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气、废液综合净化

废气、废液综合净化

一、废气与废液的综合净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1](2019)在《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烟气和废气中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是SO2、NOx等物质,它们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雾霾现象的污染物之一,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燃煤发电、冶炼、化工、石化和水泥等行业的烟气或废气排放。水泥生产厂是重要的大气污染源之一,其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包括粉尘、SO2与NOx等。国内外针对水泥厂废气中SO2、NOx减排技术已做了不少研究,研发出了一系列成熟的废气净化技术,其中一部分技术已实现了工业化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SO2、NOx净化效果。但是,我国脱硫技术与脱硝技术发展不均衡,导致了水泥厂废气处理技术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废气中污染物净化不完全,净化后的SO2、NOx排放浓度仍然较高。处理工艺往往采用SO2、NOx分步去除的处理方式,这种“一对一”式的传统处理模式,即一套系统仅处理一种污染物,存在着各系统间匹配性差、设备占地面积大、系统建造和运营费用高及能耗高等诸多问题。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和规定的减排污染物种类的陆续增加,企业所担负的环保费用也越来越高。因此,开发一种新型、高效、经济、集成的水泥厂废气一体化洁净技术已成为烟(尾)气净化技术研究趋势。工业废气净化技术从分步式处理向一体化处理技术之升级转型,脱硫脱硝同时进行技术是一体化处理技术的基础。钠基吸收剂兼具优越的脱硫和脱硝性能,已被应用于烟气、废气同时脱硫脱硝过程中。因此,在对湿法脱硫工艺、脱硝催化过程和超声波技术综述的基础上,本论文首先开展了新型钠基同时脱硫脱硝吸收剂的研发工作。针对水泥窑废气组成特点,以NaClO2与NaOH为主要成分开发出了可再生新型碱液吸收剂,并与超声波技术相结合,研发了一种水泥窑尾气同时脱硫脱硝一体化的新工艺——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技术。论文详细地研究了新型碱液吸收剂的脱硫脱硝效率和吸收剂再生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实验发现,在脱硫脱硝反应中,吸收剂的pH值、NaC102浓度、反应温度和超声波雾化作用对脱除率有较为显着的影响。在吸收剂再生试验中,再生溶液pH值、再生温度、石灰乳浓度和通氧量对吸收剂的再生性能影响较大。研究获得新型碱液吸收剂脱硫脱硝的最佳工艺参数如下:溶液pH值为10,NaC102浓度为0.02mol/L,NaOH浓度为0.1mmol/L,反应温度为55℃,含氧量为8%,该条件下脱硫率为99.95%,脱硝率为69.38%;与超声波雾化反应装置相配套,还可以将新型碱液吸收剂的脱硝率从鼓泡反应器中的58.29%提高到68.89%。吸收剂再生最佳工艺参数为:溶液pH值为6,温度为35℃,钙硫比为0.9,曝气时间为90min,在此条件下硫酸钙生成比例达到69%。通过对再生产物进行TEM分析,结果表明再生物中主要成分为硫酸钙及少量的亚硫酸钙。对新型碱液吸收剂再生机理进行了探讨,其反应过程如下:2NaHSO3+Ca(OH)2→Na2SO3+CaSO3+H2O Na2SO3+Ca(OH)2→2NaOH+ CaSO3 Na2SO4+Ca(OH)2→2NaOH+CaSO4通过对脱硫脱硝反应过程分析表征,论文也对新型碱液吸收剂脱除SO2和NO的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如下:(1)脱硫反应机理:①S02液相吸收SO2(g)(?)SO2(aq)SO2+2OH-(?)SO32-+H2O SO2(过量)+OH-(?)HSO3-②SO2液相氧化吸收2SO32-+C1O2-→2SO42-+Cl-2HSO3-+C1O2-+2OH-→2SO42-+Cl-+2H20脱硫总反应为:2SO2+ClO2-+4OH-=2SO42-+Cl-+2H2O(2)脱硝反应机理为:NO(g)(?)NO(aq)2NO+ClO2-→2NO2+Cl-NO+NO2+ 20H-→2NO2-+ H2O 2NO2+20H--→NO2-+ NO3-+H2O 2NO2-+C1O2-→2NO3-+Cl-脱硝总反应为:4NO+3ClO2-+40H-=4NO3-+3Cl-+2H20论文还对新型碱液吸收剂脱硫脱硝反应进行了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等温等压条件下,脱硫、脱硝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为-942.61kJ/mol和-1086.35kJ/mol,均远小于零,因此反应向正向进行。计算得到反应平衡常数非常大,反应可以进行得很完全。两个反应的焓变为-2813.24kJ/mol和-2988.08kJ/mol,均远小于零,反应皆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不利于反应的进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脱硫脱硝反应过程中脱硫和脱硝反应的级数均为一级,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22.392kJ/mol和8.726kJ/mol。正如上文所述,本文还将超声波雾化技术引入废气脱硫脱硝实验中,基于超声波雾化技术的原理,设计了超声波雾化反应装置及一体化净化系统,探究了超声波雾化作用对脱硫脱硝反应物理和化学方面的影响规律。利用CFD分析软件,建立起超声波雾化系统喷枪流场的三维模型。模拟了三种不同工况的初始状态和稳定状态条件下流场速度分布、温度分布和颗粒分布的情况。通过对比三种模拟状态可知,超声波喷嘴速度为17m/s逆风条件下,形成的速度、温度和颗粒分布为最理想。在上述试验和CFD模拟的结果基础上,将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关键技术进行工业化应用,设计了水泥窑尾气一体化洁净系统,并在广东省某水泥厂的55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上构建了工程示范,至今已连续运行了两年。省部级科学技术鉴定认为工程示范工艺流程合理、布局紧凑、运行平稳;废气中SO2、NOx脱除效果良好,脱硫率可达96%,脱硝率可达50%;综合运行成本可以接受。工程示范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提升非电企业废气净化技术的发展水平有重要意义,该技术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基于对钠基吸收剂和钙基再生试剂的研究,我们探索性的将型煤中的钙基固硫剂用钠基试剂进行部分替换,以提升型煤固硫剂的固硫效果,因此开展了新型型煤固硫剂的研发,成功地研发了 GCHTDS新型固硫剂,并实现了工业化应用。该新型固硫剂结合特殊的型煤成型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二氧化硫在高温区二次释放的难题;在实现SO2的超低排放的同时,还有效地提高了锅炉的热效率。热工测试结果表明:热效率从大同原煤散烧时的59.33%,提高到燃用新型大同型煤时的78.02%。省部级科学技术鉴定认为该技术整体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对降低燃煤烟气SO2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明雪[2](2019)在《降解二甲苯废气的微生物群落及其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二甲苯废气为疏水性的有机污染物,是许多挥发性工业污染源的主要成分,使用生物技术来去除这种挥发性的有机物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此,本课题采用生物滴滤的方法研究二甲苯废气的生物降解过程,驯化高效降解二甲苯的专性微生物菌群,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在生物滴滤塔内的空间动态变化规律,并对相关动力学模型进行验证和修正的研究,主要成果结论如下:(1)通过反应条件的优化,得到最佳pH为7.0,气液比为15:1(v/v),温度为25℃。生物滴滤系统经过5个阶段的长期运行,最终在停留时间为33.7 s,入口二甲苯的浓度为3000mg·m-3的条件下,去除率(RE)稳定在86.1%~90.8%,最大去除能力(EC)达到303.6 g·m-3.h-1。获得了一个在停留时间较短和有机质量负荷较高的情况下仍可高效降解二甲苯的混合微生物菌群。(2)根据气相色谱(GC)/质谱(MS)联用的分析结果并结合Kyoto Encyclopedia ofgenes and Genomes(KEGG)的PATHWAY数据库,推测出系统菌群降解对二甲苯的可能代谢路径。计算出该系统的矿化率为80.7%,且输入与输出碳的质量是平衡的。(3)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滴滤塔上层,中层和底层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假单胞菌属和鞘脂菌属为生物滴滤塔内主要的菌属,且两者在上层和底层的分布存在显着差异。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垂直分布与二甲苯浓度及其代谢产物沿反应器高度的变化密切相关。各层群落结构的功能预测表明该系统对降解芳烃类污染物存在巨大潜力。此外,还从系统菌群中分离筛选出6种降解二甲苯的菌属。(4)根据Michaelis-Menten模型,计算出生物降解动力学中的参数最大生物降解速率rmax和气相中的饱和常数Ks分别为1059.8 g·m-3·h-1和4.78 g·m-3。通过验证和修正“吸收-生物膜”理论和“吸附-生物膜”理论的动力学模型,证明了生物滴滤塔实际运行情况的复杂性,此过程应符合“吸收-吸附-生物膜”复合模型。(5)与电气浮法相比,芬顿-混凝联合处理循环废液中的化学需氧量(COD)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出水COD去除率达到82.5%。这解决了系统长期运行导致循环营养液中COD浓度积累的问题。

