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操作的正确性

注意操作的正确性

一、重视运算的正确性(论文文献综述)

严卿[1](2019)在《初中生逻辑推理和直观想象能力的发展与教学研究》文中指出核心素养体现了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任务。一直以来,逻辑推理与直观想象能力都居于数学教育目标之列,此番作为数学核心素养被提出,既是延续,也包含了新的解读。聚焦初中生逻辑推理与直观想象两种能力,开展一系列研究,包含两条研究线索。主线是对两种能力发展特点的揭示,对两者间关系的探索,以及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施的假言推理教学实验。支线是对两种能力价值的研究,探究两种能力对数学学业成绩与开放性问题解决的影响。具体来说,研究问题如下:问题一:初中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具有怎样的特点?问题二:初中生直观想象能力的发展具有怎样的特点?问题三:初中生逻辑推理与直观想象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如何?问题四:初中生逻辑推理与直观想象能力对数学成绩、开放性问题解决分别有怎样的影响?问题五:假言推理的直观化教学能否促进学生对其的理解与迁移?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依赖于对两种能力的测量。基于对现有研究的梳理以及理论思辨,分别构建逻辑推理与直观想象能力的评价框架,在此基础上编制《初中生逻辑推理能力测验》以及《初中生直观想象能力测验》,测验经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测量样本总计涉及来自8个省的4000多名初中生。教学实验基于测量研究的结果设计,核心在于对假言命题及推理的直观化表征。研究结论概括如下:(1)初中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提升贯穿整个初中阶段,假言推理提升幅度最大;重点中学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优于普通中学,差异随年龄增长呈缩小趋势;初中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受制于对数学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对推理形式的认识。(2)初中生直观想象能力在八至九年级出现快速发展,表现为综合的提升。同样也是在这一时期,不同地区间学生的能力差异开始拉大。初中生在几何直观的能力与意识上都存在欠缺。(3)初中生逻辑推理与直观想象能力间存在比较高的相关性,一方面,逻辑推理的过程存在空间因素;另一方面,空间操作蕴含了对规则的使用。(4)逻辑推理与直观想象能力同数学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显着影响数学成绩;逻辑推理与直观想象能力同开放性问题解决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显着影响学生的开放性问题解决;几何直观与演绎推理的影响最为直接。(5)直观化的教学策略并未从整体上提高实验班学生的假言推理能力,但对于直观想象能力优秀的学生,这种教学策略能够发挥一定的效果,具体而言,对假言推理的直观理解有利于迁移到不同的假言推理形式或其它问题背景中。(6)为了发展初中生的逻辑推理与直观想象能力,从两个方面提出建议。就课程与教材而言,应把握能力的快速发展期,有针对性地安排教材内容;在不同知识领域中渗透逻辑推理。就教学而言,应展开价值反思,凸显合情推理的“或然性”;尊重个体差异,从根本上抬升几何直观的地位;提升认识,发掘隐藏于知识中的能力因素;借助命题形式,在知识间建立更普遍的联系。

廉殿勤[2](2020)在《第二学段农村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以阜阳市九龙镇四所农村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特别在航海、航天、建筑、医学等方面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学就像一座雄伟的高楼,数学运算就像是地基,如果没有坚实牢固的地基,这座大楼就会轰然倒塌。数学运算与数学学习密切相关,数学运算贯穿数学的始终。数学运算在整个小学阶段占着十分重要地位,小学阶段的数学主要是以运算为主,是学生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数学运算与生活的联系也很密切,数学运算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顺应社会的发展,并对孩子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把运算能力作为核心概念提出,把运算能力作为小学阶段重点培养的一种数学能力。但关于小学阶段的运算能力研究得不太多,小学第二学段属于从具体运算阶段过渡到形式运算阶段的特殊阶段,因此对第二学段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现状研究尤为重要。本论文研究的问题为:(1)第二学段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现状如何?(2)影响第二学段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因素有哪些?(3)提高第二学段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策略有哪些?本文从阜阳市九龙镇四所农村小学选取486名第二学段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测试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首先阅读大量有关运算能力的着作和文献,与一线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关于小学生运算的测试卷,并分析试卷,根据测试卷分析编制关于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调查问卷。分析学生的测试卷和问卷,同时对6位老师进行访谈,最后得出以下现状:(1)学生数学运算正确率不高;(2)学生对概念、法则、运算律运用能力比较低;(3)学生对简便运算的运用处于弱势;(4)口算、竖式计算、怎么简便怎么算、简易方程和运算能力总分两两都呈现显着性正相关,数学运算能力与各题型之间密切相关;(5)学生在数学运算能力及各题型上不存在显着性的性别差异;(6)学生在运算题上存在的错误有退位减法出现错误、两位数乘两位数不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关于分数的通分、约分,概念模糊,运算律不会运用,简易方程不知如何做,前后数字抄的不一致,乘法口诀掌握的不熟练,在乘法竖式和除法竖式中加法的进位和减法退位不知如何做;(7)学生的运算兴趣随着年级的增加而降低;(8)学生随着年级的增加对运算越来越不自信;(9)学生认为通过个人努力提高运算成绩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升高;(10)学生对运算的重视程度并没有随年级的升高而越来越重视;(11)学生的运算习惯并没有随年级的升高变得越来越好。通过调研和测试,发现发现学生的运算能力不仅受智力因素的影响,还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情感、态度、兴趣、习惯)。影响第二学段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因素有:(1)家庭环境:(1)家庭背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2)家长对学习的态度;(2)教师因素:(1)农村教师配置及对教材的处理(2)教师对新课程的把握与理解;(3)学生因素:(1)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2)学生对运算的认识(3)学生的心理因素(包括小学生对运算能力认识不到位、短时记忆出现错误、学生被强信息干扰、思维定时的消极作用)。由以上现状和影响因素,得到了提高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建议:(1)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2)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有效地利用教材;(3)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4)教师要合理地设计问题情境;(5)要让学生掌握概念、法则、并理清基本算理;(6)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多种运算能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力争为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提供借鉴。

邬海琴[3](2019)在《物联网群智感知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日益普及以及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的快速发展,大量具有感知和计算能力的移动设备参与数据的感知和聚合,并将海量数据外包存储到各类云平台上,形成了基于群智感知和云计算的新型物联网数据感知和服务模式。该模式下,物联网群智感知数据经历了数据收集、数据聚合和数据服务三个环节:首先是物联网感知节点(即移动设备)分散地、分布式地收集数据;然后通过4G/5G或WIFI等多种网络传输,或以雾节点和边缘计算的中间层形式,逐步进行数据聚合;收集及聚合后的数据在后台的中心数据平台(即云平台)给用户提供查询及查询完整性验证服务。物联网群智感知数据由于收集、聚合和服务的每个环节中,网络与服务环境、行为主体和服务客体均有较大不同,使其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变得尤为复杂:如前端数据感知网络具有开放性,参与数据感知、请求数据服务的用户在不同应用环境下角色呈现多样性,中间数据聚合雾节点以及后端数据处理云平台作为私有或者公有服务平台,具有半诚实性甚至恶意性。当前关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技术的研究,针对数据收集、聚合和服务的每一个独立环节,均有较多的研究成果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缺乏对三个环节不同服务需求的整体考虑。本文以全局角度综合物联网群智感知数据收集、聚合以及服务各阶段不同模型及假设下的安全和隐私保护需求,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研究:(1)在数据收集阶段,针对现有群智感知系统存在隐私泄露、数据数量和质量难以同时保证等问题,提出面向用户隐私和数据可靠性的群智感知机制,在保护感知用户隐私的前提下同时能为后续数据的服务应用提供真实性和可靠性保障。所提方案巧妙糅合了群签名、有限假名和(部分)盲签名等密码学技术,实现用户匿名认证并保证合法用户能匿名参与感知任务。同时,该方案利用匿名信誉管理实现对用户感知数据匿名信任评估及用户信誉更新,以此排除低质量感知数据和恶意用户,保证平台感知数据的可靠性。进一步地,基于数据可靠性和用户信誉反馈等级,设计公平的报酬激励策略,从而鼓励用户积极参与并提供高质量的数据。