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于景《无锡纪学记》看北宋初年的教育

从于景《无锡纪学记》看北宋初年的教育

一、从余靖《武溪集·学记》谈北宋前期的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1](2018)在《宋仁宗朝余靖边事活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余靖是北宋仁宗朝一位特殊的政治人物,自天圣二年(1024)入仕,至治平元年(1064)病逝,四十年仕宦生涯与仁宗朝相始终。余靖先后参与并推进水洛城事件、宋夏和议及侬智高叛乱等重大政治事件的进程,对北宋仁宗朝政治影响深切。本文通过对余靖边事活动的研究,以探析余靖的为政理念及在边事活动中的作用,进而管窥仁宗朝政治运行与政务实施情况。首先,庆历年间,西北边防水洛城的修筑,引起了朝堂巨大的争论。其中,余靖曾数次上书议论此事。在水洛城修与罢修的问题上,余靖支持修建水洛城;在水洛城事件的人事处理问题上,余靖由原来较为公平的态度逐渐偏向刘沪而批判狄青。余靖态度的转化与复杂的政治背景及个人因素密切相关。余靖的数次上书在水洛城廷议中产生了重要作用,直接影响了仁宗对水洛城事件的最终处理。其次,庆历四年(1044),宋夏正式议和,签订了“庆历和议”,结束了约六年之久的宋夏战争。余靖在宋夏议和中提出的诸多建议,为朝廷解决宋夏间的矛盾提供了恰当的策略,是重要的参考意见。同时,余靖于庆历三年、四年、五年间三次出使契丹,以灵活的外交手段,斡旋于契丹与西夏之间,缓和了宋辽矛盾,促进了宋辽间的交流,对北宋边境的安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余靖三次使辽虽具体目标各异,但最终目的都是缓和宋辽间的矛盾,维护宋朝的利益。再次,皇佑四年(1052),侬智高举兵反宋攻占邕州,边疆告急,时值父忧的余靖再次被宋廷委以重任,经制广南东西路盗贼。余靖赴任后整顿军队,加筑城墙,采取了积极的防御政策,与负责平叛的军事将领狄青同心协力,最终平定侬智高之乱,维护了边疆的和平与稳定。余靖作为平定侬智高叛乱的主要参与者,展现出了高超的领导才干和宽广的胸襟。通过对侬智高事件过程及最终结果的探析,亦可管窥宋廷对交趾迁就、妥协的外交思想及政策。最后,皇佑五年(1053),余靖在平定侬智高叛乱后,迁尚书工部侍郎,继续留任桂州。余靖对岭南地区的治理做出了诸多的调整,稳定了岭南的社会治安,促进了岭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综上所述,余靖影响了水洛城事件的最终结果,促成了宋夏和议的顺利达成,辅助狄青平定了侬智高叛乱,稳定了边疆的局势,促进了岭南经济的发展,表现出了处理边疆事务的高超才干和“清廉、爱民”的为政理念。分析余靖在一系边事活动中的作用和影响,为深入探析仁宗时期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情况提供新的依据和视角。

