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只有……那么……”的用法

谈论“只有……那么……”的用法

一、谈谈“只有……才……”的用法(论文文献综述)

查飞能[1](2019)在《商周青铜器自名疏证》文中研究说明商周青铜器自名是时人对青铜器的命名,由专名和修饰语组成,用于说明青铜器名称、用途及性质等。青铜器研究肇始汉唐,至宋代成为专门学问,尤以定名为主,而青铜器自名是定名的基础。然青铜器功用扩大、器类关系、地域文化、古人分类思想及礼制等均对时人命名青铜器产生重要影响,以致商周青铜器自名数量庞大、称谓复杂,既有纷繁多样、写法奇特的专名,又有丰富的修饰语以限定用途与性质。纵观以往成就,商周青铜器自名研究已有较丰富成果,既有综合性研究,也有专题性研究,更有疑难问题的长期性研究。但学界相关研究运用的自名资料却并不多,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绝大多数自名之字尚未得到关注。为深入发掘商周青铜器自名在古器物学、古文字学、历史学、文献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本文全面分类统计与整理商周各类青铜器自名,进而展开系统疏证,藉此发挥金文出土文献的史料价值。全文主体分上、下编两部分。上编是商周青铜器自名专名疏证,主要是逐一对商周各类青铜器自名专名进行分类整理与疏证,对一些疑难文字作出分析与考释。本部分由商周青铜容器、乐器、兵器及杂器共4类青铜器自名专名疏证组成,容器包括食器、酒器、水器及杂容器共4类。第一,商周青铜容器自名专名疏证,由常见容器共名、食器、酒器、水器、杂容器等5部分组成。常见容器共名分动词、名词名物化的共名和异器同铭导致的共名2种情况。食器有鼎、高、(?)、簋、盨、簠、敦(盏)、豆、铺、盂、盆共11种;酒器有爵、尊、觚、壶、卣、罍、鑼、(?)、缶、瓿、罐、同、杯、卮共14种;水器有盘、盉、匜、鉴共4种;杂容器有盛饭器、食器盖、爐盘、杂饮器、杂量器共5种。第二,商周青铜乐器自名专名疏证,由钟、缚、铃、铎、钲、糴共6类组成。第三,商周青铜兵器自名专名疏证,由戈、戟、矛、剑、铍、斧钺、杂兵共7类组成。第四,商周青铜杂器自名专名疏证,由衡器、符节、车马器、器座、钩类器、门锩、匕、俎等组成。自名专名疏证之时尤其注意多角度解读自名文字,探究疑难自名,以补证旧说、提出新说。文中或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互证,或结合青铜器器型特征解释,或结合青铜器器类之间的组合、更替、相生、派生关系对自名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或注重古文字音韵通假方面的证据,或注意礼仪、祭祀意义的动词、名词名物化成为自名现象,对商周青铜器自名专名进行系统疏证。举凡重要的自名专名疏证有:鼎自名方、合、填、甾、枳、鬻、(?)(鲧鼎),簋自名(?)(簋)、衡、即((?))、(?)、(?),盨自名(?)(盨)簋、(?)、诌、匜,豆自名(?)、(?)、敦、钲,盆自名益,壶自名(?)((?))、(?)(镬)、盏、牟,匜自名(?)、(?),镈自名(?)、,钲自名(?),(?)自名(?),戟自名(?)、(?)、(?)、(?),戈自名镐、(?),斧钺自名(?)、就,剑自名锃、(?)。下编是商周青铜器自名修饰语疏证,是上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依据商周青铜容器、乐器、兵器及杂器的主要用途及性质对商周青铜器自名修饰语展开全面分类与整理,然后逐一对各类自名修饰语进行综合疏证,考释疑难杂字,以此加深对商周青铜器性质、用途的进一步认识。第一,商周青铜容器自名修饰语疏证,本章由特征类、祭祀类、荐献类、膳饮类、宴飨类、盥洗类、置用地类及其他共8类自名修饰语组成。特征类是反映青铜器性质、盛装、形制及大小与数量的限定性语言。祭祀类是用各种祭祀或祭祀方式之字来表明青铜器用于某种祭祀。荐献类是用具有荐献义的字来限定青铜器用于进献、馈食场合。膳饮类又分粢盛、膳牲、制作膳食、备置膳食、酒饮等5类自名修饰语,主要是反映日常膳饮的字词。宴飨类是用与宴飨或具有宴飨之义的字以体现青铜器用途。盥洗类主要是限定青铜器净洗用途的修饰语。置用地类包括宫室、庖厨及其他使用地等限定性字词以体现青铜器使用场合、摆放位置。其他一类是不宜归入以上七类的自名修饰语。第二,商周青铜乐器自名修饰语疏证,由声律与其他两类组成。声律类是乐器重要自名修饰语,起着说明乐器声音或声音特征与演奏乐律的作用。其他一类包括演奏方式、性质与用途等限定性修饰语。第三,商周青铜兵器自名修饰语疏证,由特征类、使用对象类、击杀持执类及其他共4类自名修饰语组成。特征类是限定兵器性质、长短、大小与数量的修饰语。使用对象类分基层士兵、军制单位两种情况。击杀持执类包含兵器击杀用途与持执方式2类修饰语。其他一类包括兵器制作工库、置用地、使用、者精神意志等修饰语。第四,商周青铜杂器自名修饰语疏证,包括材质、数量、置用地等,因量少而附于文末。自名修饰语疏证之时,对一些疑难杂字亦基于各类青铜器性质、用途进行重新解读和多角度分析,如会、(?)、叀、造/佶、(?)、簟(寻)、御、鑼、(?)(孰—熟)、(?)((?)—熟)、(?)、曲(区)—(?)、(?)、米宫、行、(?)、林/大林等。

