仍然较为薄弱;生源供给方面,师范类专业招生录取分数线普遍偏低,师范生生源质量不佳;师资供给方面,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数量不足,缺乏一线基础教育的实践经历和任教经验,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拼盘组合”的现象。最后,在准确把握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依据和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调整教师教育院校供给结构和教师教育专业结构,加强教师教育课程建设,提高师范生生源质量以及建设高水平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等改革路径,来切实开展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有效提升山西省教师教育的层次和质量。

叶欣[6](2020)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作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主力军,承担着国家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中职教师的职业认同,不仅影响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而且影响学校的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等各个方面,因此中职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对教师、学生、学校乃至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482名中职教师为研究对象,了解他们的职业认同水平,探究中职教师职业认同在情感、认知、行为倾向、环境四个方面上存在的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以及影响他们对中职教师职业看法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中职教师职业认同的可行性对策。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梳理职业认同的相关文献综述,界定职业认同、教师职业认同等核心概念,阐述理论基础并确定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第二部分,调查研究的过程。包括研究对象的选取、研究工具的编制、调查资料的整理、数据处理及分析工具四个方面。第三部分,调查结果的数据呈现。主要描述了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的总体水平及在各变量间的差异情况、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情况。第四部分,通过数据发现中职教师职业认同存在的问题,借助访谈资料、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吉登斯自我认同理论对存在的问题及各变量间差异进行归因讨论。第五部分,以吉登斯的自我认同为理论基础,站在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者的视角,分别从提升中职教师的社会地位、促优中职教师专业发展、构建多元化终身教育体系、创建良善的职业环境四个方面,通过实现本体安全、实现理想自我、实现建构性反思、实现个体社会化来帮助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提升对职业的认同。第六部分,研究结论与展望。主要阐述研究的结论及研究反思进行后续研究展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的提升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本文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的调查,希望引起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者对中职教师职业认同问题的重视,丰富关于中职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内容,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思路,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加快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张文浩[7](2019)在《中等职业教育生源困境成因及出路探析 ——以大连市为例》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得到深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和技术性人才的重要职能,对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在我国职业教育高位推动和强势发展的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却仍然面临着吸引力不足,生源数量缺失、生源质量不高等诸多问题。生源问题是中等职业学校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和基础,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生存的保障和根本所在,解决好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问题,才能破解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难题。本研究按照“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途径,以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文化学理论、教育供求理论、生涯建构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后,对中等职业教育、生源及生源困境等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对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采用问卷法对大连市初中毕业生的升学意愿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入学选择、学习状态、学校管理认知、职教认知、就业认知、职业生涯认知等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分析,指出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挖掘、剖析了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结合产生问题的原因,以相关理论为基础,从转变观念、内涵建设、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完善招生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解决中等职业学校生源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张何奕[8](2019)在《晋南“541工程”三线建设遗存及其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线建设是我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特定历史环境下,在中西部内陆地区实施的军事工业建设运动。尽管山西在宏观区位上靠近一线,但因其特殊的地缘环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独特的资源禀赋,被国家划入三线建设范围并部署了多个三线项目。三线建设作为山西工业经济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学界对于山西省三线建设及其工业遗存的研究却几近空白。在此背景下,论文选取晋南地区的“541工程”三线建设遗存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在实地调研和资料整理后,对研究对象的历史沿革和遗存状况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并从选址、空间形态和建筑三个层面对研究对象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其次,通过解释性历史研究的方法,将研究对象纳入相关历史环境中,探寻山西近现代工业发展、铁路建设和国防项目与研究对象选址于该地区的内在联系以及特征的影响。再者,利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引入我国惠工事业和抗战时期工业内迁的相关史实,以及太原市“156项目”工业遗存案例作为比较对象进行研究,进一步阐述研究对象所呈现的特征是多种物质和非物质因素融合作用的结果。最后,在以上论述基础上提出研究对象的遗产价值。论文研究后认为:山西的地缘条件和工业基础对研究对象的选址落地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研究对象的空间形态在长官意志影响下呈现不同于传统单位大院的特征,而建设过程中领导体制的更迭直接带来了建筑设计的转变,居住建筑的空间变化与调整改造又折射出单位大院向社区转变的社会现象,鲜明的建筑特征表达则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思想。因此,研究对象具有历史、社会、建筑、科技、美学等方面的工业遗产价值。

