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审美价值的理性思考

音乐审美价值的理性思考

一、对音乐审美价值的理性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连婉廷[1](2021)在《象征、动员与认同:音乐的三重政治功能研究 ——以“中宣部100首歌曲”为分析对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音乐是一种包含人类丰富情感与复杂认知的艺术表达,能够为人类提供多样化的社会功能,例如审美功能、教化功能、娱乐功能等。音乐的题材、体裁是丰富多样的,不过并非所有的音乐都主要服务于政治。在政治场域之中,部分音乐作品能够发挥政治功能,这类作品以表达政治信息为目的,塑造了“音乐政治表达”,发挥了相应的“音乐政治功能”。与普通的音乐表达不同的是,只有在政治场域中传递政治信息的音乐表达,才是音乐政治表达。由此,立足于音乐政治表达分析音乐政治功能,是政治学研究中具有音乐与政治交叉研究属性的重要范畴。政治与音乐具有相关性,虽然政治与音乐是看似相互独立的文明系统,拥有各自的形成逻辑与各自成熟的研究领域,但是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每一个独立的子系统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联。这些关联推动了事物的产生、发展与变化,引发了由学科之间相互交融所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与新逻辑,这些新的知识体系拓展了人类认知,丰富了人类文明成果,也构成了解释音乐政治表达的依据,为厘清政治与音乐之间的逻辑,提供丰富的学术想象空间和理论探索驱动。音乐政治表达能够发挥某种政治功能,象征、动员与认同便是其中三重较为常见的功能。自古以来,音乐政治表达的例子屡见不鲜,无论是中国古代礼乐文明中“乐与政通论”,还是柏拉图所提及的派地亚过程中音乐对教化民众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抑或是亚里士多德对音乐调性和德性之间的关联性阐述,都能够反映出政治家通过音乐的强动员性、象征作用和塑造情感的价值,从而教化民众以实现促进社会稳定等政治目的。从音乐的社会价值来看,音乐能够充实人类精神、调动人类情感、传承人类文化以及塑造人类文明,无论运用明示还是隐喻的方式,音乐政治表达都在政治文化中传递着政治信息,并以艺术表达和意识形态传播的姿态广泛存在。本文的总体架构是总分总的形式,第一章总体概括了音乐政治功能的基本内涵、三重功能的内在关联以及相关基础理论。最后一章总结了音乐政治表达的双向性和从责任视角延伸音乐政治研究的可能性。中间三章以并列式的方式进行展开,三种功能都通过功能主义中“结构-过程-功能”的研究层次进行具体分析。首先,概念性的解释音乐政治表达的内涵是本研究的基础与前提。因为,并非所有的音乐表达都能够实现政治功能,并且不同音乐所发挥的政治价值不同。不同音乐的具体内容、传播路径不同,这些差异成为了是否能够实现音乐政治表达以及实现何种政治功能的依据。因此,本研究并非在针对音乐的艺术性进行探索,而是立足于政治学的视角,将部分音乐作品作为分析对象,进而挖掘三重音乐政治功能的机理。其次,音乐政治功能很多,但是象征、动员与认同是较为常见的并且对政治需要而言十分重要的音乐政治功能。辨析音乐政治功能可以借鉴社会学的功能主义理论,并将其细化为“结构-过程-功能”三个维度。结构方面,从音乐的自身结构以及音乐的社会分工来理解音乐政治表达的微观结构与社会宏观结构。过程方面,音乐的政治情感、政治认知表达能够促成某种政治目标的实现,这一过程便是音乐政治表达能否发挥某种政治功能的过程。功能方面,不同的结构与过程可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及其音乐的政治实践,音乐可以通过特定的结构与过程实现某种政治功能。最后,本文终章总结了音乐政治表达具有双向性的特点,对于政治稳定而言音乐政治表达的作用可能是正向的,亦可能是反向的。反向作用易引起群体性事件,引发争乱等。因此音乐政治表达需要从责任的视角对音乐创作者责任以及政府对音乐宣传的责任两个方面加以延伸。本文的研究重心在于三重政治功能,不同政治功能的产生逻辑不同,因此三重音乐政治功能的分析重点也有所不同。首先,音乐政治象征方面。能否实现音乐政治象征功能在于音乐符号能否通过政治意义的在场,实现符号的价值转向。通过政治权力的作用使广义的政治意义进行强化,从而实现音乐政治象征。其次,音乐政治动员方面。实现音乐政治动员功能的核心在于是否能够进行情感的唤起,进而引发人们心理与行为的变化,从而通过音乐对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进行动员。最后,音乐政治认同方面。实现音乐政治认同功能的关键在于音乐中所表达的身份信息,能否使认同主体产生同一性、归属感、利益满足。因此,符号、情感与身份是厘清音乐象征功能、音乐动员功能与音乐认同功能的核心理论,具体展开如下。第一,音乐政治象征功能是通过音乐符号与政治意义相结合,形成的能够给人呈现出神圣性、权威性的音乐政治符号。音乐政治象征是包含政治意义的音乐符号,符号与象征之间的普遍差异在于意义的在场。因此,音乐政治象征既是音乐符号,更是饱含政治意义的政治象征。借助皮尔斯符号三元论可以发现,符号意义通过像似、指示与规约的方式被修辞,从而表达某种既定的意义。音乐政治象征通过音乐符号表达某种政治意义,并通过政治权威的认可、塑造和强化这一政治意义,最终生成具有权威性与神圣性的音乐符号,进而产生象征性权力。虽然各国国歌是音乐政治象征功能的标志性作品,但是发挥政治象征功能的音乐表达远不止于此。所以,本文将“中宣部100首优秀歌曲”进行分类,从音乐的国家政治象征、音乐的政党象征以及音乐的政治精神象征三重角度进行作品梳理。研究发现,音乐政治象征功能具有神圣性、修辞性、权力转化性的特征,即政治象征的音乐表达具有神圣性、音乐的政治意义需通过修辞性实现、音乐的政治象征过程中的权力具有转化性。第二,音乐政治动员功能通过音乐情感的价值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促发群体参与政治运动,以实现政治目标。政治动员与相对较静态的政治象征不同,政治动员的目的是为了影响人们的思想与行为,通过唤起并培育政治情感,实现对政治思想与政治行为的动员。音乐的价值在于它既能够携带政治信息,同时也是情感的表达。音乐自身的旋律与节奏的配合更替能够引发听众对情感的期待和释放,再加之歌词中明确表达的政治信息,使音乐更适合于唤起和培育某种政治情感,并且音乐的社会感染性能够影响广泛的人群。因此,音乐在抗战、“下乡”等政治情景中都发挥着不可磨灭的动员功能。研究发现,音乐政治动员功能具有人民性、明确性、社会感染性特征,即音乐政治动员以创作人民性内容为主、音乐政治动员事件具有明确性、音乐的社会感染性是实现音乐政治动员的关键要素。第三,音乐政治认同是通过音乐的情感信息与文本信息,向公民传递情感与认知,以促进公民认同心理的政治过程。因为音乐政治认同功能是建立在公民认同基础上的,所以身份不仅是理解政治认同的核心要素,也是解释音乐政治认同的核心脉络。音乐中的政治信息不仅能够表达与身份相关的内容,同时也能够代表不同的身份。在音乐政治认同表达中,无论是由血缘、族群构成的“先天”的历史与文化观念,还是被“后天”的情感与社会认知改造而形成某种政治情感,抑或是通过利益驱动而形成的政治认知与政治倾向,都需要通过认同主体对音乐表达中的有关身份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研究发现,音乐政治认同具有公民性、分层性、边界性,即公民性是音乐政治认同的来源、音乐政治认同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受众以及传播内容具有分层性、音乐文化认同的跨边界性能够跨越政治的边界。总体来看,本文聚焦于自上而下的音乐政治表达范畴,因为正是这类音乐作品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家国情怀。然而,在广泛的政治文化中,自下而上的表达也是音乐政治表达中不可忽视的范畴,例如美国摇滚中具有大量的体现反叛精神的音乐作品。因此,政治责任对音乐政治表达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政治责任能够促进音乐政治表达的有序发展,发挥功能最大化。政治责任是完善音乐宣传体系的重要依据。一方面,政治责任可以使政府能够指导、改进和监督音乐宣传的内容、制度和机制。另一方面,音乐政治表达也需要基于具有政治责任意识的创作动机。就此而言,本议题还具有更加广阔的探索空间。