吳祺[2](2019)在《戰國竹書訓詁方法探論》文中研究表明戰國竹書訓詁研究是竹書研究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更是一項困難却又至關重要的工作。訓詁的優劣直接影響了竹書的進一步研究。而掌握一套科學有效的訓詁方法,則是開展竹書訓詁工作的必要前提。本文結合中國傳統訓詁學中的訓詁方法,并根據戰國竹書自身的特殊情況,試圖總結出一套適合戰國竹書訓詁研究的方法,以期爲戰國竹書的訓詁研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論上的參考與借鑒。本文分爲五章:第一章爲傳統訓詁方法在戰國竹書訓詁中的應用,具體分爲八節。第一節爲據古訓,舉例論述了正確利用古訓對於戰國竹書訓詁的重要性。第二節爲破通假,分別從古音上的溝通、文獻對讀對通假的提示作用、傳世古書中的詞彙例證三個方面進行論述。第三節爲據境求義,舉例論述戰國竹書上下文文義對於竹書訓詁的重要性。第四節爲據古書文例,舉例論述正確辨析同義連文、反義連文、同義對文、反義對文、類義對文、儷偶等古書文例對於竹書訓詁的重要性。第五節爲分析語法,指出在戰國竹書訓詁研究中應注意辨析詞性、句法結構以及虛詞。第六節爲考異文,分別從通假關係的異文、同義替換的異文以及)字三方面舉例論述戰國竹書訓詁研究應注意辨析異文。第七節爲明句讀,指出正確的句讀在戰國竹書詞義訓詁中的重要性,並詳細論述了戰國竹書的句讀方法。第八節爲傳統訓詁方法之餘論,具體分爲戰國竹書詞義訓詁中詞語的同義替換、排比歸納法、詞義的“同步引申”、利用方言材料、利用古代典章制度、利用傳統訓詁學家的訓詁成果等六種方法。根據各類訓詁方法的不同情況,部分方法的論述會有進一步的細分。第二章主要論述戰國竹書的特殊性在竹書訓詁中的運用,具體分爲八節。第一節爲戰國竹書文字考釋與竹書訓詁,詳細舉例論述了戰國竹書文字的考釋方法,以及字形正確考釋對於竹書訓詁的重要性。第二節舉例論述了戰國竹書通假研究中應注重吸收上古音研究的最新成果。第三節討論戰國竹書通假釋讀中應注意尋找戰國竹書內部的通假證據。第四節論述戰國竹書拼合、編聯與竹書訓詁的關係,舉例論述戰國竹書拼合與編聯成果在竹書訓詁中的具體運用。第五節爲戰國竹書)字、殘字、脫字、衍字、倒字與竹書訓詁,指出戰國竹書訓詁研究中要注意辨析)字、殘字、脫字、衍字、倒字等文字現象。第六節爲戰國竹書特殊符號與竹書訓詁,主要討論正確辨析戰國竹書重文符號及合文符號對竹書訓詁的重要性。第七節討論戰國竹書用字習慣與竹書訓詁,舉例論述在戰國竹書通假釋讀時應考慮竹書用字習慣。第八節論述戰國竹書特殊性在竹書句讀中的運用,以及正確句讀對於竹書訓詁的作用。第三章主要討論在利用傳統訓詁方法進行戰國竹書訓詁時應注意的問題,分別從與古訓有關的問題、與通假有關的問題、詞語搭配的問題、誤解上下文義、不識古書文例、誤解虛詞、誤解異文、錯誤句讀以及未能正確利用文獻對讀等九個方面進行論述。第四章則是討論利用戰國竹書特殊性進行竹書訓詁時應注意的問題,分別從戰國竹書文字考釋中應注意的問題、竹書拼合與編聯錯誤、不識)字及以不)爲)、不合戰國竹書用字習慣、戰國竹書特殊符號的錯誤認識等五個方面進行論述。第五章是我們學習以及研讀戰國竹書過程中的一些心得體會,分別對上博竹書以及清華竹書中部分字詞的訓詁提出自己的意見,盡量做到訓詁論證的有理有據。

