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办好主要班次,提高中层领导干部素质

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办好主要班次,提高中层领导干部素质

一、建立新的教学体系 办好主体班次 提高中层领导干部的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谢鹏[1](2020)在《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探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度形塑个人,人是制度的产物。根据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是了解政治体制和国家治理的关键,也是建构社会主义特色政治学需要重点研究的领域。制度变迁理论则认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共同构成了“制度集成”。这种“制度集成”倒映在基层社会,一方面是文本式的正式制度的规范和制约,另一方面是传统社会残留的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和侵染。然而,基层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有着自身的“情境”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基层干部既是制度体系中的个人,深受政策法规条例等正式制度的规约,也是制度文化中的个人,深受“官本位”“乡土文化”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基层干部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关键和核心要素,但作为“情境理性人”,有着追逐个体理性、寻求机会成本的目的和需求。加之,压力型体制的现实存在,势必会产生高度的挤压状态,基层干部很可能不堪重负,担当作为动力不足。因此,亟待进行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修复完善制度体系中的不合理成分,解除基层干部的制度和“情境”困扰。本文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制度变迁理论,聚焦“制度”这一变迁因素,全面梳理基层干部人事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总结提炼基层干部人事工作的现实困境,力图探究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历经近百年,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干部工作实践经验,其制度体系建设既是传统吏治思想的扬弃,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提炼而成。但是,当前现行的制度安排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从中央到省市县(区)一以贯之的现行的正式制度存在政策体系供给不足的困扰,制度缺位有待完善、制度衔接有待加强、制度理念有待提升;基层社会“情境”之下非正式制度约束存有的短缺和失衡,传统文化下的“官本位”倾向、“熟人社会”下的说情打招呼、思想观念局限下的“为官不为”、政绩观错位下的形式主义作祟等因素,深刻影响着干部工作的开展、作用的发挥;基层干部人事制度存在执行不力与实施机制不畅等问题,选拔任用精准度不高、教育培养针对性不足、管理监督系统性不够、激励约束实效性不强;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存在路径依赖,非制度化因素的消极影响造成了观念障碍,传统体制惯性导致改革滞后于社会转型步伐造成了体制障碍,党委及其组织部门错位、缺位的现象客观存在造成了组织行为障碍,缺乏科学论证、分析研判、吐故纳新等保障机制造成了机制障碍。因此,必须探究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应然路径,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自有其价值取向。总体设想重在“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有效管用”,选拔任用重在提高精准度,教育培养重在提升能力素质,管理监督重在严格执纪监督,激励约束重在促进担当作为。

范孟男[2](2019)在《高校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对新时代年轻干部队伍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是组织人事部门开展优秀年轻干部发现培养选拔工作的基本遵循。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是高校加强党的领导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年轻干部队伍建设应深挖源头、扎实培养、大力选拔、从严监督,不断创新年轻干部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方式,为年轻干部成长搭建"快车道"。

李敏[3](2019)在《中共茌平县委党校干部培训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历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干部培训工作。党校干部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干部素质,提升他们各方面能力,最终能够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供必要的保障。但在实际中,虽然出台了各类规章制度,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施,促使党校的干部培训工作有序开展进行,并且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培训效果却不明显。怎样才能提高干部培训成效,让他们将培训所得能够高效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和为群众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干部培训的有效性也是基层党校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论文着重研究茌平县委党校干部培训工作,立足于党校培训实际,结合培训效果评估理论和柯克帕特里克四层次培训评估理论等相关理论,并吸收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成果,着重研究茌平县委党校干部培训的有效性问题。研究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一是对党校干部培训有效性评估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二是茌平县委党校干部培训现状及有效性调查;三是结合柯克帕特里克评估模型分析茌平县委党校干部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有哪些?四是茌平县委党校如何提升干部培训有效性的对策建议。根据上面提到的问题,论文从理论方面介绍选题的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研究情况等,为下一步论述茌平县委党校干部培训现状及对策提供理论支撑。论文随后通过对茌平县委党校干部培训现状及有效性调查进行介绍,设计问卷进行培训调查,总结了当前茌平县委党校在干部培训有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反应层问题:师资结构不合理、实际培训与培训需求相脱节;学习层问题: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行为层问题:培训方法有待完善;结果层问题:培训转化效果不好等几个方面,并分析了影响干部培训有效性的原因,主要有干部教育培训理念不科学、干部培训运行机制不健全、培训内容设置不科学、培训动力与资源保障不足、干部培训管理体系尚不完善等。最后,在前文研究分析基础上,针对制约茌平县委党校干部培训有效性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从:树立科学的干部培训理念:从党校和学员两个角度来考虑;建立健全干部培训运行机制:从建立健全干部调训保障机制、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完善干部培训激励机制入手;科学合理设置培训内容:从加强党性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设计分层分类培训,增强培训针对性、更加侧重能力培训,提高培训实效性等方面入手;提高参训动力和资源保障:从提高党校干部学员参训动力、拓展党校干部培训渠道、提高党校教师师资队伍素质、创新培训方式解决工学矛盾等方面入手;构建规范高效的党校干部培训制度体系:从健全培训管理制度、完善培训管理机制、强化制度执行力度、促进培训成果转化等五个方面入手提升基层党校干部培训有效性的对策。

