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合作业务性质

供销社合作业务性质

一、供销合作社的合作商业性质(论文文献综述)

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课题组[1](2020)在《供销合作社职能边界研究》文中指出厘清供销合作社行政管理、经济发展、行业指导职能是顺应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要求,是构建双线运行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供销合作社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的三项职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从根本上讲是统一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聚集到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本身。其中,经济发展职能是供销合作社的核心职能,行业指导职能是供销合作社的基本职能,行政管理职能是供销合作社的拓展职能。妥善处理好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三项职能,关键在于弱化行政管理职能、调整行业指导职能、授予经济发展职能,让各项职能的边界更加清晰,各职能之间减少重叠和交叉。

孔祥智[2](2019)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合作经济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按照改革前和改革后两个阶段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制度和西方合作经济制度传播和研究的历史,给出了70年来合作经济研究的代表性机构、着作、论文和学者。本文认为,数量大、种类多是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显着特点,也给研究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对象。未来中国合作经济研究的发展趋势,一是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体系,二是推广中国合作经济发展的经验,三是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合作经济政策服务。

李攀[3](2019)在《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文中认为近代意义上的合作运动源于西方,却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19世纪初,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首先提出合作社的思想,并进行了实践探索。从1844年英国罗虚代尔消费合作社成立至今,合作社的发展历经一个半世纪。在这一长期历史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合作社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论断,成为指导合作社发展的科学指南。二十世纪初叶,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之时,合作思想作为一种“救世”学说被引入中国,中华大地上各种政治势力、各类社会团体出于各自目的,曾试办过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国共产党与合作社渊源颇深,中共自诞生伊始就把发展合作社作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特别是农村问题的重要举措。1922年9月,毛泽东参与创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合作社——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从此合作社的种子开始在各个革命根据地生根发芽,其中,中央苏区的消费合作社、陕甘宁边区的南区合作社是其典型代表,也是供销合作社的雏形。1950年7月,组建成立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全国的供销、消费、手工业等合作社具体业务。1954年7月,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更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合作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从那时起,60多年来,供销合作社走过了很不平凡的历程,创造了光辉的业绩,也经受了不少挫折。供销合作社因农而生、因农而兴,它扎根农村、贴近农民,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为引导亿万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左”的观念的影响,供销合作社的所有制性质曾发生过多次改变,经营管理机构也屡遭撤并,和国营商业“三分三合”,尽管如此,其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群众服务的办社宗旨始终没有变化,即便在“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左”的错误的影响下,供销合作社广大干部职工依然坚守岗位,为稳定农业、发展生产做了大量工作。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供销合作系统进行了改革,一度取得了不少成效,但由于市场环境的影响和体制机制的制约,农村供销合作社在二十世纪90年代遭遇经营困境,一度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90年代中期,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得以重建,供销合作系统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供销合作社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续办好供销合作社,加快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这一重要指示为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引领未来。本文试图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研究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共决策层对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认识过程、决策过程,考察政策在基层的实施效果,探究供销合作社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总结历史经验,以期为正在进行的供销合作社体制机制改革提供镜鉴和参考。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之处及研究重难点等基本情况。第一章,回顾合作社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进过程,重点对马克思主义合作社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对建国前中共领导合作社的历史进行归纳,勾勒出供销合作社萌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轨迹。第二章,主要研究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和国家重点发展供销合作社的政治——经济动因。梳理供销合作社发展方针的演化、确立过程。研究供销合作社超常规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具体过程。第三章,主要研究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后,供销合作社落实“为农业生产服务”方针的做法举措及成效。探讨供销合作社领导农村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过程。第四章,探究“大跃进”期间,供销合作社所有制性质的变化过程及原因。研究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之后,供销合作社被“下放”为人民公社“供销部”的实际影响。研究中央恢复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决策过程和实际效果。第五章,研究文革对供销合作社造成的严重损失。探讨文革时期农村供销合作社为稳定农业生产起到的重要作用。第六章,研究探讨二十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深化改革的具体过程和实际效果。对二十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的改革进行总体评价。第七章,探究农村供销合作社在二十世纪90年代陷入经营困境的具体原因。研究供销合作系统摆脱困境的历史过程。第八章,对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历史进行总体评价。总结党领导供销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经验。