理论和实验分析表明,方案中所提协议满足系统安全需求,且用户端计算开销较小,具有实际可行性。(2)在数据聚合阶段,针对现有研究忽略数据收集者隐私且平台单独聚合数据开销大等局限性,提出基于雾计算的隐私保护任务分配和数据聚合方案,用多节点协同的方法提高了数据聚合的效率,同时安全聚合也进一步保障了数据收集阶段用户的隐私保护需求。在众多雾节点的协助下,实现平台—雾节点—用户的两级任务分配和用户—雾节点—平台的两级数据聚合,在提高任务分配准确性的同时,能有效减少聚合平台面对海量任务和感知大数据时的巨大开销。在隐私保护方面,该方案基于双线性对和不经意传输设计任务分配隐私保护协议,保护数据收集者的任务发布隐私和参与用户的任务请求隐私。利用密码学同态加密技术,设计一系列安全的两方数据聚合协议,支持密文上的求和、平均值、方差和最小/大值等典型聚合操作,同时保证了参与者感知数据、数据收集者聚合结果的机密性。最后,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了该方案的安全性和效率性。(3)在数据查询应用阶段,首先在半诚实云平台攻击模型下,针对基于位置服务这一物联网广泛应用场景中的k近邻查询问题,提出基于Hilbert曲线转换的安全k近邻查询方案,以非合谋异构服务器和可变保序加密,在对数据收集阶段感知用户的位置隐私实施保护的基础上,实现了数据查询的高效性和查询用户的隐私保护。该方案中引入两类非合谋服务器,将计算和存储分离,职责划分,同时也增强系统安全性。其次,利用Hilbert曲线转换精心设计两个索引,并结合AES和可变保序加密等密码学技术,使得在保证数据主位置数据隐私和用户查询隐私的同时,粗粒度地快速定位到查询点所在索引;接着,针对相关索引集合中的数据点,利用安全的距离比较协议进行细粒度k近邻查询,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数据点隐私泄露和用户计算开销大等问题最小化,方案支持高效的数据更新操作。最后,安全性分析表明,方案能有效抵抗唯密文攻击和估计攻击;实验结果也证实了方案的效率性能。(4)在数据查询应用阶段,进一步在恶意云平台攻击模型下,针对现有查询验证机制不适用多数据主—多用户这一物联网群智感知场景的问题,本文围绕复杂的多维top-k偏好查询开展研究,提出两个安全高效的多维top-k偏好查询验证方案,验证查询结果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并有效解决了用户端验证开销大、数据查询种类简单等相关问题。所提方案基于支配集设计支配验证图,作为支持多维top-k查询和验证信息生成的底层结构。相比基本方案,优化方案通过Merkle哈希树连接所有数据主的哈希根,进一步减少数据主计算和用户验证开销。安全性分析表明方案能有效检测出云平台是否恶意替换或删除部分查询结果,仿真实验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陈立朝[4](2019)在《基于同态加密的安全多方计算协议及应用》文中指出安全多方计算是由中国科学家、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教授在1982年率先提出的,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与丰富,已是国际密码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如今已成为密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研究安全多方计算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安全多方计算中百万富翁问题,多方保密计算集合交集问题,以及多方保密计算最值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如下:百万富翁问题属于安全多方计算的经典问题,目前已有的解决方案效率不理想,影响实际应用,而且,大多数方案不能区分两数是否相等这种情况,针对这些不足,本文提出一种解决百万富翁问题的新方案。首先,方案给出一种新的1-r编码方法,应用这种编码方法将保密数据进行编码,构造一个向量,使得保密数据与所构造向量是一一对应的。其次,基于此,本文把百万富翁问题转化为计算向量中两个元素的乘积问题,通过乘积结果区分两个保密数据的大小,进而解决了原问题,然后,应用EIGamal同态加密算法设计了相应的安全协议。最后,分析了新协议的正确性、安全性、复杂性以及性能,与已有相关协议比较,本文的协议不仅简单、高效,还能够更加细粒度地进行比较。多方保密计算集合交集问题和多方保密计算最值问题,分别是保护隐私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中需要解决的基础问题。本文分析了这两个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其解决方案的优缺点,目前大多数已有解决方案不能抵抗量子攻击,效率不理想,且采用云外包的解决方案较少,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给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新方案。首先,在方案中给出两种0-1编码方法,然后,利用编码方法并分别结合NTRU同态加密体制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设计出新协议,最后,分析了新协议的正确性、安全性、复杂性以及性能,文中设计的新协议相比已有解决方案不但可以抵抗量子攻击,而且效率更高。此外,针对多方保密计算集合交集和多方保密计算最值问题,这两个新协议是首次给出了云计算环境下抗量子攻击的解决方法。本文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设计了相应的安全协议,而且给出基于协议的相关应用。

王光辉[5](2019)在《物联网定位中的隐私保护与精确性研究》文中认为位置信息作为物理世界的重要特征,是物联网系统中提供基于位置服务的基本要素。定位技术能够为物联网中依赖物品和用户位置信息的通信与服务提供重要支撑与保障,因此研究物联网定位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虽然以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为代表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能够为物联网提供定位服务,但是GPS在室内等非视距环境下的定位性能差。为了向物联网环境中的便携式移动设备提供可靠的位置服务,有必要深入全面地研究物联网定位方法。尽管国内外研究人员在物联网定位方法设计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和重要成果,然而现有物联网定位技术还存在两方面的不足:(i)定位过程中的隐私保护机制的欠缺,导致定位过程中位置隐私信息的泄露;(ii)定位误差控制机制的不足,导致了定位精度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因此研究和设计物联网定位中的隐私保护和误差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了解决物联网定位技术中所面临的隐私保护与精度分析挑战,论文以实现高效隐私保护、抗网络攻击、高精度与低代价定位为目标,研究了物联网定位中的隐私保护与精确性方案:高效隐私保护定位、抗串通攻击的定位锚节点选择、精确位置区域估计、以及单锚节点定位建模与应用。论文的主要贡献总结如下:首先,高效隐私保护定位方法研究。着重研究了如何从不使用同态加密的角度提高隐私保护定位方法的效率。通过深入分析传统非相邻相减定位模型特征,引入了一种通过相邻锚节点的信息交互的相邻相减定位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三种隐私保护计算构件(隐私保护求和、隐私保护求相邻乘积和与隐私保护求相邻差和),设计了一种高效隐私保护定位算法。对于相邻相减定位模型,从理论上证明了其与传统的非相邻相减定位模型在定位精度上的等价性,基于一种有界测距误差模型,推导了定位误差的下界与上界。对于提出的高效隐私保护定位算法,从理论上分析了定位结果的正确性以及其定位过程中位置信息的隐私保护特性,分析了提出算法的通信代价与计算代价。通过基于现实实验平台数据的仿真实验结果,评估了相邻相减定位模型与高效隐私保护定位算法的性能。其次,抗串通攻击的定位锚节点选择方法研究。着重研究了如何在锚节点串通情况下高效地选择抗串通攻击的锚节点参与者。通过分析攻击者之间的实施串通攻击的结构特征,提出了一种由能力引起的串通攻击模型,即具有不同能力级别的参与者相互串通实施攻击。为了在防止出现串通攻击的同时提高参与者选择的效率,通过分析参与者之间的串通可能性最小化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设计了一种具有多项式时间复杂度的弹性参与者选择算法。通过理论分析,证明了所提弹性参与者选择算法既能够执行完毕定位任务,又能够使得选取的参与者具有最小化的串通可能性。将社会成本定义为执行任务代价与串通攻击的潜在损失之和,证明了所提弹性参与者选择算法比现有方法具有更低的社会成本。基于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数据集,进行了仿真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再次,精确位置区域估计方法研究。着重研究了如何利用距离分布理论来估计目标节点的位置区域。为了捕捉到测距过程中更多的不确定性,通过将目标节点建模为圆盘区域内部的随机节点,建立了一种新颖的圆盘误差模型,用于刻画目标用户具有轻微移动情况下的测距误差,进而设计了一种基于圆盘误差的测距方法。结合传统的多边定位方法,设计了一种精确的位置区域估计算法,用于估计目标节点的位置区域。利用统计分布分析理论,证明了圆盘误差模型中参数估计的无偏性,推导了传统多边定位方法的方差闭合表达式,分析了定位结果误差与锚节点数量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证明了所提位置区域估计算法的正确性与精确性。通过仿真实验,评估了所提位置区域估计算法的性能,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最后,单锚节点定位建模与应用研究。重点研究了如何利用单锚节点进行定位并且应用单锚节点定位实现少量锚节点情况下的高精度定位。具有多天线的锚节点设备能够同时目标节点的角度和距离信息,为实现单锚节点定位提供了技术支撑。基于距离和角度信息,建立了一种单锚节点定位模型,从形式化的角度刻画单锚节点定位过程。基于此单锚节点定位模型,设计了一种精确的分布式定位算法,从而不仅实现了在少量锚节点的情况下的精确定位,而且实现了在同等锚节点数量情况下比传统定位算法更加精确的定位。从理论上证明了提出定位算法的正确性,即其定位结果能够以概率1收敛于目标节点的真实位置。基于一种有界误差模型,分析了所提定位算法的精度,推导了其定位误差的下界与上界。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单锚节点定位模型与所提定位算法的正确性与高效性。

