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对植物病害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

壳聚糖对植物病害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

一、壳聚糖对植物病害的抑制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欣欣[1](2021)在《堆肥提取液对草莓黄萎病防控效果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起的草莓黄萎病是毁灭性的且难以攻克的维管束萎蔫病害,已成为制约草莓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由于缺乏有效的抗病种质资源,生产上主要采用种植前土壤熏蒸消毒以及作物轮作等措施来减少黄萎病的发生与危害,但均有一定的弊端和局限性。亟需研究探索新的防治途径与策略。已有研究表明,不同农业固体废弃物来源的堆肥提取液对植物病原菌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可发展成一种替代化学农药防治某些作物病害的有效手段。然而,受堆肥来源、提取方式以及施用方法的不同,应用堆肥提取液来防治植物病害的功效仍存在争议。此外,鉴于堆肥提取液复杂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组成,往往很难确定其确切的作用方式。本研究分别以菌糠堆肥和玉米秸秆堆肥为原料制备液态提取物,在优化提取工艺参数的基础上,考察堆肥提取液对草莓黄萎病的防控效果,并阐明其作用机理,不仅能够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而且可为堆肥提取液的生产与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进一步筛选抗黄萎病高效生防菌,并对其分类地位、生防潜力以及抗菌活性代谢产物等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防治草莓黄萎病的微生物农药的研制与开发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别以菌糠堆肥和玉米秸秆堆肥为原料,以草莓黄萎病菌为靶标病原菌,在持续曝气和不充气两种方式下制备液态提取物,对影响堆肥提取液抑菌效果的因素进行优化;基于Illumina Nova Seq测序技术揭示堆肥和堆肥提取液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差异。结果如下:获得了能有效发挥堆肥提取液抑菌防病功效的提取工艺参数。曝气菌糠堆肥提取液为:料液比1:4,提取温度25℃,提取时间3 d,溶解氧含量不低于6.0 mg/L。不充气菌糠堆肥浸提液为:料液比1:4,提取温度30℃,提取时间6 d。曝气玉米秸秆堆肥提取液为:料液比1:6,提取温度30℃,提取时间2 d,溶解氧含量不低于6.0 mg/L。不充气玉米秸秆堆肥浸提液为:料液比1:6,提取温度35℃,提取时间6 d。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与固态发酵堆肥相比堆肥提取液中含有的细菌丰度更高,且曝气堆肥提取液的细菌以及真菌群落多样性较不充气堆肥浸提液更高。不同提取条件下制得的堆肥提取液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但共有的优势细菌门类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以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属水平,曝气菌糠堆肥提取液中相对丰度最高的细菌类群主要为Arachidicoccus、Taibaiella、Olivibacter和土地杆菌属(Pedobacter);曝气玉米秸秆堆肥提取液中的优势菌属为盐孢菌属(Salinispora)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子囊菌门(Ascomycota)真菌为堆肥提取液中的绝对优势菌。曝气提取时,菌糠堆肥提取液中Hapsidospora、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Mycothermus和Crassicarpon的相对丰度较堆肥明显提高;玉米秸秆堆肥提取液中青霉属(Penicillium)、木霉属(Trichoderma)、梗孢酵母属(Sterigmatomyces)以及隔孢伏革菌属(Peniophora)的相对丰度较堆肥大幅度提高。综合比较不同提取条件下堆肥提取液含有的可培养微生物总量、微生物多样性以及对草莓黄萎病菌的抑菌率,曝气堆肥提取液优于不充气堆肥浸提液。2.以菌糠堆肥提取液和玉米秸秆堆肥提取液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了堆肥提取液原液、过滤除菌液以及高温灭菌液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离体抑制作用;通过温室盆栽试验验证其对草莓黄萎病的防病促生效果,并测定根施堆肥提取液对草莓叶片内防御酶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肥提取液对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均有显着抑制作用,菌糠堆肥提取液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92.43%和82.94%,玉米秸秆堆肥提取液的抑制率分别为90.60%和78.24%,经过滤除菌或高温灭菌后抑制效果显着降低。盆栽试验证实,预先用堆肥提取液灌根处理对草莓黄萎病的防病促生效果最佳,菌糠堆肥提取液和玉米秸秆堆肥提取液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42.23%和41.85%,且对植株生长有显着促进作用。此外,受黄萎病菌胁迫时,施用两种堆肥提取液处理均可显着提高植株体内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并减少丙二醛(MDA)的积累,增强草莓植株的抗氧化防御系统。说明微生物对病原菌的直接抑制作用以及诱导系统抗性是堆肥提取液发挥抑菌防病功效的主要因素。3.以大丽轮枝菌为靶标菌,从堆肥提取液中筛选高效拮抗菌,通过温室盆栽试验评价其对草莓黄萎病的防控效果,并明确生防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共分离到189株细菌,经初筛和复筛获得3株对大丽轮枝菌的抑菌带直径大于8 mm且抑菌率超过65%的拮抗菌。其中菌株CT32的拮抗活性最强,对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74.86%。采用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并结合Biolog GEN III、API 50 CH检测及透射电镜观察等表型特征分析,将CT32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盆栽试验证实,预防性施入CT32菌悬液对草莓黄萎病的生防效果高达58.82%,同时还显着促进了草莓植株的生长,株高、茎粗、地上部鲜重及干重、根鲜重及干重分别相比对照提高了47.48%、51.35%、63.75%、59.16%、66.81%和75.14%。说明菌株CT32有良好的防病促生效果,具有进一步开发应用的潜力。4.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对菌株CT32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萃取条件进行优化,对色谱分离条件进行摸索;在定性鉴定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测定了26种挥发性组分对草莓黄萎病菌和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fragariae)的抑制活性。结果如下:建立了一种基于HS-SPME-GC-MS技术分析生防贝莱斯芽孢杆菌挥发性成分的方法。HS-SPME参数为:样品平衡时间27 min,以50/30μm的二乙烯基苯/羧基/聚二甲基硅氧烷(DVB/CAR/PDMS)萃取头在74℃下萃取53 min。HP-5MS柱上的色谱程升分离条件为:初温40℃,保持2 min,以4℃/min的速率升至110℃,以2℃/min的速率升至130℃,保持2 min,以2℃/min的速率升至150℃,保持2 min,以3℃/min的速率升至200℃,再以30℃/min的速率升至300℃,保持5 min。对菌株CT32的VOCs经HS-SPME-GC-MS分析,共分离到50种化合物,其中确定结构的31种,占易挥发成分总量的90.85%,并且,有6种从未被报道过是由细菌或真菌产生的化合物,分别是:甲酸癸酯、6-叔丁基-2,4-二甲苯酚、十二腈、2-甲基十五烷、(Z)-5-十一烯、2,2’,5,5’-四甲基联苯。离体试验结果表明:CT32菌株释放的VOCs在与8种植物病原真菌的互作中起着重要作用。癸醛、苯并噻唑、3-十一酮、2-十一酮、2-十一醇、十一醛以及6-叔丁基-2,4-二甲苯酚对两种靶标病原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中,苯并噻唑和6-叔丁基-2,4-二甲苯酚的抗真菌活性最强,抑菌率超过90%。5.测定贝莱斯芽孢杆菌CT32的抗真菌谱,并检测其基因组中含有的抗菌物质合成相关基因;通过单因素和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影响脂肽类抗菌物质生物合成的关键因子,再以响应面法对该菌株产抗菌脂肽的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菌株CT32对8种植物病原菌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其基因组中含有srf AB、itu C、fen D、bmy B、mln A、bae N、bac B、dfn A和dhb F,该菌株具有合成脂肽类物质(Surfactin、Iturin、Fengycin、Bacillomycin)、聚酮化合物(Macrolactin、Bacillaene、Difficidin)、溶杆菌素(Bacilysin)和铁载体(Bacillibactin)的能力。在考察的14个培养基成分和发酵条件因素中,对脂肽产量有显着影响的关键因子为硝酸铵含量、硫酸镁含量、培养温度以及装液量。确定菌株CT32高产脂肽类抗生素的最佳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40.0 g/L,NH4NO34.88 g/L,Mg SO4·7H2O 0.47 g/L,KCl 0.3 g/L,KH2PO41.8 g/L,Fe SO4·7H2O 0.15 mg/L,Mn SO4·H2O 5.0 mg/L,Cu SO4·5H2O 0.16mg/L,p H 6.0。最适发酵条件为:培养温度31℃,发酵时间48 h,接种量6%,装液量64 m L/瓶,转速200 rpm。此摇瓶发酵工艺下的脂肽产量为1.57 g/L,相比优化前的0.76 g/L提高了106.58%。