赵根[2](2017)在《宋代县学记研究》文中提出县学记是一种记述地方官学建设的记事文章,大略记载了县一级官学的兴衰、创建,新学校的形制、教学互动、祭孔尊儒和颂扬为学有功之人等,这其中免不了涉及所在地区的经济、环境与民风民俗。宋代统治者极力推行文治,这就必然需要国家培养大批有识之士,正是如此宋代迎来了官学教育的大兴。伴随着大规模的建设县学行为,写就县学记的风俗在两宋盛极一时,留世作品较多。宋代县学记均为文才兼备的宋人撰写,在资料的性质上原始可靠,是今人了解宋代县学教育的一面镜子。目前学术界对于其研究还未成体系,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基于此,笔者以宋代县学记作为研究对象,全力拓展其中的史料价值与文学意义。本文主要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对于宋代县学记的全面概述,分别从释义、写作特征、着录与传播三大方面来论述。作为一种特殊的土木营造类记文,它延续唐末的命名方式,创作范围也局限于地方的官方教育机构,为文夹叙夹议,具备一定的模式。着录较广,以刻石与书文两大方式流传至今。第二章是对宋代县学记时空分布的探究。在横向上,细致分析县学记在全国二十三路的地域分布,在纵向上对比两宋县学记不同时期的分布,并找寻差异产生的主导因素;第三章就县学记的作者群体进行细致分类,他们或当朝为官,或为文学之士,皆为接受了良好教育的精英阶层。不管是自己为记,还是应邀作记,都在文中展现了自己渊博的学识。第四章与第五章是对宋代县学记的史学价值与文学意义的探索。第四章是从史料学角度着手,再现宋代县学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设施,以及其中的教学、课程、考试、学生人数等活动;第五章以县学记的文学特征切入,着重关注其中的议论与用典两种情况。第六章以不同时期的昆山县学记为个例,来具体研究自唐至明时期的该地区的县学兴衰,更可以窥见不同时期的教育理念和记文风格有着很大区别。唐时县学秉承“学政”观念,以启蒙为主要教育目标,行文简单质朴,有“古文”之气;至而宋,学校以造就“纯儒之士”为追求,文风受到律赋影响,好为颂赞;而到了明朝,育才以科举为准绳,为文素朴,议论气息较浓。本文有附录三则,附录一是收录在《全宋文》之中的县学记时间与地域分布;附录二是对《全宋文》中未录入的县学记的补遗;附录三是现存于昆山县志之中的昆山县学图。

罗梦柯[3](2016)在《北宋三槐王氏家族教育活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槐王氏家族是北宋着名的世家大族,先祖王言、王彻虽未在仕途崭露头角,但是二人皆为有才学之人。三槐王氏的名号乃王彻之子王祜所创建,此名号表达了对家族后代的期望。而王祜之子——王旦果真没有辜负父亲,成为北宋一代名相,使三槐王氏家族在北宋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家族能够延续数代,出现许多优秀子弟,且在北宋政坛与文坛上皆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三槐王氏家族对家族后代教育的重视及其良好的家族教育氛围。本文以家族教育活动为视角,根据所掌握的三槐王氏家族相关史料,详细地探究三槐王氏家族的教育情况,生动展现并还原三槐王氏家族教育活动的场景,通过对其整个家族教育活动的研究,从而获得对家庭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如何使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等方面的良好经验。论文由五部分组成:论文第一部分是对三槐王氏家族境况的分析,从三槐王氏家族兴起谈起,主要介绍家族的起源与形成发展,然后整个家族在王旦一代达到昌盛。然而,北宋灭亡以及战乱的出现,促使三槐王氏家族开始南迁,由此三槐王氏家族成员分散于全国各地,通过对三槐王氏整个家族的简单介绍,对这一世家大族的家族情况进行整体的把握。论文第二部分,分析三槐王氏家族教育活动实施的社会背景。从政府重文兴教的引领;科举取士全新理念“不问家世”的兴起;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物质保障;以及受家国同构观念的影响,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论文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论文最重要的两个部分,第三部分深入地分析了教育活动的路径,包括定族规家训;建立家塾;名师指导;借助书籍与翰墨文物,这四个方面。第四部分承接第三部分,在路径的前提下,全面解读整个家族教育活动的内容与方法。其教育内容涉及到三个方面:首先读书习文之教,包括儒经教育、诗文教育、励学教育,这三个内容。足见对整个家族而言,知识的学习乃三槐王氏家族教育的核心内容。其次为日常生活之教,涵盖礼仪教育与节俭教育。日常生活之教旨在提升家族成员个人修养与素质,进而促进家族内部和睦团结。节俭为三槐王氏家族的持家之道,对家族的长久发展及家风清誉的维持尤为重要。最后是为人处世方面,包括道德教育、择师交友教育、为官教育、修身教育,这四个内容是对于家族后代为人品格的塑造,以及仕途发展所进行的全面引导。对于整个家族教育活动方法的运用,该家族主要依托言传身教、家训规范、实践游历、教爱结合这四个方法。教育内容与方法相辅相成,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正是三槐王氏家族的代代都能在政坛与文坛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最后为整个研究的总结。首先,概括整个家族教育活动的突出特点,侧重于道德教育;善用激励政策;教育方法灵活多样;教育内容多元化这四个方面。其次,阐述三槐王氏家族教育给同时代其他世家大族所带来的影响。结尾为世人对三槐王氏家族的评价。

