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能储存新技术——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电能储存新技术——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一、电能贮存新技术——压缩空气蓄能电站(论文文献综述)

刘石,杨毅,胡亚轩,黄正,刘志刚,梁崇淦,王红星,魏增福[1](2022)在《典型储电方式的结构特点及碳中和愿景下的发展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2060年的电力市场数据对未来储电装机容量进行估算,并对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电和电池储电进行调研,基于其结构、优缺点和性能,分析和预测它们的未来发展趋势,为可再生能源发电份额大幅度增加情况下推广储电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在未来较长时期,抽水蓄能电站仍会占储电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技术升级后的压缩空气储电将会迎来市场爆发,在余热回收利用的地上中小型储电领域得到商业化推广;电池在储电市场的占比将快速增长,退役电池成为未来的重要增长点。综合分析认为,储电市场前景广阔,未来较长时间将会是抽水蓄能平稳增长为主,压缩空气储能和锂电快速增长为辅的局面,从而保证双碳目标的顺利达成。

张松岩,苗世洪,尹斌鑫,姚福星,王廷涛[2](2022)在《考虑火电深度调峰的多类型储能经济性分析》文中提出在清洁能源大规模接入和电网调峰压力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储能装置和深度调峰火电机组作为促进新能源消纳和平抑电网峰谷差的重要调节资源,已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文章综合考虑了多类型储能装置的自身特点,并结合了火电机组的深度调峰特性,对不同类型储能装置参与调峰的经济效益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选取并建立了最具代表性的3种能量型储能系统(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和锂离子电池储能)的运行模型;其次,考虑火电机组的深度调峰特性,建立了火电机组的运行模型和经济性模型;再次,考虑多类型储能系统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构建了考虑火电机组深度调峰的多类型储能系统日前经济调度模型,并据此开展了多类型储能经济性对比分析;最后,基于某地区的典型日数据开展了算例仿真,对比分析了各类型储能电站的经济效益并给出了储能容量配置建议。

李可愚[3](2021)在《华为、特斯拉大举杀入电化学储能市场》文中研究表明12月3日,工信部印发《“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其中强调在主要碳排放行业以及绿色氢能与可再生能源应用、新型储能等领域,实施一批降碳效果突出、带动性强的重大工程。这只是储能项目受到政策层面关注的最新例证。截至目前,我国已有25个省份发布文件明确新能源配

吴皓文,王军,龚迎莉,杨海瑞,张缦,黄中[4](2021)在《储能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大比例消纳新能源,探索储能技术的发展方向,通过文献调研,综述了当前国内外储能技术的发展现状,并介绍了几种常见储能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与实际应用案例。在此基础上,综合比较各种储能技术的优缺点与面临的挑战,最终分析了该技术或系统未来的发展前景。总体来说,储能技术能增加电网灵活性、改善电力质量、促进新能源消纳,而不同的储能技术也有各自的特点与适用场景,目前有多种储能技术并行发展。抽水蓄能技术成熟、成本较低,是大规模储能系统的中流砥柱,其中,地下抽水蓄能及海洋抽水蓄能的相关研究开拓了抽水蓄能技术的发展潜力。飞轮储能、超导磁储能与超级电容的响应速度快、功率密度高,适合用于支持电能质量,但储能容量较小,且目前材料或系统设备生产成本较高,因此应用相对受限。压缩空气储能的储能效率较低、选址要求高,其中,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是目前最主要的新型技术,对环境更为友好,亦可提升系统效率。电化学储能呈现多项技术并行发展的局面,安装灵活、可依应用需求设计储能规模、建设周期相对较短是多数电化学储能的优势。锂离子电池的项目数量居于首位、应用广泛;铅酸电池历史悠久、技术成熟,但不环保、寿命短;液流电池和钠硫电池等新兴电池储能技术则提供了更多选择。储热、储氢技术亦为值得研究探索的领域,扩展了储能技术的应用场景。概括而论,核心技术突破、降低应用成本、保障市场机制以及完善政策制度是左右储能技术发展的关键。