马若阳[3](2020)在《QL水泥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更加重视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更加深入,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对于公司来说也更加重要,尤其水泥公司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属于重污染企业,就需要履行社会责任,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真实有效的披露。而QL水泥公司在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时,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量,既要考虑到满足各方信息使用者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社会的要求等方面,又要考虑到公司进行披露时的成本不能够超过披露所获得的效益。这就极大的限制了QL水泥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由于当今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多是以某一行业为研究对象,或是单独研究某一公司,其结果可比性不足。于是本文在对QL水泥公司进行研究时,首先介绍了公司现有生产经营情况、生产中会排放的污染物及其影响,然后对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从方式、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其做出了质量评价,并将其与我国同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等各方面都靠前的公司进行了对比,由此在了解QL水泥公司披露现状的同时找到了QL水泥公司在披露过程中方式过于单一、内容不完善且数量不稳定、质量方面在财务信息、报告和战略部分存在较大不足。最后试图为QL水泥公司做出针对以上不足的完善设计,认为公司应选择编制社会责任报告进行披露的方式,同时完善内容并对质量中部分不足进行了改进设计。希望对QL水泥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改进有所帮助,与此同时也为水泥制造行业的其他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践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李文辉[4](2018)在《烹饪油烟的高效分离、吸收—催化及快速检测技术探究》文中研究说明烹饪油烟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也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危害,因此,油烟废气净化治理不容忽视。中国特色的高温烹饪,使得油烟废气成分复杂,包括了气、液、固三相。油烟污染问题在餐饮企业尤为突出,其治理难度大。然而,对于餐饮企业所排放的油烟,目前采用的净化技术形式单一、效率低下,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因此,根据餐饮企业油烟废气复杂性的特点,分阶段对其净化治理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旨在通过技术上的创新,从装置设计和材料制备角度出发,构建分级油烟净化治理技术框架。此外,还尝试将气敏传感技术引入油烟净化系统,通过气敏传感技术与分级油烟净化技术相结合,构建智能油烟净化模式。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油脂分离旋转滤网的设计与应用(1)设计了单层油脂分离旋转滤网,并应用于实验室自行搭建的油脂分离测试系统。通过改变滤网的转速和孔径,考察旋转滤网对油脂分离度和颗粒物的截留情况。结果表明,对于同一孔径的滤网,油脂分离度随着转速的增大而增大,且对PM10、PM2.5、PM1和PM0.1均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在高转速下,减小滤网孔径可有效增加滤网与颗粒物的物理碰撞几率,从而增加整机油脂分离度和细颗粒物的拦截效果,当转速为1300 r/min,滤网孔径为0.73 mm(24目)时,整机油脂分离度达96.5%。此外,粘附于滤网上的油脂颗粒物在离心力作用下可向外甩出,保持滤网清洁,不堵塞。(2)利用Fluent软件对旋转滤网式油烟机的油气两相流动进行数值模拟,观察油脂颗粒物在滤网的运动状态。模拟结果表明,旋转滤网能有效地截留油脂颗粒物,但同时也存在导致油烟二次逃逸的死角位置。因此,可利用模拟结果对油烟机进行优化改造。(3)通过齿轮间的两两配合,设计了双层同轴异向油脂分离旋转滤网。双层滤网结构有效地增加了油脂颗粒物与滤网的物理碰撞几率,且使得油脂颗粒物在正、反漩涡中停留时间变长而将其有效截留。此外,通过在滤网上增加带导油槽结构辐条和将滤网倾斜,以利于粘附在滤网上的油脂颗粒物向外甩出,从而保持滤网清洁,不堵塞。2.超重力旋转填充床强化VOCs吸收及类芬顿催化降解有机废液(1)设计了并流式超重力旋转填充床,以次氯酸钠(NaClO)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溶液为吸收液,处理二甲苯有机气体。考察不同参数对二甲苯去除率和气相总传质系数的影响,以此评价该技术对有机气体的吸收能力。结果表明,二甲苯去除率与pH值和气体流量成反比关系,与液体流量、NaClO浓度和转速成正比关系,添加表面活性剂SDBS能有效增大旋转填充床对二甲苯的去除效率。此外,利用实验数据拟合气相总传质系数关联式,其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偏差在±30%之间,二者较好地吻合。(2)以铁基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为前驱物,通过两步煅烧法合成磁性多孔Fe304/C八面体类芬顿催化剂,并应用于有机废液的降解。该材料表现了优越的类芬顿催化性能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这归因于石墨化碳层的存在,并通过自牺牲作用而保护Fe304内核的活性位点((?)Fe2+)免受氧化。此外,介孔结构也有利于固-液接触和表面电子转移、传输,从而进一步提高催化性能。3.氧化锌基半导体气敏传感材料的制备与应用(1)以锌基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为前驱物,直接煅烧合成ZnO空心纳米笼气敏传感材料,并应用于低浓度VOCs的检测。该结构具有的介/大孔通道有利于有机气体分子的吸附-脱附,也有利于充分暴露活性位点和氧空位,从而离子化表面吸附氧为活性氧物种,并提高低浓度VOCs的检测灵敏度。结果表明,ZnO空心纳米笼对0.1 ppm苯气体的灵敏度为2.3 ppm-1,对50 ppb丙酮气体的灵敏度为 15.3 ppm-1。(2)以锌-铁基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为前驱物,直接煅烧合成ZnO/ZnFe2O4空心异质结气敏传感材料。该材料对还原性VOCs气体表现了反常的n-p-n半导体传导率转变现象。这是由于异质界面的存在,使得不同工作温度下界面处电子-空穴发生此消彼长过程,费米能下移或上移而造成的。该反常的传导率转变现象显着提高气敏传感器的选择性。

朱健勇[5](2020)在《微米级雾滴吸收柴油机尾气VOCs污染物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大气中常见的污染物,其过度排放会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相关源解析结果表明,柴油机尾气排放已经成为我国大气VOCs污染的重要来源,但目前的柴油机尾气VOCs处理技术应用局限性较大,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环境要求。因此,开发效果好、成本低、操作简便的柴油机尾气VOCs处理装置是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研究重点。本论文将雾化超重力技术应用于柴油机尾气VOCs污染物的处理中,其产生的微米级雾滴可以显着增加与尾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进行气液传质,使VOCs可以被含有吸收剂的雾滴充分吸收,实现对柴油机尾气VOCs的净化处理。首先对柴油机尾气VOCs的组分和含量进行测定,定量分析得到排放特征,为吸收剂的筛选提供基础。其次,通过对常见的几种吸收剂进行微米级雾化效果分析与VOCs吸收效果实验,确定一种吸收效果最好的吸收剂,并进一步优化得出吸收液的最佳组分配比。再次,通过对雾滴粒径、吸收液雾化量、雾化后尾气停留时间、吸收温度四个主要参数进行优化实验研究,确定一套VOCs吸收效率最高的工况参数,实现对柴油机尾气多组分VOCs污染物的协同处理。最后,对吸收装置进行效益分析,综合评定其应用价值。通过本课题研究发现:(1)吸收液的最佳组分配比为:柠檬酸钠质量分数15%、柠檬酸质量分数0.22%、氯化钠质量分数1%,此条件下的吸收液微米级雾化效果最好,对柴油机尾气多组分VOCs的吸收容量最大。(2)吸收装置的最佳参数为:吸收雾滴粒径5μm、吸收液雾化量71mL/min、雾化后尾气停留时间1s、吸收温度20℃,此条件下对尾气多组分VOCs的吸收效率达到58.5%,装置的吸收效果较好。(3)吸收装置的成本核算结果表明:本装置的成本比现有柴油机尾气VOCs处理技术的更低,固定成本为2880元,运行成本为每处理1L柴油产生的尾气VOCs仅需1.45元。总体而言,本课题设计的雾化超重力吸收装置通过微米级雾滴吸收柴油机尾气多组分VOCs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并且运行费用低、操作简便、无二次污染,具有一定的市场应用前景。