何鳴飛[3](2020)在《出土文獻與訓詁、詞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出土文獻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字形、語言材料,對訓詁、詞義研究意義重大。學者憑藉出土文獻對訓詁、詞義問題已做了不少研究。本文的主要內容是選取、匯集一些典型的研究成果,對它們進行分類、梳理、評價,以展示學者通過出土文獻研究訓詁、詞義問題的途徑及出土文獻對訓詁、詞義研究的作用。本文分為五章:第一章《推求表意字本義》介紹憑藉出土文獻推求表意字本義的研究實例,兼及確定表意字本義後對引申義、同源詞、派生詞的繫聯;第二章《通過形聲字形旁認識詞義》介紹形聲字形旁對詞義的提示作用,展示憑藉形聲字形旁研究詞義的實例;第三章《辨析詞義》介紹憑藉出土文獻辨析詞義區別的研究實例;第四章《發明新義》介紹憑藉出土文獻揭示新詞義、用法的研究實例;第五章《印證、闡明故訓》介紹出土文獻中的辭例、用法印證、闡明故訓的研究實例。本文旨在展示出土文獻對訓詁、詞義研究具有重要性的原因,出土文獻對訓詁、詞義研究的作用,以及憑藉出土文獻研究訓詁、詞義需要注意的問題。本文結語部分對這些問題做了總結。

王博[4](2020)在《甲骨文字诂林再补》文中研究说明于省吾先生、姚孝遂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字诂林》在李孝定先生《甲骨文字集释》基础上搜集了自甲骨文发现以来直至1989年底九十年间有关甲骨文字考释的成果。何景成先生所编《甲骨文字诂林补编》集录了1990年至2013年间的甲骨文字考释成果并对《甲骨文字诂林》所漏收的成果进行补充。而自2014年以来至2019年期间亦有200余篇有关甲骨文字考释的文章发表,本文将对这些文章进行搜集整理,并依照甲骨文字诂林的体例进行编撰。本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通论:近年甲骨文研究综述,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近年甲骨文字形字义考释研究所展现的几种特点。二是阐述近年甲骨文字集释研究的跟进与其必要性。三是近年甲骨文研究事迹整理。第二部分为近年甲骨文字考释成果汇集,将对2014年至2019年五年间大陆与港澳台地区范围内新出的甲骨文考释成果进行搜集与整理,并依照《甲骨文字诂林》的体例进行编排。另附有字形总表与检索表以供检索使用。

袁耀辉[5](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庞楚瑶[6](2019)在《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想”的使用分析及在泰国初级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想”属于《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修订版)》中的一级常用汉语词语,亦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动词。“想”具有丰富的词义,也具有多种用法,汉语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偏误。本文选择“想”作为研究对象,对“想”的使用情况和偏误现象进行整理和分析,既可以对“想”的本体研究添砖加瓦,也可以在二语习得角度给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们提供一些帮助。本文在总结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并整理了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留学生使用“想”的语料,去除重复后选择其中1780条作为样本语料,对其中的240条偏误语料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留学生习得“想”过程中产生这些偏误现象的原因。最后,基于偏误产生的原因和课堂案例分析,笔者提出了对泰汉语教学的建议。本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绪论介绍了本文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评述了“想”的本体研究及第二语言习得角度研究现状,还阐释了本文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最后说明了本文所用语料的来源。第二部分是“想”的语法特点。这一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想”的语法特点:词类归属、句法功能及“想”的其他用法。第三部分是“想”的语料分析。这一章以上文的分类为根据,将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搜集到的1780条语料进行用法分类和使用情况分析。第四部分是“想”的偏误分析。这章运用了偏误分析理论,基于240条偏误语料将留学生使用“想”的偏误情况分为五种类型:遗漏、误加、误代、错序、错别字。接着讨论了产生偏误的原因,总结出母语负迁移、学习策略、教师讲授方式等影响因素。第五部分是对泰汉语教学中“想”的教学策略,结合笔者教学案例从教案设计和教师教学两方面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为“想”的对泰汉语教学提供参考。第六部分是结语,对全文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