韩芳[4](2015)在《宋代学记研究》文中指出学记文作为记体散文,独在宋代兴盛并日臻完善,走向成熟,不仅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也反映出宋代士人思想倾向和文学发展的特征。从现有宋代学记文来看,其创作群体稳定,作品留存数量可观,收录情况多样,有较丰富的研究基础材料。就其分类而言,学记文可分为官学学记和私学学记,应邀之作和主动创作等类型。宋学记文内容主要包括记叙建学过程和发表有关教育思想两部分。具有鲜明的创作主旨:“刻之隆碣,以告后世”。就内容而言,因为话题集中,且作家各抒己见,从中可见宋代士人思想及其发展变化的踪迹。如从学记所显示儒释道三家的地方境遇及作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可以重新审视宋代“独尊儒术”与“三教合流”这一问题;通过考察“学之目的与意义”,可以探寻宋代士人思想从一元追求到多元选择,从宏观言说到个体关怀的发展轨迹。在形式与技巧上,宋学记文兼用叙述、描写、议论,运用多种修辞手段。其文中的韵语和引用诗文情况也值得分析。韵语以四言为主,是上古文化基因的显现,增强了学记文的抒情性。通过所引诗文分析发现,宋人引经、用经不出四书五经,且具有引用自如,阐发深刻,思辨性强的特点。在风格上,宋学记文题目、内容、结构具有程式化的特征,但丝毫不影响其鲜明的文学风格的显现,其风格主要为庄重典雅,骈散兼备,平和冲淡与宏阔华美兼有,因事陈词且深于议论。且这一风格与其文学内容、形式及作家风格有直接关系。另外,宋代学记文研究能够丰富、发展古代散文研究和作家研究,也是考察文学思潮、文学观念发展变化以及古代文化发展变化的窗口,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与意义。

谢杨平[5](2014)在《余靖研究综述》文中指出余靖是北宋一位内涵丰富、学养很高的文化名人。近二三十年以来,学界对他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余靖生平事迹研究、余靖思想研究、余靖撰述研究。虽然取得了上述成果,但余靖其人和其撰述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现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以期有助于余靖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韩冬青[6](2011)在《宋代学记考述》文中认为宋代学记数量很多,是研究宋代州县官学必不可少的资料。站在学校教育的角度,宋代的州县学记涉及融资、学校规章制度,以及学记的写作风格等内容,对后世的教育规范化意义重大。宋代学记是由中唐时期的学记发展演变而来,但是却与中唐时期学记有很大不同,真正奠定州县学记写法是在北宋仁宗时期,以至对元、明、清的学记产生深远影响。南宋时期虽然没有大规模的兴学运动,但是却也出现了学记创作的高潮,这是和在当时学校已经普遍设立,政府注重学校的修葺相联系的。学校的修建分为新建、复建、改造,三种类型。通过统计可知,学校的新建和复建在宋代所有学记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大部分的宋代学记都是有关学校改造的学记。宋代学记的流播形式分为了纸质文献传播和碑刻文献传播两种形式,刻碑的较多。根据宋代学记的作者、内容还出现了同一作者多次记学;同一地区,同一时间,不同作者的记学;同一地区,同一作者,不同时间的记学,这三种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原因或是由于文集、方志的收录者疏忽,未认真加以考证;或是地方官为了自己的政绩考虑,让文人反复做记所导致。在诸多的宋代州县学记中,通过学记的内容可以了解到所见学记之前,有些地区曾经也做过学记,出于某种原因,前人的学记没有保存流传下来,从可见学记的只言片语中,补缺未流传的学记,以求完整宋代的州县学记。金元学记是仿照宋代学记而形成的,金学记受到南宋理学思想影响较重,元学记则记学语言更为平实。这与当时的政治、时代背景息息相关。金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文教上与宋代存在差别,这些都会体现在金元学记作品中。学记中还倡导全民推广而非贵族独享的学校教育,是对宋代的教育普及思想的反映。一批优秀的学记类文章,成为劝学和幕僚之间的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再者,遗留下的众多学记对保存古代文献功不可没。本文共搜集到了宋代学记共四百多篇,对北宋三次兴学时期的学记、南宋学记、金元时期的学记各选取了具有普遍性的例子进行研究。还分别对这四百多篇学记按照时间、作者、内容、区域进行不同的统计和分类,从宏观反映了宋代学校教育在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发展程度。