刘英军,刘亚奇,张华良,徐玉杰,陈海生[5](2021)在《我国储能政策分析与建议》文中研究表明为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完善优化现有电力系统,提高整体能源利用效率,世界主要国家均出台支持储能大规模发展的政策措施。尽管我国储能产业发展迅速,但仍处于从政策层面向行动计划过渡的时期。本文简要介绍了储能在全球绿色能源革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全球储能产业的发展现状,从储能产业发展规划、储能应用在电力市场中的激励政策、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发展政策和新能源汽车类政策等方面,对我国国家层面的储能政策进行了梳理;然后从"十三五"时期能源规划类、调峰辅助市场运营规则类、地方补贴政策、储能协同可再生能源政策以及峰谷电价政策等方面,对我国地方政策进行了分析;并对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两个企业近年储能政策方向的转变进行了研究,最后分析了我国储能政策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储能发展的政策建议。

李凯强[6](2021)在《基于蜂拥算法的智能电网暂态稳定分布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楼宇、工厂、数据中心、医疗设施等基建的规模要求越来越高,设备的种类越来越复杂多样,以及非线性荷载比重增大,供电的连贯性和稳定性愈发重要。通讯技术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大力提升,使得多智能体分布式控制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从而为电网控制优化问题、分布式负荷频率、电压调频等问题提供了相应基础。电网融合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有助于电网接入分布式能源装置,提高了电网在运行效率和暂态稳定方面的性能。但同时对智能电网的网络安全和电力系统的稳定等带来新的挑战。因此,针对信息反馈、控制和处理的时效问题,本文从信息物理系统的信息网络和物理设备交互影响角度出发,依据多智能体蜂拥控制理论和分区优化思想,提出系统快速恢复的稳定控制方法,提高了智能电网暂态稳定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针对智能电网进行信息-物理交互系统建模,考虑将整个智能电网视为一个可控的多智能体系统,每个智能体包含一台同步发电机、相位测量单元和传感器等装置,给出一种能够描述各智能体间的智能电网信息物理耦合交互框架。在所构建信息-物理交互系统模型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蜂拥算法的分布式控制器,解决智能电网信息-物理网络融合系统的稳定运行问题。其次,进一步提出一种基于分区优化分布式控制策略,以提高智能电网暂态稳定性和弹性。该策略可用于解决智能电网的信息计算及冗余性和控制器的性能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通信处理的成本,从而提高系统稳定性。利用状态相似性,对各智能体进行分区,以“领导-跟随”协同方式,实现对智能体更加优化的分布式控制。通过信息-物理耦合及储能装置的作用,进行功率调节,使智能电网中所有同步发电机恢复同步运行状态。最后,基于MATLAB/Simulink平台采用IEEE39节点系统,进行仿真实验验证。验证了第三章所提出的基于蜂拥算法的智能电网分布式控制器的可行性。通过与其他控制方法作对比,验证了第四章所提出的基于分区优化分布式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而且能更快地恢复系统稳定。此项研究可以合理降低设备运行成本,提高系统响应速度,增强智能电网的暂态稳定性。

文军,刘楠,裴杰,徐若晨,刘大为[7](2021)在《储能技术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分析》文中提出储能技术的复杂性和不同的应用场景,对储能方案成本评估造成巨大的挑战。因此,储能方案成本评估需要基于平准化电力成本,即对储能技术每单位放电电量的成本进行量化。本文针对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和磷酸铁锂电池储能3种大规模储能应用系统,结合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分析,计算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成本,为不同储电方案的成本评估提供了客观统一的标准,可以帮助指导储能系统的发展和革新,确保储能系统在全生命周期具备最佳的经济效益。