禹剑[7](2020)在《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语言文字综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以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以下简称“花东甲骨刻辞”)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采用综述的方法,全面系统地整理、分析各类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和看法,为今后花东甲骨刻辞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第一章文例研究。整理分析了花东甲骨刻辞行款、段落结构、卜辞之间的相互关系、特殊契刻现象和记事刻辞文例5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行款。分析了目前行款分类存在的问题,认为主要是受到卜辞读法、甲骨缀合、语法理解和文意理解4种因素的影响;分析了行款的成因,总结为守兆原则、契刻空间、契刻习惯和刻手失误4个方面;分析了行款研究对旧有刻辞和花东甲骨刻辞的重要意义。关于段落结构。讨论了各段落结构的本质属性、形式、位置和语义指向等问题,认为段落结构名称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卜辞中可以相互转化,需要根据其所处的位置和卜辞文意具体分析,这也是各家对段落结构理解存在分歧的根本原因。关于卜辞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字词考释、释文校勘的最新成果以及我们对相关概念的认识,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对贞卜辞、同版成套卜辞和同文卜辞辞例重新进行了整理,形成了本文的“附录一”、“附录二”和“附录三”;根据对贞卜辞和同版成套卜辞的实际情况,认为“先右后左”的辞序规律不明显,但整体呈现出向“先右后左”辞序过渡的趋势;根据同文卜辞的实际情况,认为其省略较少、契刻时没有经过特殊规划,与对贞卜辞、成套卜辞等明显不同;分析了各家排谱的成果,认为目前排谱的原则有待完善,主要问题是很可能把较长时间的活动压缩在了较短的时间内;重新梳理了各家的缀合成果,形成了本文的“附录四”,并总结了缀合对花东甲骨刻辞研究的实用价值。关于特殊契刻现象,分析了合文、重文、漏刻、补刻、倒书、横书、误刻、衍文和刮削现象,重点讨论了一些合文的认定以及刮削的原因。关于记事刻辞文例,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整理了记事刻辞辞例,形成了本文的“附录五”;认为记事刻辞中的“三”有可能当释为“气(乞)”,但目前不能确定;对记事刻辞的分类、格式和特点进行了补充论述。第二章文字研究。整理分析了花东甲骨刻辞字形和字词考释2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字形,讨论了字形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其中包括字形的收录和编排、字频和字量的统计、字形的分类整理、字形的结构分析等问题,重点辨析了新见字、新见字形和新字形3个概念,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梳理了新见字形,形成了本文的“附录六”;讨论了字体的特点,重点分析了字形的原始性和早晚期字形并存的现象,认为真正反映原始性的例字并不多,而且字形的原始性与时代早晚没有必然联系。早晚期字形并存的现象确实存在,也见于子组卜辞,所谓“晚期字形”其实属于“早期字形”,这种现象可能与类组差异有关,提示我们在利用字形进行分类断代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关于字词考释,简要总结了字词考释的大致情况;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字词考释的成果进行了重新梳理,选取了166条争议较大、对刻辞整体理解有较大影响和可以印证、修订以往看法的字词,以综览的形式,收录具有代表性的考释成果,形成了本文的“附录七”;从“花东甲骨刻辞旧字词的考释”和“花东甲骨刻辞新字词的考释”2个方面,举例分析了30个字词的考释情况,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第三章词汇研究。整理和分析了花东甲骨刻辞词汇的整理与分类、字与词的对应关系、词与词的关系3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词汇的整理与分类,简要介绍了相关研究的大致情况,分析了在词语认定和词类划分2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字词考释的研究成果,对词汇进行了重新整理与分类,并对大部分词义和用法作出了简要说明,形成了本文的“附录八”,初步建立了花东甲骨刻辞的词汇系统。关于字与词的对应关系,主要讨论了字与词的数量对应关系、字与词的意义对应关系。认为前者有4种类型,即一字一词、一字多词、一词多字和数字数词,并作了简要统计;把后者分为字与词义的对应关系、字与义项的对应关系、字与新见词以及新见义项的对应关系3个方面,重点分析了第3种关系。关于词与词的关系,简要介绍了相关研究的大致情况,认为词与词的关系有同义词和反义词2种,有学者划分的类义词意义不大;以“给予”义动词为例,详细讨论了字词考释和辞意理解对同义词研究的影响。第四章语法研究。整理分析了词法研究和句法研究2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词法研究,讨论了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副词、介词、连词的语法功能,并与旧有刻辞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对比,对个别词类的语法功能进行了补充,对“亦”、“又”和“于”字结构等语法功能进行了辨析。关于句法研究,讨论了句型的系统描述、双宾语句、三宾语句、句法成分的顺序、句法成分的省略等问题。重新对能够带双宾语或三宾语句的相关祭祀动词和非祭祀动词进行了认定和分类,对全部双宾语和三宾语句型进行了统计,对相关例句进行了穷尽性的整理和归类;辨析了受事主语句和名词宾语前置句;重新划分了省略句的类型,确定了判断省略情况尤其是省略复句之后句的一些方法。

曹雨楊[8](2020)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叁)》疑難字詞集釋及釋文校注》文中指出2008年7月,清華大學入藏了一批戰國時期的竹簡,據碳14年代測定為戰國中晚期,文字風格主要為楚系。經整理,2010年12月出版《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內容包含《尹至》《尹誥》《程寤》《保訓》《耆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金縢)》《皇門》《祭公之顧命(祭公)》《楚居》等九篇;2011年12月出版《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內容包含《繫年》一篇;2012年12月出版《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內容包含《說命上》《說命中》《說命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辭》《赤鵠之集湯之屋》等八篇;2013年12月出版《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內容包含《筮法》《別卦》《算表》等三篇;2015年4月出版《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內容包含《厚父》《封許之命》《命訓》《湯處於湯丘》《湯在啻門》《殷高宗問于三壽》等六篇;2016年4月出版《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內容包含《鄭武夫人規孺子》《管仲》《鄭文公問太伯(甲、乙)》《子儀》《子產》等五篇;2017年4月出版《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內容包含《子犯子余》《晉文公入于晉》《趙簡子》《越公其事》等四篇。本文主要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柒)》的三十六篇文獻為研究對象,分上下兩編,上編主要對簡文中一些未能解決、討論較多的疑難字詞進行串聯集釋,收集各家觀點以及研究成果,同時對諸家觀點盡量客觀分析并補充自己的意見,下編在歸納總結學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綜合利用古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文獻學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對簡文進行重新校注,力求反應當下學界的研究成果。限於篇幅,本論文僅選擇《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叁)》部分。