宋正清[6](2014)在《偏二甲肼焚烧催化处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针对偏二甲肼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少量废液废气处理问题,提出了高温焚烧催化处理方式,实现了偏二甲肼废液废气的无害化处理,主要研究内容有:通过对不同Co担载量的Co/γ-Al2O3进行实验分析,选择了 3.3%Co担载量在300℃焙烧处理的Co/γ-Al2O3催化剂,该催化剂能较好的满足本课题实验需要。对催化剂的制备办法、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考察其对偏二甲肼的催化能力,寻找到了最佳使用条件。研制出适合偏二甲肼废气废液处理的SK-Y-1型催化焚烧处理装置,研究了焚烧过程中控制因素对焚烧的影响;通过进样量、含水率的变化研究了不同进样量和含水率对燃烧室温度和燃烧效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物料条件;通过实验得到了最佳燃烧室工作温度、炉膛内燃气流速、二次催化反应室的负压等工作条件。对处理后的废气进行了相应检测,数据表明焚烧处理装置处理后的废气废液满足实际需要。

陈慧芬[7](2016)在《炼焦及煤气净化工序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与应用》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焦化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能耗高、物耗高和污染物排放多的问题,尤其体现在炼焦及煤气净化工序。而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实施清洁生产,从源头开始并加强对生产全过程的控制和综合利用来降低能耗、物耗以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我国2003年颁布了《炼焦行业清洁生产标准》(简称“《标准》”),2014年工信部发布了《焦化行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标准》,其中构建了《炼焦及煤气净化工序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简称“《体系》”),该《体系》相对于《标准》有了很大变化,包括新增了很多指标以及对《标准》中存在的某些指标进行了内容或要求上的深化。目前清洁生产审核者对该《体系》的应用缺乏经验且没有相关文章对其研究,故为了推进对《体系》的深刻理解和有效应用,对该《体系》的变化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就十分必要。本论文的研究结果有以下几点:(1)对比《标准》和《体系》,分析《体系》相对于《标准》新增的以及内容或要求有所深化的各项指标,其中新增的有14项,深化的有7项(不包括污染物产生及排放控制方面的指标)。分析了这些指标的来源、指标变化给企业能耗、污染物产生、产品、经济指标等带来的影响以及对企业提出些建议措施使其更满足指标要求;同时对炼焦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废”处理做了详细分析;(2)发现了《体系》的不足,提出了完善的内容,包括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应考虑焦道烟气和焦炉上升管荒煤气的余热回收;焦炉加热系统控制指标应考虑加上焦炉加热优化串级控制系统;产品方面建议增加一些定性指标;(3)根据该《体系》对鸿源煤化公司进行了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该公司的清洁生产水平处于国内一般水平,与企业现状相符,表明了该《体系》更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依据指标分析和体系完善的内容给企业提出了一系列清洁生产方案,主要有干熄焦技术和焦炉加热串级优化控制系统的应用,焦道烟气的余热回收利用,蒸汽冷凝水和初冷器高温冷却水的回收利用以及脱硫废液提盐项目等。本论文的研究将为炼焦及煤气净化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提供方向和技术指导,同时研究思路对于其它行业的清洁生产研究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邓建国[8](2020)在《某焦化厂冷鼓区VOCs治理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当下,人们对生活环境越来越重视,对碧水蓝天的居住环境渴望越来越高,官方部门也制定了越来越严格的尾气排放标准。针对VOCs尾气排放,一些地方严格要求尾气排放当中非甲烷总烃[NMHC]的含量<50mg/m3。鉴于此,不少焦化厂开始改造或者重建自己的尾气净化设施,以期能够达到国家以及地方政府严苛的尾气排放标准。本课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开展的,其来源于某焦化厂冷鼓区VOCs治理的实际工程项目。厂区原建设有尾气处理装置,采用工艺为活性炭吸附,未设置前端预处理工艺与活性炭再生工艺,导致活性炭吸附易饱和,更换频繁,运行成本高。针对原处理工艺的缺点,同时参考甲方提供的工艺,对原处理工艺优化改造,从而降低系统运行成本,长期保证尾气净化系统的排放达到当地环保排放限值。经深入研究以后,现采用的尾气净化系统工艺为“集气罐收集+油洗+酸洗+碱洗+活性炭吸/脱附”。采用“集气罐收集”可以将各路废气混合均匀,从而统一处理;预处理工艺“油洗+酸洗+碱洗”不但能够去除一部分VOCs,同时可以去除尾气当中其他有害气体氨、硫化氢,从而使后续吸附工艺能够更加持久;“活性炭吸/脱附”工艺不但能够保证尾气排放在一段时间内达标排放,同时可轮换对其进行再生处理,延长了活性炭的使用时间,并使整个尾气处理系统更加稳定、高效。此工程项目为新建项目,在拆除原有尾气处理系统以后,在原址上新建高效的尾气净化系统。工艺设计过程中,对主要工艺设备油洗塔、活性炭吸/脱附设备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设计。油洗塔能够显着降低尾气当中的VOCs,共设置3层喷淋,使吸收液在塔体当中分散更均匀,提高VOCs的吸收效率,各层均填充0.5m塔高的拉西环填料,可有效增强气液传质效率,延长气液接触时间,每层填料上方布置有7个120°喷嘴,促使吸收液更加均匀地分散到填料上,顶部布置的除雾器可有效捕集尾气带离的洗油。活性炭吸附设备在重新设计以后,也加入了脱附再生工艺,在活性炭吸附饱和以后,采用厂区164℃的过热蒸汽对活性炭层进行脱附再生处理,使活性炭能够循环使用,直至达到活性炭的使用寿命,降低活性炭的更换成本。设备设计完成后,利用fluent软件对其进行模拟优化,对比之下,发现45°导管入口流道能够促使废气于整个塔体分布更均匀,“壁流”现象更弱,故选择该入口流道;并采用ANSYS对吸附塔的结构形式进行了验证,发现设计的吸附塔在各种运行工况条件下均能满足设计要求。项目建设完成后,对尾气净化系统的治理情况进行了调试验证,发现实际运行状况下需要的最大处理量达7948m3/h,系统(按10000m3/h处理量设计)完全满足要求。油洗系统能够有效的吸收去除尾气里的VOCs,经检测,油洗出口管道非甲烷总烃浓度降低至299.98mg/m3,对比进口管道的870mg/m3,其尾气处理效率达到65.52%,说明油洗出口浓度已满足设计要求;活性炭吸附塔能够对尾气当中的VOCs进行高效的吸附,最低排放值远小于50mg/m3。系统的整体处理效率为94.25%,单次吸附过程可保证120h(5天)内始终处于达标排放状态,活性炭脱附再生的时间为9h,并通过洁净干燥热风吹扫4h后静置,以便活性炭下一次吸附。综合来看,本次设计的尾气净化装置已满足焦化厂冷鼓区VOCs尾气治理工程要求。

