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西医结合烧伤治疗经验交流会

全国中西医结合烧伤治疗经验交流会

一、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经验交流会议(论文文献综述)

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尚东教授团队[1](202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胰腺疾病研究——大连医科大学尚东团队研究思路与方法概述》文中研究说明大连医科大学于1958年创建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并率先开展了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研究,作为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发源地和开创单位之一,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1996年,中西医结合临床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成为东北地区中西医结合领域最早的博士点。2004年成立的中西医结合研究院,

程璐[2](2021)在《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胃肠是脓毒症患者在炎性打击下最先受累的脏器。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Septic 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SAGI)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现代医学通常使用胃动力药、微生物制剂等进行干预,效果欠佳。针灸疗法在调节胃肠功能方面疗效确切,但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是否可以改善脓毒症患者的胃肠功能,进而改善脓毒症病情,尚不明确。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分析针刺治疗SAGI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筛选常用穴位、常用结局指标等,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索常规西医联合毫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在改善胃肠功能、减轻脓毒症严重程度,降低炎症指标的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方法研究一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系统评价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以及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七大数据库,纳入常规西医联合针刺治疗SAGI的随机对照研究。数据提取后将各研究中出现的结局指标进行分类和频次统计,对频次≥3的结局指标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同时总结纳入研究的选穴特点和方案设计特点。研究二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开展探索性研究。招募66名SAGI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3名患者,并用信封进行分配隐藏。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其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观察受试者的肠鸣音分级、胃残余量、胃肠耐受评分、急性胃肠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分级,以及急慢性生理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chronic health status scoring system Ⅱ,APACHE Ⅱ)、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血液炎症指标等。1 治疗方案1.1对照组以2016年《国际脓毒症指南sepsis 3.0标准》以及2012年《欧洲危重病学会对胃肠功能损伤形成的共识》为原则,依据患者病情制定相应的控制感染、维持容量、胃肠减压等治疗方案。1.2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主穴: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配穴:实证配曲池、虚证配气海;呕吐配内关,泄泻配阴陵泉。操作:中脘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天枢直刺,缓慢深针以针尖突破腹膜1-2mm为度,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直刺0.8-1.2寸,以上诸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30秒;气海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得气后,施捻转补法30秒;曲池直刺0.5-1寸,得气后,施捻转泻法30秒;内关直刺0.5-1寸,阴陵泉直刺0.8-1.2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30秒。针刺操作后,留针20分钟。每日治疗1次,7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2观察指标及评价时点2.1主要疗效指标及评价时点肠鸣音分级、胃残余量、胃肠耐受评分、AGI分级。每日监测,并于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2.2次要疗效指标及评价时点APACHE Ⅱ评分、SOFA 评分。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2.3实验室指标(炎症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白细胞(WBC)。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结果研究一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系统评价1纳入文献情况共检索到随机对照研究文献243篇,最终纳入16篇,包括中文文献14篇,英文文献2篇。