付丽[2](2021)在《基于人教版教材的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对美育教育越来越重视,音乐教育在社会和学校中的地位在逐步提升,相关学科内容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的重要阶段,欣赏课作为音乐课的重要课型,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课程理念,它集中体现出“音乐美”的作用,同时也提出音乐教育中最重要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与欣赏”是音乐课程内容中的重要领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笔者从人教版的小学音乐教材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现状的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发现在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与建议,为教师在欣赏教学实践中更好的把握课程类型,进行教学活动提出一些思路和方法,为以后的教实践做准备,从而更好的贯彻“以美育人”教育理念。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的引言主要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进行阐述,对文章写作思路以及基本情况作了简略的概括。第二部分笔者主要围绕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内容进行研究,以欣赏课为主线,结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简称课标)中的内容进行教材分析、按照学段的特点以及欣赏课的类型进行分析与研究。第三部分笔者从实际的教学情况入手,主要通过观察、访谈、调查等多种方式对呼和浩特市地区小学音乐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在数据分析和对比的基础上得出调查结果与现阶段欣赏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第四部分是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是关于提高小学欣赏课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这也是笔者在理论的学习中和实践的中得到的启示和思考。

张高宁[3](2021)在《王骥德《曲律》中“美听”审美观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听”是王骥德在《曲律》中所提出的一个极富美学内涵的审美观念,这一观念既在《曲律》文本之内形成了专门指向于戏曲音乐审美的意义结构,同时其自身的语义特征又具备了自足的直接关切音乐本体的审美特性,从而成为明末主情思潮下极具代表性的审美观念。因此,本文所要探究的问题一方面是在《曲律》的文本之内,“美听”审美观念所蕴含的戏曲音乐审美思想,另一方面,则是“美听”作为明末主情思潮下出现的强调以“听”为本,追求以“美”关照听觉审美对象的审美观念,其自身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上所具有的历史意义。通过研究,笔者发现,首先,在《曲律》文本内,“美听”审美观念形成了一个既指涉形而上美学思想,又指涉形而下戏曲音乐实践的二元结构观念,其中所包含的形而上美学思想在本文的第二章中以美学内涵、艺术境域、审美心胸三个部分进行了考察,而“美听”审美观念对于戏曲音乐实践的要求,则包含于其对戏曲音乐“以文化乐”理想的深层律制之中。再者,将“美听”这一概念置入到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大语境中后,其本身体现了古人对于音乐的一种感性认知,这在于“美听”审美观念将“美”作为“听”之前提,实际上构建起了一种关于音乐的审美感知方式,是以“美”作为“听”之主动性追求的艺术境界,从而为音乐的审美关照,提供了一种极富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意境、语境的方式。

傅议萱[4](2021)在《中国流行歌曲演唱多元化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

吕明阳[5](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项重大判断,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方面工作都起到了全局性、战略性、历史性的影响。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着我国的思想政治、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具体工作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系统深刻地揭示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存在的问题与前进方向,也明确了解决问题的实践路径,为各方面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由此,聚焦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既面临挑战也充满机遇。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国内外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的形式下,迫切需要改革创新,在继续夯实其思想性、理论性的基础上,要不断增强其亲和力与针对性。另一方面,随着新时代人们对精神需求的不断扩大,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也不断提升,并且这种作为有着现实性基础的人情感的本质需求和能力,也能动地反映在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人的社会实践中。基于此,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艺术进行跨界融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角,可以说是一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的一个新思路。