赵云花[2](2021)在《芽孢杆菌CL2在枸杞采后病害防控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枸杞(Lycium barbarum L.)作为传统中药材,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枸杞鲜果富含营养物质,被认为是“超级水果”。枸杞鲜果采摘后在运输、加工和贮藏期间易被病原性真菌侵染而发生腐烂,因此市面上主要供给晒干的枸杞子,而枸杞鲜果则很少见。利用拮抗菌来防治病原菌的污染己成为国内外学者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芽孢杆菌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同时具有分子量低、易通过空气扩散且能避免表面残留等特点,在果蔬采后储藏保鲜方面存在应用价值。本研究对导致枸杞鲜果采后腐烂的病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以分离得到的病原真菌为指示菌从重楼块茎中筛选出一株产抗菌VOCs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L2),并通过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技术(GC-IMS)对菌株CL2产生的VOCs进行成分分析鉴定,最后探究了菌株CL2产生VOCs对病原真菌LB1的体内防控效果,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从采后腐烂的枸杞果实中分离鉴定到4株病原真菌,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4株病原真菌分别为毛霉菌LB1(Mucor circinelloides LB1)、镰刀菌LB5(Fusarium arcuatisporum LB5)、链格孢菌LB7(Alternaria iridiaustralis LB7)和炭疽菌LB8(Colletotrichum fioriniae LB8)。2.以分离鉴定到的4株枸杞采后病原真菌为指示菌,通过平板对扣法从重楼块茎中筛选得到一株产抗菌VOCs的内生菌菌株CL2。通过对菌株CL2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检测以及16S r DNA分子生物学分析,最终确定菌株CL2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L2)。3.通过研究菌株CL2产生的VOCs对4株枸杞采后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及菌丝形态结构的影响,初步探究了VOCs的抗菌作用和抗菌机理。结果表明:在与菌株CL2对扣共培养时,菌株CL2产生的VOCs对4株病原真菌菌丝的生长均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菌株LB8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73%。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VOCs能造成4株枸杞采后病原真菌菌丝形态发生异常,主要表现为菌丝失去线性、表面凹陷、菌丝扭曲并收缩、菌丝末端膨大和菌丝破裂并折叠等。4.采用GC-IMS技术对菌株CL2产生的VOCs进行成分分析,鉴定出7种不同VOCs组分,分别是2,3-丁二酮、乙酸丁酯、2-庚酮、2-戊酮、正丁醇、异戊酸和乙偶姻。通过平板对扣法对这7种VOCs组分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主要的抑菌VOCs组分是2,3-丁二酮和异戊酸。5.将接种了病原真菌LB1的枸杞鲜果分别与菌株CL2、2,3-丁二酮和异戊酸共培养在培养皿中,研究其对病原真菌LB1的体内防控效果。分别对培养0 d、3 d、5 d、7 d的枸杞果实的腐烂率、硬度、总酚、类黄酮等生理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菌株CL2产生的VOCs及其组分2,3-丁二酮和异戊酸都能显着降低枸杞果实的腐烂率,说明该菌株CL2产生的VOCs及2,3-丁二酮和异戊酸这两种组分均能抑制病原真菌LB1的体内致病活性,具有进一步被开发为枸杞采后保鲜防腐熏蒸剂的潜在研究价值。

张萌欣[3](2021)在《苹果树腐烂病复合防治菌剂的研制》文中提出苹果树腐烂病,是苹果树感染黑腐皮壳属真菌而引起的一种病害,在我国广泛存在,严重阻碍了苹果产业的发展。传统的化学杀菌剂虽然能有效抑制苹果树腐烂病,但是产生的农药残留,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不容忽视,随着人们对健康环保问题越来越重视,无毒环保的生物防治的优势在苹果树腐烂病防治中逐渐展现出来。黄腐酸具有稳定可靠的抗逆效果,是一种广谱性植物生长调节剂。壳寡糖具有良好的广谱抑菌活性,在生物医药、农林防治等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模拟生态的生防菌株筛选模型和土壤稀释法从土壤中筛选出苹果树腐烂病拮抗菌;通过培养特征、生理生化及遗传特征进行鉴定,并通过固态发酵对拮抗菌的应用价值进行探究;通过单因素实验选择不同浓度黄腐酸钾、壳寡糖与筛选所得的拮抗菌组合共同抑制苹果树腐烂病,初步确定了复合防治菌剂的配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模拟生态的生防菌株筛选模型和土壤稀释法从土壤中筛选出6株对苹果树腐烂病病菌有抑制作用的菌株,并通过平板对峙实验和细胞安全性实验选择出一株抑菌率为50.41%且无溶血性的菌株XW5,用于后续研究。(2)建立田间生态模拟模型,模拟拮抗菌株XW5在生态环境中是否对苹果树腐烂病有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接种菌株XW5的生态模拟模型中,树段上苹果树腐烂病菌生长受到抑制。(3)结合菌株XW5的培养特征、生理生化及遗传特征进行菌种鉴定,确定拮抗菌株XW5为链霉菌(Streptomyces),并推断菌株XW5为链霉菌的新种。(4)拮抗菌XW5固态发酵,用三角瓶和食用菌培养袋装载物料,在28℃,p H 7.2,初始湿度为60%的发酵条件下培养7天后,活菌数分别达到10.11亿/克、10.36亿/克。(5)不同浓度黄腐酸钾、壳寡糖和拮抗菌XW5悬液组合对苹果树腐烂病的抑制效果不同,通过正交试验初步确定复合防治菌剂配方。结果显示黄腐酸钾、壳寡糖、拮抗菌XW5浓度分别为0.23%、0.13%、8.33×10-4mg/ml时对苹果树腐烂病的抑制率较好,达到99.88%;与0.9%黄腐酸钾单因素和0.4%壳寡糖单因素对苹果树腐烂病的抑制效果相当;且低浓度、成本低、具有很好的经济和生态效应。

丛韫喆[4](2020)在《生防菌混合发酵液对植物土传病害防治、土壤性质微生物区系和采后果实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和连茬耕作,造成了土壤退化、板结,土壤肥力下降、生产力降低,土壤微生物区系发生改变,病原微生物增加,土传病害发病严重,从而导致恶性循环,最终使作物品质下降,农药残留增加,药害肥害严重,严重阻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目前,对土传病害的防治措施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包括换土、暴晒消毒等措施,因其工程量大,实际应用效果不理想;化学防治手段会导致病原菌抗药性增加,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生物防治主要利用生防微生物进行防治,而现在单一生防菌防病谱狭窄,防治效果不稳定。利用多种生防微生物防治可在土壤中植入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可以竞争、抑制病原菌,减轻病原压力,诱导植物抗性,促进植物生长,从而达到防治土传病害的效果。黑根霉(Rhizopus nigricans)和拟康氏木霉(Trichodermapseudokoningii)是本实验室从土壤传播疾病严重地区的植物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的具有生物防治活性的两种丝状真菌。本文以黑根霉和拟康氏木霉混合发酵液为基础,研究了混合发酵工艺,通过混合发酵化学成分的分析,发现该工艺增加了抗菌物质,增加了增加系统抗性的物质,增加了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对土传病害防治效果显着,改良了土壤理化生性状和微生物区系,并且采前用该制剂处理农作物,还提高了采后储藏期果实品质。1.混合发酵液对植物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抑菌实验表明混合发酵液对多种植物土传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混合发酵液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率达61.12%,孢子萌发实验与发酵液抑菌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发酵液抑菌率达到92.83%。确立了混合发酵工艺,最优组合为豆粕70 g/L,磷酸二氢钾0.4g/L,可溶性淀粉30 g/L。黑根霉与拟康氏木霉接种比例为1:1、1:4、1:9,接种量2%;混合发酵温度为28℃;发酵时间12 d;初始pH为6.5。黑根霉和拟康氏木霉混合比例为1:4的发酵液对链格孢的抑制效果最好,达到66.73%的水平,对灰葡萄孢的抑制效果达到84.87%的水平。田间实验中混合微生物制剂对黄瓜枯萎病和番茄灰霉病的相对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并且植物株高、各时期叶片数与茎粗均高于对照组。证明混合发酵液处理具有抗病促生的作用。SOD、POD、PAL等抗性相关酶活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混合发酵比单独发酵产物变化明显,其中抗菌物质如酚类和芳香族化合物如水杨酸甲酯等含量显着增加,诱导植物抗性的寡糖类物质含量上升。这些实验结果初步表明了混合发酵液的抑菌促生机制。2.混合发酵液对土壤理化生性状和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质,是支撑农作物生长的根本资源。土壤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土壤-微生物-植物构成了一个微生态系统,与植物病害特别是土传病害密切相关。土壤是否健康是决定植物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健康的土壤生态极易导致植物土传病害的发生。经混合发酵液处理后,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明显。两年实验结果证明,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有机质含量、总氮、速效磷及速效钾显着升高,而土壤容重、pH值、铵态氮、硝态氮降低。土壤有机质、总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与混合发酵液施用量成正相关。处理后,土壤结构性变好,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熟化程度增加,养分含量增加。施用混合发酵液后,土壤脲酶、转化酶及过氧化氢酶的的活性都有较大的提高,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和增强了相关酶的活性。施用混合发酵液后对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提升。真菌方面,纲水平上的优势种群粪壳菌纲、银耳纲和散囊菌纲,处理后粪壳菌纲相对含量减少,而银耳纲和散囊菌纲相对含量增加。在属水平上,常见病原菌分布较多的赤霉菌属和镰刀 菌属在处理过后的土壤中相对含量下降明显。在种水平上,几种病原菌如立枯丝核菌、腐皮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的相对含量都有明显的减少。在细菌方面,在纲水平上酸杆菌纲相对含量减少,变形菌纲、放线菌纲和梭菌纲相对含量增加。科水平上黄色单胞菌科,产碱菌科相对含量增加显着。在种水平上,几种有益细菌如根瘤菌、慢生根瘤菌和硝化细菌的相对含量都有明显的增加。证明混合发酵液对于土壤内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繁殖产生了抑制作用,调节土壤微生物区系,使其更利于植物生长。3.混合发酵液采前处理对猕猴桃果实采后品质和保鲜的影响果实的采后品质与植物的健康程度息息相关,只有健康作物才能够产出高品质的果实。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最终目的就是让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得到提升。因此,对采后品质的研究能够反映农艺措施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的有效性。混合发酵液处理后,猕猴桃溃疡病的相对防效达到68.11%;叶片光和效率提高11.58%,防御相关酶SOD、POD、PAL活性具有不同程度的显着提高。在采后猕猴桃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混合发酵液处理后单果重平均增加27.69%,果实硬度提高2.15倍,SSC提高34.40%,可滴定酸含量提升,乙烯产量和呼吸速率下降,相关防御酶活性提升。采后实验表明,处理组果实失水率显着下降,采后病害发病率显着降低,防病效果达到72.2%。