赵晓聃[6](2015)在《基于规则遵循的规范性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规范性”在哲学中始终是一个核心概念,任何一种哲学范式的确立都内在地要求对其规范性基础的辩明。康德的规范性转向不仅开启了规范性探讨的先验进路,而且揭示了语义规范性对于认识论规范性的优先性,从而为规范性的语义转向准备了条件。本文探讨了“规范性”概念的探讨方式和内容在哲学史上的演变,表明维特根斯坦的规则遵循问题及其引发的讨论对于促成规范性“语义转向”的独特意义。通过意义归因、倾向性与条件句、非事实论和语义实在论等方面呈现“规范性”的脉络与主题,在意义的规范性与内容的规范性相结合的分析中,指出规范性的研究经历了从语言到心灵、从意义到内容、从(强规范性和显规范性意义上的)规则到(弱规范性和隐规范性意义上的)正确性条件的变化;这种转变意味着语义的和语法层面的规范性必然会走向语用的规范性,从而构成一种规范性的语境。本论文包括导言、五章专题性的系统论述以及结束语。导言简要介绍了规范性论题在哲学领域的重要性及其表现,它如何发展成为当代语义学等领域的前沿论题,说明本文在规则遵循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规范性”研究的理由,指出选题目的和意义。在按照规范性的主要论域分析了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之后,梳理出拟解决的问题,进而阐明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以及创新之处。第一章梳理规范性概念的一般内涵并对规范性问题进行回溯,在此基础上探讨康德的规范性转向及其意义,以及它何以为规范性问题在当代的语义转向作了准备,而这一转向很大程度上应归于克里普克对维特根斯坦规则遵循问题的解读及其引发的广泛热议。结合20世纪分析哲学的发展来看,该转向演变为还原主义、寂静主义实在论与实用主义等几种不同的研究进路。在分析比较这些进路之后,本章重点考察了规则悖论及其怀疑论解决方案,特别是对怀疑论论证中的“规范性”因素进行了分析,进而比较了倾向性事实与规范性事实,揭示了倾向性解释的困境以及规则遵循过程中存在的认知困境等问题。为了明确规则遵循行动的可能性,这里进一步对规则的构成性条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有关规则遵循的几种传统诠释路径及其局限。第二章指出,规则遵循的相关讨论为语言及意义归因的探讨提供了一个基点,要追问规则遵循行动的理由和根据,进而为意义归因提供合理性辩护,就要试图解释其中的规范性维度。首先,本章从有关意义归因的辩护论证入手,分析描述倾向性行为的事实与规范性的结论之间存在的鸿沟,并结合麦金的“能力”解决方案探讨规范性与倾向性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倾向性概念本身也是一个亟待澄清的问题,而且它对于意义归因的理解也至关重要,这需要我们在区分“简单的倾向性分析”与“理想条件的倾向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它们分别进行考察。其中,条件句分析的引入可以为倾向性概念的解读和重构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和细致的分析方式。其次,意义归因的非事实论在克里普克的怀疑论论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非事实论与真值条件的关系、非事实论中的“真”等内容进行语义分析,我们试图揭示一些代表性观点的论证缺陷,指出整体的意义非事实论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形成原因。最后,由于在意义归因的相关解释中,规范性本身的内涵仍然存在较大争议,这就需要在评析这些争论的基础上来阐明规范性、规定性、规范相关性以及内在的规范性的语义内涵,为规范性要求划分不同层次,并在与正确性、有效性等相关概念的比较中来澄清“规范性”的内涵。第三章分析表明,由于规范性的“语义转向”表明了语义分析在该论题中的基础性地位,这就内在地要求我们在语义层面上探讨规范性的多重意蕴。本章就以“意义的规范性”为核心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解读:首先,阐明语言意义的规范性意蕴与表达式的正确性条件,厘清不同形式的规则以及相应的规范性要求,通过结合“应该蕴涵能够”的法则进一步表明,语言表达式使用的正确性并不意味着对强规范性的承诺。其次,语义实在论的预设通常被认为在怀疑论论证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通过分析规范性与实在论之间的关系可知,语义实在论预设不会必然导致意义怀疑论。以此为基础,我们对语义实在论和语义规范性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并将相关主张置于当代语义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论争中进行重新考量,在为语义实在论寻求辩护的同时,也呈现了语义规范性的多重意蕴。最后,通过将克里普克的论证与蒯因的不确定性论题进行比较分析可知,它们殊途同归地解释了意义理解的共同问题,也都不会否定意义的规范性维度。第四章试图表明,规范性的语义分析必然会扩展到说话者在言语实践中的心灵状态和语境因素,语义上的“应该”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信念、欲望等命题态度,因而对于意义规范性的考察要结合内容的规范性,由此展开一种语用层次上的分析。本章首先从规则遵循的实践图景入手,指出规则的实践效力,主张从“弱规范性”和“隐规范性”的角度去理解实践中的“应该”,这就要求我们将意义归因与信念归因结合起来,考察信念的规范性与合理性,进而将内容的规范性置于一种更广泛的实践理性视域中进行考量,探讨理性的“应该”与能动者的“动机”之间具有的关联。其次,通过内在论与外在论之间的交锋,比较其不同研究进路并把握其张力;同时在区分规范性断言与非规范性断言的基础上,体现动机内在论由“强解释”到“弱解释”的理论趋向,而“理由”发挥作用的方式也可被看作一种从“隐”到“显”的过程。第五章,鉴于“规范性”论题本身的理论特征与意蕴,可以通过语法、语义和语用三重维度全面地呈现并解读这一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规范性语境的可能性及其意义,指出规范性语境的构建及其意蕴为说明能动者如何基于“理由”而实施行动提供了一种合理性空间。另一方面,“理由”的语境依赖性和语境敏感性、“规范性理由”与“动机性理由”的联系与差异等方面的探讨也明显地体现了规范性语境的实践指向。能动者在这种实践过程中既受到规范性力量的指引,又可以通过语用层次上的实践推理而达到“能力之知”,同时使得那种外在的规范性理由与要求进一步明晰化。规范性语境的多重意蕴与实践指向还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探讨意义问题的合理空间,在审视传统的意义解读方式的同时也拓展了一种语境论的意义规范性讲路。

陈卫东[7](2007)在《数据质量模型及关系代数运算下质量传递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信息系统已从单一应用、单一组织逐步扩展到不同组织、行业和国家,数据的产生方式、来源和模式多种多样,数据量急剧增大。由于数据来源复杂、质量参差不齐,由此带来决策失误和经济损失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数据质量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本文从质量具有的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数据质量的测度和评价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客观方面,从质量传递的角度研究了选择、投影和笛卡尔积三个基本关系代数运算对数据质量的传递影响,完成了数据质量传递的理论研究,证明了若干定理;主观方面,针对上下文因素对质量评价的影响,提出了一个数据质量评价方法。本文所完成的工作和创新总结如下:(1)提出了基于数据项粒度的数据质量评价模型在Parssian元组粒度的质量评价模型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个数据项粒度的数据质量评价模型。该模型从数据项粒度对元组质量类型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分析,形式化描述了元组的质量特征,并分别从键属性和非键属性出发定义了正确性和完整性指标的测度,本文提出的数据项粒度的质量评价模型较Parssian模型更深入一步。(2)证明了选择运算对正确性、完整性评价指标的数据质量传递若干定理通过在数据项粒度对关系的质量量化分析,由于存在属性量化前后错误(空值)率分别对应数据质量分布和数据质量评价的事实,在基本假设的前提下(假设3.1~3.6),证明了属性量化前后错误(空值)率的定量关系(定理3.2、3.4),表明了数据质量分布和数据质量评价之间存在数量关系。在数据项粒度下,对于键属性选择情况,证明了选择前后量化错误(空值)率之间的定量关系(定理3.5、3.7);证明了正确性和完整性选择前后不变的结论(定理3.6、3.8)。对非键属性选择的三种情况,证明了属性错误(空值)率选择前后变化关系(定理3.9、3.13、3.18);证明了选择属性对其它非选择属性的定量影响关系(定理3.10、3.14、3.19);证明了正确性和完整性的定量传递关系(定理3.9、3.11、3.12、3.15、3.16、3.17、3.20)。(3)证明了投影运算对正确性、完整性评价指标的数据质量传递若干定理就投影运算的三种不同情况:对于投影含所有键属性和投影含候选键属性的情况,分别证明了属性量化前后错误(空值)率的变化关系(定理4.1、4.3、4.4);证明了正确性和完整性指标的数据质量传递定理(定理4.2、4.5);对于投影含部分键属性的情况,分析了可能采取的处理方法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的建议。(4)证明了笛卡尔积运算对正确性、完整性评价指标的数据质量传递若干定理研究了笛卡尔积运算对正确性和完整性指标的质量传递影响。证明了量化后属性错误率和空值率变化的定量关系(定理5.1、5.2);证明了正确性和完整性数据质量传递关系(定理5.3、5.4)。(5)本文模型和结论与Parssian模型和结论的比较通过比较分析,Parssian模型是元组粒度的模型,可以看作是对量化向量中正确元组形成的分量在关系代数运算下质量传递关系的模型。本文模型是数据项粒度的模型,涵盖了键属性和非键属性两部分,同时考虑了正确性和完整性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本文还证明了两种模型评价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定理3.21、定理3.22),当全部属性均是键属性时,Parssian指标与本文指标相同,说明在这种情况下,Parssian指标是本文指标的特例。对于选择运算:在选择条件作用在键属性条件下,Parssian结论与本文结论相同。对于笛卡尔积运算:在两个只有键属性的关系的情况下,本文正确性和完整性质量传递关系结论与Parssian结论相同,说明Parssian笛卡尔积运算结论是本文结论的特例。(6)基于上下文的数据质量评价方法研究了上下文因素对质量评价中的影响,通过偏好关系和偏好结构来反映上下文因素对质量评价的主观倾向,经过量化处理和评价算法计算得出不同上下文因素对质量的评价结果。通过本文的研究表明:对数据项粒度的数据质量定量传递关系的研究是有理论意义和价值的。由于本文是基于数据项粒度的研究,较Parssian在元组粒度的研究更深入细致,从而本文得到的结论更全面。