顧王樂[9](2020)在《清末民國時期利用古文字資料校證《說文》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說文》是我國第一部運用“六書”原理對漢字進行系統分析的文字學專著。《說文》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字資料,以及許慎時代關於文字的研究成果,爲古文字學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據。但是許慎所見到的小篆、古文、籀文等字形已有譌誤,他對字形結構和造字本義的理解有不少是不可信的。而且《說文》成書以後,屢經傳抄刊刻,年代浸遠,謬誤滋多。歷代學者在校正《說文》方面都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真正有所突破則是在近代古文字學興起以後。隨着古文字資料在《說文》研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古文字與《說文》的互證研究已經成爲《說文》學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清末、民國時期學者在利用古文字資料考訂《說文》方面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果,除一些專門研究《說文》的著述外,這一時期的許多甲骨金文考釋書籍、論文、札記和題跋中都能看到不少根據古文字資料糾正《說文》錯誤的意見。目前對於清末民國學者利用古文字資料校正《說文》的研究和總結還有很多不到位之處,許多早期的研究成果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而一些已經被古文字學界判定爲錯誤的觀點在《說文》學界仍然有很大的影響,也沒有得到及時的修正。本文對清末民國時期學者在利用古文字資料校證《說文》方面的成就、特點以及不足進行全面系統的總結。全文主要分爲以下幾個部分:緒論部分包括相關術語的界定,學術史的回顧,選題目的及其意義,研究思路等方面内容。第一章主要討論了與清末民國時期利用古文字資料研究《說文》密切相關的學術背景:一是利用金石文字考訂《說文》的學術傳統;二是清末民國古文字學的發展及其對傳統《說文》學的拓新;三是出土材料的新發現與研究在清末民國《說文》學界的不同反響。第二章詳細介紹了清末民國时期利用古文字資料研究《說文》的學術歷程,共分爲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883年吳大澂《說文古籀補》書成到甲骨文發現前夕;第二階段,從1899年殷墟甲骨文發現到1929年馬敘倫《說文解字研究法》出版;第三階段,從三十年代起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每一階段介紹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研究成果。第三、四章是清末民國时期利用古文字資料校證《說文》成果例釋。第三章主要考察清末民國學者在利用古文字資料印證和糾正《說文》篆文和說解方面的具體成果。第四章則主要收錄清末民國學者利用古文字資料考訂《說文》古籀形體方面的成果。第五章是清末民國時期利用古文字資料校證《說文》研究之失誤例析。我們對這一時期學者在利用古文字資料校證《說文》研究中的失誤類型和失誤原因進行分類與總結。結語部分對清末民國時期利用古文字資料校證《說文》的研究進行總體的評價,並對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行說明。附錄部分是清末民國利用古文字資料校證《說文》的相關論著目錄,分爲《說文》研究論著目錄、古文字學論著目錄和文字學通論著作目錄三類。

罗茜文[10](2013)在《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信息量的增多,语病方面的错误越来越多,各个时期语病呈现出的特点各有不同。语病方面的研究也随着语病范围的变化而变化,并呈现出立体化、多角度的趋势。本论文以近百年来的语病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在继承前人语病研究的基础上,对百年来汉语语病研究做一个系统、全面的总结,明确以后语病研究的工作重点。其次语病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语病研究的方向也会产生变化。通过对语病研究的总结,了解语病研究的概况,明确各个时期语病研究的重心,并力图找到语病研究变化的方向。通过对百年来语病研究的分期研究,明确各个时期语病研究的重点,为人们了解语病、纠正语病和深入进行语病研究提供一些帮助。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绪论、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语病研究和总结。每个时期的语病研究概况又分别从实词、虚词、结构、表达、标点符号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本文在对这三个时期进行细致的共时研究和精细的历时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突显近百年来语病研究的变化,明确以后语病研究的工作重心。

二、谈谈“只有……才……”的用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只有……才……”的用法(论文提纲范文)

(1)商周青铜器自名疏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基本疏证思路与方法
    四、材料来源与疏证规范
上编 商周青铜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一章 商周青铜容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一节 商周青铜容器自名共名疏证
        第二节 商周青铜食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三节 商周青铜酒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四节 商周青铜水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五节 商周青铜杂容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六节 小结
    第二章 商周青铜乐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一节 商周青铜钟镈铃自名专名疏证
        第二节 商周青铜铎钲自名专名疏证
        第三节 商周青铜鑃自名专名疏证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商周青铜兵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一节 商周青铜戈戟矛自名专名疏证
        第二节 商周青铜剑铍自名专名疏证
        第三节 商周青铜杂兵自名专名疏证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商周青铜杂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一节 商周青铜衡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二节 商周青铜杂用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三节 小结
下编 商周青铜器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五章 商周青铜容器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一节 特征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二节 祭祀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三节 荐献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四节 膳饮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五节 宴飨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六节 盥洗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七节 置用地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八节 其他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九节 小结
    第六章 商周青铜乐器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一节 声律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二节 其他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商周青铜兵器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一节 特征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二节 使用对象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三节 击杀秉持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四节 其他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五节 小结
附录 商周青铜杂器自名修饰语疏证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2)戰國竹書訓詁方法探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節 戰國竹書的發現與公佈
    第二節 戰國竹書訓詁方法研究綜述
    第三節 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價值
第一章 傳統訓詁方法在戰國竹書訓詁中的運用
    第一節 據古訓
    第二節 破通假
    第三節 據境求義
    第四節 據古書文例
    第五節 分析語法
    第六節 考異文
    第七節 明句讀
    第八節 傳統訓詁方法之餘論
        一、詞語的同義替換
        二、排比歸納法
        三、詞義的“同步引申”
        四、利用方言材料
        五、利用古代典章制度
        六、利用傳統訓詁學家的訓詁成果
第二章 戰國竹書特殊性在竹書訓詁中的運用
    第一節 戰國竹書文字考釋與竹書訓詁
    第二節 上古音研究成果的吸收
    第三節 戰國竹書內部的通假證據
    第四節 戰國竹書拼合、編聯與竹書訓詁
    第五節 戰國竹書訛字、殘字、脫字、衍字、倒字與竹書訓詁
    第六節 戰國竹書特殊符號與竹書訓詁
    第七節 戰國竹書用字習慣與竹書訓詁
    第八節 戰國竹書特殊性在句讀中的運用
第三章 利用傳統訓詁方法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節 與古訓有關的問題
    第二節 與通假有關的問題
    第三節 詞語搭配的問題
    第四節 誤解上下文義
    第五節 不識古書文例
    第六節 誤解虛詞爲實詞
    第七節 誤解或不識異文
    第八節 錯誤句讀
    第九節 未能正確利用文獻對讀
第四章 利用戰國竹書特殊性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節 戰國竹書文字考釋中應注意的問題
    第二節 竹簡拼合編聯錯誤
    第三節 不識訛字及以不訛爲訛
    第四節 不合戰國竹書用字習慣
    第五節 戰國竹書特殊符號的錯誤認識
第五章 戰國竹書訓詁研究舉例
    第一節上博竹書訓詁研究舉例
    第二節 清華竹書訓詁研究舉例
主要參考文獻
致謝
在讀期間科研成果