即通过审美和艺术的角度进行切入,把握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性、理论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满足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情感需求与审美期待,激发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充分发挥好美育工作,在服务人民群众,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集气聚力、凝神铸魂的重要作用,以此来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本研究是基于习近平新思想的丰富内涵,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空背景下,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协同育人的新角度,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如何满足人情感本质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直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新挑战的创新之举。本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概念辨析和内涵探究切入,以“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何以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是什么”→“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得怎么样”→“怎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逻辑结构展开,把研究主题与相关内容总共分为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从研究依据与研究现状出发,明确选题的问题意识与创新价值,其次对研究的相关核心概念与相关范畴进行了界定与辨析,奠定了研究的基本理论前提,第三是充分挖掘了本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并梳理了古今中外思想史中与本研究联系最为紧密的思想资源,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铺垫和思想资源。其主要内容对应在论文的第一章、第二章中。第二部分,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展开。首先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内涵与特征进行了界定;其次,从探究其审美价值的维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性结构要素进行了层层展开,探讨了各要素的审美意蕴;再次,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内生动力和运行机制的进行了阐释和解读;最后,在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向着实践维度进行了转向,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目的与原则,为更进一步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奠定基础。其主要内容对应在论文的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中。第三部分,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现状的问题展开。首先,回顾了建党与建国以来思政审美力实践探索的发展历程;其次,深入总结了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工作中形成的宝贵经验;最后,重点分析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尤其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这一方面的具体呈现和影响,是对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者、教育内容、载体与过程等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的集中梳理和聚焦,进一步从观念美、内容美和形式美等角度探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针对性的关键要素,回应思政审美力“何以可为、何以能为”的问题。其主要内容对应在论文的第六章中。第四部分(第七章),围绕着应当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具体创新举措这一问题展开,是论文的落脚点。此部分从新时代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出发,里面对当前的现实困境和难题,首先明确要树立“审美心理协同”“以学生思政审美需求为中心”、“思政审美力大格局”的实践理念,然后分别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载体、管理与环境三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对策创新,坚持以满足和实现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人才需要为导向,最终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从立意伊始就直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时代性挑战与前沿性问题,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度的现实问题,拓展学科研究范围、提升育人实效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宋敏[7](2020)在《新时期以来《世界音乐》教材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首先纵向地梳理了新时期以来《世界音乐》教材的建设与发展概况,剖析了不同历史语境、教育环境对于该课程、教材建设的影响;也通过教材的变化完善、推陈出新,反观了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进程。其次,参照历时与共时的对应关系,笔者对各类型的教材做了横向的解读与剖析,根据教材的文化属性和特色化建构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针对性推介。在共时的维度,笔者基于对教材文本的静态分析和对教学情境的动态反观,一方面论述了教材的体例、架构、内容、原则等文本组织,透过教材间的普遍性解读了其背后共有的音乐文化观念与多元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从动态的课程观入手,解读教材在教学情境中的运用理念,其理论与实践如何进行互补反观、及如何通过教师活态的讲解使教材呈现个性化的特点,与教师、教学共同构成动态的教育哲学视域。基于“视域融合”的教材观,笔者将其链接到“生活世界”的课程观与“经验会话”的教学观,进一步深化了《世界音乐》教材作为多元主体的感性诉求,关注了世界音乐教育变革下人与世界、社会、文化、自然、生活、音乐动态的交往与联结。