均为国内文献报道,样本量小且未经估算。纳入的辅助对照涉及有针刺、电针。2结果分析相较于常规西医治疗,增加针刺在减轻腹腔压力[MD=-0.86mmHg,95%CI(-1.22,-0.51)]、增加肠鸣音次数[MD=0.84 次,95%CI(0.47,1.20),P<0.00001]、提高综合疗效[RR=0.22,95%CI(0.15,0.28),P<0.00001]、降低 APACHE Ⅱ 评分[RR=-0.54,95%CI(-0.72,-0.36),P<0.00001]、降低 PCT 水平[MD=-0.82,95%CI(-1.49,-0.15)P=0.02]和 CRP水平[MD=-0.40,95%CI(-0.61,-0.19),P=0.0002]等方面具有优势。在缩短ICU住院时间、降低28天病死率方面疗效不显。选穴方案和设计特点:多选用足阳明胃经、任脉腧穴,主穴使用最多的是足三里(14/15),选穴原则多为近部选穴结合远部选穴(11/16)。疗程以5天(6/16)、7天(5/16)者居多。结局指标涉及37项,胃肠相关指标以腹腔压力(11/16)、肠鸣音(8/16)、胃肠功能障碍评分(5/16)、目标喂养时间(4/16)、胃残留量(3/16)、AGI分级(3/16)较多;脓毒症相关指标以APACHE Ⅱ评分(9/16)、ICU住院时间(5/16)、28天病死率(4/16)、SOFA评分(3/16)为多;炎症指标多选择CRP(7/16)、PCT(7/16)、WBC(3/16)。质量分析:疗效指标的证据等级较低,可能限制结论的准确性和外推性。研究二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共纳入SAGI患者66人,治疗过程中对照组脱落2人,试验组脱落1人,最终纳入63人,其中对照组32人,试验组31人。1一般资料及基线情况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人口学资料以及既往病史、脓毒症严重程度等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2疗效指标分析2.1主要疗效指标(1)肠鸣音分级组内比较,对照组的肠鸣音分级随时间进展无明显变化;试验组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试验组针刺后即刻的肠鸣音变化进行分析,第1天前后差异明显(P<0.05),第3天差异不明显,第7天差异显着(P<0.0001)。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的肠鸣音分级较对照组低(P<0.05)。(2)胃残余量(ml)组内比较,治疗第7天,对照组的胃残余量较治疗前增多(P=0.004<0.001);试验组的胃残余量随着时间进展呈减少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两组患者的胃残余量基线水平不齐,进行组间差值比较。结果提示,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在两组之间存在差异,且试验组的差值较对照组小(P<0.05)。(3)胃肠耐受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随时间进展呈增高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第3天对比,胃肠耐受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01)。(4)AGI分级组内比较,对照组在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加重(P<0.05);试验组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减轻(P<0.0001)。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的AGI分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2次要疗效指标(1)APACHE Ⅱ 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随时间进展无明显变化;试验组在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3天相比均有所降低(P<0.05)。组间比较,两组的APACHE Ⅱ评分在各评价时点均无显着差异。(2)SOFA 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的SOFA评分随时间进展呈缓慢上升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3天相比均有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较对照组的SOFA评分低(P<0.05)。3实验室指标(炎症指标)PCT: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无差异,治疗第7天较第3天下降(P<0.05);试验组随时间进展PCT水平降低,各个时点间对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及第7天,试验组的PCT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CRP: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相比无差异;试验组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3天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7天,两组之间无差异。NE%: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WBC: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4安全性评价本研究实施过程中,试验组的1位受试者在留针期间出现腹胀,余受试者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文献研究:目前有关SAGI的临床研究仍较少,常规西医结合针刺治疗在增加肠鸣音、减轻腹内压等胃肠相关症状上较单纯西医治疗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诊断及结局指标的不统一导致证据质量较差、结论的可信度降低;主穴的基础上加用配穴对提高治疗SAGI的效果值得深入探讨。2临床研究:对于SAGI患者,常规西医结合毫针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可显着改善胃肠相关症状,尤其在恢复肠鸣音、提高胃肠耐受性方面有一定优效性;胃肠功能的改善可能对减轻脓毒症炎性反应有一定作用。