李文瀚[9](2020)在《危险废物焚烧过程中重金属与氟的迁移转化及污染控制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危险废物产量迅速增长。危险废物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或感染性等危险特性,必须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置。危险废物焚烧处置凭借其减容减重、资源化、无害化等优点,已成为我国广泛应用的危险废物处置技术之一。但在焚烧处置含氟含重金属的危险废物时,会产生重金属与氟的二次污染问题。研究危险废物焚烧过程中重金属与氟的迁移转化规律及赋存形态分布对控制重金属与氟的二次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含氟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医药化工危险废物和氟化工高含氟有机危险废物为研究对象,对危险废物焚烧过程中重金属(As,Cd,Cr,Cu,Pb,Se,Zn和Hg)与氟的迁移转化及污染控制机理进行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处理量100 t/d规模的危险废物焚烧系统为载体,研究了医药化工危险废物焚烧全流程中重金属的迁移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重金属Cd、Pb、Zn和Hg在飞灰中的相对富集系数高于底渣,焚烧过程中Cd、Pb、Zn和Hg倾向在飞灰中富集,而Cr倾向在底渣中富集,Cu和As在灰渣中相对富集情况分别受危废中氯含量和钙铁含量影响;重金属Hg、Cd、As、Pb和Zn主要通过蒸发、冷凝和吸附方式向飞灰中迁移,Se和Cr主要通过烟气夹带方式向飞灰中传递,Cu向飞灰中迁移方式受焚烧气氛和危废中氯含量影响。对焚烧系统中重金属的质量平衡进行计算,大部分Cu、Cr、As和Zn主要存在于底渣中,重金属Cd主要存在于飞灰和湿法烟气脱酸系统(WFGD)吸收液中,超过74.7%的Hg存在于WFGD吸收液中,而大部分Pb存在于飞灰中。排放烟气中重金属的相对质量分布比例低于5%。此外,采用标准毒性浸出方法(TCLP)对焚烧灰渣中重金属的浸出特性进行研究,回转窑中底渣发生烧结,底渣中重金属,除Zn外,浸出率都很低;布袋飞灰中含有大量可溶性盐,且重金属主要存在于布袋飞灰表面,布袋飞灰中重金属的浸出率最高。(2)为全面评估焚烧灰渣中重金属的生态危害性,采用BCR连续浸提法研究了医药化工危废焚烧灰渣中重金属的赋存化学形态。同时针对灰渣热处理过程中重金属二次挥发问题,对焚烧灰渣热处理过程中重金属的热稳定性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温度热处理后重金属的赋存化学形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原始焚烧灰渣中As和Cr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而Se主要以残渣态和可氧化态形式存在;底渣中Cd和Cu主要以可氧化态和残渣态形式存在,飞灰中Cd主要以酸可溶解态形式存在,而飞灰中Cu的赋存形态受危废中氯含量影响;底渣、燃烬室灰和余热锅炉灰中,Pb主要以残渣态的形式存在,而可氧化态Zn含量很低;布袋飞灰中,Zn主要以酸可溶解态和残渣态形式存在,而Hg以残渣态形式存在,布袋飞灰中Pb的赋存形态受危废中氯含量影响。重金属的蒸发率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相同温度下布袋飞灰中重金属的蒸发率最高;焚烧灰渣中As、Cr和Se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热处理过程会促使可迁移态(酸可溶解态、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向残渣态转变;Hg和Cd热稳定性最差,热处理会促使其从灰渣中二次挥发;Cu、Pb和Zn的热稳定性介于两类之间,热处理过程会促使可迁移态二次挥发或参与结晶反应转化为残渣态组分。(3)以处理量100 t/d规模的危险废物焚烧系统为载体,研究了医药化工含氟危险废物(氟含量低于5%)焚烧过程中氟的析出特性以及氟在焚烧系统中的分布特征和赋存形式。研究结果表明:医药化工含氟危险废物热解过程中,氟主要以HF和Si F4的形式析出,由于Si F4会发生高温水解,经过二燃室后,HF是排向后续烟道中的主要含氟气体形态。焚烧过程中,氟在底渣和飞灰中的相对富集系数分别为0.161-0.163和0.104-0.144,氟在灰渣中未表现明显富集。对焚烧系统中氟的质量平衡进行计算,不到20.73%的氟存在于焚烧灰渣中,超过79.17%的氟被WFGD吸收液吸收,少于0.12%的氟排放到大气中。经湿法脱酸后,烟囱尾气中氟主要存在于水蒸气或液滴中,采用除雾器可进一步降低尾气中氟排放。底渣和燃烬室灰中氟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而余热锅炉灰和布袋飞灰中可迁移态氟比例超过80%,浸出氟浓度超过填埋场入场控制限值。(4)针对医药化工含氟危险废物焚烧湿法脱酸除氟过程中的结盐问题,为降低焚烧过程氟的析出,采用管式炉进行含氟危险废物焚烧高温钙基固氟试验,研究温度、钙基吸收剂添加量和种类、粒径及孔隙结构对固氟效果的影响。推荐固氟工况为:采用Ca(OH)2作为钙基吸收剂,钙氟比为1:1,900°C温度下进行钙基固氟,脱氟率可以达到68%以上。同时,在处理量100 t/d规模的危险废物焚烧系统中进行钙基固氟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回转窑中添加Ca O能有效降低烟气中HF浓度,当添加3.87%的Ca O时,烟气中HF从304.5 mg/m3降低到99.1 mg/m3,降幅达67.4%。(5)针对氟化工高含氟有机废物(氟含量高于20%)焚烧处置过程中余热难以利用、HF腐蚀及湿法脱氟二次固废产生量大等问题,提出流化焚烧+水洗回收HF的方式处置氟化工高含氟有机危废,并设计处理量10 t/d规模的流化床焚烧系统,对氟化工高含氟有机废物流化床焚烧资源化利用进行研究。采用TG-FTIR方法对高含氟有机废物燃烧失重过程和气态氟析出形式进行分析,样品失重过程基本在770°C结束,流化床焚烧温度能保证有机废物燃烬。高含氟有机废物燃烧过程中,氟主要以HF和氟碳化合物形式析出。含氟有机物可通过与H、O、OH等自由基反应或通过单分子分解的方式而被破坏;在焚烧过程中,维持炉内高温的同时,增加炉内氧含量和焚烧物料中氢含量有利于减少氟碳化合物的生成。对流化床焚烧系统底渣、飞灰和尾气等进行采样分析,相关污染物均达到排放要求,同时焚烧过程实现了高氟氯烟气下的余热利用及氢氟酸和盐酸的资源回收。在填料吸收塔水洗回收HF过程中,1#和2#填料吸收塔中HF吸收过程属于气膜控制,气相总吸收系数分别为52.38 kg/(h·m2)和39.96 kg/(h·m2)。3#和4#填料吸收塔中HF吸收过程为液膜控制,液相总吸收系数分别为5.98 kg/(h·m2)和3.89kg/(h·m2)。氧化铝具有较好的耐HF高温腐蚀性能,可作为床料或耐火材料。实际运行中,换热急冷装置发生HF低温腐蚀,同时采用盘管形式,灰渣磨损和积灰加快HF腐蚀过程,焚烧系统运行6个月后换热急冷装置腐蚀损坏;而余热锅炉为HF高温腐蚀,同时采用大通量膜式壁形式,余热锅炉运行24个月未表现明显腐蚀。

吴伟民[10](1975)在《放射性废液的处理和处置的现状与发展》文中认为 一、引言随着核工业的发展,妥善地处理和处置大量放射性废液问题已是非常迫切的任务。本文目的是对近年来有关文献资料作概括的介绍和分析,以阐明所讨论问题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内容偏重于水冷堆燃料水法后处理中所产生的放射性废液的处理和处置。由于作者缺乏实践经验,问题涉及到的知识面广,以及资料和时间上的限制;因此,对问题的讨论不可能是很深刻的,对于应该介绍的材料肯定会有遗漏,对所阐述的观点亦难免片面,希读者指正。由于放射性废物在分类上一直十分混乱,因此首先介绍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建议的放射性废物分类标准。接着,为了使读者对后处理厂放射性废液的特殊性有一个大体概念,并为以后阐述上的方便,在第三章扼要地介绍了后处理厂放射性废液中影响其处理和处置的一些理化因素。第四章的内容集中于低放废液的处理和排放。第五章介绍各国对中、高水平废液固化方法的研究和应用的现状。第六章介绍美国和西德在盐矿床中处置放射性废物的资料和另两种处置方案的概念设计。最后,在第七章中作者试图总结一下资本主义国家在治理后处理厂放射性废液工作中的某些经验和教训,以供我们有关工作的参考。

二、废气与废液的综合净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废气与废液的综合净化(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SO_2与NO_x的来源及其危害
        1.2.1 SO_2的来源
        1.2.2 NO_x的来源
        1.2.3 SO_2和NO_x的危害
    1.3 烟气脱硫技术现状
        1.3.1 不可再生型烟气脱硫技术
        1.3.2 再生型烟气脱硫技术
    1.4 烟气脱硝技术现状
        1.4.1 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SCR)技术
        1.4.2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SNCR)技术
        1.4.3 其它烟气脱硝技术
    1.5 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现状
    1.6 钠基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研究现状
        1.6.1 钠基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的优势
        1.6.2 钠基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工业化应用的可行性
        1.6.3 钠基同时脱硫脱硝吸收剂应用现状
    1.7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
    1.9 本章小结
2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装置与实验材料
        2.1.1 脱硫脱硝装置
        2.1.2 吸收剂再生装置
        2.1.3 实验材料
    2.2 SO_2与NO_x的溶解特性
        2.2.1 SO_2在水中和钠碱溶液中的溶解与吸收
        2.2.2 NO_x在水中和钠碱溶液中的溶解与吸收