韩韶伟[8](2020)在《贺绿汀音乐创作批评思想研究》文中指出贺绿汀作为我国现当代音乐史上一位个性鲜明的音乐批评家,其批评涉及音乐创作、音乐教育、音乐表演等诸多领域。笔者选择贺绿汀对音乐创作领域的批评文本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以探寻其音乐创作批评思想内涵为研究目的。贺绿汀的音乐创作批评思想经历了三个时期,每个时期均有着不同的核心内涵。战争时期,贺的创作批评思想以“民族性”为核心,强调创作内容上要反映救亡图存的民族精神,创作形式上要具有民族风格。新中国建设时期,贺的创作批评思想以“技术性”为核心。他认为当时歌曲创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般化”,交响乐、歌剧创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简单化”,而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作曲者创作技术的缺乏。因此他不仅匡正了人们思想上对技术的错误认知,并努力为技术学习扫清障碍。改革开放新时期,贺的创作批评思想以“人民性”为核心,认为音乐创作要以服务人民与提高人民为宗旨。通过对各时期的梳理分析,笔者认为贺绿汀创作批评思想的本质内涵是创作要具有时代内容与民族形式。通过对贺绿汀音乐创作批评思想发展脉络梳理以及本质内涵的探究,笔者试图从音乐创作批评角度对贺绿汀音乐思想体系的研究做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笔者也希望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为当下音乐创作、音乐批评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提供现实意义。

王孟君[9](2020)在《20世纪初中国学校音乐审美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唱歌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初的音乐审美教育理念源于中、西方教育观念的碰撞与融合,它一方面受到康德、席勒等西方美学家以及杜威等现代教育学家的影响,开始注重审美的价值、美育的独立性,并提倡以儿童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育方式。另一方面,创新性地继承中国传统音乐教育观中的社会功用性,把审美价值放于首位的同时,不忘强调通过审美教育完善个人的人格修养,熏陶个人的品质精神,无形中起到提升整体社会人员的素质与精神面貌的作用,以实现“美”与“善”的融合与统一。结合学堂乐歌时期尤其是五四运动爆发之后的学校唱歌课程教材的审美建设和唱歌课程实践带来的审美教育作用可以发现,20世纪初的中国学校音乐课程已初步平衡了审美与教育的比重关系,奠定了审美感受力、情感与精神、知识与技能三个音乐教学目标,初步形成一种新型的以人为本、以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念,并在多个方面为当下的音乐审美教育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其包容性特质和人本主义理念也为21世纪音乐审美教育观吸收、借鉴多元音乐教育哲学,并丰富自身内涵提供了可能性。

马丽[10](2020)在《艺术的永恒“真理”性 ——以叔本华、尼采、阿多诺的音乐美学精神为主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艺术终结是一个现代性问题,是伴随着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浪漫主义运动而产生的现代性话语。艺术的终结并不是艺术的消亡,在被物化的黑夜时代,艺术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改变,但其艺术本质依然具有真理性。艺术终结遵循审美现代性话语模式,在对传统美学和现代社会进行批判与否定的同时,又对现代艺术危机作出积极回应,表达某种批判性的价值立场。本文研究对象是叔本华、尼采、阿多诺三者音乐美学思想的转变以及三者音乐思想的永恒真理性,而关于三者的音乐美学思想的独立研究,论及最多的是阿多诺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尼采与叔本华的音乐美学思想的论述只有寥寥几篇;此外,几乎没有学者从时间线的维度对三者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与转变做出梳理。因此,本文试图以古典主义审美向现代主义审美这一转化发展的历史视角出发,通过对叔本华、尼采、阿多诺音乐美学精神的具体阐释,揭示出在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艺术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以至具体内容与形式的改变都是与社会环境发展相适应的,是现代化历史变革的必然结果。并通过艺术的永恒“生存-存在”论真理观回应艺术终结论,艺术所揭示的永远是人与世界相融一体的意义世界。艺术与美学在当下的社会中不仅不会终结,而且正在以一种新的形式与内容存在,并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本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绪论部分主要阐释了本文的选题依据与意义,叔本华、尼采、阿多诺三者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综述,以及论文的基本思路与不足。正文第一章主要是对叔本华、尼采、阿多诺三者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阐释。叔本华认为音乐是意志的直接显现,尼采哲学基础“权力意志”的实质“酒神精神”就是从音乐中产生的,阿多诺音乐美学思想的否定性实质与他的哲学理论“否定辩证法”亲密无间。由此可见,在现代性进程中,艺术没有终结,而是具有了更加有力量的精神实质,获得了与哲学媲美的地位。第二章的主干内容是对叔本华、尼采、阿多诺三者音乐美学思想中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发展变化的阐释,从而对现代性进程中美学艺术理论的建构及转变过程进行说明。在本体论上,三者体现出了从一元主体到多元主体的转变;在认识论上,体现了从工具理性认识为主到以人为主体的感性与理性并存的认识论;在价值论上,体现了传统的重无功利的精神审美到与重实践的精神审丑。这些音乐美学思想的转变都伴随着人的主体地位的觉醒,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成为了艺术关注的主要内容。第三章展开了对音乐美学精神的“生存-存在”论真理以及音乐艺术的现代性特征的简要论述。三者的音乐美学真理观都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艺术的本质在于显现一个人与世界交互主体的意义世界,叔本华、尼采、阿多诺三者的音乐美学思想体现出来的否定性精神是对此在生存状态的本质性揭示,是对同一性意识形态强制操控的反抗,使人认识到自己的异化状态与生存本质,进而以期为真正自由的意义世界做出努力。

二、对音乐审美价值的理性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音乐审美价值的理性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象征、动员与认同:音乐的三重政治功能研究 ——以“中宣部100首歌曲”为分析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政治与音乐关系的相关研究
        (二)政治与音乐研究的诸视角