唐敏,陈美玲[4](2019)在《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40年改革发展历程》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通过回顾和疏理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40年改革发展历史脉络,充分证明: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致富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供销合作社通过40年改革发展,坚持了"为农、务农、姓农"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改革方向,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时代,供销合作社面临新挑战,回顾总结40年改革发展经验教训,有利于更好地全面深入推动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使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胡万庆[5](2018)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的核心指导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之下,新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快速提升,新诞生的人民政权得以巩固,同时,这一思想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及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理论铺垫。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它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理论起点,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源头。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这一思想对于推动马克思列宁主义过渡时期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丰富和完善毛泽东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有重要意义。同时,深入挖掘这一思想对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批判和澄清我国现阶段经济形态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展望未来经济形态的发展前景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立足于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五种经济成分的概括,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产生的历史前提,总体上阐释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对于这五种经济成分在性质和发展方式上的认识,进而系统地揭示了五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变化趋势,并根据这五种经济成分的变化规律,揭示了中共领导人关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构想,总体上评价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本论文主要由六部分组成:第一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提出的历史条件和认识前提。本章主要从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阐释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提出的历史条件和认识前提,首先,从实践的维度阐释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之前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其次,在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的维度阐释了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的建构的过程,即其产生、发展及在全国确立的历史脉络。第二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关于国营经济的思想。本章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建立、恢复、发展和巩固国营经济的思想。重点阐释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指引下,国营经济如何掌握了大的企业,掌控了社会经济的命脉,进而在国民经济的五种主要经济成分中居于领导地位。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国营经济和新的经济秩序的指导思想。第三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关于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思想。本章论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共领导人通过土地改革,把封建经济改造成为个体经济的思想,分析了中共领导人如何发展个体经济的思想,阐述了中共领导人如何适当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及各种形式的供销合作社进而通过合作社经济引领个体经济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第四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关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本章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利用私人资本主义的思想,分析了中共领导人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两面性的深刻认识。重点阐述了中共领导人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揭示了中共领导人对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本质的认识,即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引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最有效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第五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本章阐述了在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为实现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共领导人提出的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构想,分析了中共领导人在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的不同认识,指出中共领导人这些认识的分歧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属于合作过程中认识的差异,最终统一在毛泽东思想旗帜之下。第六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启示。本章重点挖掘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和毛泽东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发展,同时,阐述了这一思想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态,克服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形态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展望未来经济形态的发展前景的启示作用。