邹谨[4](2017)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中共党建创新历程与经验研究》文中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对之进行了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进行了初步酝酿;建国以后,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展开;改革开放以后,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进入全新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进入自觉状态。党建创新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整个历史进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中国共产党党建创新在建国以后具有同步性,二者存在鲜明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党建创新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党建创新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实践经验和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中国共产党党建创新,主要体现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中国共产党党建制度的完善,促进管党治党能力和执政能力的提高,促进党建方式、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创新。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来看,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推进党建制度、党内民主、依规治党创新和其他创新,从而不断加强和改进了党的建设。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推进党建制度创新,建立了学习制度、请示报告制度、主席制度、分部分级管理干部制度、干部鉴定制度、干部交流制度、干部休假制度、作风建设制度等制度,并提出了设立党的名誉主席、对基层干部任期加以限制、干部能上能下等设想。推进党内民主创新,对党内民主进行了理论阐述,丰富了民主集中制理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倡民主作风,保障党员权利,开展党内监督;建立了党代会制度、党委制、党内选举制度等党内民主制度。推进依规治党创新,对党章进行修改,初步制定了一些党内法规。此外,通过发扬民主和健全法制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提出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并对改善党的领导进行了初步探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推进党建创新,既取得了积极成果,又留下了深刻教训。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推进党建制度创新,建立了退休制度、顾问委员会制度、干部考核制度、省部级后备干部制度、县以上领导干部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省(市、区)纪委向中纪委报告制度、纪委与国家检察机关联系制度等制度,废除主席制度、实行总书记制度。推进党内民主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了民主集中制理论;反对领导干部特殊化,正确对待不同意见,保障党员权利,坚持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的结合;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推进依规治党创新,对党章进行积极修改,制定一系列党内法规,党章和党内法规执行力得到较大提高。此外,提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提出把反腐蚀寓于建设和改革之中,坚持从严治党。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推进党建制度创新,建立省部级在职领导干部学习制度、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参照公务员管理制度、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制度、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度、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制度、巡视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制度。推进党内民主创新,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并发挥其对人民民主的带动功能:推进党内决策民主化,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制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推进依据治党创新,修改党章,制定新的党内法规。此外,还进行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提出反腐倡廉建设要靠体制创新;提出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坚持依法执政。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党建制度创新,建立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中国特色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制度、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度、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以及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党内民主创新,提出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增进党内和谐,尊重和保障党员主体地位;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实行党务公开,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实行党代会代表任期制,实行全委会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干部票决制,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扩大差额选举,完善了党内民主制度。推进依规治党创新,修改党章,制定和修订党内法规。此外,还进行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建总布局创新,进行执政能力、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建设“三型”政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党建制度创新,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布局,并在党的建设各领域进行了制度设计。推进党内民主创新,对民主集中制进行了新阐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党的制度建设和党内法规建设中发扬党内民主,强化党内监督,保障党员权利;提出制定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实施办法,研究制定地方党委决策程序规定,规范差额提名范围和比例,进一步了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推进依规治党创新,将党内法规体系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定和修订党内法规,并对党内法规进行集中清理。此外,还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构建优良政治生态,开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进领导班子建设创新,并提出党的领导要做到“三统一”、“四善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中国共产党推进党建创新的经验主要是:坚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党建创新的对接,积极应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党建创新的问题倒逼,借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关理念推进党建创新,坚持改革创新,对党建创新进行接力探索,不断总结中外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顺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党建创新,应提高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水平,推进中国共产党党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法治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党的国家治理能力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创新。

冯茜[5](2015)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武装的党,从建党之初就一直致力于依靠理论武装的方式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和领导水平,形成了独特的政治优势和优良的党建传统。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和诸多前所未有的时代挑战。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不断涌现对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提高党员干部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能力,从而保持政治忠诚、立场坚定、理论自觉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时代课题,更使得用先进理论武装各级党员干部,提升理论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成为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战略性任务。基于此,论文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为研究主题,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历程为切入点和分析点,以期从对历史的梳理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把握规律,从而对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理论教育提出探索性建议。全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章导论部分对论文研究的问题及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进行概括,对理论教育、干部、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基本概念、范畴和战略地位进行界定和说明,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第二章对共产党人关于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思想认识发展及深化历程进行梳理,主要提炼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理论教育的重要论述,列宁、斯大林关于党员干部教育工作和队伍建设的系列观点,以及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针对党员干部队伍的发展和教育所作出的重要阐述,以期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工作的加强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撑。第三章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的历史演变,将总体过程分为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两大历史阶段,其中具体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起步及全面展开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的演变发展历程,对各个阶段干部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其变化进行梳理。第四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发展特点和整体经验进行分析总结。本章在第三章的基础之上,以指导思想、工作原则、教育对象、制度建设、教育渠道等为视角探究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发展特点并对规律性经验进行总结。第五章分析了当前在党员干部理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党员干部理论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主要从教育对象、教学过程、组织管理、质量评估等角度分析了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幻和严峻形势分析党员干部理论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第六章针对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理论教育提出探索性建议:就党员干部自身而言,应加强干部队伍的学风建设;就干部教育的组织和培训机构而言,应着力于优化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师资队伍,从严治校、营造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良好环境,整合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健全党员干部理论教育质量评估机制;就理论教育者主体而言,应在具体教学中贯彻“服务大局,按需施教”的教学理念,深入和完善教学内容,探索党员干部理论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提高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水平。