赵文畅[8](2019)在《基于快速多极边界元的声学及声振拓扑优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结构振动是噪声污染的主要来源,由此引发了工程界对减振降噪问题的重视。为了获得有效的减振降噪设计,常用手段包括结构拓扑设计、阻尼设计和吸声材料等。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存在着诸多限制,对这些处理手段提出了很高的设计要求。为了保证设计方案在限制条件下能够达到最佳性能,拓扑优化这一工具成为了许多工程师的首要选择。本论文围绕减振降噪这一工程目的,对结构声学耦合系统的拓扑优化方法开展研究,为振动结构的减振降噪提供理论基础。得益于在外声场分析中所具有的诸多优势,边界元方法这一数值方法成为预报外声场噪声水平的有力工具。在噪声水平准确预示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结构表面吸声材料分布优化和结构组成材料分布优化等优化设计模型,能够有效降低振动结构向外辐射或者有效降低特定区域的噪声水平。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基于声学边界元的声辐射和声散射分析。为了克服外声场分析中虚假本征频率问题,本文使用Burton-Miller方法,联立两个独立的边界元积分方程求解外声场问题。Burton-Miller方法会面临超奇异积分的处理问题,为计算带来一定困难。本文在Cauchy主值积分和Hadamard有限部分积分的基础上,给出了适用于任意二维高阶单元的奇异积分处理方法。另一方面,边界元方法受制于系数矩阵为满阵这一缺点,通常只能用于小规模问题分析,难以满足大规模工程问题的分析需求。本文采用快速多极算法加速边界元系数矩阵和任意向量之间的相乘运算,然后结合迭代求解算法形成了快速多极边界元方法,最终实现了对边界元系统方程的高效求解,所发展的程序能够在个人电脑上轻易求解具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未知量的大规模问题。进而,本文对已有的快速多极算法进行有效变换,使其具有加速求解伴随方程的能力,这是本文创新部分重要的一点。伴随方程通常以边界元系统方程的转置形式存在,在常规声场分析中并不常见,但是在声学拓扑优化的灵敏度分析中却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此类方程进行加速最终能够显着提高声学拓扑优化的计算效率。基于有限元和边界元的声振耦合分析。鉴于边界元方法在外声场分析中的诸多优势,将其和结构有限元方法结合起来就能够对结构振动辐射问题进行分析求解。本文同时考虑了结构和声场之间的双向耦合作用,最终形成了声振强耦合分析系统。为了保证耦合系统的求解效率,首先消除结构自由度,求解得到声场声压值,然后将其代回到耦合系统中就可以获得结构响应结果。将快速多极算法引入到有限元和边界元耦合方法中,形成了有限元和快速多极边界元算法,具备分析大规模声振耦合问题的能力。基于声辐射模态分析和声振耦合分析结果,可以构造出非负声强这一特殊的物理量,能够准确有效地表征结构表面对远场辐射的贡献程度,为结构辐射控制提供简洁有效的依据。声振耦合系统拓扑优化方法的建立。在变密度法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声振耦合系统的拓扑优化模型。该模型能够改变结构材料的分布,来达到降低整个系统向外辐射声功率水平的设计目的,从而为水下振动结构的辐射噪声控制提供一套有效的数值分析工具。针对结构和声场双向强耦合系统,采用伴随变量法,建立了适用于任意目标函数的灵敏度计算方法,最终形成了适用于声振耦合系统的拓扑优化模型。为了提高拓扑优化的整体效率,使用快速多极算法同时加速响应分析以及优化中的灵敏度计算,显着降低了内存使用量。最后,结合渐近移动算法和计算得到的灵敏度信息,能够有效求解该优化模型。基于拓扑优化的结构表面多孔吸声材料分布设计方法的发展。忽略结构弹性变形,采用边界元法和对结构表面吸声材料的分布进行优化设计。使用Delany-Bazley-Miki经验模型得到多孔材料覆盖结构表面的局部阻抗边界条件,从而模拟吸声材料的吸声特性。基于SIMP变密度拓扑优化方法,建立以吸声材料单元相对密度为设计变量,吸声单元人工密度为设计变量,参考面声压值最低或者吸声材料吸收能量最大化为设计目标的拓扑优化模型,使用边界元法进行灵敏度计算,并且借助于快速多极算法对灵敏度分析进行加速计算,最终使用渐近移动算法求解优化模型。由于采用了快速多极算法同时加速了声场分析和灵敏度分析的计算,该拓扑优化模型可用来优化自由度较多的问题。本文在声学边界元及有限元和边界元耦合的分析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两类基本的优化模型,前者能够优化振动结构的材料分布,能够有效降低振动结构向外辐射;而后者则能够优化结构表面吸声材料的分布,提高吸声材料的吸声效果,最终为噪声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刘锐[9](2019)在《六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现状调查与提高策略 ——以沈阳市W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运算一直贯穿于我国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始终,尤其在小学关键时期的六年级,运算更是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运算在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运算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四大板块之中,在各个板块里所占的比重很大;其次,在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运算是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运算教学;最后,小学生的运算能力不仅是其学习数学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小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项必备基本技能,运算所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直接影响学生现在以至将来的生活质量。笔者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发现,对小学生运算能力的研究多为理论研究,包含现状调查和提高策略的实践研究相对较少,对小学运算教学关键时期的六年级学生运算能力的实践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运算能力是六年级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数学技能,随着六年级数学题目运算量及难度的增加,六年级的运算教学便更为重要。学生运算能力如此重要,然而在笔者实习过程中发现六年级学生的运算能力出现了种种问题,如运算的口算能力较低、算理不清、算法不明、运算速度太慢、不去简便运算等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导致六年级学生运算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影响着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直接影响了学生平时的数学成绩。针对以上现象,笔者对实习学校六年级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进行现状调查,翻阅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且采用试题测试、教师访谈和学生访谈等形式了解六年级学生运算能力的现状。本研究以口算、笔算、估算三种运算形式为学生运算能力研究内容,分析影响小学六年级学生运算能力正确性、迅速性、简便性三种特性的因素,对小学六年级运算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针对出现的问题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在实际教学中得出行之有效的提高六年级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策略。六年级学生运算能力现状问题主要体现在运算技能、运算兴趣、运算习惯、运算心理素质等四个方面,本研究也从这四个主要方面提出了六年级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策略,并且通过前后测实验验证了提高策略的有效性。希望本研究的现状调查及提高策略能为一线教师的运算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李蓉[10](2020)在《初中生“方程与不等式”解题中的错误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甘肃省庆城县两所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方程与不等式”是初中数学“数与代数”领域的核心内容,是刻画现实世界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的有效模型,也是实现“实际问题——数学问题——实际问题”这一过程转化的重要工具。为了解初中生“方程与不等式”模块的学习现状,以解题中出现的错误为载体,从错误类型、成因分析和教学对策三个方面展开研究,拟定了三个研究问题:在“方程与不等式”解题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有哪些类型?造成这些解题错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基于上述的解题错误类型及归因分析,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可采取的对策有哪些?本研究选取了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两所中学的374名九年级学生和部分数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法、测试卷法、案例分析法、问卷法以及访谈法等多种方法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与分析。根据测试卷的统计结果,以戴再平等学者的错误分类理论为基础,得出九年级学生在“方程与不等式”解题中出现的主要错误类型有五种:一是概念性质类错误:基本性质掌握不够;方程概念混淆不清;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混淆空心圈和实心点所表示的意义;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与根的判别式的关系模糊。二是运算类错误:法则不清,运用不当;“验根”步骤缺失;消元法的算理不清;符号意识薄弱;最终结果的表达形式不规范。三是策略方法类错误:不善于从反向思考;不能正确识别应用题类型;方程解法不够灵活。四是逻辑类错误:对含参数方程系数间的逻辑关系不清;确定数量关系受阻;题意理解偏差。五是心理类错误:刻板印象引起的思维惰性;忽视二次项系数不为0的隐含条件。通过学生问卷、师生访谈分析等发现知识结构、学习兴趣、数学能力、思维习惯和错误处理等主观因素是造成学生解题错误的主要原因,而家庭背景和教师教学等客观因素也是影响学生解题出错的原因,但影响较小。错误成因具体表现为:一是缺乏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二是解题所需的知识储备欠缺;三是数学能力较为薄弱;四是解题习惯尚未养成;五是错误分析和利用的意识淡薄;六是心理素质不强。针对学生出现的解题错误类型,基于成因的探寻分析,笔者提出了如下相应的教学对策:一是提高数学学习兴趣;二是加强知识教学;三是提升数学能力;四是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五是重视错题的处理及利用;六是强化解题心理素质。

二、重视运算的正确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视运算的正确性(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生逻辑推理和直观想象能力的发展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核心素养在数学教育中的体现