卢萍[7](2010)在《宋代广州知州群体研究》文中指出广州作为宋代岭南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国家海外贸易中心,国家既要在此绥抚蛮夷,保证南部边疆的稳定;又要招徕远人,保证市舶收入。故此宋代广州知州的选任,反映了朝廷对广州既有扶持又有约束的要求。有宋一代,广州知州正官160人,这一群体既具备宋代知州的一般性,又带有地方职官的特殊性。持重、文武兼备、识大体、廉洁、吏干等特点成为广州知州的主要素养。他们的籍贯多为南方地区,年龄老成,进士出身比例近3/4,任期短暂,多为一年半或两年。以迁转资序、方向而言,由他州知州选调是主要方式,广南路、福建路、江南西路、荆湖南路的迁转体现了就近原则。北宋时期,具备转运使资序出任广州知州约占可考人数的2/3,反映了经济管理能力是广州知州选任的重要资质之一。就整体仕途而言,宋代广州知州位至宰相、尚书、侍郎等高级官员者近40%。从群体类型来看,他们可分为循良奉职,精明干练,贤德、文武兼备、识大体,清正廉洁,贪墨,残酷,昏庸无能,急功近名、贪图权势等八个类别。任职期间,宋代广州知州受到奖励的官员少于受到惩治的官员。贪污纳贿、失职是受到惩治的主要原因。宋代广州知州缉寇安民,修建城池,管理海外贸易,关心民瘼,减轻赋税,复兴儒家礼仪制度,兴建学校,敦化革俗,为广州城市发展、岭南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历史贡献。

王琳[8](2010)在《余靖政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复杂的时期,自建朝开始便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在应对这些边患、内政事务过程中,宋朝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政治家,仁宗朝的余靖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仕宦生涯几乎与仁宗朝相始终,尤其是在庆历和皇佑年间,他对于国家处理边疆事务所上奏的谏言,以及在安抚盗贼、平定叛乱中所做的实践,可以说是有谋有失,值得深入探讨。初入仕途的余靖在地方任官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基层从政经验,这为他政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一定基础。余靖在京任职期间,宋朝外有与西夏、契丹之间的边境之争,内有不断残害民众的盗贼作乱。针对这些事件,余靖从国家稳定、民众安居乐业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夷制夷、掌握主动的治边方案,并三次出使契丹,以和平外交的方式解决了边疆争端。他还提出了削减赋役、安定民心的安民政策。此外,针对朝廷任用官员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余靖主张朝廷应当有忧患意识,提出了蓄积贤能、任用专才的建议。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余靖离京任地方官之后,参与了平定侬智高事件。在这次事件中他提出的策略延续了其思想中以民为本的处事方式,并最终协助狄青平息了侬智高事件,使宋朝南部边疆重获安宁。余靖的政治思想可以说是典型的仁政思想,在他的思想中,安民、礼、仁贯穿始终,这也使得余靖的思想渗透着浓郁的文人色彩和人文情怀。余靖的思想中既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风貌,又透露出重文轻武的特点;既有兼济天下的入世态度,也有超然淡定的处世之观。

