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辩证法搞好军队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辩证法搞好军队思想政治工作

一、坚持辩证法做好部队思想政治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霞[1](2019)在《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保证、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它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结晶和升华,为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坚实的实践基础。首先,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理论、马列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理论以及我国历代党的领导人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精髓要义,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其次,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是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经验教训和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实践经验、科学回答为什么加强和怎样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等实践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解决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问题、探求意识形态教育规律的过程中,对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原则、方针、内容、途径、方法等进行客观认识和安排部署的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习近平作为主要创立者,对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形成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教育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政治稳定大局的根本要求,具有固本铸魂的重要作用;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习近平强调,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还针对党员干部、学生、农民、军人等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意识形态教育具体目标;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习近平提出,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并提出“四个讲清楚”、“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坚定“四个自信”等意识形态教育具体任务;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方针,习近平提出,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方针是四个“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原则,习近平主要提出了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以正面宣传教育为主、坚守意识形态教育阵地、遵循意识形态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效等原则。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习近平认为,意识形态教育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党史国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习近平倡导并使用了宣传教育法、舆论斗争法、辩证分析法、示范警示法、滴水穿石法等;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途径,习近平主要从宣传教育、制度建设、教育队伍建设、重要支撑构筑等方面阐述了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在宣传教育方面,他主张正面宣传教育和舆论斗争相结合、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教育和分层分类教育相结合、教育“软约束”和制度“硬措施”相结合等,在制度建设方面,他主张建立健全宣传教育体制机制、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制度、意识形态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意识形态教育相关法规等,在教育队伍建设方面,他主张选拔和任用优秀教育人才、加强教育队伍培训和管理、增强教育者自我教育能力、加大对教育者的考核激励力度等,在重要支撑构筑方面,他分别从话语支撑、理论支撑、文艺支撑、环境支撑等方面构建起了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支撑体系。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具有丰富意蕴、重要价值和鲜明特征。首先,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蕴含丰富的哲学意蕴,体现了深邃的哲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并主张寓言于教,在形象生动的话语隐喻中彰显意识形态教育功能;其次,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重要价值,在理论方面,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理论,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在实践方面,它为促进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供行动指南,为解决意识形态教育问题提供科学方法,为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创新提供方向指引;最后,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尤其是唯物辩证法贯穿始终,使其显示出独特而辩证的特征,实现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整体性和针对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黄家周[2](2015)在《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完成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体现和生命力所在。遵循恰当的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精神文化生产理论、文化领导权思想、文化软实力思想是我们理解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地位,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则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我们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建设的视域,关注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加强对该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轫期。“五四”运动前后,广西籍进步知识分子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本地区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红七军、红八军和根据地苏维埃政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深受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牢固掌握了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权,向各阶层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鼓舞了广西民族群众的抗战斗志。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根据新的工作方针,发动群众开展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为配合解放军南下解放广西创造了必要的舆论氛围和群众条件。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拓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的文化艺术事业全面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体现了中共灵活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文革”十年却使广西文化艺术事业惨遭破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亦历经曲折。随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广西文化建设事业重现新的曙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呈现新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推进期。广西通过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工程、建设千里文化长廊工程、推进知识共享工程等活动,实现了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双学”活动的开展、“四个广西”建设理念的提出、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广西精神”的凝练、“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中国梦”理念和“四个全面”思想在广西的广泛宣传,彰显了新时期广西马克思大众化的新特征。我们通过对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的系统考察和分析,概括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六条基本路径:一是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其引领群众的能力;二是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四是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参与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作用;五是发扬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六是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本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过程中蕴含着以下特点:首先,围绕实现群众利益需求而确定目标任务;其次,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再次,采取了多层面的保障措施;最后,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代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选择和实现过程中依然有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尚存在某些路径不够顺畅、不够明晰、不够完备和适用性欠强等问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成效。新时期新形势下广西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第一,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围绕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充实民族教育的内容;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丰富民族教育的形式。第二,改善民族地区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第三,充分利用广西民族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特别是要着力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提升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程度。第四,建立和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我们应遵循统筹兼顾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健全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经费和奖惩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反馈和辅助等方面的实践机制。

白强[3](2019)在《新时代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拟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视角解决军队建设中遇到的挑战,运用中国共产党多年积累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经验和理论,指导新时代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克服外部环境的影响,实现习近平在十九大上提出的新时代强军目标,更好的为国家安全做出贡献。本文主要讨论环境改变对解放军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客观性影响,和如何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扭转各种挑战带来的解放军发展和建设问题,强调解放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的同时,也积极面对挑战和问题,寻求改革途径和创新机制,最终建立适应新时代解放军建军需求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论文第一部分,对研究的相关背景和意义进行阐述,并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明确各国对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都保持着重点关注的态度,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军队发展与建设的重要措施。论文第二部分,对解放军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简要概述,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的涵义和特征,阐述了解放军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并重点对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对于解放军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理论进行整理和分析,说明了历届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思想和理论,为本次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论文第三部分,对建国几十年来解放军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就进行了总结,说明在历届党中央的领导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十分巨大的成就,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是准确、客观有效的,也说明随着时代的变化,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和进步。论文第四部分,细化分析了新时代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及成因,通过综合分析新时代解放军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各方面挑战,指出各类挑战对军队官兵思想意识、三观树立、行为模式的影响,阐述我国军队在建设和发展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通过分析挑战产生的原因为下一步对策分析做出铺垫。论文第五部分,通过分析解放军强军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强化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应对策,从树立军人荣誉感和理想信念适应新时代国际环境,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新时代国内环境,转变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应对信息化,做好新时代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等四个方面入手,重点解决在新时代解放军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适应环境应对挑战的问题,通过针对性的研究与分析,针对国内、国外、网络、体制等问题给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其目的就是要坚持发扬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军队优良传统,积极适应新时代需求,实现新时代强军目标。