王伟[6](2014)在《政治精英培养与政党能力建设 ——中国共产党干部培训制度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政治精英培训的制度史。中共通过有计划的培养政治精英,提升了政党的整体素质,加强了政党的能力建设。在中共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也逐步探索、构建并完善了政治精英培训制度。制度的物质载体是进行政治精英培训的场域基地,主要是党校和干部院校;理论载体是培训的课程和内容体系;功能是塑造与政党要求相一致的新型政治精英,从而提升政党素质,推动政党发展。在中共发展的九十多年里,制度根据政党的目标和战略,主要培养了两类政治精英:革命精英和执政精英。这些精英也都成为了中共革命和执政的中坚力量,由此也证明了制度的有效性。政治精英培训制度的变迁与中共的发展呈现出同步性的特征,是中共发展的缩影。在建国之前,制度开始初步探索,并逐步建立完善,其目标指向于培养适应战争环境的优秀革命精英,制度的物质载体不断完善,理论载体在经历了教条主义的危害后实现了本土化的创新,即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从建国至“文革”结束,制度实现了演进发展,但最终走向分化和断裂,其目标指向于培养革命后执政精英,但是由于受内外部环境的综合影响,制度的理论载体演变为新的教条主义,最终制度走向崩溃。改革开放以后,中共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制度得以恢复,并实现了变迁和发展。在这一时期,制度致力于培养符合改革需要的新型执政精英,并在制度的物质载体和理论载体上实现了创新。在物质载体上,构建了中国特色的政治精英培训基地体系,并将制度的边界延伸到了国外,派遣政治精英到海外受训或调研考察;在理论载体上,构建了意识形态导向和实用主义导向两个维度的培训内容体系,其中意识形态方面,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新意识形态思想,现实主义导向的课程内容则更加丰富。制度的功能在于再生产出符合政党要求的新型政治精英。一方面,提升政党的学习能力,使政党能够具备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实现对政治精英的整合,主要在意识形态教育和党性锻炼两个方面,强化政治精英对政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当然,制度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意识形态教育与高素质执政精英培养的张力、党性锻炼与个人利益的张力、政治逻辑与市场侵袭的张力。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政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让政党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本论文的结构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进行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介绍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思路,界定论文使用的关键概念、提出论文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讨论政治精英培训与现代政党建设。从现代政党的起源与发展谈起,论述政治精英培养对现代政党建设的重要意义。本章比较了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和社会民主党的政治精英培养模式,资产阶级政党主要是培养选举导向型的政治精英,而社会民主党的政治精英培养模式则经历了较大的变化。本章重点论述了共产主义政党的特征和政治精英培养模式。共产主义政党具有强调意识形态、组织结构严密和处于非竞争性政党体制之中的特点,因此政治精英的培养模式也显着区别与资产阶级政党和社会民主党。第三章,讨论建国前党的干部培训制度的探索。将建党至建国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即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分别讨论这几个时期政治精英培训制度所处的环境、制度的具体安排、制度的绩效和影响制度变迁的变量。第四章,讨论建国至改革开放前党的干部培训制度的演进。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领导人民恢复生产秩序,开展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政治精英培训制度也实现了制度演进,构建了较为科学的物质载体和理论载体体系。但是在1957年之后,国内政治运动不断,制度缺乏继续演进和变迁的土壤,相继出现了分化和断裂。第五章,讨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干部培训制度变迁。在这一时期,中共实现了政治路线的转变,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因此也需要培养大量适应改革需要的新型执政精英。在这一阶段,中共实现了政治精英培训物质载体的完善和理论载体的持续更新,促进了制度的变迁。第六章,讨论制度的特征、功能和问题。制度呈现出与中共同步性变迁的特征,主要是由政党组织结构和意识形态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制度的功能主要是增强政党的学习能力和实现对政治精英的整合。制度存在的问题表现在意识形态教育与高素质执政精英培养的张力、党性锻炼与世俗利益的张力、政治属性与市场侵袭的张力。在本文的结论部分,总结了政治精英培训制度在提升中共政党能力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认为制度是中共实现政治精英培养、加强政党能力建设的一项基本的政党内部制度安排。本文还认为,制度与中共具有同步性变迁的特征,其变迁受到内部冲突、外部压力、新观念输入、政治精英推动这些基本变量的影响。要解决制度存在的内在张力,就必须加强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实现意识形态的持续更新。

史为磊[7](2014)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形成与经济结构相协调的社会阶层结构,而中等收入阶层的发育和成熟则是建立现代阶层结构的关键所在。本文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领域梳理了中等收入阶层(中产阶层或中产阶级)研究的理论基础,并立足于制度变迁的研究思路,在进行实际调查和跟踪访谈的基础上,形成了“历史演变考察——现状与问题分析——发展路径探究”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共分成六个部分,即绪论和后五章正文。整个篇章结构,根据学术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一般要求进行有序排列,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绪论部分,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研究背景。分析了研究这一问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理论界关于中产阶层与社会和谐关系的研究现状,针对其研究不足,介绍了这一问题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并提出了若干政策性建议。第一章,分析了中等收入阶层与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本章是全文的逻辑起点和立论之基。首先从界定“中等收入”的概念开始,比较了“中等收入者”、“中等收入群体”和“中等收入阶层”之间的异同,明确了“中等收入阶层”的划分标准,认为“中等收入阶层”是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提法。然后重点考察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中等收入阶层之间的内在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形成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并为中等收入阶层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平台;中等收入阶层是经济建设的生力军,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是民主政治的推动力量,是先进文化的践行者;两者具有共生的内在关系和一致的实现过程。本章的创新:吸取了西方“中产阶级”概念和我国“中等收入者”概念的精华,既避免了西方“中产阶级”概念过于看重主观认同的缺陷,又突破了我国“中等收入者”概念仅从以经济尺度作为划分标准的局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等收入阶层”的核心概念。第二章,在文本考察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关于中等收入阶层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理论进行了梳理研究。首先,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中间阶级”思想进行了文本研究。其次,考察了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中产阶级理论和新韦伯主义中产阶级理论,分析了中产阶级在西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再次,分析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间阶层”的思想认识。本文还尝试梳理和研究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有关中等收入阶层的论述。第三章,考察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历史演变和现状特征。首先,将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演变历程分为萌生、消失和重生三个阶段,又将重生阶段分为重新成长与开始兴起、快速发展与基本定型、迅速增长和多元发展等三个发展时期。其次,分析了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生存状况、发展问题,并提炼出中等收入阶层的基本特征:数量规模偏小、来源构成广泛、地域分布不均、职业构成多样、文化观念多元、消费上的前卫性和发展性、政治上的依附性和建设性并存、自身发展的不稳定性。本章的创新:一是在问卷调查和跟踪访谈等形式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力求做到掌握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数据,准确描述当前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现实境遇;二是比较全面地揭示了中等收入阶层的基本特征,既看到其积极的建设性的一面,也指出了其自身劣根性的一面。第四章,揭示了我国中等收入阶层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发展瓶颈问题,包括中等收入阶层有萎缩的苗头、内部结构差异过大、阶层意识难以形成、社会功能发挥不足、阶层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包括收入差距拉大趋势仍未根本扭转、贫富分化开始从单纯的量变向阶层分割的质变转化、农民工进城的规模速度正在和改革“赛跑”、劳资关系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群体性事件处于高位运行的态势、腐败现象在多个领域蔓延、社会组织建设发展比较滞后和混乱等。第五章,指明了和谐社会条件下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和培育。本章首先论述了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的理念和原则;提出了“稳中”与“扩中”并重、重视培育中等收入阶层后备军的发展策略,其中包括工人阶级主体、小微企业主、大学生就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和农村先富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发展策略;考察了英国、美国、瑞典、俄罗斯、印度等国家中产阶级的发展经验,以期对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全文的落脚点放在了和谐社会条件下中等收入阶层的培育机制上,从中等收入阶层与和谐社会的互动机制、内生动力、制度变迁、结构动因、社会力量和教育孵化等方面深入阐述了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路径。