李贵录[9](2000)在《从余靖《武溪集·学记》谈北宋前期的教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余靖《武溪集》七篇学记的解读 ,分析宋代仁宗以前科举制度、学校建置和孔庙建筑的历史 ,从中了解宋初文化教育发展、普及的概貌

二、从余靖《武溪集·学记》谈北宋前期的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余靖《武溪集·学记》谈北宋前期的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宋仁宗朝余靖边事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一)余靖生平、功绩研究
        (二)余靖思想研究
        (三)余靖着作、诗歌研究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余靖与水洛城事件的处理
    一、水洛城事件的由来
        (一)水洛城修建的背景
        (二)修城矛盾的产生与发展
    二、余靖在水洛城事件中的作用
        (一)余靖数论水洛城事件
        (二)余靖与水洛城事件的再发展
        (三)余靖对水洛城事件结果的影响
    三、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余靖对宋夏、宋辽关系的影响
    一、余靖与宋夏议和
        (一)宋夏议和的背景
        (二)余靖对宋夏议和的影响
    二、余靖与宋辽关系
        (一)宋、辽、西夏间关系的转变
        (二)余靖三次使辽的目的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余靖与侬智高事件的发展与变化
    一、侬智高事件的背景
        (一)侬智高势力的崛起
        (二)宋与交趾的关系
        (三)宋拒绝侬智高的内属
    二、余靖在侬智高事件中的作用
        (一)余靖参与平定侬智高叛乱
        (二)余靖对侬智高事件的影响
        (三)侬智高事件的结果及评价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余靖对岭南的治理
    一、岭南发展概况
        (一)自然条件的限制
        (二)岭南发展的困境
    二、余靖对岭南稳定的贡献
        (一)和平解决与交趾间的冲突
        (二)整顿吏治、为民谋福
    三、余靖对岭南发展的贡献
        (一)恢复农业生产
        (二)支持海外贸易
        (三)整顿采矿、加强管理
    四、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文献(按出版时间排序)
    二、今人着作(按出版时间排序)
        (一)专着
        (二)今人论述
致谢