涂春雷[4](2020)在《习近平强军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顺应世界发展态势,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党情、军情,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强军思想紧扣“强军”这一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科学地提出了一系列涵盖战争指导、建军治军和改革创新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和决策部署,涉及政治、党建、作风、后勤、人才、装备、作战、训练等内容,军队形成了从建设到指挥到管理再到监督的链路,深刻阐释了在新时代怎样建设现代化军事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安全保障和力量支撑。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研究,尚缺乏完整的研究体系。研究的聚焦点主要在关于习近平强军兴军的系列讲话或重大战略部署的论述方面,研究视角有待拓展与创新。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我党历代领导人强军理论为基本依据,以2012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防和军队的系列讲话为线索,以军内外各大媒体出版和发表的有关强军兴军的着作、论文等研究成果为参考,采取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争对习近平强军思想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与呈现。本研究抓住习近平强军思想不断与时俱进的新变化、新内容、新形式和新特点,以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本质属性和核心内容为研究重点,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出发,结合其具体的实践,按照思想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的内在逻辑,将论文分为五部分撰写,绪论部分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国内外研究进行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总结了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形成渊源,第三部分将习近平强军思想内容归纳为三个方面:(1)新时代全面推进强军事业的使命目标;(2)新时代强军兴军的核心要义;(3)新时代强军兴军的方法策略。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逻辑递进、思想演进的过程。第四部分对习近平强军思想时代特征和重大意义做了研究分析。结语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并对今后研究方向和内容进行了展望。本文从宏观角度对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渊源、主要内容、时代特征和重大意义做了全面性的梳理和研究,构建了一个学习和把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内容框架,为深入理解和掌握习近平强军思想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力量建设、实现国防和军队改革创新、实现强军目标和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实践意义,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学习思路和研究视角。

刘栋[5](2020)在《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政党是政治组织,政治属性是政党第一位的属性。加强自身政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着标志。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自我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以来,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都十分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形成了讲政治的优良传统。运用马克思的“从后思索法”,结合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框架,追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历史,梳理和总结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能够深刻认识党的政治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政治建设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特殊的历史条件。通过对延安时期党的历史资料的挖掘,重点挖掘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三位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思想,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建设思想,总结延安时期以前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政治建设的经验,以求“研之有理”。厘清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条件和实践要求,是实现“研之有据”的重要前提。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既肩负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又面临着异常复杂的社会环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现实所需。从党面临的外部环境来看,既有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又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必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以提高战斗力。从我们党领导社会革命的角度来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处于局部执政阶段,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边区经济和民生建设的需要。从党的自我革命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组织内部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是一种复杂的系统性存在,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围绕自身政治建设进行了丰富实践,主要包括夯实思想根基以坚定政治信仰,完善党的领导机制加强政治领导,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能力,依托局部执政着力净化政治生态等。延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保证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方向和效果,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党员干部,营造了一个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进程。这一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特点在于,残酷的革命战争环境凸显了党的政治建设任务的艰巨性,斗争中突出了理论指导的创新性,出于革命的需要党的政治建设在军队方面表现尤其突出,价值追求方面凸显人民性。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是一个政党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法宝。循着历史逻辑,回顾和总结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在方向引领、核心领导、路线遵循、示范引领、整风运动、纪律约束等方面积累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宝贵经验。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初心和使命不动摇;把坚决维护党的领导核心、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重中之重;密切结合复杂环境,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加强党员党性修养,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强化制度保障,不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化;推动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其他各项建设协调共进。历史发展表明,只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才能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党组织战斗力,促进党的事业顺利发展。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无论党的建设推进到什么阶段,政治建设这个根本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周太山[6](2011)在《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是指邓小平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用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以及怎么样用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来教育武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观点体系,是由邓小平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地位、作用、主体、客体、内容、原则、方法、学风等方面的认识所构成的相对独立的、科学的观点体系。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条件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思想来源是前人和今人、中国人和外国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经验,主观条件是邓小平的个人素质。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形成发展过程的阶段划分,应该遵循科学的方法论原则,即历史性、客观性和主体性三原则的统一。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孕育萌芽(1922年—1929年)、初步形成(1929年—1949年)、深化发展(1949年—1974年)和完善成熟(1975年—1997年)四个阶段。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始终展示着其特色即朴实:语言通俗、道理朴实、务实管用。邓小平认为,不同历史时期,党的中心任务不同。同时代的中心任务相比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处于从属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时代的中心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任务。邓小平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提出了政治工作是我们的“真正优势”、“看家本领”的新论断,赋予了政治工作“生命线”地位新的内涵,强化了政治工作“生命线”地位。邓小平在不同历史时期,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多角度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大作用。建设一个成熟的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启发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阶级觉悟、为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精神动力和方向保证、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邓小平揭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五大作用。这五大作用构成-个有机整体,体现了建党、育人和改造世界的统一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共同发挥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大作用,体现着其“生命线”、“真正优势”、“看家本领”的地位。邓小平认为,无产阶级政党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与客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主要包括:各级党委;职能管理机构:理论研究机构;专门教育机构;革命军队;群团组织;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的特性主要体现在历史性、阶级性、目的性、受约性等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的特性决定了其具有育人、导向、示范、组织等作用。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的个体素质要求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能力素质。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方面要求无产阶级党性坚强、理论修养较高、道德高尚、作风良好;科学文化素质方面要求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知识面要广;健康素质方面要求身体健康能够顶得住,乐观积极,心理健康;能力素质要求有鉴别是非的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指挥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邓小平提出了“人人都要改造”、“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的思想。“人人”是指全国人民,具体地说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国人民解放军。其中,干部是关键客体,青年是重点客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客体具有历史性和主体性即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等特性;具有决策参与、进展制约、效果体现等作用。中国共产党与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与客体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任何人都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造。邓小平认为,马列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最根本的内容。学习马列主义有着重大意义:学习马列主义就是在为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党打牢理论基础;只有学习马列主义,才能提高我们解决新问题的本领;只有学习马列主义,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推向前进;学习马列主义,可以更加坚定我们的共产主义信念;学习马列主义,可以少犯错误,防止迷失方向和变质。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内容。学习毛泽东思想意义重大:可以提高党员的水平,克服党的理论水平低的弱点,可以提高我们解决新问题的本领,可以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使我们向前看,可以纯净党的组织,可以使我们少犯错误,可以澄清各种混乱思想,防止迷失方向和变质;只有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才能取得成功;不坚持毛泽东思想,我们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邓小平理论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在强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根本内容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同时,邓小平与时俱进地创造性地提出了邓小平理论,并有意识地把它作为新时期的中心内容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习邓小平理论,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需要;对于我们认清大局,坚定信念,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做好各项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红与专的辩证关系作了全面的精辟的阐述:专不等于红,也不等于白;专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红的表现;红一定要专;红专结合、红专统一。“四有”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有理想与有文化,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协调发展。邓小平主张和坚持灌输、党性、疏导、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原则。灌输是他人灌输和自我灌输的辩证统一。进行灌输,理论教育主体要有民主精神,要启发学生向着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要注重自我教育、自我灌输,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客体的主体性。