        (三)现有研究评价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结构
    四、研究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音乐政治功能的内涵阐释与相关理论
    一、音乐政治功能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政治象征、政治动员与政治认同
        (二)政治功能与音乐政治功能
        (三)政治表达与音乐政治表达
    二、音乐政治功能的三重分析视角及其内在关联
        (一)音乐政治功能三重分析视角的依据
        (二)音乐政治功能的三重关系辨析
    三、音乐政治功能的相关理论基础与阐释
        (一)政治象征中的符号与音乐符号
        (二)政治动员中的情感与音乐情感
        (三)政治认同中的身份与音乐身份认同
第二章 音乐政治象征功能
    一、符号视角下音乐政治象征功能的解析
        (一)音乐符号与音乐政治象征的差异
        (二)符号学视角下音乐政治象征功能
    二、音乐政治象征功能的分析
        (一)音乐的政治精神象征功能
        (二)音乐的政党象征功能
        (三)音乐的国家政治象征功能
    三、音乐政治象征功能的特性
        (一)音乐政治象征艺术幻象的神圣性
        (二)音乐政治象征内容的修辞性
        (三)音乐政治象征的权力转化性
第三章 音乐政治动员功能
    一、情感视角下音乐政治动员功能的解析
        (一)政治动员中音乐的情感实践
        (二)情感视角下音乐政治动员功能
    二、音乐政治动员功能的分析
        (一)音乐的政治行为动员功能
        (二)音乐的政治思想动员功能
    三、音乐政治动员功能的特性
        (一)音乐政治动员事件的确定性
        (二)音乐政治动员方式的感染性
        (三)音乐政治动员内容的人民性
第四章 音乐政治认同功能
    一、身份视角下音乐政治认同功能的解析
        (一)政治认同中音乐的身份认同
        (二)身份视角下音乐政治认同功能
    二、音乐政治认同功能的分析
        (一)音乐的政治历史与文化认同功能
        (二)音乐的政治情感认同功能
        (三)音乐的政治利益认同功能
    三、音乐政治认同功能的特性
        (一)音乐政治认同内容的公众性
        (二)音乐政治认同传播的分层性
        (三)音乐政治认同表达的跨边界性
结语:音乐政治功能研究的前景
    一、理论拓展的空间
        (一)音乐政治表达双向性与音乐创作责任
        (二)音乐政治表达中的政府责任
    二、学科交叉的可能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基于人教版教材的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一、人教版教材中的音乐欣赏课分析
    (一)教材分析
        1.课程内容的设置
        2.教材中的课型分布
    (二)不同学段的欣赏课分析
        1.1 —2 年级的音乐欣赏课
        2.3 —6 年级的音乐欣赏课
    (三)不同类型的欣赏课分析
        1.声乐作品和器乐作品的欣赏课
        2.根据人文主题划分的欣赏课
        3.根据题材划分的欣赏课
二、小学欣赏课的教学现状调查
    (一)调查背景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内容
        1.教学区域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基本情况
        2.教学基本情况调查
        3.学生教学以外的音乐欣赏活动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三、提高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对策
    (一)整体性备课,具体化制定
        1.整体性备课
        2.具体化制定
    (二)学段化教学,特色化课堂
        1.教学的学段化
        2.课堂的特色化
    (三)多角度评价,反思与教学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附录 (二) 呼和浩特市地区欣赏课的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 (三) 呼和浩特市地区欣赏课的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
致谢

(3)王骥德《曲律》中“美听”审美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课题研究背景概述
        (一)研究缘由与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二、戏曲音乐美学的视野
        (一)戏曲音乐美学的基本特征
        (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论域
        (三)戏剧化的审美方式
第一章 王骥德“美听”审美观念的背景考察
    第一节 明末戏曲理论发展的浪潮
        一、明末社会文化背景——政治、经济、文化
        二、明末文人的戏曲音乐生活与体验
        三、明末戏曲理论的发展及审美转向
    第二节 王骥德及其《曲律》
        一、王骥德的生平考察
        二、《曲律》的成文结构
    第三节 “美听”审美观念的形成
        一、“美听”审美观念的历史语境
        二、“美听”审美观念的逻辑内涵及其文本释义
        三、晚明主“情”思潮的影响
    小结
第二章 “美听”审美观念的文本分析与解读
    第一节 “美听”审美观念的美学内涵
        一、美善兼致
        二、雅俗并重
        三、畅尽曲情
    第二节 “美听”审美观念的艺术境域
        一、自然之意境
        二、本色之境域
        三、 “风神”之超越
    第三节 “美听”审美观念下的审美心胸
        一、审美心胸的构设
        二、博观以内化
        三、以趣“会”音声
    小结
第三章 “美听”审美观念下的音乐审美实践及文化意义
    第一节 “美听”审美观念唱曲实践方面的要求
        一、音韵方面的审美实践要求
        二、唱腔方面的审美实践要求
        三、“美听”审美观念下艺术实践的审美体验
    第二节 “美听”审美观念的内在审美机制
        一、以文化乐审美传统的延续
        二、婉媚至极的音声本质
        三、诗性精神的发扬
    第三节 “美听”审美观念的文化阐释
        一、“美听”审美观念中听者与曲的主体间性
        二、“美听”的声情意象
        三、“美听”审美观念的历史意义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王骥德作品表
    附录二:王骥德对于字音层面的律曲要求一览
致谢

(5)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1.4 基本概念释义
        1.4.1 美的本质
        1.4.2 审美教育
        1.4.3 审美力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