(2)宋代县学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研究现状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意义、思路和方法
        一、本论文的选题意义
        二、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宋代县学记概述
    第一节 宋代县学记的释义
        一、命名
        二、范围
    第二节 宋代县学记的写作特征
        一、写作模式化
        二、内容史学性
    第三节 宋代县学记的着录与传播
        一、宋代县学记的着录情况
        二、宋代县学记的传播方式
第二章 宋代县学记的分布与影响因素
    第一节 地域分布
        一、中原、关中地区
        二、江淮、江南地区
        三、西南及福建、两广地区
        四、全国范围的县学记分布
    第二节 时间分布
        一、北宋时期分布与影响因素
        二、南宋时期分布与影响因素
第三章 宋代县学记的作者与写作功用
    第一节 作者
        一、群体特征
        二、写作方式
    第二节 写作功用
        一、晓示后人
        二、劝为县学
        三、褒扬办学
第四章 宋代县学记中的县学情况
    第一节 县学的环境设施
        一、县学的外部环境
        二、县学的内部设施
    第二节 县学的学习情况
        一、教学活动
        二、学习课程
        三、学生数量
        四、课试
第五章 宋代县学记的议论与用典
    第一节 善于议论
        一、论时文
        二、论三代之治
        三、论儒释道关系
    第二节 长于用典
        一、用语典
        二、用事典
第六章 宋代县学记的个案研究——以昆山县学记为例
    第一节 昆山县学形制变化
    第二节 教育思想的转变
    第三节 县学记的文风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一:《全宋文》中宋代县学记地域与时间一览表
附表二:《全宋文》中县学记补遗
附图:昆山县学图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3)北宋三槐王氏家族教育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 三槐王氏家族教育活动研究的重要价值
        2. 三槐王氏家族教育活动研究薄弱
        3. 河南大学研究宋代教育的独特优势
    (二)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 史料综述
        2. 研究综述
    (四)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1. 研究方法
        2. 研究思路
    (五)本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1. 研究重点
        2. 研究难点
        3. 创新之处
一、三槐王氏家族境况分析
    (一)三槐王氏家族的兴起
    (二)三槐王氏家族的昌盛
    (三)三槐王氏家族的南迁
二、三槐王氏家族教育活动实施的社会背景
    (一)政府重文兴教的引领
    (二)科举取士“不问家世”的推动
    (三)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物质保障
    (四)受“家国同构”观念的影响
三、三槐王氏家族教育活动路径分析
    (一)定族规家训
    (二)建立家塾
    (三)名师指导
    (四)借助家族书籍与翰墨文物
四、三槐王氏家族教育活动内容与方法分析
    (一) 教育活动内容
        1. 读书习文之教
        2. 日常生活之教
        3. 为人处世之教
    (二)教育活动方法
        1. 言传身教
        2. 家训规范
        3. 实践游历
        4. 教爱结合
五、三槐王氏家族教育活动特点及影响
    (一)三槐王氏家族教育活动的特点
        1. 男女教育并重
        2. 侧重忠孝教育
        3. 善用精神激励
        4. 教育活动方法灵活多样
        5. 教育活动内容丰富
    (二)三槐王氏家族教育活动的影响及评价
        1. 对北宋其他家族教育的影响
        2. 世人对三槐王氏家族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宋代学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宋学记概览
    第一节 学记历史、作者及作品收录情况
        一、文体历史回顾
        二、作者群及创作缘起
        三、作品留存及收录情况
    第二节 学记类别
        一、官学学记与私学学记
        二、应邀之作与主动创作
        三、其他分类
第二章 宋学记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刻之隆碣以告后世
        一、行教化以美风俗
        二、深歌咏以传后世
        三、赞颂功绩与劝勉后人
    第二节 独尊与合流
        一、学记所显示的儒释道三家的地方境遇
        二、对孔子及儒学的尊崇
        三、对道、佛的评价
    第三节“学”之目的与意义
        一、从功名利禄到修身齐家治国
        二、从一元追求到多元选择
        三、从宏观言说到个体关怀
第三章 宋学记的形式与技巧
    第一节 宋学记的表达技巧
        一、叙述、描写、议论手法兼具
        二、多样化的修辞手段
    第二节 学记中的韵文
        一、四言为主
        二、上古文化基因的显现
        三、韵语使用的目的及效果
    第三节 宋学记引用分析
        一、引诗分析
        二、引文分析
        三、引经与解经
第四章 宋学记的风格特征
    第一节 程式化特征
        一、比较固定的题目
        二、程式化的结构和内容
    第二节 宋学记的风格
        一、庄重典雅
        二、骈散兼具
        三、平和冲淡与宏阔华美
    第三节 理想状态的学记
        一、作者之言:因事陈词
        二、批评家之语:深于议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余靖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平事迹研究
    (一) 生平事迹
    (二) 历史功绩
二、余靖思想研究
三、余靖撰述研究
    (一) 文本整理、考证
    (二) 撰述中的诗文研究

(6)宋代学记考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宋代学记概述
    第一节、产生和流变
    第二节、三次兴学与北宋代学记
        一、庆历兴学
        二、熙丰兴学
        三、崇宁兴学
    第三节、南宋学记
    第四节、宋代学记的流播
        一、碑刻形式
        二、非碑刻形式
第二章、宋代州县学记统计与研究
    第一节、宋代州县的记学情况
        一、同一作者的多次记学
        二、同一个地区,同一时间,不同作者的记学
        三、同一地区、同一作者、不同时间的记学
    第二节、按学校性质统计及分析
    第三节、文献记载却散佚的学记
第三章、宋代的行政区划与学记分布
第四章、宋代学记与金元学记的比较
    第一节、宋学记与金学记比较
    第二节、宋学记与元学记的比较
结语
附表一、按时间顺序统记计表
附表二、学校性质表格
附表三、宋代州县学记与行政区划表
参考文献
致谢