王玉婷[9](2018)在《河源市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河源技师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肩负着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同时也是推动我国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受到党与政府的高度重视,也逐渐引起了广大社会群众的关注,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及促进社会就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在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其自身具有的重要地位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落差,尚存在教育结构不合理、招生形势不乐观、职教吸引力不足、缺乏优质生源与优质教师队伍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充分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各方面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我国相关部门出台了中职教育免费政策。基于此,本文将深入研究该政策实施时给中等职业教育带来的具体成效。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与访谈分析法对河源市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研究,以河源技师学院为例,对中职教育免费政策实施后职校在招生、教学方面的影响以及学生及其家长的态度进行了分析。全文主要划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分析并归纳了国内外关于中职教育免费政策或资助政策的研究文献,简要说明了论文的研究内容,介绍了论文所采用的一系列研究方法,简单描绘了论文的技术路线图;第二部分主要对教育政策、中等职业教育以及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这三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公共产品理论、社会公平理论与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重点内容,介绍了我国中职教育免费政策的由来、发展与现状;第三部分主要从中职教育免费政策的主要内容与实施情况对河源市中职教育政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以河源技师学院为例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实施免费政策后职校的相关情况变化、学生及其家长的态度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指出河源市中职教育免费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职院校招生困难的问题,并且可以解决贫困学生经济拮据的问题并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指出其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五部分主要对美国与德国的中职教育免费政策进行了分析,在借鉴国外的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河源市中职教育免费政策实施过程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与对策建议;第六部分主要是对全文的总结与归纳。

李夏[10](2018)在《运城市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前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支实践技能强、专业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保障高等职业院校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要想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高技能师资必不可少。自2005年我国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首次对教师企业实践的时间做出详尽规定后,相关政策也相继出台。教育部对职业院校教师职后培训、企业实践相当重视,在2011年至2015年与财政部共同组织45万名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与集中培训交替进行的教师职后培训模式。在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教师企业实践工作也如火如荼的展开,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加强了校企合作、提高了自身专业技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的高职教师企业实践工作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影响到了教师企业实践的实效性。在本研究中,笔者在对现有文献的分析总结基础上,分析教师企业实践的理论基础,对高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以山西省运城市为个案,对运城市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的现状进行调查,从院校、教师、企业三方面提出符合山西省运城市实际情况的完善对策。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为指导,对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两大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必要性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了职业院校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教师类型、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形式。第三部分选取山西运城的五所职业院校进行实地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并对调研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山西省运城市职校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的现状。第四部分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问题从国家制度层面、院校层面、教师层面、企业层面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透过现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找出教师企业实践的影响因素。第五部分针对山西省运城市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出现的问题,从国家制度层面、教师层面、院校层面、企业层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对策,提高教师企业实践的实效性,以期能缩小山西省运城市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现状与国家要求之间的差距。

二、山西省技工学校师资现状的调查和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省技工学校师资现状的调查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农民职业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主要难点及创新之处
        1.4.1 论文的难点
        1.4.2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乡村振兴战略
        2.1.2 农民职业教育
        2.1.3 农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对农民教育的论述
        2.2.2 中国共产党对于农民教育的论述
        2.2.3 人力资本理论