    2.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本文研究的理论出发点
        2.1.2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本文研究的理论生长点
        2.1.3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本文研究的理论落脚点
    2.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的思想资源
        2.2.1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审美与道德教育结合的思想演化
        2.2.2 西方思想历史中关于审美与道德教育结合的理论积淀
        2.2.3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对其他相关学科理论资源的借鉴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基本内涵与本质属性
    3.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涵义解析
        3.1.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概念界定
        3.1.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概念探析
        3.1.3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概念的深度解析
        3.1.4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概念的“三维”解析
    3.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本质属性
        3.2.1 教育内容具有渗透性
        3.2.2 表现形式具有审美性
        3.2.3 运用过程具有艺术性
        3.2.4 功能价值具有超越性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
    4.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主体要素
        4.1.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审美力的价值之维
        4.1.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审美力内外构成
    4.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客体要素
        4.2.1 审美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象的一种普遍而现实的需要
        4.2.2 审美观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象审美力的集中体现
        4.2.3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象审美力的重要意义
    4.3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载体要素
        4.3.1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载体的关联
        4.3.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载体的构成
    4.4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环境要素
        4.4.1 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作用
        4.4.2 硬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影响
        4.4.3 软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影响
    4.5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结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5.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结构要素间的审美关系
        4.5.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结构要素审美关系的特点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内生动力与运行机理
    5.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内生动力系统分析
        5.1.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基本矛盾
        5.1.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具体矛盾
    5.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运行机理诠释
        5.2.1 “以美促知”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运行展示
        5.2.2 “以美动情”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运行展示
        5.2.3 “以美强意”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运行展示
        5.2.4 “以美导行”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运行展示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发展过程与现状分析
    6.1 中国共产党创建与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方法实践
        6.1.1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美学方法实践
        6.1.2 新中国成立后思政审美力实践的历史发展
    6.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现有经验
        6.2.1 探索机制建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体系
        6.2.2 加强平台搭建,构筑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阵地
        6.2.3 加强产品供给,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内容