彭学诗[8](2014)在《胡锦涛的党校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胡锦涛同志兼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党校教育思想,主要包括12个方面。

任庆银[9](2013)在《新时期我国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我国农村基层行政建制的乡,萌芽于春秋战国,定型于秦汉时期,后历经变迁。改革开放以来,又经历了机构改革和乡镇调整。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在给中国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乡村矛盾、城乡差距等。这些问题与乡村直接相关。同时,新时期乡镇面临诸如维护稳定与和谐乡村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乡镇基层民主建设、正确处理与村“两委”的关系等工作任务。对乡镇领导干部来说,这些工作任务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自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以来,乡镇政府的工作性质、工作目标、工作对象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成为大势所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乡镇应该如何应对,考验着乡镇领导干部的智慧和能力。“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乡镇领导干部是农村工作的骨干力量。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和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三农”工作的良好局面,相继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三农”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最终都要在基层进行贯彻落实。“大政方针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情况如何,靠的是基层领导干部的工作。基于以上的形势,进一步加强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乡镇领导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对于贯彻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素质和能力是干好基层工作的基础和保障。乡镇领导干部只有具备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价值取向和良好心态;循循善诱、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的人格魅力;服务三农的专业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深入实际、身先士卒所应具备的健康的身心素质以及具有示范引导、推动科学发展、谋划本乡镇发展的能力;选配一流的村级领导班子的能力;依法行政、规范工作的能力;较强的联系、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维护稳定、化解矛盾、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才能做好“三农”工作。根据乡镇的特点以及所面临的任务和挑战,着眼于提高乡镇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必须优化乡镇选人用人的体制机制,乡镇选人用人的目标设计,发挥组织人事部门在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中的应有作用,科学搭配乡镇领导班子,注重对乡镇领导干部科学合理地进行培训,鼓励引导他们顺应形势的发展变化需要,更新学习观念,丰富学习内容,优化学习途径和方式,加强自我学习,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单单在乡镇这样一个小系统内孤立地封闭地就能完成的,还要涉及到省、市、县与乡镇的关系,甚至还要涉及到国家层面对基层的制度、体制的设计。笔者对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研究,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之上,以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为指导,同时借鉴中国古代的领导思想和西方有价值的领导思想。为了做到研究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本研究采用了历史考察法、文献查阅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体现了系统深入和多学科研究的特点。

周和平[10](2013)在《在第八次全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会议上的讲话》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3月27日)这次全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和全国、全省统战部长会议以及第八次全国社会主义学院院长会议的部署,总结交流2012年工作情况,研究部署今年的工作任务,推动全省党外

二、建立新的教学体系 办好主体班次 提高中层领导干部的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新的教学体系 办好主体班次 提高中层领导干部的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探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二、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节 论文框架、研究方法和问题与不足
        一、论文框架
        二、研究方法
        三、所遇问题
        四、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干部
        二、基层干部
        三、干部人事制度
    第二节 理论依据及主体框架
        一、宏观层面: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
        二、微观和中观层面:制度变迁理论
        三、搭建理论依据与主体架构的桥梁
第二章 政治现代化、基层治理与干部行为模式
    第一节 现代化进程下的基层治理结构
        一、基层权威结构的历时嬗变
        二、基层社会规则及其运行逻辑
        三、基层政权结构与治理形态
    第二节 基层干部的行为动机及其模式
        一、关于人性的三种理论假设
        二、“情境理性”:基层干部的人性假设
    第三节 压力型体制与干部行为逻辑
        一、数量化的任务分解机制
        二、指标化的责任考评体制
第三章 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传统吏治思想及其扬弃
        一、尊重人才,选贤任能
        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三、注重基层,历练培养
        四、加强考核,严格监管
        五、廉洁奉公,节操自爱
    第二节 制度建设的探索历程
        一、初创阶段:解放思想,破旧立新
        二、探索阶段:打牢基础,破冰前行
        三、改革阶段:积极探索,深化前行
        四、“新时代”:建章立制,全面发展
    第三节 基本经验及其启示
        一、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二、秉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
        三、强化理论武装和基层历练
        四、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
第四章 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现实困境
    第一节 正式制度下政策体系供给不足
        一、制度缺位有待完善
        二、制度衔接有待加强
        三、制度理念有待提升
    第二节 社会“情境”下非正式制度约束失衡
        一、传统文化下的“官本位”倾向
        二、“熟人社会”下的说情打招呼
        三、思想观念局限下的“为官不为”
        四、政绩观错位下的形式主义作祟
    第三节 制度执行不力与实施机制不畅
        一、选拔任用精准度不高
        二、教育培养针对性不足
        三、管理监督系统性不够
        四、激励约束实效性不强
    第四节 制度改革存在路径依赖
        一、观念障碍:非制度化因素的消极影响
        二、体制障碍:传统体制惯性导致改革“迟滞”
        三、组织行为障碍:党委及组织部门错位缺位
        四、机制障碍:缺乏吐故纳新的保障机制
第五章 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路径探索
    第一节 总体设想:“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有效管用”
        一、涵盖选育管用四个方面
        二、“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有效管用”是关键
        三、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是目标任务
    第二节 选拔任用:提高精准度
        一、考实政治素质,注重群众公论
        二、完善考核评价,加强实绩考量
        三、开展谈心谈话,强化分析研判
        四、细化完善机制,健全过程保障
    第三节 教育培养:提升能力素质
        一、分层分类分级推进培训
        二、完善学习培养系统方案
        三、强化基层一线实践历练
    第四节 管理监督:严格执纪监督
        一、严格遵守监管原则
        二、细化层级管理规定
        三、实施立体监管制度
        四、完善宽严相济体系
        五、正确处理各项关系
    第五节 激励约束:促进担当作为
        一、健全考核激励制度
        二、推进职务职级并行
        三、完善身心关爱机制
结语:通往现代干部人事管理之路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2)高校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年轻干部队伍建设调研
    (一)调研样本概述
        1. 调研问卷整体概况
        2. 调研数据构成情况
    (二)调研分析情况
        1. 年轻干部对本领提升的认知
        2. 年轻干部素质培养的诉求
        3. 年轻干部成长面临的困境
二、高校优秀年轻干部发现培养选拔工作问题分析
    (一)发现识别的渠道比较单一
    (二)素质提升方式和手段不够丰富
    (三)正向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三、新时代高校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对策意见
    (一)大力拓宽优秀年轻干部发现识别渠道
        1. 加强源头培养,扩大选人用人视野。
        2. 构建日常走访和经常性调研相结合的年轻干部发现识别机制。
    (二)建立健全优秀年轻干部素质提升体系
        1.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2. 提升专业培养力度。
        3. 广泛搭建实践培养平台。
        4. 建立年轻干部成长档案。
    (三)加大年轻干部选拔任用力度
        1. 重视在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2. 注重基层、实践导向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3. 加大年轻干部选配力度。
    (四)从严抓好年轻干部监督管理
        1. 加强全方位、全过程监督。
        2. 积极激励年轻干部担当作为。