陈印静[6](2018)在《中共建政早期商业管理体制的重建 ——以武汉为中心(1949-1966)》文中研究说明为重审与再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本论文以地方政府的商业管理为视角,阐释在国家有序计划与主动介入下,推动商业走上社会主义轨道,以价值规律为调节手段的市场机制的基础性地位被国家计划所取代的进程。从而揭示1949年至1966年国家如何推进商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及此时段国家权力、政府干预如何影响市场经济?在研究思路上,本论文以各时期商业所有制的演进作为逻辑主线展开,并选取具有特殊性的小商业作为专题研究,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进行系统论述。中共建政早期,国家引导武汉商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首先,新旧政权更替与商业秩序重建。中共建政以前,新民主主义商业理念已形成,建政后中共实践了新民主主义商业,并通过改组“大公”与“小公”商业、整顿合作社商业的“商人路线”、对私营商业实行分利政策等举措进行调整以适应新形势。武汉在新旧政权过渡时期采取了鼓励商业转业、开展物资交流、建立新商事制度等办法恢复与发展商业。其次,“五反”运动与新民主主义商业的终结。武汉在中央的号召下开展了商业从严的“五反”运动,政府加强了对私营商业的计划干预,由于限制与排挤私商过头导致商业结构失衡,政府不得不进行商业计划结构的再次调整,其结果是新民主主义商业提前走向终结,为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条件。再次,资本主义商业改造与社会主义商业的形成。计划市场与自由市场的矛盾推动“一五”时期商业体制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型,转型过程中借助国家资本主义作为过渡手段,形成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对批发商业、零售商业、小商业等不同形式的资本主义商业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最后,巩固计划体制与社会主义商业的调适。“一五计划”后计划体制得以建立,国家开始致力于稳固社会主义商业。由于国家局势不断变化,社会主义商业亦随之多次调适。国家对社会主义商业的调适主要从计划性和非计划性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进行政府商业管理体制改革,从国家制度与行政管理层面设计与安排计划性商业;另一方面,对自由市场进行管控,打击自发商业行为,限制非计划因素。在阐释国家推动商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一般性政策的基础上,选取小商小贩分析其特殊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小商小贩与批发商、零售商相比,具有特殊性所在,在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属于国家计划与自由市场之间的“徘徊者”,国家一方面努力把其纳入计划轨道,另一方面又迫于流通需求保持其市场属性。因此,国家对引导小商小贩走社会道路过程中采取了相对特殊的吸纳方式,小商小贩处于市场与计划之间的边缘身份体现了国家在处理政府与市场问题的因人制宜政策与取向。通过对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949年至1966年,国家推动商业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经历了建政前新民主主义商业理念的形成、建政初期新民主主义商业的建制与改组、“五反”运动后新民主主义商业的终结、由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向社会主义商业的过渡、巩固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对社会主义商业的调适的历史演进。国家推动商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途径为扩大计划市场、缩小自由市场,商业管理权力陷入“上收——下放——上收”的反复循环。作为兼具“双重身份”的特殊存在,国家在引导小商贩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了“安排政策倾斜”与“安排过宽限制”之间的徘徊、“吸收进来”与“调整出去”的矛盾,小商贩从而成为纳入国家计划与保持市场性的“徘徊者”。在这一时期,市场与政府双方展开了长时段的博弈拉锯。面对政府在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高压管控,市场并非“坐以待毙”,其“自发力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势与政策变化中寻求可行的生存策略而难以消灭,国家面对市场的主动性一次又一次地采取了妥协姿态,乃至不惜采用阶级斗争与阶级对立的方式对其发展进行限制。武汉商业社会主义道路与湖北省其他地区相比具有特殊性,从消费城市向工业城市的转型中,呈现具有更多自主性、更注重强化商业管理权力、更加注重对小商业的改造和安排、更注重处理商业转业所引发的利益重组、更加强调内外物资交流等特征;与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直辖市城市相比较,武汉具有行政层级的一般性,因此武汉商业政策的制定与运作的自主权相较于以上城市难免受到更多限制,尤其是受到来自于省级党政等多方的影响。

廖声莲[7](2016)在《江西省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197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供销合作社是国家计划经济时期的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在建国的头三十年,供销合作社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农村物资生产和购销的主渠道。在这种背景下,供销合作社的各项机制都纳入了计划管理,带着深深的“制度烙印”。本文探讨了1949年至1979年这三十年间,江西省供销合作社的发展状况、管理体制、业务经营及其对农村社会的影响。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江西省合作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重点探究了建国后江西省供销合作社的组建和发展情况。供销合作社从组建到发展都呈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特征,经历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期后几经挫折,过程非常曲折,这与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政策息息相关。第二部分主要探究了供销合作社的管理机制,从机构设置、盈余分配制度、计划管理制度这三个方面,对供销合作社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本文认为供销合作社的各项运行机制都纳入了统一的计划管理系统中,有着非常显着的“制度安排”特征。第三部分主要对供销合作社的业务经营状况进行了考察,从主营业务、经营特点及经营中的问题与调整这三个方面分析了供销合作社业务经营的状况,揭示了经营中存在的弊端及其调整情况。第四部分主要探究了供销合作社在农村市场的地位及其在领导农村私商改造中的表现。第五部分在此基础上对供销合作社发展脉络的特征、性质及其影响作了历史考察。本文认为,供销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因着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政策的极力扶持而迅速壮大,成为农村物资流通的主渠道,但是,在进入80年代后,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供销合作社因失去制度的优势而逐渐走向衰落。纵观建国后三十年来供销合作社的发展轨迹,计划管理和政策保障是其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失去这两点,供销合作社即走向衰败。改革后的供销合作社与之有着本质的不同,当今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应当以史为鉴,重新定位,真正做到服务“三农”。