(3)出土文獻與訓詁、詞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緒論
    一、選題意義
    二、相關研究綜述
    三、本文的內容與結構
第一章 推求表意字本義
    第一節 憑藉字形推求表意字本義
        例1.保
        例2.墮
        例3.虣
    第二節 辭例印證表意字本義、憑藉辭例推求表意字本義
        例1.自
        例2.隹
        例3.尊
    第三節 憑藉字形、辭例推求表意字本義
        例1.耤
        例2.函
        例3.(?)
        例4.(?)
        例5.叔
第二章 通過形聲字形旁認識詞義
    例1.(?)
    例2.中(?)
    例3.馘
第三章 辨析詞義
    例1.追、逐
    例2.驂、騑
    例3.貺、賜
第四章 發明新義
    例1.(?)(敦)
    例2.屯
    例3.伐
    例4.錙、錘
    例5.捉
第五章 印證、闡明故訓
    例1.疋(胥)
    例2.虞
    例3.(?)/勴
    例4.毋繜
    例5.于
結語
    一、出土文獻對訓詁、詞義研究具有重要性的原因
    二、出土文獻對訓詁、詞義研究的作用
    三、憑藉出土文獻研究訓詁、詞義需要注意的問題
參考文獻
引書簡稱表
致謝

(4)甲骨文字诂林再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通论:近年甲骨文研究综述
    第一节 、近年甲骨文研究综述
        一、运用新甲骨资料
        二、利用其它古文字资料考释甲骨文
        三、对甲骨卜辞分期分类法的运用
        四、其他学科内容与考释相结合,多方面论证甲骨文字形体
        五、技术革新为甲骨文考释工作提供便利
        小结
    第二节 、甲骨文字集释研究的跟进
    第三节 、近年甲骨文研究事迹整理
        一、研究机构与研究者介绍
        二、学术会议汇总(2014—2019)
        三、甲骨文研究各类项目立项汇总(2014—2019)
        四、甲骨文释读成果的赛事活动与奖励
        小结
甲骨文字形字义考释成果汇集(2014-2019)
论文所收字形总表
拼音检索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说明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2.7 小结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4 小结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4.1 俗语词概述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4.5 小结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5.8 小结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7.3 小结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8.1 语言学价值
    8.2 文化学价值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想”的使用分析及在泰国初级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想”的研究现状
        (一) “想”的本体研究现状
        (二) “想”的第二语言习得角度研究现状
    三、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一) 理论依据
        (二) 研究方法
    四、语料来源与说明
第一章 “想”的语法特点
    一“想”的词类归属
        (一) 心理动词
        (二) 能愿动词
    二、“想”的句法功能
    三、“想”的其他用法
第二章 基于HSK语料库的“想”的语料分析
    一、“想”的用法分类
    二、“想”的使用情况分析
        (一) “想”用作心理动词
        (二) “想”用作能愿动词
        (三) “想”用作话语标记成分
第三章 基于HSK语料库的“想”的偏误分析
    一、偏误的类型
        (一) 遗漏
        (二) 误加
        (三) 误代
        (四) 错序
        (五) 错别字
    二、偏误的原因
        (一) 母语负迁移
        (二) 学习策略
        (三) 教师讲授方式
第四章 对泰汉语教学中“想”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案例分析
        (一) 教学案例
        (二) 案例与测试分析
    二、教案设计的建议
        (一) 教学内容的建议
        (二) 教学用具的建议
        (三) 教案设计
    三、教师教学的建议
        (一) 讲解的教学建议
        (二) 练习的教学建议
        (三) 课堂管理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语言文字综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引书简称
前言
第一章 花东甲骨刻辞文例研究
    第一节 花东甲骨卜辞的行款
        一、花东甲骨卜辞行款的分类研究
        二、“定位法”在花东甲骨卜辞行款分布研究中的运用
        三、花东甲骨卜辞行款的特点及其成因
        四、花东甲骨卜辞行款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花东甲骨卜辞的段落结构
        一、花东甲骨卜辞的叙辞
        二、花东甲骨卜辞的占辞
        三、花东甲骨卜辞的用辞
        四、花东甲骨卜辞的验辞
        五、花东甲骨卜辞的孚辞
        六、花东甲骨卜辞段落结构的组合形式
    第三节 花东甲骨卜辞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花东甲骨的对贞卜辞
        二、花东甲骨的成套卜辞
        三、花东甲骨的成批卜辞
        四、花东甲骨的同文卜辞
        五、花东甲骨卜辞的排谱
        六、花东甲骨卜辞的缀合
    第四节 花东甲骨卜辞的特殊契刻现象
        一、花东甲骨卜辞的合文