猕猴桃果实转录组实验结果表明,在采后果实抗病性方面,与抗氧化抗逆,生长素的运输有关的类黄酮合成途径中相关酶的转录水平上调最为显着,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和水杨酸等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同样提升显着,多种抗病蛋白基因表达水平上调,有效提高了果实抗病能力。在果实抑制成熟方面,混合发酵液处理后生长素相关基因(AUX/IAA)上调表达及其显着;显着促进了果实中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基因的表达。同时抑制了贮藏后期猕猴桃果实中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酯酶、β-葡萄糖苷酶、β-1,3-葡聚糖酶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等多个细胞壁水解酶基因的表达。果实成熟相关转录因子RIN4、CNR6表达量显着降低;乙烯合成相关途径中,两个最重要的限速酶ACS3和ACO表达量极显着下调,乙烯信号转导途径中的负调控因子CTR1、EIN3和EIN4表达量极显着上调。实验结果证明了混合发酵液采前处理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壁降解过程和乙烯合成转导途径中的相关基因表达,从而达到延缓猕猴桃果实成熟的结果。代谢组学实验结果表明,采后果实植物激素含量发生改变,生长素、水杨酸含量上升,脱落酸含量下降,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类黄酮物质含量上升。这些结果在基因水平证明混合发酵液促进了果实的发育,提升果实品质,延长果实保鲜期。综上所述,黑根霉和拟康氏木霉混合发酵液可以提升土壤理化生性状,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有效抑制植物病原微生物生长,从而达到防治土传病害的目的。对猕猴桃的采后实验表明,混合发酵液采前处理有效提高了采后果实品质,延长果实储藏时间。本研究提供了一种防治植物病害,抗逆增产的生物防治新思路,对国家农药化肥增效减施策略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李程[5](2020)在《增效拮抗菌可湿性粉剂的研制及其烟草青枯病生防应用》文中提出烟草作为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染,给烟叶生产造成巨大的产量和经济损失,尤其是被称为烟草“癌症”的青枯病。为减少青枯病侵染对烟叶造成的损失,本研究致力于探索比化学药剂更为高效、对环境无污染、不产生抗药性、无毒且无害的生物防治方法——增效拮抗菌可湿性粉剂。本研究拟将抑制烟草青枯病的生防菌与抑制青枯菌的活性物质联合使用,研制成具有高效且操作方便的可湿性粉剂;通过盆栽和大田实验对增效拮抗菌剂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效进行评估,并对可湿性粉剂施用后烟田微生态和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明确可湿性粉剂的适应性、应用价值以及推广价值。本研究通过开展生防菌间拮抗性能测试,培养基优化,万寿菊根茎活性物质提取及对烟草青枯病的抑菌效果分析,可湿性粉剂的研制,以及可湿性粉剂盆栽防效评估和大田防治效果评价等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万寿菊根茎的水提取物对烟草青枯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将万寿菊根茎的水提取物选作为菌剂的添加物。2.烟草青枯病拮抗菌株YH-22、ZH+、ZM9和3-10之间没有拮抗作用,并且对抗菌物质万寿菊根茎提取物、壳聚糖和氨基寡糖素均有良好的适应性,将10g/L的万寿菊根茎提取物、壳聚糖和氨基寡糖素添加量确定为最佳使用量。3.复合拮抗菌的优化培养基配方为:玉米淀粉40.0 g/L,豆粕70.0 g/L,KH2PO4 2.00 g/L,Mg SO4·7H2O 0.50 g/L,KCl 0.50 g/L,Fe SO4·7H2O 0.10 g/L,30℃,初始p H6.5。4.确定1:4的硅藻土和麸皮为菌剂的最优吸附载体,1.5%的木质素磺酸钠为助剂,2%的CMC-Na为稳定剂;增效拮抗菌可湿性粉剂的杂菌率为0.8%,温稳定性、光稳定性和p H稳定性等性能指标均达到设定标准。5.增效拮抗菌可湿性粉剂、复合拮抗菌和壳聚糖分别施用于盆栽烟草中,土壤中病原菌丰度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烟草青枯病的发病率与CK组的87.33%相比,T1组、T2组和T3组种分别降低了72.00%、66.66%和43.33%,增效拮抗菌可湿性粉剂对青枯病的防效为60.87%;增效拮抗菌剂的施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烟草的株高、最大叶片长宽和茎秆直径等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增效拮抗菌剂使烟草种子萌发率提高了10.43%。6.增效拮抗菌可湿性粉剂的大田防效以复合拮抗菌、壳聚糖作为对照。增效拮抗菌剂可湿性粉剂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效达到67.13%、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了烟叶的经济性状、增加了其根际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并且改变了N、P、K和有机质等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综合以上所有结果,得到以下结论:增效拮抗菌剂对烟草种子的萌发和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能显着性增强对青枯病的相对防治效果,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结构与组成,特别是调节了土壤中有益菌和土传病害拮抗菌丰度。

胡翠平[6](2020)在《火龙果采后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季铵化壳聚糖的抑菌活性》文中研究说明火龙果采后病原菌侵入导致果实腐烂变质,损失巨大。本研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采后贮藏自然发病的火龙果果实上分离菌株,致病性测定后,结合菌株形态学特性与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病原真菌分类地位,并进一步测定季铵化壳聚糖对火龙果病原真菌的抑制效应,以期为火龙果采后真菌病害的识别鉴定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得到如下的结果:1.从采后贮藏自然发病的火龙果果实上分离到4株病原真菌,经形态学特性分析与rDNA-ITS序列分析,将其确定为仙人掌平脐蠕孢(Bipolaris cactivora)、变红镰刀菌(Fusarrium incarnatum)、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和桃吉尔霉(Gilbertella persicaria),其中塔宾曲霉是首次从采后火龙果果实上分离到的病原真菌。2.进行季铵化壳聚糖对采后火龙果病原真菌的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季铵化壳聚糖对火龙果病原真菌仙人掌平脐蠕孢、变红镰刀菌、桃吉尔霉的菌丝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毒力回归方程分别为y=5.9383x-10.21,y=2.6213x-2.5103,y=8.8701x-22.623,而对病原真菌塔宾曲霉菌的菌丝生长无抑制作用。3.显微观察发现,季铵化壳聚糖能明显抑制桃吉尔霉孢子的萌发;荧光染色发现,季铵化壳聚糖能破坏桃吉尔霉孢子的细胞膜通透性,刺激细胞内活性氧的积累,促使细胞发生凋亡。

许琳琳[7](2020)在《枯草芽孢杆菌环脂肽对海藻酸钠成膜性能以及蓝莓保鲜效果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鉴于目前的蓝莓保鲜技术还没有彻底解决我国鲜食蓝莓在贮运过程中表面破损以及发霉的问题,结合海藻酸钠(SA)具有良好的成膜性以及枯草芽孢杆菌中环脂肽类化合物(CL)是具有抗菌作用的双亲物质,本研究提出将环脂肽与海藻酸钠制成一种更易清洗的浆果涂膜,探究其对蓝莓保鲜的作用效果以及环脂肽对海藻酸钠成膜性能的影响。将不同浓度(0%、1%、3%)环脂肽的海藻酸钠膜(SA-CL,SA-CL1,SA-CL3)溶液涂覆在蓝莓表面,对蓝莓在贮藏期间的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并将不同浓度的膜溶液制备为成品膜进行膜的相关理化性质(抗张强度、断裂伸长率、水蒸气透过性、接触角和水溶解度)的测定。具体结果如下:(1)环脂肽/海藻酸钠复合膜对采后蓝莓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在贮藏期间,经过海藻酸钠/环脂肽复合膜处理的蓝莓的生理指标显着优于对照组蓝莓,并且随着环脂肽类化合物浓度的增加,保鲜效果更加显着。在贮藏的第20 d,对照组和SA-CL3组的蓝莓表面菌落总数分别为5.5×104和2.5×103CFU/g,这一结果主要是由于环脂肽类化合物具有显着的抑菌作用,与海藻酸钠复配后可大大降低蓝莓表面的菌落总数。SA-CL3组的蓝莓失重率为4.4±0.16%,显着低于对照组12.7±1.07%的失重率。经过涂膜处理可以延缓蓝莓果实在贮藏期间的变软,呼吸速率相较于对照组也有显着降低。(2)通过SEM研究了涂膜处理对蓝莓表面气孔的影响。经海藻酸钠/环脂肽复合膜处理后,蓝莓果实表面的气孔被覆盖,从而抑制了蓝莓果实的呼吸作用与水分流失,有效降低了呼吸速率和失重率,从而延缓果实变软。(3)环脂肽能对海藻酸钠成膜特性产生影响。随着环脂肽类化合物浓度的增加,膜的机械特性(抗张强度、断裂伸长率)被削弱,水蒸气透过性由684.22±0.87 g/m2/day(SA-CL)降低到398.10±0.87 g/m2/day(SA-CL3),接触角和水溶解度分别增加到33.79±1.49°、28.92±1.48%。这一结果主要是由于环脂肽含有疏水性的脂基,环脂肽的加入降低了膜的表面亲水性,更低的水蒸气透过性可以减少水分在蓝莓表面和空气之间的转移。(4)通过热重分析(TGA)、X射线晶体衍射(XRD)以及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环脂肽与海藻酸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随着环脂肽浓度的增加,膜的热稳定性下降,13.4°的特征峰消失,21.6°和41.1°的峰强度降低,主要是由于膜中环脂肽的脂肪酸部分更容易燃烧,并且由于环脂肽特殊的两亲结构,对海藻酸钠原有致密有序的结晶结构产生破坏。综上所述,环脂肽/海藻酸钠复合膜对于蓝莓的保鲜具有一定的效果,并且随着环脂肽浓度的提高,膜的机械性能、水蒸气透过率和热稳定性下降,接触角和水溶解度增加。同时,环脂肽特殊的两亲结构会破坏海藻酸钠的结晶特性,从而降低复合膜的机械强度,使得复合膜更容易在蓝莓表面被清洗。因此,本研究首次将环脂肽与海藻酸钠复配制备一种适用于表面脆弱的浆果保鲜涂膜,为浆果保鲜提供了新方法,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赵中敏[8](2020)在《三类天然产物的抗菌活性评价及其作用机制初探》文中提出植物病害是造成农作物减产少收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降低了农产品的品质,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对于植物病害的防治仍以化学药剂为主,然而长期和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给环境保护,人畜安全等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近年来,天然源杀菌剂在防治植物病害方面表现对环境友好、易降解和低残留、对非靶标生物安全低毒、促进作物生长及提高作物抗病性等特点,使其成为研究者们开发新型绿色农药的研发热点之一。