(3)中共茌平县委党校干部培训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干部培训
        2.1.2 培训有效性
    2.2 相关理论
        2.2.1 认知转化理论
        2.2.2 培训效果评估理论
        2.2.3 柯克帕特里克四级评估理论
    2.3 研究基础
        2.3.1 培训有效性评估
        2.3.2 研究思想基础
        2.3.3 研究政策基础
第3章 茌平县委党校干部培训现状及有效性调查
    3.1 党校干部培训的功能定位和组织实施
        3.1.1 培训的定位
        3.1.2 培训的组织实施
    3.2 茌平县委党校干部培训现状
        3.2.1 茌平县委党校发展简况
        3.2.2 茌平县委党校干部培训情况
        3.2.3 茌平县委党校干部培训基本做法
        3.2.4 新时期对党校干部培训的新要求
    3.3 茌平县委党校培训有效性调查
        3.3.1 设计调查问卷
        3.3.2 调查实施
        3.3.3 干部培训有效性评估结果分析
第4章 茌平县委党校干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存在的问题
        4.1.1 反应层问题:培训师资不合理
        4.1.2 学习层问题:培训缺乏实际效果
        4.1.3 行为层问题:培训方式单一化
        4.1.4 结果层问题:培训转化效果不明显
    4.2 原因分析
        4.2.1 培训理念不科学
        4.2.2 培训运行机制不健全
        4.2.3 培训内容设置不科学
        4.2.4 培训动力与资源保障不足
        4.2.5 培训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第5章 提升茌平县委党校干部培训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5.1 树立科学的培训理念
        5.1.1 从党校角度来讲
        5.1.2 从学员角度来讲
    5.2 健全培训运行机制
        5.2.1 建立调训保证机制
        5.2.2 展开培训需求调研
        5.2.3 完善培训激励机制
    5.3 科学合理设置培训内容
        5.3.1 加强党性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
        5.3.2 设计分类培训,加强培训针对性
        5.3.3 更加侧重能力培训,提高培训实效性
    5.4 提高参训动力和资源保障
        5.4.1 提高干部学员参训动力
        5.4.2 拓展干部培训渠道
        5.4.3 提高党校师资队伍素质
        5.4.4 创新培训方式
    5.5 构建规范高效的培训制度
        5.5.1 健全培训管理制度
        5.5.2 完善培训管理机制
        5.5.3 强化制度执行力度
        5.5.4 促进培训成果转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中共党建创新历程与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论文的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四、论文的研究内容、基本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中共党建创新的互动关系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党建创新概念解析
        (一)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和必然性
        (二) 中共党建创新的基本内涵和必然性
        (三)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中共党建创新的同步性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中共党建创新的互动关系
        (一) 中共党建创新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中共党建创新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探索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概述
    一、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 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制度进行初步探索
        (二) 对人民民主进行初步探索
        (三) 对法制建设进行了探索
        (四)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失误
    二、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
        (二) 积极发展人民民主
        (三) 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三、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 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
        (二) 发展人民民主
        (三) 实行依法治国
    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 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 发展人民民主
        (三) 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五、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
        (二) 发展人民民主
        (三)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四) 实现了国家治理的理论突破
第三章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党建创新
    一、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推进党建制度创新
        (一) 建立学习制度
        (二) 建立请示报告制度
        (三) 建立主席制度
        (四) 建立分部分级管理干部制度
        (五) 建立干部鉴定制度
        (六) 建立干部交流制度
        (七) 建立干部休假制度
        (八) 建立作风建设制度
        (九) 提出了党建制度创新的某些设想
    二、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推进党内民主创新
        (一) 进行党内民主理论创新
        (二) 进行党内民主实践创新
        (三) 进行党内民主制度创新
    三、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推进依规治党创新
        (一) 遵义会议之前党对依规治党创新的初步探索
        (二)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章的修改
        (三)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制定和实行其他党内法规
    四、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推进其他党建创新
        (一) 进行反腐倡廉建设创新
        (二) 提出改进党的领导方式
    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党建创新的曲折
第四章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党建创新
    一、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推进党建制度创新
        (一) 建立退休制度
        (二) 建立顾问委员会制度
        (三) 实行总书记制度
        (四) 建立干部考核制度
        (五) 建立省部级后备干部制度
        (六) 建立县以上领导干部生活会制度
        (七) 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八) 建立省、自治区、直辖市纪委向中纪委报告制度
        (九) 建立纪委与国家检察机关联系制度
    二、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推进党内民主创新
        (一) 推进党内民主理论创新
        (二) 推进党内民主实践创新
        (三) 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创新
    三、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推进依规治党创新
        (一) 修改党章
        (二) 制定和实行其他党内法规
    四、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推进其他党建创新
        (一)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创新
        (二) 推进党的领导方式创新
第五章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党建创新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党建制度创新
        (一) 对学习制度进行创新
        (二) 建立参照公务员管理制度
        (三) 建立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
        (四) 建立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制度
        (五) 建立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
        (六) 建立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制度
        (七) 建立巡视制度
        (八) 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党内民主创新
        (一) 推进党内民主理论创新
        (二) 推进党内民主实践创新
        (三) 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创新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依规治党创新
        (一) 修改党章
        (二) 制定和实行其他党内法规
    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其他党建创新
        (一) 进行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
        (二) 进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 进行党的作风建设创新
        (四)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创新
        (五)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第六章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党建创新
    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推进党建制度创新
        (一) 建立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
        (二) 建立中国特色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三) 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
        (四) 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制度
        (五) 建立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度
        (六) 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七) 建立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
        (八) 建立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
    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推进党内民主创新
        (一) 推进党内民主理论创新
        (二) 推进党内民主实践创新
        (三) 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创新
    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推进依规治党创新
        (一) 修改党章
        (二) 制定和修订其他党内法规
    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推进其他党建创新
        (一) 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
        (二) 推进党建总布局创新
        (三)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
        (四) 建设“三型”政党
第七章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党建创新
    一、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推进党建制度创新
        (一)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二) 积极推进党建制度创新
    二、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推进党内民主创新
        (一) 推进党内民主理论创新
        (二) 推进党内民主实践创新
        (三) 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创新
    三、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推进依规治党创新
        (一) 学习和实行十八大党章
        (二) 为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而努力
        (三) 制定、修订和清理党内法规
    四、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推进其他党建创新
        (一)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二) 构建优良政治生态
        (三) 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
        (四) 推进领导班子建设创新
        (五) 推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创新
第八章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中共党建创新的经验
    一、坚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党建创新的对接
        (一) 坚持国家制度与党建制度协调发展
        (二) 坚持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协调发展
        (三) 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协调发展
    二、积极应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党建创新的问题倒逼
        (一) 积极应对国家制度建设的倒逼
        (二) 积极应对人民民主的倒逼
        (三) 积极应对依法治国的倒逼
    三、借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关理念
    四、坚持改革创新
        (一) 将改革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建创新的重要动力
        (二) 将创新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建设的关键环节
    五、坚持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
        (一) 对党建制度创新、党内民主创新、依规治党创新进行了接力探索
        (二) 对其他党建创新进行了接力探索
    六、不断总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中外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
        (一) 不断总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中共党建的经验教训
        (二) 善于总结其他国家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
结束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中共党建创新的展望
    一、提高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水平
    二、推进中共党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建设法治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四、加强党的国家治理能力建设
    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创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后记