杭燕南[3](2021)在《上海早年的麻醉学事业发展(下)》文中研究指明六、上海着名的麻醉学专家1.朱也森教授——口腔、整形麻醉学分会创始人及困难气道管理专家/syttxzz/articleFiles/2021/17/04/images/2096-8019-17-04-018-F001c.png"/>点击查看大图图1朱也森教授/syttxzz/articleFiles/2021/17/04/images/2096-8019-17-04-018-F001c.png"/>

董乾[4](2021)在《DRG实施对三级医院住院费用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

曹应旺[5](2021)在《中国共产党对中医文化的传承》文中提出中医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的珍贵品。中国共产党关注中医、重视中医,重视从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的立场和坚持预防为主的方法上传承中医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中医文化是这个深厚根基的内容之一。今天和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也一定与中西医结合、中国新医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冉清智[6](2021)在《强脉冲光联合中药外敷法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旨在研究强脉冲光联合中药外敷法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评分从厚度、硬度、色泽及患者的主观感受等方面入手,评估其副作用、反跳情况及安全性,探索增生性瘢痕治疗的新规律和新方法。方法:病例选自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在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治疗的病人,病房与门诊均统计在内,遵循入组标准,选择54例病人,对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7例,其中治疗组为强脉冲光加中药外敷,对照组为单用强脉冲光治疗,并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瘢痕部位。脉冲光治疗结束后,每周复查,观察皮损情况,治疗1次/月,3次为一疗程,治疗一共2个疗程,治疗结束6个月后随访。治疗组强脉冲光治疗后中药外敷30分钟,之后每周外敷两次,总疗程6个月,治疗前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发病部位及瘢痕长度、厚度进行比较,治疗后用温哥华量表(VSS)、视觉模拟评分表(VAS)、瘢痕长度等三个大方面评价瘢痕疗效,同时从色泽(M)、厚度(H)、血管分布(V)、柔软度(P)分别比较每个单项情况,分析副作用及反弹情况,并进行统计描述,进而明确临床治疗优势。结果:(1)两组第一疗程总体有效率比较(P<0.05),认为第一疗程总体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第二疗程总体有效率比较(P<0.05),可以认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第二疗程疗效优于第一疗程。(2)治疗组不同部位皮损有效率比较(P<0.05),在疗效与部位的比较中有关联性,需要两两比较关联性大小,对比手足与其他三个部位的皮损(P<0.05),其余各部位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别(P>0.05),可以认为颈部、躯干部以及四肢部瘢痕消退情况优于手足部位。(3)治疗组患者在第一疗程后、第二疗程后、6个月后随访三个阶段VSS总评分(P<0.05),表明治疗组近期治疗效果与远期疗效持续均超过对照组。(4)两组患者瘢痕长度比较(P<0.05),说明任一疗程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一个疗程、两个疗程及随访情况的VAS评分比较(P<0.05),说明不同治疗阶段治疗组疗效显着。(6)在第一疗程结束后,在色泽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各单项V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不优于对照组;在厚度、血管分布、柔软度方面各单项V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一个疗程时,治疗组对于瘢痕厚度、血管分布和柔软度疗效优于对照组。第二疗程后,在色泽、厚度、血管分布、柔软度四个方面的VSS评分(P<0.05),表明两疗程后,治疗组在四个方面均优于对照组。(7)治疗组副反应7.4%,低于对照组副反应25.9%,且不良反应均为轻微症状,无严重休克、过敏等严重反应,无需特殊处理。结论:(1)强脉冲光对于增生性瘢痕的疗效需要足够的疗程进行观察,而中药外敷可以缩短疗程,对瘢痕的缓解起到整体改善的效果,一疗程即缓解瘙痒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强脉冲光联合中药外敷能明显改善瘢痕的长度、厚度、柔软度,降低瘢痕的硬度,使瘢痕软化;中药外敷短疗程内就可以明显降低疼痛、瘙痒程度,清热止痒、活血止痛作用显着,且远期随访疗效持久。(3)中药外敷对增生性瘢痕作用持久,不易复发,考虑与中药双向调节机体代谢有关。(4)中药外敷对于不同部位的瘢痕疗效有差异,考虑与不同部位皮肤角质层厚度、光照情况、关节活动以及摩擦情况等外界因素有关系。(5)四肢部位的瘢痕,尤其是关节活动部位的增生性瘢痕受到关节活动及功能的影响,整体的疗效相较于身体其他部位(如颈部、躯干)疗效差,并且恢复时间长。