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本论文以油菜菌核病菌、稻瘟病菌、立枯丝核菌、小麦赤霉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等常见植物病原真菌为研究对象,对天然源异喹啉生物碱化合物、甘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以及天然源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抗农业病原真菌活性进行评价并探讨其初步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12种异喹啉生物碱中,血根碱的抗菌活性最为突出且具有较广的抗菌谱,它对稻瘟病菌活性最好EC50值为6.96μg/mL,明显优于对照药嘧菌酯(EC50=12.04μg/mL)。进一步对血根碱的抗菌机制进行初步研究,发现其主要通过破坏稻瘟病菌菌丝形态、增加菌丝细胞膜通透性导致内容物外泄、降低菌丝线粒体膜电位、引起菌丝内源性ROS的大量积累以及影响菌丝细胞核中DNA的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在对甘草中的14种黄酮类化合物进行活性评价时发现光甘草定的抗菌活性较好,尤其对油菜菌核病菌活性最好EC50值为6.78μg/mL。运用转录组学技术对光甘草定抑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化合物主要作用于线粒体内膜上的甘油磷脂代谢通路,具体涉及线粒体内膜上的磷脂酰丝氨酸脱羧酶,进而影响线粒体内膜的正常功能。此外,光甘草定也能作用于菌丝细胞膜使其通透性增加从而有效抑制菌丝生长;在11种天然源五环三萜类化合物中,我们筛选出了高活性化合物扁蒴藤素,其同样对油菜菌核病菌活性最好EC50值为1.36μg/mL且对油菜菌核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其抗菌作用机理进行初步研究发现扁蒴藤素处理后病菌菌丝线粒体内的ATP含量及ATPase活性显着降低(p<0.01),同时三羧酸循环中的琥珀酸脱氢酶及苹果酸脱氢酶的活性也发生了明显降低。故扁蒴藤素主要通过阻碍线粒体内的能量的生成,影响菌丝正常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从而抑制菌丝正常生长。总之,本论文选取了12种异喹啉生物碱、14种黄酮和11种五环三萜作为研究目标,对它们的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进行评价,并从这些化合物中分别筛选出了血根碱、光甘草定和扁蒴藤素三个高活性化合物。接着,我们首次对这三个化合物抗植物病原菌的作用机理从形态学、生理生化反应及RNA水平说明了其可能的作用机理。以上研究以期为天然源农用杀菌剂创制提供先导化合物以及为三类化合物后续的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曹健[9](2019)在《生防菌及生物诱抗分子在植物免疫激活及枯萎病防治方面的效应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枯萎病是一类危害严重的土传类病害,其主要的致病菌是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并且可以在多种植物中诱发枯萎病。枯萎病可以发生在植物整个生长期间,危害严重,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防治枯萎病。为了通过改变土壤中微生物的营养环境、优化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而达到抑制枯萎病侵染植株,达到降低枯萎病发生的目的,同时研发生物诱抗分子和生防菌作为生防制剂,本研究在接种枯萎病病原菌条件下,开展了生防制剂使用效果和防治枯萎病的机理研究。主要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首先选择壳聚糖和海藻多糖,采用双氧水、氢氧化钠等手段制备其寡糖,具体条件为:壳聚糖经盐酸和双氧水在60℃下处理6小时后调节pH,三倍体积乙醇沉淀后烘干制得样品;海藻多糖经双氧水在90℃下处理5小时后调节pH,50℃烘干制得样品;地衣芽孢杆菌A2-10经摇瓶优化及单因素实验优化出最优发酵培养基后经过20 L发酵罐优化发酵参数,最后经过500 L发酵罐中试放大得到聚谷氨酸,最终聚谷氨酸的发酵条件为蛋白胨2%,无水氯化钙0.2%,麦芽糊精1%,无水硫酸镁0.1%,氯化钠0.5%,谷氨酸钠5.4%,pH经氨水调节控制在6.5-7.5之间,流加方式补充12%的60%葡萄糖溶液,聚谷氨酸含量为36 g/L,粘度达到了4900 mPa.s。聚谷氨酸经加热优化处理得到样品。最后对所提取的3种样品通过GPC测分子量,得出平均分子量分别为1560/1470/1410 Da,聚合度约为9-10,属于寡糖的范畴。(2)本文选择哈茨木霉T22 B1-2和淡紫拟青霉B10-1菌株,采用固体发酵方式制备孢子粉,首先对发酵温度、物料厚度、水分、接种量等进行了单因素及正交优化,条件分别为:哈茨木霉T22 B1-2以木薯渣为基质,以5%的葡萄糖为碳源,以7%的豆饼粉为氮源,控制初始pH为6,调节物料含水量在50%,控制装料厚度在5 cm,选择8%的接种量,通过浅盘发酵的方式在30℃的条件下发酵7 d,最终哈茨木霉T22 B1-2的平均产孢量为51.2×108个/g;淡紫拟青霉B10-1以木薯渣为基质,以7%的糖蜜为碳源,以5%的豆饼粉为氮源,控制初始pH为6,调节物料含水量在50%,控制装料厚度在7 cm,选择6%的接种量,通过浅盘发酵的方式在30℃的条件下发酵7 d,最终淡紫拟青霉B10-1的平均产孢量为27.5×108个/g。最后发酵完成的物料添加5‰的海藻糖放置在恒温干燥箱内进行低温(30-40℃)烘干,哈茨木霉T22 B1-2和淡紫拟青霉B10-1的孢子存活率最高,较空白分别提升37.29%和37.81%,粉碎后混匀,获得孢子粉。(3)随后,我们构建了基于叶片侵染的防效评价方案,首先从发病的香蕉植株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病害真菌C1-1,经过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通过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证明C1-1为尖镰孢菌,与报道的引起枯萎病发病的主要病害菌相吻合;接下来对美国大叶菠菜、田七、乌塌菜、油菜、小白菜、油麦菜6种叶片进行了侵染效果对比,根据侵染程度选择了美国大叶菠菜;根据侵染效果对病原菌培养时间、温度、侵染时间和温度进行优化,最终确定病原菌培养5天,温度30℃,侵染时间4天,温度为28℃时侵染效果最佳;接下来基于叶片侵染实验对生物诱抗分子的防效进行初筛,根据侵染叶片后病斑的大小最终筛选出壳聚糖和葡聚糖两种生物诱抗分子抑菌率为38.26%和37.32%(多菌灵处理后的抑菌率为32.85%)。(4)进而,我们以模式生物拟南芥为对象开展诱抗剂的诱抗效果及机制分析,首先建立侵染模型,具体条件为培养温度22℃,光照16 h,黑暗8 h;侵染通过灌根方式添加10 mL菌活为106-107 cfu/mL的尖镰孢菌C1-1,生防菌在侵染前4-5天通过灌根方式添加10 mL菌活为106-107 cfu/mL的菌液,生物诱抗分子采用叶片喷施方式喷10 mL。(5)我们围绕所构建侵染模型,开展了茉莉酸途径和水杨酸钠途径关键基因PDF1.2和PR1的转录表达分析,提取实验条件的拟南芥基因组,经过RT-PCR分析,发现葡聚糖使水杨酸途径PR1基因上调表达105倍,壳聚糖使茉莉酸途径的PDF1.2基因上调表达255倍。这也印证了基于叶片侵染防效初筛以壳聚糖和葡聚糖为主的生物诱抗分子是能够激活植物免疫系统。(6)最后,我们分析了生防菌株对拟南芥根际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施加哈茨木霉T22 B1-2的土壤样品能明显降低病害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即含量的下降,包括尖镰孢菌数目的下降,并且使菌群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施加淡紫拟青霉B10-1和绿色木霉B1-1的土壤样品降低了细菌菌群结构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提高了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但大多数为病原菌,并且也降低了尖镰孢菌的含量,在拟南芥中并没有体现出来。这一结果与生防实验的结果相吻合。综上所述,本文初步探索了采用生防菌和生物诱抗分子的两种方式抑制尖镰孢菌的生长,防治枯萎病的发生。本研究结果不仅为生物防治枯萎病提供了借鉴,补充了枯萎病的防治手段,为以后的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帮助。

刘欣洁[10](2017)在《ε-聚赖氨酸复配对番茄灰霉病防治的增效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番茄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菌(Botryris cinerea)引起的设施番茄上的重要病害。化学药剂的长期使用会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同时对环境和生态都造成影响。前期研究发现,ε-聚赖氨酸对该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效。本试验旨在寻找可以增加其防治效果的复配剂,并通过研究番茄植株体内防御相关酶的活性和激素含量的变化来探究其防治灰霉病的途径。主要结果如下:1、壳寡糖、壳聚糖、焦磷酸钠和EDTA-2Na对番茄灰霉病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壳寡糖的抑菌效果最好。2、ε-聚赖氨酸与壳寡糖的复配对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并且其抑制率与壳寡糖浓度呈正比。200 mg/L的ε-聚赖氨酸与400 mg/L的壳寡糖复配对灰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可达90%以上,且效果稳定。3、ε-聚赖氨酸与壳寡糖复配具有广谱抑菌作用。对梨树腐烂病菌、香蕉炭疽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等11种植物病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4、盆栽试验中,ε-聚赖氨酸与壳寡糖复配对番茄灰霉病有良好防效,并且可诱导植株产生抗病性。200 mg/L的ε-聚赖氨酸与400 mg/L的壳寡糖复配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可达60%以上。5、大棚防效试验中,ε-聚赖氨酸与壳寡糖复配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明显优于二者单独处理的防效,证明壳寡糖具有增效作用。6、ε-聚赖氨酸以及与壳寡糖复配可诱导番茄防御相关酶活性的提高。处理后叶片中的防御酶活性明显变化,POD、CAT、SOD和PAL在6~12h内出现酶活高峰。7、ε-聚赖氨酸以及与壳寡糖复配可影响番茄植株体内激素含量的变化。植株体内的SA、JA和ABA含量在处理后的12h达到峰值,且SA含量的变化最为明显。而IAA和GA-3的含量在48h内并没有明显的变化。ε-聚赖氨酸与壳寡糖复配主要通过SA和JA途径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二、壳聚糖对植物病害的抑制作用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壳聚糖对植物病害的抑制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堆肥提取液对草莓黄萎病防控效果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草莓黄萎病及其防治
        1.1.1 草莓黄萎病
        1.1.2 大丽轮枝菌侵染过程和致病机理
        1.1.3 草莓黄萎病防控措施
    1.2 堆肥提取液生防效果及影响因素
        1.2.1 堆肥提取液防治植物病害研究进展
        1.2.2 生防功效的影响因素
    1.3 堆肥提取液生防作用机制
        1.3.1 竞争作用
        1.3.2 抗生作用
        1.3.3 重寄生作用
        1.3.4 诱导植物抗病性
    1.4 生防菌代谢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
        1.4.1 聚酮化合物
        1.4.2 细菌素
        1.4.3 非核糖体合成途径产生的活性物质
        1.4.4 挥发性有机物