(5)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思想资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思想
        (一) 无产阶级理论教育的目的
        (二) 无产阶级理论教育的内容特征
        (三) 无产阶级理论教育的路径
    二、列宁斯大林关于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思想
        (一) 党员干部教育的重要定位
        (二)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内容要求
        (三)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实践路径
    三、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党员干部教育的思想
        (一) 毛泽东关于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思想
        (二) 邓小平关于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思想
        (三) 江泽民关于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思想
        (四) 胡锦涛关于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思想
        (五) 习近平关于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思想
第三章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的历史演变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分析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分析
        (二)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分析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分析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分析
        (一) 改革开放起步及全面展开时期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分析
        (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分析
        (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分析
        (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内容分析
第四章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发展特点及经验总结
    一、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发展特点
        (一) 指导思想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二) 工作原则由局部向整体推进
        (三) 教育对象逐步实现全员覆盖
        (四) 制度建设稳步实现规范式发展
        (五) 教育渠道形成集中式管理格局
        (六) 教材建设体现时代性和导向性
    二、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经验总结
        (一) 坚守教育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
        (二) 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
        (三) 贯彻分级分层分类的教育方针
        (四) 始终以理论创新成果为中心内容
        (五)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集中性教育活动
        (六) 充分运用最新传播媒介进行理论宣传
    附件
第五章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时代挑战
    一、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教育对象学习动力不足
        (二) 教学过程科学化水平不高
        (三) 组织管理工作规范性不够
        (四) 质量评估工作可操作性不强
    二、党员干部理论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
        (一)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面临的国际境遇
        (二)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面临的国内环境
        (三) 党员干部理论教育面临的党内形势
第六章 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党员干部学风建设
        (一) 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
        (二) 坚持“自信、自觉、自省”的学习品格
        (三) 发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
    二、完善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保障机制
        (一) 加强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师资建设
        (二) 营造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良好环境
        (三) 整合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培训资源
    三、完善党员干部理论教育教学过程
        (一) 贯彻“服务大局、按需施教”的教学理念
        (二) 增强教育内容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融合
        (三) 探索教育方式方法的时代创新
        (四) 建立健全教育质量评估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6)政治精英培养与政党能力建设 ——中国共产党干部培训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索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国内关于中共政治精英培训制度研究的文献综述
        二、 国外关于中共政治精英培训制度研究的文献综述
        三、 进一步开展对中共政治精英培训制度研究的学术空间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历史制度主义方法
        二、 实证研究方法
        三、 比较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概念界定
        一、 政治精英与中共政治精英
        二、 政党能力建设
    第五节 本文的分析思路
    第六节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政治精英培训与现代政党建设
    第一节 现代政党建设与政治精英培养
        一、 现代政党的起源与发展
        二、 现代政党发展与政治精英队伍建设
        三、 现代政党政治录用与政治精英培养
    第二节 西方主要政党政治精英培养机制
        一、 资产阶级政党与选举导向型政治精英培养
        二、 社会民主党与多向度政治精英培养
    第三节 干部培训与共产主义政党政治精英培养
        一、 强意识形态政党与纲领型政治精英培养
        二、 组织严密的政党结构与政治精英培养的主客观需求
        三、 非竞争性政党体制与职业革命家的政治精英培养目标
    小结
第三章 制度的探索与创立:建国前党的干部培训制度的探索
    第一节 制度的探索: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干部培训(1919—1927.7)
        一、 革命需要与意识形态引入:干部培训制度产生的早期环境
        二、 制度载体的产生与革命精英培养
        三、 制度的初步探索: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构建的制度分析
    第二节 制度的创立: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干部培训(1927.8—1937.7)
        一、 对抗中生存与意识形态中国化:冲突环境下制度的独立发展
        二、 核心制度的创立与实干型精英培养
        三、 制度的形成:关键节点与制度生成动因
    第三节 制度的完善: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干部培训(1937.7—1945.8)
        一、 政党自主发展与意识形态整合:战争环境下制度的全面发展
        二、 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政治精英主体地位的确立
        三、 制度的完善:路径依赖与制度内在价值的重构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干部培训(1945.8—1949.10)