    6.3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6.3.1 教育者:审美素养和艺术运用能力有待提升
        6.3.2 教育载体:其审美价值与艺术化使用效率有待挖掘与提高
        6.3.3 教育内容:能满足学生审美需求的审美力实践内容有待丰富
        6.3.4 教育过程:审美力实践互动不足与层次有待进步
    6.4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现状的归因分析
        6.4.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已有经验的总结
        6.4.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现存问题的归因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创新发展的新思考
    7.1 创新思政审美力理念,推进协同育人
        7.1.1 树立“审美心理协同”理念
        7.1.2 树立“以学生思政审美需求为中心”理念
        7.1.3 树立“思政审美力大格局”理念
    7.2 明确思政审美力三阶段目标
        7.2.1 首要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
        7.2.2 中期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7.2.3 长远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个性丰富完善、素质全面发展
    7.3 强化思政审美力实践原则,规范教育实践导向
        7.3.1 坚持方向性原则
        7.3.2 遵循“美的规律”原则
        7.3.3 体现可操作性原则
        7.3.4 依据创新性原则
    7.4 丰富思政审美力载体,搭建多样化平台
        7.4.1 完善课程载体建设
        7.4.2 提升活动载体建设
        7.4.3 探索网络载体建设
        7.4.4 改善校园文化载体建设
    7.5 优化思政审美力管理,提升组织保障水平
        7.5.1 强化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的管理
        7.5.2 加强高校各部门的协同管理
        7.5.3 增进考核评估管理
        7.5.4 推动高校智库管理
    7.6 美化思政审美力环境,营造育人氛围
        7.6.1 优化社会环境建设,画好先进审美文化发展建设同心圆
        7.6.2 改善学校环境建设,搭建好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主舞台
        7.6.3 强化家庭环境建设,扣紧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第一颗纽扣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新时期以来《世界音乐》教材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及其意义
    二、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三、创新点
    四、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教材与教学的建设与发展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建设概况
        一、科学定位与教学宗旨
        二、课程目标与哲学基础
        三、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
    第二节 教材组织与体系建构
        一、内容体系与基础要素
        二、组织形式与层次结构
        三、编写原则与框架体系
    第三节 文化观念与教育理念
        一、“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
        二、“跨文化边界”与“文化多样性”
        三、“文化相对价值观”与“多元音乐文化观”
    结语
第二章 教材建设的历时与共时比较
    第一节 历时比较
        一、“前自觉的基础期”(1978-2000)
        二、“自觉的发展期”(2000-2010)
        三、“自信的相对成熟期”(2011-至今)
    第二节 共时比较
        一、教材共性与个性解读
        二、教材受众的审视与推介
    第三节 类型阐释
        一、世界音乐民族志
        二、文化建构
        三、“个案”的“深描”
    结语
第三章 专业艺术院校课程实践与教材反思
    第一节 教材应用与课程解读
        一、中央音乐学院
        二、中国音乐学院
        三、上海音乐学院
        四、广西艺术学院
        五、南京艺术学院
    第二节 比较与反思
        一、综观:几所专业艺术院校课程实践
        二、审视:教材使用的单一化
        三、反思:教材与教学实践的脱节
        四、接纳:师生观念结构的文化断层
        五、突破:教材的壁垒和窘境
    结语
第四章 历史视野下的教材面面观
    第一节 变革中的教材观
        一、从“借鉴”走向“自主”
        二、从“双基”走向“素养”
        三、从“传统”走向“未来”
    第二节 课程观与教学观的转向
        一、从“知识理性”转向“文化理解”
        二、从“知识传授”转向“沟通交流”
        三、从“文化边缘”转向“文化认同”
    第三节 哲学视野下的世界音乐教育观
        一、感性的“对话”——教材文本作为多元主体的诉求
        二、生命亲历的“经验”分享——课程教学作为生活世界的会话
        三、文化“异质”的包容——多样性作为世界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体验
    结语
结语
本文涉及的主要《世界音乐》教材
附录一(问卷数据统计)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贺绿汀音乐创作批评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战争时期的音乐创作批评思想
    第一节 对大同乐会古乐编创的批评
        一、复古的创作不能复兴民乐
        二、创作要用新方法与新意识
    第二节 对黎锦晖音乐创作的批评
        一、庸俗的创作毒害社会
        二、创作要展现民族精神
    第三节 对救亡音乐创作的批评
        一、对音乐院师生救亡创作的批评
        二、对新音乐家群体救亡创作的批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中国建设时期的音乐创作批评思想
    第一节 对歌曲创作的批评
        一、作曲技巧的缺乏
        二、思想认识与生活体验的缺乏
    第二节 对交响乐创作的批评
        一、旋律创作的简单化
        二、乐队运用的简单化
        三、内容表现的简单化
    第三节 对歌剧创作的批评
        一、形式上的不统一
        二、音乐缺乏戏剧性