        1.1.2 对传统能力的传承与发展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逻辑推理研究述评
        2.1.1 逻辑推理内涵解析
        2.1.2 逻辑推理能力的评价
        2.1.3 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
        2.1.4 逻辑推理的教学
    2.2 直观想象研究述评
        2.2.1 直观想象内涵解析
        2.2.2 直观想象能力的评价
        2.2.3 直观想象能力的发展
        2.2.4 直观想象的教学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技术路线
    3.2 初中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研究
        3.2.1 研究目的
        3.2.2 样本选取
        3.2.3 研究工具
        3.2.4 数据收集与处理
    3.3 初中生直观想象能力的发展研究
        3.3.1 研究目的
        3.3.2 样本选取
        3.3.3 研究工具
        3.3.4 数据收集与处理
    3.4 初中生逻辑推理与直观想象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3.4.1 研究目的
        3.4.2 样本选取
        3.4.3 研究工具与数据处理
    3.5 两种能力对数学学业成绩与开放性问题解决的影响研究
        3.5.1 研究目的
        3.5.2 样本的选取
        3.5.3 研究工具
        3.5.4 数据收集与处理
    3.6 教学实验
        3.6.1 研究目的
        3.6.2 实验设计
        3.6.3 样本选取及无关变量的控制
        3.6.4 实验安排
        3.6.5 研究工具
        3.6.6 数据收集与处理
第4章 初中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研究
    4.1 研究结果
        4.1.1 初中生逻辑推理能力总体现状
        4.1.2 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分析
        4.1.3 初中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总体发展特点
        4.1.4 初中生逻辑推理能力各维度发展特点
        4.1.5 两类学校学生逻辑推理发展的比较
    4.2 分析与讨论
        4.2.1 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兼具一般性与特殊性
        4.2.2 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受制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4.2.3 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受制于对推理形式的认识
第5章 初中生直观想象能力的发展研究
    5.1 研究结果
        5.1.1 初中生直观想象能力总体现状
        5.1.2 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分析
        5.1.3 初中生直观想象能力的总体发展特点
        5.1.4 初中生直观想象能力各维度发展特点
    5.2 分析与讨论
        5.2.1 空间想象与几何直观能力的发展动因存在区别
        5.2.2 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是一种综合的提升
        5.2.3 几何直观能力与意识都有待进一步发展
第6章 初中生逻辑推理与直观想象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6.1 研究结果
    6.2 分析与讨论
        6.2.1 逻辑推理的过程存在空间因素
        6.2.2 空间操作蕴含了对规则的使用
第7章 两种能力对数学学业成绩与开放性问题解决的影响
    7.1 研究结果
        7.1.1 逻辑推理与直观想象能力对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
        7.1.2 逻辑推理与直观想象能力对开放性问题解决的影响
    7.2 分析与讨论
        7.2.1 对开放题解答情况的分析
        7.2.2 对影响机制及意义的分析与讨论
第8章 假言推理的直观化教学研究
    8.1 教学设计
        8.1.1 理论基础
        8.1.2 教学设计思路
        8.1.3 教学活动内容
    8.2 研究结果
    8.3 分析与讨论
第9章 对课程与教学的建议
    9.1 对课程与教材的建议
    9.2 对教学的建议
    9.3 教学案例
第10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10.1 研究结论
        10.1.1 初中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
        10.1.2 初中生直观想象能力的发展
        10.1.3 初中生逻辑推理与直观想象能力的相关性
        10.1.4 两种能力对数学学业成绩与开放性问题解决的影响
        10.1.5 假言推理的直观化教学
        10.1.6 对课程与教学的建议
    10.2 反思与展望
        10.2.1 研究反思
        10.2.2 研究展望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2)第二学段农村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以阜阳市九龙镇四所农村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理论背景
        2.现实需求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1.数学技能和数学能力
        2.数学运算能力
    (四)研究问题的表述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1.数学运算能力的内涵研究
        2.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3.数学运算能力现状研究
        4.数学运算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三)文献述评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4.测试法
四、第二学段农村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现状分析
    (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整体情况分析
    (二)学生运算的速度和正确性
        1.口算运算的正确率
        2.具体运算的正确率
        3.怎么简便怎么算的正确率
    (三)学生对简便运算的选择
    (四)数学运算能力相关性的分析
        1.学生数学运算与各题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
        2.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性别差异性分析
    (五)4-6年级学生数学运算错误题型分析
        1.四年级学生数学运算错误题型分析
        2.五年级学生数学运算错误题型分析
        3.六年级学生数学运算错误题型分析
五、第二学段农村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家庭环境
        1.家庭背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2.家长对学习的态度
    (二)教师的因素
        1.农村教师配置及教师对教材的处理
        2.教师对新课程的把握与理解
    (三)学生因素
        1.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
        2.学生对运算题的认识
        3.学生的心理因素
六、提高第二学段农村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
    (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效地利用教材
    (三)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教师要合理地设计问题情境
    (五)要让学生掌握概念、法则且理清运算的算理
    (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多种运算能力
        1.注重学生的口算训练
        2.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七、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1.着作类
    2.期刊类
    3.硕士论文类
    4.外文参考文献类
附录一 《四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测试卷(学生卷)
附录二 《五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测试卷(学生卷)
附录三 《六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测试卷(学生卷)
附录四 《农村第二学段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五 《农村第二学段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3)物联网群智感知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物联网新型系统架构
        1.2.1 移动群智感知
        1.2.2 物联网云平台
    1.3 物联网群智感知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概述
    1.4 研究内容、目标与主要贡献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相关研究概述
    2.2 群智感知安全可靠的数据收集研究现状
        2.2.1 群智感知用户隐私保护研究
        2.2.2 群智感知数据可靠性研究
        2.2.3 群智感知激励机制研究
    2.3 群智感知下安全的数据聚合研究现状
        2.3.1 基于数据切片混合
        2.3.2 基于数据加噪/扰乱
        2.3.3 基于同态加密
    2.4 物联网云平台下安全可靠的数据查询研究现状