胡正塬,毛飞,窦勇,艾永梅,徐雪峰,孙炳耀[8](2015)在《供销合作社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以供销合作社为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大特点。作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主力军,供销合作社开展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构建多元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链接、搭建农村生产生活综合服务平台、推动现代化农业(农村)流通网络、开拓农村普惠金融。由于服务不充分、组织不成体系、政策手段缺失、组织"四不像"欠缺应有法律地位等问题,严重掣肘着供销合作社系统功能的发挥。强化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出路,在于加强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增加中国供销合作银行、基金和保险等政策工具和手段,启动供销合作社遍布全国农村的"惠农之家"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胡正塬,孙炳耀,窦勇,艾永梅[9](2015)在《创新供销合作社打造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坚力量》文中提出从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视角研究如何构建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综合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关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供销社综合改革两大主题的新理念和新政策,基于河北省的实地调研,分析当前供销合作社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发挥作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供销社综合改革的政策建议。

蒋省三[10](2013)在《供销合作社六十年之思辨(下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回归合作经济组织的探索成长阶段(1982年-1994年)。供销合作社回归合作经济组织的轨道,首先是从基层社恢复合作商业性质开始的。1982年,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全国农村普遍确立后,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彻底瓦解,农业集体化道路宣告失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提供了合作经济再次发轫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

二、供销合作社的合作商业性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供销合作社的合作商业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1)供销合作社职能边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供销合作社管理体制及职能演变
    (一)供销合作社职能演变
        1. 第一阶段(1949—1957):快速发展中凸显行业指导、行政管理和经济发展职能
        2. 第二阶段(1958—1994):曲折发展中仍坚守经济发展职能及行业指导职能
        3. 第三阶段(1995年至今):强化行业指导和经济发展职能
    (二)供销合作社管理体制现状
    (三)供销合作社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 职能定位不清
        2. 产权不清
        3. 激励机制不健全
二新时期厘清供销合作社职能边界的必要性
    (一)厘清供销合作社职能边界是顺应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要求
    (二)厘清供销合作社职能边界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的必然选择
    (三)厘清供销合作社职能边界是构建双线运行体制的重要内容
    (四)厘清供销合作社职能边界是提升供销合作社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
三供销合作社职能内涵与边界
    (一)行政管理职能内涵与边界
        1. 行政管理职能的定义
        2. 关于供销合作社是否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争论
        3. 供销合作社行政管理职能的内涵
        4. 供销合作社行政管理职能的边界
        5. 如何发挥好供销合作社行政管理职能
    (二)行业指导职能的内涵与边界
        1. 行业指导定义及职能
        2. 供销合作社行业指导职能的内涵
        3. 行业指导职能的边界
        4. 如何发挥好行业指导职能
    (三)经济发展职能的内涵与边界
        1. 经济发展职能的定义
        2. 供销合作社经济发展职能的内涵
        3. 经济发展职能的边界
        4. 如何发挥好经济发展职能
    (四)行政管理、行业指导、经济发展职能的关系
        1. 经济发展职能是供销合作社的核心职能
        2. 行业指导职能是供销合作社的基本职能
        3. 行政管理职能是供销合作社的拓展职能
四建立发挥供销合作社职能作用的保障机制
    (一)以构建双线运行机制为统领,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体制机制改革
    (二)完善联合社内部治理结构,形成更加高效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1. 切实转变行政化的思维理念和工作方法
        2.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特点的运行机制
        3. 完善评价考核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推进社有企业改革,增强经济发展能力
        1. 推进社有企业转型升级
        2.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3. 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4. 强化企业文化建设
    (四)理顺社企关系,实现由管理资产向管理资本转变
        1. 进一步理顺社企关系
        2. 积极推进社企分开
        3. 推动社有企业做大做强
    (五)建立联合合作机制,提高服务水平
        1. 树立联合与合作的理念
        2. 加强各级联合社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3. 加强社有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4. 以行业协会为纽带,建立起协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5. 积极争取与政府部门的联合与合作
    (六)出台供销合作社条例,为明确供销合作社职能定位提供法律依据