3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农民职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设计
        3.1.1 调查方法
        3.1.2 调查样本分布情况
        3.1.3 调查内容
    3.2 调查结果分析
        3.2.1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2.2 农民素质现状
        3.2.3 农民教育培训现状
        3.2.4 访谈案例
4 农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农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4.1.1 农民参与比例偏低
        4.1.2 教学方法单一
        4.1.3 教学设施相对落后
        4.1.4 教学过程缺乏监督管理
    4.2 农民职业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教育教学理念滞后
        4.2.2 师资力量薄弱
        4.2.3 资金投入不够
        4.2.4 监管制度不严
5 乡村振兴战略下提升农民职业教育的路径
    5.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5.1.1 推进教育培训宣传工作
        5.1.2 增加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
        5.1.3 加强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5.2 优化农民职业教育资源
        5.2.1 创新教育培训内容和方法
        5.2.2 强化职业院校师资力量
        5.2.3 完善职业教育教学设施
    5.3 健全农民职业教育相关制度
        5.3.1 改善培训对象的遴选制度
        5.3.2 规范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制度
        5.3.3 优化农民职业教育监管制度
        5.3.4 落实农民职业教育的扶持政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以山西省S技工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中职学校
        1.3.2 计算机应用专业
        1.3.3 课程
        1.3.4 课程建设
        1.3.5 就业导向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及创新
        1.6.1 研究内容
        1.6.2 主要创新
第二章 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课程建设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就业导向的职教课程发展观
        2.1.1 就业导向职教课程发展观的思想基础
        2.1.2 就业导向职教课程发展观的四大核心要素
        2.1.3 “就业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协调机制
    2.2 课程建设理论
        2.2.1 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2.2 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2.2.3 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2.2.4 课程建设的防范误区
    2.3 学习理论基础
        2.3.1 杜威“从做中学”理论
        2.3.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3.3 多元智力理论
第三章 S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建设现状
    3.1 学校的基本概况
    3.2 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结构体系
        3.2.1 公共课程
        3.2.2 专业课程
        3.2.3 其他课程
    3.3 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具体分析
        3.3.1 公共课程分析
        3.3.2 专业课程分析
        3.3.3 其他课程分析
    3.4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教学
        3.4.1 该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就业方向
        3.4.2 该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
        3.4.3 该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招生趋势
        3.4.4 该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的实施效果
第四章 S技工学校就业导向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4.1 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4.1.1 课程设置尚待完善
        4.1.2 理论化的倾向有待改善
        4.1.3 课程评价体系仍不健全
        4.1.4 其他辅助资源相对不足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外部原因
        4.2.2 内部原因
第五章 改善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的若干策略
    5.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合理方案
    5.2 改革现有课程内容,增加校本课程
    5.3 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5.4 丰富课程评价标准,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5.5 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全面改善教学条件
    5.6 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5.7 重视校企联合,建立沟通反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我国公共职业技能培训推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理论基础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推进我国公共职业技能培训的现实必然性
    2.1 公共职业技能培训的概念及内涵
        2.1.1 职业技能培训
        2.1.2 公共职业技能培训
    2.2 推进公共职业技能培训的现实需求
        2.2.1 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
        2.2.2 解决就业问题的需要
        2.2.3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需要
        2.2.4 劳动者自我实现的需要
    2.3 推进公共职业技能培训的历史与现实基础
        2.3.1 推进公共职业技能培训的历史基础
        2.3.2 推进公共职业技能培训的现实基础
第三章 我国公共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
    3.1 培训对象范围逐渐扩大
    3.2 培训主体各方能力提升
        3.2.1 培训组织的主体职责规定较为明确
        3.2.2 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缓慢提升
    3.3 培训投入由政府财政拨款主导
    3.4 培训模式较为多样
    3.5 培训实施政府主导
    3.6 培训评价多是结果性评价
第四章 我国公共职业技能培训的现存问题
    4.1 对培训对象的吸引力仍需提升
        4.1.1 部分劳动者不在培训范围
        4.1.2 部分受训者培训态度消极
    4.2 培训主体的协调能力与基础能力不强
    4.3 培训经费投入力度亟待加强
    4.4 培训模式和条件有待进一步拓展
    4.5 培训实施系统运行过程权责不分明
        4.5.1 培训实施的主体权责不对等
        4.5.2 培训实施的监管主体之间职能模糊
    4.6 培训评价的监管督促作用较弱
        4.6.1 评价主体单一约束力不强
        4.6.2 培训质量评价方法效能较低