卞正富,周跃进,曾春林,黄赳,浦海,AXEL Preusse,张保生,HABIL Christoph Bruecker,白海波,孟庆彬,陈宁[8](2021)在《废弃矿井抽水蓄能地下水库构建的基础问题探索"》文中指出废弃矿井抽水蓄能地下水库的构建既可有效利用废弃煤矿地下空间,又可实现风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利用,还可防止废弃矿井地质灾害的发生。全面阐述了废弃矿井抽水蓄能地下水库的概念与构建技术,根据地下水库所处的工程与应力环境,指出了构建废弃矿井抽水蓄能地下水库至少有2个科学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水文地质、水化学特征与地下水循环过程对选址的影响;二是围岩体-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和密闭性对建设和运行的影响,并全面综述了废弃矿井抽水蓄能地下水库技术框架及研究现状。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废弃矿井抽水蓄能地下水库建设的矿井地下空间利用途径、岩体稳定性及地下水库库容、巷道围岩长期变形及支护的时效性与水循环对水源及水质的保障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分别从地下水库库容、地下水循环、围岩稳定性与水质因素等4个方面进行研究,揭示了废弃矿井抽水蓄能地下水库构建的关键因素,即准确计算地下水库特征库容,掌握地下空间有效库容的变化规律;良好的水循环既可保证地下水库合理的库容,又能保证水动力过程不影响工程的安全;明确矿井水文地质特征及水库密闭性、地下空间围岩稳定性及应对措施,保证地下水库合理库容及工程安全;实时全空间矿井水品监测、水污染预测与防治,保障地下水水质安全及抽水蓄能设备安全使用的需要。最后以江苏权台煤矿为例,指出在原有矿井基础上改建为矿井抽水蓄能电站需要采取的措施,论证了废弃矿井地下空间作为抽水蓄能的地下水库利用的可行性,为废弃矿井地下水库构建基础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陆昊[9](2021)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配置优化及综合价值测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新能源在未来电力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得以明确。国家进一步推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建设,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但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后,其出力的不确定性会给电网的运行带来挑战。当前储能被认为是解决新能源不确定性的最主要工具,是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保障。然而,储能具有投资成本高、投资回收期较长、自负盈亏能力差等特性。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储能产业的发展。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配置后,能给系统中的其他主体带来提高传统发电机组运行效率、减少电网线损和减少排放等外部价值,促进新型电力系统从外延扩张型向内涵增效型转变。但这种外部价值并未在储能投运商的收益中予以体现,是目前储能经济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促进我国储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储能资源的利用效率,亟需从储能投运商的视角,对新型电力系统环境下储能的选型和选址定容等优化问题进行研究,最大化储能的收益;在此基础上,从社会福利的视角,对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综合价值进行科学测度,并据此对储能综合价值的补偿机制进行设计。鉴于此,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新型电力系统特征及储能应用分析。首先,对新型电力系统的特征进行梳理分析;其次,对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在发电、电力输配和用户侧领域的应用进行分析梳理;最后,对储能系统的类型及技术特性进行对比分析。(2)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应用场景选型优化研究。首先,基于模糊德尔菲法,从技术、经济、效率和环境四个角度,建立一套从多个维度反映储能特性,适用于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不同应用场景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贝叶斯最优最劣法和模糊累计前景理论构建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数据信息,并且可以同时考虑决策者不同的风险偏好程度,对各应用场景下的储能进行综合排序,输出相应场景下的最优选型方案。(3)考虑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元随机干扰的储能选址定容研究。首先,构建储能选址定容优化双层模型,对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元随机干扰不确定性进行处理,采用鲁棒性改造方法,建立风电、光伏和负荷的不确定性集合来描述风光出力和负荷的不确定特性;其次,给出双层规划模型的求解方法,其中上层模型采用结合最优保存策略和多点均匀交叉等方法的改进遗传算法求解,下层模型采用列与约束生成(C&CG)算法将其转化为相应包含主问题和子问题的优化模型进行求解。(4)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综合价值测度研究。首先,基于外部性理论,对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运行后,给相关利益主体带来的正外部性进行梳理分析;其次,基于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最优配置场景,结合正外部性分析,构建计及外部性的储能综合价值测度模型,测度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综合价值,并且根据目标函数总成本中各子成本项的对比,能够显示储能综合价值的构成和具体流向,进一步明确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的综合价值形成机理。(5)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补偿机制研究。首先,利用技术经济中贴现现金流相关分析指标,从计及和不计及综合价值两个角度对储能进行经济对比分析,并通过讨论成本和综合价值实现度的不同场景,对储能进行盈亏平衡分析;其次,基于储能综合价值测度结果,将环保性和风险性纳入对补偿的考量,运用改进的Shapley方法,结合“谁受益,谁补偿”和“按价值贡献度”原则设计储能综合价值补偿机制,搜寻对储能综合价值补偿的最佳系数,确定各相关利益主体得到收益中需要返还给储能投运商的补偿数额。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抽水蓄能是可再生能源消纳和等效节约电网投资场景下的最优选择,锂离子电池是辅助服务和需求响应管理场景下的最优选择。抽水蓄能、锂离子电池储能和压缩空气储能在四个场景下排名前3,均优于其他3种储能系统。四种场景下指标重要性排序显示,储能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同一性能指标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并且最后的敏感性分析显示,决策者的风险规避程度对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和钒液流电池储能的评价结果影响较大,高风险规避情景下排名较低,低风险情境下其综合性能值提高,排名会有所上升。(2)储能选址定容结果显示,储能会配置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重要传输节点和靠近可再生能源接入节点,可再生能源的接入会提高储能最优配置容量,并且储能系统的充放电运行策略会受可再生能源出力特性的影响。本文构建的储能选址定容优化双层模型能够有效降低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元随机不确定性影响,提高规划结果的抗干扰能力,降低可再生能源出力和负荷预测的偏差给系统运行带来的影响。