        2.4.1 基于云平台的隐私保护查询研究
        2.4.2 基于云平台的查询完整性验证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面向用户隐私和数据可靠性的群智感知机制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和预备知识
        3.2.1 群智感知系统模型
        3.2.2 威胁模型和设计目标
        3.2.3 基本概念和符号
    3.3 解决方案PTISense
        3.3.1 方案概述
        3.3.2 方案具体构造
        3.3.3 讨论
    3.4 安全分析
        3.4.1 隐私保护
        3.4.2 数据可靠性
        3.4.3 激励公平性
    3.5 性能评估
        3.5.1 理论分析
        3.5.2 仿真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雾计算的安全高效群智感知数据聚合方案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和预备知识
        4.2.1 雾协助系统模型
        4.2.2 威胁模型和设计目标
        4.2.3 密码学基础知识
    4.3 解决方案PTAA
        4.3.1 方案概述
        4.3.2 方案细节
    4.4 性能分析
        4.4.1 安全性分析
        4.4.2 仿真实验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Hilbert曲线转换的安全位置服务k近邻查询方案
    5.1 引言
    5.2 系统模型和预备知识
        5.2.1 半诚实LSP系统模型
        5.2.2 威胁模型和安全目标
        5.2.3 基础知识
    5.3 解决方案Hk NN
        5.3.1 方案概述
        5.3.2 索引设计
        5.3.3 安全的k近邻查询协议Hk NN
        5.3.4 k NN查询实例
        5.3.5 数据更新
    5.4 安全分析
        5.4.1 抵抗唯密文攻击
        5.4.2 抵抗估计攻击
    5.5 实验评估
        5.5.1 实验平台和参数设置
        5.5.2 性能指标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支配验证图的多维top-k偏好查询验证机制
    6.1 引言
    6.2 系统模型和问题定义
        6.2.1 恶意LSP系统模型
        6.2.2 问题定义
        6.2.3 威胁模型和设计目标
    6.3 支配验证图DAUG的构建
        6.3.1 构建动机
        6.3.2 验证图DG
        6.3.3 支配验证图DAUG构建过程
    6.4 安全的多属性top-k偏好查询方案
        6.4.1 基本方案
        6.4.2 优化方案
        6.4.3 讨论
    6.5 理论分析
        6.5.1 安全性分析
        6.5.2 开销分析
    6.6 仿真实验
        6.6.1 实验设置
        6.6.2 仿真结果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4)基于同态加密的安全多方计算协议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2 安全多方计算概述与理论基础
    2.1 安全多方计算与现代密码学概述
        2.1.1 现代密码学概述
        2.1.2 安全多方计算概述
        2.1.3 安全多方计算与现代密码学关系概述
    2.2 安全多方计算中的基本概念
        2.2.1 参与者与攻击者
        2.2.2 模型介绍
        2.2.3 不可区分性定义
        2.2.4 安全性定义
        2.2.5 信息论安全与计算安全
        2.2.6 协议的复杂性
    2.3 几个重要密码学概念和算法
        2.3.1 密码系统与密码体制
        2.3.2 同态加密技术
        2.3.3 ElGamal同态加密算法
        2.3.4 Paillier同态加密算法
        2.3.5 多密钥NTRU全同态加密算法
    2.4 本章小结
3 百万富翁问题的高效解决方案及应用
    3.1 问题描述与转化
        3.1.1 编码与问题转化
        3.1.2 实例说明
    3.2 协议设计与分析
        3.2.1 具体协议设计
        3.2.2 协议正确性分析
        3.2.3 协议 3.1 的安全性分析
        3.2.4 协议的效率分析
        3.2.5 协议的性能分析
    3.3 基于协议的应用—保密数据查询
        3.3.1 问题描述
        3.3.2 问题的转化
        3.3.3 具体协议
    3.4 本章小结
4 多方保密计算集合交集协议及应用
    4.1 问题描述与转化
        4.1.1 编码与问题转化
        4.1.2 实例说明
    4.2 协议设计与分析
        4.2.1 具体协议设计
        4.2.2 协议正确性分析
        4.2.3 协议的安全性分析
        4.2.4 协议的效率分析
        4.2.5 协议的性能分析
    4.3 基于协议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5 多方保密计算最值协议及应用
    5.1 问题描述与转化
        5.1.1 编码及问题转化
        5.1.2 实例说明
    5.2 协议设计与分析
        5.2.1 具体协议设计
        5.2.2 协议正确性分析
        5.2.3 协议 5.1 的安全性分析
        5.2.4 协议的效率分析
        5.2.5 协议的性能分析
    5.3 基于协议的统计学应用—多方保密计算极差
        5.3.1 问题描述
        5.3.2 问题的转化
        5.3.3 具体协议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物联网定位中的隐私保护与精确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 论文的主要贡献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研究工作的分析
    2.1 物联网定位概述
        2.1.1 相关术语
        2.1.2 工作原理与分类
        2.1.3 性能评价指标
    2.2 物联网定位中隐私保护方案
        2.2.1 隐私保护定位
        2.2.2 抗串通攻击定位
        2.2.3 隐私保护定位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2.3 物联网定位中精确性方案
        2.3.1 定位误差分析
        2.3.2 低代价定位
        2.3.3 精确性定位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效隐私保护定位方法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3.2.1 场景与定位过程
        3.2.2 相邻相减定位模型
        3.2.3 问题描述
    3.3 高效隐私保护定位算法EPPL
        3.3.1 基本思路
        3.3.2 EPPL算法结构
        3.3.3 EPPL算法描述
    3.4 EPPL算法分析
        3.4.1 精确性分析
        3.4.2 正确性分析
        3.4.3 隐私保护性分析
        3.4.4 效率分析
    3.5 仿真验证
        3.5.1 仿真环境描述
        3.5.2 仿真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抗串通攻击的定位锚节点选择方法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4.2.1 移动众包网络模型
        4.2.2 参与者能力模型
        4.2.3 攻击模型
        4.2.4 问题描述
    4.3 弹性参与者选择算法RPS
        4.3.1 基本思路
        4.3.2 串通可能性计算
        4.3.3 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
        4.3.4 RPS算法描述
    4.4 RPS算法分析
        4.4.1 正确性分析
        4.4.2 最优性分析
    4.5 仿真验证
        4.5.1 仿真环境描述
        4.5.2 仿真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精确位置区域估计方法
    5.1 引言
    5.2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5.2.1 网络模型
        5.2.2 圆盘误差模型
        5.2.3 问题描述
    5.3 精确位置区域估计算法ALRE
        5.3.1 基本思路
        5.3.2 基于圆盘误差的测距方法
        5.3.3 位置区域计算
        5.3.4 ALRE算法描述
    5.4 ALRE算法分析
        5.4.1 正确性分析
        5.4.2 精确性分析
    5.5 仿真验证
        5.5.1 仿真环境描述
        5.5.2 仿真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单锚节点定位的建模与应用方法
    6.1 引言
    6.2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6.2.1 场景与定位过程
        6.2.2 单锚节点定位模型
        6.2.3 问题描述
    6.3 精确分布式定位算法ADL
    6.4 ADL算法分析
        6.4.1 正确性分析
        6.4.2 精确性分析
        6.4.3 有效性分析
    6.5 仿真验证
        6.5.1 仿真环境描述
        6.5.2 仿真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研究总结
    7.2 三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6)基于规则遵循的规范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本论文拟解决的问题
    四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五 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规范性问题的“语义转向”与规则遵循的解读
    1.1 规范性概念的内涵与规范性转向
        1.1.1 规范性概念的内涵