第五章 发达国家公共职业技能培训的发展及经验
    5.1 日本的公共职业训练
        5.1.1 完善的公共职业训练法律体系
        5.1.2 全民重视职业训练的培训文化
        5.1.3 多元的公共职业训练组织体系
    5.2 美国的公共就业培训
        5.2.1 完善的公共就业培训体系
        5.2.2 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5.3 澳大利亚的公共职业技能培训
        5.3.1 较高的公共职业培训地位
        5.3.2 完善的职业培训管理体系
        5.3.3 统一的澳大利亚质量培训框架
    5.4 发达国家公共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与启示
        5.4.1 完整的法律政策体系保障培训工作的有力实施
        5.4.2 完善的培训组织体系保障培训实施的协调有效
        5.4.3 统一的培训评价机制保障培训效果与质量
第六章 推进我国公共职业技能培训的对策
    6.1 逐步满足培训对象参与培训的需求
        6.1.1 培训立法保障培训对象的学习权
        6.1.2 严格督促培训对象的学习进程
    6.2 有效发挥公共职业技能培训主体的作用
        6.2.1 建立多方合作的培训主体系统
        6.2.2 加强公共职业技能培训教学资源建设
        6.2.3 提高公共职业技能培训的师资水平
    6.3 完善公共职业技能培训的经费投入机制
        6.3.1 鼓励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
        6.3.2 设立各种形式的匹配拨款计划
    6.4 建立校企合作主导的培训范式
    6.5 提高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的有效性
        6.5.1 增强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的权威性
        6.5.2 培训规划与培训实施相辅相成
    6.6 完善公共职业技能培训的评价体系
        6.6.1 建立科学的培训质量评价标准
        6.6.2 建立多元的培训评价主体系统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机遇
    1.1 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特点
        1.1.1 市民化进程中成为务工主力
        1.1.2 教育普及中提升了自身素养
        1.1.3 环境改善中增强了职业期望
        1.1.4 就业竞争中凸显出自身劣势
    1.2 供给侧改革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提出了新要求
        1.2.1 只有加强培训才能提升自身竞争力
        1.2.2 只有加强培训才能满足产业新需求
        1.2.3 只有加强培训才能实现改革的目标
第二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经验—以山西省为例
    2.1 山西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基本情况
        2.1.1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保障
        2.1.2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平台搭建
        2.1.3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需求强烈
    2.2 山西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经验
        2.2.1 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满足了多种需求
        2.2.2 三家联动的培训体系扩大了就业渠道
        2.2.3 主流媒体的培训宣传调动了参与热情
        2.2.4 以赛促训的培训实践提升了技能水平
        2.2.5 实名管理的信息体系实现了安全保障
第三章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面临的困境与原因
    3.1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面临的困境
        3.1.1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机构供需失衡
        3.1.2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内容供需失衡
        3.1.3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认证供需失衡
        3.1.4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资金供需失衡
    3.2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遇到困境的原因分析
        3.2.1 职业培训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3.2.2 政府职能得不到充分有效发挥
        3.2.3 各类培训机构的综合能力不强
        3.2.4 农民工自身局限影响培训效果
第四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完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建议
    4.1 健全培训政策法规
        4.1.1 加快制定职业培训相关法律
        4.1.2 建立职业培训配套政策体系
        4.1.3 完善职业培训资金筹措机制
    4.2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4.2.1 建立两类培训模式
        4.2.2 择优选定培训机构
        4.2.3 整合多头管理部门
        4.2.4 注重建设信息平台
        4.2.5 建立科学评价标准
    4.3 社会合力,构建职业培训共同体
        4.3.1 充分营造职业培训的社会环境
        4.3.2 进一步发挥企业培训体系作用
        4.3.3 进一步提升相关机构培训质量
        4.3.4 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职业培训
    4.4 新生代农民工实现自我增能
        4.4.1 明确自身职业培训需求
        4.4.2 拓宽自身社会资本网络
        4.4.3 发挥外部激励机制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政策诉求
        1.1.2 现实要求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因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问题的相关研究
        1.3.3 关于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的相关研究
        1.3.4 关于国外教师教育改革的相关研究
    1.4 概念界定
        1.4.1 教师教育
        1.4.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4.3 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数据来源
    1.8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8.1 研究重点
        1.8.2 研究难点
        1.8.3 研究创新点
2 山西省教师队伍现状及问题
    2.1 山西省幼儿园及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数量变化
        2.1.1 幼儿园教师队伍数量变化
        2.1.2 中小学教师队伍数量变化
    2.2 山西省幼儿园及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结构变迁
        2.2.1 生师比结构
        2.2.2 教师性别结构
        2.2.3 教师学历结构
        2.2.4 教师职称结构
    2.3 山西省幼儿园及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2.3.1 专任教师数量不足
        2.3.2 专任教师性别结构失衡
        2.3.3 专任教师学历整体有待提高
        2.3.4 专任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
3 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供给侧的现状及问题