    2.3 新型碱液吸收剂的选择
    2.4 实验分析方法
        2.4.1 SO_2、NO_x去除率的计算方法
        2.4.2 吸收剂和生成物的离子分析方法
        2.4.3 反应过程热力学分析方法
        2.4.4 反应过程动力学分析方法
    2.5 实验步骤
    2.6 本章小结
3 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实验与机理研究
    3.1 新型碱液吸收剂单独脱硫脱硝实验
        3.1.1 NaClO_2脱硫脱硝
        3.1.2 NaOH脱硫脱硝
    3.2 新型碱液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3.2.1 初始pH值对脱硫脱硝的影响
        3.2.2 NaClO_2的浓度对脱硫脱硝的影响
        3.2.3 气体总流量对脱硫脱硝的影响
        3.2.4 NO初始浓度对脱硝的影响
        3.2.5 反应温度对脱硫脱硝的影响
        3.2.6 SO_2通入对脱硝和SO_2浓度对脱硫脱硝的影响
        3.2.7 超声波雾化对脱硫脱硝的影响
        3.2.8 实验装置稳定性试验
    3.3 新型碱液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机理研究
        3.3.1 离子色谱及分光光度标准曲线的绘制
        3.3.2 反应产物分析
        3.3.3 NaClO_2/NaOH脱硫脱硝机理
    3.4 本章小结
4 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反应热力学与动力学
    4.1 新型碱液脱硫脱硝反应热力学分析
        4.1.1 化学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rGm
        4.1.2 化学反应平衡常数K~θ
        4.1.3 化学反应标准焓变△rHmθ
        4.1.4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分压P_(SO2)、P_(NO)
    4.2 新型碱液脱硫脱硝反应动力学分析与实验方法
        4.2.1 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
        4.2.2 反应级数与反应常数的确定
        4.2.3 反应动力学实验方法
    4.3 新型碱液脱硫脱硝反应动力学特性
        4.3.1 新型碱液脱硫反应动力学
        4.3.2 新型碱液脱硝反应动力学
    4.4 本章小结
5 新型碱液吸收剂再生利用研究
    5.1 新型碱液吸收剂再生理论依据
        5.1.1 新型碱液吸收剂再生原理
        5.1.2 新型碱液吸收剂再生工艺流程
        5.1.3 优质石灰乳的制备
    5.2 新型碱液吸收剂影响因素分析
        5.2.1 再生反应系统pH变化及pH值对吸收再生的影响
        5.2.2 温度对吸收再生的影响
        5.2.3 石灰乳性质对吸收再生的影响
        5.2.4 通氧量对吸收剂再生的影响
    5.3 吸收剂再生产物分析与表征
        5.3.1 再生产物TEM表征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系统流场CFD模拟
    6.1 超声波雾化反应装置特性
        6.1.1 超声波雾化技术现状及理论基础
        6.1.2 超波雾化技术原理
        6.1.3 超波雾化装置设计
        6.1.4 超波雾化对系统脱除效率的提升作用
    6.2 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系统CFD模拟分析
        6.2.1 CFD概述
        6.2.2 分析对象
        6.2.3 主要控制方程
        6.2.4 湍流控制方程
        6.2.5 多相流动模型
        6.2.6 离散相模型
        6.2.7 控制方程的离散
        6.2.8 控制方程求解
        6.2.9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6.3 CFD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6.3.1 三种工况条件不同状态下各场分布情况
        6.3.2 三种工况条件不同状态下各场分布情况主要对比分析
        6.3.3 超声波雾化效果CFD模拟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钠基吸收剂的工业化应用
    7.1 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关键技术工业化应用
        7.1.1 水泥窑尾气一体化洁净系统简介
        7.1.2 水泥窑尾气一体化洁净系统工艺设计
        7.1.3 水泥窑尾气一体化洁净系统运行情况分析
        7.1.4 水泥窑尾气一体化洁净系统经济性分析
    7.2 新型型煤钠基助剂工业化应用
        7.2.1 型煤主固硫剂的研究
        7.2.2 影响固硫剂固硫效率的研究
        7.2.3 提高固硫剂固硫效果的途径
        7.2.4 新型固硫剂型煤的性能测试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8.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2)降解二甲苯废气的微生物群落及其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VOCs概述
        1.1.1 VOCs的定义及分类
        1.1.2 VOCs的来源、特点及其危害
        1.1.3 我国VOCs的污染现状
    1.2 VOCs污染的处理技术
    1.3 生物法处理VOCs
        1.3.1 生物法处理VOCs的常见工艺
        1.3.2 生物法处理VOCs的研究现状
        1.3.3 生物法降解VOCs的机理与动力学模型
    1.4 目标污染物的选定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药品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活性污泥
        2.1.4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2.2 实验方法
        2.2.1 试验装置
        2.2.2 二甲苯的测定
        2.2.3 CO_2的测定
        2.2.4 碳平衡的分析
        2.2.5 代谢产物的测定
        2.2.6 二甲苯生物降解动力学
        2.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2.2.8 二甲苯降解菌分离与鉴定方法
        2.2.9 COD的钡测定
        2.2.10 循环营养液处理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生物滴滤系统的运行
        3.1.1 工艺条件的优化
        3.1.2 生物滴滤塔运行性能
    3.2 微生物群落代谢的研究
        3.2.1 代谢产物分析
        3.2.2 CO_2生成量及碳平衡
    3.3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3.3.1 群落多样性垂直分布
        3.3.2 微生物群落功能预测
        3.3.3 二甲苯降解菌鉴定与保藏
    3.4 二甲苯降解动力学的研究
        3.4.1 二甲苯生物降解动力学
        3.4.2 依据“吸收-生物膜”理论的动力学研究
        3.4.3 依据“吸附-生物膜”理论的动力学研究
    3.5 生物滴滤塔循环营养液的处理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学位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8 致谢

(3)QL水泥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理论
    2.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概念
        2.1.1 环境会计的定义
        2.1.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定义
    2.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2.2.1 社会责任理论
        2.2.2 成本效益原则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5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制度规范
第三章 QL水泥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与同业对比分析
    3.1 QL水泥公司所处背景及基本情况
        3.1.1 QL水泥公司所处行业背景