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特别强调了党性原则的两个方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纪律性。坚持疏导原则有着重要意义:这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证党的领导正确的需要;这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这是尊重人的思想、行为活动规律的要求。正确地坚持疏导原则,必须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又疏又导,疏导结合;疏导与法纪手段相结合。邓小平倡导理论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其道理有: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如果马克思主义不能带来人民生活的改善,谁还相信马克思主义?其基本要求是:要把理论教育同解决群众的实际利益问题相结合;要实行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的方针;既要适用于理论教育客体,也要适用于理论教育主体。邓小平提出和坚持了拿笔杆子、透彻说理、从容讨论、榜样示范、因材施教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实现领导最广泛的方法是用笔杆子。邓小平对领导干部提出了要学会写文章的要求。透彻说理有着重要意义:只有透彻说理,才能说服群众;完全采用压制的办法,可在表面上收到一些效果但绝不巩固,更不会发扬群众的自动性,保持一致。其基本要求是采取民主的谦和的态度、循循善诱、积极耐烦、调查研究、充分说理。民主讨论的重要作用:才能使自己进步;能够集思广益;能够创新。榜样示范意义重大:党员、干部成为工作中的模范,是保证党的领导的重要条件之一;党员、干部不能成为群众的模范,就不合格;搞精神文明,关键是以身作则:国家的命运、党的命运、人民的命运需要有一个能够成为榜样的领导集体。因材施教的具体要求:要按照理论教育客体的经历、年龄、性别、阶级阶层、民族等的差异区别对待;要按照理论教育客体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区别对待;要按照时间地点的不同区别对待:对于同志的缺点或错误,要区别不同的情形采取不同的方针;对于各种错误倾向,应根据不同对象进行解释或者出而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最根本问题是学风问题。邓小平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他认为,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从实际出发,把实践经验加以概括。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实践经验加以概括,本身都内含一个前提: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可以用“结合”一词来概括邓小平阐发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的科学内涵。“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邓小平认为,学风问题是确定政治路线基础的思想路线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政治问题。“学马列要精,要管用”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根本要求。学马列要“精”,就是说要精通它,把握其精髓;要“管用”包含两层意思:要能有效地解决思想理论问题;要能进行理论创新,用创新理论去有效地解决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遇到的各种工作实践问题。要“精”是要“管用”的前提,要“管用”是要“精”的目的。它们之间是学习与实践、掌握原理与解决问题、坚持与发展的关系。“要精,要管用”,就是要求我们在学马列时要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结合。邓小平提出了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学术交流、端正党风、反对主观主义学风等培养马克思主义学风的途径。其中,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是最主要的两条。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是邓小平的一大贡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从理论价值上说,它以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全面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有助于我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从实践价值上说,它作为邓小平理论和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一部分,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石;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提供了理论指南;为我们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提供了深刻启示;为我们正确看待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贡献了卓越智慧。

王帅[7](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开启新征程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1)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大学生以独特的社会角色参与其中,社会发展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无不强烈撞击着大学生之思想,影响其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的时代风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全面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热点及形成变化过程,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现实样态、时代特质,全面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进而更深刻地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变化发展规律,对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聚焦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热点,系统回顾和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发展的历程,研究其现实样态、发展特点和变化规律,分析其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并以此为基础,研究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进一步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人的思想与时代环境密不可分。思想热点因其带有的价值反映、对立和冲突,是个体观念在一定社会条件下集中突显的部分,是日常生活中不同主体意图、动机相互作用的结果。(2)人的思想和行为受所处时代条件的影响、制约甚至支配。同时,思想热点和行为倾向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可以通过人的劳动实践,或者通过影响和指导人的实践而改造现实世界,甚至创造时代主题。作为大学生价值观集中反映的大学生思想热点,其变化发展特点更深刻地反映出这一作用规律。当前,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影响不断增强;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大学生代际特征愈加明显,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不断显现。“赢得青年,赢得未来”,从社会历史发展中描绘青年大学生思想热点图景,从时代变迁过程中把握青年大学生思想变化轨迹,从青年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规律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该承担的使命和责任。党的十九大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了新时代“两步走”的战略安排(3)。从时间发展上看,当前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的主要担当者。高等教育要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历史使命,要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复杂时代课题,这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实现,关系到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能否后继有人这一重大而根本性的问题,也是本论文研究的重大意义之所在。论文内容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章对思想热点的基础性问题进行解析。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为出发点,阐释思想热点的涵义、形成特点和表现样态。分析大学生思想热点的形成过程,从主体、介体、场域等要素入手,论述大学生思想热点“萌芽、汇聚、成型、释放、沉寂”的发展过程,探索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机理。思想热点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社会思潮和风气的前沿,正因如此,研究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才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一个重要课题。第二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历史图景。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以启动和探索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新时代以来为划分,具体梳理各个历史阶段大学生思想热点的基本状况,并进一步分析其主要变化脉络和发展轨迹,描绘其在大学生政治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感体验、文化认知等方面的基本样态。第三章阐释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影响因素。影响、制约甚至支配人们思想热点和行为倾向的因素各种各样,既有外部客观因素,也有内部主观因素。本章主要对大学生思想热点形成变化的动因进行时代背景分析,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入手,从社会宏观环境、文化发展、教育改革、主体特征四个方面,追寻大学生思想热点变化的根源和动力。第四章凝练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特征规律。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变化发展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规律,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热点是社会发展变化的集中反映,彰显出最为明显的时代特征。具体而言,大学生思想热点的变化和演进体现出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与主体需求相一致、与价值形态变迁相协同、并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等规律和特征。第五章从网络大数据分析和问卷调查两方面开展实证研究,印证大学生思想热点形成特点和演进规律,并以此分析研判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主要趋势。网络大数据调查的优势在于能处理海量网络文本数据,数据量大、较为客观;问卷调查的优势在于便于调查设计,易于开展交叉因素分析。两者互相配合,能更全面、真实地反映出大学生的思想热点状况,为实证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综合方法。第六章重点研究探讨增强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思想热点针对性实效性的策略。基于对大学生思想热点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出应重视和积极回应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关切,科学研判大学生思想热点发展趋势,强化理论武装打牢大学生的科学思想基础,改进方式方法,把握重点环节,提升思想热点的引导能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因而,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背景中深刻把握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规律,并以此来进一步研究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对于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论文正是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演进,关照思想热点研究的多学科视角,基于对大学生思想热点研究的历史性梳理和对当下大学生思想热点样态和特质的实证分析,着力描述大学生思想热点的现象特征,着力探究大学生思想热点的本质核心,着力分析大学生思想热点发展演进的历史特点及制约其发展变化的主客观要素,着力把握大学生思想热点发展的演变规律和内在机理,最后落脚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目标上,从而深刻彰显出大学生思想热点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形成论文研究分析的逻辑闭环。

刘尧[8](2019)在《习近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对意识形态工作甚为重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无数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当今中国发展的客观实践,辩证地继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本文横向对新时代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论述进行梳理,概括,归纳,总结,并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实践路径剖析论述。第一篇,基本概念阐释(第一、二章)。第一章,意识形态及相关概念梳理归纳,剖析习近平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涵的论述,阐释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重要地位、主要功能的论述。第二章,详释习近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论述的理论来源,并分析当下的国内外背景。第二篇,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立场论述(第三、四章)。第三章,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首先,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论述;其次,根据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高度凝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一元指导地位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最后,对习近平提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具体做法展开研究。第四章,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阐述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和外延界定;其次,分析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最后,对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方法进行研究。第三篇,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目标任务论述(第五、六、七章)。第五章,对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概括进行详细阐述,并研究其实现路径。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引导社会思潮。论述习近平对一些错误思潮的批驳,使人民明确自己的立场,与错误思潮作斗争,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第七章,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论述。鉴于当前对意识形态工作存在不同程度地认识误区,威胁到意识形态工作的安全,对此,必须正本清源、以正视听,全方位,多角度展开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工作。第四篇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途径论述。即第八章,分别对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路径进行阐释论述。综上所述,本文根据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结合国内外现状,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和探讨了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规律,目标任务,实现路径,以期为新时代的党、国家构建完整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新时代意识形态理论工作贡献一份力量,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保障。