        1.1.2 规范性问题的回溯与“规范性转向”
    1.2 规范性问题的语义转向
        1.2.1 规范性:从认识论到语义学
        1.2.2 “规范性”的语义转向:几种研究进路及其局限
    1.3 当代语义学中规范性问题的凸显:规则遵循问题及其解读
        1.3.1 语言、规则与规则悖论
        1.3.2 规则遵循的规范性维度与休谟法则
        1.3.3 怀疑论解决方案的语义学意义
    1.4 规则遵循的认知困境与规则的构成性条件分析
        1.4.1 规则悖论的认知困境
        1.4.2 规则的构成性条件分析
        1.4.3 规则遵循问题的几种传统诠释路径及其局限
第二章 意义归因与规范性
    2.1 意义归因的解读与辩护
        2.1.1 “辩护论证”中的倾向性与规范性
        2.1.2 “能力”解决方案及其局限性
    2.2 意义归因中的语义倾向论分析
        2.2.1 简单的倾向性分析vs.理想条件的倾向性分析
        2.2.2 倾向性与条件句分析
        2.2.3 “告密者”倾向与理想条件的再考察
    2.3 意义归因与非事实论
        2.3.1 规则遵循中的意义非事实论
        2.3.2 意义非事实论的困境分析
        2.3.3 从非事实论到规范性
    2.4 规范性与其相关概念的比较与澄清
        2.4.1 规范性与正确性
        2.4.2 规范性与有效性
第三章 意义的规范性:“规范性”的语义分析
    3.1 意义的规范性问题
        3.1.1 语言的规范性意蕴与表达式的正确性条件
        3.1.2 “应该蕴涵能够”的语义学解读
    3.2 规范性与语义实在论
        3.2.1 哈特甘迪论“意义的规范性”
        3.2.2 对语义实在论的考量
        3.2.3 从语义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再看“语义实在”
        3.2.4 语义学视域中规范性内涵的再考量
    3.3. 对意义的规范性的质疑与辩护
        3.3.1 蒯因“翻译的不确定性”与“指称的不可测度性”
        3.3.2 怀疑论论证vs.“翻译的不确定性”
        3.3.3 意义的规范性被否定了吗?
第四章 内容的规范性:“规范性”的语用分析
    4.1 规则遵循诠释中的认知与实践
        4.1.1 现象学诠释路径与印象主义诠释路径
        4.1.2 维特根斯坦的反驳
        4.1.3 规则遵循的实践图景:从“符合”到“超越”
    4.2 从意义归因到信念归因
        4.2.1 宽内容与窄内容
        4.2.2 信念的优先性
        4.2.3 信念的构成性维度与评价性维度
        4.2.4 信念的规范性及其合理性
    4.3 理由与动机:“规范性”问题的实践理性意蕴
        4.3.1 “规范性”解读中的实践理性视角
        4.3.2 从“理由”到“动机”:内在论与外在论之争
        4.3.3 规范性断言与非规范性断言
    4.4 动机内在论的回应
        4.4.1 基于休谟相关理论的分析
        4.4.2 从“动机内在论”再看规范性断言中的“应该”
        4.4.3 动机内在论:从“强解释”到“弱解释”
        4.4.4 对内在论“实践性要求”的分析
        4.4.5 从“开放问题论证”看评价性概念与“动机”的关联
第五章 规范性语境的特征及其意义图景
    5.1 规范性语境的构成
        5.1.1 规范性表达式的语法特征
        5.1.2 “规范性”的语义维度及其特征
        5.1.3 “规范性”的语用维度及其特征
        5.1.4 规范性语境的可能性及其意义
    5.2 规范性语境的实践指向
        5.2.1 “归因者语境主义”与“主体语境主义”的区分
        5.2.2 “理由”的语境依赖性和语境敏感性
        5.2.3 “规范性理由”与“动机性理由”:特征及其差异
        5.2.4 走向实践性的“理由”
    5.3 规范性语境中的意义图景
        5.3.1 意义归因的再解读
        5.3.2 实践中的“归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承诺书

(7)数据质量模型及关系代数运算下质量传递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插图索引
表格索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论文的研究背景
    1.3 相关研究领域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Aebi 数据质量指标测度描述(1993)
        1.3.2 Kon 数据质量测度描述(1995)
        1.3.3 Motro 数据质量指标测度评价(1996~1998)
        1.3.4 Reddy 数据质量指标测度评价(1996~2001)
        1.3.5 Parssian 数据质量指标测度评价(1999~2004)
        1.3.6 Naumann 完整性指标测度评价(2004)
        1.3.7 Scannapieco 的完整性指标测评价(2004)
        1.3.8 Even 数据质量指标抽象测度描述(2005)
        1.3.9 Ballou 数据质量测度描述(2006)
        1.3.10 研究方法的比较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
    1.5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数据质量模型
    2.1 数据质量的概念
    2.2 数据质量框架与评价指标体系
        2.2.1 数据质量框架体系
        2.2.2 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3 数据质量评价指标测度
        2.3.1 关系数据库相关知识
        2.3.2 数据质量指标测度定义
    2.4 数据质量评价模型
        2.4.1 评价模型
        2.4.2 评价指标
        2.4.3 模型比较
    2.5 符号说明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选择运算数据质量传递关系
    3.1 基本假设
    3.2 关系的量化分析和量化形态
        3.2.1 正确性
        3.2.2 完整性
    3.3 属性错误率和属性空值率
        3.3.1 属性空值率
        3.3.2 属性错误率
        3.3.3 传递变化图形
    3.4 选择运算出现的基本情况
    3.5 情况1:选择条件作用在键属性
        3.5.1 运算分析
        3.5.2 正确性传递关系
        3.5.3 完整性传递关系
    3.6 情况2:选择条件作用在非键属性
        3.6.1 情况2.1:选择运算得到中间结果
”或“<”'>3.6.2 情况2.2:选择条件为“>”或“<”
        3.6.3 情况2.3:选择条件为“=”
    3.7 模型比较
    3.8 结论比较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投影运算数据质量传递关系
    4.1 投影运算分析
    4.2 情况1:投影包含全部键属性
        4.2.1 运算分析
        4.2.2 传递关系
    4.3 情况2:投影包含候选键属性构成新键属性
        4.3.1 运算分析
        4.3.2 传递关系
    4.4 情况3:投影包含部分键属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笛卡尔积数据质量传递关系
    5.1 笛卡尔积运算分析
        5.1.1 正确性指标
        5.1.2 完整性指标
    5.2 正确性传递关系
    5.3 完整性传递关系
    5.4 传递变化图形
    5.5 结论比较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上下文的数据质量评价
    6.1 数据质量与上下文
    6.2 评价过程和步骤
    6.3 上下文和数据对象的描述
    6.4 评价偏好结构
        6.4.1 偏好定义
        6.4.2 偏好结构
    6.5 偏好量化
        6.5.1 量化定义
        6.5.2 量化步骤
        6.5.3 基数量化
        6.5.4 序数量化
    6.6 评价计算
        6.6.1 评价计算步骤
        6.6.2 算法语言描述
        6.6.3 单路/多路两种评价方式
    6.7 方法示例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与创新
    7.2 论文研究的相关工作
    7.3 今后发展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8)基于快速多极边界元的声学及声振拓扑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特殊函数符号定义
专业名词缩写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结构振动辐射声场分析
        1.2.2 无限大声场数值分析
        1.2.3 声学边界元法
        1.2.4 有限元和边界元耦合分析
        1.2.5 结构声学优化及声学灵敏度分析
    1.3 现有研究存在问题
    1.4 本文研究目标及内容安排
第2章 常规声学边界元
    2.1 引言
    2.2 控制微分方程
    2.3 声学边界元
        2.3.1 边界积分方程
        2.3.2 声散射问题
        2.3.3 解的非唯一性问题
        2.3.4 角点问题
        2.3.5 边界积分方程离散
        2.3.6 常用单元类型
        2.3.7 数值积分及奇异积分处理
    2.4 数值算例与结果分析
        2.4.1 无限长圆柱体脉动辐射声场分析
        2.4.2 无限长圆柱刚性散射声场分析
        2.4.3 脉动球和振动球的辐射声场分析
        2.4.4 刚性球面散射声场分析
        2.4.5 解的非唯一性问题及Burton-Miller方法考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快速多极声学边界元
    3.1 引言
    3.2 响应分析的快速多极边界元
        3.2.1 二维快速多极算法
        3.2.2 自适应树结构
        3.2.3 三维快速多极算法
    3.3 伴随问题的快速多极算法
        3.3.1 二维问题
        3.3.2 三维问题
    3.4 数值算例与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有限元和边界元的声振耦合分析
    4.1 引言
    4.2 有限元和边界元耦合分析
        4.2.1 结构有限元分析
        4.2.2 声场边界元分析
        4.2.3 有限元和边界元耦合
    4.3 声辐射模态分析