        三、题材选择与创作周期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时期的音乐创作批评思想
    第一节 对流行歌曲创作的批评
        一、庸俗地迎合小市民
        二、要和众,也要曲高
    第二节 对“新潮音乐”创作的批评
        一、对无调性创作技法的批评
        二、对“自我表现”的批评
    本章小结
结语
    一、贺绿汀音乐创作批评思想的本质内涵
    二、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9)20世纪初中国学校音乐审美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唱歌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目的与意义
    三、前人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中西观念的碰撞与融合
    第一节 音乐审美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一、清末民初:涓涓细流
        二、五四至抗战前:浪潮迭起
    第二节 对席勒美育观的借鉴
        一、确立美育的独立地位
        二、注重人的主体性与完整性
        三、实现美与善的统一
    第三节 中国传统乐教观的更新
        一、延续音乐教育的社会功用
        二、改变音乐教育的目的
    第四节 音乐审美教育理论的形成
    小结
第二章 唱歌课程教材的审美建设
    第一节 学校唱歌课本的发展
        一、学堂乐歌时期——初创
        二、20年代以后——改进
    第二节 歌词内容中的美
        一、歌词内容的选择
        二、歌词内容的创作
    第三节 曲调创作中的美
    第四节 词、曲结合之美
    小结
第三章 唱歌课程的审美教育作用
    第一节 提高审美能力
        一、教育前提:配备专业师资
        二、审美基石: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
        三、教育成果;开展学生歌咏活动
    第二节 丰富情感体验
        一、体验多种情感
        二、锻炼综合审美感觉
    第三节 陶冶高尚情操
        一、唱歌教材的影响
        二、演唱过程中的熏陶
    小结
第四章 音乐审美教育的价值与启示
    第一节 以学生为本位
    第二节 奠定音乐教育的目标
        一、审美感受力
        二、情感与精神
        三、知识与技能
    第三节 局限性
        一、教学多样性的丧失
        二、欧洲中心主义的形成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艺术的永恒“真理”性 ——以叔本华、尼采、阿多诺的音乐美学精神为主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一)对叔本华的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
        (二)对尼采的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
        (三)对阿多诺的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本文的理论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音乐本源上的思诗关系
    第一节 叔本华音乐美学精神:和谐的余音
        一、音乐作为意志的直接显现
        二、音乐作为世界本质的产生
    第二节 尼采音乐美学精神:沉醉中反抗
        一、权力意志与世界
        二、音乐作为艺术的本质
    第三节 阿多诺音乐美学精神:否定一切的反叛精神
        一、否定的辩证法与反同一性
        二、音乐作品的内在规定性
        三、音乐美学精神的“异在性”否定精神
第二章 世界永恒之变
    第一节 本体论的一元性到多元性
        一、叔本华的意志哲学:人的苏醒
        二、尼采的权力意志:生存论哲学
        三、阿多诺的多元本体论:概念的星丛
    第二节 认识论的转变
        一、理性认识的落寞
        二、感性认识的崛起
        三、理性与感性的辩证合一
    第三节 价值论的转变
        一、叔本华的审美自渡
        二、尼采的个体审美超越
        三、阿多诺音乐美学精神的社会批判功能
第三章 变中有常:音乐美学精神中的生存-存在论真理观
    第一节 真理观的现代性转向
    第二节 从叔本华到阿多诺音乐美学思想中的生存存在论真理观
    第三节 从叔本华到阿多诺音乐美学精神中的现代性特征
        一、科技的发展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
        二、“艺术终结”与“艺术转型”
        三、美学体系的转变
        四、音乐艺术审美及表现特征的现代性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外文文献类
致谢

四、对音乐审美价值的理性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象征、动员与认同:音乐的三重政治功能研究 ——以“中宣部100首歌曲”为分析对象[D]. 连婉廷.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人教版教材的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及对策研究[D]. 付丽.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王骥德《曲律》中“美听”审美观念研究[D]. 张高宁.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 [4]中国流行歌曲演唱多元化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 傅议萱.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5]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D]. 吕明阳.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新时期以来《世界音乐》教材比较研究[D]. 宋敏.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8]贺绿汀音乐创作批评思想研究[D]. 韩韶伟.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9]20世纪初中国学校音乐审美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唱歌课程为例[D]. 王孟君.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10]艺术的永恒“真理”性 ——以叔本华、尼采、阿多诺的音乐美学精神为主线[D]. 马丽.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音乐审美价值的理性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