刘长军[9](2016)在《《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49-1956)》文中提出自党的十七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连续出现在党的一些重要的会议和党的决定之中。党的十八大继续强调指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实践进行指导,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目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站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关键时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用来凝聚全民族共同思想基础的战略举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进行得如何,既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关乎党的执政合法性。研究历史重在映照当代。本文选取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这一时段,从党报切入,回顾了《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简要历程,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本文采取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研究方法,一方面考察《人民日报》关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等理论的宣传;另一方面紧紧围绕着党的中心工作,重点考察《人民日报》对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宣传与推动。本文在具体研究中发现《人民日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时刻突出了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鲜明特色,在宣传理论的时候强调学理论是用来指导具体实践的,在宣传和推动党的中心工作中时刻不忘记解释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通过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考察,本文总结梳理了《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效,以及凝练了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启示,由此完成了研究历史照映当代的研究价值。本文共分为9章。第1章为绪论,介绍了选题缘由、该问题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采取的具体研究方法、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第2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办党报出发,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创办党报的历程,梳理了《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地位的确立过程。第3章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文化以及社会领域的实际出发,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同时简要回顾了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进程。第4章围绕着《人民日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宣传进行考察:一是介绍了《人民日报》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二是梳理了《人民日报》如何推进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和运用;三是考察了《人民日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本载体的宣传;四是介绍了《人民日报》与其他媒介联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推进。第5章主要考察《人民日报》对毛泽东思想的宣传:一是介绍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二是结合党的中心任务以及思想文化领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传播了以“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毛泽东的人民民主专政思想、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毛泽东思想体系;三是结合社会主义改造的中心任务宣传了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四是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文本载体《毛泽东选集》的出版、发行以及受到国内外欢迎的盛况。第6章主要考察《人民日报》对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的宣传与推动:一是针对城市工人和干部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推动党对工人和干部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活动;二是针对当时新中国成立之初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困难,引导广大民众树立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信心:三是助推城市的建设;四是宣传和配合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第7章主要考察《人民日报》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制度建立的宣传与推动。第8章主要考察《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的成效:一是有助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二是推动了中心任务的顺利完成;三是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第9章主要考察《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一是分析了《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局限性;二是总结提炼了《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存在的现实启示。

喻军[10](2014)在《论谭政的军队政治工作理论及当代价值》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军政治工作史上,谭政是最早从事军队政治工作并在建国后长期担任我军政治工作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者之一。在他的革命生涯中,绝大部分时间从事军队政治工作,他把政治工作当作一门科学事业,以毕生精力为之奋斗。他的军队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是我军政治工作的巨大财富,无论是在过去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的每一重要历史时期,还是在当代我军铸就强军梦的新形势下,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当前,关于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的研究,集中于对谭政代表性理论文章如《谭政报告》的分析和研究,谭政军队政治工作艺术方法的研究,以及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理论贡献的研究,研究范围较窄,且成果欠丰富。目前,还没有系统研究谭政的政治工作全部思想内容的成果出现,这给本文的研究留下了空间。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对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理论的形成、发展、成熟和丰富进行梳理和厘清,确立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理论体系以及在我军政治工作史上的重要地位。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分析其政治工作原则、内容、特点与方法艺术,提出在当前形势下以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理论成果与实践成功经验为指导,积极探索,深入研究当代军队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特点、新问题,实现我军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谭政政治工作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历程,是我党军队政治工作史的一个缩影。从我党创建红军开始,我军政治工作开始萌芽。在三湾改编、井冈山的斗争中,谭政开始政治工作的初步实践和理论探索。在转战赣南时期到遵义会议的召开期间,谭政创造“打收条”的工作方法和为古田会议决议准备材料是谭政政治工作的发展时期。延安时期,“万言书”和《谭政报告》的撰写以及在整风运动中的政治工作标志着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成熟。从东北战场的思想政治工作到建国后担任我军政治工作主要领导人这段时间,是谭政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拓展和丰富其军队政治工作的历史时期。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军队政治工作理论指导下,特别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的政治思想影响下,逐步形成发展的,同时他也丰富了我军政治工作的理论,为军队政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历史地位是不容抹煞的。在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理论中,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坚持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以及瓦解敌军的政治工作方针是军队政治工作的主要原则,围绕原则的统领,政治工作主要内容是建立和完善党对军队的领导机制,建强政治工作队伍,强化军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政治工作放在“生命线”的高度,协调处理好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和对敌斗争中的政治工作等具体内容。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理论反映了谭政从事政治工作的危机意识、人本意识、大局观念等鲜明特点。谭政不仅在其理论中强调政治工作方法的运用,还在实践中对于具体工作方法的运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展现其在政治工作中的艺术魅力。他注重调查研究、区分对象进行教育和采用多样形式形成教育合力的工作方法,以及通俗易懂的语言艺术、以身示范的行为艺术、双向交流的民主艺术,是谭政军队政治工作方法的精髓。当代军队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产生了新的变化,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特征,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努力方向,准确把握官兵思想的动态趋势,发挥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的理论成果的指导作用,在强化军魂意识,拓展政治工作的保障功能,构建和谐官兵关系和军民关系等具体内容上与时俱进,在学习和借鉴谭政军对政治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今政治工作新特点,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二、坚持辩证法做好部队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坚持辩证法做好部队思想政治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二、相关概念解析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思想溯源
    第一节 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一、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目标
        二、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任务
        三、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内容
        四、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方法
    第二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二、列宁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第三节 中共历代领导人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一、毛泽东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二、邓小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三、江泽民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四、胡锦涛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第二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实践基础
    第一节 时代召唤: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时代背景
        一、历史方位
        二、国际背景
        三、国内背景
    第二节 历史借鉴: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历史依据
        一、对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成败得失的反思
        二、对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经验教训的借鉴
    第三节 现实需要: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现实依据
        一、顺应国内外意识形态教育形势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解决当前中国意识形态教育矛盾问题的必然选择
        三、十八大以来中国意识形态教育实践经验的理论提升
    第四节 发展历程: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发展脉络
        一、孕育阶段
        二、萌芽阶段
        三、探索阶段
        四、形成和发展阶段
第三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宏观设计
    第一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一、意识形态教育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二、意识形态教育是维护党和国家政治稳定大局的根本要求
        三、意识形态教育具有固本铸魂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根本目标
        二、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具体目标
    第三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根本任务
        二、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具体任务
    第四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方针和原则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方针
        二、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原则
第四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具体部署
    第一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
        四、党史国史教育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第二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
        一、宣传教育法
        二、舆论斗争法
        三、辩证分析法
        四、示范警示法
        五、滴水穿石法
    第三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
        一、宣传教育途径
        二、制度建设途径
        三、教育队伍建设途径
        四、重要支撑构筑途径
    第四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多维视角及具体要求
        一、领域维度具体要求
        二、群体维度具体要求
第五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意蕴、价值和特征
    第一节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意蕴
        一、哲理深邃: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哲学意蕴