        3.1.2 QL水泥公司概况
        3.1.3 QL水泥公司生产经营情况
        3.1.4 QL水泥公司生产工艺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3.2 QL水泥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及形式分析
        3.2.1 QL水泥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分析
        3.2.2 QL水泥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分析
    3.3 QL水泥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同业对比分析
    3.4 QL水泥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量化分析
        3.4.1 QL水泥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量化分析方法
        3.4.2 QL水泥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具体量化分析
        3.4.3 QL水泥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数量的分析
        3.4.4 QL水泥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量化分析的结论
    3.5 QL水泥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量化的同业对比分析
        3.5.1 同行业公司环境会计要素的量化分析
        3.5.2 QL水泥与同业公司环境会计要素的量化对比
        3.5.3 同行业公司环境会计绩效信息的量化分析
        3.5.4 QL水泥与同业公司环境会计绩效信息的量化对比
    3.6 QL水泥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分析
        3.6.1 构造层次结构模型
        3.6.2 QL水泥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评分
    3.7 QL水泥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同业对比分析
        3.7.1 同业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3.7.2 QL水泥与同业公司披露质量的对比分析
第四章 QL水泥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不足分析
    4.1 披露方式较为单一
    4.2 披露的内容量化性较低
    4.3 披露的数量不够稳定
    4.4 披露内容不够完善
    4.5 披露的质量存在短板
第五章 QL水泥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改善设计
    5.1 明确QL水泥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
    5.2 QL水泥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选择
    5.3 完善QL水泥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5.3.1 完善环境会计要素的披露
        5.3.2 完善环境会计绩效信息的披露
    5.4 稳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数量
    5.5 提升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第六章 完善QL水泥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保障措施
    6.1 建立完善的环境信息审计体系
    6.2 提高公司整体环保意识
    6.3 公司员工环境会计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提高
    6.4 建立环境责任费用独立项目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附表1 QL水泥公司年度报告中的具体环境信息披露
附表2 QL水泥公司官网中的具体环境信息披露

(4)烹饪油烟的高效分离、吸收—催化及快速检测技术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烹饪油烟的形成
    1.2 烹饪油烟的物理特性
        1.2.1 油烟的粘性
        1.2.2 油烟的流动性
        1.2.3 油烟的膨胀性
        1.2.4 油烟的扩散性
    1.3 烹饪油烟的成分
        1.3.1 颗粒物
        1.3.2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1.3.3 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1.4 烹饪油烟的危害
        1.4.1 油烟对大气的污染
        1.4.2 油烟对室内空气的污染
        1.4.3 油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4.3.1 肺部损伤
        1.4.3.2 生殖损伤
        1.4.3.3 血液损伤
        1.4.3.4 DNA损伤
    1.5 烹饪油烟的净化技术
        1.5.1 物理方法
        1.5.1.1 惯性分离法
        1.5.1.2 静电沉积法
        1.5.1.3 液体洗涤法
        1.5.1.4 吸附过滤法
        1.5.2 化学方法
        1.5.2.1 生物降解法
        1.5.2.2 等离子降解法
        1.5.2.3 蓄热焚烧法
    1.6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2章 油脂分离旋转滤网的设计与应用
    2.1 单层油脂分离旋转滤网的设计与应用
        2.1.1 实验部分
        2.1.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1.1.2 实验装置
        2.1.1.3 实验流程
        2.1.2 结果与讨论
        2.1.2.1 滤网转速对油脂分离的影响
        2.1.2.2 滤网转速对颗粒物截留的影响
        2.1.2.3 滤网孔径(目数)对油脂分离的影响
        2.1.2.4 滤网孔径(目数)对颗粒物截留效果的影响
        2.1.3 小结
    2.2 油滴运动状态的模拟
        2.2.1 模拟条件
        2.2.2 结果与讨论
        2.2.3 小结
    2.3 双层同轴异向油脂分离旋转滤网的设计
        2.3.1 双层旋转滤网结构
        2.3.2 双层旋转滤网CAD设计图
    2.4 本章结论
第3章 超重力旋转填充床强化VOCs吸收及类芬顿催化降解有机废液
    3.1 超重力旋转填充床强化VOCs吸收
        3.1.1 实验部分
        3.1.1.1 实验原料
        3.1.1.2 反应器
        3.1.1.3 实验流程
        3.1.2 结果与讨论
        3.1.2.1 溶液pH值的影响
        3.1.2.2 液体流量的影响
        3.1.2.3 气体流量的影响
        3.1.2.4 NaClO浓度的影响
        3.1.2.5 SDBS浓度的影响
        3.1.2.6 旋转填充床转速的影响
        3.1.2.7 气相总传质系数关联式拟合
        3.1.3 小结
    3.2 磁性多孔Fe_3O_4/C八面体类芬顿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
        3.2.1 实验部分
        3.2.1.1 实验原料
        3.2.1.2 磁性多孔Fe_3O_4/C八面体的制备
        3.2.1.3 单一的Fe_3O_4纳米颗粒的制备
        3.2.1.4 表征手段
        3.2.1.5 催化测试
        3.2.2 结果与讨论
        3.2.2.1 形貌与结构表征
        3.2.2.2 磁性多孔Fe_3O_4/C八面体的催化性能
        3.2.2.3 反应机理
        3.2.3 小结
    3.3 本章结论
第4章 氧化锌基半导体气敏传感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4.1 ZnO空心纳米笼气敏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4.1.1 实验部分
        4.1.1.1 实验原料
        4.1.1.2 分级结构ZnO空心纳米笼的制备
        4.1.1.3 零维ZnO纳米颗粒制备
        4.1.1.4 表征手段
        4.1.1.5 传感器的制备与气敏性能测试
        4.1.2 结果与讨论