    1.5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堆肥提取液提取条件优化和微生物群落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1.3 堆肥提取液的制备
        2.1.4 提取工艺参数优化
        2.1.5 基于高通量测序研究堆肥提取液的微生物群落
        2.1.6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菌糠堆肥提取液提取工艺参数优化
        2.2.2 玉米秸秆堆肥提取液提取工艺参数优化
        2.2.3 基于Illumina Nova Seq测序的细菌群落分析
        2.2.4 基于Illumina Nova Seq测序的真菌群落分析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堆肥提取液诱导草莓对黄萎病抗性及抑菌机理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培养基
        3.1.3 主要仪器
        3.1.4 堆肥提取液的制备
        3.1.5 对草莓黄萎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3.1.6 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1.7 对盆栽草莓的防病促生效果研究
        3.1.8 对草莓植株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3.1.9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对草莓黄萎病病原真菌的作用
        3.2.2 堆肥提取液对草莓黄萎病的防控效果
        3.2.3 堆肥提取液对盆栽草莓的促生作用
        3.2.4 堆肥提取液对草莓叶片内防御酶系的影响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草莓黄萎病生防细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主要仪器
        4.1.3 堆肥提取液中拮抗细菌的分离和筛选
        4.1.4 形态和表型特征分析
        4.1.5 分子生物学鉴定
        4.1.6 菌株CT32 对草莓黄萎病的温室防效测定
        4.1.7 统计学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拮抗细菌分离筛选结果
        4.2.2 菌株CT32 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4.2.3 菌株CT32 的表型特征
        4.2.4 菌株CT32 对草莓黄萎病的防效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贝莱斯芽孢杆菌CT32 产挥发性物质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菌株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1.4 挥发性成分的抗真菌谱测定
        5.1.5 菌株CT32 挥发性成分分析
        5.1.6 抑菌活性物质的鉴定
        5.1.7 统计学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菌株CT32 挥发性物质的抗真菌谱
        5.2.2 单因素试验结果
        5.2.3 响应面优化结果
        5.2.4 菌株CT32 挥发性成分分析结果
        5.2.5 挥发性抑菌物质的鉴定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贝莱斯芽孢杆菌CT32 产脂肽类物质的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菌株
        6.1.2 培养基
        6.1.3 主要仪器
        6.1.4 抗真菌谱测定
        6.1.5 抗菌物质合成相关基因检测
        6.1.6 菌株CT32 产抗菌脂肽的发酵条件优化
        6.1.7 统计学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抗真菌谱分析
        6.2.2 抗菌物质编码基因检测
        6.2.3 发酵培养基的选择
        6.2.4 单因素试验结果
        6.2.5 Plackett-Burman试验结果
        6.2.6 响应面优化结果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研究结论
    研究展望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芽孢杆菌CL2在枸杞采后病害防控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枸杞鲜果采后病害防控研究进展
        1.1.1 枸杞采后真菌性病害研究进展
        1.1.2 枸杞采后贮藏保鲜方法研究进展
        1.1.3 枸杞鲜果采后生理变化
    1.2 芽孢杆菌及其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1.2.1 芽孢杆菌概述
        1.2.2 芽孢杆菌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1.2.3 芽孢杆菌的抗菌物质
    1.3 微生物VOCs研究进展
        1.3.1 VOCs的抑菌功能
        1.3.2 VOCs的分析鉴定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4.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本论文研究路线
2 枸杞采后病原真菌的分离及鉴定
    2.1 方法与材料
        2.1.1 枸杞材料
        2.1.2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2.1.3 致病性检验
        2.1.4 病原菌鉴定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病原真菌回接后枸杞果实的发病症状
        2.2.2 枸杞果实采后主要病原真菌菌落形态
        2.2.3 枸杞采后病原真菌鉴定
    2.3 讨论与小结
        2.3.1 讨论
        2.3.2 小结
3 产抗菌活性VOCS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植物材料
        3.2.2 病原菌材料
        3.2.3 培养基
    3.3 实验方法
        3.3.1 重楼内生拮抗菌分离与纯化
        3.3.2 菌株制备
        3.3.3 菌株的筛选
        3.3.4 形态鉴定
        3.3.5 生理生化鉴定
        3.3.6 分子生物学鉴定
        3.3.7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菌株的筛选
        3.4.2 形态学鉴定
        3.4.3 生理生化鉴定
        3.4.4 分子生物学鉴定
    3.5 讨论与小结
        3.5.1 讨论
        3.5.2 小结
4 VOCS的抑菌机制研究及成分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供试菌株
        4.2.2 实验主要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VOCs对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4.3.2 VOCs对病原真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4.3.3 VOCs成分的分析与鉴定
        4.3.4 VOCs抗菌组分的筛选
        4.3.5 VOCs抗菌组分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4.3.6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菌株CL2 产生的VOCs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4.4.2 菌株CL2 产生的VOCs对菌丝形态的影响
        4.4.3 菌株CL2 产生的VOCs成分组成
        4.4.4 菌株CL2 产生的VOCs抗菌组分的筛选
        4.4.5 不同VOCs组分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
    4.5 讨论与小结
        4.5.1 讨论
        4.5.2 小结
5 VOCS对枸杞采后保鲜效果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果实预处理
        5.3.2 枸杞果实腐烂率和失重率的测定
        5.3.3 硬度的测定
        5.3.4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5.3.5 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测定
        5.3.6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5.3.7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5.3.8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5.3.9 过氧化物酶(PPO)活性的测定
        5.3.10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对腐烂率的影响
        5.4.2 对失重率的影响
        5.4.3 对硬度的影响
        5.4.4 对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5.4.5 对可溶性糖的影响
        5.4.6 对总酚和类黄酮的影响
        5.4.7 对SOD酶活性的影响
        5.4.8 对POD酶活性的影响
        5.4.9 对PPO酶活性的影响
    5.5 讨论与小结
        5.5.1 讨论
        5.5.2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枸杞采后病原真菌
        6.1.2 重楼内生拮抗芽孢杆菌的筛选
        6.1.3 VOCs成分分析鉴定及抑菌机理
        6.1.4 VOCs的体内防控效果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苹果树腐烂病复合防治菌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苹果树腐烂病概述
        1.1.1 苹果树腐烂病危害和症状
        1.1.2 苹果树腐烂病发病规律
        1.1.3 病原菌种类及来源
        1.1.4 苹果树腐烂病发病原因
    1.2 苹果树腐烂病常见防治措施
        1.2.1 栽培管理
        1.2.2 化学防治
    1.3 生物防治
    1.4 黄腐酸抑菌作用研究
    1.5 壳寡糖抑菌作用研究
    1.6 固态发酵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9 文章创新之处
2 苹果树腐烂病拮抗菌筛选和鉴定
    2.1 材料
        2.1.1 供试培养基
        2.1.2 供试菌株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主要药品及试剂