        二、寓教于言: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话语隐喻
    第二节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价值
        一、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理论价值
        二、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实践价值
    第三节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特征
        一、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二、整体性和针对性的统一
        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四、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2)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选题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
第2章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关系相关问题探析
    2.1 有关概念阐释
        2.1.1 文化和文化建设
        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1.3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2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2.2.1 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
        2.2.2 精神文化生产理论
        2.2.3 文化领导权思想
        2.2.4 文化软实力思想
    2.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2.3.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2.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2.4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
        2.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2 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3 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和氛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5 民族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相辅相成
        2.5.1 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2.5.2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以民族文化建设为条件
第3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
    3.1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1.1 广西民族地区的总体概况
        3.1.2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2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发轫期
        3.2.1 广西对“五四”运动的声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2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3 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4 解放战争时期广西爱国民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3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开拓期
        3.3.1 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征程
        3.3.2 “文革”十年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经曲折
        3.3.3 思想大解放开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局面
    3.4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全面推进期
        3.4.1 广西系列文化建设工程与转型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4.2 广西“双学”活动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桂宣传
        3.4.3 “四个广西”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
        3.4.4 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与“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
        3.4.5 “广西精神”的凝练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提出
        3.4.6 党的十八大后广西的理论宣传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系列活动
第4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4.1 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引领群众能力
        4.1.1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贯穿于广西革命和建设的始终
        4.1.2 多渠道培养民族干部增强其引领民族群众的能力
    4.2 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4.2.1 重视有民族特点的报刊图书的宣传功能
        4.2.2 发挥民族文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作用
        4.2.3 善用传统大众媒体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
        4.2.4 发挥现代传媒打造理论传播新模式的作用
    4.3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
        4.3.1 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3.2 社会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4 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
        4.4.1 广西先进人物教育示范功能的发挥
        4.4.2 广西妇女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4.3 广西青年学生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5 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4.5.1 民族团结教育是广西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法宝
        4.5.2 新世纪新阶段广西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新举措
    4.6 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推进自身实践创新
        4.6.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4.6.2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5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主要特点
    5.1 明确的目标任务
        5.1.1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宣传马克思主义
        5.1.2 结合满足民族群众利益需求选择科学理论大众化的路径
    5.2 鲜明的民族特点
        5.2.1 以民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为宣传重点对象
        5.2.2 以普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重要内容
        5.2.3 运用民族文化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载体
    5.3 多层面的保障措施
        5.3.1 物质保障
        5.3.2 组织保障
        5.3.3 人力保障
        5.3.4 制度保障
    5.4 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
        5.4.1 多样化态势
        5.4.2 综合化态势
第6章 完善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思考
    6.1 阻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6.1.1 主要问题
        6.1.2 制约因素
    6.2 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
        6.2.1 发展民族教育提升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
        6.2.2 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并充实民族教育内容
        6.2.3 根据民族地区特点丰富民族教育形式
    6.3 改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6.3.1 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6.3.2 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
        6.3.3 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6.3.4 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及培育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意识
    6.4 利用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6.4.1 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因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
        6.4.2 深入挖掘和弘扬广西红色文化
        6.4.3 广泛宣传和践行广西精神
    6.5 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
        6.5.1 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
        6.5.2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制度
        6.5.3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着及科研情况

(3)新时代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新时代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概述
    2.1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
    2.2 新时代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特征
    2.3 新时代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2.4 历届领导集体关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理论
第三章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取得的成就
    3.1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突出规范化
    3.2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突出时代特征
    3.3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上更加多样
    3.4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科学化
    3.5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软硬件条件显着改善
第四章 新时代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成因分析
    4.1 新时代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4.2 新时代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挑战的成因分析
第五章 加强新时代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5.1 树立军人崇高理想信念以适应新时代国际环境
    5.2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适应新时代国内环境
    5.3 改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应对信息化带来的工作挑战
    5.4 做好新时代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习近平强军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强军思想
        1.3.2 习近平强军思想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1 国内研究综述
        1.4.2 国外研究综述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之处
2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渊源
    2.1 理论基石
        2.1.1 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思想
        2.1.2 列宁军事思想
    2.2 思想来源
        2.2.1 毛泽东军事思想
        2.2.2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思想
        2.2.3 江泽民关于军队建设的思想
        2.2.4 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思想
    2.3 时代背景
        2.3.1 世界正在历经前所未有之大变局
        2.3.2 国际军事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
        2.3.3 我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
        2.3.4 军队要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有力保证
3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新时代全面推进强军事业的使命目标
        3.1.1 强军使命
        3.1.2 强军目标
    3.2 新时代强军兴军的核心要义
        3.2.1 强军之魂——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军魂
        3.2.2 强军之要——掌握强军打赢的科学方法论
        3.2.3 强军之基——作风优良是人民军队的根基
        3.2.4 强军之本——政治建军确保我军本色不变
    3.3 新时代强军兴军的方法策略
        3.3.1 强军关键——改革强军是发展致胜的关键一招
        3.3.2 强军动力——创新是引领我军进步的动力源泉
        3.3.3 强军路径——军民融合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
        3.3.4 强军保障——依法治军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4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时代特征和重大意义
    4.1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时代特征
        4.1.1 优良传统的继承性
        4.1.2 工作导向的引领性
        4.1.3 践行方式的务实性
        4.1.4 全面统筹的战略性
    4.2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重大意义
        4.2.1 政治意义——立起了新时代听党指挥的看齐基准
        4.2.2 路径意义——提供了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实现路径
        4.2.3 理论价值——谱写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新篇章
        4.2.4 实践价值——提供了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根本遵循
    4.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5)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情况