(3)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二、已有研究成果评述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供销合作社的理论和实践渊源
    一、马列经典作家关于合作社的重要论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合作社的有关论述
        (二)列宁的合作社理论和实践
    二、近代中国合作运动的理论和实践
        (一)合作思想在我国的广泛传播
        (二)新中国成立前中共领导的合作社运动
第二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兴起与扩张(1949-1952)
    一、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政治—经济动因
        (一)政治动因: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二)经济动因:城乡物资交流的迫切需要
        (三)重要因素:为工业化提供有效支撑
    二、供销合作理论的建构与政策体系的形成
        (一)供销合作理论的初步建构
        (二)政策举措的密集出台
    三、“放手发展供销合作社”
        (一)整顿老社
        (二)发展新社
第三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规范发展与功能提升(1953-1956)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供销合作社的新使命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二)供销合作社新任务的提出
    二、基层组织体系的完善和规范管理的加强
        (一)加强组织建设
        (二)强化民主管理
        (三)健全管理制度
    三、“为农业生产服务”方针的全面贯彻
        (一)供应生产资料
        (二)扶持农村副业生产
        (三)新仓经验与“结合合同”的普遍推行
        (四)开展生产救灾
    四、对农村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改造背景和改造形式
        (二)对农村民族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对农村小商小贩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章 大跃进时期农村供销合作社的“下放”与 “恢复”(1957-1965)
    一、农村基层供销社下放“人民公社”
        (一)县以上机构合并及所有制性质的改变
        (二)农村基层社“下放”人民公社
    二、大跃进狂飙中的“大购大销”风潮
    三、“多重压力”下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恢复
        (一)恢复供销合作社的决策过程
        (二)供销合作系统的重建
    四、农村供销合作社的继续发展
        (一)“轻装上阵”——开展“三清”运动
        (二)“强化服务功能”——开展改善经营管理运动
        (三)“拓展服务网点”——大力发展代购代销店
第五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徘徊与曲折发展(1966-1976)
    一、对供销合作社的“大批判”及后果
        (一)“大批判”引发思想混乱
        (二)供销合作社的组织撤并和性质变化
        (三)“贫下中农管理农村商业”的普遍推行
    二、在“文革”中的曲折发展
        (一)供销合作社的再次恢复
        (二)为稳定农业生产发挥关键作用
第六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1977-1991)
    一、农业政策的调整与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有关争论
        (一)农业政策的调整与农村市场的变化
        (二)改革大潮中供销合作社改革方向的有关争论
    二、二十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历程
        (一)恢复“三性”,启动供销合作社改革(1979-1983)
        (二)实行“五个突破”,变“官办”为“民办”(1984-1985)
        (三)抓好“六个发展”,建立综合服务体系(1986-1991)
    三、二十世纪80年代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总体评价
第七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脱困”与“新生”(1992-2002)
    一、农村供销合作社陷入经营困境
        (一)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农村供销社陷入经营困境
        (二)农村供销合作社陷入困境的多维分析
    二、全行业扭亏为盈目标的实现
        (一)《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指明方向路径
        (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恢复为“脱困”提供组织保障
        (三)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为脱困提供政策保障
    三、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创新发展
第八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历史作用和基本经验
    一、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历史作用
    二、农村供销合作社发展演进的基本经验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40年改革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改革探索时期 (1978-1991年)
二、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改革不断推进时期 (1992-2011年)
三、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新时代 (2012年至今)
四、结语