    3.1 山西职前教师教育院校供给现状及问题
        3.1.1 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特色相对弱化
        3.1.2 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3.2 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专业供给现状及问题
    3.3 山西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供给现状及问题
        3.3.1 教师教育课程地位边缘化
        3.3.2 教师教育必修课多而选修课少
        3.3.3 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仍然较为薄弱
    3.4 山西职前教师教育生源供给现状及问题
    3.5 山西职前教师教育师资供给现状及问题
4 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依据和原则
    4.1 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依据
        4.1.1 师资需求变化是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前提
        4.1.2 基础教育改革是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背景
        4.1.3 现有的不足是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动力
        4.1.4 山西省教师教育振兴计划是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契机
    4.2 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原则
        4.2.1 适用性原则
        4.2.2 实践性原则
        4.2.3 生态性原则
        4.2.4 开放性原则
5 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
    5.1 优化调整教师教育院校供给结构
        5.1.1 支持一流师范院校建设
        5.1.2 鼓励支持高水平综合院校参与教师教育
    5.2 调整优化师范专业结构
    5.3 加强教师教育课程建设
        5.3.1 提高教师教育课程的地位
        5.3.2 适当提高教师教育选修课程比例
        5.3.3 加强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建设
    5.4 提高师范生生源质量
        5.4.1 提高教师经济社会地位
        5.4.2 改革师范生招生制度
        5.4.3 增加政策供给,吸引优秀生源
    5.5 建设高水平教师教育师资队伍
        5.5.1 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
        5.5.2 与基础教育一线密切合作
        5.5.3 提升高校教师教育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重视发展职业教育
        1.1.2 中职教师职业认同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综述
        1.4.1 教师职业认同概念和结构的研究
        1.4.2 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研究
        1.4.3 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研究
        1.4.4 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方法的研究
        1.4.5 关于综述的思考
    1.5 概念界定
        1.5.1 认同
        1.5.2 职业认同
        1.5.3 教师职业认同
        1.5.4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
    1.6 理论基础
        1.6.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6.2 吉登斯自我认同理论
第二章 调查研究的过程
    2.1 研究对象的选取
    2.2 研究工具的编制
        2.2.1 调查问卷
        2.2.2 访谈提纲
    2.3 调查资料的整理
        2.3.1 初始问卷资料的发放与回收
        2.3.2 初始问卷资料的分析与处理
        2.3.3 正式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2.3.4 访谈资料的回收与处理
    2.4 数据处理工具
第三章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认同调查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1.1 个体属性变量基本情况
        3.1.2 个体经验变量基本情况
        3.1.3 外部环境变量基本情况
    3.2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认同总体水平
    3.3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认同各变量间差异状况
        3.3.1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认同在个体属性变量间的差异状况
        3.3.2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认同在个体经验变量间的差异状况
        3.3.3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认同在外部环境变量间的差异状况
    3.4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情况
第四章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认同存在的问题及差异性原因分析
    4.1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认同总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1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情感动力补给不足
        4.1.2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认知定位模糊
        4.1.3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意志薄弱
        4.1.4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对职业环境满意度偏低
    4.2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认同各变量间的差异性原因分析
        4.2.1 个体属性变量间的差异性原因分析
        4.2.2 个体经验变量间的差异性原因分析
        4.2.3 外部环境变量间的差异性原因分析
第五章 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对策
    5.1 提升中职教师的社会地位,实现本体安全
        5.1.1 改变传统观念,完善中职教师工资制度
        5.1.2 严格把控入口关,合理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5.2 促优中职教师专业发展,实现理想自我
        5.2.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植中职教师职业理想
        5.2.2 搭建专业交流平台,升级中职教师专业知识能力
        5.2.3 建立职业生涯管理体系,促进中职教师多样化发展
    5.3 构建多元化终身教育体系,实现建构性反思
        5.3.1 完善终身教育制度,推动中职教师自我反思的长效性建构
        5.3.2 优化校本培训模式,推动中职教师制度性反思的创新性建构
        5.3.3 优化校企合作模式,推动中职教师制度性反思的实践性建构
    5.4 创建良善的职业环境,实现个体社会化
        5.4.1 完善职称评审机制,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5.4.2 健全个性化的评价机制,营造和谐多样的师资队伍环境
        5.4.3 建立校师生命运共同体,营造开放共享的校园环境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附录一 预访谈提纲
    附录二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认同初始调查问卷