(7)宋代广州知州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论文结构、史料与创新
第二章 宋代以前的广州
    第一节 广州历史地理沿革
    第二节 宋代以前广州发展的八个阶段
第三章 宋代广州的地位及管理
    第一节 宋代广州州县沿革
    第二节 宋代广州的地位
    第三节 宋代广州的管理
第四章 宋代广州知州考
    第一节 北宋广州知州考
    第二节 南宋广州知州考
    第三节 待考录
    第四节 宋代广州知州的结衔
第五章 宋代广州知州的群体分析
    第一节 宋代广州知州的籍贯
    第二节 宋代广州知州的年龄
    第三节 宋代广州知州的入仕途径与出身地域
    第四节 宋代广州知州的任职年限
    第五节 宋代广州知州的任职资序与地域来源
    第六节 宋代广州知州的仕途命运
    第七节 宋代广州知州的奖惩
    第八节 宋代广州知州与同僚的关系
第六章 宋代广州知州的政绩考察
    第一节 缉寇安民、严于治军
    第二节 建设城市
    第三节 管理海外贸易
    第四节 劝农、减轻租赋、还补积欠、革无名之敛
    第五节 礼仪教化
    第六节 恤政
    第七节 司法
    小结
第七章 宋代广州知州群体的类型与分析
    第一节 知州的类型
    第二节 宋代广州知州的类型分析
    第三节 宋代广州知州的个案分析
第八章 宋代中央政策与广州地方的发展
    第一节 中央政策对广州知州的选任
    第二节 宋代广州知州的施政风格
结语
附录 引用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8)余靖政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选题缘由
    二 余靖研究学术史回顾
    三 余靖思想研究现状
    四 课题研究方法、范围及存在的困难
第一章 余靖的仕宦生涯
    第一节 余靖生平简况
    第二节 余靖初入仕
    第三节 余靖入京任职
第二章 余靖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余靖的治边思想
        一 庆历时期的边疆危机与余靖的应对理念
        二 余靖三使契丹及其治边思想
    第二节 余靖的安民思想
        一 庆历时期的盗贼之患与余靖的建言献策
        二 余靖的安民思想
    第三节 余靖的选官任人思想
        一 余靖对朝廷用人不当的几次谏言
        二 余靖用人思想中的两面性及其忧患意识
第三章 余靖政治思想的一次重要实践
    第一节 南部疆域问题与侬智高事件
    第二节 余靖处理侬智高事件的谋略与得失
第四章 余靖政治思想评析
参考文献
    一 古代文献
    二 今人着作
    三 论文
感谢词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从余靖《武溪集·学记》谈北宋前期的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四、从余靖《武溪集·学记》谈北宋前期的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宋仁宗朝余靖边事活动研究[D]. 张静. 河南大学, 2018(01)
  • [2]宋代县学记研究[D]. 赵根. 西南大学, 2017(02)
  • [3]北宋三槐王氏家族教育活动研究[D]. 罗梦柯. 河南大学, 2016(03)
  • [4]宋代学记研究[D]. 韩芳. 青海师范大学, 2015(06)
  • [5]余靖研究综述[J]. 谢杨平. 韶关学院学报, 2014(01)
  • [6]宋代学记考述[D]. 韩冬青. 河北大学, 2011(12)
  • [7]宋代广州知州群体研究[D]. 卢萍. 暨南大学, 2010(09)
  • [8]余靖政治思想研究[D]. 王琳. 上海师范大学, 2010(08)
  • [9]从余靖《武溪集·学记》谈北宋前期的教育[J]. 李贵录. 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6)

标签:;  ;  ;  ;  ;  

从于景《无锡纪学记》看北宋初年的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