(3)储能在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中综合价值更大,在算例系统中的日价值为5.78万元。在不含可再生能源的场景下,储能综合价值占主要部分的是减少机组启动成本价值和减少机组燃料价值,其占比分别达到了74.47%和20.07%。在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场景下,储能综合价值占主要部分的是减少线损价值、减少机组燃料价值和减少机组启动成本价值,其占比分别达到了41.18%、21.80%和33.22%。结合传统燃煤机组的出力曲线、单位发电煤耗变化和储能充放电运行情况可知,储能显着减少了传统燃煤机组承担的负荷峰值,降低了峰谷差异,能够让传统燃煤机组处于更加经济高效的运行状态,进而减少机组的单位煤耗。从含可再生能源场景的结果来看,若能合理地配置储能系统,会减少远距离输送电能的情况,减少线路损耗成本。(4)储能经济分析结果显示,从不计及储能综合价值的角度来看,储能的投资净现值为负,内部收益率为2.47%,远低于6%的参照值。从计及储能综合价值角度来看,储能得到的收益净现值为正,经过9.68年可收回初期的全部投资,储能投资的内部收益率为6.70%,因此对于新型电力系统来说投资储能是有益的。盈亏平衡分析结果显示,当成本维持当前水平时,储能综合价值需要实现98.82%才能弥补其成本;当储能综合价值实现度为0时,储能需要减少当前成本的20.07%才能够达到盈亏平衡。通过政策梳理发现,当前我国对储能商业化的引导重点在激励储能参与辅助服务,相关机构也在建立辅助服务市场,并在不断完善区域及地方的辅助服务市场交易规则和结算机制,缺少有关储能综合价值的补偿政策和机制。基于改进Shapley值法的储能综合价值补偿结果显示,储能得到的补偿占其给新型电力系统带来综合价值的38.58%,其中发电企业需要支付56.64%,电网公司需要支付43.36%,支付额为发电企业和电网公司分配所得价值收益的63.00%。为保障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综合价值补偿机制的有效实施,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1)建立补偿监管机制,保障储能补偿通道顺畅;2)完善补偿配套政策措施,设计储能补偿发展规划;3)拓宽补偿资金来源渠道,支撑储能补偿机制实施。储能综合价值的补偿是一个渐进性、持续性、全局性与战略性的实践过程,需要长时间、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中央和地方相关部门需要编制科学合理的补偿发展规划,以保证补偿工作的持续开展与有序进行,促进储能产业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配置优化和综合价值测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还需深入研究储能综合价值中分项价值的形成机理和测度方法,为构建储能补偿机制提供更准确的经济效益参考,以期为我国储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郝银萍[10](2021)在《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热力学特性及技术经济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化石能源的消耗和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与废弃物排放等问题,极大地制约了世界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使得国际社会更加关注和重视节能减排和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我国已明确提出将在2030年和2060年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围绕该目标,将不断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加快转变能源的消费方式。电储能技术可以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既能解决可再生能源并网的问题,又能消除用电高峰电力供应匮乏的隐患,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代表性技术有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并已实现商业化运行,发展较为成熟。与空气相比,二氧化碳(CO2)具有良好的物性特征,是一种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的储能介质,为大规模推广应用压缩二氧化碳储能技术提供了可能性。二氧化碳作为一种温室气体,在全球范围内大都通过使用碳捕捉封存技术将二氧化碳封存于地下,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但由于受地下存储环境和空间的限制,存在较大的封存压力,亟需对二氧化碳进行合理利用以减少排放。为了利用大量封存地下的二氧化碳,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并以10MW机组为目标设计了系统,论文开展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建立了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热力学模型,研究了关键参数对系统特性的影响规律,并对系统关键节点压力的匹配进行了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保持10MW输出功率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增大压缩机组和膨胀机组绝热效率、增大储能压力、减小高压节流阀压降、膨胀机出口压力和换热设备端差,可以提升系统热力特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关键节点压力进行优化匹配分析,获得系统运行效率为67.61%。(2)对系统关键节点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对压缩机组和膨胀机组的级数、压缩机组内各个压缩机的压缩比和膨胀机组内各个膨胀机的膨胀比进行了级数匹配研究。结果表明,当系统采用3级压缩-3级膨胀、非等压缩比-等膨胀比设计方案时,系统的循环效率、储热效率和储能密度分别提升了 6.46%、3.2%和0.218%,优化后,系统的结构简单紧凑,热力特性得到较好的提升。(3)对3级压缩-3级膨胀结构、非等压缩比-等膨胀比设计的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进行传统(?)分析和先进(?)分析,计算并分析系统及其内部部件的能量损失机理,确定优先优化部件并进行相应的系统优化。结果表明,膨胀机为优先优化部件,采用热泵来提升膨胀机内工质的做功品质,获得了耦合热泵后的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进一步对耦合热泵的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系统内的蓄热介质和热泵工质进行匹配优化。结果表明,当耦合热泵的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采用蓄热介质为水、热泵工质为二氯一氟甲烷R21时,系统储热效率提升至72.17%,循环效率高达80.32%。储能系统耦合热泵后,虽然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但系统提效成果较为显着。(4)运用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对不同结构的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进行技术经济性分析,对技术经济性最好的储能系统进行关键经济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以储能系统输出功率为10MW为例,耦合热泵的3级压缩-3级膨胀储能系统采用非等压缩比和等膨胀比设计方案时,电站的经济性最优。经济性受关键经济因素敏感度影响顺序依次为:上网电价、年运行小时数、购电价和银行贷款利率。当耦合热泵的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在进行技术经济性评定时,如果考虑二氧化碳减排成本因素后,则度电成本为0.42元/kWh,比相同规范下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度电成本低0.2元/kWh,因此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具有更好的市场竞争力。