    2.2 方法
        2.2.1 拮抗菌株的分离筛选
        2.2.2 拮抗菌安全性试验
        2.2.3 模拟田间实验
        2.2.4 生长曲线的测定
        2.2.5 拮抗菌鉴定
        2.2.5.1 培养特征
        2.2.5.2 生理生化实验
        2.2.5.3 遗传特征鉴定
    2.3 结果
        2.3.1 拮抗菌分离筛选
        2.3.2 模拟田间实验
        2.3.3 拮抗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2.3.4 拮抗菌菌落形态特征
        2.3.5 拮抗菌生理生化特性
        2.3.6 拮抗菌遗传特征鉴定
    2.4 讨论
    2.5 小结
3 拮抗菌的固态发酵初探
    3.1 材料
        3.1.1 供试培养基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制备固态发酵培养基
        3.2.2 拮抗菌固态发酵
    3.3 结果
        3.3.1 三角瓶固态发酵
        3.3.2 食用菌培养袋固态发酵
    3.4 讨论
    3.5 小结
4 苹果树腐烂病复合防治菌剂的研制
    4.1 材料
        4.1.1 供试培养基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2 方法
        4.2.1 壳聚糖、黄腐酸钾对拮抗菌生长的影响
        4.2.2 黄腐酸钾单因素对腐烂病抑制效果
        4.2.3 壳寡糖单因素对腐烂病抑制效果
        4.2.4 黄腐酸钾、壳寡糖、拮抗菌结合对腐烂病抑制效果
    4.3 结果
        4.3.1 壳聚糖、黄腐酸钾对拮抗菌生长的影响效果
        4.3.2 黄腐酸钾单因素对苹果树腐烂病的抑制效果
        4.3.3 壳寡糖单因素对苹果树腐烂病的抑制效果
        4.3.4 黄腐酸钾、壳寡糖、拮抗菌正交试验
    4.4 讨论
    4.5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4)生防菌混合发酵液对植物土传病害防治、土壤性质微生物区系和采后果实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土传病害的危害
    1.2 土传病害的治理方法
        1.2.1 生物防治土传病害的优点与不足
        1.2.2 生防微生物混合防治土传病害的研究现状
        1.2.3 生防微生物混合发酵工艺
    1.3 生防菌防治土传病害机理
    1.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1.4.1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传病害的关系
        1.4.2 外来微生物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影响
    1.5 果实采后品质
    1.6 猕猴桃的采后生理
        1.6.1 呼吸作用
        1.6.2 品质变化
        1.6.3 激素变化
        1.6.4 果实采后成熟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调控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生防菌混合发酵工艺优化及其发酵液对土传病原菌的防效及机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菌种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菌种的保藏与活化
        2.2.2 对峙实验
        2.2.3 发酵液抑菌试验
        2.2.4 孢子萌发与菌丝生长实验
        2.2.5 混合发酵工艺优化
        2.2.6 盆栽实验
        2.2.7 混合发酵液对黄瓜叶片膜电解质外渗和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2.2.8 叶片抗病相关酶活测定
        2.2.9 混合发酵液有效成分初探
        2.2.10 数据整理和统计
    2.3 实验结果
        2.3.1 对峙实验测定生防菌对病原微生物的抑制效果
        2.3.2 体外抑菌实验测定混合发酵液对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抑制效果
        2.3.3 混合发酵工艺优化
        2.3.4 不同接种比例混合发酵液对不同病原菌的抑制效果
        2.3.5 盆栽实验测定混合发酵液防病效果
        2.3.6 混合发酵液对黄瓜叶片膜电解质外渗和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2.3.7 混合发酵液对抗病相关酶活的影响
        2.3.8 HPLC法测定混合发酵液物质变化
        2.3.9 代谢谱测定混合发酵液的物质变化
    2.4 讨论
第三章 生防菌混合发酵液对土壤理化生性状及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菌种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田间实验
        3.2.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3.2.3 土壤相关酶活测定
        3.2.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检测
        3.2.5 统计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混合发酵液对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3.2 混合发酵液发酵液对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3.3.3 混合发酵液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生防菌混合发酵液对田间植物病害的防治效果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菌种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地点
        4.2.2 混合发酵液的制备
        4.2.3 黄瓜枯萎病田间实验
        4.2.4 番茄灰霉病田间实验
        4.2.5 猕猴桃溃疡病生物防治效果评价
        4.2.6 光合效率和抗氧化酶活性
        4.2.7 数据整理和统计
    4.3 实验结果
        4.3.1 田间实验测定混合发酵液对黄瓜枯萎病防病效果
        4.3.2 混合发酵液对抗病相关酶活的影响
        4.3.3 田间实验测定混合发酵液对番茄灰霉病的防病效果
        4.3.4 混合发酵液猕猴桃溃疡病的生物防治作用
        4.3.5 混合发酵液对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混合发酵液对采后果实品质和保鲜的效应与机理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菌种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实验地点
        5.2.2 混合发酵液的制备
        5.2.3 实验方案
        5.2.4 猕猴桃采后实验
        5.2.5 转录组分析
        5.2.6 荧光定量PCR验证
        5.2.7 代谢组学分析
        5.2.8 统计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混合发酵液对采后猕猴桃果实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5.3.2 混合发酵液对猕猴桃采后病害的影响
        5.3.3 混合发酵液对猕猴桃果皮转录组的影响
        5.3.4 RT-qPCR验证转录组测序数据
        5.3.5 代谢谱测定混合发酵液对采后猕猴桃果肉代谢物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总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与项目
附件

(5)增效拮抗菌可湿性粉剂的研制及其烟草青枯病生防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烟草土传病害
        1.1.1 烟草简介
        1.1.2 烟草土传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1.1.3 烟草青枯菌的危害及其防治现状
    1.2 微生物生防菌剂
        1.2.1 微生物生防菌剂简介
        1.2.2 微生物生防菌剂的作用机理
        1.2.3 微生物生防菌剂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3 芽孢杆菌
        1.3.1 芽孢杆菌简介
        1.3.2 生防芽孢杆菌的作用机理
        1.3.3 生防芽孢杆菌的研究进展
    1.4 植物源抗菌物质
        1.4.1 植物源抗菌物质简介
        1.4.2 植物源抗菌物质作用机理
        1.4.3 植物源性抗菌物质的应用研究
    1.5 土壤微生态与土传病害
        1.5.1 土壤微生态与土传病害的研究进展
        1.5.2 根际微生物与作物土传病害的研究进展
    1.6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6.1 选题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万寿菊根抗菌活性物质的解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菌株和植株
        2.2.2 培养基
        2.2.3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万寿菊根抗菌物质提取
        2.3.2 万寿菊根茎提取物抑菌效果测定
        2.3.3 万寿菊根茎水提物HPLC分离
        2.3.4 万寿菊根茎水提物抑菌成分GC-MS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万寿菊根茎抑菌效果
        2.4.2 万寿菊根茎水提物HPLC分离结果
        2.4.3 万寿菊根茎水提物GC-MS解析结果
    2.5 小结
第三章 增效复合可湿性粉剂研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菌株
        3.2.2 培养基
        3.2.3 实验仪器与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生防菌之间的拮抗作用分析
        3.3.2 生防菌与抗菌物质之间的相容性分析
        3.3.3 复合拮抗菌发酵条件优化
        3.3.4 增效拮抗菌剂载体筛选
        3.3.5 增效拮抗菌剂助剂筛选
        3.3.6 增效拮抗菌剂稳定剂的筛选
        3.3.7 增效拮抗菌剂性能测定
        3.3.8 芽孢数量计算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生防菌之间的拮抗作用
        3.4.2 生防菌与抗菌物质之间的相容性
        3.4.3 增效拮抗菌剂菌剂培养基优化
        3.4.4 增效拮抗菌剂载体
        3.4.5 增效拮抗菌剂助剂
        3.4.6 增效拮抗菌剂稳定剂
        3.4.7 增效拮抗菌剂性能指标
    3.5 小结