        (三)对国内外研究状况的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一、延安时期和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
        (一)延安时期
        (二)党的政治建设
        (三)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
    二、政治和讲政治
        (一)政治
        (二)讲政治
    三、党的建设与政治建设
        (一)党的建设
        (二)党的建设层面的政治建设
        (三)国家建设层面的政治建设
    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党的政治建设
第二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的政治建设思想
        (一)无产阶级政党发展必须坚定政治信仰
        (二)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革命事业的政治领导
        (三)政治能力的提高是共产党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无产阶级政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治生态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政治思想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精华
        (二)中国传统政治忠诚观涵养政德
        (三)中国传统大局观给予历史启迪
        (四)中国传统廉洁文化的养料滋养
    三、中国共产党自身政治建设积累的经验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员思想政治化的要求
        (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提高政治能力是从政治上建设党的着眼点
        (四)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条件和实践要求
    一、历史条件:相对稳固的根据地得以创建
        (一)根据地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二)局部执政奠定了较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共产国际的变化增强了党的自主性
    二、实践需要:应对复杂的革命形势的迫切要求
        (一)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可靠保证
        (二)应对外部困境和危机的内在要求
        (三)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必然结果
    三、党建要求: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内在逻辑使然
        (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党员政治信仰
        (二)党的政治领导弱化的状况需要及时扭转
        (三)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亟待提高
        (四)保持党的自身肌体健康需净化政治生态
第四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实践
    一、夯实思想根基以坚定政治信仰
        (一)加强理论武装以提高党的战斗力
        (二)实事求是地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立场
    二、完善党的领导机制加强政治领导
        (一)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二)建立中国共产党一元化领导体制
        (三)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领导制度
        (四)坚持群众路线这一基本领导方法
    三、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能力
        (一)增强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
        (二)彰显边区各机关政治属性
        (三)发挥群团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
        (四)在政治历练中提高党员干部政治能力
    四、依托局部执政着力净化政治生态
        (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生活政治性
        (二)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以促进全党团结统一
        (三)突出政治标准选拔干部以确保德才兼备
        (四)建设廉洁政治以保持党员干部清正廉洁
第五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成就及特点
    一、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成就
        (一)保证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方向和效果
        (二)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三)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
        (四)营造了一个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五)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进程
    二、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特点
        (一)形势严峻彰显任务艰巨性
        (二)理论指导方面创新性突出
        (三)具体实践方面侧重于军队
        (四)价值追求方面凸显人民性
第六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经验及当代启示
    一、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灵魂
        (二)保证全党服从中央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三)坚持正确政治路线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遵循
        (四)党员干部示范引领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
        (五)延安时期以整风形式加强政治建设是党的伟大创举
        (六)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对当代的启示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党的历史使命
        (二)将维护党的核心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重中之重
        (三)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四)加强党员党性修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五)强化制度保障,不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化
        (六)推动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其他各项建设协调共进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之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逻辑结构
第一章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一) 历史条件:革命、建设和改革
        (二) 理论基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三) 思想来源:实践经验
        (四) 主观条件:个人素质
    二、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一) 邓小平的理论教育思想形成发展过程阶段划分的方法论原则
        (二)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三、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特色
        (一) 语言通俗
        (二) 道理朴实
        (三) 务实管用
第二章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地位与作用思想
    一、邓小平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地位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
        (二) "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我们的"真正优势"、"看家本领"
    二、邓小平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作用
        (一) "建设一个成熟的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二) 启发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阶级觉悟
        (三) 为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精神动力和方向保证
        (四) 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五) 促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第三章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与客体思想
    一、邓小平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的内涵与外延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的特性与作用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的个体素质
    二、邓小平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客体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客体的内涵与外延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客体的特性与作用
    三、邓小平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与客体相互依存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与客体相互转化
第四章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思想
    一、邓小平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
        (一) 最根本内容:马列主义
        (二) 根本内容:毛泽东思想
        (三) 新时期中心内容:邓小平理论
    二、邓小平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关系
        (一) "要学会多种知识"
        (二) 正确理解、合理要求"又红又专"
第五章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原则与方法思想
    一、邓小平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原则
        (一) 灌输原则
        (二) 党性原则
        (三) 疏导原则
        (四) 理论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二、邓小平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
        (一) "拿笔杆子"
        (二) "透彻说理"
        (三) "从容讨论"
        (四) 榜样示范
        (五) 因材施教
第六章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思想
    一、邓小平论马克思主义学风的科学内涵
        (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 "把实践经验加以概括"
    二、邓小平论马克思主义学风的重要意义
        (一) 学风问题是确定政治路线基础的思想路线问题
        (二) 学风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政治问题
    三、邓小平论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根本要求
        (一) 学马列要"精"
        (二) 学马列要"管用"
        (三) 要"精"和要"管用"紧密相关
    四、邓小平论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培养途径
        (一) "实事求是"
        (二) "走群众路线"
        (三) "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
        (四) 提倡学术交流
        (五) 端正党风
        (六) 反对主观主义学风
第七章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重要价值
    一、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二) 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二、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石
        (一) 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二) 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
    三、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提供了理论指南
        (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三)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四、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提供了深刻启示
        (一)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五、为正确看待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贡献了卓越智慧
        (一) 要辩证地认识意识形态多样性对马克思主义主导性的影响
        (二) 要辩证地对待意识形态多样性与马克思主义主导性的关系
        (三) 要用辩证方法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7)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二)研究目的
    二、研究综述
        (一)研究现状概览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思想热点研究的基础性问题解析
    一、思想热点相关概念释义
        (一)思想热点的基本涵义
        (二)思想热点的主要特征
        (三)思想热点的表现形态
    二、思想热点研究的理论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及相关问题的基本观点
        (二)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关于思想及相关问题的主要论述
        (三)思想热点研究的多学科理论借鉴
    三、大学生思想热点的形成及演进
        (一)大学生思想热点形成的主要条件
        (二)大学生思想热点形成和运行过程
        (三)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价值蕴涵
        (四)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与时代发展的协同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历史图景
    一、改革开放启动和全面推进时期的大学生思想热点(1978 年-1992 年)
        (一)改革开放启动和全面推进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二)这一时期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现象
        (三)这一时期大学生思想热点及特征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大学生思想热点(1992 年-2002 年)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二)这一时期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现象
        (三)这一时期大学生思想热点及特征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大学生思想热点(2002 年-2012 年)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二)这一时期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现象
        (三)这一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热点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大学生思想热点(2012 年至今)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时代特征