        一、 国家机器扩张与干部紧缺的矛盾:全面战争环境下对干部的需求
        二、 阶级基础扩大与制度边界延伸:制度载体的拓展与全方位干部培训
        三、 制度边际延伸与政党整合:大规模培训干部的现实需要
    小结
第四章 制度演进与制度断裂:建国至改革开放前党的干部培训制度的演进
    第一节 制度的演进: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干部培训(1949—1956)
        一、 主体角色转变与客体多样化:过渡时期制度演进的环境
        二、 政治精英培训正规化:制度体系与内涵的建构
        三、 制度的演进:倾向与影响变量分析
    第二节 制度的分化: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党的干部培训(1956.9—1966.6)
        一、 制度环境变迁与制度分化
        二、 制度的分化与调整
        三、 制度规定与现实运行的分化
    第三节 制度断裂:“文革”时期党的干部培训制度的扭曲(1966—1976)
    小结
第五章 制度变迁与制度化: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干部培训制度变迁
    第一节 制度的变迁: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干部培训(1976.10—1982.9)
        一、 政治路线回归与意识形态重构
        二、 制度的变迁:载体恢复与内涵重建
        三、 制度变迁的关键节点与影响变量
    第二节 制度化与科学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干部培训(1982.10—2000)
        一、 意识形态发展与二元结构环境下对执政精英的要求
        二、 制度化与科学化:任务与目标的转变
        三、 推动制度化与科学化的综合动因
    第三节 制度的完善:新时期围绕培养高素质执政精英的干部培训(2000—)
        一、 国情变化与政党能力提升
        二、 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高素质执政精英培养
        三、 制度完善的特征与影响变量
    小结
第六章 对制度的特征、功能与问题的分析
    第一节 制度同步性变迁及根源
        一、 制度的同步性变迁
        二、 制度同步性变迁的根源
    第二节 制度的主要功能
        一、 强化政党学习能力
        二、 加大政党整合力度
    第三节 制度发展的问题与应对之策
        一、 意识形态标准与高素质执政精英培养的张力
        二、 党性修养与世俗利益的冲突
        三、 政治属性与市场侵袭的矛盾
        四、 应对问题的策略选择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研究价值和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价值
        三、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关于中产阶级与社会和谐关系的研究
        二、 国内关于中等收入阶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实证分析法
        二、 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相结合
        三、 比较性研究方法
        四、 多学科综合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框架
    第五节 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难点
        二、 创新之处
    第六节 若干研究建议
        一、 建议采用“中等收入阶层”的提法
        二、 “扩中”的路径应该以培养持续收入能力为视域
        三、 “扩中”的对象需要包括中等收入阶层的潜在人群
第一章 中等收入阶层与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
    第一节 中等收入阶层概念界定及相关辨析
        一、 中等收入者及其相关概念
        二、 “中等收入者”和“中产阶层”之间的关系
        三、 “中等收入阶层”的提法比较适合中国国情
    第二节 和谐社会为中等收入阶层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平台
        一、 和谐社会以形成“橄榄型”的社会结构为重要目标
        二、 改革开放催生了我国的中等收入阶层
        三、 阶级分析理论的创新解开了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的政治羁绊
        四、 快速城镇化建设为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第三节 中等收入阶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历史作用
        一、 经济功能:中等收入阶层是经济建设的推手
        二、 社会功能:中等收入阶层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
        三、 政治功能:中等收入阶层是民主政治的推动力量
        四、 文化功能:中等收入阶层是先进文化的践行者
    第四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中等收入阶层同步共进
        一、 两者具有内在的共生性
        二、 两者的实现过程具有一致性
第二章 中等收入阶层推动社会发展的理论探源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中产阶级”思想述论
        一、 马克思恩格斯“中间阶级”思想述论
        二、 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恩格斯“中间阶级”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 西方中产阶级理论概述
        一、 新马克思主义中产阶级理论
        二、 新韦伯主义中产阶级理论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对“中间阶级”的认识
        一、 毛泽东的中产阶级理论
        二、 邓小平的阶级理论
        三、 江泽民的“新社会阶层”理论
        四、 胡锦涛对社会阶层理论的新发展
        五、 习近平有关中等收入阶层的论述
第三章 中等收入阶层的历史演变与现状特征
    第一节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发展变迁的历程
        一、 萌生:我国中产阶层的短暂发展
        二、 消失:我国中产阶层不复存在
        三、 重生: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
    第二节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 调查的基本情况介绍
        二、 中等收入阶层基本状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三、 中等收入阶层主要问题的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基本特征
        一、 数量规模偏小
        二、 构成来源广泛
        三、 地域分布不均
        四、 职业构成多样
        五、 文化观念多元
        六、 消费上的前卫性和发展性
        七、 政治上的依附性和建设性
        八、 自身发展的不稳定性
第四章 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的瓶颈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 中等收入阶层有进一步萎缩的苗头
        二、 中等收入阶层的内部结构差异过大
        三、 中等收入阶层的阶层意识难以形成
        四、 中等收入阶层的社会功能发挥不足
        五、 中等收入阶层认同存在一定的局限
        六、 中等收入阶层焦虑限制其素质提高
    第二节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瓶颈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仍未根本扭转
        二、 贫富分化开始从单纯的量变向阶层分隔的质变转化
        三、 劳资关系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
        四、 群体性事件处于高位运行的态势
        五、 腐败现象在多个领域蔓延
        六、 社会组织建设发展比较滞后和混乱
第五章 和谐社会条件下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和培育
    第一节 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理念和原则
        一、 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的基本理念
        二、 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的主要原则
    第二节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策略和对策
        一、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策略分析
        二、 工人阶级主体的发展策略和对策
        三、 小微企业主的发展策略和对策
        四、 大学生就业群体的发展策略和对策