二、电能贮存新技术——压缩空气蓄能电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能贮存新技术——压缩空气蓄能电站(论文提纲范文)

(1)典型储电方式的结构特点及碳中和愿景下的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碳中和情景下储电市场
2 抽水蓄能
3 压缩空气储能
4 电池储电
    4.1 锂离子电池
    4.2 铅酸电池
    4.3 镍电池
    4.4 钠硫电池
    4.5 固态电池
    4.6 液流电池
    4.7 燃料电池
5 结论

(2)考虑火电深度调峰的多类型储能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各类型储能电站系统运行模型
    1.1 抽水蓄能电站系统运行模型
    1.2 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系统运行模型
        1)压缩机约束。
        2)膨胀机约束。
        3)储气室约束。
    1.3 考虑寿命损耗的电池储能电站系统运行模型
2 考虑深度调峰的火电机组运行模型及经济性模型
    2.1 考虑深度调峰的火电机组运行模型
        1)机组出力上下限约束。
        2)机组爬坡约束和启停时间约束。
        3)机组旋转备用约束。
    2.2 考虑深度调峰的火电机组经济性模型
        1)火电机组深度调峰损耗成本。
        2)火电机组深度调峰投油成本。
        3)火电机组深度调峰补偿收益。
3 考虑火电机组深度调峰的多类型储能日前经济调度模型
    3.1 多类型储能系统经济性模型
        1)储能电站投建成本。
        2)储能电站运维成本。
        3)储能电站置换成本。
    3.2 系统运行约束
4 算例分析
    4.1 算例参数
    4.2 算例结果分析
5 结 论