(5)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提出的历史条件和认识前提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提出的历史条件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二)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在全国的确立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在全国的开展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提出的认识前提
        (一)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问题的初步探索
        (二)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问题的进一步论述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的形成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国营经济思想
    一、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思想
        (一)没收官僚资本和接收外国在华企业
        (二)对接管企业进行民主改革
        (三)对原根据地公营企业进行统一管理
    二、巩固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思想
        (一)打击投机资本和稳定物价金融
        (二)统一全国财政收支和物资调度
        (三)统一全国金融管理
    三、恢复和发展国营经济的思想
        (一)恢复生产和厉行节约
        (二)加强国营企业管理
        (三)搞好基本建设工作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思想
    一、实行土地改革、把封建经济改造为个体经济的思想
        (一)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目的
        (二)关于土地改革的方针政策
        (三)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思想
    二、发展个体经济的思想
        (一)促进个体农业的发展
        (二)促进个体手工业的发展
        (三)发展农业生产互助
    三、适当发展合作社经济的思想
        (一)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发展手工业合作社
        (三)发展供销合作社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思想
    一、利用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
        (一)保护私人工商业的生产和经营
        (二)正确处理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
        (三)促进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限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
        (一)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两重性
        (二)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限制
        (三)打击私营工商业中的经济违法行为
    三、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
        (一)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工业
        (二)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商业
        (三)适当发展公私合营工商业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思想
    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构想
        (一)“三年准备,十年建设”
        (二)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中社会主义成分增长的估量
        (三)对将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二、对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不同认识
        (一)农业互助合作过程中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
        (二)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定
        (三)开始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启示
    一、中共领导人这一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新发展
        (二)对毛泽东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完善
        (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中共领导人这一思想的指导作用
        (一)指导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发展
        (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三)为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开展作了准备
    三、中共领导人这一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态
        (二)澄清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形态的模糊认识
        (三)展望未来经济形态的发展前景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中共建政早期商业管理体制的重建 ——以武汉为中心(1949-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近代中国商业史研究
        (二) 计划经济时期商业史研究
        (三) 改革开放初期商业体制改革的研究热潮
    三、问题意识与创新空间
        (一) 关键词释义
        (二) 问题意识
        (三) 研究思路
    四、研究重点与局限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局限
    五、主要研究资料
        (一) 档案类资料
        (二) 报刊类资料
        (三) 汇编类资料
        (四) 其他类资料
第一章 政权更替与商业秩序重建
    一、中共建政前新民主主义商业理念的形成
        (一) 建政前的中共与商业
        (二) 新民主主义商业理念的特征及对中共建政的影响
    二、中共建政初期新民主主义商业的建制
        (一) “大公”、“小公”商业的改组
        (二) 合作社“商人路线”的整顿
        (三) 私营商业的分利政策
    三、武汉商业秩序的新旧过渡
        (一) 商业转业
        (二) 物资交流与商业联营
        (三) 新商事制度的建立
    小结
第二章 “五反”运动与新民主主义商业的终结
    一、“五反”运动的起因
        (一) 从增产节约运动到“三反”运动
        (二) 从“三反”运动到“五反”运动
    二、武汉“五反”运动始末
        (一) 由工商界“四反”走向“五反”
        (二) “五反”运动的四个阶段
    三、新民主主义商业的终结
        (一) “五反”运动的特征
        (二) “五反”运动对商人的过度打击
        (三) 商业、市场与商人思想的变化
        (四) “五反”运动后的经济变局
    小结
第三章 资本主义商业改造与社会主义商业的形成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与局势变动
        (一)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二) 武汉商业的新形势与商人的新矛盾
    二、武汉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一) 动员与起始阶段
        (二) 经销为主的国家资本主义商业阶段
        (三) 全行业公私合营为主的国家资本主义商业阶段
        (四) 经济改组与安排阶段
    三、国家资本主义商业的建构与运用
        (一) 借助国家资本主义商业进行社会主义过渡的缘由
        (二) 国家资本主义商业的管理
        (三) 国家资本主义商业的运用——以零售商改造为例
    四、社会主义商业的形成
        (一) 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向社会主义商业的过渡
        (二) 商业过渡的困境与曲折——以武汉绸布座商为例
        (三) 社会主义商业的确立
    小结
第四章 巩固计划体制与社会主义商业的调适
    一、保障计划性: 商业行政管理体制的三次改革
        (一) 商业机构市区分工改革
        (二) “大跃进”与“大商业”管理体制的形成
        (三) 国民经济调整与改进零售商业管理体制
    二、限制“非计划”因素: 自发商业的市场管理
        (一) 自发商业的生存策略
        (二) 自发商业的限制与管理——基于1957年的分析
        (三) 取缔计划商品流入自由市场
    小结
第五章 计划与市场间的“徘徊者”:小商贩的特殊社会主义之路
    一、小商贩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一) 小商贩的改造办法
        (二) 小商贩改造的定税政策
    二、小商贩的安排及其调整
        (一) 安排小商贩的政策倾斜
        (二) 安排偏宽及其限制
    三、残存小商贩的整顿改造
        (一) 残存小商贩的分类整改
        (二) 残存小商贩整顿改造的矛盾
        (三) 残存小商贩整顿改造的争议及处理
    四、商业整改与调整退出小商小贩
        (一) 恢复合作商店与合作小组
        (二) 退出国合商业小商贩的安排政策
    五、自发个体商贩的清理整顿
        (一) 自发个体商贩的井喷
        (二) 清理整顿自发小商贩的政策界限
    小结
结语
    一、中共建政早期商业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市场与政府间的“应然”与“实然”
参考文献
致谢