        二、花东甲骨卜辞的重文
        三、花东甲骨卜辞的漏刻
        四、花东甲骨卜辞的补刻
        五、花东甲骨卜辞的倒书
        六、花东甲骨卜辞的横书
        七、花东甲骨卜辞的误刻
        八、花东甲骨卜辞的衍文
        九、花东甲骨卜辞的刮削
    第五节 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文例
        一、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辞例
        二、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分类
        三、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格式
        四、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契刻特点
第二章 花东甲骨刻辞文字研究
    第一节 花东甲骨刻辞的字形研究
        一、字形系统的初步建立
        二、字形系统的不断完善
        三、花东甲骨刻辞字体的特点
    第二节 花东甲骨刻辞字词考释概况
        一、花东甲骨刻辞字词考释情况简介
        二、对花东甲骨刻辞字词考释成果的整理
    第三节 花东甲骨刻辞字词考释类举
        一、花东甲骨刻辞旧字词的考释
        二、花东甲骨刻辞新字词的考释
第三章 花东甲骨刻辞词汇研究
    第一节 花东甲骨刻辞词汇的整理与分类
        一、花东甲骨刻辞词汇整理与分类情况简介
        二、花东甲骨刻辞词汇整理与分类存在的问题
        三、对花东甲骨刻辞词汇的重新整理与分类
    第二节 花东甲骨刻辞字与词的对应关系
        一、花东甲骨刻辞字与词的数量对应关系
        二、花东甲骨刻辞字与词的意义对应关系
    第三节 花东甲骨刻辞词与词的关系
第四章 花东甲骨刻辞语法研究
    第一节 花东甲骨刻辞的词法研究
        一、名词
        二、动词
        三、形容词
        四、代词
        五、数词和量词
        六、副词
        七、介词
        八、连词
    第二节 花东甲骨刻辞的句法研究
        一、花东甲骨刻辞句型的系统研究
        二、花东甲骨刻辞个别句型的研究
结语
附录一 :花东甲骨对贞卜辞辞例
附录二 :花东甲骨同版成套卜辞辞例
附录三 :花东甲骨同文卜辞辞例
附录四 :花东甲骨卜辞缀合一览表
附录五 :花东甲骨记事刻辞辞例
附录六 :花东甲骨刻辞新见字形表
附录七 :花东甲骨刻辞重要字词考释综览
附录八 :花东甲骨刻辞词汇表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叁)》疑難字詞集釋及釋文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上編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叁)》疑難字詞集釋
    第一章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疑難字詞集釋
        第一節 《尹至》
        第二節 《尹誥》
        第三節 《程寤》
        第四節 《保訓》
        第五節 《耆夜》
        第六節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節 《皇門》
        第八節 《祭公之顧命(祭公)》
        第九節 《楚居》
    第二章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疑難字詞集釋
        第一節 《繫年》
    第三章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疑難字詞集釋
        第一節 《說命上》
        第二節 《說命中》
        第三節 《說命下》
        第四節 《周公之琴舞》
        第五節 《芮良夫毖》
        第六節 《良臣》
        第七節 《祝辭》
        第八節 《赤 之集湯之屋》
下編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叁)》釋文校注
    第一章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釋文校注
        第一節 《尹至》
        第二節 《尹誥》
        第三節 《程寤》
        第四節 《保訓》
        第五節 《耆夜》
        第六節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節 《皇門》
        第八節 《祭公之顧命(祭公)》
        第九節 《楚居》
    第二章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釋文校注
        第一節 《繫年》
    第三章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三)》釋文校注
        第一節 《說命上》
        第二節 《說命中》
        第三節 《說命下》
        第四節 《周公之琴舞》
        第五節 《芮良夫毖》
        第六節 《良臣》
        第七節 《祝辭》
        第八節 《赤(?)之集湯之屋》
附錄一:全文全稱簡稱對照表
附錄二:引用文獻及簡稱
附錄三:《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叁)》論著知見錄
    凡例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
        《尹至》篇知見錄
        《尹誥》篇知見錄
        《程寤》篇知見錄
        《保訓》篇知見錄
        《耆夜》篇知見錄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篇知見錄
        《皇門》篇知見錄
        《祭公之顧命(祭公)》篇知見錄
        《楚居》篇知見錄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存目)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存目)
    綜論知見錄(存目)