第四章 增效拮抗菌可湿性粉剂防治烟草青枯病的室内防效评估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菌剂
        4.2.2 培养基
        4.2.3 实验仪器与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烟草种子萌发效果分析
        4.3.2 土壤中青枯病原菌丰度变化分析
        4.3.3 烟草青枯病发病率统计分析
        4.3.4 烟草农艺性状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烟草种子的萌发效果
        4.4.2 土壤中青枯病原菌丰度
        4.4.3 烟草青枯病的发病率统计
        4.4.4 烟草的农艺性状
    4.5 小结
第五章 增效拮抗可湿性粉剂防治烟草青枯病的大田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试验地点
        5.2.2 实验设计
    5.3 实验方法
        5.3.1 烟株根际土壤样品的采集
        5.3.2 烟草青枯病发病率的统计分析
        5.3.3 土壤的理化性质分析
        5.3.4 烟叶经济性状分析
        5.3.5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5.3.6 数据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烟草青枯病发病率
        5.4.2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5.4.3 烟叶经济性状
        5.4.4 烟田土壤微微生态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火龙果采后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季铵化壳聚糖的抑菌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火龙果研究现状
        1.1.1 火龙果营养成分及功能性物质
        1.1.2 火龙果的贮藏特性
        1.1.3 火龙果采后病害及防控研究
    1.2 壳聚糖研究现状
        1.2.1 壳聚糖的发现与发展
        1.2.2 壳聚糖的来源
        1.2.3 壳聚糖的基本性质
        1.2.4 壳聚糖的改性
        1.2.5 壳聚糖在农业上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火龙果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仙人掌平脐蠕孢的分离鉴定
        2.2.2 变红镰刀菌的分离鉴定
        2.2.3 塔宾曲霉的分离鉴定
        2.2.4 桃吉尔霉的分离鉴定
    2.3 小结与讨论
3 季铵化壳聚糖对火龙果病原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季铵化壳聚糖对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2.2 季铵化壳聚糖对病原真菌的毒力回归方程
    3.3 小结与讨论
4 季铵化壳聚糖的抑菌机理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季铵化壳聚糖处理对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4.2.2 季铵化壳聚糖处理对孢子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4.2.3 季铵化壳聚糖处理对孢子细胞中活性氧的影响
        4.2.4 季铵化壳聚糖处理对孢子凋亡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5 结论
6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的主要论文成果

(7)枯草芽孢杆菌环脂肽对海藻酸钠成膜性能以及蓝莓保鲜效果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1 引言
    1.1 蓝莓概述
        1.1.1 蓝莓简介
        1.1.2 蓝莓的营养价值
        1.1.3 蓝莓保鲜技术现状
    1.2 涂膜保鲜方法在水果保鲜中的研究进展
        1.2.1 涂膜基质研究进展
        1.2.1.1 纤维素
        1.2.1.2 壳聚糖
        1.2.1.3 魔芋葡甘露聚糖
        1.2.1.4 明胶
        1.2.1.5 海藻酸钠
        1.2.2 功能性成分概述
        1.2.2.1 芳香物质
        1.2.2.2 抗氧化成分
        1.2.2.3 抑菌成分
    1.3 枯草芽孢杆菌的研究进展
        1.3.1 枯草芽孢杆菌环脂肽类化合物概述
        1.3.2 枯草芽孢杆菌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进展
        1.3.3 枯草芽孢杆菌在果蔬保鲜中的研究进展
    1.4 课题立题依据及主要内容
        1.4.1 立题依据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环脂肽/海藻酸钠复合膜对蓝莓的保鲜效果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枯草芽孢杆菌环脂肽的提取
        2.2.2 复合膜的制备
        2.2.3 蓝莓涂膜保鲜实验
        2.2.4 复合膜对蓝莓的抑菌活性
        2.2.5 复合膜的体外抑菌活性
        2.2.6 硬度
        2.2.7 失重率
        2.2.8 呼吸速率
        2.2.9 扫描电镜对蓝莓表面气孔的观察
        2.2.10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L的提取得率
        2.3.2 复合膜对蓝莓的抑菌活性
        2.3.3 体外抑菌活性
        2.3.4 硬度
        2.3.5 失重率
        2.3.6 呼吸速率
        2.3.7 扫描电镜对蓝莓表面气孔的观察
    2.4 本章小结
3 环脂肽对海藻酸钠成膜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机械特性
        3.2.2 水蒸气透过率(WVP)
        3.2.3 接触角(CA)
        3.2.4 水溶解度(WS)
        3.2.5 热重分析(TGA)
        3.2.6 X-射线晶体衍射(XRD)
        3.2.7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3.2.8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机械特性
        3.3.2 水蒸气透过率
        3.3.3 接触角
        3.3.4 水溶解度
        3.3.5 复合膜的TGA特征
        3.3.6 复合膜的XRD特征
        3.3.7 复合膜的FT-IR光谱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三类天然产物的抗菌活性评价及其作用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天然产物的抗菌活性研究进展
    1.1 引言
    1.2 天然产物抗农业病菌活性的研究进展
        1.2.1 生物碱类物质
        1.2.2 黄酮和查尔酮类物质
        1.2.3 苯丙素类物质
        1.2.4 醌类物质
        1.2.5 萜类和挥发油
        1.2.6 甾体皂苷及三萜皂苷
        1.2.7 其他类
    1.3 天然产物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3.1 破坏菌丝细胞膜
        1.3.2 破坏菌丝细胞壁
        1.3.3 影响菌丝体内物质能量代谢过程
        1.3.4 影响菌丝细胞线粒体呼吸作用
        1.3.5 诱发宿主防御机制
        1.3.6 其他机制
    1.4 天然源杀菌剂的研发与应用
    1.5 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1.5.1 目的意义
        1.5.2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天然源异喹啉生物碱抗菌活性评价及其作用机理初探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2 供试化合物及植物病原真菌
    2.3 实验方法
        2.3.1 天然源异喹啉类生物碱体外抗菌活性初筛
        2.3.2 血根碱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毒力方程测定
        2.3.3 血根碱对稻瘟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2.3.4 血根碱对稻瘟病菌抗菌机制初步研究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天然源异喹啉类生物碱体外抗菌活性初筛
        2.4.2 血根碱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毒力方程测定
        2.4.3 血根碱对稻瘟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2.4.4 血根碱对稻瘟病菌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2.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抗菌活性评价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2 供试化合物及植物病原真菌
    3.3 实验方法
        3.3.1 甘草中天然源黄酮类化合物体外抗菌活性初筛
        3.3.2 光甘草定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毒力方程测定
        3.3.3 基于转录组学的光甘草定抗菌机制研究
        3.3.4 光甘草定抗菌作用机理验证
        3.3.5 光甘草定对油菜菌核病菌菌核形成及萌发的影响
        3.3.6 光甘草定对油菜菌核病菌的体内活性测定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甘草中天然源黄酮类化合物体外抗菌活性初筛
        3.4.2 光甘草定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毒力方程测定
        3.4.3 基于转录组学的光甘草定抗菌作用机理研究
        3.4.4 光甘草定抗菌作用机理验证
        3.4.5 光甘草定对油菜菌核病菌菌核形成及萌发的影响
        3.4.6 光甘草定对油菜菌核病菌的体内活性测定
    3.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天然源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抗菌活性评价及其作用机理初探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4.2.2 供试化合物及植物病原真菌
    4.3 实验方法
        4.3.1 天然源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抗菌活性初筛
        4.3.2 扁蒴藤素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毒力方程测定