        (二)这一时期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现象
        (三)这一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热点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宏观因素的影响作用分析
        (一)政治建设与主流意识形态引领
        (二)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建设成就
        (三)利益结构调整与社会阶层分化
        (四)国际格局变化和国际地位提升
    二、文化发展因素的影响作用分析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文化传播
        (二)经济全球化带来思想文化冲击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繁荣
    三、教育改革因素的影响作用分析
        (一)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对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影响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思想热点的引导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热点的涵育
    四、主体自我因素的影响作用分析
        (一)知识结构变化速度加快
        (二)心理因素复杂特征突出
        (三)价值取向多元化构成明显
        (四)社会角色多样性转变衍生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规律性表征
    一、时代环境是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逻辑起点
        (一)社会经济发展决定思想热点演进样态
        (二)社会意识形态主导思想热点演进方向
        (三)科学技术进步改变思想热点演进速率
    二、发展需求是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内在动因
        (一)大学生成长诉求在思想热点演进中的反映
        (二)大学生个性特征在思想热点演进中的体现
    三、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与价值观形态变迁的协同效应
        (一)价值目标务实化与思想热点内容的通俗化
        (二)价值标准多维化与思想热点评价的差异化
        (三)价值取向多样化与思想热点类型的多层次化
    四、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差异发展的反作用
        (一)大学生思想热点的不同步变化
        (二)大学生思想热点的非线性变化
        (三)大学生思想热点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
第五章 当前大学生思想热点的实证研究
    一、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大学生思想热点实证研究
        (一)互联网大数据调查的方法概述
        (二)互联网大数据调查的样本情况
        (三)基于互联网大数据调查的数据描述与分析
    二、基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思想热点实证研究
        (一)本研究问卷调查的方法概述
        (二)问卷调查的样本情况
        (三)基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思想热点数据描述与分析
    三、调查反映的大学生思想热点的主要特征
        (一)思想热点的多样主题中凸显情感内核
        (二)思想热点的态度价值总体积极向上
        (三)思想热点的表达方式深受网络亚文化影响
        (四)思想热点集中反映大学生现阶段的发展需要
    四、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发展趋向
        (一)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更加突出
        (二)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影响更加深刻
        (三)文化融合创新的影响更加广泛
第六章 增强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思想热点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积极回应大学生思想热点的问题关切
        (一)理解和尊重大学生个性特征
        (二)把握和满足思想热点的合理性需求
        (三)正视和应对思想热点的非理性表达
    二、科学研判大学生思想热点的发展趋势
        (一)增强大学生思想热点趋向研判的科学性
        (二)建立大学生思想热点趋向研判的联动机制
    三、打牢学生成长发展的科学思想基础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
        (二)坚持以优秀中华文化增强自信
        (三)坚持以“四个正确认识”为培养导向
    四、把握提升思想热点引导能力的关键环节
        (一)遵循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二)在增强课堂内外协同中加强引导
        (三)在强化网络主旋律传播中加强引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习近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
第一篇 基本概念梳理阐释
    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本概念阐释
        1.1 意识形态理论
        1.1.1 意识形态概念及发展
        1.1.2 意识形态基本特征
        1.1.3 意识形态主要功能
        1.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1.2.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本内涵
        1.2.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鲜明特征
        1.2.3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要功能
        1.3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重要地位论述
        1.3.1 事关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
        1.3.2 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及国家的长治久安
        1.3.3 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
        1.4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主要功能论述
        1.4.1 决定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1.4.2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1.4.3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 习近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论述的理论基础和背景条件
        2.1 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2.1.2 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2.2 国际背景
        2.2.1 国际政治领域
        2.2.2 思想文化领域
        2.2.3 全球化网络化领域
        2.3 国内背景
        2.3.1 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发展时期
        2.3.2 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二篇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立场论述
    3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3.1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
        3.1.1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1.2 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3.1.3 马克思主义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
        3.2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
        3.2.1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挑战
        3.2.2 思想文化多元化并存的挑战
        3.2.3 网络信息化的挑战
        3.3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主要方法
        3.3.1 坚持党性原则
        3.3.2 党员、干部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3.3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4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4.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4.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4.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有机统一
        4.2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
        4.2.1 党和人民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
        4.2.2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4.2.3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3 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4.3.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4.3.2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4.3.3 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特色”
第三篇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目标任务论述
    5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5.1.1 国家层面
        5.1.2 社会层面
        5.1.3 个人层面
        5.2 坚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5.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
        5.2.2 党与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指南
        5.2.3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思想指引
        5.3 找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点
        5.3.1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3.2 重点关注相关领域
        5.3.3 注重大众化通俗化
    6 马克思主义引导社会思潮的论述
        6.1 新自由主义思潮
        6.1.1 新自由思潮的产生和基本观点
        6.1.2 习近平反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主要内容
        6.1.3 坚决抵制新自由主义思潮
        6.2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6.2.1 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特点
        6.2.2 习近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内容
        6.2.3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
        6.3 改革开放质疑论及其反思
        6.3.1 改革开放质疑论的基本观点
        6.3.2 习近平反对改革开放质疑论的主要内容
        6.3.3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6.4 马克思主义引导社会思潮
        6.4.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6.4.2 科学处理“一元”与“多元”的关系
        6.4.3 增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话语权
    7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安全重要论述
        7.1 把握意识形态工作新态势
        7.1.1 新时代党组织意识形态现状
        7.1.2 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
        7.1.3 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隐患
        7.2 坚守网络意识形态主战场
        7.2.1 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7.2.2 构建意识形态科技生态体系
        7.2.3 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7.3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方法
        7.3.1 一以贯之马克思集体主义的意识形态基础
        7.3.2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三权”的系统建设
        7.3.3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第四篇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途径论述
    8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路径
        8.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基本原则
        8.1.1 坚持一元化和多样性相统一
        8.1.2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8.1.3 坚持根本和创新发展相统一
        8.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主要路径
        8.2.1 坚持不懈加强思想理论武装
        8.2.2 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
        8.2.3 加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和系统建设
        8.2.4 坚持意识形态建设贯彻全过程
        8.2.5 巩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8.2.6 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建设
        8.2.7 增强宣传思想工作者队伍的“四力”
        8.2.8 讲好中国故事更好传播中国声音
结语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缘起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目前的研究现状
        1.2.2 研究评析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
        1.4.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指向
        1.4.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第2章 《人民日报》党中央机关报地位的确立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办报实践与论述
        2.1.1 马克思恩格斯办报实践与论述
        2.1.2 列宁办报实践与论述
    2.2 党中央机关报地位的初步确立
        2.2.1 中国共产党办党报的历史回顾
        2.2.2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
        2.2.3 晋察冀日报
        2.2.4 华北《人民日报》
    2.3 党中央机关报地位的确立
        2.3.1 改变隶属关系,配备精干领导
        2.3.2 突出面向全国的特点
        2.3.3 发挥社论和重要评论的权威影响
        2.3.4 确立在报刊中的核心地位
第3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3.1.1 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
        3.1.2 引领社会发展的需要
        3.1.3 意识形态领域除旧布新的需要
    3.2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行性