(9)清末民國時期利用古文字資料校證《說文》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緒論
    一、相關術語的介紹
    二、清末民國時期利用古文字校證《說文》研究之回顧
    三、選題目的及意義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清末民國時期利用古文字資料研究《說文》的學術背景
    第一節 利用金石文字考訂《說文》的學術傳統
    第二節 清末民國時期古文字學的發展及其對傳統文字學的拓新
    第三節 出土材料的新發現與研究在《說文》學界的不同反響
第二章 清末民國時期利用古文字資料研究《說文》的學術歷程
    第一節 探索嘗試時期(1883-1898)
    第二節 初步發展時期(1899-1929)
    第三節 蓬勃發展時期(1930-1949)
    第四節 漢學家利用古文字資料研究《說文》的情況
第三章 清末民國時期利用古文字資料校證《說文》例釋(上)
    第一節 利用古文字資料印證《說文》保存的單字和古說
        (一)《說文》保存的單字
        (二)《說文》保存的古說
    第二節 利用古文字資料糾正《說文》篆形和說解的錯誤
        一、《說文》分爲二字或三字、古實爲一字
        二、校正《説文》篆形和字形結構分析之失
        三、糾補《說文》釋義之失
        四、糾正《說文》形義分析俱失
    第三節 利用古文字資料補苴《說文》漏收偏旁字
    第四節 利用古文字資料探求文字形體演變之跡
第四章 清末民國時期利用古文字資料校證《說文》例釋(下)
    第一節 利用古文字資料校證《說文》古文例釋
    第二節 利用古文字資料校證《說文》籀文例釋
第五章 清末民國時期利用古文字資料校證《說文》研究之失誤例析
    第一節 利用古文字資料校證《說文》失誤類型分析
        一、誤析字形結構
        二、誤認文字初形
        三、誤說字本義
        四、誤混二字爲一字
    第二節 利用古文字資料校證《說文》失誤原因分析
        一、因誤據古文字形而誤
        二、因誤析古文字形結構而誤
        三、因不明漢字構形演變規律而誤
        四、因囿於《說文》而誤
        五、因不明字詞關係而誤
        六、因所見古文字資料有限而誤
結語
附錄:清末民國時期利用古文字資料研究《說文》論著目錄
    一、《說文》研究論著目錄
    二、相關古文字學論著目錄
    三、文字學通論著作目錄
單字索引
簡稱對照表
參考文獻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學術成果

(10)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相关说明
        1.6.1 语病的定义
        1.6.2 病句研究的范围
2. 20 世纪初到 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2.1 20 世纪初——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2.1.1 用字方面
        2.1.2 实词方面
        2.1.3 虚词方面
        2.1.4 结构方面
        2.1.5 表达方面
        2.1.6 标点符号方面
        2.1.7 综合
    2.2 本章小结
3. 20 世纪 50 年代到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3.1 20 世纪 50 年代——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3.1.1 用字方面
        3.1.2 实词方面
        3.1.3 虚词方面
        3.1.4 结构方面
        3.1.5 表达方面
        3.1.6 标点符号方面
        3.1.7 综合
    3.2 本章小结
4.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的语病研究
    4.1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的语病研究
        4.1.1 用字方面
        4.1.2 实词方面
        4.1.3 虚词方面
        4.1.4 结构方面
        4.1.5 表达方面
        4.1.6 标点符号方面
        4.1.7 综合
    4.2 本章小结
5.总结
    5.1 20 世纪初——50 年之前与 20 世纪 50——80 年之前语病研究的对比简析
        5.1.1 用字方面的对比简析
        5.1.2 实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5.1.3 虚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5.1.4 结构方面的对比简析
        5.1.5 表达方面的对比简析
        5.1.6 标点方面的对比简析
        5.1.7 综合方面的对比简析
    5.2 20 世纪50——80 年之前与 20 世纪 80 年——21 世纪初语病研究的对比简析
        5.2.1 用字方面的对比简析
        5.2.2 实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5.2.3 虚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5.2.4 结构方面的对比简析
        5.2.5 表达方面的对比简析
        5.2.6 标点方面的对比简析
        5.2.7 综合方面的对比简析
    5.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四、谈谈“只有……才……”的用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商周青铜器自名疏证[D]. 查飞能. 西南大学, 2019(01)
  • [2]戰國竹書訓詁方法探論[D]. 吳祺.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3]出土文獻與訓詁、詞義研究[D]. 何鳴飛. 吉林大学, 2020(08)
  • [4]甲骨文字诂林再补[D]. 王博.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5]《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6]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想”的使用分析及在泰国初级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 庞楚瑶. 广西大学, 2019(01)
  • [7]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语言文字综考[D]. 禹剑.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8]《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叁)》疑難字詞集釋及釋文校注[D]. 曹雨楊. 吉林大学, 2020(08)
  • [9]清末民國時期利用古文字資料校證《說文》之研究[D]. 顧王樂. 吉林大学, 2020(03)
  • [10]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D]. 罗茜文.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3(10)

标签:;  ;  ;  

谈论“只有……那么……”的用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