        4.3.3 扁蒴藤素对油菜菌核病菌抗菌机制初步研究
        4.3.4 扁蒴藤素对油菜菌核病菌菌核形成及萌发的影响
        4.3.5 扁蒴藤素对油菜菌核病菌的体内活性测定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天然源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体外抗菌活性初筛
        4.4.2 扁蒴藤素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毒力方程测定
        4.4.3 扁蒴藤素对油菜菌核病菌的作用机制初探
        4.4.4 扁蒴藤素对油菜菌核病菌菌核形成和萌发的影响
        4.4.5 扁蒴藤素对油菜菌核病菌的体内活性测定
    4.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生防菌及生物诱抗分子在植物免疫激活及枯萎病防治方面的效应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生物诱抗分子简介
    1.2 生防菌简介
    1.3 植物免疫系统的简介
    1.4 枯萎病简介
    1.5 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1.6 本课题实验技术路线
第2章 寡糖类诱抗分子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样品
        2.2.2 实验溶液配制
        2.2.3 实验试剂
        2.2.4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菌种活化
        2.3.2 摇瓶发酵指标的测定
        2.3.3 壳寡糖的制备及分子量的测定
        2.3.4 海藻寡糖制备及分子量的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聚谷氨酸的发酵及寡聚谷氨酸的制备
        2.4.2 壳寡糖的制备及分子量测定
        2.4.3 海藻寡糖的制备及分子量测定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防菌剂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样品
        3.2.2 实验溶液配制
        3.2.3 实验试剂
        3.2.4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菌种活化
        3.3.2 种子液的培养
        3.3.3 固体发酵培养基的准备及灭菌
        3.3.4 固体发酵配方的单因素优化
        3.3.5 固体发酵的正交试验
        3.3.6固体发酵中试放大实验
        3.3.7 真菌孢子粉的保藏及收集
        3.3.8 发酵水平及指标测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2种真菌固体发酵配方的优化
        3.4.2 真菌孢子粉的收集及保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叶片侵染的防效初筛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样品
        4.2.2 实验溶液配制
        4.2.3 实验试剂
        4.2.4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4.3.2 病害菌的鉴定
        4.3.3 尖镰孢菌的培养
        4.3.4 叶片侵染实验材料及侵染方式的筛选
        4.3.5 尖镰孢菌侵染的正交试验优化
        4.3.6 叶片侵染实验的生防效果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分离纯化的病害菌C1-1 菌落及菌丝体镜检照片
        4.4.2 病害菌的鉴定
        4.4.3 实验叶片材料的筛选
        4.4.4 叶片侵染方式的筛选
        4.4.5 尖镰孢菌侵染的正交试验优化
        4.4.6 叶片侵染实验的生防效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诱抗分子及生防菌效应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样品
        5.2.2 实验溶液配制
        5.2.3 实验试剂
        5.2.4 实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拟南芥的培养
        5.3.2 病原菌的侵染及生防实验方法的建立
        5.3.3 免疫系统关键基因位点的转录表达分析
        5.3.4 生防菌对根际土壤菌群结构的影响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拟南芥的培养
        5.4.2拟南芥侵染实验
        5.4.3 植物免疫系统关键位点的转录分析
        5.4.4 土壤总DNA的提取
        5.4.5 土壤中总DNA的 PCR扩增
        5.4.6 土壤中细菌的菌群群落的分析
        5.4.7 土壤中真菌的菌群群落的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ε-聚赖氨酸复配对番茄灰霉病防治的增效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番茄灰霉病的特征、危害与防治
        1.1.1 番茄灰霉病菌的特征
        1.1.2 危害症状
        1.1.3 发病规律
        1.1.4 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方法
    1.2 ε-聚赖氨酸的性质和抑菌机理的研究
        1.2.1 ε-聚赖氨酸的性质
        1.2.2 ε-聚赖氨酸抑菌作用的研究和应用
        1.2.3 ε-聚赖氨酸抑菌机制的研究
    1.3 壳聚糖及壳寡糖的性质和应用
        1.3.1 壳聚糖及壳寡糖的性质
        1.3.2 壳聚糖和壳寡糖抑菌率机理的研究
        1.3.3 壳聚糖及壳寡糖的应用
    1.4 盐化合物在植物病害中的防治作用
    1.5 植物防御相关酶在植物抗病过程中的变化和作用
    1.6 植物激素在植物抗病过程中的作用
        1.6.1 水杨酸在植物抗病过程中的作用
        1.6.2 茉莉酸在植物抗病过程中的作用
        1.6.3 脱落酸在植物抗病过程中的作用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病原菌
        2.1.2 培养基
        2.1.3 试剂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ε-聚赖氨酸与多种化合物对灰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2.2.2 ε-聚赖氨酸与两种化合物复配对灰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2.2.3 ε-聚赖氨酸与壳寡糖复配的抑菌谱试验
        2.2.4 ε-聚赖氨酸与壳寡糖复配对番茄灰霉病的盆栽防效试验
        2.2.5 ε-聚赖氨酸与壳寡糖复配对大棚番茄植株灰霉病的防效试验
        2.2.6 ε-聚赖氨酸与壳寡糖复配诱导番茄抗灰霉病的盆栽试验
        2.2.7 番茄植株防御酶活性的测定
        2.2.8 番茄植株激素含量的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聚赖氨酸及其他化合物对灰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3.1.1 ε-聚赖氨酸对灰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3.1.2 不同浓度的焦磷酸钠对灰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3.1.3 不同浓度的EDTA-2Na对灰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3.1.4 不同浓度的壳寡糖和壳聚糖对灰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3.2 ε-聚赖氨酸与化合物复配对番茄灰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3.2.1 不同浓度的ε-聚赖氨酸与低浓度的壳寡糖复配的抑菌效果
        3.2.2 300mg/L的ε-聚赖氨酸与不同浓度的壳寡糖、壳聚糖复配对灰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3.2.3 200mg/L的ε-聚赖氨酸与不同浓度的壳寡糖复配对灰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3.3 ε-聚赖氨酸与壳寡糖复配的抑菌谱试验
    3.4 ε-聚赖氨酸与壳寡糖复配对番茄灰霉病的盆栽防效试验
    3.5 ε-聚赖氨酸与壳寡糖、壳聚糖及其复配对棚室番茄的防效试验
    3.6 ε-聚赖氨酸与壳寡糖复配诱导番茄抗灰霉病的盆栽试验
    3.7 番茄植株防御酶活性的测定
        3.7.1 番茄植株SOD酶活性的测定
        3.7.2 番茄植株CAT活性的测定
        3.7.3 番茄植株POD活性的测定
        3.7.4 番茄植株PAL活性的测定
    3.8 番茄植株激素含量的测定
        3.8.1 番茄植株SA含量的测定
        3.8.2 番茄植株JA含量的测定
        3.8.3 番茄植株ABA含量的测定
        3.8.4 番茄植株GA-3含量的测定
        3.8.5 番茄植株IAA含量的测定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壳聚糖对植物病害的抑制作用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堆肥提取液对草莓黄萎病防控效果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 李欣欣. 山西大学, 2021(01)
  • [2]芽孢杆菌CL2在枸杞采后病害防控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D]. 赵云花.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苹果树腐烂病复合防治菌剂的研制[D]. 张萌欣. 河北经贸大学, 2021
  • [4]生防菌混合发酵液对植物土传病害防治、土壤性质微生物区系和采后果实品质的影响[D]. 丛韫喆. 山东大学, 2020(01)
  • [5]增效拮抗菌可湿性粉剂的研制及其烟草青枯病生防应用[D]. 李程. 湖北大学, 2020(02)
  • [6]火龙果采后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季铵化壳聚糖的抑菌活性[D]. 胡翠平.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1)
  • [7]枯草芽孢杆菌环脂肽对海藻酸钠成膜性能以及蓝莓保鲜效果影响研究[D]. 许琳琳.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8]三类天然产物的抗菌活性评价及其作用机制初探[D]. 赵中敏. 兰州大学, 2020
  • [9]生防菌及生物诱抗分子在植物免疫激活及枯萎病防治方面的效应及机理研究[D]. 曹健. 齐鲁工业大学, 2019(01)
  • [10]ε-聚赖氨酸复配对番茄灰霉病防治的增效作用研究[D]. 刘欣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壳聚糖对植物病害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