        4.1.2.1 形貌与结构特性
        4.1.2.2 ppb或亚ppm级别VOCs气敏传感性能
        4.1.2.3 ZnO纳米笼的气敏传感机理
        4.1.3 小结
    4.2 ZnO/ZnFe_2O_4空心异质结气敏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4.2.1 实验部分
        4.2.1.1 实验原料
        4.2.1.2 ZnO/ZnFe_2O_4空心微球的制备
        4.2.1.3 表征手段
        4.2.1.4 传感器的制备与气敏性能测试
        4.2.2 结果与讨论
        4.2.2.1 结构与形貌特性
        4.2.2.2 气敏传感特性
        4.2.2.3 气敏传导率转变机理
        4.2.3 小结
    4.3 本章结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展望
        5.3.1 装置设计问题
        5.3.2 材料制备问题
符号表
参考文献
附录1 智能油烟净化系统的设计与思考
    1.1 传感技术耦合变频技术
    1.2 传感技术耦合分级净化技术
    1.3 传感-净化系统应用于环保监测
    1.4 展望
附录2 气相总体积传质系数公式推导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微米级雾滴吸收柴油机尾气VOCs污染物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VOCs的危害
        1.1.2 VOCs的来源分析
        1.1.3 VOCs的处理现状
    1.2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柴油机尾气VOCs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2.1 柴油机尾气VOCs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2.1.1 氧化催化(DOC)技术
        2.1.2 低温等离子体(NTP)技术
        2.1.3 低温等离子体耦合氧化催化技术
    2.2 雾化超重力技术吸收柴油机尾气VOCs的研究进展
        2.2.1 雾化超重力技术及应用进展
        2.2.2 微米级雾滴吸收柴油机尾气VOCs机理
        2.2.3 吸收剂的选择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设置
    3.1 实验装置
        3.1.1 柴油机尾气排放系统
        3.1.2 微米级雾滴发生系统
        3.1.3 超重力收集系统
        3.1.4 引风系统
    3.2 实验主要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内容
        3.3.1 柴油机尾气VOCs排放特征分析实验
        3.3.2 吸收剂分析与筛选实验
        3.3.3 吸收装置参数优化实验
    3.4 柴油机尾气VOCs排放特征分析
        3.4.1 定性分析结果
        3.4.2 VOCs主要组分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吸收剂分析与筛选
    4.1 吸收剂微米级雾化效果分析
        4.1.1 吸收剂粘度对微米级雾化效果的影响
        4.1.2 吸收剂分子量对微米级雾化效果的影响
    4.2 最佳吸收剂筛选
        4.2.1 吸收剂种类对吸收效率的影响
        4.2.2 吸收剂浓度对吸收效率的影响
        4.2.3 吸收剂助剂对吸收效率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吸收装置参数优化及效益分析
    5.1 吸收装置参数优化
        5.1.1 雾滴粒径对吸收效率的影响
        5.1.2 吸收液雾化量对吸收效率的影响
        5.1.3 雾化后尾气停留时间对吸收效率的影响
        5.1.4 吸收温度对吸收效率的影响
    5.2 吸收装置应用效果分析
        5.2.1 VOCs主要组分吸收效果分析
        5.2.2 吸收废液收集效果分析
    5.3 效益分析
        5.3.1 经济成本分析
        5.3.2 应用可行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偏二甲肼焚烧催化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偏二甲肼污水处理
        1.2.2 偏二甲肼废气处理
    1.3 催化燃烧原理及特点
    1.4 本研究的特点
第二章 催化剂的选择
    2.1 催化剂研究
    2.2 催化剂选择
    2.3 Co担载的Co/γ-Al_2O_3催化剂制备与最佳条件选择
    2.4 催化燃烧技术处理偏二甲胼机理研究
        2.4.1 TPD研究
        2.4.2 原位红外研究
第三章 催化焚烧法处理偏二甲肼废液废气
    3.1 原理简介
    3.2 SK-Y-1型催化焚烧处理装置工作原理
    3.3 设备设计与制造
    3.4 设备最佳工作条件的讨论
        3.4.1 燃烧室工作温度
        3.4.2 炉膛内燃气流速
        3.4.3 催化反应条件优化
        3.4.4 二次催化反应室的负压调节
    3.5 小结
第四章 气体中偏二甲肼含量测定方法
    4.1 色谱条件参数
    4.2 偏二甲肼气体样品配制
    4.3 测试方法评估
        4.3.1 方法的精密度
        4.3.2 方法的线性
        4.3.3 最小检出浓度
    4.4 小结
第五章 焚烧过程的控制因素和评价指标
    5.1 焚烧过程的控制因素
        5.1.1 焚烧温度
        5.1.2 停留时间
        5.1.3 混合强度
        5.1.4 过量空气
        5.1.5 燃烧四个控制参数的互动关系
    5.2 废气处理效率的影响因素
        5.2.1 进样量对焚烧温度的影响
        5.2.2 含水率对焚烧温度的影响
        5.2.3 进样量对焚烧效率的影响实验
        5.2.4 含水率对焚烧效率的影响实验
第六章 处理效果检测与评价
    6.1 偏二甲肼废气成分
    6.2 测试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炼焦及煤气净化工序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清洁生产发展概况
        1.3.2 国内外清洁生产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炼焦及煤气净化工序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分析
    2.1 生产工艺、技术装备
        2.1.1 焦炉炭化室有效容积或捣固焦炉煤饼体积
        2.1.2 捣固焦炉的引入
        2.1.3 干熄焦能力
        2.1.4 煤气净化能力
        2.1.5 煤调湿
        2.1.6 配型煤炼焦
        2.1.7 加热方式
        2.1.8 焦油氨水分离
        2.1.9 脱硫、脱氨工段
    2.2 资源能源消耗
        2.2.1 炼焦耗洗精煤
        2.2.2 装炉煤含硫
        2.2.3 炼焦耗热量、炼焦工序能耗
    2.3 产品特征
        2.3.1 焦炉煤气指标新增苯和焦油的含量限值
        2.3.2 氨、硫回收产品合格率,苯类、焦油产品合格率
    2.4 污染物产生及排放控制
        2.4.1 废气
        2.4.2 废渣
        2.4.3 废水
    2.5 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利用
    2.6 管理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炼焦及煤气净化工序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
    3.1 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利用增加定性指标内容
        3.1.1 焦道烟气的余热回收利用
        3.1.2 焦炉上升管荒煤气的余热回收利用
    3.2 焦炉加热系统控制指标增加焦炉加热优化串级控制系统内容
    3.3 产品增加定性指标内容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炼焦及煤气净化工序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实例应用
    4.1 企业概况
    4.2 现状调查
    4.3 清洁生产水平分析
        4.3.1 计算结果
        4.3.2 清洁生产水平的评定
    4.4 清洁生产潜力的分析及建议措施的提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工作成果
致谢
附录A
附录B

(8)某焦化厂冷鼓区VOCs治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焦化厂冷鼓车间尾气排放现状