        3.2.1 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
        3.2.2 民主革命时期积累了有益经验
        3.2.3 新社会对民众产生强烈吸引力
    3.3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阶段
        3.3.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3.2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4章 《人民日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宣传
    4.1 直接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1.1 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
        4.1.2 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4.1.3 宣传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4.1.4 宣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4.1.5 宣传列宁党的建设学说
        4.1.6 宣传国家问题以及民族问题学说
    4.2 号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
        4.2.1 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方法
        4.2.2 号召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国家建设
    4.3 宣传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编译出版情况
        4.3.1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全集选集的宣传介绍
        4.3.2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着作单行中译本的宣传介绍
    4.4 助推其他媒体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传播
        4.4.1 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动
        4.4.2 与有关报刊联动
第5章 《人民日报》对毛泽东思想的宣传
    5.1 宣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
    5.2 宣传毛泽东思想
        5.2.1 宣传毛泽东哲学思想
        5.2.2 宣传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5.2.3 宣传毛泽东文艺思想
        5.2.4 宣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5.3 宣传《毛泽东选集》
第6章 《人民日报》对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的宣传
    6.1 对工人和干部开展教育的宣传与推动
        6.1.1 对工人阶级开展政治理论教育的宣传与推动
        6.1.2 对在职干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宣传与推进
    6.2 引导广大民众树立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信心
        6.2.1 对党和国家指示精神的宣传与推动
        6.2.2 纠正错误,传播经验,确保工作正常推进
    6.3 助力城市管理与城市建设
        6.3.1 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城市工作的决定
        6.3.2 推进工农联盟的宣传教育,展示工农互助成效
        6.3.3 宣传城市建设的原则、方向和重点顺序
    6.4 宣传和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6.4.1 号召人民为工业化建设奋斗
        6.4.2 阐明工业化建设的缘由、重点以及需要处理的关系
        6.4.3 宣传展示工业化进程与成效
第7章 《人民日报》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宣传
    7.1 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宣传
        7.1.1 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与推动
        7.1.2 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宣传与推动
        7.1.3 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宣传与推动
    7.2 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宣传
        7.2.1 传播党中央和国家的政策主张,刊发社论和评论文章进行推进
        7.2.2 介绍各地工作经验,展示社会主义改造成就
    7.3 对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制的宣传
        7.3.1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宣传
        7.3.2 对其他法律法规的宣传
第8章 《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
    8.1 有助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
        8.1.1 增进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认识
        8.1.2 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提升
        8.1.3 推动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掌握
    8.2 助推了党的中心任务的顺利完成
        8.2.1 助推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8.2.2 助推国民经济的恢复
        8.2.3 助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8.2.4 助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8.3 促进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第9章 《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
    9.1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局限
        9.1.1 时代局限性较为明显
        9.1.2 助推了思想文化领域的不当批判
        9.1.3 囿于苏联报刊的版式和内容
    9.2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
        9.2.1 确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准则
        9.2.2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方式
        9.2.3 关注不同群体的需求,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佳效果的根本途径
余论“三个自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保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科研成果

(10)论谭政的军队政治工作理论及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0.1 选题缘由及意义
    0.2 研究综述与评析
    0.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0.4 写作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 谭政军队政治工作与实践的理论渊源
    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政治军事思想对谭政的影响
        1.1.1 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性质的理论对谭政的影响
        1.1.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在战争中的作用理论对谭政的影响
        1.1.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战争的理论对谭政的影响
        1.1.4 马克思主义关于军队性质的理论对谭政的影响
    1.2 党的老一辈军队思想政治工作者对谭政的影响
        1.2.1 毛泽东及其军队政治工作理论对谭政的影响
        1.2.2 罗荣桓及其军队政治工作思想对谭政的影响
2 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
    2.1 “士兵中没有思想工作,就要乱套了”——谭政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萌芽
        2.1.1 结识毛泽东罗荣桓开启对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1.2 从事宣传工作初步积累政治工作实践经验
        2.1.3 担任前委秘书开始政治工作的理论思考
    2.2 “战斗详报”与“万言书”——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2.2.1 “处理俘虏工作”、“打收条”与“调查研究”:转战赣南闽西的政治工作
        2.2.2 “战斗详报”与“政治工作报告”:反“围剿”与长征中的政治工作
        2.2.3 “万言书”:对政治工作理论的全面论述
    2.3 “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理论的成熟
        2.3.1 “指示”:八路军东进抗日和新四军政治工作“纠偏”的理论贡献
        2.3.2 “训令”:整风运动中围绕“纯洁队伍”、“加强对敌工作”的理论贡献
        2.3.3 “谭政报告”:军队政治工作理论的里程碑
    2.4 “我们必须保持革命的步伐,勇往直前,决不能在中途停顿下来。”——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理论的丰富
        2.4.1 “诉苦运动”与“五整一查”:东北根据地因时而变的政治工作
        2.4.2 “政治动员”与“入城纪律”辽沈、平津战役中因情而变的政治工作
        2.4.3 围绕中心工作,解决具体问题,不断丰富建军新阶段的政治工作理论
3 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理论的主要内容
    3.1 “人民军队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3.1.1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政治工作原则之理论缘由
        3.1.2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政治工作原则之实现途径
    3.2 “我们的军队是彻底拥护人民利益的”——人民军队的性质
        3.2.1 人民军队的性质要求必须有革命的政治工作
        3.2.2 军民鱼水关系是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
        3.2.3 民主建军是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原则
    3.3 “军队的方向就是政治工作的方向”——军队政治工作的摆位
        3.3.1 军队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
        3.3.2 军事工作与政治工作的关系
    3.4 “从敌军内部扩大官兵之间的矛盾与对立”——瓦解敌军的工作
4 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的特点
    4.1 危机意识——军队政治工作的动力源泉
        4.1.1 准确把握军队构成,改造官兵非无产阶级思想
        4.1.2 及时把握事态发展,坚持军队建设基本原则
        4.1.3 科学预见发展前景,提升军队文化教育水平
    4.2 人本思想——军队政治工作的立足基点
        4.2.1 官兵教育中的人本思想
        4.2.2 群众教育中的人本思想
        4.2.3 对敌斗争中的人本思想
    4.3 大局观念——军队政治工作的准确定位
        4.3.1 军队政治工作服从党的中心工作
        4.3.2 局部战争中的政治工作服从战略全局
5 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的方法
    5.1 坚持群众路线,注重调查研究
        5.1.1 政治工作实践中的调查研究
        5.1.2 政治工作理论总结提升中的调查研究
        5.1.3 政治工作理论回归现实的调查研究
    5.2 区分不同对象,遵循教育规律
        5.2.1 军队教育以无产阶级理论教育为中心
        5.2.2 群众教育以拥军教育为重点
        5.2.3 对敌工作以瓦解敌军、改造俘虏为目标
    5.3 采取多样形式,形成教育合力
        5.3.1 以整风运动为抓手,纠正军队错误偏向
        5.3.2 以战前教育为契机,提高军队战斗力量
        5.3.3 以战后教育为总结,考评政治工作实效
6 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的艺术
    6.1 通俗易懂的语言艺术
        6.1.1 生情构境,以情动人
        6.1.2 提出问题,适时启发
        6.1.3 正反相合,强调主旨
    6.2 以身示范的行为艺术
        6.2.1 身先士卒,学习理论
        6.2.2 以身作则、廉洁奉公
    6.3 双向交流的民主艺术
7 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理论的历史地位
    7.1 军队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论丰富
        7.1.1 谭政报告对“生命线”理论确立的贡献
        7.1.2 谭政对军队政治工作地位和作用理论的丰富
    7.2 对人民军队性质及相关理论内涵的丰富
        7.2.1 谭政对人民军队性质内涵的丰富
        7.2.2 谭政对党指挥枪理论的丰富
        7.2.3 谭政对军民关系理论的丰富
    7.3 关于对敌政治工作理论的进一步丰富
        7.3.1 区别工作对象,采取不同措施
        7.3.2 根据战争形势,适时开展对敌工作
        7.3.3 改造俘虏,人尽其用
8 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当代价值
    8.1 坚持与时俱进,把握军队政治工作的新变化
        8.1.1 关注环境条件新变化,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特征
        8.1.2 关注政治工作新内容,明确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方向
        8.1.3 关注教育对象新特点,准确把握官兵思想行为的变化趋势
    8.2 坚持科学发展,丰富军队政治工作的新内涵
        8.2.1 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进一步强化军魂意识
        8.2.2 强化生命线意识,拓展政治工作保证功能
        8.2.3 加强民主法制教育,构建和谐官兵关系
        8.2.4 大力推进双拥工作,发展新型军民关系
        8.2.5 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政治工作的新内容
    8.3 坚持开拓创新,探索军队政治工作新方法
        8.3.1 优化政工队伍,建强施教主体
        8.3.2 优化工作机制,完善制度保障
        8.3.3 创新工作方法,提升教育实效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坚持辩证法做好部队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研究[D]. 王海霞.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2]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D]. 黄家周.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 [3]新时代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 白强.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4]习近平强军思想研究[D]. 涂春雷. 西华大学, 2020(01)
  • [5]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D]. 刘栋. 兰州大学, 2020(01)
  • [6]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D]. 周太山. 武汉大学, 2011(04)
  • [7]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研究[D]. 王帅.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8]习近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研究[D]. 刘尧.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9]《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49-1956)[D]. 刘长军.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2)
  • [10]论谭政的军队政治工作理论及当代价值[D]. 喻军. 中南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坚持辩证法搞好军队思想政治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