(3)华为、特斯拉大举杀入电化学储能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万亿市场开启:未来5年新型储能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超70%
两大路径PK:抽水蓄能电站度电成本不到电化学储能一半
项目突围遇阻:全球5年电池产能仅够东京停电3天之用
竞争赛道开启:各种技术路径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4)储能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储能技术概述与分类
2 国内外储能发展概况
3 常见储能技术
    3.1 抽水蓄能
        3.1.1 基本情况
        3.1.2 发展近况
        3.1.3 最新进展
    3.2 飞轮储能[10]
    3.3 压缩空气储能[11]
        3.3.1 基本情况
        3.3.2 技术进展[14]
    3.4 超导磁储能
    3.5 电化学储能[17-19]
    3.6 其他储能技术
4 储能技术比较
5 结论

(5)我国储能政策分析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家政策层面
2 地方政策层面
    2.1“十三五”时期能源规划类政策
    2.2 调峰辅助市场运营规则类政策
    2.3 地方补贴政策
    2.4 储能协同可再生能源政策
    2.5 峰谷电价政策
3 企业政策层面
4 我国储能政策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储能独立市场身份尚未完全落实
    4.2“可再生能源+储能”发展政策缺乏具体规划
    4.3 地方储能补偿政策落实不足
5 促进我国储能发展的政策建议

(6)基于蜂拥算法的智能电网暂态稳定分布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能电网研究背景
        1.2.2 分布式控制研究现状
        1.2.3 智能电网暂态稳定控制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智能电网相关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
    2.1 智能电网信息-物理模型
    2.2 电力系统外部储能技术
    2.3 多智能体协同控制理论
        2.3.1 多智能体一致性理论
        2.3.2 多智能体系统蜂拥控制算法
        2.3.3 多智能体分组一致性控制协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蜂拥方法的智能电网暂态稳定控制
    3.1 问题描述
    3.2 基于多智能体的智能电网控制模型
        3.2.1 智能电网暂态稳定控制框架
        3.2.2 智能电网多智能体动力学信息-物理交互模型
        3.2.3 智能电网暂态稳定问题的数学描述
    3.3 基于蜂拥的智能电网控制器设计
        3.3.1 类比蜂拥的控制协议设计
        3.3.2 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
    3.4 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电网信息物理系统暂态稳定的分布式最优控制
    4.1 问题描述
    4.2 智能电网的暂态稳定控制
        4.2.1 智能电网信息网络可靠性优化
        4.2.2 智能电网分布式控制器设计
        4.2.3 智能电网控制目标模型
    4.3 智能电网暂态稳定的分布式区域优化控制
        4.3.1 智能电网分区方法
        4.3.2 智能电网稳定性分析
    4.4 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储能技术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算法
    1.1 成本算法
    1.2 上网电量算法
2 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计算案例
    2.1 系统参数设置
    2.2 计算结果
        2.2.1 充电电价的影响
        2.2.2 电池储能年循环次数的影响
        2.2.3 电池循环寿命的影响
        2.2.4 储能时长的影响
3 结论

(8)废弃矿井抽水蓄能地下水库构建的基础问题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废弃矿井抽水蓄能机理及其结构
2 废弃矿井地下水库构建科学问题
    2.1 废弃矿井地下水库面临的难题
    2.2 废弃矿井抽水蓄能地下水库构建技术框架
3 废弃矿井抽水蓄能地下水库建设研究现状
    3.1 矿井地下空间利用途径研究
    3.2 岩体稳定性及地下水库库容研究
    3.3 巷道围岩长期变形及支护的时效性研究
    3.4 水循环对水源及水质的保障分析
4 废弃矿井抽水蓄能地下水库构建的关键因素
    4.1 水库库容
    4.2 地下水循环
    4.3 地下水库围岩稳定性
    4.4 水质因素
5 工程设计示例分析
    5.1 废弃矿井抽水蓄能设计概况
    5.2 电站地下水库建设
        5.2.1 装机容量计算
        5.2.2 废弃矿井水循环优化
        5.2.3 井巷防水防渗加固
        5.2.4 水质净化
    5.3 经济性分析
6 结论