    附录三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认同正式调查问卷
    附录四 深入访谈提纲

(7)中等职业教育生源困境成因及出路探析 ——以大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1.3.1 职业教育
        1.3.2 中等职业教育
        1.3.3 中等职业学校
        1.3.4 生源及生源困境
    1.4 理论基础
        1.4.1 人力资本理论
        1.4.2 教育文化学理论
        1.4.3 教育供求理论
        1.4.4 生涯建构理论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点
        1.5.4 技术路线
2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及生源演变历程
    2.1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2.1.1 建国前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2.1.2 建国初期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2.1.3 改革开放后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2.2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生源演变历程
        2.2.1 建国初期中等职业教育生源演变历程
        2.2.2 改革开放后中等职业教育生源演变历程
3 大连市中等职业教育生源现状调查
    3.1 调查准备与方案设计
        3.1.1 大连市中等职业教育概况
        3.1.2 调查准备
        3.1.3 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3.2 调查的正式实施
        3.2.1 正式调查的样本情况
        3.2.2 初中生升学意愿问卷学生基本情况
        3.2.3 中等职业教育生源问题问卷学生基本情况
    3.3 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3.3.1 初中生的升学意愿分析
        3.3.2 中职生入学选择基本情况
        3.3.3 中职学生学习状态情况
        3.3.4 中职生学校管理认知情况
        3.3.5 中职生职教认知情况
        3.3.6 中职生就业认知情况
        3.3.7 中职生职业生涯认知情况
4 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困境现状及原因分析
    4.1 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生源数量呈下滑趋势
        4.1.2 生源质量不高
        4.1.3 生源流失严重
    4.2 形成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困境的外部原因
        4.2.1 社会传统观念的桎梏
        4.2.2 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制约
        4.2.3 地方适龄人口减少
        4.2.4 招生待遇与普通教育不对等
        4.2.5 招生市场竞争激烈
        4.2.6 升学通道相对闭塞
    4.3 影响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困境的内部原因
        4.3.1 学校自身疏于管理
        4.3.2 专业教师与“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4.3.3 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
        4.3.4 人才培养不能适应产业需求
        4.3.5 缺乏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5 国内外中等职业教育吸引生源的经验及启示
    5.1 国外职业教育吸引生源的经验
        5.1.1 德国职业教育吸引生源的经验
        5.1.2 瑞士职业教育吸引生源的经验
        5.1.3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吸引生源的经验
    5.2 国内职业教育吸引生源的经验
        5.2.1 上海职业教育吸引生源的经验
        5.2.2 广西职业教育吸引生源的经验
    5.3 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启示
        5.3.1 良好的社会氛围
        5.3.2 企业行业深入参与
        5.3.3 畅通的升学渠道
6 大连市中等职业教育生源困境的出路
    6.1 打破观念束缚
        6.1.1 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再定位
        6.1.2 扭转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偏见
        6.1.3 扭转学校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偏见
    6.2 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
        6.2.1 对接产业打造特色专业品牌
        6.2.2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6.2.3 筑牢校企合作堡垒
        6.2.4 优化整合中等职业学校
    6.3 由就业导向向生涯导向过渡
        6.3.1 中等职业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课程
        6.3.2 打通职业学校升学“立交桥”
        6.3.3 提早对初中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6.3.4 建立普职融通的资格框架
    6.4 完善招生机制
        6.4.1 制定公平合理的招生政策
        6.4.2 拓宽生源渠道
        6.4.3 打造高水平招生团队
        6.4.4 有效的规范招生市场秩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大连市初中生升学意愿调查问卷
附录 B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办主任访谈提纲
附录 C 大连市中等职业教育生源问题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晋南“541工程”三线建设遗存及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缘起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5 既往研究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2 晋南“541 工程”选址及成因解析
    2.1 山西地缘优势条件
    2.2 山西近代工业经济的发展
    2.3 山西近代铁路体系的建设
    2.4 山西国防工业的战备疏散
    2.5 “541 工程”的选址特征
    2.6 本章小结
3 晋南“541 工程”建设历程与遗存现状
    3.1 三线建设的时代背景和建设历程概述
    3.2 “541 工程”历史概述
    3.3 “541 工程”工业遗存案例调查
    3.4 案例现状总结
    3.5 本章小结
4 晋南“541 工程”工业遗存的空间形态分析
    4.1 “541 工程”分厂的空间构成
    4.2 “541 工程”分厂的空间布局形式
    4.3 本章小结
5 晋南“541 工程”工业遗存的建筑分析
    5.1 建筑形态
    5.2 功能空间
    5.3 结构构造
    5.4 材料装饰
    5.5 本章小结
6 比较研究
    6.1 抗战时期工业内迁与三线建设的比较研究
    6.2 惠工事业与三线单位大院的比较研究
    6.3 太原“156 项目”与“541 工程”的比较研究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选址特征及影响因素
    7.2 空间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
    7.3 建筑特征及影响因素
    7.4 “541 工程”的工业遗产价值简析
    7.5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河源市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河源技师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与不足
2 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教育政策