(7)江西省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197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范畴的界定与说明
第一章 江西省合作事业沿革
    第一节 建国前江西省合作事业概况
        一、合作事业的开端——工人消费合作社
        二、苏区合作事业的开展
        三、国民政府领导的合作事业
    第二节 建国后江西省供销合作社的建设(1949—1979)
        一、供销合作社的组建
        (一)供销合作社建立的背景
        (二)供销合作社的组建方式
        二、供销合作社的发展(1949-1979)
        (一)发展黄金期
        (二)几经撤并,曲折发展
第二章 供销管理体制探究
    第一节 供销社的管理机构
        一、业务管理机构几度调整
        (一)省社机构
        (二)直辖市、专区机构
        (三)县(市)级与基层机构
        二、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
        (一)社员代表大会
        (二)理事会、监事会
    第二节 盈余分配制度
        一、盈余分红的两难选择
        二、盈余分配方式
    第三节 计划统计管理制度
        一、计划管理
        (一)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二)计划管理制度的演变
        二、统计管理
第三章 供销合作社的业务经营状况
    第一节 供销合作社的主营业务
        一、供应生产生活资料
        二、收购农副产品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的业务经营特点
        一、“结合合同”制度
        二、物资奖售制度
        三、从各负盈亏到统负盈亏的财务制度
    第三节 供销合作社业务经营的问题及其调整
        一、供销社亏损情况
        二、业务经营的问题
        (一)失去计划的盲目购销
        (二)不合常理的经营环节
        (三)“不尽如人意”的经营素质
        三、改善业务经营的运动
第四章 供销合作社与农村市场
    第一节 逐步占领农村市场
        一、供销合作社发展壮大的原因
        二、主导农村市场
    第二节 领导农村私商改造
        一、从“安得少,挤得多”到全面安排
        二、“成绩不错,问题不少”
第五章 供销合作社发展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供销合作社发展的历史特征及其性质考察
        一、政策走向:供销合作社兴衰的关键因素
        二、计划管理:供销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商”抑或“官”:供销合作社的性质探究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的历史影响
        一、组织者与领导者:供销合作社的积极影响
        二、“垄断性与官商化”经营:供销合作社的消极影响。
    第三节 供销合作社发展的历史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供销合作社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供销社系统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主力军
二、供销合作社全面推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一)供销合作社积极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二)供销合作社努力构建多元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联系
    (三)供销合作社着力搭建农村生产生活综合服务平台
    (四)供销合作社强化构建现代化农业流通网络
    (五)供销合作社探索开拓农村普惠金融
三、供销合作社服务功能的拓展深受“四大”基本问题挚肘
    (一)服务不充分,基层社“三位一体”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组织体系不完善,基层、县、市、省及全国供销组织联结体系有待进一步贯通
    (三)政策功能弱,亟待增加政策工具建成政府与农民联系的桥梁
    (四)组织“四不像”,供销合作社定性“四位一体”明确“四又像”地位
四、深化改革进一步发挥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平台功能
    (一)深化为农服务,供销合作社工作需要法律支持
    (二)改变财政对农业的补贴方式
    (三)创新农业专业化服务,拓展农业专营服务领域
        一是赋予供销合作社制造、生产、运营、管理各类农业机械的主体权利。
        二是赋予供销合作社系统开展合作金融的主体权利和行业自律规范指导职能。
        三是强化供销合作社牵头的“惠农之家”服务平台建设。
        四是支持供销合作社系统开展农村综合保险。
        五是构建中国供销合作银行、基金和保险等金融服务平台。