(9)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配置优化及综合价值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储能系统选型的综合评价研究现状
        1.2.2 储能系统规划研究现状
        1.2.3 储能系统价值测度研究现状
        1.2.4 储能系统补偿激励机制研究现状
        1.2.5 现有研究文献评述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新型电力系统特征及储能应用分析
    2.1 新型电力系统特征分析
    2.2 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储能应用分析
        2.2.1 储能在发电领域的应用
        2.2.2 储能在电力输配领域的应用
        2.2.3 储能在用户侧领域的应用
    2.3 储能系统的类型及技术特性分析
        2.3.1 储能技术类型
        2.3.2 储能技术特性需求分析
        2.3.3 储能技术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应用场景选型研究
    3.1 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应用场景选型指标体系构建
        3.1.1 初始指标体系构建
        3.1.2 基于模糊德尔菲法的指标体系筛选
    3.2 基于BBWM-FCPT的新型电力系统储能多场景选型模型构建
        3.2.1 贝叶斯最优最劣法
        3.2.2 模糊累积前景理论
        3.2.3 基于BBWM-FCPT的储能多应用场景选型模型构建
    3.3 储能不同应用场景选型结果
        3.3.1 计算标准化决策矩阵
        3.3.2 储能各应用场景下最优选型评价结果
    3.4 储能不同应用场景选型结果讨论
        3.4.1 储能选型结果讨论
        3.4.2 敏感性分析
        3.4.3 方法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考虑多元随机干扰的选址定容研究
    4.1 新型电力系统储能选址定容模型
        4.1.1 储能选址定容模型目标函数
        4.1.2 储能选址定容模型约束条件
    4.2 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元随机干扰不确定性处理及模型鲁棒改造
        4.2.1 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元随机干扰不确定性处理
        4.2.2 考虑多元随机干扰的储能选址定容模型鲁棒改造
    4.3 考虑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元随机干扰的储能选址定容模型求解方法
        4.3.1 上层模型的求解方法
        4.3.2 下层模型的求解方法
    4.4 算例分析
        4.4.1 算例介绍和相关参数的取值
        4.4.2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综合价值测度研究
    5.1 外部性视角下储能系统综合价值机理分析
        5.1.1 储能系统给发电厂商带来的正外部性分析
        5.1.2 储能系统给电网公司带来的正外部性分析
        5.1.3 储能系统给电力用户带来的正外部性分析
        5.1.4 储能系统给环境带来的正外部性分析
    5.2 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综合价值测度模型构建
        5.2.1 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综合价值测度模型构建思路
        5.2.2 计及外部性的储能综合价值测度模型目标函数
        5.2.3 计及外部性的储能综合价值测度模型约束条件
    5.3 算例分析
        5.3.1 算例介绍和相关参数的取值
        5.3.2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综合价值补偿机制研究
    6.1 计及储能综合价值影响的经济性分析
        6.1.1 计及综合价值的储能技术经济分析
        6.1.2 计及综合价值的储能盈亏平衡分析
    6.2 基于改进SHAPLEY值法的储能综合价值补偿机制设计
        6.2.1 我国储能系统补偿政策现状分析
        6.2.2 传统Shapley值法基础理论模型
        6.2.3 基于改进的Shapley值储能综合价值补偿机制设计
        6.2.4 算例分析
    6.3 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综合价值补偿机制保障措施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10)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热力学特性及技术经济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储能技术发展现状
        1.2.1 各种储能技术发展现状
        1.2.2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发展现状
    1.3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研究现状
        1.3.1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的可行性
        1.3.2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与热力学分析
    2.1 引言
    2.2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与工作原理
        2.2.1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2.2.2 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工作原理
    2.3 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热力学模型
        2.3.1 压缩机模型
        2.3.2 膨胀机模型
        2.3.3 储气室模型
        2.3.4 换热器模型
        2.3.5 模型验证
        2.3.6 热力学评价指标
    2.4 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热力学计算分析
        2.4.1 热力学计算
        2.4.2 热力学分析
    2.5 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敏感性分析
        2.5.1 压缩机绝热效率
        2.5.2 膨胀机绝热效率
        2.5.3 储能压力
        2.5.4 高压节流阀压降
        2.5.5 膨胀机组出口压力
        2.5.6 换热端差
        2.5.7 关键节点压力匹配优化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设计优化
    3.1 引言
    3.2 压缩比和膨胀比计算模型
        3.2.1 压缩比
        3.2.2 膨胀比
        3.2.3 二氧化碳比热容计算模型
    3.3 压缩比和膨胀比计算与分析
        3.3.1 总压缩比和总膨胀比
        3.3.2 各级压缩比和各级膨胀比
    3.4 压缩机组绝热效率对系统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3.4.1 工质流量
        3.4.2 压缩热温度
        3.4.3 循环效率
        3.4.4 储热效率
        3.4.5 储能密度
    3.5 压缩热温度对系统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3.5.1 压缩机组绝热效率
        3.5.2 工质流量
        3.5.3 循环效率
        3.5.4 储热效率
        3.5.5 储能密度
    3.6 不同设计方案下系统热力学特性的对比分析
        3.6.1 循环效率
        3.6.2 储热效率
        3.6.3 储能密度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耦合热泵的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4.1 引言
    4.2 (?)分析理论与方法
        4.2.1 (?)分析模型
        4.2.2 (?)分析计算与分析
    4.3 耦合热泵的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4.3.1 热泵原理与耦合思路
        4.3.2 系统描述
        4.3.3 热力学评价指标
        4.3.4 热力学计算与分析
        4.3.5 蓄热介质与热泵工质匹配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技术经济性分析
    5.1 引言
    5.2 全寿命周期计算模型
        5.2.1 成本模型
        5.2.2 收益模型
        5.2.3 财务评价模型
    5.3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经济性计算分析
        5.3.1 初始条件设定
        5.3.2 成本计算与分析
        5.3.3 收益计算与分析
        5.3.4 财务评价指标计算与分析
    5.4 系统经济性敏感分析
        5.4.1 银行贷款利率
        5.4.2 上网电价
        5.4.3 购电价
        5.4.4 年运行小时数
    5.5 系统可行性临界点分析
    5.6 不同储能系统度电成本对比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电能贮存新技术——压缩空气蓄能电站(论文参考文献)