        五、 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策略和对策
        六、 农村先富群体的发展策略和对策
    第三节 国外中产阶级发展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 英国中产阶级的发展经验
        二、 美国中产阶级的发展经验
        三、 北欧福利国家中产阶级的发展经验
        四、 社会转型期俄罗斯中产阶级的发展经验
        五、 印度中产阶级的发展经验
        六、 国外中产阶级的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第四节 和谐社会条件下中等收入阶层的培育机制
        一、 互动机制:中等收入阶层与和谐社会的互动发展
        二、 内生动力:市场化改革的动力
        三、 制度变迁:所有制变化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四、 结构动因: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
        五、 社会力量:现代社会流动机制的健全
        六、 教育孵化:中等收入阶层的孵化器
参考文献
附录:关于中等收入阶层基本问题的调查问卷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9)新时期我国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问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及研究特点
    六、文中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第一章 新时期加强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价值
    第一节 乡镇在我国政权体系中的地位
        一、我国乡镇政权的历史沿革
        二、我国乡镇政权组织的基本职能
        三、新时期我国乡镇政权的职能定位
    第二节 新时期我国乡镇领导干部面临的主要工作任务
        一、维护农村稳定与推进和谐乡村建设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推动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
        四、推进乡镇基层民主建设
        五、正确处理与村“两委”的关系
    第三节 加强新时期我国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价值
        一、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二、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
        三、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关系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落实
        四、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
        五、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二章 新时期乡镇领导干部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第一节 新时期我国乡镇领导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一、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价值取向
        二、循循善诱、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的人格魅力
        三、深入实际、身先士卒特别应具备的健康的身心素质
        四、示范引导、服务三农的专业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二节 新时期我国乡镇领导干部应具备的能力
        一、谋划本乡镇科学发展的能力
        二、选配一流的村级领导班子的能力
        三、依法行政、高效服务的能力
        四、较强的联系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五、化解矛盾、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 新时期我国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
    第一节 新时期我国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成绩
        一、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选拔了一大批忠诚于党的事业的优秀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
        二、坚持群众公认原则,发扬党内民主,进行了乡镇领导人才开发新机制的探索
        三、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促进了乡镇领导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第二节 新时期我国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调整过于频繁,监管制约不到位,部分乡镇领导干部作风浮漂
        二、选人用人机制不活,优秀乡镇领导干部得不到及时交流提拔
        三、乡镇领导干部的学习培训安排不够科学
        四、乡镇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和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第三节 我国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和不足之原因
        一、体制机制不优的大环境制约了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二、乡镇领导干部为民服务的意识和自身的素质不够强
        三、乡镇领导班子的个体搭配和整体结构不够合理
        四、小结
第四章 新时期加强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路
    第一节 冰山模型原理在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中的应用
    第二节 新时期我国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目标设计
        一、干部“四化”标准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经验积淀
        三、我国乡镇领导干部的选任、培养和管理的目标设计
    第三节 新时期加强我国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路径
        一、建立科学的乡镇领导干部选任标准和考核培养机制
        二、鼓励引导乡镇领导干部通过自身学习和实践提高素质
        三、充分发扬乡镇基层党内民主,加强农村党的建设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建立新的教学体系 办好主体班次 提高中层领导干部的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探论[D]. 谢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2]高校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研究[J]. 范孟男.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12)
  • [3]中共茌平县委党校干部培训有效性研究[D]. 李敏.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2)
  • [4]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中共党建创新历程与经验研究[D]. 邹谨.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1)
  • [5]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研究[D]. 冯茜. 武汉大学, 2015(07)
  • [6]政治精英培养与政党能力建设 ——中国共产党干部培训制度研究[D]. 王伟. 中共中央党校, 2014(10)
  • [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研究[D]. 史为磊. 中共中央党校, 2014(12)
  • [8]胡锦涛的党校教育思想研究[J]. 彭学诗. 科学社会主义, 2014(01)
  • [9]新时期我国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 任庆银.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
  • [10]在第八次全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会议上的讲话[J]. 周和平.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02)

标签:;  ;  ;  ;  ;  

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办好主要班次,提高中层领导干部素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