(9)创新供销合作社打造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坚力量(论文提纲范文)

一、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战略意义
    (一)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二)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三)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
    (四)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解决“谁来种地”难题的迫切需要
    (五)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稳定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
    (六) 围绕供销合作社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现
二、供销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一) 供销合作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二) 供销合作社构建多元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联系
    (三) 供销合作社搭建农村生产生活综合服务平台
    (四) 供销合作社加强现代化农业流通网络
    (五) 供销合作社探索开拓农村普惠金融
三、供销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一) 服务不充分, 有待加强基层社“三位一体”建设
    (二) 组织不成体系, 有待贯通基层、县、市、省及全国各级的供销组织联结
    (三) 政策功能太弱, 有待建成政府与农民联系的桥梁
    (四) 组织“四不像”, 有待明确供销合作社组织定性和定位
四、推动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 加强对供销合作社拓展服务的法律支持
    (二) 改变财政对农业的补贴方式
    (三) 创新农业专业化服务, 拓展农业专营服务领域
    (四) 强化供销合作社牵头的“惠农之家”服务平台建设
    (五) 支持供销合作社系统开展农村综合保险
    (六) 构建中国供销合作基金、银行和保险等金融服务平台

四、供销合作社的合作商业性质(论文参考文献)

  • [1]供销合作社职能边界研究[J]. 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课题组. 中国合作经济评论, 2020(01)
  • [2]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合作经济研究[J]. 孔祥智. 河北学刊, 2019(06)
  • [3]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D]. 李攀.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4]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40年改革发展历程[J]. 唐敏,陈美玲. 新疆农垦经济, 2019(01)
  • [5]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研究[D]. 胡万庆.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6]中共建政早期商业管理体制的重建 ——以武汉为中心(1949-1966)[D]. 陈印静.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7]江西省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1979)[D]. 廖声莲. 江西师范大学, 2016(03)
  • [8]供销合作社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中的作用[J]. 胡正塬,毛飞,窦勇,艾永梅,徐雪峰,孙炳耀. 中国经贸导刊, 2015(36)
  • [9]创新供销合作社打造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坚力量[J]. 胡正塬,孙炳耀,窦勇,艾永梅. 全球化, 2015(11)
  • [10]供销合作社六十年之思辨(下篇)[J]. 蒋省三. 中国合作经济, 2013(07)

标签:;  ;  ;  ;  ;  

供销社合作业务性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