肖雄[7](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刘苗苗[8](2021)在《陕甘宁边区中西医结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陕甘宁边区是陕北游击队在战争中形成的一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地形复杂,气候恶劣,人烟稀少,卫生事业极为落后。加之这一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国民党军队对边区的严密封锁,内忧外患,导致原本就缺医少药的陕甘宁边区疫病肆虐,死亡率奇高,这对边区发展生产和进行持久抗战产生了极为不利影响。党中央到达边区以后,根据边区实际情况着力推行中西医结合方针,既保障了军民身体健康,又有力的支援了抗日战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本文从陕甘宁边区实行中西医结合的背景入手,得出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是陕甘宁边区疫病肆虐,缺医少药;中西医矛盾突出,中医发展受到阻碍;中西医各有利弊,需加强合作。结合边区实际情况,党中央全力推行中西医结合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即:成立中西医结合机构;中西医互相交流学习;中西医结合研制新药。陕甘宁边区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和实践,取得了成效显着,即开发利用中草药,改变缺医少药局面;疫病治疗效果显着,保证军民身体健康;培养大批卫生人才,推动医药工作发展;普及卫生教育知识,开展人畜卫生运动;开辟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之路。本文认为,这一时期党中央实行的中西医结合之所以取得成功,党中央的中西医结合政策是保障,坚持以为人民服务的治疗宗旨是根本,国医科学化和西医中国化是方法。党领导全民抗战的指挥中心和坚强有力的大后方就是陕甘宁边区,在边区大力推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方针政策经实践有效后,在各个根据地推广开来,取得了显着成效。因此,对陕甘宁边区中西医结合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对进一步分析这一政策对新中国成立乃至进入新时代的医疗方针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孙永华[9](2021)在《献礼建党一百周年:现代医学的明珠——中国烧伤》文中研究指明百年风雨,百年历程,在这波澜壮阔的百年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从站起来,富来起来到强起来,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展示了中国的智慧和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西医同道凝心聚力,遵循客观规律,勇于实践,勤于总结,奋力拼搏,使我国现代烧伤学科起步、创新、发展,创建了数十个世界记录,屹立在世界烧伤医学之巅,丰富了世界医学宝库。

杨子明[10](2011)在《新中国外科暨《中华外科杂志》发展史料(1951年至1978年)》文中认为《中华外科杂志》迄今60年的办刊历史记录了新中国外科事业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新中国外科事业的发展进步。继承传统,光大荣誉,努力开创我国外科事业更加美好的未来,是当代外科工作者肩负的历史责任。为了便于广大外科同道了解历史,铭记历史,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扬,我们以《中华外科杂志》及其前身《外科学报》的报道内容为依据,以杂志记载的历史事件、重要学术成果以及外科学会的重大活动为主线,采用编年的形式概要整理了这份史料。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第一,"史料"只是历史的片段,并不能完整地、全面地反映和记录历史;同时,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这一史料也难免会有疏漏。第二,1978年之后,随着外科各专科分会的纷纷成立,外科各学科的专业期刊亦纷纷创刊。此后,由于文献资料的相对分散,《中华外科杂志》对我国外科领域重要事件以及外科各学科发展情况的记载已难以做到全面、完整和具体,因此我们对这一史料的整理截至1978年。我们认为,这既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且从保障史料的价值和客观性这一角度来讲也是必要的、合适的。

二、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经验交流会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经验交流会议(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医结合治疗胰腺疾病研究——大连医科大学尚东团队研究思路与方法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术研究及成果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向
        (1)急性胰腺炎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2)开发防治胰腺疾病中药特色颗粒制剂,开展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3)基于多组学、肠道菌群、生物信息学相整合研究策略的胰腺炎发病机制及中药干预机理研究
    3. 研究成果
二、平台搭建
    1. 基于整合组学胰腺疾病基础研究平台
    2. 基于SELECT中西医结合微创理念的胰腺疾病临床诊治研究平台
    3. 基于服务临床与企业需求的转化平台
三、科研团队及科研支撑条件
四、社会服务与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