    1.2 VOCs治理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冷鼓VOCs治理工艺研究
    2.1 冷鼓区VOCs废气的性质
        2.1.1 多环芳烃
        2.1.2 氨
        2.1.3 硫化氢
    2.2 冷鼓区VOCs治理工艺路线
        2.2.1 冷鼓区现有的VOCs治理工艺
        2.2.2 冷鼓VOCs治理工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主要工艺设备设计
    3.1 废气收集系统设计
        3.1.1 原有无组织废气的收集
        3.1.2 无组织废气排放量估算
        3.1.3 废气收集系统的优化设计
    3.2 废气集气罐设计
        3.2.1 废气集气罐的作用
        3.2.2 废气集气罐设计
    3.3 洗涤系统设计
        3.3.1 洗涤系统设计参数
        3.3.2 洗涤塔的作用
        3.3.3 洗涤塔设计
    3.4 吸/脱附系统设计
        3.4.1 吸附系统的作用与目的
        3.4.2 活性炭吸/脱附设备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洗涤塔及吸附塔的模拟分析
    4.1 ANSYS模拟分析概述
    4.2 模拟分析的理论基础
        4.2.1 流道分析理论基础
        4.2.2 静力学分析基本原理
    4.3 洗涤塔流道的模拟分析
    4.4 吸附塔的结构静力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废气治理系统的调试分析
    5.1 废气治理系统的搭建
    5.2 风机系统的调试实验
    5.3 洗涤系统的调试试验
        5.3.1 油洗系统的调试
        5.3.2 酸洗系统的调试
        5.3.3 碱洗系统的调试
    5.4 活性炭吸/脱附系统的调试试验
        5.4.1 系统调试与试运行
        5.4.2 系统运行主要参数实验性设置
    5.5 PLC控制系统的调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9)危险废物焚烧过程中重金属与氟的迁移转化及污染控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危险废物处置现状
        1.1.1 危险废物的来源与危害
        1.1.2 危险废物的处置技术
        1.1.3 危险废物焚烧处置主要炉型
        1.1.4 危险废物焚烧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
    1.2 危险废物焚烧过程中重金属迁移转化及污染控制研究进展
        1.2.1 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及危害
        1.2.2 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特性研究
        1.2.3 焚烧灰渣重金属污染控制
    1.3 危险废物焚烧过程中氟迁移转化及污染控制研究进展
        1.3.1 氟污染的危害及来源
        1.3.2 含氟有机危险废物处置技术
        1.3.3 氟的燃烧排放特性研究
        1.3.4 焚烧过程氟污染控制研究
    1.4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装置和检测分析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装置及分析方法
第三章 医药化工危废焚烧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分布及浸出特性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样品采集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飞灰粒径分析
        3.3.2 焚烧灰渣中重金属浓度分布
        3.3.3 湿法脱酸系统和排放尾气中重金属含量
        3.3.4 焚烧系统中重金属的质量平衡和质量分布
        3.3.5 焚烧灰渣中重金属的浸出特性
        3.3.6 焚烧灰渣表面形态及矿物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药化工危险废物焚烧灰渣重金属化学形态及热稳定性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原始焚烧灰渣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
        4.3.2 热处理过程中重金属热稳定性及化学形态变化
        4.3.3 热处理前后焚烧灰渣表面形态及矿物特征
        4.3.4 焚烧灰渣重金属环境风险分析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除尘和布袋除尘对重金属迁移分布和浸出特性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样品的采集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飞灰粒径分布
        5.3.2 表面特征
        5.3.3 飞灰矿物特性
        5.3.4 飞灰中重金属含量
        5.3.5 飞灰浸出特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医药化工含氟危险废物焚烧过程中氟的析出与迁移特性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医药化工含氟危废热解过程分析
        6.3.2 焚烧产物中的氟含量
        6.3.3 焚烧系统中氟的质量平衡及质量分布
        6.3.4 焚烧灰渣中氟的赋存化学形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医药化工含氟危险废物焚烧过程钙基固氟试验研究
    7.1 前言
    7.2 实验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温度对固氟效果的影响
        7.3.2 CaO添加量对固氟效果的影响
        7.3.3 钙基吸收剂种类对固氟效果的影响
        7.3.4 粒径对燃烧固氟效果的影响
        7.3.5 孔隙结构对固氟效果的影响
        7.3.6 焚烧系统回转窑添加CaO固氟效果研究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氟化工高含氟有机废物流化焚烧资源化利用研究
    8.1 前言
    8.2 实验材料与方法
        8.2.1 流化床焚烧系统介绍
        8.2.2 实验材料
        8.2.3 实验方法
    8.3 结论与讨论
        8.3.1 高含氟有机固废TG-FTIR分析
        8.3.2 高含氟有机废物两段式管式炉焚烧试验
        8.3.3 焚烧系统运行工况及污染物排放
        8.3.4 填料吸收塔水洗回收HF吸收系数计算
        8.3.5 焚烧过程中HF腐蚀问题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本文主要创新点
    9.3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四、废气与废液的综合净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关键技术研究[D]. 刘伟.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9)
  • [2]降解二甲苯废气的微生物群落及其动力学研究[D]. 李明雪.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3]QL水泥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 马若阳.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4]烹饪油烟的高效分离、吸收—催化及快速检测技术探究[D]. 李文辉.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18(10)
  • [5]微米级雾滴吸收柴油机尾气VOCs污染物的应用研究[D]. 朱健勇. 兰州大学, 2020(01)
  • [6]偏二甲肼焚烧催化处理研究[D]. 宋正清. 兰州大学, 2014(04)
  • [7]炼焦及煤气净化工序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与应用[D]. 陈慧芬. 安徽工业大学, 2016(03)
  • [8]某焦化厂冷鼓区VOCs治理技术研究[D]. 邓建国.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9]危险废物焚烧过程中重金属与氟的迁移转化及污染控制机理研究[D]. 李文瀚. 浙江大学, 2020
  • [10]放射性废液的处理和处置的现状与发展[J]. 吴伟民. 核防护, 1975(01)

标签:;  ;  ;  ;  ;  

废气、废液综合净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