  • [1]典型储电方式的结构特点及碳中和愿景下的发展分析[J]. 刘石,杨毅,胡亚轩,黄正,刘志刚,梁崇淦,王红星,魏增福. 能源与环保, 2022(01)
  • [2]考虑火电深度调峰的多类型储能经济性分析[J]. 张松岩,苗世洪,尹斌鑫,姚福星,王廷涛. 电力建设, 2022(01)
  • [3]华为、特斯拉大举杀入电化学储能市场[N]. 李可愚. 每日经济新闻, 2021
  • [4]储能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J]. 吴皓文,王军,龚迎莉,杨海瑞,张缦,黄中. 电力学报, 2021(05)
  • [5]我国储能政策分析与建议[J]. 刘英军,刘亚奇,张华良,徐玉杰,陈海生.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1(04)
  • [6]基于蜂拥算法的智能电网暂态稳定分布式控制研究[D]. 李凯强.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7]储能技术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分析[J]. 文军,刘楠,裴杰,徐若晨,刘大为. 热力发电, 2021(08)
  • [8]废弃矿井抽水蓄能地下水库构建的基础问题探索"[J]. 卞正富,周跃进,曾春林,黄赳,浦海,AXEL Preusse,张保生,HABIL Christoph Bruecker,白海波,孟庆彬,陈宁. 煤炭学报, 2021(10)
  • [9]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配置优化及综合价值测度研究[D]. 陆昊.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10]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热力学特性及技术经济性研究[D]. 郝银萍.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标签:;  ;  ;  ;  ;  

电能储存新技术——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