(2)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综述一 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现代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SAGI的认识
        2 流行病学研究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4 实验室指标
        5 临床疗效指标
        6 治疗进展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研究进展
        1 脓毒症的中医认识
        2 SAGI的中医认识
        3 SAGI的治疗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 针刺对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疗效的系统评价
    1 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疗效评价
        2.5 不良反应
        2.6 发表偏倚
    3 讨论
        3.1 纳入研究的针刺干预特点
        3.2 结果讨论
        3.3 证据的整体完整性和适应性
        3.4 证据质量
    4 结论
        4.1 对实践的意义
        4.2 对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研究二 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临床资料
        2.3 治疗方案
        2.4 疗效指标
        2.5 安全性指标
        2.6 质量控制
        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的基线情况
        3.3 观察指标的基线情况
        3.4 临床疗效比较
        3.5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选题依据
        4.2 研究方案分析
        4.3 疗效指标选择
        4.4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5)中国共产党对中医文化的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一、五千年历史中的珍贵品
    (一)对中医功绩的认识
    (二)提出中医对全世界有贡献
    (三)认识中医的“中”“本”“防”
二、关注中医,重视中医
    (一)近代中医受到冷落
    (二)中国共产党对中医的关注和重视
    (三)传承好、发展好中医
三、传承中医文化,保护人民身体健康
    (一)重视防疫
    (二)重视治疗常见病
    (三)重视广大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
    (四)提倡晚婚和计划生育
四、传承中医文化,坚持预防为主的方法
    (一)毛泽东、周恩来时代的“预防为主”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预防为主”
五、中西医结合,创造中国新医学
    (一)中西医结合
    (二)创造中国新医学
    (三)新时代的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

(6)强脉冲光联合中药外敷法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1.研究方法
2.观察指标及方法
3.疗效判定
4.统计学分析
5.研究结果
6.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瘢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B
致谢
作者简介

(7)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8)陕甘宁边区中西医结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案
一、陕甘宁边区中西医结合背景
    (一)陕甘宁边区疫病肆虐,缺医少药
    (二)中西医矛盾突出,中医发展受到阻碍
    (三)中西医各有利弊,需加强合作
二、陕甘宁边区中西医结合措施
    (一)成立中西医结合机构
    (二)中西医互相交流学习
    (三)中西医结合研制新药
三、陕甘宁边区中西医结合取得的成效
    (一)开发利用中草药,改变缺医少药局面
    (二)疾病治愈疗效显着,保证军民身体健康
    (三)培养大批卫生人才,推动医药工作发展
    (四)普及卫生教育知识,开展人畜卫生运动
    (五)开辟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之路
四、陕甘宁边区中西医结合的启示
    (一)党和政府对中西医结合的高度重视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结合治疗宗旨
    (三)注重实现国医科学化和西医中国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献礼建党一百周年:现代医学的明珠——中国烧伤(论文提纲范文)

一、回顾学科历史
二、传承学科精神
三、新时代,新征程

四、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经验交流会议(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医结合治疗胰腺疾病研究——大连医科大学尚东团队研究思路与方法概述[J]. 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尚东教授团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1(09)
  • [2]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D]. 程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上海早年的麻醉学事业发展(下)[J]. 杭燕南. 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1(04)
  • [4]DRG实施对三级医院住院费用的影响研究[D]. 董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5]中国共产党对中医文化的传承[J]. 曹应旺.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6]强脉冲光联合中药外敷法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观察[D]. 冉清智.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8]陕甘宁边区中西医结合研究[D]. 刘苗苗. 延安大学, 2021(11)
  • [9]献礼建党一百周年:现代医学的明珠——中国烧伤[J]. 孙永华.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1(03)
  • [10]新中国外科暨《中华外科杂志》发展史料(1951年至1978年)[J]. 杨子明. 中华外科杂志, 2011(01)

标签:;  ;  ;  ;  ;  

全国中西医结合烧伤治疗经验交流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