        4.3.1 声辐射模态
        4.3.2 非负声强(Non-Negative Intensity)
    4.4 辐射阻尼
    4.5 瑞利积分方程
    4.6 数值算例与结果分析
        4.6.1 弹性球壳在单点激励作用下的响应分析
        4.6.2 水下复杂圆柱壳振动辐射分析
        4.6.3 四边固支板受迫振动下的声辐射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有限元和边界元的声振耦合系统拓扑优化
    5.1 引言
    5.2 基于有限元和边界元的声振耦合系统拓扑优化
        5.2.1 声振耦合系统拓扑优化模型
        5.2.2 材料插值模型
        5.2.3 声学灵敏度分析
        5.2.4 目标函数定义
        5.2.5 优化求解过程
    5.3 基于混合有限元和边界元的声振耦合系统拓扑优化
        5.3.1 混合有限元和边界元耦合分析
        5.3.2 材料插值模型
        5.3.3 声学灵敏度分析
    5.4 数值算例与结果分析
        5.4.1 水下圆柱壳弹性材料分布优化
        5.4.2 水下立方壳弹性材料分布优化
        5.4.3 水下复杂圆柱壳弹性材料分布优化
        5.4.4 基于非负声强的约束阻尼层分布优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声学边界元的结构表面阻抗条件优化
    6.1 引言
    6.2 多孔吸声材料模型
    6.3 基于声学边界元的结构表面吸声材料的分布优化
        6.3.1 优化问题定义
        6.3.2 导纳插值模型
        6.3.3 声学灵敏度分析
        6.3.4 目标函数定义
    6.4 数值算例与结果分析
        6.4.1 二维声屏障表面吸声材料分布优化
        6.4.2 单个圆柱体表面吸声材料分布优化
        6.4.3 二维汽车横截面表面吸声材料分布优化
        6.4.4 多个圆柱体表面吸声材料分布优化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工作总结与研究展望
    7.1 工作内容总结
    7.2 工作创新点总结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常用非连续单元类型插值形函数
    A.1 二维线型单元形函数
    A.2 四边形面单元形函数
    A.3 三角形面单元形函数
附录B 二维边界元奇异积分
    B.1 相同奇异函数定义
    B.2 特殊函数奇异积分推导
附录C 典型算例理论解推导
    C.1 无限长刚性圆柱体声散射
        C.1.1 无限长刚性圆柱体平面波声散射
        C.1.2 无限长刚性圆柱体点声源声散射
    C.2 脉动球声辐射
    C.3 振动球声辐射
    C.4 刚性球面声散射
        C.4.1 刚性球面平面波声散射
        C.4.2 刚性球面点声源声散射
附录D Non-Negative Intensity中对称矩阵平方根推导
附录E 二维快速多极边界元系数传递和转化推导
    E.1 多极展开系数的传递(M2M)
    E.2 多极展开系数向局部展开系数的转化(M2L)
    E.3 局部展开系数的传递(L2L)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9)六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现状调查与提高策略 ——以沈阳市W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基于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
        (三)基于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发展的需求
        (四)基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需求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运算能力与计算能力的区分
        (二)运算能力概念的内涵
        (三)运算能力概念的外延
    四、研究综述
        (一)国外关于运算能力的研究综述
        (二)国内关于运算能力的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目的与对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思路
    三、六年级学生运算能力现状的测试调查
        (一)测试试卷的设计思路
        (二)测试试卷的结果分析
第三章 六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现状原因分析
    一、运算兴趣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对运算不够重视
        (二)学生对过度练习厌烦
        (三)教师运算教学的枯燥
    二、运算技能方面的原因
        (一)多重运算能力不强
        (二)运算基础知识储备不足
        (三)算理不清,算法不明
    三、运算习惯方面的原因
        (一)书写习惯不规范
        (二)打草稿习惯不规范
        (三)审题习惯不规范
        (四)整理错题习惯不规范
    四、运算心理素质方面的原因
        (一)注意力不稳
        (二)感知不准
        (三)情感不稳
第四章 六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提高策略及实验研究
    一、六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提高策略
        (一)培养并激发学生的运算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技能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心理素质
    二、提高六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前测
        (二)提高策略教学培养过程
        (三)实验后测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10)初中生“方程与不等式”解题中的错误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甘肃省庆城县两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1.新课程理念和核心素养——美好的时代愿景
        2.教学实践的反思——不容乐观的现实
        3.“方程与不等式”——“数与代数”的核心内容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四)核心概念界定
        1.方程与不等式
        2.数学解题错误
二、文献综述
    (一)数学解题错误相关研究
    (二)“方程与不等式”相关问题研究
    (三)文献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调查研究法
        3.案例分析法
四、学生“方程与不等式”解题错误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方程与不等式”测试总体情况分析
        1.各章节得分比率均值
        2.各题正确率与错误率
        3.A、B两所中学学生测试成绩均值的差异检验
        4.不同班级学生测试成绩均值的差异检验
        5.不同性别学生测试成绩均值的差异检验
    (二)“方程与不等式”解题中的错误类型
        1.概念性质类错误
        2.运算类错误
        3.策略方法类错误
        4.逻辑类错误
        5.心理类错误
        6.其它类错误
    (三)“方程与不等式”解题错误成因分析
        1.影响学生数学解题的主观因素
        2.影响学生数学解题的客观因素
        3.学生解题错误成因小结
五、提高学生“方程与不等式”解题质量的教学对策
    (一)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二)加强知识教学
    (三)提升数学能力
    (四)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五)重视错题的处理及利用
    (六)强化解题心理素质
六、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九年级学生“方程与不等式”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九年级学生“方程与不等式”测试卷
    附录三 九年级学生“方程与不等式”学习情况的教师访谈提纲

四、重视运算的正确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生逻辑推理和直观想象能力的发展与教学研究[D]. 严卿.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2]第二学段农村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以阜阳市九龙镇四所农村小学为例[D]. 廉殿勤.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物联网群智感知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关键技术研究[D]. 邬海琴. 江苏大学, 2019(03)
  • [4]基于同态加密的安全多方计算协议及应用[D]. 陈立朝.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5]物联网定位中的隐私保护与精确性研究[D]. 王光辉.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6]基于规则遵循的规范性问题研究[D]. 赵晓聃. 山西大学, 2015(02)
  • [7]数据质量模型及关系代数运算下质量传递理论与方法研究[D]. 陈卫东.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7(03)
  • [8]基于快速多极边界元的声学及声振拓扑优化设计[D]. 赵文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2)
  • [9]六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现状调查与提高策略 ——以沈阳市W小学为例[D]. 刘锐. 沈阳师范大学, 2019(09)
  • [10]初中生“方程与不等式”解题中的错误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甘肃省庆城县两所中学为例[D]. 李蓉.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注意操作的正确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