        2.1.2 中等职业教育
        2.1.3 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社会公平理论
        2.2.3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2.3 我国中职教育免费政策的由来、发展和现状
        2.3.1 我国中职教育政策的由来
        2.3.2 我国中职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2.3.3 我国中职教育政策的现状
3 河源市中职教育免费政策及其实施状况的调查分析
    3.1 河源市中职教育免费政策的发展现状
        3.1.1 中职教育免费政策的主要内容
        3.1.2 中职教育免费政策的实施情况
    3.2 问卷调查总体概述
        3.2.1 样本选择
        3.2.2 访谈结果分析
    3.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 河源市中职教育免费政策实施的成效和问题
    4.1 中职教育免费政策实施产生的影响
        4.1.1 中职院校招生问题得以缓解
        4.1.2 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
        4.1.3 带动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4.1.4 促进了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
    4.2 河源市中职教育免费政策及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政策缺乏有效的监管
        4.2.2 经费的责任和管理制度不完善
        4.2.3 招生形势依旧不容乐观
        4.2.4 中职学生流失问题突出
        4.2.5 缺乏与免费政策相关的配套改革措施
5 国外经验借鉴及完善中职教育免费政策的对策建议
    5.1 国外中职教育免费政策的经验借鉴
        5.1.1 美国经验借鉴
        5.1.2 德国经验借鉴
    5.2 完善中职教育免费政策的建议
        5.2.1 加大政策监督力度
        5.2.2 完善经费保障监管机制
        5.2.3 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观
        5.2.4 提高中职教育的吸引力
        5.2.5 健全中职教育资助体系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10)运城市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三)理论基础及核心概念界定
        1.理论基础
        2.核心概念界定
    (四)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一、职校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一)职校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的必要性分析
        1.职业院校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
        2.职业院校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需要
        3.职业院校增强“校企合作”的需要
    (二)职校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的可行性分析
        1.运城市职业院校现状概述
        2.运城市工业园企业情况概述
二、职校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类型及形式
    (一)参与企业实践的职校专业课教师类型
        1.返聘于企业的教师
        2.有一定教龄的专业教师
        3.高校的新晋教师
    (二)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形式
        1.短期参观、技能培训
        2.定期的兼职培训
        3.到企业进行挂职工作
三、山西运城职校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1.问卷调查
        2.访谈调查
    (二)山西运城职校教师企业实践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1.教师层面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2.学校层面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3.企业层面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四、山西运城职校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的问题
    (一)国家制度层面的问题
    (二)教师自身层面的问题
        1.教师对实践思想认识陈旧
        2.教师身份转变困难
        3.教师自我监管不到位
    (三)职业院校层面的问题
        1.院校对于教师实践的时间安排不合理
        2.院校对教师实践专业分配不对口
        3.院校监管不到位
        4.院校考核、激励方式过于形式化
    (四)企业层面的问题
        1.企业呈现“不作为”态度
        2.企业安排任务单一、缺乏实时指导
五、山西运城职校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的优化对策
    (一)国家制度层面的改善措施
    (二)教师层面的改善措施
        1.树立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2.提高教师入职准入门槛
        3.激发教师成就动机
    (三)职业院校层面的改善措施
        1.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与教师企业实践相统一
        2.制定教师企业实践轮训计划
        3.教师与企业员工身份互换
        4.成立专门监管小组
        5.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四)企业层面的改善措施
        1.多方联动改善不作为态度
        2.教师带项目进课堂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职校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现状的调查问卷
    (二)职校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的访谈提纲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四、山西省技工学校师资现状的调查和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农民职业教育问题研究[D]. 杨佳妮.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2]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以山西省S技工学校为例[D]. 韩一平. 山西大学, 2020(01)
  • [3]我国公共职业技能培训推进研究[D]. 任鸿倩. 山西大学, 2020(01)
  • [4]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D]. 王钰晔. 山西大学, 2020(01)
  • [5]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D]. 乔璐瑶.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 叶欣.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7]中等职业教育生源困境成因及出路探析 ——以大连市为例[D]. 张文浩.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8]晋南“541工程”三线建设遗存及其比较研究[D]. 张何奕.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9]河源市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河源技师学院为例[D]. 王玉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10]运城市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夏. 广西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山西省技工学校师资现状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